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内科学 上》求取 ⇩

第一篇总论 陈敏章1

第一章 内科学的来源3

第二章 内科学的范围6

第三章 内科医生应具有的素质8

第四章 内科学的思维方法10

第五章 内科学的学习方法12

第六章 内科学的治疗原则15

第二篇临床主要症状的症状学17

一、发热疾病的分类19

第一节 发热绪论19

第一章 发热 邝贺龄19

二、发热机制20

三、发热疾病的检查20

四、原因未明发热疾病的诊断性治疗24

五、发热疾病的分组24

第二节 急性发热 邝贺龄 何树初25

一、急性感染性发热疾病25

二、急性非感染性发热疾病34

一、急性发疹性传染病36

第三节 急性发疹性发热 邝贺龄 彭文伟36

三、急性“未明热”36

二、结缔组织病41

三、变态反应性疾病42

四、血液病44

第四节 伴有肺部病征的急性发热 邝贺龄44

一、感染性疾病45

二、结缔组织病50

三、变态反应性疾病50

一、感染性周期性发热51

第五节 周期性发热 邝贺龄51

二、非感染性周期性发热52

第六节 长期发热 邝贺龄53

一、感染性疾病53

二、风湿性(结缔组织)疾病54

三、血液病57

四、恶性肿瘤59

第七节 慢性微热 邝贺龄59

一、器质性慢性微热59

二、功能性微热61

二、痛觉的类型62

一、疼痛机制62

第二章 疼痛62

第一节 疼痛绪论 邝贺龄62

三、诊断注意事项63

第二节 头痛 汪无级64

一、头痛的病因64

二、头痛的分类65

三、各类头痛的临床症状及其诊断标准66

四、头痛患者的检查诊断程序72

第三节 胸痛 郑振声74

(一)胸壁病变75

一、胸痛的诊断75

二、引起胸痛的疾病75

(二)胸腔脏器疾病77

(三)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疾病85

(四)腹部脏器疾病85

(五)其他原因85

第四节 急性腹痛 邝贺龄85

一、急性腹痛疾病的诊断86

二、引起急性腹痛的疾病89

一、慢性腹痛的诊断101

第五节 慢性腹痛 邝贺龄101

二、引起腹痛的疾病102

第六节 肢痛 邝贺龄 曾蔼文115

一、肢痛的病因与诊断115

二、引起肢痛的疾病116

第七节 急性关节痛 邝贺龄124

一、急性关节痛的诊断124

二、引起急性关节痛的疾病125

第八节 慢性关节痛 邝贺龄129

一、慢性关节炎130

二、慢性关节病133

三、慢性关节周围痛性疾病136

第三章 呼吸和循环系统症状139

第一节 咳嗽 吴为群 容中生139

一、病因139

二、发病机制139

三、诊断方法139

四、鉴别诊断140

第二节 咯血 邝贺龄 季溢煊146

一、咯血的诊断146

二、引起咯血的疾病148

一、呼吸困难的类型152

第三节 呼吸困难 容中生 邝贺龄152

二、呼吸困难的诊断153

三、引起呼吸困难的疾病153

第四节 心脏杂音 周令仪159

一、心脏杂音的原理159

二、诊断注意事项160

三、各种心脏杂音的临床意义163

第五节 心脏增大 周令仪 陆堃175

一、心脏增大的影像学检查176

二、心脏增大疾病的分类177

第六节 紫绀 周令仪 邝贺龄191

一、异常血红蛋白血症192

二、中央性紫绀193

三、周围性紫绀196

第七节 水肿 郑振声198

一、产生水肿的主要因素198

二、根据水肿性质和部位的分类198

三、引起全身性和局限性水肿的疾病198

一、胸腔积液的病因与分类204

二、胸腔积液的诊断204

第八节 胸腔积液 容中生 邝贺龄204

三、感染性胸腔积液205

四、肿瘤性胸腔积液206

五、结缔组织疾病所致胸腔积液206

六、其他原因的胸腔积液206

七、漏出性胸腔积液207

第九节 高血压 郑振声208

一、高血压的诊断标准208

二、高血压病因的鉴别诊断208

三、高血压病210

四、继发性高血压211

第十节 低血压与休克 郑振声218

一、慢性低血压218

二、休克220

第四章 消化系统症状224

第一节 口腔损害 邝贺龄224

一、口腔粘膜疹与炎症225

二、 口腔粘膜糜烂与溃疡228

三、 口腔粘膜增殖性病变231

第二节 吞咽困难 邝贺龄232

二、食管性吞咽困难233

一、 口腔、咽、喉疾病所致吞咽困难233

第三节 呕吐 邝贺龄238

一、反射性呕吐238

二、中枢性呕吐240

三、前庭障碍性呕吐242

四、神经官能性呕吐242

二、发病机制243

三、临床表现243

四、诊断方法243

一、病因与分类243

第四节 急性腹泻 王天才 梁扩寰243

五、常见急性腹泻疾病244

第五节 慢性腹泻 王天才 梁扩寰249

一、病因与分类249

二、发病机制250

三、诊断方法250

四、各种慢性腹泻疾病的临床特征与诊断要点252

第六节 便秘 章天予256

一、便秘的发病机制257

二、便秘的病因及分类257

第七节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章天予258

三、便秘的临床表现258

四、便秘的诊断258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259

二、临床表现260

三、诊断260

四、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261

第八节 便血 章天予263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263

二、便血的诊断264

三、引起便血的疾病265

一、胆红素的代谢268

第九节 黄疸 田德安 梁扩寰268

二、黄疸的病因、分类与发病机制270

三、诊断注意事项272

四、各类型黄疸疾病276

第十节 腹部肿块 王天才梁扩寰286

一、腹部肿块的病因286

二、腹部肿块鉴别诊断应注意的问题286

三、腹部肿块的诊断方法288

四、各种腹部肿块的临床特征与诊断要点289

第二十九章 肠结核 麦灿荣294

一、肝肿大的病因与发病机制295

第十一节 肝肿大 王天才 梁扩寰295

二、肝肿大的诊断方法296

三、各种肝肿大性疾病297

一、发病机制302

第十二节 腹水 田德安 梁扩寰302

三、诊断方法303

二、临床表现303

四、引起腹水的疾病306

一、贫血发病机制310

第五章 血液系统症状310

第一节 贫血 程敏蒨310

二、贫血病人的检查诊断311

三、贫血的分类及临床表现312

第二节 出血倾向 刘文会326

一、止血机制326

二、凝血机制327

四、诊断注意事项328

三、抗凝机制及纤维蛋白溶解机制328

五、出血倾向的一般病因330

六、出血倾向疾病诊断要点330

第三节 淋巴结肿大 刘文会336

一、淋巴结肿大的检查336

二、淋巴结肿大的原因337

三、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疾病诊断要点337

第四节 脾肿大 刘文会341

一、诊断342

三、不同程度脾肿大疾病诊断要点343

二、脾肿大的一般原因343

一、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348

第六章 泌尿系统症状 尹培达348

第一节 排尿功能异常348

二、尿潴留350

三、尿失禁351

第二节 尿量异常352

一、少尿与无尿352

二、多尿355

第三节 尿色异常358

一、血尿358

二、血红蛋白尿368

三、肌红蛋白尿370

四、卟啉尿370

五、脓尿371

六、乳糜尿375

七、胆色素尿377

第一节 甲状腺肿379

一、甲状腺肿的局部检查379

第七章 内分泌代谢系统症状 余斌杰 梁奕铨379

二、实验室检查380

三、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381

二、体型的检查386

第二节 体型异常386

一、体型及其相关因素386

三、体型异常的病因388

四、临床常见的几种异常体型389

第八章 神经系统症状397

第一节 眩晕 朱文炳397

一、解剖生理基础397

二、病因分类397

三、各种眩晕症的临床特点398

四、诊断步骤399

五、鉴别诊断403

第二节 晕厥 余醒宜 吕传真404

一、晕厥的病因与分类404

二、各类晕厥的临床特征404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408

一、病因409

二、发病机制409

第三节 颅内压增高 刘焯霖409

三、症状411

四、类型412

五、诊断415

第四节 抽搐 吕传真417

一、抽搐的解剖生理基础417

二、病因418

三、抽搐的临床类型418

四、各类抽搐的临床特征418

五、诊断过程420

六、鉴别诊断421

一、解剖生理基础422

第五节 昏迷 黄如训422

二、病因423

三、临床表现424

四、诊断过程426

五、鉴别诊断429

第六节 不自主运动及共济失调 蒋雨平 吕传真431

一、不自主运动431

二、共济失调439

三、诊断过程441

四、鉴别诊断442

第七节 瘫痪 李乃忠442

一、解剖生理基础与发病机制443

二、病因与分类445

三、临床特征447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49

第九章 精神症状 舒良454

第一节 绪论454

第二节 常见精神症状454

一、认知障碍454

二、情感障碍458

四、意识障碍459

三、意志行为障碍459

五、自知力460

六、定向力460

第三节 常见精神症状群460

一、幻觉症460

二、妄想综合征460

三、躁狂状态460

四、抑郁状态461

五、紧张性综合征461

第三篇诊断基础和治疗原则463

一、病史采集465

第一章 诊断基础465

第一节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戚仁锋465

二、体格检查468

第二节 实验诊断469

一、一般临床检验 王鸿利469

二、临床化学检验 王鸿利471

三、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王鸿利471

四、临床免疫学检验 杨贵贞479

第三节 仪器检查原理486

一、心电图学检查原理 吴宁486

二、超声诊断 徐智章 张运488

三、X线成像 陶慕圣495

四、磁共振成像 陶慕圣498

五、放射性核素显像 任长征500

第四节 诊断思维方法与步骤 戚仁铎503

一、调查研究,收集材料503

二、归纳分析,形成印象504

三、临床实践,明确诊断504

第二章 临床治疗原则506

二、影响药物治疗效应的因素506

第一节 药物治疗 曾繁典506

一、药物治疗的分类506

三、药品处方508

四、基本药物和非处方药509

二、免疫治疗的一般措施511

第二节 临床免疫治疗 杨贵贞511

一、免疫治疗的适应证511

第三节 放射治疗 田国栋515

一、放射治疗概述515

二、放射治疗的原理515

三、放射治疗的基本原则516

四、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及评价516

第四节 介入治疗 陶慕圣517

一、血管性介入治疗518

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518

第五节 康复治疗 南登昆520

一、概念520

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520

三、康复治疗方法与作用521

第六节 心理治疗 严和骎523

一、心理治疗在医疗工作中的意义523

五、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523

四、康复治疗的方式523

二、心理治疗的种类524

三、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526

四、心理治疗中的共同因素527

五、几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527

第四篇医学分子生物学基础529

二、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和生命本质的一致性531

三、分子生物学的定义531

一、生命科学的前沿531

第一节 生命科学及其前沿531

第一章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朱定尔531

四、重组DNA技术532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532

一、DNA和遗传信息的研究和认识阶段(1944~1970年)532

二、重组DNA技术的发明和发展阶段(1970~1975年)533

三、分子生物学的渗透、应用和大发展阶段(1975~至今)534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535

一、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535

二、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536

三、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536

四、分子生物学与生理学537

第一节 核酸——DNA和RNA538

一、核苷酸的组成和结构538

第二章 核酸、基因和染色体 朱定尔538

二、DNA的结构与功能540

三、RNA的结构与功能541

第二节 真核生物的基因结构及其组织543

一、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543

二、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544

二、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结构546

一、染色体的化学组成546

第三节 染色体546

第三章 遗传信息的复制和传递 杨渝珍549

第一节 中心法则549

第二节 DNA复制550

第三节 转录及转录后加工551

第四节 翻译和多肽链合成552

第五节 肽链翻译后的修饰加工553

第六节 蛋白质折叠及其调控553

第七节 蛋白质的分泌和转运(信号肽导肽)554

第四章 细胞内的信使分子及细胞的信息传递机制 杨渝珍556

第一节 细胞的信息传导系统556

三、IP3和DG557

一、cAMP557

第二节 生物体内的信息物质557

二、Ca2+557

四、cGMP558

五、NO559

六、Cer(神经酰胺)559

第三节 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559

一、受体酪氨酸激酶-Ras-MAPK信号传导途径559

二、受体-G蛋白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561

三、受体门控离子通道562

第五章 基因表达的调控 赵修竹564

第一节 概述564

第二节 转录前调控564

一、基因削减或丢失564

二、基因扩增564

三、基因重排564

四、基因修饰与变构564

一、概述565

五、基因的开放与封闭——染色质的结构与功能565

第三节 转录水平的调控565

二、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element)566

三、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factor)566

第四节 转录后调控569

第五节 翻译水平的调节569

一、mRNA稳定性的调节569

二、翻译效率的调节569

第六节 翻译后调节569

二、转录水平的负调控570

一、转录前负调控570

第七节 关于基因表达的负调控问题570

三、转录后负调控571

第六章 分子病理学概论 赵修竹573

第一节 概述573

第二节 基因突变——分子病发生的重要基础573

一、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573

二、基因突变的后果574

第三节 遗传性酶病(遗传性代谢病)574

一、 生物膜属于生物超分子体系575

二、膜损伤与膜病概况575

第四节 遗传性蛋白质缺陷575

第五节 生物膜与疾病575

第六节 受体与受体病576

一、受体概述576

二、受体病概况577

第七节 信息转导分子G蛋白与疾病578

一、G蛋白与肿瘤578

二、G蛋白基因缺失与Albright病578

一、DNA的损伤与修复579

二、DNA修复不良性疾病579

第八节 DNA修复与修复不良579

三、G蛋白与霍乱及百日咳579

第七章 基因诊断 范慕贞581

第一节 基因诊断的意义及特点581

第二节 基因诊断的基本途径581

第三节 基因诊断主要技术、方法和原理582

第四节 基因诊断的临床应用585

一、遗传病的基因诊断585

二、传染性疾病的基因诊断586

三、恶性肿瘤的基因诊断588

四、心血管病有关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590

二、基因转移手段592

一、目的基因592

第一节 基因治疗的基本策略592

第二节 基因转移手段及途径592

第八章 基因治疗 范慕贞592

三、基因转移途径594

一、遗传病的基因治疗595

二、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595

第三节 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595

三、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596

四、神经系统疾病的基因治疗596

第五篇医学遗传学基础599

第一节 遗传性疾病的概念601

第一章 概论 刘希贤601

第二节 遗传病的分类602

第二章 遗传物质——基因和染色体 金明604

第一节 基因604

一、基因的结构604

二、基因的复制605

三、基因的表达605

四、基因重组607

第二节 染色体607

一、染色质的分子组成607

三、中期染色体609

二、染色体的分子结构609

一、配子发生614

第三节 配子发生和减数分裂614

二、减数分裂615

第三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 金明618

第一节 孟德尔定律618

一、分离律618

二、 自由组合律619

第二节 连锁与交换律620

第三节 遗传平衡定律621

二、染色体的结构异常623

第四章 染色体畸变和染色体病 张思仲623

一、染色体的数目畸变623

第一节 人体染色体畸变623

第二节 染色体畸变综合征627

一、染色体畸变综合征的分类627

二、染色体异常发生的频率627

三、染色体检查628

四、常染色体异常综合征631

一、碱基置换突变636

第一节 基因突变的概念636

第五章 基因突变 刘希贤636

第二节 基因突变的种类636

四、染色体的错误配对和不等交换637

二、移码突变637

三、整码突变637

第三节 调控基因突变对结构基因表达的影响638

第四节 基因突变后果638

第六章 单基因遗传病 刘希贤640

第一节 遗传病的遗传方式640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640

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642

三、X连锁遗传病642

五、限性遗传与从性遗传644

六、二对基因的相互作用引起的遗传病644

四、Y连锁遗传644

七、单基因病的遗传异质性与遗传方式645

八、不同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遗传现象645

九、单基因病与致病基因的表达646

第二节 基因突变致蛋白质合成异常647

一、正常血红蛋白的组成、结构及遗传控制647

二、血红蛋白病的分类和分子基础649

第三节 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异常654

一、酶活性降低引起的遗传性酶病654

二、酶活性增高引起的遗传性酶病658

第四节 三核苷酸重复片段扩增突变所致的遗传病658

第七章 多基因遗传病 金明660

第一节 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660

第二节 易患性、发病阈值和遗传率660

第三节 多基因遗传病发病风险的估计662

第八章 线粒体基因病 刘希贤664

第一节 线粒体基因组664

第二节 人类线粒体基因病665

第一节 肿瘤发病中的遗传因素667

一、肿瘤的家族聚集现象667

二、肿瘤发病率的种族差异667

三、遗传性肿瘤667

第九章 肿瘤的遗传基础 张思仲667

四、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668

五、肿瘤的遗传易感性668

第二节 肿瘤和染色体异常669

一、肿瘤的染色体数目异常669

二、肿瘤的染色体结构异常669

第三节 肿瘤发病的遗传机制670

一、体细胞突变670

二、癌基因671

三、肿瘤抑制基因672

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674

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674

第十章 遗传病的基因诊断 张思仲674

一、基因探针674

第一节 基因诊断的原理674

第三节 遗传病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676

一、直接诊断和间接诊断676

二、基因异常与诊断方法的选用676

第二节 常用基因诊断技术676

三、遗传病的基因诊断举例677

四、基因异常不明的遗传病的诊断一连锁诊断举例678

第六篇临床免疫学基础681

第—节 免疫学科的形成及当代免疫学特点683

一、免疫学科的形成683

第一章 当代免疫学进展概述 杨贵贞683

二、当代免疫学科特点684

第二节 分子免疫学进展与临床685

一、超抗原与人类某些疾病685

二、细胞因子与肿瘤的发生686

三、补体受体与艾滋病感染686

四、粘附分子与免疫相关疾病686

第三节 免疫生物工程进展与临床687

一、免疫生物工程概述687

二、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单抗的临床应用688

三、重组细胞因子及其抑制剂689

四、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展望689

五、重组疫苗与疾病的预防689

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增殖性疾病 孔宪涛691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691

一、Ig的四肽链模式结构691

二、Ig分子的酶解片段691

三、Ig分子中的糖基691

四、L链的结构和功能692

五、H链的结构和功能692

六、绞链区及其功能692

七、J链的结构和功能692

八、Ig的合成与代谢692

四、抗体的多样性693

三、Ig多样性的产生693

二、Ig基因的拼接693

一、Ig基因结构693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基因结构和抗体多态性693

五、Ig类型的转换694

六、抗原特异性Ig的产生694

第三节 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增殖症695

一、肝病695

二、与IgE异常有关的疾病695

第四节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异常的临床疾患696

一、多发性骨髓瘤696

二、巨球蛋白血症697

三、重链病697

四、轻链病697

五、半分子免疫球蛋白病698

六、良性M蛋白血症698

第三章 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 金伯泉699

第一节 免疫细胞及其表面标记699

一、细胞表面标记699

二、T淋巴细胞701

三、B淋巴细胞704

一、细胞因子的种类705

第二节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705

四、NK细胞705

二、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及生物学活性706

三、细胞因子受体709

第一节 概述711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分子结构与功能711

一、补体固有分子711

二、补体调节分子711

三、补体受体分子711

四、关于补体分子的遗传学711

第四章 补体系统和炎症 程松高711

第三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与调控714

一、经典途径714

第四节 补体系统与凝血、纤溶和激肽系统的相互作用716

二、旁路途径716

第五节 补体系统激活产物及其介导的炎症反应717

一、补体激活产物的炎症效应717

二、补体激活产物在变态反应中的致炎作用718

第六节 补体系统的异常与疾病719

一、补体代谢水平的异常719

二、补体先天性缺陷719

三、与补体过度活化相关的病理状态720

二、HLA复合体定位及结构722

第一节 人类主要相容性复合体概述722

第五章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龚非力722

一、HLA的概念722

三、HLA复合体的遗传方式及多态性723

四、HLA抗原的分子结构723

五、HLA抗原的表达与调控724

一、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725

二、限制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725

三、参与抗原的处理725

四、参与免疫调节725

第二节 HLA的生物学功能725

五、参与免疫细胞分化726

第三节 HLA与医学的关系726

一、HLA与疾病关联726

二、HLA与器官移植727

三、HLA与输血727

四、HLA与母胎关系727

五、HLA与法医727

第四节 HLA分型技术727

一、血清学分型技术727

三、DNA分型技术728

第五节 HLA与内科临床728

二、细胞学分型技术728

三、HLA与内科疾病的防治729

一、HLA与内科疾病的发生729

二、HLA与内科疾病的诊断729

第六章 自身免疫与疾病 马宝骊731

第一节 名词的由来与认识的演变731

一、 自身免疫与自身耐受的经典概念731

二、生理与病理性自身免疫731

第二节 病理性自身免疫的诱因731

二、机体因素731

一、 自身抗原与其它激活剂731

第三节 病理性自身免疫发生机理733

第四节 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与分类734

一、基本特征734

二、分类734

第五节 自身抗体与自身免疫病735

一、已知自身抗体所针对的自身抗原735

二、自身抗体造成病理损伤的机理735

第六节 自身致敏T淋巴细胞与自身免疫病736

一、致敏T淋巴细胞参与自身免疫病的证据736

二、自身致敏T淋巴细胞造成自身免疫病理损伤的机制737

第七篇临床肿瘤学基础739

第一节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概况与趋势741

第二节 癌症治疗方法的发展与变化741

第三节 内科医师在癌症防治中的作用与责任741

一、癌症的诊断741

二、恶性血液疾患的治疗741

第一章 概论 管忠震741

三、实体肿瘤的综合治疗742

四、癌症综合治疗中的主诊医师742

第四节 临床肿瘤学与肿瘤内科学742

第二节 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方法744

第二章 肿瘤流行病学 黄腾波 管忠震744

第一节 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和范畴744

第三节 我国主要癌瘤的地区分布特点747

第四节 我国主要癌瘤的死亡率及位次747

第三章 肿瘤诊断学总论 管忠震749

第一节 肿瘤的临床诊断749

一、肿瘤的临床表现749

二、体格检查751

三、常规化验751

四、特殊检查751

第二节 肿瘤的病理组织学及细胞学诊断752

第四节 健康人群癌症筛查753

第五节 防癌宣传753

第三节 肿瘤的分期诊断753

第四章 肿瘤治疗学总论 管忠震755

第一节 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755

第二节 肿瘤放射治疗的基本原则及临床应用755

第三节 化学治疗的基本原则757

第一节 细胞增殖动力学759

第五章 抗肿瘤药的药理学基础 胥彬 王兴旺759

第二节 抗肿瘤药的基本作用方式及药物分类760

第三节 抗肿瘤药的新作用靶点761

第四节 抗肿瘤药物体内过程的特点763

第五节 肿瘤细胞的抗药性763

第六节 抗肿瘤药的常见毒性与联合用药原则764

第七节 抗肿瘤药的研究方向765

第六章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 管忠震767

第二节 癌症化疗的药理学基础及临床意义768

第三节 合理使用抗癌药物的一些原则771

第四节 临床工作中如何决定选用化疗方案775

第五节 常见癌症的标准治疗方案777

第六节 肿瘤化疗的毒副作用及其处理787

第七节 化学治疗的新进展796

第八节 化学治疗的展望799

第八篇临床药理学基础803

第一章 临床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 桑国卫805

第一节 前言805

第二节 药物治疗决策的临床药理学基础805

一、目前存在的各种治疗决策不当问题805

二、合理的药物治疗806

三、影响选择合理处方的因素807

第三节 药物治疗的定量基础:临床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810

一、 由剂量-作用关系决定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810

二、药效动力学模型811

三、临床药代动力学与治疗学812

四、药物作用的时间过程812

五、药物作用的滞后现象813

第四节 临床药理学实验室在改善药物治疗中的作用813

一、血浆药物浓度与临床作用的相关性814

二、血浆药物浓度测定的主要应用815

一、 I期临床试验817

第一节 新药临床评价的意义和条件817

第二章 新药的临床评价与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曾繁典817

第二节 临床试验817

二、Ⅱ期临床试验818

三、Ⅲ期临床试验820

第三节 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821

一、GCP的基本内容821

二、药品临床试验研究者的职责822

三、申办者的职责822

四、药品临床试验方案822

五、试验设计及数据处理823

第三章 临床药代动力学 桑国卫824

第一节 影响血药浓度的药代动力学因素825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的基本原理826

一、药代动力学中的动力学过程826

二、房室模型827

三、药物的体内分布828

四、药物的消除829

五、药物的清除率830

六、药物吸收动力学832

二、生物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835

一、生物利用度的概念835

第三节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835

四、需要观察多次给药的生物等效性研究836

三、单剂给药的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836

五、生物等效性评价的统计方法837

六、生物利用度研究报告的基本要求839

第四章 特殊人群的临床药理学 曾繁典841

第一节 妊娠妇女的临床用药841

一、妊娠期妇女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841

二、妊娠期用药对胎儿的影响841

三、临产期用药对新生儿的影响842

二、哺乳妇女用药对乳婴的影响843

第二节 新生儿、婴幼儿及哺乳妇女临床用药843

一、新生儿和婴儿的药代动力学特征843

第三节 老年患者的临床用药问题844

一、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特征844

二、药效动力学的特征845

三、老年患者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845

四、由单基因性状决定的药物代谢或反应异常的主要表现847

三、药物代谢酶的多态性847

二、遗传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847

第一节 遗传是药物作用的决定因素847

第五章 遗传因素与临床用药/周宏灏847

一、遗传与药物代谢和作用847

五、产生药物代谢酶变异的原因848

第二节 遗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848

一、琥珀酰胆碱水解848

二、异烟肼乙酰化多态性849

三、药物氧化850

四、乙醇脱氢酶多态性852

三、药物诱导性肝损害敏感性增高853

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853

二、谷胱甘肽合成酶缺陷853

第三节 遗传决定的药物反应异常853

四、恶性高热854

五、次黄嘌呤-鸟嘌呤转磷酸核糖基转移酶(HGPRT)缺陷854

六、香豆素类抗凝药受体结合减少854

七、标记基因和药物反应854

第四节 某些药物的遗传性反应变异854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和神经安定剂854

二、β-受体阻滞剂855

三、可待因和吗啡855

五、钙拮抗剂856

四、苯妥因856

一、进入人体前的药物相互作用857

第一节 药物相互作用的定义与意义857

第六章 药物相互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王一尘857

第二节 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机制857

二、与药代动力学有关的药物相互作用858

三、与药效动力学有关的药物相互作用862

第三节 容易发生严重不良药物相互作用的背景863

第四节 预防药物不良相互作用的原则865

第七章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王永铭 陈斌艳867

第一节 药物不良反应的含义与分类867

第二节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方法867

一、自发呈报系统867

二、集中监测系统868

三、病例对照研究869

四、队列研究870

五、记录联结870

六、记录应用871

第三节 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策略和方法选择871

第四节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存在的问题871

第一节 临床药理的实验设计874

第八章 临床药理的实验设计与统计 孙瑞元874

第二节 临床药理统计的基本概念877

第三节 临床药理研究的可比性分析878

第四节 临床研究中药物疗效的统计分析879

第五节 症状缓解情况的统计分析881

第六节 定量指标的计量资料的统计882

第七节 临床研究中量效关系分析886

第八节 临床研究中等效性分析886

第九节 临床研究中不良反应的统计分析887

第九篇临床流行病学889

第一章 绪论 王家良891

第一节 本学科的历史与现状891

第二节 本学科的特色和任务891

第三节 本学科研究的方法学892

第四节 本学科对临床医学的作用和价值894

第二章 病因的研究与评价 曹家琪 王家良896

第一节 病因与危险因素的基本概念896

第二节 疾病的自然史及其对病因研究的意义897

第三节 病因学研究的规律程序897

第四节 病因研究的设计方案及其论证强度899

第五节 病因学研究的评价原则与方法900

第三章 诊断性试验的研究与评价 林果为904

第一节 诊断试验研究设计的方法904

第二节 诊断性试验评价的指标和意义905

第三节 诊断试验正常参考值的确立方法907

第四节 疾病早期诊断909

第五节 提高诊断效率的原则和方法910

第六节 评价诊断性试验质量的原则与方法910

第四章 疾病治疗的研究与评价 王家良914

第一节 治疗疾病的决策基础914

第二节 治疗性研究设计的基本要素914

第三节 影响治疗性研究质量的因素918

第四节 治疗性试验的依从性919

第五节 治疗性研究评价的原则与方法920

第五章 疾病预后的研究与评价 王觉生924

第二节 自然病史与临床病程925

第三节 影响预后的因素925

第四节 研究预后的设计方案925

第五节 评价预后研究的原则与方法927

第十篇感染性疾病931

第一章 总论933

二、感染过程的不同表现933

第—节 感染与免疫 彭文伟933

一、感染的概念933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934

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934

第二节 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彭文伟935

一、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935

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935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937

第三节 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 彭文伟938

一、感染性疾病的流行过程938

二、感染性疾病流行过程的特征939

第四节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干梦九940

一、临床诊断940

二、病原学诊断942

三、流行病学资料947

第五节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龚正948

一、治疗原则948

二、治疗方法949

第六节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彭文伟961

一、流行病学调查分析961

二、预防措施962

第一节 疱疹病毒感染964

第二章 病毒感染964

一、水痘和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倪若愚964

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雷秉钧969

三、巨细胞病毒感染 雷秉钧971

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感染) 翁心华973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 彭文伟979

第三节 病毒性胃肠炎 姚集鲁1001

一、轮状病毒性胃肠炎1001

二、诺瓦克样病毒性胃肠炎1002

三、其他病毒性胃肠炎1003

第四节 风疹病毒感染 刘湘云1004

第五节 黄病毒感染1006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 胡国龄1006

二、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 肖杰生1011

第六节 森林脑炎 倪若愚1018

第七节 副粘液病毒感染1021

一、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感染 贺永文1021

二、麻疹病毒感染 刘湘云1025

三、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刘湘云1030

第八节 狂犬病 张定凤1031

第九节 流行性感冒 黄安华1037

第十节 病毒性出血热1042

一、汉坦病毒属出血热 罗端德1042

二、克里米亚-新疆出血热 贺永文1050

第十一节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 姚集鲁1052

第十二节 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 彭文伟1054

第十三节 肠道病毒感染 欧阳颗1074

一、脊髓灰质炎1074

二、柯萨奇病毒感染1080

三、埃可病毒感染1083

四、新型肠道病毒感染1085

第三章 衣原体感染 王勤环1087

第一节 鹦鹉热1088

第二节 沙眼衣原体感染1089

第三节 肺炎衣原体感染1091

第四章 立克次体病 杨绍基1093

第一节 流行性斑疹伤寒1093

第二节 地方性斑疹伤寒1096

第三节 恙虫病1098

第四节 Q热1103

第五节 斑点热1106

一、支原体肺炎1111

第五章 支原体感染 张乃昌1111

二、其他部位支原体感染1112

第六章 细菌感染1114

第一节 葡萄球菌感染 翁心华1114

第二节 链球菌感染 傅希贤1121

一、A组链球菌感染1122

二、B组链球菌感染1126

三、C组链球菌感染1126

五、F组链球菌感染1127

四、D组链球菌感染1127

六、G组链球菌感染1128

七、H组链球菌感染1128

八、草绿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1128

第三节 肺炎球菌感染 殷明纲1128

第四节 脑膜炎球菌感染 王小根1134

第五节 淋球菌感染 许德清1142

第六节 白喉 乔光彦1146

第七节 炭疽 马亦林1149

第八节 李司忒菌感染 周亚苏1152

第九节 霍乱 罗端德1154

第十节 弯曲菌感染 胡国龄1161

一、弯曲菌肠炎1161

二、其他弯曲菌感染1164

第十一节 肠杆菌科细菌感染 潘孝彰1165

一、概述1165

二、大肠杆菌感染1166

三、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及沙雷菌属感染1169

四、变形杆菌属、摩根菌属及普鲁菲登斯菌属感染1170

第十二节 沙门菌感染1172

一、伤寒 姚集鲁1172

二、副伤寒 姚集鲁1180

三、其他沙门菌感染 杨绍基1181

第十三节 志贺菌感染 王勤环1189

第十四节 假单胞菌属感染 翁心华1196

一、类鼻疽1196

二、鼻疽1197

三、绿脓杆菌等假单胞菌感染1199

第十五节 嗜血杆菌感染 傅希贤1202

一、流感嗜血杆菌感染1202

四、埃及嗜血杆菌感染1203

二、杜克嗜血杆菌感染1203

三、嗜泡沫嗜血杆菌感染1203

第十六节 布氏杆菌病 田庚善1205

第十七节 兔热病 翁心华1208

第十八节 鼠疫 乔光彦1210

第十九节 百日咳 罗端德1215

第二十节 念珠状链杆菌性感染 永文1219

第二十一节 厌氧菌感染 徐肇明1221

第二十二节 破伤风 欧阳颗1227

第二十三节 分支杆菌感染1230

一、结核病 刘世琬1230

二、麻风 雷秉钧1235

第二十四节 败血症 黄安华1238

第二十五节 感染性休克 徐肇明1245

第七章 螺旋体感染1253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病 雷秉钧1253

第二节 梅毒 许德清1259

第三节 回归热 乔光彦1265

第四节 莱姆病 乔光彦1268

第五节 小螺体性鼠咬热 贺永文1272

第六节 雅司 许德清1273

第八章 深部真菌病 徐肇明1276

一、阿米巴痢疾1285

第一节 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阿米巴病) 马亦林1285

第九章 原虫感染1285

二、阿米巴肝脓肿1289

第二节 自生生活阿米巴感染(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 马亦林1291

第三节 结肠小袋纤毛虫病 陈雅棠1292

第四节 梨状鞭毛虫病 陈雅棠1294

第五节 滴虫病 陈雅棠1297

一、滴虫性阴道炎1297

二、肠滴虫病1299

三、口腔毛滴虫病1299

第六节 疟疾 胡国龄1300

第七节 利什曼原虫感染 赵树馨1310

一、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1310

二、皮肤利什曼病1314

第八节 锥虫感染 赵树馨1316

一、美洲锥虫病1316

二、非洲锥虫病1318

第九节 弓形虫感染 赵树馨1321

第十节 肺孢子虫病 陈雅棠1327

第十一节 隐孢子虫病 陈雅棠1330

一、 日本血吸虫病1334

第一节 血吸虫感染 陈雅棠1334

第十章 蠕虫感染1334

二、其他血吸虫病(曼氏、埃及、湄公、间插血吸虫病)1344

三 血吸虫尾蚴性皮炎1347

第二节 并殖吸虫感染 马亦林1348

第三节 华支睾吸虫病 肖杰生1353

第四节 姜片虫感染 马亦林1359

第五节 丝虫感染 刘克洲1360

一、淋巴丝虫感染1360

二、旋盘尾丝虫感染1365

三、罗阿丝虫感染1367

第六节 类圆线虫感染 张乃昌1368

第七节 毛圆线虫感染 张乃昌1369

第八节 广州管圆线虫病 肖杰生1370

第九节 钩虫感染 张乃昌1373

第十节 蛔虫感染 张乃昌1377

第十一节 蛲虫病 赵桂珍1380

第十二节 旋毛虫病 赵桂珍1381

第十三节 肠绦虫病 赵桂珍1384

第十四节 囊虫病 赵桂珍1386

第十五节 包虫病 赵桂珍1390

一、囊型包虫病(细粒棘球蚴病)1390

二、泡型包虫病(泡型棘球蚴病)1392

第十六节 曼氏裂头蚴病 王小根1393

第十七节 棘头虫病 王小根1396

第十八节 蠕虫蚴移行症 王小根1398

一、皮肤蠕虫蚴移行症1398

二、内脏蠕虫蚴移行症1399

第十一章 医院感染 黄安华1405

第十一篇呼吸系统疾病1413

第一章 总论 罗慰慈1415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1415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1416

一、医院外呼吸道感染1417

二、医院内呼吸道感染1417

第二章 通气、肺血流和气体交换 白春学1419

第一节 通气1419

一、肺容量1419

二、死腔1419

三、肺泡通气1420

四、通气分布1420

二、肺血管压力1421

第二节 肺血流1421

一、肺血容量1421

三、肺血管阻力1422

四、肺血流分布1422

一、 通气血流关系1423

二、V/Q比值对气体交换的影响1423

第三节 气体交换1423

三、V/Q比值失调的生理调节1424

四、弥散1424

五、肺泡通气对气体交换的影响1425

六、分流1426

第三章 血液气体和酸碱平衡 陈南明1427

第一节 血气的基本内容1427

一、分压与三个PaCO2方程式1427

二、O2的运转1428

三、CO2的运转1429

四、血的pH1429

第二节 血气的临床应用1432

一、低O2血症和呼吸衰竭1432

二、中心静脉血气的临床应用1434

三、酸碱紊乱1434

第三节 脉O2仪和其他无创性测定1441

一、脉O2仪(Pulse Oxymeter)的临床应用1441

三、Ptc02与PtcCO21442

四、动脉化末梢血测定1442

二、碳酸气图的临床应用1442

第四章 气道反应性 丁东杰 高占成1444

第一节 剂量反应曲线1444

第二节 气道高反应性发生机制1445

一、气道炎症1445

二、神经控制失调1445

三、力学因素1446

三、吸入方法1447

第三节 气道反应性测定1447

二、雾化装置1447

一、试剂的制备1447

四、气道反应性测定指标1448

五、对受试者的选择和要求1449

六、安全措施1449

七、试验质量控制1449

二、试验方法1450

一、试验设备1450

三、评定指标及结果判断1450

二、作为哮喘治疗的参考指标1450

一、协助哮喘的诊断1450

第四节 支气管激发试验的临床应用1450

第五节 支气管扩张试验1450

三、研究哮喘的发病机制1450

四、临床应用1451

第五章 肺的损伤与修复 严仪昭1453

一、前言1453

二、肺的细胞动力学1453

三、细胞粘附受体1455

四、生长因子1457

五、细胞因子1458

六、参与肺的损伤与修复过程的细胞1459

七、细胞外间质成分1462

第六章 肺功能检查 蔡映云1464

第一节 肺功能测定的原理、方法和临床意义1464

一、肺容量1464

二、通气功能1465

三、肺的换气功能1466

四、呼吸动力学1467

五、小气道功能1468

六、呼吸的控制1470

七、呼吸肌功能1470

八、气道反应性测定1471

九、床旁肺功能监测1472

第二节 肺功能测定的开展1473

一、肺功能测定的指征1473

二、填写符合要求的肺功能申请单、全面掌握受检者的情况1473

三、选择适当的测定项目1474

四、肺功能测定的操作1474

五、怎样分析和报告肺功能测定结果1474

六、肺功能室的建设和管理1476

第一节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方法1478

一、术前准备1478

二、局部麻醉1478

三、检查步骤1478

四、辅助操作1478

五、镜下异常的描述与分类1478

第七章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雷振之1478

一、对肺癌的诊断价值1479

第四节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临床应用1479

第二节 并发症及其预防1479

第三节 适应证和禁忌证1479

二、禁忌证1479

一、适应证1479

五、对支气管、肺结核病的诊断1480

二、对胸片正常的咯血病人的应用1480

三、对肺不张、中叶病变、上叶前段病变的诊断价值1480

四、对肺结节病的诊断1480

八、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术1481

六、对胸膜疾病的诊断1481

七、应用于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研究1481

十、配合其它技术在诊治方面的应用1482

九、在呼吸道急症与监护中的应用1482

十一、纤维支气管镜的研制进展1483

第八章 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查 赵鸣武1485

一、BAL检查方法及灌洗液细胞计数分类1485

二、BAL检查的应用1486

三、BAL检查的安全性和并发症1488

四、BAL检查的禁忌证1488

五、BAL检查存在的问题与前景1488

第九章 胸部影像学检查与诊断 严洪珍1490

第一节 传统X线检查与诊断1490

一、常规胸部平片1490

二、胸部体层摄影1490

四、肺血管造影1492

三、支气管造影1492

第二节 胸部CT检查与诊断1493

一、胸部CT扫描技术1493

二、胸部CT的临床应用1494

第三节 磁共振成像1495

一、成像技术与影像特征1496

二、MRI在胸部临床应用1496

第四节 肺部基本病变1497

一、浸润性实变1497

二、空洞和空腔性病变1498

三、肺内孤立性结节1499

四、孤立性肺肿块1501

五、大支气管狭窄变形1502

六、两肺弥漫间质性病变1503

第五节 肺门纵隔肿块1505

一、肺门影增大1505

二、纵隔肿块1507

一、肺灌注显像(Q显像)1510

第十章 核医学检查 刘秀杰1510

第一节 肺灌注与肺通气1510

三、临床应用1511

二、肺通气显像(V显像)1511

第二节 肺部肿瘤的核素显像1512

一、亲肿瘤的核素显像1513

二、肿瘤代谢显像1514

第十一章 氧气治疗与氧中毒的防治 钮善福1515

第一节 氧疗的原理及其临床应用1515

第二节 氧中毒的防治1518

第十二章 机械通气 刘又宁1521

第一节 机械呼吸机的工作原理1521

一、机械呼吸机的分类1521

二、呼吸机的动力1522

三、呼吸机的功能组成1522

四、呼吸机的切换方式1523

三、辅助/控制通气1524

四、间歇指令通气(IMV)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1524

五、压力支持通气(PSV)1524

一、控制通气1524

第二节 常用机械通气模式1524

二、辅助通气1524

十、双气道正压通气(BiPAP)1525

十一、压力释放通气(PRV)1525

六、容积固定压力支持通气(VAPS)1525

九、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1525

八、指令分时容积通气(1525MMVV)1525

七、SIMV加PSV1525

十二、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PRVCV)1526

十三、容积支持通气(VSV)1526

一、机械通气对生理功能的影响1526

二、机械通气的并发症及其防治1526

第三节 机械通气对生理功能的影响、适应证与并发症1526

三、机械通气的适应证选择1527

第四节 机械通气参数的调节原则1529

一、吸氧浓度的调节1529

二、通气频率、潮气量和每分通气量的调节1529

三、吸、呼气时间比的调节1529

四、吸气压力的调节1529

五、吸气末正压时间的调节1530

六、呼气末正压应用与调节1530

八、机械通气与自主呼吸的协调1531

七、深吸气功能的应用与调节1531

第五节 机械通气时的监测1532

一、呼吸功能及血气监测1532

二、血流动力学监测1534

一、撤离及恢复机械通气的生理指征1535

第六节 机械通气的撤离1535

三、撤离方法1536

二、撤离机械通气前的准备1536

第十三章 平喘药物的临床应用 卞如濂1538

一、平喘药的分类及临床评价1538

二、平喘药物及其给药途径的选择1542

第十四章 支气管扩9K和慢性支气管炎 邹霞英1544

第十五章 肺炎1547

一、分类1547

二、细菌性肺炎的处理1547

第一节 细菌性肺炎 康晓明1547

三、与呼吸系统感染有关的宿主防御机制的评价1548

四、肺炎的抗菌药物治疗原则1548

第三节 葡萄球菌肺炎 康晓明1550

第四节 克雷白菌肺炎 康晓明1552

第五节 流感嗜血杆菌肺炎 康晓明1552

第六节 绿脓杆菌肺炎 康晓明1553

第七节 其它肠杆菌科细菌性肺炎 康晓明1554

第八节 卡它布兰汉菌肺炎 康晓明1555

第九节 不动杆菌属肺炎 康晓明1555

第十节 脑膜败血性黄杆菌肺炎 康晓明1556

第十一节 厌氧菌肺炎 康晓明1556

第十二节 军团菌肺炎 康晓明1557

第十三节 奴卡菌病 康晓明1559

第十四节 病毒性肺炎 李平升 李强1560

第十五节 立克次体肺炎 李平升 李强1563

一、鹦鹉热衣原体肺炎1564

第十六节 衣原体肺炎 李平升 黄怡1564

二、婴儿沙眼衣原体肺炎1565

三、肺炎衣原体肺炎1565

第十七节 肺炎支原体肺炎 李平升1566

第十六章 肺结核病 何礼贤1567

第十七章 肺真菌感染 姜秀芳1580

一、组织孢浆菌病1581

二、念珠菌病1581

四、曲霉菌病1582

三、隐球菌病1582

五、毛霉菌病1584

六、放线菌病1585

第二节 卡氏肺孢子虫病1586

第十八章 肺寄生虫病 刘富光1586

第一节 肺螨病1586

第三节 肺吸虫病1588

第四节 肺包虫病1590

第五节 肺血吸虫病1591

第十九章 支气管哮喘 孙滨1593

第二十章 肺血栓与肺栓塞 缪竞智利 孙铁英1601

第二十一章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程显声1606

第二十二章 肺气肿 黄绍光1617

第二十三章 肺心病 罗慰慈1622

第二十四章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朱元钰1630

第二十五章 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何冰1639

第二十六章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赫国志1642

第二十七章 嗜酸性综合征和嗜酸性肉芽肿 邓伟吾1646

第一节 嗜酸性综合征1646

一、单纯性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646

二、慢性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646

三、哮喘型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647

四、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648

第二节 肺嗜酸性肉芽肿1649

第二十八章 结节病和韦格内肉芽肿 李庆棣1651

第一节 结节病1651

第二节 韦格内肉芽肿1654

第二十九章 支气管和肺淀粉样变 崔德健1657

第三十章 肺泡蛋白沉积症 林耀广1661

第三十一章 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 刘秉锟1668

一、尘肺的定义1671

二、尘肺的分类1671

第一节 尘肺概论1671

第三十二章 尘肺 邢祖林1671

三、粉尘理化特性对尘肺发生发展的影响1672

五、我国现行(1986)尘肺诊断标准1672

六、尘肺诊断中一些特殊方法应用的研究1674

第二节 矽肺1674

第三节 煤工尘肺1680

第四节 石棉肺1682

第五节 滑石尘肺1685

二、慢性或亚急性镀肺1686

第六节 铍病1686

第七节 金属粉尘肺疾病1688

一、电焊工尘肺1688

二、铸工尘肺1689

三、镉引起肺部病变1689

第三十三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毛宝龄1690

第三十四章 肺癌 李龙芸1697

第三十五章 自发性气胸 叶曜芩1705

第三十六章 胸腔积液与结核性胸膜炎 张珍祥1710

第一节 胸腔积液1710

二、胸液的性质和成分1710

三、胸腔积液的分类及主要病因1711

四、胸腔积液的诊断步骤1714

第二节 结核性胸膜炎1714

第三十七章 胸膜间皮瘤 罗文侗1718

第三十八章 纵隔疾病 陈文彬1722

第一节 纵隔炎1722

一、急性纵隔炎1722

第二节 纵隔气肿1723

第四节 上腔静脉阻塞1723

第三节 纵隔出血1723

二、慢性纵隔炎1723

第五节 纵隔疝1724

第六节 纵隔囊肿1724

一、支气管囊肿1724

二、心包囊肿1724

三、胃肠囊肿1724

第七节 纵隔原发性肿瘤1724

二、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1725

一、纵隔肿瘤的症状1725

二、纵隔肿瘤的诊断1726

三、常见的纵隔肿瘤1726

四、纵隔肿瘤的处理原则1728

第三十九章 膈肌疲劳 陈荣昌 钟南山1729

一、呼吸肌肉的组成及其功能1729

二、呼吸肌肉无力和疲劳的基础1729

三、呼吸肌肉功能测定1731

四、呼吸肌肉无力或疲劳对肺功能的影响1736

五、呼吸肌肉疲劳的防治1736

六、呼吸肌肉疲劳研究的意义和展望1738

第一节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739

第四十章 呼吸调节异常 黄席珍1739

第二节 低通气综合征1747

第三节 高通气综合征1749

第四十一章 遗传性呼吸病系统疾病 施惠平1752

第一节 不动纤毛综合征1752

第二节 a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1753

第四节 肺泡蛋白沉积症1755

第三节 肺泡微结石病1755

第六节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1756

第五节 原发性自发气胸1756

第七节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1757

第四十二章 慢性呼吸衰竭 牛汝揖1759

第十二篇心血管系统疾病1769

第一章 分子心血管病学 汤健1769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关键蛋白质的基因克隆和表达调控1769

第二节 心血管细胞分化、增殖和凋亡的分子生物学基础1769

第三节 一些心血管病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1771

第四节 心血管病的基因治疗1778

一、基因转移1778

二、心血管病基因治疗应用的可能性1781

第二章 心脏血管系统疾病检查诊断方法1782

第一节 心电学检查 吴宁1782

一、正常心电图1782

二、异常心电图1784

三、运动负荷试验1789

四、动态心电图1791

五、电话传送心电图的应用1792

六、心室晚电位1792

第二节 超声心动图 王新房1793

一、M型超声心动图1793

二、二维超声心动图1795

三、多普勒超声心动图1795

四、心脏声学造影1797

五、经食管超声心动图1799

七、介入性超声心动图1800

六、三维超声心动图1800

第三节 X线、CT、MRI检查 周燕发1802

一、X线检查1802

二、CT检查1808

三、MRI检查1809

第四节 心脏导管检查 黄永麟1812

一、历史回顾1812

三、适应证和禁忌证1813

四、术前准备及术中用药1813

二、心脏导管检查室的必要条件1813

五、操作技术1814

六、并发症及其处理1816

七、术中检查项目1817

八、术后处理1819

九、结语1820

第五节 选择性心血管造影 朱国英1820

一、心脏及大血管选择性造影1820

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822

三、心血管造影的合并症及处理1826

第六节 核医学检查 潘中允1828

一、主要方法1828

二、临床应用及评价1831

一、高血压流行概况1835

第三章 心脏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 吴兆苏1835

二、冠心病流行概况1836

三、脑血管病流行病学1837

四、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1840

五、心血管病人群防治1842

第一节 正常心肌的结构与收缩、舒张功能1844

二、心肌的收缩功能1844

一、心肌的结构1844

第四章 心力衰竭 方圻1844

三、心肌的舒张功能及其调节1847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1847

一、心功能不全的适应机制1848

二、心衰时各种体液因子的改变1849

三、心衰时心肌能量的代谢和利用1850

四、舒张功能不全1850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1850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1850

二、心衰的类型1851

三、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1852

四、心衰的实验室检查1854

五、心脏病人的分级1856

六、心力衰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1857

第四节 心力衰竭的治疗1857

一、病因治疗1858

二、一般性整体治疗1858

三、药物治疗1859

五、舒张期心力衰竭和急性左心衰的治疗1867

四、慢性心衰治疗的总体规则1867

一、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和受体1870

第五章 心电生理学与心律失常1870

第一节 心肌细胞基础电生理 蒋文平1870

I.心电生理学1870

二、动作电位和膜电位1871

四、不应期1873

三、自律性1873

第二节 临床电生理检查基本方法和内容 孙瑞龙1874

一、基本设备和要求1874

二、导管技术1875

三、希氏束电图的描记和分析1876

四、适应证1876

五、危险性和并发症1877

第三节 心电标测技术 孙瑞龙1877

四、室速标测1878

一、房室交界区双径标测1878

三、房扑标测1878

二、旁道标测1878

第四节 经食管心房起搏的电生理检查应用及限度 蒋文平1879

一、方法1879

二、适用范围1880

四、应用中注意事项1881

一、折返1881

第五节 心动过速机制 蒋文平1881

三、使用限度1881

第一节 窦律异常 蒋文平1882

二、自律性1882

Ⅱ.心律失常1882

三、触发活动1882

第二节 房性心律失常 孙瑞龙1883

一、房性早搏1883

二、房性心动过速1883

三、心房扑动1884

五、混乱性房速1884

第三节 房室和室内传导常 孙瑞龙1884

一、房室传导阻滞1884

四、心房颤动1884

二、室内传导阻滞1886

三、其它现象1887

第四节 房室交界节律异常 孙瑞龙1888

一、交界性早搏1888

第五节 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孙瑞龙1889

一、解剖-生理基础1889

二、交界性逸搏及交界节律1889

二、临床表现1890

第六节 预激综合征 吴宁1891

三、两种类型心电图-电生理表现1891

一、分型及心电图表现1891

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892

第七节 室性心律失常 蒋文平1894

一、室性早搏1894

二、室性心动过速1895

三、心室颤动1896

第八节 晕厥 蒋文平1896

一、起搏器的结构、功能、适应证和并发症1897

第九节 起搏和复律除颤 孙瑞龙1897

二、心动过速起搏治疗1899

三、自动复律除颤1900

第十节 射频消融治疗 吴宁1901

一、射频及其消融治疗的原则1901

二、射频消融术的适应证1901

三、射频消融术的并发症1902

第十一节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蒋文平1903

第一节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特点1908

一、发病率1908

第六章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 王惠玲1908

二、心血管系统病理生理特点1909

一、房间隔缺损1910

第二节 成人常见先天性心脏病1910

二、室间隔缺损1911

三、动脉导管未闭1912

四、心内膜垫缺损1913

五、主动脉缩窄1914

六、主动脉瓣狭窄1915

七、肺动脉瓣狭窄1916

八、法乐氏四联征1917

九、完全性大动脉错位1918

十、三尖瓣下移畸形1919

第七章 急性风湿热 赵华月 何培根1920

第八章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赵华月 马业新1924

第一节 二尖瓣狭窄1924

第二节 二尖瓣关闭不全1927

第三节 主动脉瓣狭窄1929

第四节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931

第五节 三尖瓣狭窄1933

第六节 三尖瓣关闭不全1933

第七节 联合瓣膜疾病1934

一、二尖瓣狭窄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934

二、二尖瓣狭窄合并主动脉瓣狭窄1934

三、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934

四、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主动脉瓣狭窄1934

第九章 高血压病及继发性高血压 龚兰生 张维忠1936

第十章 缺血性心脏病 陈在嘉1954

第一节 概述1954

第二节 心绞痛1961

第三节 心肌梗死1966

一、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1978

第四节 缺血性心肌病1978

二、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1979

第五节 缺血性心脏病猝死1979

第六节 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1980

一、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1980

二、冠状动脉血管炎1981

七、X综合征1982

六、冠状动脉代谢物质的堆积1982

五、冠状动脉栓塞1982

四、冠状动脉创伤1982

三、冠状动脉夹层1982

第十一章 梅毒性心脏血管病 冯建章1984

第一节 心肌炎1989

第十二章 心肌疾病 杨英珍1989

第二节 心肌病1994

第三节 克山病1999

第十三章 心包疾病 尹秋熙2002

第一节 急性心包炎2002

第二节 心包积液2003

第三节 缩窄性心包炎2004

四、肿瘤性心包炎2006

六、尿毒症性心包炎2006

五、放射性心包炎2006

第四节 不同病因的心包炎2006

三、细菌性(化脓性)心包炎2006

二、结核性心包炎2006

一、急性病毒性或特发性心包炎2006

九、心脏损伤后综合征2007

十、粘液性水肿2007

八、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包炎2007

七、结缔组织病2007

第十四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 杨鼎颐2008

第一节 概述2015

第二节 心脏的原发瘤2015

一、心脏粘液瘤2015

第十五章 心脏肿瘤 林传骧2015

二、心脏横纹肌瘤2017

第三节 心脏的转移癌2017

第十六章 心脏病人的外科手术问题 诸骏仁2019

一、心脏病患者作非心脏手术2019

二、心脏病患者作心脏手术2021

第十七章 妊娠与心脏 诸骏仁2023

第一节 病理解剖2027

一、病理类型2027

二、病变部位2027

第二节 发病机制2027

第十八章 动脉粥样硬化 陆再英2027

第三节 危险因素2028

一、高脂血症2029

二、高血压2030

三、高血糖和糖尿病2030

第四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2031

四、其他危险因素2031

第五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转归2032

第六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2033

一、有关动脉粥样硬化预防的概念2033

二、高脂血症病人的筛选及治疗2033

三、其他的危险因素的控制2034

第十九章 主动脉与大动脉疾病 徐成斌2036

第一节 主动脉夹层2036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性主动脉瘤2041

一、四肢动脉粥样硬化2045

第一节 四肢动脉疾病2045

第二十章 四肢血管疾病 陆再英2045

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046

三、急性肢体动脉闭塞2047

四、雷诺现象2048

第二节 四肢静脉疾病2049

一、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2049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2049

三、浅静脉血栓形成2051

第十三篇消化系统疾病2053

第三节 食管2055

第一节 口腔2055

第二节 咽2055

第一章 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 陈杰 李彤华2055

第四节 胃2056

第五节 小肠2057

第六节 大肠2058

第七节 肝2058

第八节 肝外胆道系统2060

第九节 胰腺2060

一、交感神经2062

第一节 消化道的外来神经2062

第二章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张培林 马维义 许鹿希2062

二、副交感神经2063

三、消化道的传入神经2063

第二节 消化道的内在神经2064

一、肠神经系统的一般结构2064

二、壁内神经丛的分布2064

三、壁内神经节的神经元2065

第七节 自身免疫与内分泌疾病2065

四、肽类与经典递质的共存2066

五、 自主神经系统对胃肠功能的调节2066

第三章 消化系统的内分泌细胞 石爱荣 杨进2069

一、胃肠内分泌细胞2069

第一节 胃肠和胰内分泌细胞的特征2069

二、胰的内分泌细胞2070

第二节 胃肠和胰内分泌细胞的类型2071

一、细胞分类的根据和命名2071

二、细胞的类型2071

三、细胞分布概貌2074

三、胃肠激素的作用方式2076

二、胃肠激素的分类2076

第一节 胃肠激素2076

第四章 胃肠激素与受体 王志均 潘国宗2076

一、概述2076

四、胃肠激素的一般作用2077

五、一些主要胃肠激素及其生理作用2078

第二节 胃肠激素受体2084

二、胃肠激素受体的分类2084

一、受体的概念和定义2084

三、受体的结构和作用机制2085

四、胃肠激素及其受体与疾病2086

第五章 胃镜 张齐联2087

第一节 胃镜概况2087

第二节 胃镜检查术2087

一、适应证2087

三、并发症2087

四、胃镜的插入方法2087

二、禁忌证2087

五、胃镜检查食管的方法及表现2088

六、胃镜检查胃及十二指肠球的方法及表现2088

第三节 几种常见胃疾患的胃镜表现及诊断2088

一、慢性胃炎2089

二、胃溃疡2090

三、胃癌2091

一、适应证及禁忌证2093

第六章 结肠镜检查及息肉摘除术 周殿元2093

第一节 结肠镜检查2093

三、插镜方法2093

二、术前准备2093

四、诊断性检查的注意事项2097

五、术后处理2097

第二节 大肠息肉摘除术2098

一、高频电流切除息肉原理及器械2098

二、适应证及禁忌证2099

三、术前准备2099

四、息肉切除法2099

五、并发症及处理2101

六、术后处理2101

第七章 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陆星华2103

一、十二指肠乳头及胰胆管解剖2103

二、逆行胰胆管造影的器械、术前准备及操作方法2103

三、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2107

四、逆行胰胆管造影2107

一、Oddi括约肌的解剖及病理生理2112

第一节 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2112

第八章 胆道及胰腺疾病的内镜治疗 鲁焕章 秦明放2112

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2113

五、乳头括约肌切开后排出结石的方法2114

四、EST方法及范围2114

三、EST木前的准备2114

六、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2116

七、EST的疗效和评价2116

第二节 经内镜鼻胆管引流2117

第四节 胰腺疾病的内镜治疗2119

一、急性胰腺炎2119

第三节 经内镜胆管内支撑管引流2119

二、慢性胰腺炎2120

一、肝脏疾病2122

第二节 适应证2122

第一节 腹腔镜结构、种类及附属设备2122

第九章 腹腔镜诊断 张锦坤 龙焱华2122

三、腹腔恶性肿瘤2123

二、腹膜疾病2123

四、胆囊疾病及梗阻性黄疸2124

五、其他2124

第三节 并发症2124

第四节 禁忌证2124

第五节 腹腔镜的诊断评价2124

三、腹腔镜手术的范围、禁忌证2126

二、腹腔镜手术的历史、现状与将来2126

第十章 腹腔镜手术治疗 蒋渝 尹浩然2126

一、腹腔镜手术概念2126

五、腹腔镜技术2127

四、手术设备与器械2127

六、腹腔镜手术对机体的生理影响2128

七、腹腔镜气腹术并发症2128

八、腹腔镜手术治疗概况2129

九、腹腔镜的诊断性应用2130

十、腹腔镜手术的另一方式—后腹腔镜手术2130

第十一章 消化道普通x线检查 卢延2131

一、腹部平片2131

二、胃肠钡剂检查2131

三、胆系的普通X线检查2134

第十二章 超声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陈敏华2136

一、肝脏弥漫性病变2136

第一节 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2136

二、肝脏占位性病变2137

第二节 胆系疾病的超声诊断2138

一、胆囊疾病2139

二、胆管疾病2140

三、超声对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价值2140

四、超声对胆管疾病的早期诊断2141

第三节 胰腺疾病的超声诊断2141

一、胰腺弥漫性病变2141

二、胰腺占位性病变2141

二、胃壁增厚性病变2142

一、食管疾病2142

第四节 消化管疾病的超声诊断2142

三、肠壁增厚性病变2143

第十三章 计算机体层扫描及磁共振成像 卢延2146

一、计算机体层扫描在消化系疾病中的应用2146

二、磁共振成像在消化系疾病中的应用2149

第一节 食管、胃的运动功能检查2152

二、胃-食管反流2152

第十四章 放射性核素检查 徐竞英2152

三、胃排空时间测定2153

二、美克氏憩室显像2156

第三节 胃肠道出血部位的探测2156

第二节 胃粘膜异位的判定2156

一、Barrett食管2156

一、肝网状内皮细胞显像(胶体显像)2157

二、肝实质细胞显像2157

第四节 肝脏显像2157

三、适应证2157

二、方法2157

一、原理2157

三、肝血流血池显像2158

四、肝癌阳性显像2159

五、肝癌放射免疫显像2159

六、肝受体显像2159

一、原理2160

三、显像方法2160

二、显像剂2160

第五节 肝胆显像2160

七、肝断层显像2160

四、适应证2161

第十五章 动脉造影与动脉栓塞术在消化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陆玮2162

一、概述2162

二、动脉造影对消化系疾病的诊断价值2163

三、经导管动脉内灌注药物和栓塞治疗2169

第十六章 胃分泌功能检查 陈寿坡2172

第一节 胃分泌的组织学2172

第二节 胃液的成分及其生理作用2172

一、盐酸2173

二、胃蛋白酶原2173

三、粘液2174

四、内因子2174

第三节 胃分泌功能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2175

一、胃酸的测定2175

三、内因子的测定2177

二、胃蛋白酶原和胃蛋白酶的测定2177

一、酶学检验2179

第十七章 肝功能及肝病血清标志物 陶其敏2179

第一节 肝功能试验2179

二、蛋白质代谢试验2181

三、胆红素及胆汁酸代谢试验2182

第二节 肝病血清标志物2182

一、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2182

二、肝脏肿瘤血清标志物2183

第十八章 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 徐家裕2186

一、粪便脂肪定量测定2186

二、胰酶泌素-促胰液素联合试验2187

三、Lundh试验2188

四、NBT-PABA胰功能试验2189

五、核素及其他实验室检查2190

二、粪脂肪定量试验2193

三、l4C甘油三酯呼气试验2193

第一节 脂肪吸收试验2193

一、粪脂肪定性试验2193

第十九章 小肠吸收功能检查 贝濂2193

第二节 糖类吸收试验2194

一、右旋木糖吸收试验2194

二、氢呼气试验2194

三、乳糖耐量试验2195

第三节 蛋白质吸收试验2195

第四节 维生素B12吸收试验2195

第五节 胆盐吸收试验2195

一、14C甘氨胆酸盐呼气试验2196

二、75硒同型牛磺胆酸试验2196

一、胃肠动力功能检查总论2198

第二十章 胃肠动力功能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柯美云2198

二、胃肠动力功能检查各论2199

第二十一章 胃食管反流病 柯美云2209

第二十二章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罗金燕2217

第二十三章 食管肿瘤 邵令方 邵中夫2223

第一节 食管癌和贲门癌2223

第三节 食管良性肿瘤2235

第二节 罕见的食管恶性肿瘤2235

第二十四章 胃炎 肖树东 施尧2239

第一节 急性胃炎2239

第二节 慢性胃炎2241

三、胃手术后胃炎2247

第三节 特殊类型慢性胃炎或胃病2247

一、巨大胃粘膜肥厚症2247

二、疣状胃炎2247

五、肉芽肿性胃炎2248

六、嗜酸性胃炎2248

四、胃假性淋巴瘤2248

第二十五章 消化性溃疡 肖树东 刘文忠 贾博琦2250

第二十六章 消化性溃疡病的药物治疗 贾博琦2260

一、降低胃内酸度的药物2260

二、质子泵抑制药2262

三、粘膜保护药2263

四、其它2264

五、Hp感染的治疗2264

第二十七章 胃癌 徐光伟2267

第二十八章 Crohn病 欧阳钦2286

第三十章 消化道恶性淋巴瘤 孙燕2298

第三十一章 消化道平滑肌肿瘤 凌奇荷 卿笃信2308

第三十二章 吸收不良综合征 陆汉明2312

第三十三章 溃疡性结肠炎 潘国宗2319

第三十四章 大肠肿瘤 郑树2325

第一节 大肠息肉及腺瘤2325

一、大肠息肉分类2325

二、大肠腺瘤与癌变2325

三、治疗2326

第二节 大肠癌2326

第三十五章 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 张锦坤 龙焱华2338

第一节 胃、小肠和大肠的正常动力2338

一、胃肠平滑肌2338

二、胃肠神经系统的调节2338

三、肠多肽激素2339

一、临床表现2339

第二节 胃肠动力的临床评价2339

四、胃肠运输2339

一、胃排空延迟2340

二、胃肠动力试验2340

第三节 胃肠动力紊乱分类2340

三、特发性胃动力异常2342

二、胃排空过快2342

第四节 小肠动力紊乱2343

一、小肠动力减弱2343

二、小肠动力增强或不协调2344

第五节 结肠动力紊乱2344

一、伴有节段收缩增加的运行时间减慢2344

二、伴有节段性收缩减少的结肠运行过慢2345

三、结肠运行过快的功能性腹泻2346

第六节 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2346

一、兴奋性药物2346

二、抑制性药物2347

一、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2353

第三十六章 结核性腹膜炎 胡家露2353

第一节 急性腹膜炎2353

第三十七章 腹膜及腹膜后疾病 姜若兰2353

二、急性化脓性腹膜炎2355

三、持续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2355

四、其他少见的腹膜炎2356

第二节 腹膜肿瘤2356

一、继发性腹膜癌2356

二、腹膜间皮瘤2356

第三节 腹膜后疾病2358

一、腹膜后感染2358

二、腹膜后肿瘤2358

三、腹膜后纤维化2358

第三十八章 肝硬化与门脉高压 梁扩寰2360

第三十九章 肝性脑病 王宝恩2368

第四十章 原发性肝癌 汤钊猷2375

一、肝脏良性肿瘤2386

第四十一章 其他肝占位病变 曾民德2386

二、肝囊肿2389

三、肝脓肿2390

四、转移性肝肿瘤2392

第四十二章 胆石症及胆囊炎 祝学光2395

第一节 胆石症2395

第二节 胆囊炎2403

第四十三章 急性胰腺炎 张志宏2406

第四十四章 慢性胰腺炎 张志宏2412

第四十五章 胰腺及壶腹周围癌 钟守先 刘彤华2415

第二节 胰岛素瘤2421

第一节 总论2421

第四十六章 胰腺内分泌肿瘤 陈元方 朱预 刘彤华2421

第三节 卓-艾综合征(胃泌素瘤)2423

第四节 血管活性肠肽瘤(VIP瘤)2426

一、临床症状2426

二、诊断2426

三、鉴别诊断2426

第五节 生长抑素瘤2426

第七节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治疗2427

一、胰腺内分泌肿瘤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2427

四、其他2427

一、临床症状2427

二、诊断2427

三、生长激素释放因子瘤2427

二、胰多肽瘤和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2427

一、胰高糖素瘤2427

第六节 其他胰腺内分泌肿瘤2427

二、胰腺内分泌肿瘤的非手术治疗2428

第十四篇泌尿系统疾病2431

第一章 总论 李晓玫 王海燕2433

第一节 肾脏的解剖结构2433

一、概述2433

二、肾脏的组织结构2433

第二节 肾脏的生理功能2436

一、分泌尿液,排泄代谢废物2436

四、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2437

三、调节机体电解质的平衡2437

二、调节机体体液与渗透压的平衡2437

五、参与机体的内分泌2438

第三节 肾脏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及症候群2439

一、常见临床表现2439

二、常见临床症候群2441

第四节 肾脏疾病的有关检查及其应用2442

一、尿液检查2442

二、尿液的特殊检查及生化测定2444

三、肾功能检查2445

四、免疫学检查2447

五、肾脏疾病常用的影像学检查2447

六、放射性核素检查2448

七、超声波检查2449

八、肾脏活体组织病理检查2450

第五节 现代科学信息与技术对肾脏病学的影响2451

一、泌尿系统关键蛋白质的基因克隆及其表达调控2451

四、肾脏疾病的基因定位与基因诊断2452

二、肾脏细胞生长、增殖及分化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及其基因调控2452

三、肾脏疾病发病与进展的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机制2452

五、肾脏疾病的基因治疗2453

六、利用基因工程的手段生产治疗肾脏疾病的有效药物2453

第二章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林善锬2454

第一节 水、钠代谢及其障碍2454

一、概述2454

二、水代谢正常调节2454

三、钠代谢正常调节2456

四、水、钠平衡障碍2458

第二节 钾代谢调节及其障碍2463

一、正常钾代谢2463

二、低钾血症2464

三、高钾血症2466

第三节 钙代谢及其障碍2467

一、正常钙代谢及其调节2467

二、低钙血症2468

三、高钙血症2469

第四节 磷代谢及其障碍2470

一、正常磷代谢及其调节2470

二、低磷血症2470

一、酸碱平衡的正常调节2471

三、高磷血症2471

第五节 酸碱平衡的肾脏调节及其障碍2471

二、代谢性酸中毒2477

三、代谢性碱中毒2481

四、呼吸性酸中毒2484

五、呼吸性碱中毒2484

六、混合性酸碱平衡障碍2485

第三章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2488

第一节 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王海燕2488

第二节 急进性肾炎 王海燕2493

第三节 肾病综合征 王海燕2496

一、概论2496

二、引起肾病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病理类型2498

三、肾病综合征的治疗2505

第四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 章友康2507

附:纤维样肾小球病2509

第五节 隐匿性肾炎 章友康2510

附:(一)IgA肾病2511

(二)薄基底膜肾病2514

第四章 继发性肾脏疾病2515

第一节 自体免疫疾病及结缔组织病肾脏损害 王海燕2515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2515

二、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抗基底膜抗体型2520

三、过敏性紫癜肾炎2522

四、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肾损害2524

五、干燥综合征的肾损害2526

第二节 代谢性疾病相关肾脏病 章友康2527

一、糖尿病肾病2527

二、肾淀粉样变2531

三、尿酸肾病2535

第三节 血液病相关肾脏病 章友康2537

一、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2537

二、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2540

一、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2544

第四节 病毒相关性肾脏病 王海燕2544

二、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2546

三、人免疫缺陷病毒相关性肾病2546

四、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2547

第五章 肾小管疾病 毕增祺2549

第一节 近曲小管功能紊乱2549

一、葡萄糖在近端小管的转运及其障碍2549

二、肾性氨基酸尿2550

第二节 肾性尿崩症2551

第三节 复合肾小管转运缺陷病(Fanconi综合征)2552

第四节 肾小管对盐类转运影响2552

一、失盐性肾炎2552

二、Bartter综合征2552

三、Liddle综合征2553

第五节 肾小管性酸中毒2553

一、 I型(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2553

二、 Ⅱ型(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2555

三、Ⅳ型肾小管性酸中毒2555

第六章 肾间质疾病与中毒性肾损害2556

第一节 急性间质性肾炎、特发性急性间质性肾炎 周希静 张玉侠2557

第二节 慢性间质性肾炎 周希静 张玉侠2559

一、抗生素、非类固醇抗炎药物及镇痛剂所致肾损害2561

第三节 药物及理化因素引起的肾脏损害 周希静 马健飞2561

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肾损害2562

三、抗肿瘤药物所致肾损害2562

四、环孢素所致肾损害2563

五、造影剂所致肾损害2564

六、放射性肾炎2564

七、海洛因等所致肾损害2565

第七章 肾血管疾病 周希静 马健飞2567

第一节 肾动脉狭窄2567

第二节 肾动脉栓塞2568

第三节 肾小动脉胆固醇结晶性栓塞2569

第四节 肾静脉血栓形成2570

第八章 尿路感染性疾病 叶任高 余学清2573

第一节 尿路感染2573

第二节 肾结核2578

第三节 特殊类型的尿路感染2580

一、真菌性尿路感染2580

二、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2580

三、泌尿系统的软化斑2581

四、性病相关的尿路感染2581

第九章 急性肾功能衰竭 廖履坦2583

第一节 急性肾小管坏死2584

第二节 多系统脏器衰竭2595

第三节 妊娠与急性肾功能衰竭2595

第十章 慢性肾功能衰竭 董德长 钱家麒2602

第十一章 肾功能衰竭的替代治疗2618

第一节 血液透析 钱家麒2618

一、透析原理2618

二、透析适应证2619

三、血管通路2619

四、血液透析方法2620

五、血液透析并发症2625

第二节 腹膜透析疗法 叶任高 余学清2629

第三节 肾移植中的内科问题 叶任高 张仕光2634

第十二章 遗传性肾脏病 谌贻璞2640

第一节 概论2640

第二节 遗传性进行性肾炎2640

第三节 指甲-髌骨综合征2641

第四节 Fabry病2641

第十三章 囊肿性肾脏病 王海燕 许贤文2643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成人型)多囊肾2643

二、单纯性肾囊肿2644

三、髓质海绵肾2644

第十四章 尿路畸形 顾方六2646

第一节 肾畸形2646

第二节 肾盂和输尿管畸形2646

第三节 膀胱畸形2646

第四节 尿道畸形2646

第十五章 肾结石及梗阻性肾病 顾方六2648

第一节 肾结石2648

第二节 梗阻性肾病2649

第一节 肾癌2652

第十六章 肾脏肿瘤 顾方六2652

第二节 肾盂肿瘤2653

第十五篇造血系统疾病2655

第一节 知识面的要求2657

第一章 血液病总论 邓长安2657

第二节 造血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及体征2658

一、贫血2658

二、出血倾向2658

三、淋巴结肿大2658

四、肝、脾肿大2659

五、骨关节症状及体征2659

六、黄疸2659

七、口腔及粘膜的病变2659

八、皮肤及其附件的病变2659

九、不明原因的发热2659

第三节 造血系统疾病的化验检查2659

一、化验主要取决于诊断的需要2659

四、有关骨髓检查的问题2660

三、何者是最有价值化验或方案2660

二、有关标准问题2660

五、流式细胞光度计2661

第四节 关于血液病学的核心地位问题2661

第二章 造血与造血调控 唐佩弦2663

第一节 造血干细胞2663

一、造血干细胞特性2663

二、造血干细胞的多质性2664

三、人造血干细胞的富集及检测2665

第二节 造血祖细胞与前体细胞2665

一、造血微环境2667

第三节 造血调控2667

二、细胞因子2668

三、造血的基因调控2672

第三章 贫血概述 李蓉生2674

第四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 杨崇礼2678

第一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2678

第二节 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2686

第三节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686

第四节 再生障碍危象2687

第五节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687

第五章 缺铁性贫血 李蓉生2689

第六章 巨幼细胞贫血 冉家彦2694

第七章 溶血性贫血概论 张之南2704

第八章 红细胞膜缺陷所致溶血性贫血 张之南2706

第一节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2706

第二节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2707

第三节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2709

第四节 其他膜病变引起的溶血病2713

第五节 外界非免疫性因素引起的膜损伤所致溶血2714

第一节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2716

第九章 红细胞酶缺陷性溶血性贫血 杜传书2716

第二节 遗传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症2719

第三节 其它红细胞酶缺陷的溶血性贫血2720

一、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症2720

二、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乏症2720

七、磷酸甘油酸激酶缺乏症2721

六、磷酸丙糖异构酶缺乏症2721

五、醛缩酶缺乏症2721

四、磷酸果糖激酶缺乏症2721

三、己糖激酶缺乏症2721

八、腺苷脱氨酶过剩症2722

九、其它的细胞酶缺乏症2722

第十章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异常血红蛋白病/武永吉2723

第一节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2723

一、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2723

三、δ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2726

四、δ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2727

五、γδ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2727

六、遗传性胎儿血红蛋白持存综合征2727

第二节 异常血红蛋白病2727

一、镰状细胞综合征2728

二、不稳定血红蛋白2731

三、氧亲和力增高血红蛋白2732

四、血红蛋白M病2733

第一节 新生儿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2734

第十一章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丁训杰2734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735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737

二、冷凝集素综合症(CAS)2738

三、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2739

第三节 药物引起的免疫性溶血贫血2740

第十二章 感染、化学及物理因素所致的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丁训杰2742

第十三章 继发性贫血 谢光璐2744

第一节 慢性病贫血2744

二、病毒感染所致贫血2746

第二节 感染所致贫血2746

一、慢性细菌和真菌感染所致贫血2746

第三节 结缔组织病所致贫血2747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2747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2747

第四节 恶性肿瘤所致贫血2747

第五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所致贫血2748

三、性腺功能减退2751

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2751

第七节 内分泌疾病所致贫血2751

第六节 肝脏病所致贫血2751

一、甲状腺功能减退2751

四、垂体前叶功能减退2752

五、甲状旁腺功能亢进2752

第十四章 骨髓病性贫血 谢光璐2753

第十五章 失血性贫血 李蓉生2755

第一节 急性失血性贫血2755

第二节 慢性失血性贫血2756

第一节 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2757

第十六章 白细胞减少及质量异常 王良绪2757

第二节 白细胞质量异常2760

第十七章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王良绪2762

第十八章 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王良绪2765

第十九章 白血病概论 唐锦治2767

第二十章 急性白血病 欧阳仁荣 王燕婷2772

第一节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775

第二节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780

第三节 几种特殊类型白血病2783

第二十一章 慢性白血病 陈珊珊2786

第一节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786

第二节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791

第三节 多毛细胞白血病2794

第二十二章 骨髓增生性疾病 林茂芳2797

第一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797

第二节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2801

第三节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2803

第二十三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黄晓军 陆道培2807

第二十四章 恶性淋巴瘤总论 陆道培 吴彤2814

第二十五章 霍奇金病 孙燕2819

第二十六章 非霍奇金淋巴瘤 孙燕2835

第二十七章 浆细胞病 朱嘉芷2835

第一节 概述2835

第二节 多发性骨髓瘤2836

第三节 巨球蛋白血症2841

第四节 重链病2842

第五节 未定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2843

第一节 郎格罕细胞型组织细胞增多症2845

第二十八章 组织细胞疾病 单渊东 张之南2845

第二节 恶性组织细胞病2848

第二十九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概论 李家增2852

第三十章 血小板数量及功能异常 虞积仁2863

第一节 血小板数量异常疾病2863

一、血小板减少2863

二、血小板增多2870

第二节 血小板功能异常疾病2871

一、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疾病2871

二、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疾病2872

三、药物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2873

第三十一章 血管性紫癜 赵永强2875

第一节 先天性血管性紫癜2875

一、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2875

二、海绵状血管瘤2876

三、遗传性结缔组织病2876

第二节 获得性血管性紫癜2877

一、过敏性紫癜2877

五、代谢性紫癜2879

四、老年性紫癜2879

二、婴儿急性出血性水肿2879

三、单纯性紫癜2879

六、异常蛋白血症2880

七、淀粉样变性2881

八、机械性紫癜2881

九、与感染性疾病相关的紫癜2881

十、药物性血管性紫癜2881

第十二章 凝血机制障碍所致出血性疾病 沈迪2883

第一节 血友病2883

一、血友病A2883

二、血友病B2885

第二节 其它凝血因子缺乏症2885

一、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陷2885

二、先天性凝血酶原缺陷2886

三、先天性因子V缺陷2886

六、其它凝血因子缺陷2887

一、获得性因子Ⅷ抑制物2887

第三节 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2887

五、先天性因子X缺陷2887

四、先天性因子Ⅶ缺陷2887

二、其他凝血因子获得性抑制物2888

三、狼疮样抗凝物质2888

四、肝素样抗凝物质2889

第四节 维生素K缺乏与凝血障碍2889

第十三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宋善俊2891

第一节 血栓形成的机制2898

第十四章 血栓性疾病与溶栓治疗 潘家绮2898

第二节 高凝状态2899

一、抗凝血酶Ⅲ缺乏症2899

二、蛋白C缺乏症2901

三、活化蛋白C抵抗症2903

四、蛋白S缺乏症2904

五、肝素辅因子Ⅱ缺陷症2904

六、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2904

第三节 溶栓治疗2905

九、狼疮抗凝物和抗心磷脂抗体症群2905

八、FⅫ缺乏症2905

七、先天性纤溶异常症2905

第三十五章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及硫化血红蛋白血症 沈悌2909

第一节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2909

第二节 硫化血红蛋白血症2910

第三十六章 脂质贮积病 沈悌2912

第一节 葡萄糖脑苷脂病2912

第二节 神经鞘磷脂贮积病2913

第二节 红细胞输血 肖星甫范启修2915

二、全血输血的适应证2915

一、全血的保存及其保存性质2915

第一节 全血输血 肖星甫 范启修2915

第三十七章 输血与输血反应2915

第三节 血小板输血 肖星甫 范启修2917

一、血小板的血型系统或抗原、抗体2917

二、PC的种类2917

三、适应证2918

四、剂量2918

五、临床效果2918

二、血浆的适应证2919

一、血浆的种类2919

三、血浆的合理使用和禁忌证2919

第四节 粒细胞输血 肖星甫 范启修2919

第五节 血浆输血 肖星甫 范启修2919

二、适应证2919

一、粒细胞抗原2919

第六节 冰冻冷沉淀 肖星甫 范启修2920

第七节 凝血因子制品及其临床应用 肖星甫 范啟修2921

第八节 治疗性血液成分分离去除术 王憬惺2922

一、治疗性血细胞分离去除术2923

三、治疗性血液成分分离去除术的副作用2924

第九节 输血反应 肖星甫2924

一、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2924

二、非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2925

三、非免疫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2925

四、免疫性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926

第十节 输血传播的疾病 季阳2927

八、过敏反应2927

六、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2927

七、输血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TP)2927

五、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害肺水肿的反应2927

第三十八章 骨髓与造血干细胞移植 陆道培2929

第三十九章 血液病与妊娠 唐锦治2938

第四十章 血液病与外科手术 唐锦治2941

第十六篇内分泌系统疾病2945

二、激素概念的发展2947

一、内分泌系统的扩展2947

第一节 内分泌概念的发展与更新2947

第一章 内分泌学概论 陈家伦2947

三、激素分泌方式的多样化2948

四、内分泌生理概念的变化2949

第二节 激素按作用方式分类2949

一、激素按受体所在部位分类2949

二、作用于膜受体的激素分类2950

第三节 不同类型的激素膜受体信号传递系统2951

一、以cAMP为第二信使的激素信号传递途径2951

二、以磷脂酰肌醇代谢物及钙离子为第二信使的信号传递途径2953

三、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级联反应途径2954

四、以cGMP为第二信使的信号传递系统2957

第四节 受体位于细胞内(核或胞浆)激素的作用原理2957

一、激素核受体的结构和功能2957

二、核受体的活化、二聚化2958

三、激素应答元件2959

四、激素—核受体对靶基因转录的调控2959

一、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之间的反馈性调节2960

第五节 内分泌功能的调节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相互联系2960

二、神经系和内分泌系的相互调节2961

三、神经-内分泌系和体液的相互调节2961

四、神经内打泌与免疫系统的相互联系2962

第六节 内分泌疾病的病因及分子发病机制2963

一、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2963

二、单基因缺陷所致的内分泌功能异常2963

三、致癌基因与抑癌基因2965

三、辅助T淋巴细胞识别特异抗原并被激活2966

二、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进行处理、提呈2966

四、B淋巴细胞被激活2966

一、自身抗原的形成及其与免疫系统的接触2966

五、辅助T细胞通过细胞因子激活其他的免疫活性细胞2967

六、被损害的靶细胞(内分泌细胞)释放抗原,表达蛋白质,使自身免疫反应维持不退2967

一、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原则2968

二、内分泌疾病的防治原则2968

第八节 内分泌疾病的诊断、防治原则2968

第一节 下丘脑及垂体前叶激素的生化和生理 许荣焜2970

一、下丘脑的调节激素2970

第二章 下丘脑及垂体2970

二、垂体前叶激素2975

一、垂体瘤 潘长玉2983

(一)概论2983

第二节 腺垂体2983

(二)催乳素瘤2985

(三)肢端肥大症、巨人症2988

(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2996

(五)糖蛋白激素分泌腺瘤2996

(六)非分泌(或无功能)性腺瘤2997

(七)非垂体瘤性鞍内病变2998

二、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 张达青3000

三、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症 王德芬3004

第三节 神经垂体 陈家伦3010

一、抗利尿激素的生化和生理3010

二、尿崩症3012

三、不适当抗利尿激素分泌综合征3016

第一节 甲状腺激素的生化生理 罗敏3018

一、甲状腺激素的生化3018

第三章 甲状腺3018

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3024

三、甲状腺激素作用的分化机制3025

四、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3027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高妍3029

第三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罗国春3039

第四节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白耀3043

第五节 亚急性非化脓性甲状腺炎 白耀3047

第六节 缺碘性与高碘性甲状腺病 马泰 卢倜章3049

第一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化生理3058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物化学 郭爱丽3058

第四章 肾上腺皮质3058

二、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及生理作用 郭爱丽3060

三、醛固酮的分泌调节及生理作用 许曼音3063

第二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许曼音3065

一、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3065

二、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3066

第三节 皮质醇增多症 骆天红许曼音3071

第四节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许曼音3079

第五节 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 骆天红 陈家伦3085

第一节 儿茶酚胺的生化生理3092

一、肾上腺髓质内儿茶酚胺的合成、释放、降解代谢3092

第五章 肾上腺体质 罗邦尧3092

二、儿茶酚胺的生理、药理作用3093

第二节 嗜铬细胞瘤3095

二、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物化学特性3100

一、甲状旁腺的解剖结构3100

三、影响PTH分泌的因素3100

四、PTH的生理作用3100

第一节 概述 孟迅吾3100

第六章 甲状旁腺3100

五、甲状旁腺疾病3101

第二节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孟迅吾3101

第三节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齐今吾3109

第四节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尹潍3115

第五节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尹潍3119

第一节 概述 李江源3121

一、性决定和性分化3121

第七章 性腺3121

二、青春期发育3122

三、性激素的生物合成和生理作用3124

四、睾丸功能检查3126

一、染色体性别异常疾病3127

第二节 性分化疾病 李江源3127

(一)克莱思费特(Klinefelter)综合征3127

五、卵巢功能的检查3127

(二)XX男性综合征3129

(三)性腺发育不全3129

(四)真两性畸形3130

(一)单纯性性腺发育不全3131

(二)先天性无睾症3131

二、性腺性别分化异常疾病3131

三、表型性别分化异常疾病3132

(一)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3132

(二)雄激素合成障碍3134

(三)雄激素作用异常3135

第三节 睾丸疾病 李江源3137

一、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3137

二、男子乳腺发育3138

三、男子不育3139

四、男子性功能障碍3141

五、睾丸肿瘤3142

第四节 卵巢疾病 陆湘云3143

一、卵巢的发育、结构与功能3143

二、卵巢功能性疾病3146

(一)青春前期及青春期3146

(二)生育期3147

第二节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3152

第一节 概述3152

一、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I型3152

第八章 多发性内分泌腺病 陈家伟3152

二、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Ⅱa型3153

三、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Ⅱb型3154

四、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混合型3155

第三节 多发性内分泌腺自身免疫综合征3155

一、多内分泌腺自身免疫综合征Ⅱ型3156

二、多内分泌腺自身免疫综合征Ⅰ型3156

二、异位激素分泌的机制3158

一、异位激素的种类和肿瘤的类型3158

三、异位激素分泌综合征的诊断3158

第一节 异位激素综合征概论3158

第九章 异位激素综合征 陆菊明3158

第二节 异位激素综合征各论3159

一、异位ACTH3159

四、异位激素分泌综合征的治疗3159

二、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3161

四、异位抗利尿激素3162

五、异位绒毛膜促性腺激素3162

三、异位生长激素和生长激素释放激素3162

六、低血糖症3163

七、高钙血症3163

九、异位降钙素3164

十、红细胞生成素增多3164

八、低磷血症3164

第一节 内分泌疾病功能学检查 林丽香3166

一、下丘脑—垂体功能检查3166

第十章 内分泌疾病的检查方法3166

二、甲状腺功能检查3172

三、甲状旁腺功能检查3174

四、肾上腺功能检查3176

五、性腺功能检查3180

一、核素检查 朱承谟3181

(一)甲状腺显像3181

第二节 内分泌疾病影像学检查3181

(二)甲状旁腺显像3184

(三)肾上腺皮质显像3185

(四)肾上腺体质显像3186

二、X线、CT、MRI检查 李涛 高元桂3187

(一)常规X线检查3187

(二)CT及MRI检查3189

第十七篇新陈代谢疾病3195

二、新陈代谢疾病3197

一、新陈代谢的概念3197

三、遗传性代谢病的发病机制3197

第一节 绪言 邵丙扬3197

第一章 总论3197

五、代谢病的诊断3199

六、代谢病的防治原则3199

四、后天获得性代谢障碍3199

第二节 物质代谢的生化基础 冯宗忱3200

一、糖代谢3200

二、脂肪代谢3203

三、氨基酸代谢3205

第二章 碳水化物代谢的障碍3208

第一节 糖尿病 严棠3208

第二节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严棠3228

第三节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严棠3230

第四节 低血糖症 俞茂华3232

一、胰岛β细胞瘤3233

二、肝源性低血糖症3236

三、胰(岛)外肿瘤性低血糖症3237

四、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3238

五、酒精性低血糖症3238

八、无症状的低血糖症3239

七、早期糖尿病反应性低血糖症3239

第五节 糖原累积病 俞茂华3239

六、胃大部切除术后低血糖症3239

第六节 半乳糖血症 邵丙扬3243

第七节 果糖不耐受症 邵丙扬3247

第八节 特发性戊糖尿 邵丙扬3249

第九节 葡萄糖转运障碍-家族性肾性葡萄糖尿 邵丙扬3249

第十节 溶酶体糖类贮积病 膝卫平 富朴云3251

一、溶酶体贮积病概述3251

二、溶酶体糖类贮积病3254

第一节 高脂蛋白血症3258

一、血浆脂质和脂蛋白3258

第三章 脂质代谢的障碍 韩琴琴3258

二、脂蛋白代谢3259

三、高脂蛋白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3263

四、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和分型3267

五、高脂蛋白血症的治疗3272

二、低甘油三酯血症3277

一、低胆固醇血症3277

三、低β-脂蛋白血症3277

第二节 低脂蛋白血症3277

四、低α-脂蛋白血症3278

第三节 溶酶体脂质贮积病 滕卫平 富朴云3280

一、GMl神经节苷脂贮积病3280

二、GM2神经节苷脂贮积病3281

三、戈谢病3281

四、法布律病3283

五、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3283

六、尼曼-皮克病3284

第一节 蛋白质的多态性3286

一、白蛋白多态性3286

第四章 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的障碍 邵丙扬3286

二、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的多态性3289

第二节 氨基酸代谢障碍概述3290

第三节 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障碍3291

一、苯丙氨酸的代谢障碍—苯丙酮尿3291

二、酪氨酸的代谢障碍3295

第四节 支链氨基酸的代谢障碍3299

一、枫糖浆尿病3299

二、异戊酸血症3301

三、丙酸血症3301

四、甲基丙二酸血症3302

五、多羧化酶缺乏症3303

第五节 尿素循环的障碍3304

第六节 含硫氨基酸的代谢障碍3306

一、胱硫醚合成酶缺乏症3306

二、甲烯四氢叶酸还原酶缺乏症3308

三、钴胺辅酶合成的缺陷3309

四、胱硫醚尿3309

五、蛋氨酸-腺苷基转移酶缺乏症3310

六、胱氨酸病3310

第七节 甘氨酸的代谢障碍—原发性高草酸尿和草酸盐沉积病3311

第八节 鸟氨酸的代谢障碍3313

一、高鸟氨酸血症3313

第九节 赖氨酸的代谢障碍—家族性高赖氨酸血症3314

第十节 组氨酸的代谢障碍3314

二、高鸟氨酸血症-高氨血症-高同型瓜氨酸尿-综合征3314

一、高脯氨酸血症3316

二、羟脯氨酸血症3316

第十一节 亚氨酸的代谢障碍3316

第十二节 β-氨基酸和β-氨基酸肽的代谢障碍3317

一、高β-丙氨酸血症3317

三、脯氨酸肽酶的缺陷—亚氨基肽尿3317

三、β-丙氨酰组氨酸血症(肌肽血症,肌肽酶缺乏症)3318

四、低磷酸脂酶症和假低磷酸脂酶症3318

二、高β-氨基异丁酸尿3318

第十三节 淀粉样蛋白病 张澈3319

第五章 嘌呤与嘧啶代谢障碍余斌杰3326

第一节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3326

第二节 低尿酸血症3334

第三节 乳清酸尿症3335

第六章 血红素合成代谢的障碍一卟啉病 张木勋3337

第一节 卟啉病概论3337

第二节 卟啉病各论3339

一、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3339

二、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3341

三、x-联铁失利用性贫血3341

四、急性间歇性卟啉病3342

五、ALA脱水酶缺乏性卟啉病3344

六、混合性卟啉病3344

七、遗传性粪卟啉病3345

八、迟发性皮肤型卟啉病3345

九、继发性卟啉病3346

第七章 金属代谢的障碍 甘佩珍3347

第一节 血色病3347

第二节 肝豆状核变性3350

第三节 镁代谢的障碍3353

一、镁缺乏症和低镁血症3354

二、高镁血症3356

第十八篇矿盐和骨代谢疾病3359

第一章 钙、磷代谢和钙调节激素 孟迅吾3361

一、钙的代谢3361

二、磷的代谢3362

三、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3362

四、调节钙代谢的主要激素3363

第二章 骨结构和骨代谢及骨计量学 邱明才3366

第一节 骨结构3366

一、骨组织学3366

二、骨细胞的来源3366

三、骨形成和骨吸收的调控3367

第二节 骨活检和骨计量学3369

一、我国正常人髂骨骨形态计量参数3370

二、动力学参数3373

三、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病人髂骨的骨计量学改变3375

四、肾性骨病3377

第三章 骨转换标志物和骨矿含量测定的进展3380

第一节 骨转换的生化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孟迅吾3380

第二节 骨矿含量的测定及其应用 余卫 秦明伟 孟迅吾3383

一、X线片测量3383

三、单光子知单能X线吸收测量法3384

四、双能光子和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3384

二、X线片光吸收法3384

五、定量CT3385

六、定量超声3385

七、定量磁共振3386

第四章 高血钙危象 王维力3388

第五章 低血钙症 尹潍3392

第六章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孟迅吾3395

第一节 糖皮质类固醇增多3402

第二节 糖尿病3402

第七章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伍汉文3402

第三节 性腺功能减退症3403

第四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404

第八章 佝偻病和骨软化症 伍汉文3405

第一节 维生素D营养不足3405

第二节 肾性骨病3408

第三节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3408

第四节 遗传性1,25-(OH)2D抵抗症3409

第五节 性连锁家族性低磷血症3409

第六节 肾小管损害3410

第七节 肿瘤骨软化症3410

第九章 肾性骨营养不良 王维力3411

第十章 氟骨症 尹潍3421

第十一章 畸形性骨炎 尹潍3428

第一节 低磷酸酶症3431

第二节 骨硬化病(石骨病)3431

第十二章 其他骨和软骨疾病 伍汉文3431

第三节 骨纤维发育异常症3432

第四节 遗传性多发性外生骨疣3432

第十九篇营养性疾病3433

二、消化、吸收、代谢3435

一、生理功能3435

三、必需氨基酸3435

第一节 蛋白质3435

第一章 营养与营养素需要 唐仪3435

一、分类3436

第二节 脂类3436

二、脂肪的生理功能3436

五、膳食供给量和食物来源3436

四、蛋白质缺乏症3436

一、分类3437

第三节 碳水化物3437

二、生理功能3437

四、膳食脂肪的供给量及食物来源3437

三、必需脂肪酸及其生理作用3437

一、人体热能需要的主要因素3438

第四节 热能3438

二、热能的食物来源和供给量3438

三、食物来源及供给量3438

一、钙3439

二、铁3439

第五节 矿物质3439

四、硒3440

五、碘3440

三、锌3440

一、维生素A3441

二、维生素D3441

第六节 维生素3441

四、硫胺素3442

五、核黄素3442

三、维生素E3442

六、尼克酸3443

八、抗坏血酸3443

第二章 营养状况评定 唐仪3444

第一节 膳食调查3444

第二节 体格检查3445

一、体格测量3445

二、临床体征检查3446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3447

第三章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 傅祖植3451

第四章 肥胖症 傅祖植3456

第五章 维生素缺乏与过多 余斌杰3462

第一节 维生素A缺乏病与过多3462

一、维生素A缺乏病3463

二、维生素A过多3465

第二节 维生素B1(硫胺素)缺乏病3466

第三节 维生素B2(核黄素)缺乏病3469

第四节 尼克酸缺乏病3471

第五节 维生素D6(吡哆醇)缺乏病3473

第六节 维生素C(抗坏血酸)缺乏病3475

第七节 维生素D缺乏病与过多3477

一、维生素D缺乏病3477

二、维生素D过多3479

第八节 维生素E缺乏病3479

第九节 维生素K缺乏病3481

一、铁在体内的分布及功用3483

第一节 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3483

二、铁的吸收及影响因素3483

第六章 微量元素代谢障碍 唐仪3483

三、铁缺乏及常用生化鉴定指标3484

五、防治措施3485

第二节 锌缺乏症3485

四、铁的需要量3485

第七章 临床营养(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 蒋朱明3488

第一节 营养基质代谢、创伤/感染后的代谢反应与营养支持3489

一、营养基质的代谢3489

第二节 肠外营养支持与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证3490

一、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与禁忌证3490

二、感染后的代谢反应3490

二、肠内营养的适应证及禁忌证3491

第三节 胃肠外营养和胃肠内营养的应用3492

一、胃肠外营养(PN)3492

二、胃肠内营养(EN)3493

第五节 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3494

二、肠内营养的管理与监测3494

一、肠外营养支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3494

一、肠外营养的管理3494

第四节 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管理与监测3494

一、氨基酸注射液3496

第六节 胃肠外营养支持的发展3496

二、脂肪乳剂3496

二、肠内营养支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3496

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3497

五、重组激素的应用3497

三、碳水化物3497

八、减弱分解代谢的途径3498

七、人体组成评价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3498

第七节 胃肠外营养的临床实用配方3498

六、输注技术和管理技术3498

第二十篇风湿性疾病3501

第一章 风湿性疾病的现状与展望 张乃峥3503

一、风湿性疾病的分类3503

二、风湿性疾病的临床特点3506

三、风湿性疾病的诊断3508

四、风湿性疾病的治疗3510

五、风湿性疾病研究的展望3511

第二章 抗核抗体谱 唐福林3513

一、ANA的测定原理和方法3513

二、ANAs的分类3515

三,ANA的临床应用3516

一、关节滑液的收集3517

二、关节滑液的分析3517

第三章 滑液的检查 曾小峰3517

一、概述3520

二、关节镜应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合并症和注意事项3520

第四章 关节镜检查 于孟学3520

三、关节镜使用过程3521

四、膝关节镜技术对常见风湿性疾病的诊断3521

五、膝关节镜技术对常见风湿性疾病的治疗3523

第五章 类风湿关节炎 张乃峥3524

第六章 费尔梯综合征 张乃峥3539

第七章 成人起病斯梯尔病 张乃峥3540

第八章 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总论 张乃峥3542

第九章 强直性脊柱炎 曾庆余 许杰洲3546

第十章 赖特综合征 施桂英3554

一、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3558

第十二章 炎性肠病关节炎 施桂英3558

二、Whipple病3558

第十一章 银屑病关节炎 施桂英3558

第十三章 反应性关节炎 施桂英3560

第十四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 张乃峥3561

第十五章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陈顺乐 王元3580

第十六章 系统性硬化病(硬皮病) 董怡3584

第十七章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董怡3589

第十八章 干燥综合征 张乃峥3594

第十九章 血管炎病总论 张乃峥3603

第二十章 结节性多动脉炎 张乃峥 黄传富3608

第二十一章 显微镜下(微)多血管炎 张乃峥3612

第二十二章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3615

第二十一篇理化因素所致疾病3645

第二节 中毒的临床表现3647

第一节 中毒的基本概念3647

一、急性中毒3647

第一章 中毒的诊断治疗原则 王世俊3647

二、慢性中毒3648

第四节 急性中毒的治疗3649

三、实验室检查3649

一、急救第一步3649

二、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3649

二、病因分析3649

一、病史3649

第二节 中毒的诊断3649

三,特殊解毒药3650

四、对症治疗3650

五、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出3651

第五节 慢性中毒的治疗3652

第八节 中毒的预防3652

第一节 金属中毒 王世俊3654

一、铅中毒3654

第二章 职业中毒3654

二、汞中毒3657

三、镉中毒3660

四、砷中毒3662

第二节 刺激性气体中毒 刘镜愉3664

概述3664

一、氯3669

二、氨3669

三、二氧化氮3670

四、二氧化硫3670

五,羰基镍3671

六、氟化合物3671

七、失火烟雾吸入3672

第三节 窒息性气体中毒 张寿林3673

一、一氧化碳中毒3673

二、硫化氢中毒3678

三、氰化物中毒3681

第四节 有机溶剂中毒 任引津3683

概述3683

一、二硫化碳中毒3684

二,二氯甲烷中毒3685

三、二氯乙烷中毒3685

四、氯仿中毒3686

五、三氯乙烯中毒3686

六、四氯化碳中毒3687

七、苯中毒3688

八、甲苯中毒3690

九、汽油中毒3690

十、正己烷中毒3691

十一、二甲基甲酰胺中毒3691

第五节 芳香族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中毒 丁钺3692

一、苯胺和硝基苯中毒3694

二、三硝基甲苯中毒3696

三、二硝基酚类化合物中毒3698

四、萘胺和联苯胺致膀胱肿瘤3698

第六节 高分子化合物中毒 王淑芬3699

一、氯乙烯病3699

二、苯乙烯中毒3701

三、甲苯二异氰酸酯中毒3702

四、有机氟中毒3703

五、氯丁二烯中毒3705

第七节 其他有机化合物中毒 赵金垣3706

一、有机金属类3706

二、醇类3708

三、酚类3711

四、烃类3713

第一节 概述3715

一、农药的种类3715

第三章 农药中毒 何凤生3715

二、我国禁止使用的农药3716

三、国内外农药中毒概况3716

四、农药中毒的原因及预防3717

第二节 有机磷杀虫剂3717

第三节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3722

第五节 香豆素类及茚满二酮类杀3723

鼠剂3723

第四节 拟除虫菊酯杀虫剂3723

第六节 季铵类除草剂3724

一、急性酒精中毒3726

第一节 家用化学品中毒3726

二、洗涤剂中毒3726

第四章 生活性中毒 冯克玉3726

第二节 药物中毒3727

一、苯二氮?类中毒3727

三、化妆品中毒3727

二、巴比妥类中毒3728

三、鸦片类中毒3729

四、水杨酸类中毒3730

五、异烟肼中毒3730

第三节 有毒动物、植物中毒3731

一、毒蛇咬伤3731

二、河豚鱼中毒3732

三、毒蕈中毒3733

四、棉子中毒3735

五、变质甘蔗中毒3736

第五章 物理因素所致疾病3738

第一节 中暑 吴植恩3738

第二节 体温过低 吴植恩3741

第三节 高原病 游全程3742

第四节 减压病 薛汉麟3745

第五节 振动病 游全程3747

第六节 噪声聋 游全程3750

第七节 放射病 贾廷珍3754

一、外照射急性放射病3754

三、内照射放射病3758

第八节 电击伤 吴植恩3761

第九节 淹溺 吴植恩3763

第二十二篇神经病学3765

第一节 颅脑X线检查 王占立3767

第一章 神经系统影像学3767

一、头颅平片检查3767

三、气脑造影和脑室造影3769

二、头颅X线体层摄影3769

第二节 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王占立3769

四、造影方法3770

三、脑血管造影术前准备3770

五、患者反应和并发症的处理3770

六、正常颈内动脉造影动脉期的表现3770

二、脑血管造影的禁忌证3770

一、脑血管造影的适应证3770

七、静脉期3772

第三节 颅脑CT检查 王占立3773

九、脑血管造影异常所见3773

一、CT成像基本原理3773

二、CT检查常用术语3773

八、椎基底动脉造影表现3773

三、颅脑CT扫描方法3775

四、颅脑CT正常表现3775

五、颅脑CT检查的适应证3777

第四节 颅脑磁共振成像检查 王占立3778

一、磁共振的主要部件及基本成像原理3778

二、MRI常用术语及扫描方法3778

三、磁共振检查的禁忌证及在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证3780

一、脊椎X线平片3781

第五节 脊柱与脊髓的影像学检查 王占立3781

二、脊髓造影(椎管造影)3782

四、脊柱和脊髓的CT检查3784

三、脊髓血管造影3784

五、脊柱和脊髓的磁共振检查3785

一、普通平面脑显像3787

第六节 放射性核素神经系统显像 陈雅清3787

二、发射型计算机断层脑显像3787

三、脑脊液间隙显像3788

四、放射性核素脑血管造影3788

第二章 临床神经生理测定3789

第一节 脑电图学 刘秀琴3789

一、脑电图(EEG)学的原理3789

二、EEG的临床应用3790

一、肌电图学3797

第二节 肌电图以及有关电生理测定的原理 汤晓芙3797

二、正常肌电图3797

第三节 脑诱发电位原理 汤晓芙3798

四、神经传导速度测定3798

一、视觉诱发电位3798

三、异常肌电图3798

四、运动诱发电位3799

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3799

第四节 肌电图和脑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汤晓芙3799

一、肌电图以及有关电生理的临床应用3799

二、脑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3802

一、周围神经系统3807

第一节 概论3807

二、周围神经病理3807

第三章 周围神经疾病 郭玉璞3807

四、临床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3808

三、周围神经病分类3808

五、神经活检3809

一、面神经麻痹3810

第二节 面神经麻痹及三叉神经病3810

二、三叉神经痛3811

一、吉兰,巴雷综合征3812

第三节 脱髓鞘周围神经病3812

二、慢性炎性脱髓鞘多发性神经病3815

一、带状疱疹性神经节神经病3816

第四节 感染性肉芽肿性神经病3816

二、麻风病神经病3817

四、结节病神经病3818

三、莱姆神经病3818

第五节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3818

一、概述3821

第六节 血管炎性神经病3821

二、常见血管炎并发周围神经病3821

第七节 肿瘤相关周围神经病3822

一、肿瘤相关周围神经病3822

二、浆细胞瘤并发多神经病3824

第八节 职业中毒性神经病3824

一、砷中毒性神经病3825

二、铅中毒神经病3825

三、铊中毒神经病3826

四、丙烯酰胺神经病3826

第九节 药物中毒神经病3827

五、有机磷中毒神经病3827

一、异菸肼中毒神经病3827

三、长春新碱周围神经病3828

二、呋喃呾啶或硝基呋喃妥因中毒3828

四、药物性感觉性神经病3828

一、腓骨肌萎缩3829

第十节 遗传性周围神经病3829

二、Dejerine-Sottas神经病3829

三、Refsum病3830

四、遗传性感觉性周围神经病3830

五、淀粉样变性神经病3831

六、血卟啉症周围神经病3832

七、其他遗传性周围神经病3833

第一节 脊髓完全横贯性病变引起的截瘫或四肢瘫3836

第四章 脊髓疾病 魏岗之3836

一、脊柱和脊髓外伤3836

二、脊髓电击和雷电损伤3840

三、放射性脊髓损伤3841

四、脊髓炎3842

第二节 脊髓血管疾病3847

一、脊髓血管解剖3847

二、脊髓梗塞(脊髓软化)3848

三、脊髓出血和椎管内出血3849

四、脊髓血管畸形3849

一、遗传性脊髓性共济失调和痉挛性截瘫3850

第三节 伴有或不伴有共济失调的亚急性或慢性脊髓性轻截瘫综合征3850

二、多发性硬化3850

三、梅毒性脊膜脊髓炎3850

六、纤维软骨性栓塞3850

五、减压病3850

四、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3851

五、非恶性贫血型联合系统性疾病3851

六、脊髓蛛网膜炎3851

七、颈椎骨关节肥大性脊髓病3852

八、其他脊椎异常所致脊髓病3855

第四节 脊髓肿瘤3856

第五节 脊髓空洞症3859

第一节 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3865

第五章 脑血管疾病 王新德3865

第二节 脑血管疾病的分类3866

一、高血压3867

第三节 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3867

二、心脏功能障碍3868

五、血粘稠度3869

四、高脂血症3869

六、肥胖3869

三、糖尿病3869

第四节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3870

七、其他3870

一、脑出血3870

二、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873

第五节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3874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874

二、脑血栓形成3876

三、腔隙性梗塞3877

四、脑栓塞3879

第六节 高血压脑病3880

二、CT检查3881

一、腰椎穿刺3881

三、磁共振成像检查3881

四、磁共振血管造影3881

第七节 脑血管疾病的辅助检查3881

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882

六、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3882

第八节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3882

一、一般治疗原则3882

五、多普勒超声断层扫描3882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3884

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3885

第六章 颅内肿瘤 唐镇生3889

第一节 概论 徐德隆3912

第七章 锥体外系疾病 徐德隆 余慧贞3912

一、锥体外系疾病的生化改变3912

三、锥体外系疾病的临床表现3913

二、锥体外系疾病的病理3913

四、锥体外系疾病的治疗3913

第二节 震颤麻痹 徐德隆3914

第三节 舞蹈病 余慧贞3920

一、小舞蹈病3920

二、慢性进行性舞蹈病3921

第四节 肝豆状核变性 余慧贞3923

一、扭转痉挛3925

第五节 肌张力障碍 余慧贞3925

二、痉挛性斜颈3926

第六节 其他锥体外系疾病 余慧贞3927

三、手足徐动症3927

一、舞动运动3927

三、抽动秽语综合征3928

二、原发性震颤3928

第十二章 营养缺乏和代谢性疾病 阮旭中3929

第八章 癫痫 沈鼎烈3930

第一节 概论和流行病学3930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3930

一、癫痫的病因3930

二、癫痫的促发因素3931

三、发病机制3931

第三节 癫痫的分类及临床表现3932

一、部分性发作3933

二、全身性发作3935

第四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3936

一、病史3936

二、临床检查3937

三、实验室检查3937

四、影像学检查3937

五、鉴别诊断3937

一、癫痫的预防3938

二、癫痫的药物治疗3938

第五节 癫痫的防治3938

三、癫痫状态的治疗3943

五、其他治疗措施3944

六、癫痫病人的社会问题3944

四、外科治疗3944

七、妊娠和癫痫3945

第六节 癫痫的预后3946

第一节 病毒性脑部炎症3948

一、急性病毒性脑部炎症3948

第九章 脑部炎症 朱克3948

二、朊蛋白病3956

三、慢病毒脑炎——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3957

第二节 细菌性化脓性脑膜炎3958

第三节 结核性颅内感染3959

一、结核性脑膜炎3959

二、脑内结核瘤3961

第四节 真菌性脑部感染3961

第五节 螺旋体脑部感染3962

一、神经梅毒3962

二、钩端螺旋体病3963

第六节 脑寄生虫病3963

一、原虫性脑部感染3964

二、蠕虫性颅内感染3965

第七节 颅内脓肿3968

一、脑脓肿3968

二、硬脊膜外脓肿3969

三、硬膜下脓肿3970

第十章 头痛 匡培根3971

第一节 偏头痛3971

第二节 丛集性头痛3976

第三节 紧张型头痛3978

二、脱髓鞘病的分类3982

一、髓鞘的解剖和生理3982

第二节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3982

第一节 概论3982

第十一章 脱髓鞘疾病 赵葆洵3982

第六节 散发性脑炎3984

第五节 同心圆硬化(Balo病)3984

第七节 多发性硬化3984

第四节 弥漫性硬化(Schilder病)3984

第三节 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3984

第八节 免疫介导脱髓鞘病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的过渡形式及相互关系3988

第九节 脑白质营养不良3989

第一节 营养缺乏性神经系统疾病3992

一、韦尔尼克-柯萨可夫综合征3992

三、营养性多发性神经病3994

二、皮质小脑变性3994

四、糙皮病3995

六、胼胝体变性3996

五、营养性弱视3996

七、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3997

八、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3998

第二节 后天性神经系统代谢性疾病3999

一、缺氧性脑病3999

三、肝性脑病4000

二、低血糖性脑病4000

四、尿毒症性神经病4002

五、电解质平衡失调神经病4004

六、甲状腺性神经病4008

七、淀粉样变性神经病4010

第一节 概论4012

第十三章 肌病 陈清棠4012

第二节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4013

二、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4014

一、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4014

三、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4014

五、眼咽型肌营养不良4015

四、肢带型肌营养不良4015

六、晚发型远端型肌营养不良4015

七、肌强直性营养不良4016

第三节 肌细胞膜兴奋性异常的肌病4016

一、非营养不良性肌强直4016

二、周期性瘫痪4017

一、多发性肌炎4019

第四节 炎症性肌病4019

二、包涵体肌炎4019

一、糖原累积病4020

第五节 代谢性肌病4020

二、线粒体肌病和脑肌病4021

三、恶性高热4022

第六节 内分泌性肌病4023

一、 甲状腺功能障碍引起的肌病4023

二、甲状旁腺功能障碍引起的肌病4024

三、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引起的肌病4025

四、垂体功能障碍引起的肌病4025

五、皮质类固醇肌病4026

第七节 僵人综合征4026

第八节 神经-肌接头疾病4027

一、重症肌无力4027

二、肌无力综合征4029

三、肉毒中毒4030

第一节 概述4032

第十四章 植物神经系统疾病 梁秀龄4032

一、周围部植物神经4032

二、中枢部植物神经4034

第二节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疾病4035

一、雷诺病4035

三、原发性多汗症4036

二、红斑肢痛症4036

四、进行性面偏侧萎缩症4036

五、进行性脂肪营养不良4037

六、急性全自主神经功能不全4037

七、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不全4038

第三节 反射性晕厥4038

一、直立性(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4039

二、血管减压性晕厥4039

四、排尿性晕厥4040

三、颈动脉窦性晕厥4040

五、吞咽性晕厥4040

六、舌咽神经痛性晕厥4041

第四节 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4041

第五节 间脑病4042

第十五章 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王国相4045

第一节 概念4045

第二节 分类4046

第三节 以进行性痴呆为主的退行性疾病4047

一、阿耳茨海默(Alzheimer病)4047

第四节 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病变的痴呆4052

二、皮克病(脑叶萎缩症)4052

一、动脉硬化性痴呆4052

三、非Alzheimer型内侧边缘皮层痴呆4053

二、非Alzheimer型弥漫性脑萎缩4053

四、朊蛋白痴呆4053

五、丘脑性痴呆4054

六、与外伤有关的痴呆4054

八、其他神经系统变性病伴痴呆4055

七、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帕金森病-痴呆症候群4055

九、代谢障碍与痴呆4055

十、中毒与痴呆4056

第五节 表现为姿势和运动障碍的神经系统疾病4057

第六节 进行性共济失调综合征4057

一、以脊髓为主的共济失调4058

二、以脊髓为主的非弗里德莱共济失调4059

三、以小脑为主的遗传性共济失调4059

一、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4062

第七节 运动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4062

二、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4063

五、原发性侧索硬化4064

四、少年型家族性脊髓性肌萎缩4064

六、Mariana型肌萎缩性侧索硬化4064

三、婴儿型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4064

一、Leber遗传性视神经萎缩4065

第八节 进行性视力障碍综合征4065

二、色素性视网膜炎4065

七、青年性一侧上肢肌萎缩症4065

第九节 进行性听力障碍4066

三、进行性黄斑变性4066

一、遗传性听力减退伴视网膜疾病4066

二、遗传性听力减退伴有神经系统疾病4067

第二十三篇精神病学4069

一、精神疾病的概念和历史演变4071

第一节 概述 沈渔邨4071

二、现代精神病学学科发展概况4071

第一章 总论4071

一、精神疾病的病因4074

第二节 精神疾病的病因与分类 杨德森4074

二、我国精神疾病的现行分类方案(1994,CCMD-2R)4077

第三节 病史采集、精神现状检查、病历书写和诊断 舒良4078

一、病史采集4079

二、精神状态检查4079

三、病历书写4081

四、精神疾病的诊断原则4081

一、概述4082

第一节 器质性精神障碍 严和骎4082

二、常见的脑器质性综合征4082

三、常见的器质性精神障碍4082

第二章 各论4082

附一、麻痹性痴呆4088

附二、艾滋病伴发的精神障碍4088

一、概述4089

第二节 药物依赖(成瘾) 沈渔邨4089

二、鸦片类成瘾4090

四、抗焦虑药成瘾4091

三、巴比妥类及其他镇静安眠药成瘾4091

五、其他易成瘾药物4091

六、药物依赖的诊断标准4092

七、治疗和预防4092

第三节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 沈渔邨4093

一、概述4093

三、酒依赖(酒瘾)4094

二、酒精对健康和机体各系统的影响4094

四、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4095

六、治疗和预防4096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4096

第四节 中毒所致精神障碍 舒良4096

一、非依赖性药物所致精神障碍4096

二、一氧化碳中毒所致精神障碍4097

第五节 精神分裂症 沈渔邨4098

三、有机磷中毒所致精神障碍4098

第六节 情感性精神障碍 黄明生4104

二、神经症4109

一、反应性精神病4109

第七节 心因性精神障碍和神经症 黄明生4109

一、进食障碍4118

第八节 心理生理障碍 杨德森4118

二、睡眠与觉醒障碍4120

三、性功能障碍4121

第九节 人格障碍与性行为障碍 杨德森4122

一、人格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制4122

二、各型人格障碍的表现4123

三、性行为障碍4124

四、诊断与治疗4126

第十节 精神药物治疗 舒良4127

一、概述4127

二、抗精神病药4127

三、抗抑郁药4132

四、抗躁狂药4135

五、抗焦虑药4137

第二十四篇老年病学4139

一、人口老龄化的评价指标4141

第一节 人口的老年化 何慧德4141

二、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4141

第一章 绪论4141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4141

四、人口老龄化的影响4142

一、老年人身体结构成分的变化4143

第二节 老年衰老过程的特点 牟善初4143

二、容貌的变化4143

三、皮肤的变化4144

四、体型与体重的变化4144

三、衰老机制研究的新探索4146

第四节 防衰老措施 陶国枢4146

三、合理的膳食结构,全面均衡的营养4147

二、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是延缓衰老的重要精神支柱4147

四、适度运动、锻炼、持之以恒4147

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国民自我保健的能力4147

一、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4147

六、延缓衰老的药物4148

第五节 祖国医学对衰老防治的贡献 赵冠英4148

二、保精固肾防衰老4149

一、精神保健防衰老4149

三、运动健身防衰老4149

四、饮食保健与防衰老4150

五、防衰延年的中药4150

二、多种疾病共存4152

一、隐匿性4152

三、症状不典型4152

四、容易反复发作及趋向恶化4152

第二章 老年期疾病的特点 余霞君4152

六、老年人用药特点4153

五、容易引起并发症4153

七、老年期常见病4153

二、外周血管的衰退4155

一、心肌细胞的老化4155

三、心肌顺应性降低4155

四、对β肾上腺素能的反应降低4155

第一节 心脏血管衰老的改变 冯克燕4155

第三章 老年心血管疾病4155

六、老年心血管生理指数的改变4156

五、退行性改变4156

第二节 老年高血压病 冯克燕4156

第三节 冠心病 崔吉君4157

一、流行病学及发病危险因素4159

二、病理生理及临床特点4160

三、老年冠心病的治疗4161

第四节 老年退行性心脏病 冯克燕4162

一、老年退行性瓣膜钙化性心脏病4162

三、老年心脏淀粉样变性病4164

二、老年退行性粘液样病变心脏病4164

第五节 老年心肌病 冯克燕4165

一、老年心律失常发生率与病因特点4166

第六节 老年心律失常 冯克燕4166

二、几种常见的老年心律失常类型及其特点4166

三、老年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4168

第七节 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 冯克燕4169

第八节 老年入主动脉瘤 叶平 牟善初4171

一、病因和病理生理4172

二、胸主动脉瘤4172

三、腹主动脉瘤4173

第九节 老年心包疾病 叶平 牟善初4175

一、急性心包炎4175

二、心包积液与填塞4175

三、缩窄性心包炎4176

第一节 老年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 俞森洋 朱元珏4177

第四章 老年呼吸系统疾病4177

一、老年人呼吸系统的结构改变4177

二、老年人呼吸系统的功能改变4177

第二节 老年肺炎 俞森洋 朱元珏4178

第三节 支气管哮喘 俞森洋 朱元珏4181

第四节 老年结核病 俞森洋 朱元珏4184

第五节 老年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俞森洋 朱元珏4187

第六节 老年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彭东信 冯克燕4191

第五章 老年消化系统疾病4195

第一节 老年消化器官结构衰老与功能改变 王孟薇 吴本俨4195

第二节 老年消化系统疾病4196

一、消化道出血 王孟蔽 吴本俨4196

二、慢性胃炎 王孟薇 吴本俨4197

三、消化性溃疡 王孟薇 吴本俨4198

四、缺血性结肠炎 王孟薇 吴本俨4199

五、老年便秘 杨蕊敏4200

第六章 老年血液系统疾病 唐锦治4203

第一节 老年人造血系统的生理变异4203

第二节 常见的老年血液病4204

一、贫血4204

二、恶性血液病4206

第三节 止血与血栓4209

一、老年人止血、凝血与抗凝、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变化和机理4209

二、老年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4209

三、老年人的血栓形成倾向4211

一、老年肾结构的主要变化4212

第一节 老年肾的特点4212

二、老年肾功能主要变化4212

第七章 老年泌尿系统疾病 张晓英 牟善初4212

第二节 老年肾炎4213

三、老年肾对体液及电解质平衡的影响4213

一、肾小球肾炎4213

二、间质性肾炎4214

三、肾盂肾炎4214

二、尿路结石4215

一、前列腺增生症4215

三、肾肿瘤4215

第三节 梗阻性肾病4215

第四节 肾功衰竭4216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4216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4217

第八章 老年内分泌代谢疾病4219

第一节 老年糖尿病 蒋国彦4219

第二节 老年甲状腺疾病 金世鑫 张蕙芬 蒋国彦4223

一、老年甲状腺疾病引言4223

二、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224

三、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4224

四、其他老年甲状腺病4225

第三节 老年人痛风 王瑞萍 张蕙芬4225

一、有关脂代谢异常的名词解释4228

第四节 老年人脂代谢异常 李健斋4228

二、老年人血脂的特点4228

三、血脂、脂蛋白水平高低界限的划分4229

四、血脂异常的原因及临床表现4230

五、治疗4230

第九章 老年骨关节病4232

第一节 骨质疏松症 刘建立 牟善初4232

第二节 骨关节炎 张湘英 牟善初4237

第三节 畸形性骨炎 张湘英 牟善初4238

第一节 脑血管病4240

第十章 老年神经系统疾病 王新德4240

第二节 帕金森病4240

第三节 老年人痴呆4241

第四节 老年人谵妄4242

第二节 老年肿瘤发病率高的原因4244

第一节 老年肿瘤发病率4244

第三节 老年人常见的肿瘤4244

第十一章 老年肿瘤 王骏业4244

第五节 老年肿瘤的治疗4245

第四节 老年肿瘤的诊断4245

一、治疗原则4245

二、治疗方法4247

第十二章 几个有关老年期疾病的特殊问题4251

第一节 老年人多系统器官衰竭 牟善初4251

第二节 老年用药 江明性4254

一、老年人药物体内过程的改变4254

二、老年药(抗老年病痛药)4255

三、老年用药的基本原则4256

第三节 老年入睡眠障碍 史庭慧4257

第四节 老年晕厥 冯克燕 史庭慧4259

第五节 老年与营养 周韫珍4262

一、老年在生理代谢上的变化4262

二、老年人的营养需要4263

三、老年性疾病与营养4264

(一)一般检验项目4266

附录 临床重要检验项目正常参考值 王鸿利4266

(二)血液学检验项目4269

(三)生物化学检验项目4275

(四)免疫学与血清学检验项目4284

索引4288

一、胸腔积液的机制11710

二、外照射慢性放射病13756

1999《中华内科学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敏章主编 1999 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临床中医内科学  上(1994 PDF版)
临床中医内科学 上
1994 北京:北京出版社
内科学  (上卷)(昭和1931年09月 PDF版)
内科学 (上卷)
昭和1931年09月 株式会社文光堂
内科学  上(1975 PDF版)
内科学 上
1975
内科学讲义  上(1973 PDF版)
内科学讲义 上
1973
中华内科学  中(1999.10 PDF版)
中华内科学 中
1999.10 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华内科学  下(1999.10 PDF版)
中华内科学 下
1999.10 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
实用内科学  上(1952 PDF版)
实用内科学 上
1952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实用内科学  上(1973 PDF版)
实用内科学 上
1973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内科学  上(1979 PDF版)
内科学 上
197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内科学  上(1979 PDF版)
内科学 上
1979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华妇产科学  上(1999 PDF版)
中华妇产科学 上
199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内儿科学讲义  上(1977 PDF版)
中医内儿科学讲义 上
1977 山东省中医药学校
内科学   上(1975 PDF版)
内科学 上
1975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临床内科学  上(1999 PDF版)
临床内科学 上
1999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内科学(中医专业用)  上(1980 PDF版)
内科学(中医专业用) 上
1980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