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县志》求取 ⇩

第一编政区建置1

第一章 地理位置1

第二章 建置沿革1

凡例2

第三章行政区划2

第一节 清代2

第二节 民国时期2

概述3

第三节抗日战争时期3

第五节 解放后4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4

大事记10

第四章县城、乡镇10

第一节 县城10

第二节 乡、镇12

第二编自然环境17

第一章 地质、地貌17

第一节 地质17

第二节 地貌18

第三节 气温、日照、霜期23

第二节 四季23

第一节 气候形成23

第二章 气候23

第四节 降水24

第五节 物候25

第三章 水文26

第一节 地表水26

第二节 地下水26

第四章 土壤、植被27

第一节 土壤27

第二节 植被30

第二节 野生植物31

第五章 野生动植物31

第一节 野生动物31

第六章 自然灾害32

第一节 旱灾32

第二节 涝灾32

第三节 雹灾33

第四节 风灾34

第五节 蝗灾35

第六节 其他灾害36

第一节 人口数量37

第三编人口、姓氏37

第一章 人口状况37

第二节 人口分布38

第二章 人口普查40

第三章 人口构成40

第一节 性别构成40

第二节 民族构成40

第三节 年龄构成41

第四节 文化状况构成42

第五节 职业构成42

第六节 婚姻状况构成42

第一节 概况43

第四章 计划生育43

第二节 节育、绝育44

第三节 晚婚和男到女家落户45

第四节 管理机构45

附:中共元氏县委、元氏县人民政府关于重新颁发计划生育若干政策的具体规定46

第五章 姓氏50

第一节 概况50

第二节 全县姓氏总览50

第三节 姓氏分布51

第一节 土地改革59

第四编农业59

第一章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59

第二节 农业互助合作61

第三节 人民公社62

第四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62

第二章 农业条件、资源和区划63

第一节 西部山区林牧农业区63

第三章 农作物分布及产量64

第一节 粮食作物64

第三节 东部平原农业区64

第二节 中部丘陵农牧副业区64

第二节 经济作物66

第三节 蔬菜67

第四章 农技农艺69

第一节 土壤改良69

第二节 耕作制度69

第三节 种植形式70

第四节 栽培技术70

第五节 品种改良71

第六节 植物保护74

第一节 农机概况75

第五章 农机具75

第二节 农机管理77

第六章 农业经营管理79

第一节 管理机构79

第二节 劳动管理79

第三节 财物管理80

第四节 收益分配80

第二节 林木种类及分布82

第一节 林木植被82

第一章 林业资源82

第五编林业82

第三节 稀有名贵树种83

第二章 植树造林83

第一节 育苗83

第二节 人工成片林84

第三节 四旁植树及平原林网84

第四节 果园建设84

第三章 林业技术86

第一节 品种改良86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87

第三节 树木修剪87

第二节 水肥管理87

第四章 林业管理88

第一节 管理机构88

第二节 管理89

第六编畜牧90

第一章 畜牧资源90

第一节 畜禽品种90

第二节 饲料、饲草91

第一节 饲料改良92

第二节 养殖92

第二章 畜禽饲养92

第三节 饲养技术革新95

第四节 品种改良96

第三章 疫病防治96

第一节 疫病96

第二节 防治97

第三节 检疫97

第四章 畜牧管理97

第一节 管理机构97

第二节 人才管理98

第二节 机井99

第一节 大口井99

第七编水利99

第一章 地下水开采99

第三节 自流井100

第二章 水渠100

第一节 八一灌渠100

第二节 引水渠101

第三节 小渠道101

第四节 主要建筑物102

第三章 水库103

第一节 八一水库103

第三节 长村水库104

第二节 北正水库104

第四章 河道治理、小型截蓄及排水工程106

第一节 河道治理106

第二节 小型截蓄工程107

第三节 排水工程107

第五章 机电排灌站(点)108

第一节 扬水站(点)108

第二节 喷灌108

第六章 水土保持108

第一节 治坡108

第一节 管理机构109

第七章 水利管理109

第二节 小流域治理109

第三节 坡田保水109

第二节 灌溉管理110

第三节 水库管理110

第四节 水产管理110

附:水产110

第八编工业111

第一章 所有制111

第一节 个体企业111

第二节 公私合营企业112

第五节 全民企业113

第三节 联合体企业113

第四节 集体企业113

第二章 工业门类114

第一节 机械114

第二节 化工115

第三节 建材116

第四节 纺织、服装118

第五节 电器、教学仪器119

第六节 印刷119

第八节 其他工业120

第七节 棉油、粮食、食品加工及酿酒120

第一节 管理机构122

第三章 工业管理122

第二节 领导体制123

第三节 规章制度123

第四节 质量管理124

第五节 经济责任制124

第六节 经营承包125

第七节 简政放权125

第八节 转轨变型125

第一章 行业126

第九编乡镇企业126

第一节 工业企业127

第二节 建筑行业130

第三节 运输业131

第四节 饮食服务业131

第二章 重点企业133

第一节 年产值10万元以上的企业133

第二节 部分重点企业简介133

第三章 专业户和专业村134

第二节 管理体制135

第一节 管理机构135

第四章 管理135

第三节 劳动报酬136

第四节 产供销136

第五节 行政管理费136

第十编商业137

第一章 经营体制137

第一节 私营商业137

第二节 合作商业141

第三节 国营商业142

第二节 肉猪禽蛋收购145

第二章 收购145

第一节 棉花收购145

第三节 干鲜果品收购146

第四节 药材收购146

第五节 畜产品收购146

第六节 废旧物品收购147

第七节 外贸商品收购147

第三章 供销148

第一节 供货渠道148

第二节 供应149

第一节 饮食业154

第四章 饮食服务154

第二节 旅店业155

第三节 酱醋业155

第四节 漂染业156

第五节 理发业156

第六节 照像业156

第十一编粮食157

第一章 购销157

第一节 自由购销157

等二节 统购统销158

第二章 储运161

第一节 仓储161

第二节 调运162

第三章 粮油加工163

第一节 粮食加工163

第二节 油脂加工163

第三节 粮油食品加工164

第四节 饲料加工164

第四章 粮食管理机构164

第一章 财政收入165

第一节 税收165

第十二编财税165

第二节 利润收入169

第三节 其他收入169

第二章 财政支出171

第一节 文教科卫事业费支出171

第二节 经济建设支出172

第三节 行政管理费支出172

第四节 抚恤救济支出172

第一节 公债174

第二节 国库券174

第三章 债券174

第四章 管理175

第一节 管理机构175

第二节 财政管理和财政监督175

第十三编金融177

第一章 金融机构177

第一节 解放前金融机构177

第二节 新中国金融机构177

第二章 货币179

第一节 通用货币179

第二节 货币流通181

第二节 新中国信贷183

第一节 解放前信贷183

第三章 信贷183

第四章 城乡储蓄186

第一节 储蓄数额186

第二节 储蓄利率186

第五章 保险188

第六章 金融管理190

第一节 现金管理190

第二节 结算管理190

第三节 金融监督191

第一节 古代道路192

第二节 现代公路192

第一章 道路192

第十四编交通192

第二章 铁路196

第一节 铁路线196

第二节 车站196

第三节 铁路客、货运196

第三章 桥梁197

第一节 古桥197

第二节 现代桥梁198

第二节 客运200

第四章 客货运输200

第一节 货运200

第三节 搬运201

第五章 管理202

第一节 机构202

第二节 公路养护及管理202

第三节 施工管理202

第四节 公路绿化203

第五节 养路费的稽征及使用203

第六节 交通监理203

第一节 古代邮政204

第二节 现代邮政204

第十五编邮电204

第一章 邮政204

第二章 电信206

第一节 长途电话206

第二节 农村电话206

第三节 市内电话207

第四节 电报207

第三章 管理机构207

第一节 发电208

第一章 供电208

第十六编电力208

第二节 大电网供电209

第二章 输变电工程209

第一节 变电站209

第二节 输电线路209

第三章 用电210

第一节 电力分配210

第二节 电价210

第二节 线路设备管理211

第三节 用电管理211

第一节 管理机构211

第四章 电业管理211

第十七编城乡建设213

第一章 城镇建设213

第一节 城关镇建设213

第二节 南佐镇建设215

第二章 乡村建设215

第一节 房屋建筑215

第三章 建筑管理216

第一节 建筑队伍216

第二节 饮水改良216

第二节 建筑业管理217

第三节 建筑形式217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218

第一节 房产管理218

第二节 上地管理219

第五章 环境保护219

第一节 环境状况219

第二节 主要污染源和工业污染物质219

第六章 管理机构220

第三节 环境治理220

第十八编经济综合管理221

第一章 计划管理221

第一节 机构221

第二节 计划编制221

第三节 计划管理实施223

第二章 国民经济统计225

第一节 机构225

第二节 统计范围225

第三节 统计方法225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226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227

第四节 合同、商标和广告管理228

第四章 标准计量管理229

第一节 度量衡演变229

第二节 计量管理229

第三节 计量器具生产230

第四节 标准化230

第五章 物价管理231

第一节 管理机构231

第二节 物价演变231

第十九编中国共产党234

第一章 地方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234

第二章 组织机构234

第一节 县委234

第二节 县委工作机构239

第三节 基层党组织241

第四节 共产党员244

第三章 党的建设246

第一节 整党整风246

第二节 党员教育247

第四章 主要部门工作248

第一节 组织工作248

第二节 宣传工作249

第三节 纪律检查工作250

第四节 统战工作251

第五章 县委决策252

第六章 党代表大会260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262

第二十编党团262

附:三民主义青年团262

第一节 工人组织263

第二章 社会团体263

第二节 农民组织263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264

第四节 妇女组织265

第七节 其他团体266

第六节 科技组织266

第二节 市场管理266

第五节 工商组织266

第一节 管理机构266

第二十一编政权、政协267

第一章 县人民代表大会267

第一节 代表选举267

第二节 历届大会和会议268

第三节 常务委员会271

附:县“三代会”全体代表会议271

第四节 代表联系制度272

第五节 提案处理和调查视察273

附:提案选录273

第二章 行政机构274

第一节 县级机构274

附:议会、参会274

附:民国议、参会275

附:参议员275

附:日伪县政府278

附:西汉至北魏相守、封爵表285

第二节 基层政权288

附:日伪基层政权290

第三节 信访290

第三章 人民政协291

第一节 组织状况291

第二节 委员联系制度291

第三节 提案处理291

附:典型提案事例291

第四节 政协工作292

第五节 政协会议292

第二节 民国武装293

第一节 明、清武装293

第二十二编军事293

第一章 县地方武装293

第三节 人民武装294

附:驻元氏日伪武装297

第二章 兵役298

第一节 募兵制298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298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299

第四节 义务、志愿相结合兵役制299

第一节 组织300

第三章 民兵300

第二节 军事训练301

第三节 活动301

第四章 驻军、过境军队302

第一节 民国以前驻军、过境军队302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过境军队302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驻军、过境军队302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驻军、过境军队303

附:十三支队兴衰记303

第一节 古、近代战事304

第五章 战事304

第二节 民国战事305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战事305

附:侵华日军暴行录307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战事308

附:国民党保安五团制造惨案录312

第六章 人民武装机构313

第一节 县级武装机构313

第二节 区、乡级武装机构315

第三节 村级武装机构315

第二节 民国时期司法机构316

附:日伪时期司法机构316

第二十三编司法316

第一节 明清时期司法机构316

第一章 明清及民国时期司法机构316

第二章 人民公安317

第一节 机构沿革317

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元氏县中队317

第二节 除奸反特317

第三节 剿匪318

第六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319

第五节 镇压反革命319

第四节 清查登记319

附:本县主要反动会道门情况320

第七节 打击刑事犯罪活动320

第八节 看守、劳改321

第九节 治安管理321

第十节 基层治保组织322

第三章 检察322

第一节 机构沿革322

第五节 监所检察323

第一节 机构沿革323

第四章 审判323

第四节 经济检察323

第三节 法纪检察323

第二节 刑事检察323

第二节 审判制度324

第三节 刑事审判324

第四节 民事审判324

第五节 经济审判325

第六节 申诉复查325

第五章 司法行政325

第一节 机构沿革325

第四节 法制宣传326

第二节 公证、律师326

第三节 民事调解326

第二十四编民政327

第一章 拥军优属327

第一节 支前327

第二节 拥军328

第三节 优抚328

第二章 安置、抉持脱贫329

第一节 安置329

第二节 扶持脱贫329

第二节 救济330

第一节 救灾330

第三章 救灾救济330

第四章 社会福利331

第一节 五保331

第二节 残疾人安置331

附:光荣院331

第五章 婚丧管理331

第一节 婚姻管理331

第二节 丧葬管理332

附:火葬场332

第六章 民政机构332

第一节 干部333

第二十五编人事劳动333

第一章 干部、职工333

第二节 工人335

第二章 劳动工资337

第一节 工资337

第二节 奖金339

第三章 劳保福利339

第一节 劳动保护339

第二节 知识青年安置340

第一节 待业安置340

第四章 劳动就业340

第三节 劳动保险340

第二节 职业病防治340

第五章 管理机构341

附:劳动服务公司341

第二十六编教育342

第一章 旧制教育342

第一节 庙学342

第二节 义学343

第三节 书院343

第四节 私塾343

附:元氏县自宋至清历代进士表、举人表、贡生表和清武进士表、明清武举人表344

第一节 学前教育358

第二节 小学教育358

第二章 学校教育358

第三节 中学教育360

附:元氏县五所重点中学简介361

第四节 中专技工教育363

附:专业学校简介363

第三章 成人教育364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364

附:河北元氏师范学校364

第二节 干部职工业余教育365

第四章 教职员队伍366

第五章 教育经费367

第六章 教师工资待遇368

第七章 勤工俭学370

第八章 教育行政机构370

第二十七编文化371

第一章 文化事业单位371

第一节 文化馆、文化站、农村俱乐部371

第三节 书店372

第四节 影剧院372

第二节 电影发行放映单位372

第五节 图书馆373

第六节 档案馆373

第七节 戏校、剧团374

第二章 文化艺术375

第一节 文艺创作375

第二节 戏曲376

第三节 美术377

第一节 花会378

第三章 民间艺术378

第五节 书法378

第四节 摄影378

第二节 彩灯379

第三节 乐队379

第四章 新闻宣传379

第一节 通讯报刊379

第二节 广播电视380

第五章 民间传说381

第六章 旧志《艺文》386

第二十八编文物402

第一章 文物胜迹402

第一节 古代遗址402

第二节 古墓葬404

第三节 古建筑406

第四节 石刻、石窟407

附:408

《祀三公山》碑文408

《白石神君碑》碑文408

《封龙山之颂》碑文409

《三公山碑》碑文410

第五节 革命文物胜迹413

附录:元氏八大景414

第六节 馆藏文物414

第二章 文物保护管理416

第二十九编科技417

第一章 科技队伍417

第一节 科技队伍的发展417

第二节 科技人员的培养418

第二章 科研机构419

第一节 县级科研机构419

附:河北省地震局元氏观测站420

第二节 厂办科研机构420

附:化肥厂、机械厂厂办科研情况简介420

第四节 群众学术团体421

第三节 四级农科网421

第三章 科技普及422

第一节 科普宣传422

第二节 科技咨询423

第四章 科学研究活动424

第一节 专业科研424

第二节 太行山开发研究425

第三节 群众性科研活动425

第四节 科技成果426

第二节 管理430

第一节 管理机构430

第五章 科技管理430

第三十编卫生432

第一章 医疗432

第一节 医疗队伍432

第二节 医务人员培养433

第三节 医疗机构434

附:分院435

第四节 医疗器械436

第五节 医疗水平437

第六节 保健制度437

第一节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438

第二章 防疫438

附:卫生防疫站439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440

第三章 爱国卫生运动440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的提出440

第二节 除四害440

第三节 治理脏乱差440

第四节 领导机构441

第四章 妇幼保健441

第一节 新法接生441

第二节 妇女病普查普治441

第五章 药政442

第一节 药品管理442

第三节 儿童保健442

附:妇幼保健所442

第二节 药品制造443

第六章 卫生管理机构444

第三十一编体育445

第一章 群众体育445

第一节 学校体育445

第二节 职工体育446

第一节 田径447

第三节 农民体育447

第二章 体育项目447

第二节 球类449

第三节 武术450

第四节 棋类450

第五节 其他450

第三章 体育比赛451

第一节 参加省、地体育比赛451

第二节 本县体育比赛452

第四章 人才培养453

第二节 体育设施454

第六章 管理机构454

第五章 体育经费和设施454

第一节 体育经费454

第三十二编风俗455

第一章 衣食住行455

第一节 饮食455

第二节 服饰455

第三节 居住456

第四节 行路456

第一节 婚嫁457

第二章 婚丧457

第二节 丧葬458

第三章 节日、庙会459

第一节 节日459

第二节 庙会461

第四章 其他习俗及陋俗462

第一节 其他习俗462

第二节 陋俗、恶习、封建迷信活动465

第五章 新风467

第一节 语词468

第一章 方言468

第三十三编方言、谣谚468

第二节 语音471

第二章 谣谚479

第一节 民谣479

第二节 谚语、歇后语484

第三十四编人民生活490

第一章 农民生活490

第二章 职工生活493

第三节 回教495

第二节 基督教495

第一节 佛教495

第三十五编宗教、侨务495

第一章 宗教495

第四节 其他会道门496

第二章 侨务及港、澳、台事务496

附:元氏县籍旅港、台及海外人员名录497

第三十六编人物500

第一章 人物传记500

第一节 本籍人物500

附:旧志《李左车考》 并考元氏李氏东西二祖501

第二节 客籍人物512

烈士英名录515

第二章 名录515

元氏县省级以上模范、先进人物名录523

元氏县籍在外工作党政军干部名录527

元氏县籍在外工作高级知识分子名录548

元氏县籍战国至民国历代外任职官表551

附录558

一.旧志要录558

二.本届修志要录563

三.捐赠566

四.辑轶566

志补568

1995《元氏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英辰主编;元氏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5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