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机构史》求取 ⇩

第一章原始社会氏族制时期简单的社会管理组织1

第一节 原始氏族社会早期——母系氏族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组织的初萌1

一、母系氏族组织与“氏族议事会”1

目录1

二、母系氏族组织之上的胞族组织3

三、母系胞族之上的部落组织3

第二节 原始氏族社会中晚期——父系氏族社会管理4

组织的出现4

一、父系氏族社会的基层组织——父系氏族公社4

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地缘部落组织——毗邻公社6

第三节 原始氏族社会末期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组织7

一、部落和部落联盟组织7

的发展7

人民大会7

三、军事民主制时期原始的权力机关——议事会和7

二、部落联盟会议组织——四岳会议9

第二章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管理机构的初置12

第一节 夏代奴隶制国家管理机构设置的雏形12

一、夏代国家中央机构置建的雏形13

(一)集决策、管理于一体的“六卿”机构14

(二)特殊的“三正”机构15

二、夏朝与所辖地域的关系15

第二节 商代奴隶制国家管理机构设置的初步完备17

一、“内服”与中央机构置建的初备19

二、“外服”与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首建21

第三章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国家管理机构23

第一节 西周时期奴隶制国家机构设置的日臻完备23

机构的设置25

一、奴隶制国家机构完善的标志——诸公卿寮府25

二、以“分封制”为特征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28

第二节 春秋时期列国机构建置的演变33

一、列国机构设置的同与异34

(一)多数列国“共有”的管理机构34

(二)部分列国“特有”的管理机构35

二、列国地方县、郡机构的出现36

第三节 战国七雄对国家机构设置的调整与改革43

一、“相府”与“将军府”共置,文武职能开始分掌44

二、顾问咨询机构——太师府和太傅府的置设45

三、其他各类机构的置设45

四、郡、县机构在地方的广泛置建47

机构的创立与完备52

第一节 秦代大一统封建制国家政权机构的创立52

第四章秦、汉时期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封建制国家政权52

一、体现中央集权特点的“三公”、“九卿”机构的置建53

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正式建立58

第二节 西汉时期国家机构的调整与完备64

一、汉初承秦制及“三公”、“九卿”机构的调整65

(一)规模与权力都大于往昔的丞相府65

(二)置省无常的太尉府66

(三)变化甚微的御史大夫府67

(四)名、实皆有变化的“九卿”机构67

二、郡县与封国“双轨”并存的地方行政体制72

(一)兼采周、秦之长,钦定“双轨”之策72

(二)郡、县机构的复置及变化74

(三)刘姓王(侯)国的封立75

三、西汉前中期的“削藩”举措及对地方封国机构76

的调整76

的出现到“尚书台”的权势鼎盛78

四、西汉中后期中央决策机构的演变——“尚书署”78

五、汉武帝时地方监察机构——十三部(州)的80

设置80

六、西汉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机构的初置81

第三节 王莽“新”政时期对国家机构的复古改制92

一、对汉代中央机构的复古改制93

二、对汉代地方机构的复古改制95

第四节 东汉时期国家机构设置的变化98

一、“三公”、“九卿”机构职权的削弱99

二、尚书台职权的进一步强化102

三、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的设置103

四、郡县与“封国”再度并行的地方管理体制103

五、东汉后期“州”的演变及州、郡、县三级制的104

形成104

(二)护乌桓校尉府的续置106

六、东汉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机构的设置106

(一)西域都护府的复置106

第五章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国家政权机构的111

转承变易111

第一节 三国时期魏、蜀、吴鼎足政权的机构设置111

一、曹魏中枢决策机构设置的演变112

(一)尚书台的独立及其职能的变化112

(二)中书省——新的中枢决策机构的始建114

(三)诸公、卿、府、寺机构职权的进一步削弱115

(四)御史台演变成独立的监察机构115

(五)秘书省的设置116

(六)地方州、郡、县三级制机构的置建116

二、蜀汉国家机构的设置概况118

三、孙吴国家机构的设置简况119

第二节 西晋时期国家机构建置的变易125

一、尚书台改称尚书都省126

二、沿袭魏制继置中书省126

三、其他机构设置的变化127

(一)秘书寺(省)及著作省的置设127

(二)御史台职权的扩大与诸卿寺职权的再度弱化127

四、州、郡、县三级制为主,王(侯)国为辅的地方机构的建置128

第三节 东晋时期国家机构建置的重大转折——130

门下省的设置,三省制初露端倪130

一、门下省的始置131

二、尚书、中书两省机构的变化,三省制的初备132

三、地方侨置州、郡、县的出现及地方机构的134

繁滥设置134

(一)刘宋的中央机构设置139

设置139

一、以“三省”机构为核心的南朝各国中央机构的139

第四节 南北朝时期各统治政权的机构设置139

(二)萧齐的中央机构设置141

(三)萧梁与南陈的中央机构设置141

二、南朝各政权地方机构设置的变化及特点142

三、北朝各政权的中央机构设置144

(一)北魏前期中央机构的民族特色和中后期的“汉化”145

(二)北齐的中央机构设置147

(三)北周中央机构的复古改制149

四、北朝各政权地方机构的设置——多而滥,150

不规范150

第六章 隋、唐时期封建制国家政权机构建置的大转变160

与成熟化160

第一节 隋代——封建国家机构设置的大变革160

一、隋代中央机构的变革——“三省”、“六部”制的正式确立161

(三)行政管理与执行机构——尚书省及所辖之六部162

(二)审议机构——门下省162

(一)决策机构——内史省162

二、隋代中央其他机构的变化与进一步完善164

三、“诸卫”军事机构的设置169

四、地方行政机构的大变革——州、县二级制的形成169

第二节 唐朝初期国家机构建置的进一步发展178

一、唐初承隋制,“三省”、“六部”机构的复置与完善179

二、御史台、“九寺”、“五监”、“后三省”和“诸卫”机构的置设与变化182

(一)集监察和司法大权于一身的御史台182

(二)九寺机构的变化184

(三)自成体系的“五监”和“后三省”机构185

行政机构188

(一)州(府)、县机构与乡、里组织的置建188

三、以州、县为主,行台省、都督府为辅的地方188

(四)互为联属的军事机构——“诸卫”的发展188

(二)军政合一的庞大机构行台省的置废189

(三)位驾于州之上的都督府190

(四)新的地方监察区域组织——“道”的出现191

四、唐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192

(一)安东都护府193

(二)东夷都护府194

(三)安北都护府194

(四)单于都护府195

(五)安西都护府195

(六)昆陵、蒙池都护府196

(七)北庭都护府196

(八)安南都护府196

一、“三省”分权制度的破坏与新的中枢决策机构198

——“中书门下”的出现198

第三节 唐代中后期“三省”制的破坏与新的中枢198

机构的置设以及地方机构的变化198

二、唐中期翰林学士院的置建199

三、唐后期的中枢决策及军事管理机构——201

枢密院的设置201

四、“道”由监察区域组织演变成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道、州、县三级制的形成201

五、地方“节镇”机构的形成202

第四节 五代时期军重政轻、建置缩减的政权机构209

一、枢密院——军重政轻的体现210

二、三司——权势隆重的财政机构212

三、幕府——幕后参政的非正式机构213

四、史馆——乱世修史之临时机构214

五、建置缩减的政权机构214

六、后周政权对机构的局部整顿215

第七章宋辽金各代的政权机构设置及其特点217

机构设置218

第一节北宋初期集权于君、冗繁离乱的封建国家218

一、集权于君,北宋初年中央机构建置的要旨220

二、形承唐制,实则无权的三省六部222

(一)名职重,实职空的门下省222

(二)职未真拜的中书省224

(三)统领不了六部的尚书省225

(四)移于禁中的政事堂226

(五)职司不到位的六部机构226

三、皇帝掌握军权的工具——枢密院229

四、职掌广泛、剥离六部诸寺监财权的“三司”机构231

五、台谏合一的御史台233

六、顾问秘书机构——输林学士院235

七、庞杂的专业机构——九寺六监236

八、冗繁紊乱的其他机构239

前奏243

一、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元丰机构改制的243

南宋时期对机构的裁撤归并243

第二节 北宋中期元丰改制——机构职司的部分归位及243

二、元丰改制,机构职司的部分归位245

三、南宋时期中央机构的裁撤归并248

(一)政事合一的三省机构249

(二)六部与诸寺监的省并249

(三)枢密院的变化——政军对掌局面的结束250

四、两宋的地方机构设置——路、州(府、军、监)、县251

(一)最高一级地方机构——路的始设251

(二)介于路、县之间的地方机构——府、州、军、监253

(三)基层的地方机构——县254

第三节 辽代因俗而治的机构设置及其特点258

一、契丹族立国前原始的管理组织259

(一)原始的部落联盟组织259

(二)民主议会制与部落联盟的管理组织260

二、因俗设置的两套政权机构——南北面官制261

(一)治本族之北面管理机构262

(二)治汉人之南面管理机构266

三、具有民族特色的族帐管理机构268

(一)御帐——辽统治的核心269

(二)辽的宗室族帐机构270

(三)其他的族帐机构270

四、四时捺钵在国家机构中的作用272

五、特殊的经济管理机构273

(一)群牧管理机构的置建273

(二)冶、坊、场、院等管理机构274

六、特殊的军事机构275

(一)辽的中央军事机构276

(二)其他各类军事机构276

(三)辽的边防军事机构279

七、因俗设置的地方政权机构280

(一)承袭唐宋之制设置京、府、州、县280

(二)带有奴隶制色彩的投下州282

(三)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地方机构283

第四节 承辽宋之制,兼有本族特点的金代机构设置287

一、部落联盟时期统治机构设置的雏形288

(一)女真族的分布及发展288

(二)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组织机构的初建288

二、金代初期的机构设置——勃极烈制的确立和290

军重政轻的格局290

(一)奴隶制贵族领导机构——勃极烈制的确立290

(二)灭辽之初的国家机构建置——三种类型机构并存291

三、金熙宗后金中央机构的变化与完备293

(一)三省权力合一的尚书省与行台尚书省294

(二)女真宗室统握的枢密院与行枢密院295

(三)权力特殊的监察机构——提刑司296

(四)承袭汉制的六部及下辖诸机构297

(五)门类齐备、设置庞冗的其他政务机构298

第八章融汉、蒙之制为一炉的元代大一统的军事封301

建集权机构的设置及地方机构建置的重大301

转折301

四、金代中央机构的特色与弊端302

五、多种类型的金朝地方机构的设置303

(一)京、路、府、州、县等机构的设置304

(二)猛安谋克组织305

第一节 蒙古汗国游牧奴隶制国家政权机构的初置311

一、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汗国奴隶制机构“库烈尔311

台”的初步形成311

(一)蒙古汗国的札鲁忽赤313

二、蒙古汗国中枢机构的特点313

(二)怯薛组织机构的扩建314

(三)斡耳朵宫帐机构的设置315

(四)必阇赤与蒙古前期的中书省315

三、千户制——早期的地方机构316

第二节 采用汉法,元朝军事封建集权机构的确立318

一、承袭汉制,确立中书省与六部制320

二、元代军事机构、中书省领枢密院323

三、吸取汉监察制度之精髓的元代御史台机构325

四、宣政院的始设328

第三节 地方行政机构建置的重大转折,行省制度的330

确立330

一、行省制度的确立330

二、形承宋制实则变化的路的机构332

三、隶属混乱的府、变易频仍的州与种类繁多的县333

第九章 明朝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及国家机构设置的339

进一步集权化339

第一节 明初的机构设置与废相后对机构的大调整339

一、明初废相前的机构设置——省、府、台分掌三权340

(一)扩大中书省内属机构342

(二)调整都督府的权限343

(三)健全御史台的监察权344

二、废除丞相制及对机构的大改组345

(一)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346

(二)六部地位的提高——直隶于君的最高行政机构347

(三)大都督府改组为五军都督府348

(四)改御史台为都察院349

三、行省体制的改革与通政使司机构的建立350

一、内阁制的由来与正式建立352

第二节 内阁制的建立及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352

二、内阁制建立后的六部机构354

三、监察机构的强化与进一步发展361

四、兵部与五军都督,互为牵制的军事体制362

五、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364

第三节 明代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与特点366

一、“三司”机构的设置366

(一)承宣布政使司366

(二)提刑按察使司367

(三)都指挥使司368

二、健全府、州、县的机构设置370

三、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机构的特点——举国一体、373

因族而治373

(一)管理蒙古地区的机构373

(二)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374

(三)管理东北地区女真诸族的机构375

(四)管理西南与两广地区诸族的机构376

第四节 明末封建国家机构的腐朽、衰亡及农民377

政权的建立377

一、明季封建国家机构的腐朽与灭亡377

(一)宦官夺权与内阁权力的丧失378

(二)监察机构的腐败379

(三)行政机构的臃肿与瘫痪380

二、明末农民政权的建立及其机构设置383

(一)大顺政权机构的建置及其特点384

(二)大西政权的机构设置386

第十章清朝封建君主专制的极端化发展与满汉392

贵族联合的中央集权国家机构的变化392

一、后金的建立及其奴隶制国家机构393

(一)军政合一的八旗制机构393

第一节 后金及入关前的清政权机构393

(二)理政听讼大臣和扎尔固齐的设置395

(三)健全牛录制,强化基层管理机构396

二、皇太极的改革及对机构设置的重大调整397

(一)改革议政王大臣会议398

(二)建立中枢辅政机构——内三院399

(三)成立凌驾于八旗之上的中央行政机构——399

“六部两院”399

第二节 统一全国后清朝封建国家政权机构的变化与400

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确立400

一、置内阁完善中枢辅政机构401

二、以满族亲贵为主导的中央行政机构的确立402

(一)满汉官员分任,实权大不如明的六部机构403

(二)理藩院的设置405

(三)宗人府与内务府的设置406

三、独具特色的军事机构407

第三节军机处的设置与封建君主专制的409

极端化发展409

一、军机处的设置与皇权的进一步集中409

二、调整与加强监察机构,强化君主专制统治411

(一)科、道机构的由来与合并412

(二)科、道合并后的机构设置与职掌412

(三)科、道监察与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413

三、限制旗权,八旗机构设置的调整415

(一)完善八旗都统衙门机构与职能415

(二)创设宗室御史处,抑制八旗王公权势416

四、内地与边地有别的地方机构设置417

(一)省、府、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417

(二)镇守盛京等处将军机构的设置419

(三)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机构的设置420

(四)内、外蒙地区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421

(五)新疆地区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421

(六)管理西藏的地方机构——噶厦机构的设立422

(七)西南地区土司制度的推行422

第十一章晚清国家机构的重大演变429

第一节 鸦片战争与清朝国家机构的逐步半殖民地430

半封建化430

一、鸦片战争前,步入衰败末世的清朝封建国家430

机构430

二、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家机构的变化433

(一)五口通商大臣434

(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436

(三)南北洋大臣437

(四)总税务司署的设立440

(五)外国使馆与租界的开设442

第二节 太平天国农民政权机构设置的特点446

一、永安建制——农民政权机构的初置446

二、立都建国后军政教合一的机构建置450

(一)天王与天王府451

(二)诸王及其王府机构452

(三)朝内官及其办事机构453

(四)各种典官组成的“衙”的机构454

三、太平天国的地方机构455

四、农民政权机构封建化所导致的悲剧456

第三节 维新变法运动对清封建国家机构所进行的改良462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关于国家机构改良的主张463

二、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对封建国家机构的改良468

(一)改良腐朽的官僚体制,裁减闲散衙门及冗员469

(二)增设推行新政的机构,提高各机构的行政效率470

(四)选拔“通达时务”的维新人才471

(三)广开言路,促进机构的改制471

(五)改革教育机构,广设各级学堂472

(六)整顿军事机构,筹建陆海军472

三、悲剧性的结局及其影响473

第四节 清末对国家机构的调整及中国封建君主477

专制制度的终结477

一、新政上谕的颁布与督办政务处的设立477

(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交部,班列各部之首479

(二)增设练兵处和巡警部480

(三)增设财政处和商部480

(四)停止科举、增设学部、翻译图书局、学制调查局481

(五)裁减詹事府、通政使司等闲散机构482

二、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及对机构的再度“调整”482

(一)兵部、巡警部、理藩院分别改组为陆军部、民政都、理藩部484

(二)组建度支部、农工商部与新设邮传部485

(三)废除三法司旧制,将刑部、大理寺改组为法部与大理院486

三、《宪法大纲》的颁布和“责任内阁”制的建立488

四、袁世凯的组阁与清朝的灭亡491

第十二章 中华民国共和政体的建立与北洋军阀专制机构的演变497

第一节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共和新政体的建立497

一、武昌起义与湖北军政府机构的建立498

(一)武昌起义的爆发498

(二)湖北军政府机构的初建499

二、民主共和体制的出现——南京临时政府机构的502

成立502

(一)“各省都督代表联合会”的召开502

(二)南京临时政府机构的设置504

(三)南京临时政府机构的作用506

北洋军阀专制机构的建立510

一、袁世凯窃国510

第二节 袁世凯窃国与民国政府机构的蜕变——510

二、《临时约法》与北京“内阁制”机构的建立512

(一)立法机构——参议院512

(二)行政机构——国务院及各部515

三、《新约法》与袁世凯独裁专制机构的变化518

四、复辟帝制的失败及袁氏专制统治的结束521

第三节 北洋军阀政权机构后期的变化523

一、新、旧约法之争及其对北洋政府机构的影响523

二、皖系段祺瑞临时执政府机构的设置526

三、奉系张作霖北洋军政府的机构设置528

四、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地方机构530

(一)省级机构的设置530

(二)道级机构的设置532

(三)县级行政机构的设置532

第四节 南方护法政府的建立及其机构设置533

第十三章 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权机构的设置、演变542

及其特点542

第一节 循“党治原则”、奉“三民主义”、行“国共合作”的中华民国早期国民政府的政权机构543

一、中华民国早期国民政府机构的建立543

二、循“党治”原则而设置的政权机构546

(一)“党治”原则下的立法机构546

(二)合议制与议行合一制的国民政府中央机构548

三、前期武汉国民政府对中央机构的大改组551

(一)恢复“党治”原则,消除军事独裁势力的掣肘552

(二)废除国民政府主席制,实行常委的集体领导制552

(三)改组和扩大政府行政机构553

(四)改革司法机构,废除法院内的行政长官制553

四、早期国民政府的地方机构设置555

(一)废除省长公署,设立省政府556

(四)废除县知事公署,设立县政府557

(二)加强区域管理,设立行政委员公署557

(三)改革旧的市政机构,设立市政府557

第二节 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建立,由分足鼎立到三方558

合流政权的出现558

一、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建立559

二、三个党部、两个政府的分足鼎立局面与“特委会”产生的短命的“统一”政府机构560

三、国民党三派合流的中央党政机构的建立563

第三节 “训政时期”国民党一党专制下的五权分立制度及其党政机构的设置565

一、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实现566

二、国民党五院制的中央国家机构的设置568

(一)国民政府委员会568

(二)国民政府主席569

(三)行政院570

(六)考试院571

(五)司法院571

(四)立法院571

(七)监察院572

三、“中政会”——国民党一党专制的体现,“训政”时期国家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构573

四、军事组织机构的强化与特务组织机构的建立574

五、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地方机构设置577

第四节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独裁统治的确立及其584

军事独裁机构的设置584

一、一党专制的演变与蒋介石个人军事独裁体制的585

形成585

二、大权集于一体的机构、军事独裁制的体现——588

国防最高委员会588

三、行政三联制的出现及其机构设置上的变化589

四、机构、权力大为膨胀的军事委员会592

五、国民党政府的第二次改制及其后果593

六、国民参政会机构的设置及其特点594

七、地方机构的“改革”与“新县制”的推行598

第五节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专制独裁体制的602

发展与崩溃602

一、“制宪国大”的召开与国民党南京政府机构的602

改组602

二、总统独裁制的确立607

三、行宪五院机构的设置及其特点610

四、地方机构设置的调整613

五、法西斯军事、特务机构的改组与覆灭615

第十四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620

人民民主政权机构的设置及其特点620

第一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政权机构621

的建立621

一、工农民主政权的中央机构设置622

二、工农民主政权的地方机构设置625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各边区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628

建立及其特点628

一、边区的机构设置——边区参议会与边区政府630

委员会630

二、县的机构设置——县参议会与县政府委员会631

三、乡的机构设置——乡参议会与乡政府委员会632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机构的633

形成与发展633

一、各大行政区人民民主政府的机构设置635

二、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636

三、我党建立最早的民族区域自治政权机构——内638

蒙古自治政府638

后记642

1993《中国国家机构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唐进,郑川水主编 1993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现代英国国家机构中的两党制(1959 PDF版)
现代英国国家机构中的两党制
1959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我国的国家机构(藏文)( PDF版)
我国的国家机构(藏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法律汇编(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法律汇编
日本国家机构略解(民国26.12 PDF版)
日本国家机构略解
民国26.12 中华书局
中国地震工作机构:国家地震局所属机构部分( PDF版)
中国地震工作机构:国家地震局所属机构部分
日本国家机构略解( PDF版)
日本国家机构略解
上海中华书局
我国国家机构(1957 PDF版)
我国国家机构
1957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我国的国家机构(1955 PDF版)
我国的国家机构
1955 通俗读物出版社
纪念利玛宝来华四百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1983 PDF版)
纪念利玛宝来华四百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1983 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
国家机构法律汇编(1987 PDF版)
国家机构法律汇编
1987 北京:群众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通览(1998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通览
1998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外国主要史学机构和部分史学家(1979 PDF版)
外国主要史学机构和部分史学家
1979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各国国家机构手册(1986 PDF版)
各国国家机构手册
1986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南斯拉夫的国家机构(1956 PDF版)
南斯拉夫的国家机构
1956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各国国家机构手册(1993 PDF版)
各国国家机构手册
1993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