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读史 江泽民主席关注的九大中外历史问题》求取 ⇩

第一篇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与政治统治3

背景编3

一 商、周社会的兴盛与衰亡3

1 商代奴隶和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科学知识和技术工艺的进步3

2 商代的阶级对立及奴隶主阶级专政的精神工具--宗教5

3 商末阶级斗争及商周民族斗争的激化6

4 周公旦巩固奴隶制的措施7

5 周公旦对于奴隶主的天命论的补充10

6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萌芽13

7 西周奴隶制的衰落及宗教神权的动摇18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变20

1 大转变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0

2 大转变时期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23

3 大转变时期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和奴隶身份的解放24

4 大转变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与没落奴隶主贵族夺权与反夺权的斗争26

5 春秋时期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发展,“法”与“礼”的斗争27

6 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活跃和思想战线上的“百家争鸣”31

三 齐、晋两国的改革与霸业35

1 齐、晋两国在春秋时期的地位35

2 齐桓公与管仲36

3 管仲在齐国“相地衰征”的历史意义39

4 管仲对于分封制的改革40

5 管仲“尊贤育才”的政策41

6 管仲对于旧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性42

7 管仲“富国强兵”的政策43

8 管仲对诸侯国的关系的政策45

9 晏婴的折中、调和论46

10 晋国第一次封建化的改革--“郭偃之法”49

11 晋国的第二次变革--赵盾“夷之搜”53

四 诸子与“百家争鸣”55

1 先秦百家争鸣的概况56

2 先秦百家争鸣的主要内容58

五 儒学定于一尊63

1 “过秦”63

2 “宣汉”67

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70

人物编79

一 孔子79

1 孔子的家世79

2 孔子的生活经历82

1 青少年时代129

二 孟子129

2 继承儒学130

3 收徒讲学131

4 周游列国133

5 晚年143

三 荀况144

1 荀况和《荀子》一书144

2 荀况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历史观147

四 董仲舒154

五 二程159

六 朱熹178

七 陆九渊186

1 家世186

2 走向心学之路189

八 王守仁208

思想编215

一 提倡人伦 仁者爱人215

二 德教为先 德主刑辅257

附:《吕氏春秋》简介325

附:贾谊小传337

三 重视学习 强调修养365

四 民富宜教 利民益民403

第二篇 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432

早期国家制度的基本特征432

一 西周国家制度的发展432

1 以宗周为中心的分封制度432

2 以周天子为天下大宗的宗法制度435

二 春秋时期国家制度的特征442

一 造神运动--皇权的圣化与神化446

1 神化王权的理论基石446

发展阶段的国家基本特征446

2 王权神化的外在体现453

3 神化王权的目的及影响471

二 皇位的继承--嫡长子继统制及太子制度481

1 嫡长子与继统通则481

2 环绕太子的角逐490

3 赌徒们的悲喜剧494

4 太子的辛酸497

5 秘建皇储之制500

三 皇位的变异502

1 农民革命与皇位变异502

2 民族战争与皇位更迭505

3 喋血宫门与黄袍加身507

4 着古人装 演今人戏510

5 人臣、奴才对皇位的干预514

四 中央集权制度--皇权强化的制度与权术516

1 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517

2 专制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526

五 元明清地方行政制度568

1 元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568

2 明清地方行政制度573

六 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584

1 独揽一切大权585

2 树立皇帝的绝对威严586

3 提倡谏诤588

4 整饬吏治589

5 镇慑政策590

6 秘密统治591

7 文字狱政策593

官僚制度之一 官吏的选拔595

一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596

1 察举制596

2 征辟制601

3 任子、纳赀及其它602

4 九品中正制605

二 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度608

1 科举制的创建--隋朝608

2 科举制的兴盛--唐朝609

3 科举制的发展--宋朝612

4 科举制的强化和衰落--明清615

官僚制度之二 官吏的管理620

一 任用原则620

1 任用程序624

二 任用程序与方式624

2 任用方式625

三 品秩与俸禄628

1 品秩628

2 俸禄631

四 行政考绩与奖惩637

1 西周的述职与巡狩638

2 战国至秦汉的上计、考课638

3 唐宋考绩制641

4 明清的考课制644

5 对考绩制度的评述646

6 休假、退休制度648

“大一统”政治模式与“一元”政治观655

一 同一治而明一统656

二 圣人治国,审一而已660

三 关于大一统集权政治的合理度664

第三篇 中国民族边疆史研究史鉴671

中华民族简介671

一 北方民族672

二 南方民族680

1 各民族共同开拓和缔造了祖国的疆域690

三 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690

1 中华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690

2 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692

四 中华民族发展过程的特征697

1 东西两大部分与南北三带的相互依存,相互补充697

2 东西两大部分与南北三带的发展是不平衡的698

3 中华各民族的兴衰相互关联701

4 无论哪个民族为统治民族,历代王朝从来都被公认是中国的王朝702

5 各少数民族一方面创造发展本民族的历史,同时也与汉族及其他各民族参加全国性历史活动,涌现了一批全国性影响的历史人物703

一 中华民族的起源706

历史上的民族关系706

1 原始人类707

2 华夏民族的初步形成711

3 秦朝前中华大地上的三次大的融合713

二 秦汉时期715

1 秦汉多民族国家的形成715

2 汉族人们共同体的发展719

3 秦朝的北拒南进724

4 汉通西域726

附:班超上汉章帝书《请兵平定西域疏》730

1 北方民族的迁徙和融合733

三 南北朝隋唐时期733

2 晋室南迁、大量汉族移居江南及对南方民族的影响741

附:唐中宗、金城公主降吐蕃制754

四 清朝的民族和边疆政策757

1 以蒙古少数民族为屏藩的筹边指导思想759

2 提倡和利用喇嘛教769

3 设置卡伦,实行巡边制度778

4 设置理藩院,派驻重臣统治边疆783

5 “恩威并用”,抚绥少数民族中的上层人物786

6 开发边疆经济788

7 屯防797

8 “移民实边”800

五 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特点813

清朝的空前统一820

一 清对西藏的统治820

1 驻藏大臣的设立与西藏行政体制的改革820

2 清军击退廓尔喀入侵与《钦定西藏章程》的订立823

二 清对蒙古的统治和北部疆域的奠定826

1 对漠南蒙古的统一和统治826

2 漠北蒙古的归附828

3 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830

4 对和硕特部的统治832

5 土尔扈特重返清朝833

附:年羹尧:奏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834

三 对西南的改土归流843

1 清代改土归流政策843

2 清代改土归流的特点847

3 改土归流的效果849

附:鄂尔泰:奏改土归流疏852

1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855

四 清朝对台湾的统一855

2 郑成功收复台湾857

3 清政府统一台湾859

4 高山族的发展及其与汉族的关系861

附:施琅:陈台湾弃留利害疏863

五 维持长期统一的原因868

1 多民族的融合870

2 地理原因876

一 中俄东段边界882

1 第一次雅克萨战争882

边界问题及其历史由来882

2 第二次雅克萨战争886

3 中俄谈判与签订《尼布楚条约》888

附:索额图等·奏《尼布楚条约》892

4 近代沙俄侵占我国东北大片领土895

二 中俄中段边界897

三 中俄西段边界901

1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901

2 左宗棠收复新疆902

3 新疆设省912

附:左宗棠:统筹新疆全局折914

四 中印边界919

五 南海诸岛925

六 钓鱼岛930

第四篇 中国历代灾荒与社会稳定937

灾荒概论937

一 灾情总述937

1 远古传说和殷商时代937

2 两周秦汉941

3 魏晋南北朝942

4 隋唐五代945

二 造成灾荒的社会因素948

1 社会因素的作用948

5 两宋金元948

6 明清953

7 民国959

二 灾荒发展的趋势和特征964

灾荒的成因973

一 灾荒发生的自然条件973

1 自然条件的作用973

2 气候变迁的关系974

3 地理环境的关系980

2 苛政和灾荒987

3 战争和灾荒995

4 技术落后和灾荒1002

灾荒的实际影响1012

一 灾荒促成社会变乱1012

1 人口的流移和死亡1012

2 农民起义1020

3 民族之间的战争1033

二 灾荒招致经济衰落1035

1 劳动力激减和土地荒废1035

2 国民经济的破败1041

历代救荒思想的发展1048

一 天命主义的禳弭论1048

1 振济1051

2 调粟1053

3 养恤1057

4 除害1060

二 灾后补救1064

1 安辑1064

2 蠲缓1067

3 放贷1071

4 节约1073

三 改良社会条件1076

1 重农1076

2 仓储1079

四 改良自然条件1081

1 水利1082

2 林垦1087

历代救荒政策的实施1090

一 改良社会条件的具体政策1090

1 重农政策1090

2 仓储政策1103

二 改良自然条件的具体政策1117

1 水利政策1117

2 林垦政策1126

附录一:有关自然灾害的名词解释1133

附录二:中国灾荒年表1216

第五篇 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史鉴1391

步步推进的革命运动1391

一 近代中国概况1391

二 太平天国运动1405

1 拜上帝会与金田起义1405

2 定都天京1414

3 北伐和西征1421

4 天京事变1433

5 分裂后的形势和《资政新篇》的提出1443

6 保卫安庆和经营江浙1447

7 太平天国的制度1453

8 天国的悲剧1460

三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1466

1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468

2 英勇反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1478

3 《辛丑条约》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1489

四 辛亥革命1493

1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1493

2 辛亥革命的伟大胜利1514

3 辛亥革命的失败1528

五 新民主主义革命1539

1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540

2 五四运动1551

3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555

4 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的道路1563

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578

6 新中国的诞生1587

渐进的改良运动1595

一 洋务运动1595

1 洋务派的思想1595

2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1598

3 新式军队1607

4 民用工业1610

二 维新运动1619

1 帝国主义瓜分、掠夺中国的狂潮1619

2 康有为的早期变法活动及变法理论1629

3 公车上书及维新运动的高涨1636

4 百日维新及其失败1652

文化思想革命1660

一 天国的思想1660

1 洪秀全早期的革命思想1660

2 《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性和空想性1666

3 洪仁玕与《资政新篇》1676

二 维新思潮1676

1 维新思想的先驱1676

2 维新思潮的高涨1684

3 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688

1 孙中山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1701

三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1701

2 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1704

3 从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的转变1717

附:有关资料1723

(一)原道醒世训1723

(二)时时遵守十款天条1724

(三)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论(奉天讨胡檄) 杨秀清等1725

(四)天朝田亩制度1725

(五)资政新篇 洪仁玕1731

(六)戒浮文巧言谕 洪仁玕、蒙时雍、李春发1741

(七)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例① 奕等1742

(八)公车上书 康有为等1746

(九)劝学篇 张之洞1765

(十)民报发刊词 孙文1771

(十一)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 孙文1772

(十二)南京政府之成立1774

(十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775

(十四)二十一条1777

第六篇 近代以来的中美苏日关系史鉴1783

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783

一 鸦片战争后的中美关系1785

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至中法战争时期的中俄中美中日关系1788

三 甲午战争至八国联军时期的中俄日美关系1802

四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中美俄日关系1813

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日本、美国对中国的侵略1815

新中国对外关系1831

一 中苏关系1831

1 战后初期苏联的对华政策1831

2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1834

3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苏关系1841

二 中日关系1851

1 中日关系的崎岖道路1852

2 中日友好的新篇章1864

3 中日关系中存在的问题1876

三 中美关系1883

1 中美建交前的双边关系1884

2 中美建交始末1894

苏美日的三国关系1917

一 美日关系1917

1 向政治大国迈进1917

2 对外战略转移中的美日关系1920

二 日苏关系1938

1 日苏邦交的恢复1938

2 建交后的日苏关系1944

3 北方领土问题1959

三 美苏关系1964

1 美国对苏战略的演变1964

2 苏联对美国战略的演变1983

附:有关资料2001

(一)南京条约2001

(二)望厦条约2003

(三)瑗珲条约2009

(四)中俄天津条约2010

(五)中美天津条约2012

(六)中俄北京条约2018

(七)中俄勘分东界约记2023

(八)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2024

(九)马关条约2027

(十)中俄密约2032

(十一)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照会2033

(十二)辛丑条约2035

(十三)民四条约2043

(十四)凡尔赛和约关于中国山东问题条款2046

(十五)丘吉尔富尔顿演说(节录)2047

(十六)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节录)2051

(十七)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66

(十八)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及大连的协定2068

第七篇 世界古代文明的兴衰2073

灿烂的古代文明2073

一 古埃及文明2073

1 统一王国的形成2073

2 统一王国的重建及埃及帝国2078

3 埃及文化2083

二 古巴比伦文明2091

1 城邦的出现与奴隶制国家的形成2091

2 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2097

3 新巴比伦王国2101

4 西亚的文化2103

三 古希腊文明2108

1 克里特文明2109

2 迈锡尼文明2111

3 荷马时代2113

4 希腊城邦国家的形成2115

5 古希腊文化2134

四 古罗马文明2153

1 意大利和上古居民及遗迹2153

2 罗马的起源及城邦的发生2154

3 贵族与平民的斗争2158

4 罗马的初期扩张2162

5 斯巴达起义与恺撒独裁2168

6 罗马文化2175

五 印加文明2180

1 玛雅人2186

2 阿兹特克人2192

3 印加人2198

六 华夏文明2204

1 远古文明及五千年的文明史2204

2 灿烂的华夏文化2211

3 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2233

七 古印度文明2244

1 哈拉帕文化2245

2 雅利安人入侵及奴隶城邦的产生2248

3 孔雀帝国2254

4 古印度文化2256

一 波斯帝国2259

叱咤风云的古代大帝国2259

二 马其顿帝国2263

1 马其顿称霸希腊2263

2 亚历山大帝国的兴亡2266

三 罗马帝国2272

1 罗马帝国前期的统治2272

2 后期帝国与西罗马帝国灭亡2277

四 东罗马帝国2283

1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2288

五 查理曼帝国2288

2 查理曼帝国的兴衰2295

六 阿拉伯帝国2299

1 伊斯兰教及阿拉伯帝国的诞生2299

2 阿拉伯帝国的分裂和衰亡2306

3 阿拉伯文化2312

七 蒙古帝国2315

1 蒙古人2316

2 蒙古汗国的建立2320

3 蒙古的扩张2325

4 蒙古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2334

5 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2340

八 沙皇俄国2345

1 沙皇俄国的兴起与建立2345

2 彼得一世改革和沙俄的扩张2353

九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2359

1 土耳其人的由来2359

2 奥斯曼人土耳其帝国的崛起2362

3 帝国的衰落2369

一 基督教2372

世界三大宗教2372

1 基督教的起源及早期历史2375

2 基督教的演变2386

3 基督教在中国2391

二 伊斯兰教2399

1 伊斯兰教的兴起2400

2 伊斯兰教经典和教义2415

3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2431

三 佛教2435

1 产生的时代背景2435

2 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理论2440

3 佛教的经典及其传播2456

华夏文明何以延续几千年2463

一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2463

1 创造性与兼容性2463

2 延续性和内聚性2466

3 同一性和多样性2470

二 中华民族及其思想的发展2473

1 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2473

2 中华民族思想的发展2478

(一)汉谟拉比王法典(节录)2485

附:有关资料2485

(二)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2507

(三)《梨俱吠陀》2508

(四)《伐育·普兰那》2510

(五)阿帕斯檀跋与乔达摩法律汇编2512

(六)《本生经》2516

(七)阿育王铭文2519

(八)十二铜表法2520

第八篇 文艺复兴及其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史鉴2540

文艺复兴的过程2540

一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第一个阶段2540

二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第二个阶段2544

三 文艺复兴的第三个阶段2549

四 恩格斯在《自然辩论法》中对欧洲文艺复兴的论述2550

文艺复兴的概念及对其评论2553

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2563

一 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2563

二 欧洲诸国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2565

三 意大利和拜占庭各地保存大量的古典文化遗产,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重要条件2574

四 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萌发2578

五 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经阿拉伯人西传,在西欧诸国广泛使用,推动了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582

意大利文艺复兴概况2583

一 十四世纪:初始期文艺复兴2584

1 但丁与《神曲》2588

附:但丁《神曲》(节选引自诗体译文版)2595

2 薄伽丘与《十日谈》2607

附:《十日谈》(节选)2615

二 十五世纪:早期文艺复兴2633

三 十六世纪:盛期文艺复兴2637

1 达·芬奇与《最后的晚餐》2643

附:列奥那多·达·芬奇的笔记(摘录)2653

2 米开兰基罗与《大卫》2653

3 拉斐尔2661

4 乔尔乔内与提香2667

5 马基雅弗利与《君主论》2671

附:《君主论》之目录和部分章节2680

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又称北方文艺复兴)2688

一 北方的人文主义者2689

二 文学2692

1 拉伯雷与《巨人传》2694

附:《巨人传》部分章节2700

塞万提斯与《堂吉诃德》2712

附:《堂吉诃德》部分章节2715

3 乔叟与《坎特伯雷故事集》2732

附:《坎特伯雷故事集》部分章节2734

4 英国文学泰斗--莎士比亚2742

2745

(一)《罗密欧与朱丽叶》部分章节2745

(二)《哈姆雷特》部分章节2754

三 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2767

1 哥白尼与《天体运行》2768

2 维萨留斯和《人体结构论》2771

3 哲学家培根2773

附:哲学家培根对文艺复兴论述摘要2774

4 布克哈特与文艺复兴研究2778

附: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节选)2786

5 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2793

第九篇 略论英美法三次资产阶级革命史签2819

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2819

一 革命的前提2819

1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819

2 革命前英国的社会阶级结构2822

3 革命前思想领域的斗争与清教运动2823

4 革命前的君主专制和议会2824

5 无议会统治时期革命形势的成熟2825

二 革命的开始2827

1 长期会议的召开与革命的开始2827

2 议会议员的政治分化2829

3 革命初期的农民起义2830

三 第一次内战(1642--1646)2831

1 第一次内战的初期阶段2831

2 克伦威尔的“铁军”2833

3 城乡劳动群众独立的反封建斗争2834

4 议会军的改组与第一次内战的结束2835

1 第一次内战结束后的国内局势2836

四 两次内战之间的政治斗争2836

2 第一次内战结束后国内几个主要政治派别2840

3 长老派(议会)同独立派(军队)的斗争2843

4 独立派与平等派的斗争2847

5 独立派与平等派的重新联合2852

五 第二次内战和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2853

1 第二次内战的爆发和王党的失败2853

2 “普莱德清洗”2854

3 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2855

六 共和国和克伦威尔护国公制2856

1 共和国建立时的国内局势2856

2 平等派士兵起义2857

3 掘土派运动2859

4 征讨爱尔兰与苏格兰2860

5 航海条例与同荷兰的战争2861

6 克伦威尔护国公制的建立2862

七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和1688年“光荣革命”2864

1 1660年君主制的复辟2864

2 人身保护法与辉格和托利的出现2865

3 1688年的“光荣革命”2866

八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2867

(一)当时人描述英国17世纪上半期毛纺织业生产组织的各种类型2869

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资料2869

(二)众议院对国王的抗辩书(1604年)2871

(三)权利请愿书(1628年)2872

(四)伦敦市民关于召开国会的请愿书(1640年9月)2874

(五)约翰·皮姆在众议院的演说(1640年11月6日)2875

(六)大抗议书(1641年12月1日送呈国王)2876

(七) 怀特洛克对纳斯比战役的回忆2879

(八)提交陆军委员会的人民公约(1647年10月28日)2880

(九)“英国的新枷锁”或“共和国对人民的严重威胁”(1649年2月26日)2882

(十)怀特洛克记述1649年士兵起义2884

(十一)掘地派最初的出现2885

(十二)掘地派的观点和要求2886

(十三)进军爱尔兰时克伦威尔关于攻打德罗厄达要塞的声明(1649年9月17日)2889

(十四)处理爱尔兰法案(1652年8月12日)2890

(十五)航海条例(1651年10月9日)2891

(十六)权利法案(1689年)2892

(十七)国会通过诺尔福克郡圈地法案的程序(1794年2月21日众议院会议)2893

圈地法案摘要(1794年)2894

委派专员2894

1 1763年:新的转折2896

美国独立战争2896

一 英帝国的高压政策和殖民地的反抗运动2896

2 印花税法危机和对汤森法的抵制2899

3 冲突的扩大2902

4 走向对抗2904

二 美国革命和独立2913

1 宪政辩论和经济利益冲突2913

2 大陆会议2916

3 《独立宣言》2918

4 独立战争2921

5 各邦宪法和社会改革2925

6 美利坚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2929

7 美国独立战争的伟大意义2930

附:美国独立战争的有关资料2931

(一)“五月花号”公约(1620年)2931

(二)致富之路(1757年) 本杰明·富兰克林2933

(三)印第安人论述英国殖民主义者对他们的暴力掠夺2941

(四) 本·富兰克林记载屠杀印第安人事件(1763年)2942

(五)英王乔治三世关于禁止移殖和开垦阿勒根尼山和密西西比河之间土地的布告(1763年10月7日)2944

(六)反“印花税法”大会的议决案(1765年)2944

(七)汤马斯·潘恩《常识》(1776年)2946

(八)独立宣言(1776年)2950

(九)大陆会议(1776年7月4日)美利坚合众国十三个州一致通过的独立宣言2951

(十)弗吉尼亚权利法案(1776年)2954

(十一)当时人的抨击文《托利党的复仇》(1779年)2956

(十二)“美英和约”(1783年)2957

(十三)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1786年)2959

(十四)告别词(1796年) 乔治·华盛顿2961

(十五)首任总统就职演讲词(1801年) 托马斯·杰弗逊2970

(十六)何谓美国革命?(1818年) 约翰·亚当斯2973

1 启蒙运动的兴起2978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2978

一 法国的启蒙运动2978

2 孟德斯鸠和伏尔泰2980

3 卢梭和百科全书派2983

4 启蒙运动的历史地位2986

二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2988

1 革命前夕的法国社会2988

2 改革的失败和革命形势的成熟2993

3 革命的开始2995

1 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2999

三 君主立宪派的统治2999

2 君主立宪派的统治3001

3 君主立宪政体的倾覆3008

四 吉伦特派的统治与共和国的建立3011

1 吉伦特派统治的开始3011

2 吉伦特派统治时期局势的发展3013

3 吉伦特派统治的终结3017

五 雅各宾专政时期的共和国3020

1 雅各宾专政的开始3020

2 雅各宾派的集权和恐怖3022

3 雅各宾专政的瓦解和垮台3026

六 热月和督政府时期的共和国3030

1 热月党执政3030

2 督政府的统治3034

3 督政府的终结3038

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资料3042

一 大革命前的法国3042

(一)路易十四的特许状(1664年8月)3042

(二)路易十四给马赛市政府官吏和人民的信(1664年)3044

(三)柯尔柏给呼叶的两封信3045

(四)18世纪法国的一些最重要的封建义务3047

(五)伏尔泰对教会与国家的关系的见解3048

(六)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3049

(七)卢梭《社会契约论》3051

二 大革命时的法国3053

(一)阿瑟·扬格和一个法国农妇的谈话3053

(二)法国农民的两个陈情书3054

(三)法国商人的两个陈情书3055

(四)国民议会的宣布(1789年6月17日)3056

(五)当时人对巴黎起义攻占巴士底狱的叙述(1789年7月12日--14日)3058

(六)废除封建制的法令(1789年8月4日--11日)3060

(七)马拉《揭露麻醉人民和阻挠制订宪法的阴谋》一文(1789年9月21日)3061

(八)人权宣言(1789年8月20日--26日)3062

(九)国民公会关于1793年5月31日和6月1日事件的公告(1793年6月1日)3064

(十)国民公会的会议(1793年6月2日)3066

(十一)分配公有土地法令(1793年6月10日--11日)3068

(十二)全部和无偿地废除封建义务(1793年7月17日)3070

(十三)1793年宪法(1793年6月24日)3071

(十四)巴黎市府要求将恐怖政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国民公会1793年9月5日会议)3074

(十五)共和国2年热月9日国民公会会议记录(1794年7月27日)3075

附录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作用的高度评价3078

附录二:有关三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名词解释3082

1998《红墙读史 江泽民主席关注的九大中外历史问题》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思齐主编 1998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