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学引论》求取 ⇩

《国学丛书》序1

梁序1

自序1

第一章公羊学的性质1

一、公羊学是区别于心性儒学的政治儒学1

(一)公羊学的焦虑是制度性的焦虑2

(二)公羊学主张在制度中来完善人性3

(三)公羊学的实践目标不在成己成德而在改制立法6

二、公羊学是区别于政治化儒学的批判儒学9

(一)何谓政治化的儒学9

1.政治化的儒学将君主制度绝对化10

2.政治化的儒学将君主制度永恒化11

3.政治化的儒学将君主制度神圣化12

(二)公羊学不是政治化的儒学13

1.公羊学反对将君主制度绝对化13

2.公羊学反对将君主制度永恒化14

3.公羊学反对将君主制度神圣化15

(三)公羊学是儒学传统中的批判儒学16

1.公羊学的批判精神直接源于《春秋》经17

2.公羊学的批判是政治批判与制度批判17

3.公羊学批判的二重标准与二重性21

三、公羊学是区别于内圣儒学的外王儒学27

(一)内圣外王释义28

1.庄子对内圣外王的解释28

2.荀子对内圣外王的解释29

3.内圣外王的本来含义30

(二)内圣儒学与外王儒学辩正31

1.心性儒学不当外王儒学之名而是内圣儒学31

2.公羊学不当内圣儒学之名而是外王儒学33

(三)公羊学外王的基本特征:向世界开放的结构性思维方式37

1.公羊学反对将儒学封闭在生命心性的领域38

2.公羊学反对将儒学局限在个体存在的领域40

3.公羊学反对将儒学禁锢在形上超越的领域43

四、公羊学是在黑暗时代提供希望的实践儒学45

(一)公羊学是在黑暗时代提供希望的实践儒学45

1.公羊学产生于黑暗痛苦的时代45

2.公羊学在其历史信仰中为乱世提供了希望46

3.公羊家的希望学说不是乌托邦空想50

(二)公羊学是在希望中积极从事实践的儒学55

1.公羊学注重希望决定公羊学是实践儒学55

2.公羊学关注历史决定公羊学是实践儒学56

3.历史证明公羊学是实践儒学56

第二章公羊学的创立与传承61

一、公羊学创立于孔子61

(一)公羊学是春秋学61

(二)《公羊传》是孔子自传64

(三)公羊口说是孔子亲说68

二、公羊学的传承73

(一)孟子与公羊学74

2.孟子传公羊张三世之微言75

1.孟子传公羊《春秋》当新王之微言75

3.孟子传公羊托事明义之旨76

4.孟子传公羊尊王大义76

5.孟子传公羊民贵君轻大义77

6.孟子传公羊君臣大义77

7.孟子传公羊改制微言77

(二)荀子与公羊学78

1.荀子传公羊通三统之说79

2.荀子传公羊大一统之义79

3.荀子传公羊讥世卿之义79

7.荀子传公羊礼制80

6.荀子传公羊三代改制质文之义80

5.荀子传公羊异内外之义80

4.荀子传公羊民贵君轻之义80

(三)司马迁与公羊学81

1.史迁传公羊《春秋》当新王之微言82

2.史迁传公羊通三统之说82

3.史迁传公羊大一统之义83

4.史迁传公羊大居正之义83

5.史迁传公羊大复仇之义84

6.史迁传公羊孔子为王之义84

(四)董仲舒、何休与公羊学85

第三章公羊学的基本思想(上)91

一、《春秋》新王说91

(一)孔子为何要作《春秋》92

(二)历代公羊家及汉儒对《春秋》新王说的论述94

(三)《春秋》当新王举例96

(四)《春秋》新王说的意义99

二、《春秋》王鲁说101

(—)《春秋》王鲁名义102

(二)为何《春秋》要托王于鲁104

(三)《春秋》王鲁举例109

(四)《春秋》王鲁说的意义113

三、孔子为王说115

(一)“王”字的含义115

(二)孔子有为王的意思表示121

(三)公羊家对孔子为王的具体论述125

1.孔子为圣王说125

2.孔子为素王说126

3.孔子为文王说128

4.孔子为先王说131

5.孔子为后王说132

(四)孔子为王的意义134

(五)孔子为王说在历史上的消失137

1.以孔子为史学家使孔子为王之义消失137

2.以孔子为教育家使孔子为王之义消失138

3.以孔子为道德家使孔子为王之义消失140

4.以孔子为哲学家使孔子为王之义消失142

四、孔子改制说145

(一)孔子为王作《春秋》改旧制立新制146

1.《论语》中关于孔子改制的论述149

(二)公羊家关于孔子改制的论述149

2.汉公羊家关于孔子改制的论述152

3.《纬书》中关于孔子改制的论述153

(三)孔子所改之制举例155

1.孔子改定夏时制156

2.孔子改定嫡子继承制158

3.孔子改定亲迎制165

4.孔子改定三田制168

5.孔子改定选举制170

6.孔子改定郊制174

(四)孔子改制以待后王取法178

(五)孔子改制说的意义182

五、天子一爵说191

第四章公羊学的基本思想(中)191

(一)春秋前天子非爵192

(二)天子一爵是孔子所改194

(三)天子一爵是公羊家所传197

(四)天子一爵说的现代诠释199

(五)《春秋》三等爵制的迷惑201

(六)天子一爵与受命而王的深刻矛盾203

(七)天子一爵说的意义205

六、天人感应说206

(一)天人感应说本于《春秋》207

(二)天人感应说举例209

(三)天人感应的理论架构213

(四)天人感应说的批判功能与效用216

(五)天人感应说的意义218

七、夷夏之辩说221

(一)夷夏之辩的性质221

(二)夷夏并非绝对界限224

(三)夷夏之辩与民族主义227

(四)夷夏之辩说的意义230

八、经权说232

(一)经权说本孔子思想233

(二)公羊家的权道思想234

(三)“实与文不与”中的经权思想237

(四)经权说举例239

1.公羊家关于守经的思想240

2.公羊家关于行权的思想241

(五)经权说的意义245

第五章公羊学的基本思想(下)251

九、张三世说251

(一)《春秋》中的三世说252

1.据乱世252

2.升平世254

3.太平世255

(二)诸经中的三世说257

1.三世说体现在《论语》中258

2.三世说体现在《孟子》中259

3.三世说体现在《礼运》中259

(三)三世说的性质261

1.三世说表达的是一种历史信仰262

2.三世说表明历史不是合乎理性的逻辑发展过程262

3.三世说表明人类历史的演进是道德的演进263

4.三世说表明人类在历史中有其希望264

5.三世说标出的太平大同理想具有普世性与超时代性265

(四)三世说的意义266

十、大一统说268

(—)公羊家提出大—统说的时代背景269

(二)公羊家关于大一统说的论述270

(三)大一统思想的形上含义277

(四)大一统思想的形下含义284

(五)大一统说的意义289

十一、通三统说295

(一)公羊家对通三统的看法296

1.《论语》中的通三统思想296

2.《春秋》经传何注中的通三统思想298

3.董子《春秋繁露》中的通三统思想302

4.《白虎通》中的通三统思想305

(二)通三统的性质306

1.通三统是就三正上说306

2.通三统是要解决新王改制中新统与旧统的关系问题307

3.通三统中存二王后的思想具有民主的性质308

4.通三统是托为三统而非历史事实309

(三)通三统说与终始五德说310

(四)通三统说的意义312

十二、大复仇说315

(一)公羊家对大复仇说的论述316

1.国君复国君杀祖杀父之仇316

2.个人复国君杀父之仇323

3.臣子复乱贼弑君之仇327

(二)大复仇说所体现的精神329

1.大复仇说体现了中华民族尚耻的精神329

2.大复仇说体现了在历史中追求自然公正的精神331

3.大复仇说体现了儒家批判无道君主的精神334

(三)今古文在复仇问题上的分歧335

(四)大复仇说的意义339

一、儒家大一统的政治智慧与中国政治文化的重建348

第六章公羊学散论348

(一)大一统思想的本来含义350

(二)大一统思想的真实价值354

二、《春秋》孔子为王辩357

(一)诸家之解释及其辩正358

1.“王”为时王说358

2.“王”为春王说359

3.“王”为三王说359

4.“王”为文王说359

(二)公羊“王”为文王之争讼360

(三)孔子为文王辩363

三、公羊札记366

后记396

1995《公羊学引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蒋庆著 1995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春秋公羊传(1997 PDF版)
春秋公羊传
1997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春秋公羊学史  上( PDF版)
春秋公羊学史 上
公羊义疏  (四)(1936 PDF版)
公羊义疏 (四)
1936
公羊义疏  (二)(1936 PDF版)
公羊义疏 (二)
1936
公羊义疏  (一)(1936 PDF版)
公羊义疏 (一)
1936
春秋公羊传(1931 PDF版)
春秋公羊传
1931
公羊义疏  21( PDF版)
公羊义疏 21
公羊传精华(1939 PDF版)
公羊传精华
1939 上海:中华书局
公羊义疏  4( PDF版)
公羊义疏 4
北京:商务印书馆
公羊义疏  14( PDF版)
公羊义疏 14
公羊义疏  10( PDF版)
公羊义疏 10
公羊义疏  6( PDF版)
公羊义疏 6
公羊义疏  4( PDF版)
公羊义疏 4
公羊义疏  3( PDF版)
公羊义疏 3
公关理论导引(1996 PDF版)
公关理论导引
1996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