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防护手册 第2分册 辐射防护监测技术》求取 ⇩

目录1

第1章 绪言1

4剂量计的选择和类型2

3剂量计佩带的位置2

第2章 个人剂量监测技术2

2.1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技术2

2.1.1概述2

2.1.1.1监测的作用2

2.1.1.2监测计划的制定2

1监测范围和监测周期2

2对剂量计的基本要求2

7事故照射的特殊监测3

6使用个人剂量计进行操作监测3

5中子监测3

2.1.1.4监测结果的解释4

2.1.1.3个人剂量计的刻度4

2.1.1.5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5

3化学处理6

2潜象的形成6

2.1.2胶片个人剂量计6

2.1.2.1辐射照相的基本过程6

1胶片6

2胶片对X、γ射线的能量响应7

1胶片的特性曲线7

2.1.2.2胶片对辐射的响应7

4胶片对中子的响应10

3胶片对β辐射的响应10

5混合场胶片剂量计11

2潜象衰退和灰雾增长12

1胶片的均匀性和灵敏度12

2.1.2.3误差来源和减小的方法12

3动力学过程14

2荧光谱14

3处理技术和密度测量14

2.1.3辐射光致荧光玻璃个人剂量计14

2.1.3.1辐射光致荧光(RPL)的基本过程14

1辐射的吸收14

3玻璃对X、γ射线的能量响应15

2照射量率效应15

2.1.3.2荧光玻璃对辐射的响应15

1对特定能量辐射的响应15

4玻璃对β辐射的响应18

5荧光玻璃对中子的响应19

5测量时间的选择20

4玻璃灵敏度的分选20

2.1.3.3玻璃剂量计的实际应用20

1荧光玻璃的清洗20

2参考玻璃和样品盒的清洗20

3高温退火20

1发光曲线21

2.1.4.1热释光的发光机理21

6荧光玻璃的避光要求21

7玻璃的化学效应和机械损伤21

8荧光玻璃的编号和测量21

2.1.4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21

1氟化锂(LiF)22

2.1.4.2热释光材料和元件22

2热释光响应的超线性和敏化22

3热释光的衰退和退火22

2硫酸钙(CaSO4)29

3氟化钙(CaF2)31

4硼酸锂(Li2B4O7)33

6硅酸镁(Mg2SiO4:Tb)35

5氧化铍(BeO)35

2.1.4.3剂量计和热释光测量仪36

2灵敏度的变化39

1元件的操作39

2.1.4.4实际应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39

6热释光剂量计的编号40

5反照率剂量计测中子的问题40

3LiF元件的退火40

4数据丢失和再测量40

2.1.5.2灵敏度41

2.1.5.1方法简述41

2.1.5核乳胶快中子个人剂量计41

2.1.5.3潜象衰退42

2.1.5.4能量响应44

2.1.5.5核乳胶对γ辐射的敏感程度45

2.1.6.1方法简述46

2.1.6固体径迹中子个人剂量计46

2.1.5.6角响应46

2.1.6.4灵敏度47

2.1.6.3探测材料的蚀刻特性47

2.1.6.2径迹观测方法47

1能量响应48

2.1.6.5固体径迹中子剂量计其他性能48

3径迹衰退49

2角响应49

2.1.7.1工作原理50

2.1.7袖珍照射量计50

4其他效应50

2.2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技术51

2.1.7.3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51

2.1.7.2性能要求51

2.2.1.1监测计划要点52

2.2.1生物检验52

2.2.1.2取样要求53

2.2.1.4几种估算方法的简要原理54

2.2.1.3呼出射气的测量54

1基本组成与种类55

2.2.2.1全身计数器55

2.2.2体外直接测量55

2全身计数器的主要技术指标57

4探测灵敏度的估算58

3全身计数器的刻度58

5解谱59

2.2.2.2肺部计数器60

6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60

1探测器61

2刻度63

2.2.2.3甲状腺计数器(器官计数器)65

3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65

2.2.2.4伤口探测器66

2.2.2.5估计摄入量或待积剂量当量方法69

2.3核事故个人剂量测量方法73

1佩带式的个人中子剂量计74

2.3.1.1个人中子剂量的测量74

2.3.1超临界事故个人剂量的测量74

2超临界事故固体径迹中子剂量计85

3硅二极管快中子剂量计88

4利用生物样品的活化估算人体中子剂量90

1个人剂量计超限无法读出剂量96

2.3.1.2个人γ剂量测量96

2染色体畸变率与受照剂量之间的关系97

1辐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97

2利用现场和随身物件估算γ剂量97

2.3.1.3用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估算一次超量照射的吸收剂量97

3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作为“生物剂量计”的应用99

参考文献103

2.3.2一般核事故个人剂量测量方法103

3.1.1环境监测的目的110

3.1环境监测110

第3章 环境监测和流出物监测110

3.1.2.2运行前的调查111

3.1.2.1影响监测方案的因素111

3.1.2环境监测方案的设计111

3.1.2.3运行时的监测112

1有计划释放113

3.1.3.1监测的一般原则113

3.1.2.4应急事故的监测113

3.1.3环境监测方法113

2无计划释放114

1γ辐射照射量或剂量的监测115

3.1.3.2就地监测115

2就地γ谱仪122

3.1.3.3实验室监测127

3环境中子剂量的测量127

1样品的收集和制备128

2物理测量133

3.2.1流出物监测的目的145

3.2流出物监测145

3.2.2.2气载流出物的监测146

3.2.2流出物监测的一般原则146

3.2.2监测方案的设计146

3.2.3流出物监测的取样和测量技术148

3.2.2.4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值得注意的问题148

3.2.2.3液态流出物的监测148

3取样方法和技术149

2取样类型149

3.2.3.1取样技术149

1取样点设置149

1就地测量155

3.2.3.2测量技术155

3.3.1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目的和一般原则156

3.3环境监测质量保证156

2实验室测量156

3.3.3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内容157

3.3.2环境监测不确定度的来源157

3.3.3.5取样(包括样品的包装、运输和贮存)中的质量控制158

3.3.3.4记录158

3.3.3.1组织结构、管理和执行人员的职责158

3.3.3.2工作人员资格的说明158

3.3.3.3操作程序和指南158

2放射性测量系统的性能检验159

1放射性核素参考标准159

3.3.3.6放化分析实验室的质量控制159

3质量控制样品的分析160

3.3.3.9审查161

3.3.3.8复审、分析和数据报告161

4计算检验161

3.3.3.7流出物连续监测系统的质量控制161

3.3.4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利益和组织162

参考文献163

4.1工作场所辐射监测的意义和分类167

第4章 工作场所的辐射监测167

4.2.1监测方案的确定169

4.2工作场所外照射的监测169

4.2.2.1工作场所γ、X外照射的监测170

4.2.2工作场所外照射监测方法和监测结果的解释170

4.2.2.2工作场所β外照射的监测173

4.2.2.3工作场所中子辐射的监测175

4.2.2.4工作场所报警系统的建立177

4.2.2.5监测结果的解释178

4.3.1监测目的和监测方案的制定179

4.3工作场所空气污染的监测179

4.3.2.1监测方法的选择180

4.3.2工作场所空气污染监测方法的选择和对测量结果的解释180

4.3.2.2对测量结果的解释181

4.4.1监测的意义和目的183

4.4工作场所放射性表面沾污的监测183

4.4.2.2推定限值184

4.4.2.1国家标准有关放射性物质表面污染的规定184

4.4.2放射性表面沾污的控制标准184

1β放射性表面沾污的直接监测187

4.4.3.1直接监测法187

4.4.2.3参考水平和管理限值187

4.4.3现场放射性表面沾污的监测方法187

2α放射性表面沾污的直接监测法191

1擦拭法194

4.4.3.2间接监测法194

2表面置样检查法195

4.4.3.3低能β核素表面沾污的监测196

4.4.3.4表面沾污的其它监测方法198

4.4.4监测方法的选择和对测量结果的评价199

参考文献200

1工作场所监测201

5.1.1.2放射性气体监测分类及特点201

第5章 空气和水中放射性的监测201

5.1放射性气体监测201

5.1.1综述201

5.1.1.1放射性气体的定义201

1活性炭吸附法202

5.1.2.1取样方法202

2排放监测202

3环境监测202

5.1.2放射性惰性气体监测202

3渗透膜扩散法204

2液体CO2吸收法204

5.1.2.2测量方法205

4低温分馏法205

1流气式电离室206

3流气式闪烁计数器207

2正比计数器207

1冷冻法209

5.1.3.1取样方法209

4液体闪烁计数器209

5γ谱仪209

5.1.3氚的监测209

3鼓泡法210

2干燥法210

4催化燃烧法211

1电离室212

5.1.3.2测量方法212

2有机碘213

1元素碘213

2正比计数器213

3闪烁计数器213

5.1.4气态放射性碘的监测213

5.1.4.1取样方法213

2129I和125的测量215

1131I测量215

3全碘取样215

5.1.4.2测量方法215

2甲基汞218

1金属汞蒸气218

5.1.5空气中汞的监测218

5.1.5.1取样方法218

2KOH取样219

1CsOH鼓泡取样法219

3全汞取样器219

5.1.5.2测量方法219

5.1.6空气中14C监测219

5.1.6.1取样方法219

5.1.6.2测量方法220

4乙醇胺吸收法220

3氢氧化季铵盐吸收法220

1已知气体源浓度221

5.1.8.1确定K刻221

5.1.7其他放射性气体的监测221

5.1.8放射性气体监测中的刻度问题221

3固体点源222

2与已刻度的仪器串接222

5.2放射性气溶胶的监测223

5.1.8.2确定K取223

3撞击取样法224

2静电收集法224

5.2.1放射性气溶胶取样224

5.2.1.1取样方法224

1过滤法224

5.2.1.2取样材料和设备225

4向心取样器和旋风取样器225

5.2.2放射性气溶胶浓度的监测方法228

5.2.1.3取样方式和应注意的问题228

5.2.2.1衰变法229

5.2.2.2α-β比值法230

5.2.2.3α-β假符合法231

5.2.2.4能量甄别法232

5.2.3放射性气溶胶粒度分布的测定235

1闪烁室236

5.3.1.1几种探测器测氡的基本原理236

5.3氡及氡子体监测236

5.3.1氡浓度监测236

2电离室237

2活性炭低温吸附法239

1活性炭吸附法239

5.3.1.2大气氡监测239

3双滤膜法测氡和?240

1闪烁室法242

5.3.1.3井下氡监测242

4活性炭滤纸法测氡和?243

3双滤膜法测氡和?243

2电离室法243

5.3.2氡子体浓度监测245

5.3.1.4水中氡监测245

2氡子体衰变系列的表达式246

1任一放射性衰变系列A→B→C→的表达式246

5.3.2.1用滤膜取样时滤膜上子体放射性的一般表达式246

1三次计数法测单个氡子体浓度247

5.3.2.2氡子体测量方法247

3?子体衰变系列的表达式247

2一次计数法测氡子体α潜能浓度250

1?子体α潜能浓度的测量251

3能量甄别法252

4未结合态氡子体的测量253

5.3.2.3?子体测量方法254

2?子体浓度的测量255

5.3.3氡子体累积暴露量监测256

1使用热释光元件的累积暴露量计257

5.3.3.1氡子体个人累积暴露量计257

2使用半导体探测器的累积暴露量计258

3使用固体径迹探测器的累积暴露量仪260

1热释光型监测器261

5.3.3.2氡和氡子体场所累积监测器261

3ZnS(Ag)闪烁体型监测器263

2半导体型监测器263

5.4.1.1浸入式计数管264

5.4.1就地监测264

5.4水中放射性的监测264

5.4.1.2大面积正比计数器265

5.4.1.3闪烁计数器267

5.4.1.4契伦科夫计数器269

5.4.2.1取样271

5.4.2取样监测271

1采样浓缩272

5.4.2.2样品浓缩和制样272

1浓缩样品的测量273

5.4.2.3放射性测量273

2连续浓缩273

2用液体闪烁计数法直接测量274

5.4.3仪器刻度276

参考文献277

6..2绝对测量281

6.1.1辐射探测的过程281

第6章 放射性样品的测量281

6.1基本概念281

6.1.3相对测量282

6.2几何因子284

6.2.1.3圆窗285

6.2.1.2圆柱形计数管285

6.2.1几种典型的计数条件的几何因子285

6.2.1.1矩形窗285

6.3.1∞窗口,吸收与自吸收校正290

6.3α测量290

6.3.2有限窗口及有限射程下的几何因子291

6.3.3散射改正293

6.3.4.1剩余射程谱294

6.3.4α脉冲谱与α坪曲线294

6.3.4.2坪曲线及偏压曲线295

6.3.5.3α电离电压及电流的统计涨落296

6.3.5.2平面饱和厚源的电离电流(单位面积)296

6.3.5α电流电离室296

6.3.5.1薄源的电离电流(α粒子全部停止在电离室气体内)296

6.4β计数297

6.3.6液体闪烁方法297

6.4.1物质对β射线的吸收与散射298

6.4.2窗及壁的有效吸收厚度300

6.4.3衬底反散射302

6.4.4自吸收自散射校正303

6.4.5甄别阈对计数效率的影响304

6.4.6液体闪烁技术305

6.4.7符合及反符合技术308

6.5.1G-M计数管的效率311

6.5γ计数及测量311

6.5.2闪烁计数器的效率314

6.5.3半导体探测器325

6.5.4反康技术327

6.6X射线计数328

6.5.5井型γ探测器328

6.7核素分析及鉴别方法331

6.7.2α射程法与α能谱法332

6.7.1半衰期分析332

6.7.3纯β核素的鉴别333

6.7.4γ谱方法334

6.7.5峰面积参数计算335

参考文献339

7.1.2辐射防护中放化分析的特点341

7.1.1辐射防护中放化分析的作用341

第7章 各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化分析341

7.1概述341

1固态样品预处理342

7.1.3.1样品预处理342

7.1.3放化分析的一般程序342

2液态样品预处理343

7.1.3.3制源344

7.1.3.2放化分离344

7.1.4.2载体的使用345

7.1.4.1严防污染345

1γ辐射体核素345

2β辐射核素345

3α核素345

7.1.4放化分析中应该注意的问题345

7.2.1氚的测定346

7.2各种核素的放化分析346

7.1.4.3回收率的确定346

7.2.1.1环境水样中氚的测定347

7.2.2.1水样中59Fe、60Co、65Zn的测定349

7.2.259Fe、60Co和65Zn的放化测定349

7.2.390Sr的放化测定350

7.2.3.1硫酸盐沉淀法测定90Sr351

7.2.3.2萃取色层法测定90Sr353

7.2.3.3离子交换法测定90Sr355

7.2.4106Ru的测定358

7.2.3.4磷酸三丁酯萃取法测定90Sr358

7.2.4.1环境水中106Ru的测定359

7.2.4.3尿中106Ru的测定361

7.2.4.2水中106Ru的蒸馏测定361

7.2.5131I和125I的放化测定362

7.2.5.1植物样品中121I和125I的测定363

7.2.5.2环境水样品中131I和125I的测定364

7.2.6.1磷钼酸铵法测定铯365

7.2.6137Cs的测定365

7.2.6.2尿中137Cs的测定367

7.2.7.1环境水和食品灰样中147Pm的测定368

7.2.7147Pm的放化测定368

7.2.8.1尿、头发、空气和水样中210Po的测定371

7.2.8210Po的放化测定371

7.2.8.2挥发法测定土壤中210Po372

7.2.9.1射气法测定环境水中的226Ra373

7.2.9226Ra的放化测定373

7.2.10钍的测定374

7.2.10.1土壤中微量钍的测定375

7.2.10.2水中天然钍的测定376

7.2.11237Np的放化测定377

7.2.10.3尿中钍的测定377

7.2.11.1尿中237Np的测定378

7.2.11.2水样中237Np的测定379

7.2.12.1空气、水、尿和生物样品中铀的荧光法测定380

7.2.12铀的测定380

7.2.12.3水中微量铀的测定382

7.2.12.2排放废水中铀的分光光度法测定382

7.2.12.4水中铀的激光-液体荧光法测定383

7.2.13.1尿中钚的测定384

7.2.13钚的放化分析384

7.2.13.2土壤、空气、水和尿中钚的测定385

7.2.13.3食品中229Pu的测定386

7.2.13.4动物组织中229Pu的测定387

7.2.14.1尿、空气和土壤中Am、Cm的测定388

7.2.142241Am和242Cm的放化测定388

7.2.15.1水、尿、生物样品和土壤中总β放射性的测定391

7.2.15总β放射性的测定391

7.2.16.1食品中总α放射性的测定392

7.2.16总α放射性的测定392

7.2.15.2海水中总β放射性的测定392

参考文献393

7.2.16.2尿中总α放射性的测定393

8.1.2防护仪表的性能简介397

8.1.1防护仪表的分类397

第8章 辐射防护监测仪表性能及刻度397

8.1防护仪表的性能简介397

8.1.3防护仪表的发展趋势410

8.2.2次级标准计量实验室411

8.2.1刻度标准411

8.2仪表刻度411

2β辐射刻度源414

1α辐射刻度源414

8.2.2.1辐射源414

3X、γ辐射刻度源415

4中子辐射刻度源419

8.2.2.3刻度场所422

3其他刻度设备422

8.2.2.2刻度设备422

1标准仪器422

2刻度机械装置422

8.2.2.4刻度的管理与实践424

8.2.3.1标准仪器法425

8.2.3刻度方法与程序425

8.2.3.2标准源法426

8.2.4.1刻度的误差来源与要求428

8.2.4刻度的不确定度428

8.2.4.2刻度因子的不确定度429

8.2.6刻度记录431

8.2.5刻度周期431

8.3.2评价实例432

8.3.1刻度实例432

8.3仪表性能的评价432

附录8.1关于α表面污染监测仪的探测效率的确定435

参考文献437

附录8.2推荐的刻度标准437

9.1.2随机量分布律及描述分布的参数439

9.1.1测量值的误差439

第9章 常用数理统计与计数统计学439

9.1测量值误差处理中的数理统计439

9.1.3.4泊松分布(离散型)441

9.1.3.3二项式分布(离散型)441

9.1.3几种常见的分布律441

9.1.3.1零么分布(离散型)441

9.1.3.2矩形分布(连续型)441

9.1.3.5正态分布442

9.1.4.1直接测量的量的估计446

9.1.4对所测量的量的估计446

9.1.3.6对数正态分布446

9.1.4.2间接测量的量的估计449

9.1.5.1统计检验方法451

9.1.5统计检验的应用451

9.1.5.3对分布函数形状的X2检验(X2非参数检验或称拟合程度的X2检验)458

9.1.5.2几种常用的显著性检验458

9.1.5.4质量控制图及异常数据的判别459

9.1.6.1关于数值计算的几点提示461

9.1.6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461

9.1.6.2关于系统误差的说明及报数据的方式462

9.2.1计数统计涨落463

9.2计数统计学463

9.2.2.1定时法测量计数率467

9.2.2几种常用测量方案的计数统计涨落467

9.2.2.3弱放射性测样及低比活度测样的测量468

9.2.2.2定数计时法468

9.2.2.4两计数率之比值的测量469

9.2.2.5内标法470

9.2.3探测低活度能力的几种表示方法471

9.2.5.2服从二项式分布475

9.2.5.1死时间改正过大475

9.2.4计数率表的统计涨落475

9.2.5几种不服从泊松分布的情况475

9.2.5.3级联分布476

9.3.1.3定标电路中的计数损失477

9.3.1.2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的死时间及活时间计数法477

9.3死时间校正477

9.3.1校正公式477

9.3.1.1两类死时间477

9.3.1.5串联死时间479

9.3.1.4计数率表中的计数损失479

9.3.2计数统计涨落480

9.3.3.1双源法481

9.3.3死时间的测定481

9.3.3.3衰变源法482

9.3.3.2双源比值法482

参考文献483

1988《辐射防护手册 第2分册 辐射防护监测技术》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德平,潘自强主编 1988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辐射防护基础知识(1983 PDF版)
辐射防护基础知识
1983 北京:计量出版社
辐射防护手册  第一分册 辐射源与屏蔽 P480( PDF版)
辐射防护手册 第一分册 辐射源与屏蔽 P480
国外辐射防护(1984 PDF版)
国外辐射防护
1984
辐射防护文集(1976 PDF版)
辐射防护文集
1976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辐射防护标准汇编(1985 PDF版)
辐射防护标准汇编
1985 全国核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射频和微波辐射及其防护技术(1981 PDF版)
射频和微波辐射及其防护技术
1981 四机部第十设计研究院《射频和微波辐射及其防护技术》编辑组
电离辐射防护  第2卷  核装置辐射防护(1988 PDF版)
电离辐射防护 第2卷 核装置辐射防护
1988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核辐射测量与防护(1990 PDF版)
核辐射测量与防护
1990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建筑工程概预算与基础知识(1981 PDF版)
建筑工程概预算与基础知识
198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子辐射的防护(1981 PDF版)
中子辐射的防护
1981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辐射防护导论(1991 PDF版)
辐射防护导论
1991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核能与辐射防护(1994 PDF版)
核能与辐射防护
1994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辐射防护中的辐射致癌问题(1988 PDF版)
辐射防护中的辐射致癌问题
1988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辐射防护手册  第5分册  辐射危害与医学监督(1991 PDF版)
辐射防护手册 第5分册 辐射危害与医学监督
1991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辐射防护手册  第3分册  辐射安全(1990 PDF版)
辐射防护手册 第3分册 辐射安全
1990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