《尉氏县志》求取 ⇩

序一1

凡例1

总述1

序二2

大事记6

第一篇 地理46

第一章 建置沿革及行政区划46

第一节 疆域变化46

第二节 建置沿革47

第三节 行政区划48

第二章 地质52

第一节 地史52

第二节 构造53

第三节 地层53

第三章 地貌54

第一节 概况54

第二节 岗陵55

第一节 书店56

第三节 河流56

第二节 日照及太阳辐射59

第四章 气候59

第一节 气候特征59

第三节 气温60

第四节 降水与蒸发61

第五节 风63

第五章 土壤65

第一节 潮土类65

第三节 土壤养分66

第二节 风沙土类66

第六章 水文与水资源69

第二节 水资源69

第一节 水文69

第七章 植物 动物72

第一节 植物72

第二节 动物73

第八章 自然灾害74

第一节 河患74

第二节 内涝75

第三节 干旱76

第四节 风雹77

第六节 虫灾78

第九章 地名78

第一节 地名普查78

第五节 地震78

第二节 地名命名规律80

第一节 民族82

第二篇 人口82

第一章 民族与氏族82

第二节 姓氏83

第二章 人口85

第一节 人口变迁85

第二节 人口结构86

第三章 计划生育87

第一节 机构87

第二节 计划生育概况88

第三节 计划生育成果88

第一节 封建土地占有及分配89

第三篇 经济制度演变89

第一章 封建土地占有及改革89

第二节 土地制度改革90

第一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94

第二章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94

第二节 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96

第三章 经济体质改革98

第一节 农业体制改革98

第二节 工业体制改革101

第三节 商业体制改革102

第一章 机构104

第四篇 农业104

第二章 农业人口及耕地106

第一节 农业人口106

第二节 耕地107

第三章 种植业108

第一节 农作物布局及产量108

第二节 耕作制度演变118

第三节 农艺农技119

第四节 植物保护123

第五节 农场123

第四章 畜牧兽医125

第一节 畜牧业发展概况125

第二节 畜禽品种及其改良129

第三节 饲养与管理130

第四节 饲草 饲料131

第五节 疫病防治132

第五章 农业机具135

第一节 农机具的发展135

第二节 农机技术培训142

第三节 农机具管理143

第五篇 林业145

第一章 林业机构145

第二章 林业发展概况147

第三章 主要树种及其分布148

第一节 主要树种148

第二节 稀有古树149

第四章 植树造林150

第三节 林木分布150

第一节 育苗151

第二节 防风固沙林151

第三节 农田林网152

第四节 农桐间作153

第五节 经济林153

第六节 四旁植树154

第七节 全民义务植树154

第一节 林业政策及管护155

第五章 林木管护155

第二节 抚育管理156

第三节 森林病虫害防治156

第六章 林木采伐及木材购销157

第一节 林木采伐157

第二节 木材购销158

第一节 林业技术推广159

第二节 林业科技成果159

第一节 国营林场160

第八章 林场160

第二节 集体林场161

第六篇 水利162

第一章 水利机构162

第二章 水利工程162

第一节 河道治理163

第二节 主要水利设施166

第一节 井泉建设176

第三章 农田灌溉176

第二节 喷灌178

第三节 机电灌178

第四节 引黄灌溉工程180

第四章 除涝治碱182

第一节 排涝182

第二节 坡洼治理182

第三节 盐碱治理183

第四节 滞洪区、坑塘、沟洫台田184

第一节 防汛186

第五章 防汛抗旱186

第二节 抗旱187

第六章 河道及水利工程管理188

第一节 河道管理188

第二节 灌渠管理189

第三节 井泉管理190

第四节 水库、闸坝管理190

第七章 水质及水质污染190

第一节 水质190

第二节 水质污染192

第八章 渔业193

第一节 水域193

第二节 养殖193

第三节 鱼类及产量194

第九章 水利纠纷195

第一节 县界水利纠纷195

第七章 林业科研195

第二节 乡界水利纠纷196

第七篇 工业198

第二节 机械工业199

第一章 国营工业199

第一节 机构199

第三节 纺织、印刷工业201

第四节 化学工业202

第五节 建材工业203

第一节 机构204

第二章 集体工业204

第二节 企业选介205

第三章 电力工业207

第一节 机构207

第二节 电力生产208

第三节 网电建设209

第四节 电力供应212

第五节 电业管理217

第八篇 交通运输219

第一章 机构221

第一节 公路机构221

第二节 铁路机构221

第二章 公路222

第一节 主要线路222

第二节 公路养护224

第三节 公路运输225

第四节 公路管理228

第一节 运行线路及设施230

第三章 地方铁路230

第二节 铁路运输231

第四章 桥梁231

第一节 公路桥231

第二节 铁路桥233

第五章 搬运装卸233

第九篇 邮电235

第一章 机构236

第二章 邮政238

第一节 邮路238

第二节 邮政设施241

第三节 邮政业务242

第三章 电讯246

第一节 电报246

第二节 电话248

第十篇 城乡建设252

第一章 机构252

第二章 县城建设253

第一节 城垣及街道253

第二节 市容布局及街道整修255

第三节 县城建筑256

第四节 公用事业259

第三章 乡村建设261

第一节 民房建设261

第二节 公共建筑261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262

第五章 建筑事业263

第一节 建筑队伍263

第二节 建筑技术及工具更新263

第三节 典型建筑选介263

第六章 环境保护265

第一节 环境污染265

第二节 环境综合治理265

第十一篇 商业267

第一章 国营商业268

第一节 管理机构268

第二节 主要经营企业269

第三节 商品购销271

第三节 中短期设备贷款272

第四节 饮食服务业281

第五节 经营管理282

第六节 对外贸易284

第二章 集体商业288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商业288

第二节 合作店组304

第三章 私营商业305

第一节 建国前的私营商业306

第二节 商会306

第三节 建国后的私营商业307

第四章 集市贸易308

第一节 集贸市场309

第二节 专业市场309

第十二篇 粮油311

第一节 机构311

第一章 机构及经营企业311

第二节 经营企业312

第一节 粮食征收313

第二章 粮油购销313

第二节 粮油统购统销及合同订购314

第三节 粮食议购议销及其它购销315

第四节 农村油料征收与食油销售317

第五节 粮油供应319

第三章 粮油管理322

第一节 私人粮行322

第二节 建国后粮油贸易管理322

第三节 粮食储藏324

第四节 粮油调运325

第十三篇 乡镇企业327

第一章 机构327

第二章 乡镇企业的产生与发展327

第三章 企业构成329

第一节 产业构成329

第二节 层次构成330

第四章 典型企业简介333

第一节 开封市第二酒厂333

第二节 永兴果酒厂334

第三节 蔡庄化工厂334

第四节 大桥造纸厂334

第五章 名优产品简介334

第十四篇 财税336

第一章 机构336

第一节 财政336

第二节 税务337

第二章 财政收入338

第一节 预算内收入338

第二节 预算外收入343

第三章 财政支出343

第一节 预算内支出343

第二节 预算外支出348

第一节 预算管理351

第四章 财税管理351

第二节 税收管理352

第三节 农业税管理353

第五节 财政监察355

第四节 企业财务管理355

第十五篇 金融357

第一章 金融机构358

第一节 中国人民银行尉氏县支行(含工商行)358

第二节 中国农业银行尉氏县支行359

第三节 中国建设银行尉氏县支行359

第四节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尉氏县支公司359

第二章 货币360

第一节 货币沿革及流通360

第二节 金银收兑362

第三章 存款储蓄364

第一节 储蓄机构364

第二节 储蓄种类365

第三节 公债、国库券368

第四章 信贷370

第一节 工业贷款370

第二节 商业贷款371

第四节 农业贷款372

第五章 基本建设资金管理374

第一节 基建拨款374

第二节 基建贷款376

第六章 信用合作378

第七章 会计出纳382

第一节 会计382

第二节 结算382

第三节 出纳383

第八章 保险384

第一节 保险种类及保?收入384

第二节 理赔385

第一节 机构386

第二节 计划种类及其管理386

第一章 计划管理386

第十六篇 经济管理386

第三节 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与完成387

第二节 企业管理391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391

第一节 机构391

第三节 集贸市场管理与建设394

第三章 物价管理395

第一节 机构395

第二节 物价政策与商品价格395

第四章 审计管理396

第一节 机构396

第五章 计量396

第二节 计量器具397

第三节 计量管理399

第六章 统计管理400

第十七篇 人民生活401

第一章 国民收入401

第一节 农民收入401

第二节 职工收入403

第一节 社会商品购买力405

第二章 社会商品消费405

第二节 社会商品零售406

第三章 农民生活407

第四章 职工生活409

第十八篇 政党41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412

第一节 机构沿革412

第二节 党员代表会议和党代表大会417

第三节 党的重要活动418

第四节 党的组织工作424

第五节 党的宣传工作433

第六节 党的统战工作434

第七节 党的纪律检查工作435

第八节 党的信访工作436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438

第一节 组织机构438

第二节 党务活动439

第十九篇 政府440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县政府440

第一节 机构设置440

第二节 历任县长名录441

第二章 人民政府443

第一节 机构沿革443

第二节 历任县长名录444

第三节 职能工作机构446

第四节 乡、(区、社)人民政府449

第五节 主要政务活动450

第二十篇 人大 政协453

第一章 尉氏县人民代表大会453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大会453

第二节 各届人民代表大会454

第三节 人大常务委员会455

第四节 人大工作456

第二章 政协456

第一节 历届政协会议456

第二节 政协工作457

第一章 公安458

第二节 人民公安458

第一节 历史概况458

第二十一篇 政法458

第三节 公安工作460

第二章 检察462

第一节 检察机构462

第二节 刑事检察462

第三节 经济检察463

第四节 监所检察464

第五节 法纪检察464

第三章 审判465

第一节 审判机构465

第二节 刑事审判465

第三节 民事审判466

第四节 经济审判467

第四章 司法467

第一节 司法机构467

第二节 法制工作467

第三节 律师工作468

第四节 公证469

第二十二篇 劳动 民政470

第一章 劳动470

第一节 机构470

第二节 劳动就业与调配470

第三节 劳动管理471

第四节 劳动工资471

第五节 劳动保护472

第二章 民政473

第一节 机构473

第八章 档案474

第二节 拥军优属474

第三节 退伍安置475

第四节 社会福利476

第六节 烈士陵墓479

第五节 婚姻登记479

第一章 工会481

第一节 工会机构481

第二十三篇 群团481

第二节 会员代表大会482

第三节 工会活动482

第二章 农民协会484

第一节 早期农民协会活动484

第二节 土地改革时期的农会活动484

第二节 历届团代会485

第一节 青年运动和共青团组织485

第三章 共青团485

第三节 共青团工作486

第一节 机构487

第二节 历届妇代会487

第四章 妇女联合会487

第三节 妇女工作488

第五章 工商联合会490

第一节 机构490

第二节 工商联工作490

第二十四篇 军事492

第一章 军事机构492

第一节 明清时期492

第二节 民国时期492

第三节 人民武装493

第二节 民国时期496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496

第一节 明清时期496

第二章 兵役496

第三章 重要战事纪略497

第一节 明清时期497

第二节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499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500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502

第四章 民兵503

第一节 民兵组织503

第二节 民兵训练505

第三节 民兵活动506

第五章 地方武装及驻军508

第一节 地方武装508

第二节 驻军509

第六章 军民关系510

第一节 支前工作510

第二节 拥军爱民511

第二十五篇 教育512

第一节 学前教育512

第一章 基础教育512

第二节 小学教育513

第三节 中等教育517

第二章 职业教育522

第一节 师范学校522

第二节 农业技术学术524

第三节 卫生学校524

第三章 成人教育525

第一节 农民扫盲525

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526

第三节 教师进修学校526

第四章 教育管理527

第一节 管理机构527

第二节 教师队伍528

第三节 学校管理531

第四节 教育经费管理535

第五节 勤工俭学535

第一节 普及科技知识537

第二节 引进推广新技术537

第一章 科技工作537

第二十六篇 科技537

第三节 科技咨询服务539

第四节 科技情报调研540

第二章 科研成果540

第一节 工业成果540

第二节 农业成果541

第三节 林业成果542

第四节 水利成果542

第五节 其它成果545

第六节 获奖项目545

第三章 机构队伍547

第一节 科普协会547

第二节 科学技术委员会547

第三节 地震测报548

第一节 文化馆549

第一章 管理机构及艺术团体549

第二十七篇 文化549

第二节 电影发行放映公司550

第三节 艺术表演团体550

第二章 民间文艺552

第一节 业余剧团552

第二节 民间艺术552

第三节 曲艺553

第四节 俱乐部(文化窒)554

第三章 文化设施555

第一节 戏楼555

第二节 尉氏剧院557

第三节 尉氏影院557

第四章 文艺创作558

第一节 文学创作558

第五节 曲艺厅558

第六节 职工俱乐部558

第四节 图书馆558

第二节 美术创作559

第五章 图书发行560

第三节 书法560

第二节 发行网点561

第三节 图书发行561

第四节 经营方式562

第一节 古代著述562

第六章 著述562

第二节 近现代著述564

第七节 新闻广播565

第一节 报刊565

第二节 通讯报导566

第三节 记者站571

第四节 有线广播571

第五节 电视573

第一节 档案馆574

第二节 档案室575

第三节 档案事业管理575

第九章 史志编纂577

第一节 党史资料征集编纂577

第二节 县志编纂577

第十章 文物579

第一节 历史文物579

第二节 革命文物584

第三节 馆藏文物585

第二十八篇 卫生 医药 体育586

第一章 医疗卫生586

第一节 医疗卫生机构586

第二节 医疗卫生工作588

第三节 医疗卫生队伍592

第四节 医疗卫生设备592

第二章 医药593

第一节 机构设置593

第二节 业务范围594

第三章 体育596

第三节 医药队伍596

第一节 群众体育活动597

第二节 学校体育活动598

第三节 体育设施599

第四节 体育管理599

第二十九篇 习俗 方言601

第一章 习俗601

第一节 生活习俗601

第二节 节日习俗605

第三节 婚丧习俗607

第四节 礼仪习俗609

第五节 陋习弊端611

第六节 社会新风614

第二章 方言615

第一节 尉氏话语音分析616

第二节 尉氏话声韵调配合关系621

第三节 尉氏话与普通话比较631

第四节 尉氏话常用词语简表634

第五节 尉氏话某些语法特点639

第六节 标音举例640

一、声母对照表644

二、韵母对照表644

三、音调调值表示法645

第三十篇 宗教 帮会646

第一章 宗教646

第一节 佛教646

第四节 基督教647

第三节 伊斯兰教647

第二节 道教647

第五节 天主教648

第二章 帮会649

第一节 青帮649

第二节 一贯道650

第三节 天仙庙道651

第四节 金丹道651

第三十一篇 人物652

第一章 人物传652

第二章 人物简介685

第三章 人物表712

第一节 省级以上劳动模范及先进工作者712

第二节 地师级以上党政军干部715

第三节 副高级以上科技人员、知名人士和特技人员716

第四节 烈士英名录721

第五节 历史名人表743

第三十二篇 乡镇概况745

一、城关镇745

二、洧川镇747

三、邢庄乡751

四、庄头乡754

五、水坡乡757

六、十八里乡760

七、张市乡763

八、永兴乡766

九、小陈乡769

十、南曹乡772

十一、蔡庄乡775

十二、朱曲乡779

十三、岗李乡782

十四、大马乡785

十五、门楼任乡788

十六、大营乡791

十七、大桥乡794

附录797

一、修志文献辑存797

二、尉氏县文史碑记辑要817

三、诗文选辑821

四、传闻轶事829

补记834

1986年834

1987年839

1988年845

1989年850

1990年853

1986-1990年尉氏县社会经济主要指标856

编后记857

1993《尉氏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尉氏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3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