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重点难点问题解答》求取 ⇩

1.什么是唯物史观?为什么说唯物史观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1

2.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理论来源是什么?5

8.马克思主义以前社会历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什么?为什么说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11

4.怎样理解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思想?15

5.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二者是什么关系?国家政权是不是社会存在?19

6.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把握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有什么意义?23

7.历史唯物主义的“物”是指的什么?26

8.怎样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但其发展规律又是客观的?30

9.怎样理解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33

10.如何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合力的思想?37

11.怎样理解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如何用这一原理说明必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3

12.什么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48

1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方式的涵义是什么?怎样评价斯大林关于生产方式的定义?52

14.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起什么作用?60

15.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起什么作用?64

16.怎样理解恩格斯关于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两种生产理论?正确理解这个理论有什么意义?69

17.什么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为什么?76

18.生产力包括哪些要素?劳动者的社会关系是否属于生产力的内容?78

19.怎样理解科学是生产力?正确理解科学是生产力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83

20.什么是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和状况?87

21.为什么生产关系具有相对稳定性?正确理解这一观点有何意义?92

2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如何运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97

2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包括哪些内容?正确理解这一规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指导意义?100

21.怎样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107

25.如何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的必要性?112

26.人们常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腐朽,但战后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又有较快的发展,怎样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去说明这种现象?117

27.是否可以说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要的外部条件或外部原因?121

28.为什么说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如何用这个观点说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126

29.什么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否包括生产力和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是否是同一层次的概念?130

30.什么是上层建筑?怎样评价斯大林关于上层建筑的定义?134

31.上层建筑中是否包括被统治阶级的政治组织和意识形态,它们同经济基础是什么关系?139

3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如何运用这一原理说明国家机构改革的必要性?141

33.如何理解和把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内容?144

34.无产阶级只有夺取政权以后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这是否违背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148

35.社会存在、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152

36.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是否在一定条件下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155

37.社会基本矛盾为什么在旧社会是对抗的,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则是非对抗的?158

38.怎样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性质和特点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61

39.怎样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说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166

40.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有规律,还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171

41.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党和国家为解决这个主要矛盾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175

42.结合我国实际谈谈把握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理论对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180

40.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的关系是怎样的?184

44.什么是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是否是一回事?社会形态和社会有机体是否是一回事?188

48.什么是阶级?阶级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什么?193

40.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有哪些特点?它的发展规律是什么?197

47.如何理解我国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之后,阶级斗争还将在社会的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201

48.什么是阶级分析?阶级分析和阶级划分是什么关系?205

49.为什么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的实质和职能是什么?209

50.既然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为什么又说它是“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213

51.什么是国体和政体?研究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218

5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和基本任务是什么?220

53.为什么说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的统一?224

54.如何理解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的关系?226

55.怎样理解新旧社会的更替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231

56.怎样理解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它是否排斥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234

57.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彻底的革命?238

58.列宁一方面说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标志是“革命暴力”,同时又多次说“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不仅在于暴力,而且主要不在于暴力”,怎样理解列宁这两种说法?241

59.专政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工具,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为什么还要加强无产阶级专政?247

60.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为什么会出现不平衡现象?250

61.什么是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两者是什么关系?254

62.什么是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两者是什么关系?256

63.什么是道德?道德的社会作用表现在哪里?共产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何重要意义?258

64.无产阶级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的对立表现在什么地方?无产阶级能否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道德?262

65.宗教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265

66.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69

67.杰出人物在历史上起什么作用?能否说杰出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274

68.怎样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80

69.什么是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两者是否一回事?在阶级社会里是否有共同人性?286

70.什么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党的任务,是各条战线的共同任务?291

7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295

72.怎样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是否就是物质和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299

78.怎样认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306

74.怎样理解共产主义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309

后记317

1986《历史唯物主义重点难点问题解答》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薛文华编 1986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劳动法》重点难点问题解答(1994 PDF版)
《劳动法》重点难点问题解答
1994 北京:知识出版社
95改革问答录  重点  难点  热点(1995年03月第1版 PDF版)
95改革问答录 重点 难点 热点
1995年03月第1版 改革出版社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习题解答(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习题解答
哲学重点问题解答( PDF版)
哲学重点问题解答
科学论文的整理和撰写方法  节译(1984 PDF版)
科学论文的整理和撰写方法 节译
1984
辩证唯物主义问题解答(1956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问题解答
1956
哲学学习问题解答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1957 PDF版)
哲学学习问题解答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1957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社会主义教育疑点难点解答(1991 PDF版)
社会主义教育疑点难点解答
1991 北京:法律出版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热点、重点、难点解答180题(1994 PDF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热点、重点、难点解答180题
1994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知识(1981 PDF版)
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知识
1981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标准化测试题集(1989.0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标准化测试题集
1989.04 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重点问题解答(1986 PDF版)
中国近代史重点问题解答
1986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95改革问答录  重点  难点  热点(1995 PDF版)
95改革问答录 重点 难点 热点
1995 北京:改革出版社
历史唯物主义疑难问题研究(1985 PDF版)
历史唯物主义疑难问题研究
1985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点疑点难点问答(1992 PDF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点疑点难点问答
1992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