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基准 6 评价化学物质毒性的原则和方法 第1部分》求取 ⇩

序言1

参考文献6

1.毒性评价概论7

1.1 绪言7

1.1.1 毒性、危害、危险性和有关名词的定义7

1.1.2 实验室试验8

1.1.3 毒理现场研究8

1.1.4 生态毒理学9

1.1.5 对化学物质进行测试时轻重缓急的选择9

1.1.6 所需毒性试验的范围11

1.2 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12

1.2.1 剂量12

1.2.2 效应和反应14

1.2.3 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曲线16

1.2.4 化学物质联合作用的毒效应18

1.3 实验数据的解释20

1.3.1 不利和非不利效应的区别21

1.3.2 阈值:实际和理论方面的考虑24

1.3.3 动物资料外延到人25

1.3.3.1 种系差异和有关因素26

1.3.3.2 安全系数28

1.3.3.3 低剂量外延30

1.3.3.4 其他外延方法32

1.4 人的资料33

1.4.1 伦理方面的考虑33

1.4.2 人类调查研究的必要性34

1.5 毒理学资料在制订环境卫生标准中的应用35

1.5.1 环境卫生标准35

1.5.2 健康危险评价和效益评价36

1.5.3 毒理学资料在标准制订中的应用举例37

1.6 安全性评价的局限性38

附录40

参考文献47

2.影响毒性研究设计的因素54

2.1 绪言54

2.2 理化性质55

2.2.1 概述55

2.2.2 理化性质和毒性研究的设计55

2.2.3 杂质58

2.3 可能染毒途径60

2.3.1 概述60

2.3.2.2 作用部位61

2.3.2.1 吸收率61

2.3.2 与染毒途径有关的因素61

2.3.2.3 生物转化62

2.3.2.4 种系62

2.3.2.5 意外途径63

2.3.3 与染毒途径有关的专门实验63

2.4 动物选择和护理64

2.4.1 概述64

2.4.2 动物的变数65

2.4.2.1 种系选择65

2.4.2.2 代表受危险人群的动物模型67

2.4.3 功能或反应的周期性变化69

2.4.4 环境因素71

2.4.4.1 温度71

2.4.4.2 笼舍72

2.4.4.3 食物和营养状况73

2.5 统计学要求74

2.6 效应的性质76

2.6.1 可逆性和不可逆性效应76

2.6.2 功能变化与形态变化的关系79

2.7 预测毒理学的进展81

2.7.1 传统技术和新技术81

2.7.2 化学同类物的毒性81

2.7.3 代谢部位和损伤部位的关系83

2.7.4 体外测试系统85

参考文献88

3.2 实验过程的一般特点93

3.2.1 实验动物的笼舍、食物和临床检查93

3.1 绪言93

3.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93

3.3 急性毒性试验95

3.3.1 基本原则95

3.3.2 实验设计96

3.3.2.1 种系选择96

3.3.2.2 剂量选择97

3.3.2.3 染毒方法98

3.3.2.4 尸检98

3.3.3 重复高剂量研究98

3.4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99

3.4.1 基本原则99

3.4.2 实验设计100

3.4.2.1 种系选择和研究期限100

3.4.2.2 剂量选择102

3.4.2.3 染毒方法102

3.4.2.4 器官功能的生化实验103

3.4.2.5 生理学测定105

3.4.2.6 代谢研究106

3.4.2.7 血液学资料106

3.4.2.8 尸检107

3.4.2.9 对照108

3.4.3 慢性毒性的其他测试109

3.4.3.1 围产期染毒109

3.4.3.2 非啮齿类动物的应用109

3.5 毒性试验结果的评价和说明110

参考文献113

4.2 吸收117

4.2.1 一般原则117

4.1 绪言117

4.化学生物动力学和代谢117

4.2.2 从肺吸收119

4.2.3 从皮肤吸收120

4.2.4 从胃肠吸收120

4.3 分布121

4.4 结合122

4.4.1 血浆-蛋白结合123

4.4.2 组织结合123

4.5.1 肾脏排泄124

4.5 排泄125

4.5.2 胆汁排泄125

4.5.3 肝肠循环125

4.5.4 其他排泄途径126

4.6 代谢转化127

4.6.1 代谢转化机制127

4.6.1.1 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系128

4.6.1.2 结合反应131

4.6.1.3 微粒体外代谢转化135

4.6.1.4 非酶性反应136

4.6.2 种系变异136

4.6.3 酶的诱导和抑制137

4.6.4 代谢饱和137

4.7 实验设计138

4.8 生学生物动力学140

4.8.1 开放式一室模型141

4.8.2 开放式二室/多室系统147

4.8.3 重复给药或重复染毒150

4.8.4 非线性动力学或饱和系统152

4.9 2,4,5-三氯苯氧基乙酸(2,4,5-T)的线性和非线性一室开放模式动力学154

4.10 评价2,3,6,7-四氯二苯-对-二噁?(TCDD)生物蓄积的线性化学生物动力学161

参考文献171

5.形态学研究182

5.1 绪言182

5.2 总介绍182

5.3 大体观察183

5.3.1 尸检技术184

5.3.2 大鼠、小鼠、豚鼠、兔、猴185

5.3.3 食肉动物,猪185

5.4 组织的选取、保存、制备和贮藏185

5.4.1 组织的选取185

5.4.2 经口毒性实验186

5.4.3 吸入毒性研究187

5.4.4 皮肤毒性研究187

5.5.1 浸没188

5.5 组织的保存188

5.4.5 特殊研究188

5.5.2 充气189

5.5.3 灌注189

5.6 取材190

5.7 贮存191

5.8 组织学技术191

5.9 特殊技术193

5.9.1 酶组织化学193

5.9.2 放射自显影术194

5.9.3 免疫荧光和免疫酶学技术195

5.9.4 电子显微镜195

5.10 显微镜检查196

5.10.1 显微镜检查的动物数量和器官及组织的数量197

5.10.2 损害的描述198

5.11 病理资料的表达、评价和说明199

参考文献202

6.吸入染毒204

6.1 绪言204

6.2 吸入染毒研究的重要性204

6.3 吸入物质的转归206

6.3.1 气溶胶特性206

6.3.2 沉降206

6.3.3 清除207

6.4 吸入研究的剂量208

6.5 种系选择209

6.5.1 解剖学的不同209

6.5.2 生理学考虑210

6.5.3 疾病和易感性210

6.6 染毒期限213

6.7 吸入染毒系统215

6.7.1 所需设备215

6.6.1 间歇染毒和持续染毒215

6.7.2 静式系统216

6.7.3 动式系统216

6.7.4 典型全身系统219

6.7.5 结构材料220

6.7.6 工程要求222

6.7.7 特殊系统222

6.7.7.1 隔立单元222

6.7.7.2 头部和鼻部染毒222

6.7.8 监测参数226

6.7.9 人染毒设备226

6.7.7.3 瞬时染毒系统226

6.8 污染物的产生和特点227

6.8.1 气体的产生227

6.8.2 颗粒物发生器228

6.8.2.1 不匀质的气溶胶228

6.8.3 污染物浓度监测229

6.8.3.1 气体采样229

6.8.3.2 颗粒物采样230

6.9 其他呼吸道染毒方法230

6.9.1 体内染毒230

6.9.2体外染毒231

6.10 生物学终点和这些终点变化的解释231

6.10.1 形态学改变231

6.10.2.1 呼吸频率的测定233

6.10.2.2 呼吸力学测定233

6.10.2 功能改变233

6.10.3 生物化学终点235

6.10.4 吸入研究时的其他终点235

参考文献236

7.致癌性和致突变性243

7.1 绪言243

7.2 致癌性244

7.2.1 长期生物测试244

7.2.1.1 种、系和性别选择以及每组动物数245

7.2.1.2 染毒途径247

7.2.1.3 实验的开始和期限247

7.2.1.4 染毒的剂量水平和频率249

7.2.1.5 联合给药和助癌作用250

7.2.1.6 阳性对照和一般对照250

7.2.1.8 动物的观察、尸检和组织学检查251

7.2.1.7 测试物质251

7.2.2 短期试验(快速筛选试验)252

7.2.2.1 代谢活化、DNA反应和DNA修复253

7.2.2.2 哺乳动物细胞的体外恶性转化258

7.2.2.3 致突变试验261

7.2.2.4 亚哺乳动物评价系统262

7.2.2.5 哺乳动物体细胞264

7.2.2.6 宿主和组织(微粒体)间介试验266

7.2.3 评价致癌性短期和长期测试系统之间的关系268

7.2.4 评价化学物质对人体可能致癌危险的试验的重要性270

7.3 遗传性突变272

7.3.1 整体动物试验272

7.3.2 对人群的监测275

7.3.3 遗传性突变试验的重要性276

参考文献277

1988《环境卫生基准 6 评价化学物质毒性的原则和方法 第1部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编;陈秉衡等译 1988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大气环境评价方法(1982 PDF版)
大气环境评价方法
1982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指南(1982 PDF版)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指南
1982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提要(1981 PDF版)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提要
1981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材料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卫生学基准分级依据汇报(1981 PDF版)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材料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卫生学基准分级依据汇报
1981
环境卫生基准  1  汞(1990 PDF版)
环境卫生基准 1 汞
1990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环境质量评价(1990 PDF版)
环境质量评价
1990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环境质量评价(1997 PDF版)
环境质量评价
1997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环境质量评价(1991 PDF版)
环境质量评价
1991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环境卫生基准  3  铅(1987 PDF版)
环境卫生基准 3 铅
1987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化学物质的安全性和毒性(1990 PDF版)
化学物质的安全性和毒性
1990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大气环境评价方法(1989 PDF版)
大气环境评价方法
1989 北京:气象出版社
环境致癌物质及其卫生学标准(1984 PDF版)
环境致癌物质及其卫生学标准
1984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生物和环境样品放化分析方法(1987 PDF版)
生物和环境样品放化分析方法
1987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环境卫生基准  19  硫化氢(1989 PDF版)
环境卫生基准 19 硫化氢
1989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环境质量评价学(1994 PDF版)
环境质量评价学
1994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