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研究荟萃 1949-1987》求取 ⇩

总论1

经济不发达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问题1

一、马克思、恩格斯是否提出了经济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1

二、怎样理解列宁关于经济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3

三、经济不发达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4

四、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未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7

五、经济不发达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8

六、经济不发达国家为什么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会出现种种挫折9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1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11

二、列宁、斯大林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12

三、当前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认识13

四、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3

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5

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表现16

一、衡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标准16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科学方法17

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的理论研究20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20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的性质22

三、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全面改革2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2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依据和意义2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26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28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30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划分标准30

六、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方法论问题31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34

关于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提法的探讨34

一、提法的历史演变34

二、几种提法的比较研究35

三、对《决议》提法的认识36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几个问题的争议38

一、关于政权性质转变的不同见解38

二、关于革命性质的转变40

三、关于社会性质的争议43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条件、特点及经验49

一、转变的历史条件49

二、转变的特点52

三、转变的经验53

我党领导人关于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55

一、毛泽东关于“转变”问题的论述55

二、刘少奇关于“转变”问题的论述57

三、周恩来关于“转变”问题的论述58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的几个问题59

一、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59

二、关于粮棉统购统销政策61

三、党领导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功经验62

建国初期国际关系中的几个问题64

一、美国分裂中苏的战略64

二、美国对台湾的政策66

三、苏联对华政策的转折69

建国初期的整党整风71

一、这次整党整风的收获及经验71

二、建国初期毛泽东、刘少奇建党思想73

重评刘少奇“天津讲话”74

一、关于“天津讲话”的背景74

二、“天津讲话”的主要精神不是剥削有功75

三、如何理解“剥削有功”的含义76

四、关于“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问题77

七届三中全会79

一、全会对革命转变理论的新发展79

二、全会关于战略策略思想的内容和作用79

三、全会的历史意义80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81

一、土地改革的过程81

二、土地改革的特点82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84

关于没收官僚资本的问题85

抗美援朝86

一、出兵参战的伟大决策86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运用和发展88

三、抗美援朝战争中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90

四、关于彭德怀在抗美援朝中的几个问题91

“三反”、“五反”运动94

一、“三反”、“五反”运动的性质94

二、“三反”、“五反”运动的意义95

三、怎样看待“三反”运动中的偏差95

四、“五反”运动中的统一战线问题96

五、毛泽东在领导“三反”斗争中提出的重要思想和总结的主要经验97

和平解放西藏98

一、西藏实现和平解放的主客观因素99

二、帝国主义势力对我党解放西藏的态度100

三、和平解放西藏办法协议的主要内容101

四、向西藏进军101

五、实现达赖与班禅的团结102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研究103

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过渡时期”理论的理解103

二、我国“过渡时期”的界限与特点104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经过105

四、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106

五、党和毛泽东对马列主义“过渡时期”理论的贡献106

社会主义改造的总体研究108

一、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108

二、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09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110

四、对社会主改造的评价111

五、社会主义改造后期产生缺点偏差的原因112

六、要研究社会主义改造的全过程113

关于马、恩、列、斯、毛农业合作制思想的研究114

一、对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制思想的不同理解114

二、关于列宁合作制思想的几个问题115

三、对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思想和实践的评价117

四、关于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的研究118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若干理论和方针政策的研究122

一、“先合作化、后机械化”思想的提出和含义122

二、对“趁热打铁”方针的质疑123

三、合作化运动的“阶级政策”和“原则”的不同表述123

农业合作化进展情况125

一、《关于农业生产互组合作的决议(草案)》的由来125

二、浙江“全力巩固,坚决收缩”的方针126

三、合作化后期的缺点、偏差127

四、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合作化不断加快的原因128

五、关于初级社、高级社几个问题的争论129

邓子恢与农业合作化132

一、对我国农民及农业合作化的独到见解132

二、坚持慎重稳进、反对急躁冒进133

三、积极倡导农业生产责任制135

四、探索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的经济体制136

农业合作化的几个问题137

一、合作化时期的富裕中农问题137

二、农业合作化时期的生产责任制139

三、中苏农业合作化比较研究140

我党对马列主义赎买理论的运用和发展143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赎买思想143

二、列宁的赎买思想144

三、我国赎买实践的特点144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46

一、调整工商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作用146

三、关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使用和处理不当的问题147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后期出现的问题及党中央采取的补救措施147

四、关于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何时消灭的问题148

五、刘少奇、李维汉、陈云等领导人的贡献149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52

一、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阶段和形式152

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教训153

三、朱德发展手工业思想的研究154

四、刘少奇对供销合作社理论的贡献154

高饶事件155

一、高饶事件出现的原因155

二、高饶反党分裂活动的基本特点156

三、党在反对高饶斗争中提出的执政党建设的原则157

意识形态领域的几个问题158

一、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58

二、关于《红楼梦》研究中唯心主义观点的批判161

三、胡风问题163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166

一、建国初期知识分子队伍的基本状况和阶级属性166

二、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168

关于新中国外交的三个问题170

一、新中国外交的独特风格170

二、周恩来对新中国外交的开创性贡献172

三、建国初期的“一边倒”政策174

建国头七年陈云的经济思想176

一、关于财政经济管理的思想177

二、关于改造私有制的思想177

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178

一九五六年经济建设中的反冒进179

一、一九五六年急躁冒进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179

二、对反冒进的评价180

三、批“反冒进”及其严重后果181

一、《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82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182

二、历史地位问题183

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问题183

四、新时期对《论十大关系》理论的发展185

关于中国共产党“八大”的几个问题187

一、“八大”《政治报告》的准备187

二、“八大”的经济体制改革思想188

三、刘少奇对“八大”的贡献189

四、“八大”路线未能坚持下去的原因189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2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起点和评价192

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起点192

二、十年历史的主线和评价192

三、对错误和曲折要作具体分析193

四、党的工作指导方针的变化195

一、探索的历史过程197

毛泽东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贡献197

二、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199

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200

四、对经济体制政革的贡献202

刘少奇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贡献204

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204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和人民内部矛盾205

三、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206

四、重视人民民主制度的建设207

周恩来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贡献208

一、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209

二、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209

三、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210

四、开拓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事业211

陈云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贡献212

一、建设规模要同国力相适应212

二、坚持综合平衡,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213

三、关于经济体制改革214

四、关于决策的科学化215

邓小平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贡献216

一、关于整顿工业企业216

二、关于恢复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217

朱德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贡献219

一、提倡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219

二、重视改善人民生活,主张让农富民富裕起来219

三、关于农业多种经营和责任制219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几个问题220

一、关于《正处》的主题思想221

二、对《正处》的基本评价223

三、《正处》中的正确思想未能贯彻的原因224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正处》理论的坚持和发展225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讨论226

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26

二、关于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229

关于“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231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233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233

二、对“百家”划分为“两家”的看法235

三、“双百”方针未能坚持的原因236

四、实行“双百”方针的经验教训237

五、坚持“双百”方针必须注意的问题238

—九五七年的反右派斗争240

一、导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原因240

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后果240

三、关于章、罗同盟的问题241

四、对反右派斗争的评价241

对一九五七年历史的评价243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245

一、对总路线的评价245

二、总路线的实质246

四、总路线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关系247

三、总路线同“八大”路线的关系247

五、总路线在实践中产生错误的原因248

关于“大跃进”运动的几个问题249

一、“大跃进”运动形成的原因249

二、关于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年的“大跃进”问题251

三、对“大跃进”运动的评价252

四、“大跃进”运动的经验教训253

关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几个问题255

一、对人民公社的评价255

二、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错误的若干问题256

三、关于“政社合一”问题257

四、《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的评价258

关于我国的教育方针问题260

一、教育方针的提出260

二、对教育方针的评价261

二、对“教育大革命”的评价264

一、“教育大革命”的主要内容264

—九五八年的“教育大革命”264

第一次郑州会议到庐山会议前期纠正错误的工作266

庐山会议与全国反右倾运动269

一、关于庐山会议后期的转向269

二、对张闻天发言的评价271

三、《关手撤销黄克诚同志中央书记处书记职务的决定》是党的八届八中全会通过的272

四、全国反右倾运动272

一、关于彭德怀写给毛泽东的信274

庐山会议与彭德怀274

二、所谓“军事俱乐部”问题276

三、所谓“里通外国”问题276

四、所谓彭德怀反对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问题277

五、关于“八万言书”277

六、关于毛泽东向彭德怀承认错误的问题278

六十年代前期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左”的偏差279

一、对知识分子看法的转折280

二、“左”的偏差在文艺界的主要表现280

三、“左”的偏差在学术界的主要表现283

四、出现“左”的偏差的主要原因和经验教训285

六十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286

一、“八字方针”的提出286

二、调整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288

三、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评价及经验教训289

四、刘少奇、陈云在调整工作中的贡献290

关于六十年代调整期间两次会议的评价293

一、党的八届九中全会的历史地位293

二、关于一九六二年五月中央工作会议的评价293

六十年代我国的农业生产责任制294

一、生产责任制出现的原因294

二、生产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的关系295

三、六十年代初期我国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特点296

四、安徽省一九六一年的“责任田”问题297

五、党中央对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探索过程298

一、大会召开前的形势300

党的“七千人大会”300

二、大会中的“两个高潮”301

三、历史作用301

四、局限性及其原因302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304

一、对八届十中全会的评价304

二、“左”倾阶级斗争理论发展的原因305

三、八届十中全会上批判的所谓“三风”306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307

一、社教运动的发展过程307

二、社教运动的“左”倾表现308

三、对社教运动三个文件的评价309

有关《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和《二月提纲》的几个问题311

一、《海瑞罢官》剧本的产生311

二、姚文元批判《海瑞罢官》文章产生的经过和目的311

三、江青、张春桥等利用姚文大做文章312

四、从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发展成为对《二月提纲》的批判313

五、一些报纸转载《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日期314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时期316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特点316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318

“文化大革命”的性质320

一、“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320

二、“文革”不是反革命322

三、“文革”是一场特殊的内乱322

《五·一六通知》和中央文革小组324

一、对五月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评价324

二、《五·一六通知》的产生及其错误325

三、关于中央文革小组问题326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328

一、“继续革命”理论的正式提出及含义328

二、“继续革命”理论与“文革”前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的关系329

三、“继续革命”理论逐渐被彻底否定330

四、“继续革命”理论的主要错误330

五、“继续革命”理论的主要危害331

工作组问题333

一、毛泽东对工作组看法改变的原因333

二、工作组的作用334

三、对派出工作组的评价335

四、七月二十九日万人大会的实际情况336

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337

一、会议的不正常情况337

二、《炮打司令部》大字报的发表情况和失误338

三、对《十六条》的评价339

四、对全会的评价340

五、教训341

关于“走资派”的问题342

二、“走资派”概念的错误343

一、“走资派”概念的形成和发展343

三、毛泽东为消除斗争“走资派”而造成的恶果所作的一些努力345

《五·七指示》346

一、《五·七指示》的地位346

二、《五·七指示》的内容评析347

三、《五·七指示》构想形成的主要原因及过程348

四、研究《五·七指示》的意义350

红卫兵运动351

一、红卫兵运动产生的原因351

二、红卫兵运动的历史过程352

三、对红卫兵运动的评价353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354

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过程354

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具有政治运动的特点355

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带来的的影响和后果356

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演变为政治运动的原因356

五、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357

关于刘少奇冤案形成的几个问题359

一、毛泽东与刘少奇在政治原则上的分歧359

二、对刘少奇批判的四个阶段362

三、江青、康生一伙对刘少奇的栽赃陷害363

四、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的一些不正常情况364

五、毛泽东领导上的错误同林彪、江青一伙诬陷迫害的区别365

所谓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问题367

上海“一月风暴”371

一、“一月风暴”的起点371

二、《告上海全市人民书》和《紧急通告》是谁搞的371

三、一月夺权与工矿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关系372

四、毛泽东对全国全面夺权口号的正式提出373

五、一月夺权对全国的影响374

六、一月夺权的性质分析375

一、二月抗争的起因376

二月抗争376

二、二月抗争的主要问题377

三、毛泽东与二月抗争378

四、二月抗争的意义380

五、两个事实的辨误380

“三支两军”381

一、对《决议》中关于“三支两军”评价的理解381

二、关于“一碗水端平”的口号384

中国共产党的“九大”385

一、“九大”的特点385

二、对“九大”的评价385

“九大”后的整党388

一、这次整党的历史特点388

二、这次整党的严重教训388

一、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在全会上争斗的原因390

二、关于全会上收回的华北组几号简报问题390

中国共产党的九届二中全会390

三、关于同林彪集团斗争的性质391

关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几个问题392

一、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形成392

二、林彪当上“接班人”的问题393

三、林彪“第一号令”问题394

四、对林彪及其反革命集团成员的评价问题395

一、对经济建设冒进的调整396

关于“9.13事件”后纠“左”问题396

二、对批判极左思潮的评价397

三、批林整风中公布的关于林彪集团的三批材料问题398

“批林批孔”运动399

一、“批林批孔”运动的发动399

二、“四人帮”利用“批林批孔”运动所进行的篡权活动400

三、“批林批孔”运动应该否定401

中国共产党“十大”研究中的两个问题402

一、“十大”延续“九大”“左”倾错误的主要原因402

二、对“十大”的评价403

一、整顿前的形势特点404

关于一九七五年的全面整顿404

二、邓小平关于全面整顿的思想405

三、整顿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406

四、对一九七五年全面整顿的评价408

“评《水浒》”运动409

一、“评《水浒》”运动的起因和对毛泽东评《水浒》谈话的评价409

二、“四人帮”发起“评《水浒》”运动的目的410

“四五”运动411

一、“四五”运动发些的原因411

二、天安门事件性质错定的原因412

三、天安门事件与党的领导413

四、关于“四五”运动的评价413

五、“四五”运动的经验教训415

关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几个问题417

一、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形成417

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政治纲领418

三、江青反革命集团世界观的核心419

四、江青反革命集团“古为帮用”的影射史学421

五、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帮派武装423

关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综合研究425

一、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关系425

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异同点425

三、关于林彪、江青反革命路线的性质问题426

如何看待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错误428

一、关于“文革”错误的责任问题428

二、毛泽东的错误同林彪、江青的罪行的区别428

三、毛泽东为什么会犯严重的“左”倾错误429

四、正确看待毛泽东晚年的失误和一生的贡献429

关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个人崇拜问题430

一、毛泽东接受个人崇拜的过程430

二、毛泽东在个人崇拜问题上转向的原因431

三、“文革”期间个人崇拜的特点432

五、在个人崇拜问题上应吸取的教训433

四、如何看待毛泽东在个人崇拜问题上的错误433

一、“文革”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436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济问题436

二、“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巨大破坏作用437

三、“文革”期间国民经济取得一定进展的原因438

四、十年内乱中经济工作的深刻教训439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周恩来441

一、周恩来对“文革”的理解和认识441

二、周思来对党内外老干部的保护442

三、周思来在“文革”期间的历史作用444

四、周思来特有的斗争方式444

五、正确评价周恩来445

所谓“伍豪启事”问题447

一、“伍豪”笔名的由来447

二、“伍豪启事”的来龙去脉448

三、“文革”期间围绕“伍豪启事”问题展开的斗争448

一、毛泽东对“文革”结束时间的估计449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长期持续及其原因449

二、“文革”持续十年之久的原因450

“文化大革命”与群众运动452

一、“文革”不是真正的革命群众运动452

二、关于“文革”中的群众组织454

三、“文革”采取“群众运动”形式的原因455

四、党在群众运动问题上的经验教训456

“文化大革命”与反官僚主义是两回事458

有关彻底否定“文革”的两个哲学理论问题460

一、彻底否定“文革”与一分为二460

二、彻底否定“文革”与辩证的否定观462

“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465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新时期467

造成两年利徘徊中前进的原因467

对华国锋的评价468

一、华国锋担任领袖的历史背景468

二、华国锋的功过评价469

对中国共产党“十一大”的评价470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472

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由来和发展472

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实质473

三、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历史意义474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475

一、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的历史必然性475

二、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476

三、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478

四、三中全会与遵义会议478

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研究480

一、对《决议》的评价480

二、《决议》体现的科学方法481

中国共产党“十二大”的历史地位483

一、关于责任制的形式48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85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486

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488

关于调整国民经济的第二个“八字方针”490

一、两次国民经济调整比较490

二、对新“八字方针”内容相互关系的理解492

三、贯彻新“八字方针”取得的成就493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几个问题495

一、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495

二、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495

三、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特点497

四、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作用498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派合作499

一、多党派合作的必要性499

二、多党派合作的形式501

三、多党派合作的特点502

一、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504

关于新时期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504

二、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505

三、知识分子问题上出现偏差的原因506

关于“一国两制”的设想507

一、“一国两制”设想的形成过程508

二、“一国两制”设想的依据509

三、“一国两制”设想的意义5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毛泽东建党学说的新发展511

一、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和根本任务511

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512

三、实现干部队伍“四化”的方针514

四、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514

五、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515

六、正确进行党内斗争517

新时期阶级斗争的几个问题519

一、关于阶级斗争的形态问题519

二、关于阶级斗争的特点和规律性问题520

三、关于人民内部是否存在阶级斗争的问题521

四、关于一定范围内阶级斗争还将长期存在的原因问题522

新时期党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525

一、关于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解问题525

二、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必要性528

三、新时期党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529

对第三次历史性伟大转变的研究533

一、历史性伟大转变的实现533

二、历史性伟大转变实现的主要标志534

三、历史性伟大转变的艰巨任务535

四、历史性伟大转变实现的基本经验536

五、历史性伟大转变实现的启示537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538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依据和意义538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时间问题540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含义和内容540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认识国情问题543

1989《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研究荟萃 1949-1987》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翟作君,邬正洪主编 1989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