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史》求取 ⇩

后记1

一、原始农业起源原因2

1.人类的进化2

第一卷原始农业卷2

第一章 原始农业起源与发展2

第一节 我国原始农业起源及地域分布2

2.天然食物的不足4

3.采集经验的积累和丰富6

4.各种农业生产条件的诞生7

5.特殊的地理环境13

二、原始农业起源地域分布14

1.华南及沿海地区15

2.长江流域19

3.黄河流域21

第二节 原始农业发生、发展期的农作制、工具和农艺28

一、原始农业发生期及农作制度28

1.农业发生期与自然模仿农作制28

2.石斧与生荒农作制31

二、前期锄耕农业36

1.耒耜锄与熟荒农作制的出现36

2.前期锄耕农业的代表性遗址39

3.传统农艺的萌芽44

三、中期锄耕农业48

1.中期锄耕农业的代表性遗址48

2.翻土类农具的进步和犁耕农业的萌芽54

3.中期锄耕农业的农艺水平59

1.我国最早驯化的农作物64

一、最早驯化的农作物与“五谷”64

第三节 原始农作物驯化栽培64

2.原始社会的“五谷”66

1.黍、稷69

二、主要农作物的驯化栽培69

2.粟70

3.菽72

4.小麦和大麦73

5.高粱76

6.稻78

7.大麻和苎麻79

8.芝麻80

9.花生82

10.芋头83

11.葫芦84

12.白菜和萝卜等85

第四节 原始动物驯化饲养88

一、原始饲养业的萌芽和形成88

1.我国最早驯养的动物88

2.“六畜”及其来源93

1.原始动物驯养措施97

二、原始动物驯养措施及发展阶段97

2.原始家畜驯养的发展阶段100

三、关于原始畜牧业起源及作用103

1.关于原始畜牧业的起源103

2.原始社会家畜饲养的作用106

第五节 原始社会农业管理及土地制度109

一、原始社会的农业经济管理109

1.女性主宰农业生产的时代109

2.男性管理农业经济的开端114

二、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117

1.土地集体占有观念的产生和部落土地公有制的形成118

2.部落土地公有制的裂变121

3.部落联盟土地所有制和个体家庭土地承袭占有制的形成123

第二章 原始农业的繁荣130

第一节 农业区开发与夏商周发祥130

一、夏人、商人农业繁荣区130

1.晋南、豫西和豫东地区130

2.冀中南、鲁西和豫北地区133

3.关于夏商都城屡迁的原因137

1.汾水下游地区140

二、周人农业繁荣区140

2.关中地区143

第二节 生产工具的改良和耕作制度的进步145

一、木石制农具发展趋势和金属工具的产生145

1.木石蚌骨制农具的缓慢发展145

2.青铜制农业生产工具的出现148

二、耕作方法与制度153

1.火耕火种方式的继续存在153

2.“?田”155

3.耦耕157

4.耕作制度159

第三节 系统性田间生产技术及农业科技理论的出现163

一、系统性田间生产技术的形成163

1.平治水土的开端163

2.施肥技术的重视165

3.垄作法的萌芽167

4.播种技术的进步168

5.中耕除草的重视169

6.虫害防治的开始171

7.排灌工程的萌芽172

二、历法、物候、气象和农业地理学的产生174

1.历法学的诞生174

2.物候学的问世176

3.农业气象学的产生177

4.农业地理学的出现179

第四节 农业经济构成181

一、大田种植181

1.粮食作物181

2.桑麻种植与葛的采集183

二、园艺栽培186

1.蔬菜栽培186

2.林果栽培190

三、家庭饲养业198

1.饲养种类和数量的增多198

2.畜牧科技的产生202

第五节 土地制度与西周农业区的扩展205

一、土地分封制205

1.土地分封制的产生205

2.“井田”与土地分封制的关系208

3.土地分封制下的赋税征收212

2.楚随地区216

二、西周农业区的扩展216

1.齐鲁地区216

3.吴越地区217

4.燕地218

5.魏唐地区219

第二卷传统旱作农业定型卷221

第一章 传统农业的产生221

一、土地制度的变革221

1.土地分封制的瓦解221

第一节 土地制度的变革和重农思想的产生221

2.封建土地国有制的产生与赋税征收的变革223

3.封建大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26

4.自耕农小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29

二、重农思想的形成232

1.重农思想的缘起232

2.重农思想的形成235

3.战国农家的经济思想240

4.重农思想评价243

一、冶铁业的兴起与铁农具的逐渐普及245

第二节 铁农具的使用及灌溉农业的兴起245

1.冶铁业的兴起245

2.铁农具的逐渐普及247

二、牛耕、铁犁和铁耕250

1.牛耕和铁耕的起源250

2.牛耕与铁犁的结合254

3.铁耕的意义256

三、灌溉农业的兴起258

1.大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出现258

2.此期农田水利建设特点260

3.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兴起的社会效果262

第三节 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产生及农业资源保护266

一、传统农业耕作技术的产生266

1.土地耕翻的精细与垄作制的完善266

2.施肥的重视与耕作制度的进步268

3.田间管理技术的初步精细271

4.稻作生产的进步272

1.农艺技术文字总结的开始274

二、农学理论的初步总结274

2.天、地、人三大因素的初步认识275

三、农业资源保护的重视276

1.保护农业资源思想的产生276

2.先秦保护农业资源的内容278

四、救荒措施280

1.春秋前的农业灾害及荒政萌芽280

2.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灾害及救荒措施282

一、农业生产水平及大田农作物构成286

1.谷物亩产量及农业劳动生产率286

第四节 农业生产水平及农业经济构成的变化286

2.粟麦菽栽培的重视288

3.桑麻生产290

二、蔬菜与林果栽培291

1.专业性蔬菜栽培的产生291

2.果树园圃的兴起293

3.林木栽培的重视294

1.家庭饲养业的初步繁荣295

三、家畜家禽和家鱼饲养295

2.饲养管理与兽医、相畜术297

1.秦代“上农除末”过激性重农政策300

第二章 传统旱作农业的发展300

一、秦汉之际重农思想及政策300

第一节 农业经济思想及相应政策300

2.汉初重农政策302

3.积贮论与贵粟论的产生303

二、西汉中期农业经济思想及其政策306

1.古典经营思想的危机306

2.限田论的兴起308

3.汉武帝时代的重农思想及农业政策311

三、《管子》农业经济思想313

1.出发点:富国安民314

2.生产观:民尽力,地尽利315

3.国家控制模式:薄税敛,通于轻重317

4.消费论:节用、侈靡319

四、西汉后期及东汉的农业经济思想与政策322

1.限田措施与复井田思想的勃兴322

2.“本末”及谷价理论的发展325

五、自然灾害与救荒政策328

1.自然灾害的加重328

2.救荒政策和措施330

一、封建国有土地的来源及分配形式333

1.封建国有土地的来源333

第二节 土地制度的发展及阶级关系的变化333

2.国有土地的使用和经营方式337

二、大土地私有制的演变344

1.军功地主大土地私有制344

2.“封君”和“素封”大土地所有制345

3.世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348

三、自耕农土地私有制353

1.自耕农私有土地的来源353

2.自耕农经济的特点354

第三节 农业生产物质条件和主要农业区359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359

1.农业生产工具铁器化的完成359

2.农具多样化、专业化发展趋势出现361

3.牛耕的普及364

二、水利建设高潮与灌溉机械的发展366

1.水利工程理论的探索366

2.大型水利工程及其特点367

3.小型灌溉工程及提水机械373

1.黄河中下游农业区375

三、秦汉时期的主要农业区375

2.龙门、碣石以北农业区377

3.黄河流域以南农业区378

第四节 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382

一、旱作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382

1.《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382

2.土壤耕翻原则和耕后保墒技术的出现383

3.品种选择及引进385

4.分期施肥技术的出现386

5.播种技术的进步387

6.代田法与区种法388

7.中耕除草、旱地灌溉和植物保护391

二、稻作农业生产技术393

1.水稻品种393

2.插秧、施肥、中耕、灌溉和两熟制的萌芽394

三、农时、气象和植物生态学知识的丰富395

1.历法体系的形成和24节气的完备395

2.气象观测水平的提高396

3.植物生态学的丰富和农业地理学的发展398

第五节 农业生产水平及林牧渔业经济401

一、谷物生产401

1.谷物亩产量401

2.谷物种植构成的变化403

二、桑麻栽培406

1.栽桑饲蚕406

2.麻苎种植409

三、蔬菜种植410

1.蔬菜品种的增多410

2.蔬菜栽培技术的进步412

四、畜禽鱼蜂饲养的初步繁荣413

1.发展畜牧业的政策和措施413

2.畜牧业发展概况及类型416

3.家畜饲养管理技术的提高419

4.家鱼饲养业的发展和蜜蜂饲养的出现424

1.林业经济思想426

五、林果业426

2.果树品种的增多和栽培技术427

3.林业资源利用及用材林栽培432

4.茶业的发源与兴起433

第二章 传统旱作农业的定型436

第一节 农业经济思想与土地制度436

一、农业经济思想的演变436

1.重农思想的发展437

2.世外桃源思想的产生439

二、三国时代的屯田制441

1.屯田原因441

2.屯田概况442

3.三国屯田的历史作用447

三、西晋占田课田制449

1.占田课田制的内容449

2.占田有限思想的深化及占田课田制的产生450

3.占田课田制的历史地位454

四、北朝均田制455

1.均田制产生的历史背景455

2.北魏均田制的具体内容459

3.均田制的实施及其性质和作用463

4.北齐、北周均田制的发展468

1.占山固泽狂潮和占山固泽合法论的出现473

五、东晋南朝占山固泽制473

2.占山固泽令的内容及实施状况476

3.东晋南朝的赋税征收478

六、两晋南北朝屯田480

1.西晋至北周屯田480

2.东晋南朝屯田482

一、北方坞壁式地主经济485

1.坞壁地主经济的产生和发展485

第二节 地主与自耕农经济485

2.坞壁地主经济的特点及作用487

二、南方地主庄园农业经济492

1.南方地主庄园农业经济的产生和发展492

2.南方庄园农业经济的性质496

3.南方地主庄园农业经济的作用及衰败502

1.寺院地主经济的产生和发展505

三、南北朝时期的寺院地主经济505

2.寺院地主经济的阶级关系和剥削方式509

3.寺院地主经济的起伏512

1.巩固和发展自耕农经济的政策和措施514

四、自耕农经济514

2.自耕农土地来源517

3.自耕农经济的特点及作用520

第三节 农业生产条件、水平及保护措施524

一、生产工具的专业化、配套化、地区化524

1.农具制作技术的进步524

2.农具种类及特点526

二、农田水利建设及其科学性的提高533

1.地学知识的发展533

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规模及数量535

3.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已趋向全面科学化537

三、谷物亩产量539

1.度量与亩积的演变539

2.粮食亩产量的提高541

1.农业灾害特点543

四、农业灾害与救荒措施543

2.荒政545

一、《齐民要术》与贾思勰的农业思想547

1.《齐民要术》547

第四节 旱作技术体系的定型与稻作技术的提高547

2.贾思勰的农业经营思想548

二、旱作技术体系的定型550

1.旱作农业主要矛盾认识的深化550

2.耕、耙、耢土壤耕作技术的形成551

3.轮作制的成熟和间作、套种的初步发展554

4.绿肥作物栽培与圈肥积造555

5.农作物育种技术的提高557

6.播种经验的提高559

7.中耕技术的成熟561

8.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提高562

三、水田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564

1.水稻育种技术的进步和多熟制的萌芽564

2.精细整地和适时播种秧插566

3.中耕除草与施肥568

5.抗御海潮技术的出现570

4.合理灌溉与晒田技术的出现570

第五节 农业构成的演变及畜牧园艺业生产技术572

一、大田农作物572

1.粮食作物572

2.纤维和油料、糖料作物574

1.蔬菜品种576

二、蔬菜作物576

2.蔬菜栽培技术577

三、林果业579

1.果树品种分布及生产特点579

2.果树栽培技术的提高581

3.用材林木栽培583

四、茶与蚕桑业584

1.茶区的扩大584

2.蚕桑业的发展585

五、家庭饲养技术的初步全面总结588

1.家庭饲养内容的变化589

2.相畜、阉割、杂交及兽医技术水平的提高590

3.畜种繁殖和饲养管理591

第三卷传统水田农业定型卷595

第一章 水田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595

第一节 农业经济思想、政策及田制、税制595

一、隋代均田制及急农政策595

1.均田制的实施595

2.急农政策的推行597

二、唐代前期的重农政策599

1.唐太宗的静为农本思想及政策600

2.武后重农措施602

3.唐玄宗的农业政策603

三、唐代均田制及租庸调制605

1.均田制及租庸调制的内容和特点605

2.均田制的实施608

3.均田制的崩溃610

四、两税法和唐代后期的农业经济思想612

1.两税法的渊源和实施612

2.唐后期农业经济思想615

五、五代十国的农业政策与生产环境619

1.南北方农业生产社会环境的差异619

2.后周的农业政策624

第二节 官田、私地及相应租佃关系626

一、官田垦耕方式及分类626

1.公廨田和职分田626

2.屯田和营田628

1.中唐前大土地私有制膨胀途径632

二、土地私有制及租佃关系的变化632

2.中唐后地权及租佃关系的变化634

3.庄园农业经济的发展637

4.自耕农经济的变化640

三、寺院庄园农业经济642

1.寺院庄园农业经济的膨胀642

2.寺院庄园农业经济管理及其性质643

3.隋唐五代时期的抑佛645

第三节 农具、农田水利、田垦及粮食亩产量648

一、农具648

1.铁冶与农具制造技术648

2.整地农具的进步649

3.排灌工具的进步650

4.面粉加工工具的发展652

二、农田水利653

1.水利科技的进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653

2.农田水利工程兴建及特点656

1.向山要地:畲田660

三、田垦660

3.农业气象观测与预报660

2.向水要地:圩田、葑田和埭田662

1.隋唐度量衡及亩制664

四、粮食亩产量664

2.唐代粮食亩产量666

第四节 南方农业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及农业生产保护措施669

一、农作制度的进步669

1.旱作农业区轮作复种制的成熟669

2.稻作农业区稻麦复种制的产生671

二、南方农业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674

1.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滞步674

2.南方农业经济的腾飞及特点676

3.大运河开凿的得失679

三、农业生产保护措施681

1.自然灾害682

2.治蝗与救荒683

第五节 农业构成及园艺、畜牧业生产技术688

一、大田农作物688

1.麦豆作物比重的上升688

2.桑麻及棉花栽培689

3.茶栽培的扩大695

二、园艺作物与用材林木698

1.蔬菜品种的增加699

2.果树的引种及栽培702

3.用材林木栽培技术704

1.畜禽和虫鱼饲养705

三、动物饲养705

2.相畜术及兽医术的提高708

第二章 传统稻作农业的定型710

第一节 农业生产关系的演变710

一、两宋农业生产关系710

1.两宋农业政策710

2.两宋国家土地所有制及经营方式714

3.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膨胀718

4.客户、佣夫和租佃制、雇佣制722

5.自耕农与赋税727

二、辽、西夏、金的农业政策730

1.辽的农业政策及农业区的扩大730

2.西夏农业生产的发展732

3.金代农业生产关系及农业发展特点733

三、元代农业生产关系736

1.蒙元对农业生产的消极影响736

2.蒙元重农政策及其贯彻740

3.国有土地及职田、屯田743

4.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745

5.赋税制度的复杂化747

6.寺院地主经济的再度膨胀749

第二节 农业经济思想的深化及荒政752

一、农业经济思想的深化752

1.农本思想的发展752

2.抑兼并、限田思想的徘徊756

3.谷价理论的提高760

4.救荒理论的出现762

5.“等贵贱,均贫富”思想的产生764

二、宋元荒政766

1.自然灾害的加重766

2.救荒措施768

1.农业生产工具的多样化772

一、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的繁荣772

第三节 农具、田垦与农田水利772

2.传统农具分类及特点775

1.梯田修建781

二、土地开垦技术的提高781

2.圩田建设综合性效益研究783

3.沟洫台田的出现785

三、农田水利的兴盛787

1.水利科技及管理787

2.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789

3.气象观察与预报795

第四节 农学、农业生产技术及生产水平797

1.陈旉及《陈旉农书》797

一、农学的初步繁荣797

2.王祯及《王祯农书》798

3.《农桑辑要》、《农桑衣食撮要》及其他800

二、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初步完备802

1.时宜、地宜认识的提高与突破802

2.土地耕作技术的提高805

3.土壤肥力观的深化和施肥技术的提高807

4.种植制度的进步809

5.选种与播种技术的提高811

6.田间管理技术的提高813

1.宋元度量衡与亩积816

三、粮食亩产量的提高与不平衡性816

2.各主要农业区粮食亩产量818

第五节 农业构成及农产商品化的加深822

一、粮食作物构成及其商品化822

1.粮食作物种植构成的变化822

2.粮食商品率的提高823

1.苎麻栽培面积的扩大及技术总结826

二、桑麻与棉花的栽培826

2.江浙桑蚕重心地位的确立和植桑饲蚕技术的提高828

3.棉花种植的推广及栽培技术的初步总结833

三、茶、蔗栽培及其商品化835

1.茶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及茶政835

2.甘蔗种植的兴盛839

四、传统园艺的全面发展840

1.蔬菜栽培840

2.花卉和药材栽培842

3.果树栽培845

4.用材林木栽培848

五、家庭饲养业的发展850

1.家畜家禽饲养850

2.家鱼及昆虫饲养852

一、明清初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855

1.明初“安民为本”与农业政策855

第四卷传统农业深化卷855

第一章 传统农业的精细化855

第一节 农业政策、赋役制度和荒政855

2.清初“宽民为本”与农业政策861

二、明清时期赋役制度的变化867

1.一条鞭法的产生、内容及其利弊867

2.地丁合一制的产生及其意义872

三、明清时期的荒政876

1.自然灾害的频发与救荒书的繁荣877

2.明及清前期荒政879

第二节 土地占有形式及封建剥削方式883

一、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及其经营方式883

1.明代国家土地所有制及其经营方式883

2.清前期国有土地的处理及经营889

1.明代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特点及租佃关系894

二、土地私有制及租佃关系894

2.清前期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特点及租佃关系901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特点及其经济发展趋势907

一、明代农业经济思想912

1.地主阶级田制思想的僵死化912

第三节 农业经济思想的发展912

2.救荒思想的活跃914

3.农业与商业、农民与国家关系的进一步探索916

4.人口理论的初步探索919

1.明末农民的“均田免粮”思想920

二、明清之际的农业经济思想920

2.农工商皆本论的产生923

3.田制问题的反思924

三、清前期农业经济思想926

1.农业在“富民”中的作用探索926

2.“有田者必自耕”思想的提出928

3.人口问题与米价理论的探索930

一、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指标933

1.农业雇佣劳动的自由化933

第四节 农业资本主义的萌芽933

2.农业雇佣劳动制的利益937

二、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前提938

1.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939

2.商业性农业特点的具备943

三、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形式945

1.自耕农、佃农雇工经营945

2.地主雇工经营947

3.商人租地雇工经营950

四、农业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水平、规律及影响951

第五节 水利、田垦与大田农作物种植构成955

一、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955

1.水利科技的进步955

2.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就961

二、田亩的扩大和边疆地区的开发967

1.耕地面积的扩大与土地开发特点967

2.边疆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970

3.土地开发与水土保持技术的提高976

1.起源于美洲的几种重要农作物在我国的引进和传播980

三、大田农作物种植构成的变化980

2.粮食作物种植构成的变化990

3.经济作物种植构成的变化993

第六节 传统农学的繁荣和生产技术的完善998

一、传统农学的繁荣998

1.明清时期农学的发展及特点998

2.《农政全书》与徐光启的农业科学思想1001

二、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完善条件的具备1003

1.农具发展的新趋势1003

2.天文学与气象学的进步1005

3.天、地、人三要素认识的再突破1008

三、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精细化1009

1.土壤耕作理论和技术的提高1010

2.施肥技术的深化1012

3.多熟制的推广与生态农业的萌芽1014

4.良种繁育技术的进步1018

5.播种、中耕、灌溉、整枝技术的提高1021

6.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进展1024

1.明清度量与亩积1027

四、粮食亩产量的估计1027

2.主要农业区粮食亩产量1029

一、蚕桑和茶蔗生产技术的进步1034

第七节 蚕桑、茶蔗、园艺和家庭饲养业的繁荣1034

1.栽桑育蚕技术1034

2.茶、蔗栽培技术1039

二、园艺及林木栽培技术的进步1043

1.蔬菜品种的增多及栽培技术的提高1043

2.果树品种的增多及栽培技术的提高1048

3.花卉和药材栽培1052

4.林木栽培的重视及相应措施1054

三、家庭饲养业的繁荣1056

1.家畜家禽饲养1056

2.虫鱼饲养1060

3.畜牧科学的进步1064

第二章 现代农业的萌芽1068

第一节 农业经济的畸形发展1068

一、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1068

1.农业与家庭手工棉纺业的初步分离1068

2.自然经济解体的加速1072

1.农业商品化发展的条件1074

二、农业商品化畸形发展1074

2.农业商品化发展的表现1075

3.农业商品化发展的特点1084

1.经营地主1088

三、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1088

2.富农经济1090

3.农牧垦殖公司1092

4.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1095

1.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经济的掠夺1098

一、农业危机形成原因1098

第二节 近代农业危机1098

2.封建政权和官僚资本政权对农业经济的搜刮1105

3.人口压力对农业经济的抑制1112

二、农业危机的表现及特点1115

1.农业危机的表现1115

2.农业危机的特点1125

第三节 近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及自耕农经济的没落1128

一、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统治地位的继续维持1128

1.土地兼并和集中的加剧1128

2.封建剥削关系的演变1136

1.近代自耕农的状况1144

二、贫农经济的形成1144

2.自耕农经济没落的影响1148

一、晚清时期的农业思想及政策1152

1.修补封建农业经济的变革主张1152

第四节 改良近代农业的经济思想及措施1152

2.太平天国的土地纲领及其农业政策1155

3.资产阶级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1161

4.清末农业政策的变化1165

二、民国时期的农业改良思想与措施1169

1.“平均地权”思想1169

2.实业热潮中的农业振兴思想1173

3.乡村建设运动1178

4.十年内战时期几种非土地革命主张1184

第五节 近代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和生产手段的改进1190

一、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1190

1.近代农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1190

2.农业技术推广和研究机构的建立1193

3.中国实验农学的产生和发展1198

二、农业生产手段的改进1202

1.农业机械改良的缓慢1202

2.农田水利事业的衰败和近代水利技术的改良1208

3.田垦与土壤学的进步1212

4.良种和其他生物技术的重视1216

第六节 现代农业经济的曙光1224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问题的探索1224

1.农民运动历史地位的探索1224

2.农民问题解决之路的研究1228

3.无产阶级农村经济学的产生1231

4.农业合作化思想的发展1234

二、土地问题的开始解决1237

1.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1238

2.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1244

3.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1249

三、根据地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256

1.苏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256

2.抗战时期的大生产运动1260

3.解放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266

1996《中国农业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吴存浩著 1996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农业思想史(1997 PDF版)
中国农业思想史
1997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中国农史( PDF版)
中国农史
中国农史( PDF版)
中国农史
中国农史( PDF版)
中国农史
中国农史(1995年 PDF版)
中国农史
1995年
中国农业金融史(1947 PDF版)
中国农业金融史
1947
“马坝人”故乡在崛起  曲江县改革开放10年(1989.10 PDF版)
“马坝人”故乡在崛起 曲江县改革开放10年
1989.10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农业社会史论( PDF版)
中国农业社会史论
东西文化出版社
中国农业( PDF版)
中国农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国农业史话(1982 PDF版)
中国农业史话
1982 明文书局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1996 PDF版)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
1996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思想史(1997 PDF版)
中国农业思想史
1997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发展史(1992 PDF版)
中国农业发展史
1992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农业经济史(1989 PDF版)
中国农业经济史
198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农业经济史(1948 PDF版)
中国农业经济史
1948 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