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作者 | 张武主编 编者 |
---|---|
出版 |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462 |
出版时间 | 1985(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371·169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800422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目录1
绪论1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及其在1
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1
一 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1
发展规律的科学1
二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5
三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9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2
一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2
二 十九世纪初期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15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的思想来源15
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27
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成为科学27
一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33
第三节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和方法33
二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38
第一章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41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41
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41
一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必然导致41
社会主义41
二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情况46
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46
三 经济不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53
历史必然性53
第二节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61
一 无产阶级是最伟大的阶级61
二 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埋葬资本主义,65
实现共产主义65
制度的直接动力67
第三节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67
一 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推翻资本主义67
二 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从自发斗争转向71
自觉斗争71
三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73
第二章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77
民主革命77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77
一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77
二 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80
三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道路84
四 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90
第二节 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95
一 帝国主义时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地位和作用95
特殊表现形式98
二 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在我国的98
三 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前途101
第三章 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战略和策略105
第一节 战略策略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中的105
重要地位和作用105
一 战略和策略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105
二 战略策略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取得胜利的111
重要武器111
第二节 制定无产阶级战略策略的113
指导思想和客观依据113
一 制定无产阶级战略和策略的指导思想113
二 制定无产阶级战略和策略的客观依据114
第三节 无产阶级战略和策略的基本原则121
一 当前斗争和长远目标相结合121
二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123
革命统一战线,孤立和打击当前最主要127
的敌人127
三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127
四 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130
第四章 无产阶级专政133
第一节 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和基本内容133
一 无产阶级专政的含义及其历史必然性133
二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138
三 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142
第二节 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146
一种类型146
一 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146
专政146
二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全面开展社会主义152
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152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必然性、特点和任务157
一 过渡时期的必然性157
第五章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157
二 过渡时期的特点160
三 过渡时期的任务162
第二节 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166
转变166
一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166
二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和途径169
三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172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174
一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174
社会主义社会174
二 中国进入社会主主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176
伟大胜利176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18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80
一 革命导师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和认识180
二 我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新概括18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89
一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主要表现189
二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94
三 掌握科学方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优越性197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0
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200
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202
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204
第七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结构、社会矛盾207
和阶级斗争207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结构207
一 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必须坚持207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207
二 社会主义时期阶级结构的根本变化209
一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12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社会矛盾212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216
三 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221
第三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226
一 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226
长期存在226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是一种特殊形式230
的阶级斗争230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234
三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必须234
第八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238
第一节 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238
生产力238
一 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238
二 大力发展生产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决定241
性意义241
客观要求244
第二节 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244
一 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是社会主义革命进程的244
二 工作重点转移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的246
直接的结果246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道路250
和指导原则250
一 当前我国发展生产力的目标是实现四个250
现代化250
二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道路252
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主要指导原则255
四 发展生产力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261
第九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65
第一节 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265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度265
发展265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268
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272
三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272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和核心275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275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是共产主义思想289
三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重要的就是要292
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292
化、有纪律292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296
一 加强马列主义的宣传教育,用马列主义、297
毛泽东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297
二 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充分发挥298
知识分子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298
三 不断地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300
思想影响进行斗争300
的根本好转301
四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301
五 两个文明一起抓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方针302
第十章 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304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主304
一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304
二 社会主义民主是最高类型的民主308
第二节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311
建设的一项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311
一 社会主义高度民主的基本标志311
二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建设315
的一项根本任务315
第三节 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途径318
一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318
二 改革与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321
三 进行民主与法制的宣传教育324
一 社会主义时期的工人阶级327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依靠力量和统一战线327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依靠力量327
二 社会主义时期的农民阶级331
三 社会主义时期的知识分子334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340
一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法宝340
二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对象和性质345
三 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348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和宗教问题352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内容和352
实质352
一 社会主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352
二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族355
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355
一 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357
基本原则、基本政策和基本任务35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357
二 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362
三 社会主义国家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任务366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教问题369
一 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存在的长期性369
二 社会主义国家对待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371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婚姻和家庭374
第一节 婚姻、家庭的起源和发展374
一 婚姻、家庭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374
二 婚姻、家庭发展变化中的几种形式375
三 两种性质不同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和家庭378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期婚姻、家庭的特征和379
职能379
一 社会主义时期婚姻、家庭制度的基础379
二 社会主义时期婚姻、家庭制度的主要特征381
三 社会主义时期家庭的主要职能384
第三节 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婚姻和家庭386
一 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婚姻和家庭的意义386
二 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婚姻、家庭的基本指导388
原则388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39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根本390
出发点390
一 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390
二 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393
三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一致性39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原则397
一 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397
二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0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任务404
一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404
二 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407
三 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410
同世界各国的关系410
第十五章 无产阶级政党413
第一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领导地位413
一 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413
二 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415
三 党是无产阶级事业的领导核心417
第二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419
一 党的领导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419
二 党的领导的本质内容是组织和支持人民422
当家作主422
三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424
使命的根本保证424
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427
一 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必要性428
二 执政党建设的主重内容431
三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437
第十六章 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441
第一节 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最高441
理想441
一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441
二 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联系和区别447
三 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451
必要条件451
第二节 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奋斗454
一 必须树立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454
二 必须经受位艰难挫折的考验457
三 必须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实干精神结合459
起来459
四 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461
自己的主观世界461
1985《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武主编 1985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新编
- 1987 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
-
-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自学指导
- 1985年06月第1版
-
-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下
- 1980
-
-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上
- 1980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
- 北京:北京出版社
-
-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 1984
-
- 社会主义改革学原理
- 1991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讲话
- 1985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问答
- 1986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自学辅导
- 1985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
-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自学指导
- 1985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 社会主义社会学原理
- 1991 北京:知识出版社
-
-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 1985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