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和德国共产主义运动》
作者 | (美)费舍著;何式谷译 编者 |
---|---|
出版 | 北京:商务印书馆 |
参考页数 | 749 |
出版时间 | 1964(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3017·98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802179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前言页1
原序7
第一部分 德国共产主义运动的起源19
第一章 抵制第一次世界大战19
社会民主党和战争21
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24
卢森堡对列宁33
第二章 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46
单独媾和49
左派共产主义者59
斯巴达克派和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66
第三章 1918年的德国73
在基尔75
11月9日的柏林79
工人委员会89
德国共产党的成立96
古斯塔夫·诺斯克103
血腥的一月106
第四章 1919—1920年的内战时期113
志愿团和民族布尔什维主义115
列宁对民族布尔什维主义119
魏玛共和国与共产国际的成立123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127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136
墨索里尼的崛起142
第五章 卡普-吕特维茨暴动145
转入地下的德国共产党145
军官暴动148
卡尔·列金151
德国的红色游击队155
暴动的影响158
第二次世界代表大会163
季诺维也夫在哈雷170
工业国有化179
第六章 走向新经济政策179
红军和党183
民主集中派188
战时共产主义和工会192
喀琅斯塔得叛乱198
第七章 统一共产党204
建立党机器204
三月发动207
德国的新经济政策?213
和列宁的讨论217
第二部分 民族布尔什维主义222
第八章 赔款危机222
实物赔偿223
德国,一个工业殖民地230
第九章 卡尔·拉狄克235
在德国革命行列中238
同布兰德勒和塔尔海默的联盟246
1922年的组织报告256
第十章 共产党的来比锡大会256
萨克森和图林吉亚的红色集团261
第十一章 俄国党内争夺继承地位的斗争271
斯大林担任总书记272
关于党领导人的列宁遗嘱276
列宁最后的政治声明283
列宁和斯大林决裂286
第十二章 占领鲁尔292
消极抵抗292
埃森路线294
克虏伯事件297
莫斯科会议300
拉狄克把希望寄托于国防事政变301
第十三章 施拉格特路线308
施拉格特演说309
土耳其的民族布尔什维主义?315
俄德联盟319
纳粹的先驱325
第十四章 古诺罢工331
第三部分 1923年的共产党暴动331
内战在酝酿中332
工厂委员会对工会337
纸币印刷厂的罢工340
第十五章 暴动的准备346
保加利亚不是德国347
莫斯科的秘密会议352
德国红军的建军计划361
全党总动员367
第十六章 德累斯顿、汉堡、慕尼黑372
萨克森政府中的布兰德勒373
开姆尼茨会议379
汉堡大失败383
卡尔-鲁登道夫阴谋387
第十七章 德国革命的失败对俄国党的影响393
托洛茨基和政治局决裂395
马斯洛夫委员会405
同斯大林的谈话412
共产国际总部中的“死后解剖”418
《十月的教训》425
第四部分 转变时期434
第十八章 左派共产主义和道威斯计划434
美国的建议435
曼努伊里斯基代表团前来柏林439
共产党的法兰克福大会442
第五次世界代表大会448
议会接受道威斯计划455
第十九章 兴登堡选举461
帝制派的复活461
“保卫共和国”465
总统候选人台尔曼468
帝国联盟的稳定477
第二十章 斯大林干涉德共事务484
斯大林向马斯洛夫解释布尔什维主义486
曼努伊里斯基对德国左派493
致德国党的一封公开信497
第二十一章 俄国外交政策对共产国际510
季诺维也夫信件512
在爱沙尼亚的冒险行动517
在保加利亚的最后一幕519
第二十二章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526
布哈林的“新”新经济政策526
国有工业是社会主义吗?534
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期间关于我个人的插曲548
第二十三章 德国党的斯大林主义化554
第五部分 国家党建成554
乌布利希-皮克系统555
国家政治保卫局控制下的党领导阶层565
第二十四章 国防军和红军572
德国经济的稳定572
是否要没收皇室财产?577
1926年的德俄条约581
俄国工厂重新武装了德国585
第二十五章 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结成联盟596
同布哈林和季诺维也夫的谈话601
斯大林的共产国际候选人名单613
英俄工会统一委员会617
林中会议624
斯大林剥夺反对派的党内合法地位631
第二十六章 联盟的失败637
斯大林和蒋介石637
行动还是不行动?644
第四国际?651
托洛茨基放逐中亚细亚663
国际左派的柏林会议670
第二十七章 宣传鼓动674
红色阵线战士同盟674
维利·明岑堡678
贝托尔特·布雷希特,国家政治保卫局的歌手683
《惩罚》687
第六部分 综述与结论697
第二十八章 综述与结论697
人名对照表735
1964《斯大林和德国共产主义运动》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美)费舍著;何式谷译 1964 北京:商务印书馆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 1981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 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
- 1982
-
- 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
- 1982
-
- 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
- 1982
-
- 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
- 1982
-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 1985
-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 1964
-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 1986 北京:群众出版社
-
- 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
- 198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 1983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 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
- 1984 重庆:重庆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