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史研究荟萃 1911-1949》求取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5

辛亥革命研究中的两个问题5

一、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5

二、关于辛亥革命的下限问题6

辛亥革命时期少数民族革命斗争研究5

一、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关于国内民族问题的理论6

二、辛亥革命时期少数民族人民革命斗争概况7

三、少数民族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9

南京临时政府10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10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治制度11

三、南京临时政府的历史进步性1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3

一、临时约法起草的时间13

二、临时约法由谁起草13

三、对临时约法的评价14

立宪派问题研究15

一、立宪派的阶级基础15

二、辛亥革命爆发前立宪派倾向革命的原因16

三、武昌起义后立宪派附合革命的原因16

四、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17

五、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功过17

“二次革命”18

一、“武力讨袁”的战略决策18

二、孙中山在讨袁问题上的局限性19

三、武力讨袁有无胜利之可能19

四、“二次革命”与辛亥革命20

白朗起义21

一、白朗起义的性质21

二、白朗起义与反帝斗争22

三、白朗起义的地位和作用23

护国战争与蔡锷24

一、关于护国战争24

二、关于蔡锷的评价25

北洋军阀的几个问题28

一、近代军阀产生的原因28

二、北洋军阀史的分期29

三、北洋军阀的特征3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35

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35

五四运动的性质和领导权35

一、运动的性质35

二、运动的领导权37

五四运动在各地39

一、五四运动在各地39

二、几个地区的不同特点40

三、五四运动在统治阶级内部的反应41

五四时期社团和期刊的若干问题42

一、少年中国学会42

二、《觉悟》副刊43

三、《星期评论》43

四、新闻学研究会43

五、利群学社43

六、天津学生联合报45

七、鼓励学会和《励新》半月刊4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46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之“第一”46

二、马克思主义何时开始在中国传播46

三、马克思学说在中国早期介绍的过程、内容历史地位和作用48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49

“问题与主义”之争51

一、时间和范围51

二、对论战意义的估价52

社会主义论战问题53

一、开始的时间53

二、对论战意义的评价53

三、论战早期共产主义者的理论缺陷53

马克思主义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54

一、无政府主义传入中国的时间和广泛流传的原因54

二、无政府主义的历史作用55

三、马克思主义者反击无政府主义的时间以及反击迟缓的原因56

四、论战的意义57

中国共产党各地早期组织的研究58

中国共产党的“一大”63

一、召开的日期63

二、闭幕的时间64

三、包惠僧的代表资格65

四、《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第三个文件的来源和质疑66

五、对“一大”纲领的评价67

中国共产党的“二大”68

一、民主革命纲领的形成68

二、对“二大”的评价70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立72

一、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72

二、关于“临时中央局”73

三、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73

四、各地的建团时间74

五、俞秀松的问题7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罢工75

一、首次罢工发生的时间和地点75

二、罢工的特点76

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几个问题76

一、基本特点76

二、安源路矿罢工77

三、京汉铁路大罢工78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早期农民运动80

一、现代农民运动最早发生于何时何地80

二、概况和特点81

三、历史地位和局限性82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酝酿和形成83

一、中国共产党的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83

二、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制定过程84

三、共产国际在中共制定国共合作政策中所起的作用85

四、对1922年8月孙文、越飞会谈的质疑87

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88

一、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88

二、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89

三、共产国际从联吴到联孙政策的转变89

四、对《孙文越飞宣言》的评价90

五、关于马林和陈独秀的争论91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93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93

一、关于反倾向斗争93

二、有关史实的考证93

三、三届一中全会94

第一次国共合作96

一、“党内合作”是国共合作的最好形式96

二、历史作用97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99

一、改组后的国民党性质99

二、国民党“一大”是否提出三大政策100

三、有关史实的考证102

一九二四年北京政变104

一、政变发生的原因104

二、政变的性质104

三、政变的历史作用105

四、“北京政变”与“首都革命”不是一回事106

五卅运动107

一、五卅运动由谁领导的107

二、对党的指导思想和策略的评价107

三、上海总商会108

四、武装民众和组织工团学生军的口号109

五、对五卅运动中陈独秀、刘少奇、瞿秋白的评价109

六、五卅运动与全国各地111

七、五卅运动与知识分子111

八、五卅运动与爱国华侨112

九、五卅运动的历史意义112

北伐战争的两个问题114

一、北伐军在江西战场胜利的原因和意义114

二、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军中的工作114

大革命时期的工人运动116

一、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谁领导的116

二、关于收回汉口英租界斗争的领导权问题117

三、武汉工人纠察队交枪事件118

四、大革命时期工人运动中的“左”倾错误119

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120

一、大革命时期是否召开过全国农代会120

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问题121

三、大革命时期是否应开展土地革命122

四、农民运动理论研究概述122

三次中共中央扩大会议的评价124

一、1924年5月中共中央扩大执委会124

二、1925年10月中共中央扩大执委会125

三、1926年7月中共中央四届三次扩大会126

武汉国民政府127

一、武汉国民政府的性质127

二、武汉国民政府的法制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129

三、关于北伐和东征战略的争论130

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形成的标志132

一、第三次中央扩大执委会不是形成的标志132

二、十二月会议是形成的标志133

三、《汪陈联合宣言》也不是形成的标志134

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135

一、对全会的评价135

二、共产党人与全会136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37

一、政变与帝国主义的关系137

二、政变前夕蒋汪上海会谈没有达成反共协议138

三、新桂系集团是政变的主要策划者和发动者之一139

关于“十万农军围攻长沙”140

李宗仁统一广西的原因141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143

共产国际和中国大革命144

一、共产国际对中国大革命的贡献144

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大革命指导上的失误144

三、共产国际的右倾错误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关系146

四、大革命失败的主要教训147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147

一、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147

二、阶级的划分149

三、形成的标志149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53

南昌起义153

一、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154

二、南昌起义的提出和决定154

三、南昌起义总指挥和总指挥部155

中国共产党的“八七会议”156

一、召开的原因156

二、毛泽东的发言156

三、会议没有选举瞿秋白为总书记167

四、会议没有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与策略的决议案》158

五、历史地位158

湘赣边秋收起义160

一、湘赣边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进军的意义160

二、起义发动地时间160

三、起义的名称161

四、湘赣边秋收起义的转兵161

广州起义162

一、起义的历史地位162

二、起义失败的主观原因163

三、黄平是起义的领导人之一163

确定井冈山为根据地的时间164

中央革命根据地165

一、何时决定创建赣南闽西根据地166

二、中央苏区的形成及其范围167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68

一、历史地位和作用168

二、革命知识分子在创建根据地中的作用169

三、对红四方面军主力放弃根据地西移的评价169

四、对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的评价170

川陕革命根据地171

一、红四方面军入川路线及途中对张国焘的斗争171

二、根据地发展的原因及其地位和作用171

三、关于红四方面军渡嘉陵江和张国焘放弃川陕根据地172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173

一、历史分期173

二、三次“左”倾错误在湘鄂西的贯彻174

湘赣革命根据地174

一、湘赣根据地同中央苏区的关系174

二、袁文才、王佐被错杀的原因和责任175

三、对红六军团西征的评价175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76

一、百色起义的特点176

二、左右江根据地的历史作用177

三、邓小平的作用177

四、几个史实的争议178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80

一、根据地存在的时间180

二、红二、六军团的领导机构180

三、黔东特区与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关系181

四、红二、六军团会师的特点181

五、怎样看对夏曦的批判182

六、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特点和作用182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183

一、根据地形成的标志183

二、如何理解“方志敏式根据地”这一概念184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186

一、平江起义与党在这一地区长期工作的关系186

二、有关史实的新考证186

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187

琼崖革命根据地188

一、发展阶段188

二、特点188

三、地位和作用189

四、基本经验189

古田会议190

一、红四军党的“七大”上的争论190

二、九月来信与古田会议决议的关系190

三、陈毅、周恩来对古田会议的贡献191

四、历史意义192

五、会议的会址192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研究193

一、中国革命道路的表述193

二、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195

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与“道路”理论的关系197

四、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198

中国共产党“六大”研究中的几个问题201

一、“六大”在第一次历史性转变中的地位和作用201

二、“六大”与党的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202

三、对中间阶级的错误分析202

土地革命203

一、土地革命路线的表述203

二、形成的时间和标志203

三、分田的方法和原则204

四、土地革命与共产国际205

五、对中央苏区查田运动的评价206

六、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是我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07

红军时期的几个问题209

一、十六字诀是毛泽东在实践中的总结和概括209

二、怎样评价红三军团一打长沙的问题210

三、关于二打长沙的问题211

四、宁都起义212

五、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213

六、红军为何缺编第三方面军214

共产国际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215

一、共产国际与王明的上台215

二、共产国际与王明路线217

三、主要经验教训219

中国共产党的白区工作220

一、白区工作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220

二、白区工作策略方针的形成221

三、白区工作策略方针的内容222

四、白区的党组织224

五、中央特科225

六、六十一人案件的问题226

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227

一、论战的原因227

二、论战的意义228

文化战线反“围剿”的斗争228

一、党对文化战线反“围剿”斗争的领导229

二、出席“左联”成立大会的人数231

三、对国民党反动政治理论及各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斗争232

四、左翼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234

“九·一八”事变在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236

一、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236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236

抗日民主运动中的几个问题237

一、中国共产党在察哈尔同盟军中的活动237

二、东北义勇军的构成237

三、江桥抗战和马占山的“降日”238

四、东北军揭开长城抗战序幕239

五、民族资产阶级政治态度的转变239

六、“一二九”运动胜利的原因240

有关《中东路事件》的几个问题241

一、《中俄协定》的签订241

二、中东铁路的出售241

三、《关于中国长春铁路之协定》242

四、关于陈独秀的三封信242

国民党改组派243

一、改组派的产生和瓦解243

二、改组派的政治纲领244

三、中国共产党对改组派的认识和政策244

四、改组派的性质及其历史作用245

红军长征中的几个问题246

一、红军长征出发前的准备246

二、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247

三、强渡大渡河的勇士人数247

四、有无张国焘“武力解决”中央的密电247

五、红军长征落脚点何时确定放在陕北248

遵义会议250

一、召开的时间250

二、参加的人员251

三、会议的组织变动情况252

四、会议的意义253

五、与会议有关的二个问题254

福建事变255

一、事变的起因与性质255

二、事变失败的原因与意义256

三、事变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关系257

西安事变259

一、事变的原因259

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提出259

三、对蒋介石的处置问题261

四、张学良在事变中的作用262

民主革命时期两次历史性转变263

一、第一次历史性的伟大转变263

二、第二次历史性的伟大转变265

三、两次伟大转变的历史经验266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68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形成的标志268

二、中国共产党策略方针的形成与共产国际的关系269

三、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蒋介石方针的演变过程269

四、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271

五、第二次国共合作口号的提出27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272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间272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及主要内容273

三、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条件275

抗日战争时期27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研究277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277

二、历史功绩279

三、历史经验279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280

抗日战争的领导权283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283

二、国民党领导284

三、国共两党共同领导285

四、要具体分析抗日战争的领导权285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军事战略的转变286

一、军事战略转变的过程286

二、华北我军的战略方针287

三、毛泽东在军事战略转变中的贡献288

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289

敌后根据地研究291

一、抗日根据地的概念291

二、抗日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291

三、抗日根据地的生存和发展条件292

四、抗日根据地的特点292

五、怎样看待根据地的农民问题293

六、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分期294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295

一、政权建设295

二、经济建设297

国民党战场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298

一、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党作了一些抗战的准备298

二、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国民党军队是抗战的主力299

三、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300

四、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军队主要是起了危害人民的作用301

抗战初期国民党的军事战略方针304

一、抗战爆发前未形成持久战的战略方针304

二、国民党军事战略形成的过程304

三、国民党持久战思想形成的原因307

四、国民党持久战思想的局限性307

抗战时期思想文化战线的斗争308

一、思想理论战线上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308

二、文化战线斗争中的几个问题309

少数民族与抗日战争313

一、少数民族抗日斗争的概况313

二、我国少数民族抗日斗争的特点314

三、少数民族在抗日斗争中的作用315

华侨与抗日救亡运动317

一、特点317

二、作用318

减租减息政策322

一、政策的提出和贯彻的几个阶段322

二、减租减息的性质323

三、减租减息运动的经验323

延安整风运动中的两个问题324

一、“抢救运动”324

二、王实味的问题324

中国共产党“七大”的历史地位328

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时间、标志和条件329

一、成熟的时间329

二、何谓毛泽东思想的成熟329

三、成熟的标志329

四、成熟的条件330

百团大战331

平型关战斗335

一、战斗的方针问题335

二、对日军打击的问题336

新四军研究中的几个问题337

一、新四军组建成功的原因337

二、卫岗战役和黄桥战役338

三、新四军五师发展壮大的特点338

四、路西失利的原因339

五、项英与新四军339

皖南事变341

一、新四军北移的行军路线341

二、事变发生和结束的时间343

三、叶挺是“被俘”“被捕”,还是被“无理扣押”344

四、三位主要领导人遇害、牺牲的情况345

五、突围问题345

六、周恩来和皖南事变346

七、中央军委发言人发表谈话的日期346

八、新四军军部重建的日期347

东北抗日游击战争348

一、东北抗战的兴起348

二、东北抗日联军350

三、历史地位351

抗日战争中蒋介石集团与人民矛盾的性质352

汪精卫叛国投敌353

日本侵华暴行355

一、南京惨案355

二、细菌战357

三、生产和贩卖鸦片357

四、“千里无人区”358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359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在远东的战略359

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360

日本侵华原因和对华政策的演变364

一、“九一八”事变的原因364

二、“七七”事变爆发的原因365

三、抗日战争中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366

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367

一、共产国际派王明回国贯彻统一战线政策367

二、王明回国后贯彻了一条右倾投降主义路线368

三、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看法的转变369

四、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对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纠正370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372

“和平民主新阶段”372

一、“新阶段”提出的历史过程372

二、对“新阶段”的评价问题373

中国共产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376

一、方针形成的过程376

二、方针提出的依据376

三、方针的历史作用377

四、刘少奇的贡献377

东北根据地378

一、最早提出争取东北任务的时间378

二、决定“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时间378

三、关于东北根据地的创立和形成379

四、南满根据地的坚持与临江保卫战的重要意义379

五、东北根据地的特点380

六、东北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380

土地改革的几个问题381

一、对“五四”指示的评价381

二、对《中国土地法大纲》的评价382

三、刘少奇在领导土改中的作用和问题383

四、土改中划阶级的标准383

五、“平分土地”的争论384

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二条战线386

一、第二条战线的提出386

二、第二条战线的概念386

三、第二条战线的起点与形成的标志387

四、第二条战线的作用388

五、“五·二○”运动的领导问题388

有关民主党派的几个问题389

一、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389

二、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的性质389

三、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390

四、“中间路线”的有关情况391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392

一、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过程392

二、马歇尔“调处”的目的393

三、“调处”破产的原因393

苏联出兵东北问题394

一、苏联出兵东北的积极作用394

二、苏联出兵东北的消极影响395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的立足点397

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内含397

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思想的形成397

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一致性399

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一条基本经验399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400

毛泽东军事思想403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发展的时期划分问题403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405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406

四、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特征406

五、毛泽东军事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贡献47

人物411

中国革命史人物研究综述411

一、概况411

二、注重思想、政治观点方面的研究414

三、研究方法的两个新特点417

四、国际友人与中国革命417

孙中山421

一、各个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的评价421

二、早期思想的评价424

三、三民主义思想的研究425

四、哲学思想的研究427

五、其他思想的研究427

黄兴430

一、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421

二、武昌首义后对袁妥协之评价431

三、“孙黄”之争432

四、讨袁护国434

宋教仁435

一、对责任内阁制的评价435

二、对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评价435

三、对宋袁之争的评价435

四、对组织中部同盟会的评价436

五、对“宋案”的评价436

六、对宋的生平评价437

邓演达439

一、史料的发掘和整理439

二、生平的评价439

三、爱国主义思想440

四、三民主义思想440

五、对民主革命基本问题的观点442

六、农民问题的思想442

七、后期政治思想的评价444

李大钊445

一、有关他的革命实践活动的评价445

二、哲学、政治、经济思想研究446

毛泽东451

一、何时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451

二、早期的建团实践和理论453

三、毛泽东与李立三路线的关系453

周恩来457

一、世界观转变的过程457

二、入党的时间457

三、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贡献458

刘少奇461

一、对党的建设的贡献461

二、对白区工作、工人运动和统一战线的贡献463

三、对科学地阐释毛泽东思想的贡献465

瞿秋白466

一、思想转变的时间466

二、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467

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贡献468

四、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469

五、在“八七”会议中的地位469

六、对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错误的分析469

七、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471

八、关于《多余的话》471

李立三473

一、生平的评价473

二、重新确定李立三在安源罢工中的领导地位473

三、辟张国焘所谓李立三打击蔡和森的谣言474

四、对李立三在历史上犯的错误作出公允的评价475

张闻天476

一、早期思想的研究476

二、张闻天与遵义会议477

三、张闻天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79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贡献480

王稼祥481

一、摆脱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481

二、在遵义会议前后的重要作用482

三、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前后的重要作用483

四、对毛泽东思想的贡献483

陈独秀484

一、历史功绩484

二、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的一个不称职的领导人486

三、关于被开除党籍的问题487

四、中国托派的首脑488

五、晚年的政治思想489

1986《中国革命史研究荟萃 1911-1949》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翟作君,邬正洪主编 1986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医学现代临床研究荟萃(1994 PDF版)
中国医学现代临床研究荟萃
1994 北京:知识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研究荟萃(1911-1949)(1986 PDF版)
中国革命史研究荟萃(1911-1949)
1986
イギリス革命史研究(1988.12 PDF版)
イギリス革命史研究
1988.12 未來社
ハンガリー革命史研究(1989.04 PDF版)
ハンガリー革命史研究
1989.04 勁草書房
中国铀矿地质研究成果荟萃( PDF版)
中国铀矿地质研究成果荟萃
中国革命史专题研究(1995 PDF版)
中国革命史专题研究
1995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研究述评(1991 PDF版)
中国革命史研究述评
1991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理论问题研究(1994 PDF版)
中国革命史理论问题研究
1994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人物研究综览(1989 PDF版)
中国革命史人物研究综览
1989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专题研究(1994 PDF版)
中国革命史专题研究
1994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研究(1996 PDF版)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研究
1996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中国革命法制史  1921-1949  上(1987 PDF版)
中国革命法制史 1921-1949 上
1987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革命史人物研究(1991 PDF版)
中国现代革命史人物研究
1991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教学与研究(1997 PDF版)
中国革命史教学与研究
1997 北京市:当代中国出版社
中国革命法制史  1921-1949  下(1992 PDF版)
中国革命法制史 1921-1949 下
1992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