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作者 | 陈觉,万云 编者 |
---|---|
出版 |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407 |
出版时间 | 1984(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3323·1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728873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目 录1
绪论1
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1
一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1
第四节 无产阶级革命的进程 (94
二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5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10
一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10
二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政治前提12
三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15
四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22
第三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28
一 创造性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28
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新课题31
第一节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37
第一章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37
一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历史必然导致社会主义37
二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情况不能改变其必然灭亡的命运42
三 经济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特殊历史条件47
第二节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50
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形成50
二 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创造者51
三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仍然是最革命的阶级55
第三节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59
一 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推翻资本主义的直接动力59
二 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发展阶段63
三 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65
第二章无产阶级革命69
伟大革命69
一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源69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是史无前例的69
二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特点71
第二节 我们的时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76
时代76
一 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76
二 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79
第三节 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83
一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83
二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85
三 和平过渡的可能性和现实性88
四 马克思主义对待革命斗争的态度91
一 关于一国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94
二 关于革命分两步走的理论97
第三章民族民主革命100
第一节 帝国主义时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地位和作用100
一 民族民主革命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100
一部分100
二 当代的民族解放运动是国际反帝反霸斗争的一支强大力量103
第二节 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106
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根源106
二 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08
一 无产阶级领导是民族解放运动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111
第三节 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和条件111
二 坚持独立自主的革命斗争是民族民主革命胜利的道路115
第四节 当代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前途118
一 战后民族独立国家继续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118
二 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革命121
第四章无产阶级专政124
第一节 无产阶级专政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124
一 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要之点124
二 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126
三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需要无产阶级专政128
第二节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132
一 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基础和本质132
二 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134
三 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核心135
四无产阶级专政的坚强柱石137
第三节 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139
一 开展阶级斗争 镇压一切敌对分子的139
反抗139
二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140
三 防御外部敌人侵犯 支援世界革命143
第四节 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144
一人民民主专政适合中国国情144
二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146
三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148
一过渡时期及其时限151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必要性151
第五章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51
二过渡时期的特点156
第二节 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60
一转变的条件160
二转变的特点163
第三节 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造166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和道路166
二 中国改造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独特作法172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17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77
一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在理论上的发展177
二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182
一 社会主义社会有一个从不发达到发达的过程189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189
二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形式的多样性197
一 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都会有自己的特点197
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0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04
一 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204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06
三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07
第七章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21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物质基础210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物质基础210
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重要意义213
第二节 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215
一工作重点转移的提出215
二工作重点转移的客观依据218
三 适时地实现工作重点转移221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24
一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224
二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227
三 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全面高涨的指导原则230
第八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34
第一节 人类文明的发展234
一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234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235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内容237
一 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237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38
二社会主义的思想建设241
三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的相互关系24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44
一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方针244
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247
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关系251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途径253
一 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以马列主义作为人们的指导思想253
二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254
三 广泛开展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培养一代共产主义新人255
四 普遍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群众性活动256
一 历史上的民主制258
第九章社会主义民主258
第一节 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258
二 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制262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主是最高类型的民主266
一 社会主义民主同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266
二 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271
第三节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276
一 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意义276
二 改革和完善国家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280
充分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作用280
三 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281
第十章社会主义民族283
一 社会主义与民族问题288
二社会主义民族的形成和特点291
三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根本变化292
四 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大意义29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在民族方面的任务295
一 因地制宜地引导各民族过渡到社会主义295
二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297
三 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300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301
一 民族平等和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301
二 民族区域自治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基本政策304
三 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309
第十一章无产阶级政党311
四 正确贯彻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促进民族团结311
一 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314
第一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及其性质314
二 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315
三 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317
第二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党的领袖320
一 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320
二 党的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322
三 党必须有自己的革命领袖324
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和作风326
一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326
二 党的优良作风328
三 党的团结和党内斗争331
一执政党的地位对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33
第四节 工人阶级执政党的建设333
二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改善党的领导335
三 整顿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 夺取新的胜利338
第十二章战略与策略341
第一节 战略与策略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341
一 什么是战略和策略341
二 战略和策略对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重要作用343
三 制定战略和策略的依据346
四 战略和策略的一般指导原则349
第二节 对敌斗争的战略和策略353
一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353
二 针锋相对,以革命的两手对反革命的两手355
三 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357
四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359
第三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战略与策略360
一 社会主义时期战略与策略的特点360
二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战略与策略的指导思想362
三 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364
第十三章无产阶级国际主义368
第一节 无产阶级必须高举国际主义的旗帜368
一 国际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368
二 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统一370
三 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374
第二节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376
一 坚持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的原则376
二 坚持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378
三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382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任务384
一 发展各国的友好是系和经济文化往来384
二 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386
三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87
第十四章共产主义社会390
第一节 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最高理想390
一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390
二从社会主义进入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397
第二节 为实现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而斗争401
一 树立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401
二立足当前,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405
1984《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觉,万云 1984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新编
- 1987 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
-
-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自学指导
- 1985年06月第1版
-
-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下
- 1980
-
-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上
- 1980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
- 北京:北京出版社
-
-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 1984
-
- 社会主义改革学原理
- 1991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讲话
- 1985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问答
- 1986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自学辅导
- 1985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
-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自学指导
- 1985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 社会主义社会学原理
- 1991 北京:知识出版社
-
-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 1985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