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商品经济中的收入分配》求取 ⇩

前言页1

1导论:两种传统分配理论的分析和比较1

1.1 以经济剩余范畴为基础的分配理论1

1.1.1 魁奈的“纯产品”说2

1.1.2 斯密的双重分配理论3

1.1.3 李嘉图的分配理论5

1.1.4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6

1.2 以要素贡献为基础的分配理论11

1.2.1 要素所有者的报酬等于要素对产品价值的贡献11

1.2.2 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论11

1.2.3 对新古典分配理论的批评12

1.3 收入分配的一般原理和规定13

1.3.1 生产要素的所有制关系是分配关系的基础13

1.3.2 生产要素的贡献是确定各种收入份额的依据15

1.3.3 影响收入分配的其他因素21

1.3.4 收入分配理论的永恒主题:平等与效率的替换26

1.4 本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9

1.4.1 本书的研究对象29

1.4.2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30

1.4.3 矛盾分析方法31

1.4.4 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32

1.4.5规范分析方法32

2 公有制产品经济中的分配关系34

2.1 公有制经济的基本规定34

2.1.1 生产资料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34

2.1.2 剩余劳动由社会统一支配35

2.1.3 劳动者具有天然的就业权36

2.1.4 劳动力归劳动者私人所有37

2.2 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关系38

2.2.1 以劳动力个人所有权为基础的按劳分配38

2.2.3 公有制经济的双重分配原则41

2.2.2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平均分配41

2.3 公有制经济分配关系的内在矛盾44

2.3.1 按劳动贡献分配与剩余价值社会化的矛盾44

2.3.2 “双重分配原则”自身的矛盾46

2.3.3 公有制分配关系的矛盾根源48

2.4 公有制产品经济中的分配关系48

2.4.1 公有制产品经济的基本特征49

2.4.2 国民收入用于消费基金的份额50

2.4.3 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分配的均等化倾向52

2.4.4 同行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收入分配的均等化倾向58

2.4.5企业内部的收入均等化倾向58

3 商品化过程中企业外部分配关系的变化63

3.1 公有制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63

3.1.1 公有制产品经济商品化的原因63

3.1.2 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及其演变66

3.1.3 公有制经济商品化的过程和阶段68

3.2 企业作为独立利益主体的初步确立70

3.2.1 引论70

3.2.2 利润留成和企业利益边界的界定70

3.2.3 企业作为独立利益主体正常运行的条件72

3.3 价格与部门之间收入分配的关系76

3.3.1 有关社会主义价格形成机制的争论77

3.3.2 价格双轨制对部门之间收入分配的影响82

3.3.3 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对部门间收入分配的影响86

3.4 资金与企业之间收入分配的关系90

3.4.1 引论90

3.4.2 生产资料的有偿使用92

3.4.3 国家对企业利润的扣除94

3.4.4 对企业税后留利使用的限制99

3.4.5 国家对劳动收入的扣除103

3.5.1 矛盾: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不对称109

3.5 矛盾、问题和出路109

3.5.2 问题: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偏离,收入攀比,消费膨胀,财政亏空,高消耗和低效益,通货膨胀111

3.5.3问题的根源和出路130

4 商品化过程中企业内部分配关系的变化133

4.1 公有制商品经济中劳动者的行为方式134

4.1.1 引论134

4.1.2 劳动者的一般行为方式136

4.1.3 传统体制中劳动者的行为方式146

4.1.4 商品化过程中劳动者行为方式的变化153

4.2 企业内部积累和消费的关系158

4.2.1 引论158

4.2.2 不能从外部获得积累资金的情况159

4.2.3 可以从外部获得积累资金的情况163

4.2.4 商品化过程中企业内部积累和消费的关系165

4.3.1 引论168

4.3 企业消费基金在各个成员之间的分配168

4.3.2 计件工资制169

4.3.3 内部价格174

4.3.4 岗位工资与结构工资178

4.4 企业内部分配中的若干问题184

4.4.1 按劳动贡献分配与工资收入的市场化184

4.4.2 按劳动贡献分配与决策民主化189

4.4.3按劳动贡献分配与平均主义分配193

5 社会主义股份经济中的收入分配203

5.1 社会主义股份经济的形成及特征204

5.1.1 社会主义股份经济的形成204

5.1.2 社会主义股份经济的特征214

5.2 社会主义股份经济收入分配的基本模式217

5.2.1 国家股权收入与税收的分离217

5.2.2 财产收入在各类所有者之间的分割219

5.2.3 股票买卖和投机223

5.3 社会主义股份经济中股息和红利的性质226

5.3.1 股息和红利属于按资分配范畴227

5.3.2 关于股息和红利的剥削性质229

5.4 股份制试点中的几个问题233

5.4.1 关于股息和红利的来源233

5.4.2 关于股份制与现行税制的关系236

5.4.3 关于股份制与国家对企业税后留利使用方向的控制问题240

5.4.4 关于集体股股息和红利的再分配问题242

5.4.5关于股份制企业收入分配中的消费需求膨胀倾向244

6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247

6.1 我国现阶段的公平分配观247

6.1.1 平等与公平的区别248

6.1.2 马克思主义的公平分配观250

6.1.3 我国现阶段的公平分配原则——按贡献分配253

6.1.4 我国公平分配的相对尺度258

6.2.1 我国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倾向260

6.2 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现状260

6.2.2 相对于贡献差别的收入差别悬殊267

6.3 现阶段收入分配不公产生的根源273

6.3.1 市场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其中要素市场不完善,这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的根本原因273

6.3.2 税负不公平,法制不完善,这是造成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过大的直接原因274

6.3.3 改革不同步,政策不统一275

6.3.4 政治体制改革滞后276

6.3.5 平均主义公平观和政府决策失误277

6.4 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设想279

6.4.1 强化计划指导下的市场分配机制279

5.4.2 加强对基础科研教育等领域收入分配的行政调节280

6.4.3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推进工资制度改革282

6.4.4 实行公平赋税,加强法制283

6.4.5改革传统的劳动就业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284

后记286

1993《公有制商品经济中的收入分配》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蔡继明,耿明斋著 1993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6 PDF版)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6 重庆:重庆出版社
个人收入分配新体制探析(1998年04月第1版 PDF版)
个人收入分配新体制探析
1998年04月第1版 经济科学出版社
郑振铎年谱  中  修订本( PDF版)
郑振铎年谱 中 修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共享增长的收入  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1998 PDF版)
共享增长的收入 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1998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收入分配预算和经济过程(1986 PDF版)
收入分配预算和经济过程
1986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经济变革中的“黑箱”  聚焦中国收入分配(1998 PDF版)
经济变革中的“黑箱” 聚焦中国收入分配
1998 珠海:珠海出版社
中国三大阶层的收入分配(1999 PDF版)
中国三大阶层的收入分配
1999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收入与利润分配(1998 PDF版)
收入与利润分配
1998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中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20年(1998 PDF版)
中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20年
1998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美国各阶层的收入分配(1955 PDF版)
美国各阶层的收入分配
1955 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个人收入分配研究(1997 PDF版)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个人收入分配研究
1997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  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收入分配(1999 PDF版)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 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收入分配
1999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大机制  经济运行·产业组织和收入分配(1998 PDF版)
大机制 经济运行·产业组织和收入分配
1998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变迁(1999 PDF版)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变迁
1999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南斯拉夫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1980 PDF版)
南斯拉夫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980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