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辐射防护监测的一般原则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报告》
作者 | 龚德荫译 编者 |
---|---|
出版 |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62 |
出版时间 | 1986(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15175·785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793656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目录1
序言1
一、引言1
测量在放射防护中的作用1
监测的原则2
二、委员会的建议3
工作条件下的个人受照3
内照射和外照射的叠加4
推定限值和管理限值6
推定限值7
管理限值8
参考水平8
记录水平9
调查水平10
干预水平11
记录的保存12
工作场所的监测13
常规监测13
三、监测的作用13
操作监测14
特殊监测14
个人监测14
常规监测15
操作监测15
特殊监测15
监测计划的重新评价16
监测的其它作用16
模式在分析监测结果中的应用16
个人监测结果在评价工作场所条件上的应用16
控制区17
医学监护17
四、工作场所的外照射监测17
监测计划的制定17
常规监测18
操作监测18
结果的评价19
监测计划的制定21
主要目的21
五、工作场所的表面污染监测21
结果的评价和记录23
六、空气污染的监测24
监测计划的制定25
结果的评价27
操作研究的应用27
场所取样器的应用27
个人取样器的应用29
粒度分布测量30
七、外照射的个人监测31
监测计划的测定31
服务范围31
对剂量计的基本要求33
剂量计的位置33
β、γ、X辐射剂量计的类型及选择34
中子监测35
使用个人剂量计进行操作监测36
事故照射的特殊监测36
结果的评价39
常规监测41
常规监测所要求的准确度42
事故照射的监测42
八、皮肤污染的监测44
九、体内污染的个人监测44
监测计划的制定44
服务范围44
特殊监测45
常规测量的频次46
监测方法的选择46
结果的评价47
常规监测48
体内污染常规监测所要求的准确度49
特殊监测49
十、质量保证50
十一、术语解释51
参考文献53
附录A56
附录B60
1986《工作人员辐射防护监测的一般原则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报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龚德荫译 1986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辐射防护手册 第2分册 辐射防护监测技术
- 1988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 国外辐射防护
- 1984
-
- 在医学和牙科中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3专门委员会工作组报告 委员会1989年10月通过
- 1996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 核辐射测量与防护
- 1990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33号出版物 医用外照射源的辐射防护
- 1984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 中子辐射的防护
- 1981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1990年建议书
- 1993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 外照射防护中使用的数据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3专门委员会工作组报告
- 1991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 自然科学教学中电离辐射的防护 国际防射防护委员会第4专门委员会报告
- 1985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 限制公众遭受天然辐射源照射的原则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报告
- 1986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建议书 1965
- 1975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 辐射防护监测技术汇编
- 1978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 矿山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4专门委员会报告
- 1986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 辐射防护最优化中的代价与利益分析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4专门委员会报告
- 1985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 放射诊断中患者的防护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3专门委员会报告
- 1987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