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手册》求取 ⇩

第一篇工程地质概述1

第一章 地貌1

第一节 地貌单元的分类1

第二节 构造、剥蚀地貌3

一、山地3

二、丘陵4

三、剥蚀残山4

四、剥蚀准平原4

第三节 山麓斜坡堆积地貌5

一、洪积扇5

二、坡积裙5

三、山前平原6

四、山间凹地6

一、河谷7

第四节 河流侵蚀堆积地貌7

二、河间地块11

第五节 河流堆积地貌11

一、冲积平原11

二、河口三角洲12

第六节 大陆停滞水堆积地貌12

一、湖泊平原12

二、沼泽地13

第七节 大陆构造侵蚀地貌13

一、构造平原13

二、黄土塬、粱、峁13

第八节 海成地貌14

一、海岸14

二、海岸阶地15

三、海岸平原15

二、峰林地区16

一、岩溶盆地16

第九节 岩溶地貌16

三、石芽残丘17

四、溶蚀准平原17

第十节 冰川地貌18

一、冰蚀地貌18

二、冰碛地貌19

第十一节 风成地貌20

一、沙漠20

二、风蚀盆地21

三、砂丘21

第二章 第四系堆积物21

第一节 第四系堆积物成因的分类21

第二节 主要的第四系堆积物的特征23

一、残积物23

二、坡积物23

三、洪积物24

四、冲积物25

五、湖泊堆积物26

六、沼泽堆积物27

七、滨海堆积物27

八、冰川堆积物28

九、风力堆积物29

第三章 小型地质构造和岩体结构30

第一节 小型地质构造30

一、沉积岩的原生构造30

二、褶皱31

三、裂隙(节理)34

四、断层35

五、整合与不整合38

第二节 岩体结构38

一、造岩矿物的物理性质41

第四章 岩土分类和野外鉴别特征41

第一节 造岩矿物41

二、主要造岩矿物的鉴定特征45

第二节 岩石45

一、岩浆岩45

二、沉积岩46

三、变质岩47

第三节 岩土的工程地质分类48

一、岩土按状态分类48

二、岩石的分类48

三、土的分类49

第五章 地震53

第一节 概述53

一、地震的成因分类53

四、地震烈度54

三、地震震级54

二、地震波54

第二节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57

一、地震周期对建筑物的影响57

二、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58

第三节 强震区场地工程地质评价58

一、地震地质工作的要求58

二、建筑场地的选择58

三、地基土类型的划分59

四、工程地质评价和建议59

第六章 地质力学基本知识61

第一节 概述61

第二节 结构面62

一、构造形迹与结构面62

二、结构面的分类62

三、破裂结构面的特征63

四、结构面的序次和级别64

第三节 构造体系65

一、构造体系和构造型式65

二、构造体系的类型65

三、构造体系的复合和联合67

第二篇工程地质测绘与勘探69

第一章 工程地质测绘69

第一节 工程地质测绘的目的和要求69

一、测绘范围的确定和测绘比例尺的选择69

二、测绘的精度要求70

三、观察点的布置原则71

第二节 测绘前的准备工作71

一、资料的搜集和研究71

三、编制测绘纲要72

二、踏勘72

第三节 测绘方法73

一、常用的三种方法73

二、按精度要求选择不同的方法74

第四节 测绘内容74

一、地貌的研究74

二、基岩的研究76

三、第四系地质的研究81

四、地表水及地下水的研究82

五、非金属建筑材料调查82

第五节 资料整理86

一、检查外业资料86

二、编制图表86

第二章 电法勘探86

一、电法勘探的种类86

二、电阻率法的基本原理88

三、电阻率法的分类90

四、利用充电法测定地下水流向和流速96

第三章 钻探97

第一节 探槽和探井97

一、探槽97

二、探井98

第二节 钻孔99

一、钻进方法99

二、钻机类型及其主要技术性能101

三、岩石的可钻性及其分类107

第四章 取土器及取样110

第一节 取土器的设计要求和技术参数110

一、取土器的设计要求110

二、取土器的基本技术参数110

第二节 取土器115

一、限制球阀式取土器116

二、上提活阀式取土器117

三、回转压入式取土器117

四、活塞式取土器118

第三节 原状土样的采取方法119

一、击入法119

二、压入法119

三、振动法121

第四节 影响土样质量因素121

第五章 勘探点的测量122

一、测量方法和要求122

二、边长反算125

三、高程测量125

四、不同坐标系统的换算126

一、基本物理性质指标128

第一节 土的物理性质指标128

第一章 室内试验128

第三篇测试工作128

二、粘性土的可塑性指标134

三、颗粒组成及砂土的密度指标135

四、透水性指标136

第二节 土的力学性质指标137

一、压缩性137

二、抗剪强度138

三、无侧限抗压强度139

第三节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应用140

第四节 有关土的经验数据142

一、经验数据142

二、按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分类143

第五节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145

一、岩石的主要物理性质145

二、岩石的力学性质146

三、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经验数据147

第二章 触探149

第一节 动力触探149

一、动力触探的应用和应用条件149

二、动力触探的设备规格和试验方法149

三、动力触探的影响因素151

四、动力触探指标的应用152

第二节 标准贯入试验165

一、试验方法165

二、试验指标及指标的校正166

三、试验指标的应用167

第三节 静力触探172

一、静力触探仪的构造172

二、实测工作175

三、触探成果的整理及应用175

二、设备规格及适用范围178

一、试验目的178

第三章 载荷试验178

第一节 静力载荷试验178

三、试验要求180

四、试验资料的整理181

五、根据载荷试验成果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185

六、浸水载荷试验187

第二节 桩载荷试验188

一、试验目的188

二、试验设备188

三、试验工作和试验资料的分析188

四、桩表面摩擦阻力的测定190

一、适用范围及原理191

二、主要设备191

三、试验工作191

第一节 大面积直剪试验191

第四章 野外剪力试验191

四、试验资料的整理192

第二节 水平挤出法剪力试验194

一、试验设备194

二、试验工作194

三、试验资料的整理与计算195

第三节 十字板剪力试验197

一、仪器的结构及规格197

二、试验步骤198

三、转径校正199

四、成果整理200

第五章 地基动力参数的测试202

第一节 地基刚度系数及其确定202

一、天然地基刚度及刚度系数202

二、刚度系数的确定202

三、摩擦桩的地基刚度206

一、弹性模量 Ε 和泊松比 μ 的测定207

第二节 地基刚度系数的测试方法207

二、地基刚度系数的测定211

第三节 振动的衰减215

一、土中振波的传播速度215

二、土中振波衰减的计算216

三、振波衰减系数的测定217

第四节 阻尼系数及其测定219

一、阻尼系数219

二、阻尼系数的测定219

二、试验仪器设备220

三、试验步骤220

四、资料整理和计算220

一、野外振动载荷试验的目的220

第五节 野外振动载荷试验220

第四篇地基评价与计算222

第一章 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方法222

一、划分统计单元体222

二、统计步骤及方法223

三、根据统计结果选择计算指标228

第二章 地基土承载力的确定231

第一节 确定地基土承载力的因素231

第二节 确定地基土承载力的方法232

一、查表法232

二、公式计算法241

三、野外测试法246

第三节 下卧层强度的验算246

附:几个地区有关土的地基承载力经验值246

一、按土的物理性质指标查表确定259

第四节 桩基承载力的确定259

二、按实测土的力学性质指标计算267

三、按桩静载荷试验确定269

四、按打桩公式确定269

第三章 地基变形验算271

第一节 变形验算条件和容许变形值271

一、变形验算的条件271

二、地基容许变形值272

第二节 地基压缩层深度的计算273

一、按变形比值计算273

二、按应力分布计算274

三、按基础宽度估算277

四、钻探深度与设计荷载和受压层的关系278

一、均质地基中的应力分布279

二、非均质地基中的应力分布279

第三节 应力分布279

第四节 地基变形计算282

一、按压缩模量计算283

二、按变形模量计算288

三、刚性下卧层沉降计算288

四、地基变形的延续时间290

第五节 特殊情况下的沉降计算290

一、深开挖基础沉降的计算290

二、桩基沉降的计算291

第四章 地基处理294

第一节 重锤表面夯实法294

一、基坑夯实宽度的确定294

二、表层地基含水量的控制295

三、重锤夯实的效果295

一、适用范围296

二、垫层厚度和宽度的确定296

第二节 换土垫层法296

三、土垫层地基的承载力298

第三节 深层挤密桩加固法298

一、砂桩挤密加固298

二、灰土或素土挤密桩加固299

第四节 改变土壤性质加固法300

一、硅化加固300

二、热力加固300

三、碱液加固301

第五节 桩基法301

第五章 建筑物的沉降及沉降观测301

第一节 建筑物的沉降301

一、沉降产生的原因和分类301

一、概述302

第二节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302

三、建筑物有害沉降的防止302

二、沉降速度302

二、水准点的布置和埋设303

三、观测点的布置和安设303

四、观测工作304

五、观测成果的整理304

一、黄土的分类及分布306

第一节 湿陷性黄土的分布和基本特征306

第一章 湿陷性黄土306

第五篇地区性土和特殊土306

二、黄土堆积时代及代表地层307

三、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特征309

第二节 湿陷性黄土的评价311

一、黄土湿陷程度的确定311

二、黄土自重湿陷性的判定312

三、黄土的湿陷起始压力314

一、新近堆积黄土的特征315

四、湿陷性黄土地基承载力的确定315

第三节 新近堆积黄土的特征及评价315

二、新近堆积黄土的分布316

三、新近堆积黄土的评价316

第二章 红粘土316

一、红粘土的形成和分布316

二、红粘土的工程性质317

三、红粘土的地基评价319

第三章 软土322

第一节 软土的成因类型及其特征322

一、软土的成因类型322

一、软土的分布325

二、软土地区的层理构造325

第二节 软土的分布325

二、软土的特征325

三、山区谷地可能出现软土的地段327

第三节 软土勘测要点及地区性的经验数据328

一、对勘测的特殊要求328

二、地区性的经验指标数据328

第四章 填土333

第一节 杂填土333

一、杂填土的类型333

二、杂填土地基的评价333

第二节 冲填土336

一、冲填土的形成和特征336

二、冲填土地基的评价336

第三节 压实填土337

一、压实填土的质量控制337

一、冻土的分类339

第一节 冻土的类型339

第五章 冻土339

二、压实填土的承载力339

二、季节性冻土的分类340

三、多年冻土的分类341

第二节 冻土的工程性质和地基评价341

一、冻土的有关物理力学性质341

二、冻土的地基评价342

第三节 冻土地区的勘测和地基防治措施344

一、勘测工作344

二、冻土地基的防治措施344

第六章 膨胀土345

第一节 膨胀土的工程性质345

一、膨胀土对建筑物的危害345

二、膨胀土的特征346

三、胀缩性与土的物理指标的关系346

四、引起胀缩的主要因素347

第二节 胀缩性能的测试和判定348

一、胀缩性能的指标和测试方法348

二、膨胀土的判定标准和分类351

三、地基胀缩量的计算354

第三节 膨胀土地基的防治措施354

一、防水保湿措施354

二、建筑物布置和基础设计措施355

三、地基处理措施355

第七章 盐渍土355

一、盐渍土的形成和分布355

二、盐渍士的类型356

三、盐渍土的地基评价357

四、盐渍土地基危害的预防358

一、岩溶的主要形态359

第一节 岩溶的形态和发育规律359

第一章 岩溶地区勘测359

第六篇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勘测359

二、岩溶发育的条件和规律360

第二节 岩溶地区的勘测361

一、工程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361

二、勘探工作量布置原则362

第三节 地基稳定性评价和处理措施362

一、稳定性评价362

二、地基处理措施365

第四节 土洞366

一、土洞的成因366

二、土洞的形成条件367

三、土洞地区的勘测368

四、土洞和塌陷的工程处理369

一、自然斜坡的分类370

第一节 自然斜坡370

第二章 斜坡稳定性勘测370

二、自然斜坡稳定性评价371

第二节 人工边坡374

一、人工边坡的确定方法374

二、稳定性评价及坡形选择386

第三节 滑坡387

一、滑坡的定义、要素和分类387

二、滑坡发生的原因391

三、滑坡的识别与裂缝的性质393

四、滑坡稳定性的判断及其检算396

五、滑坡滑带土的抗剪强度测定407

六、滑坡的防治原则408

第三章 泥石流地区的勘测409

第一节 概述409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409

二、泥石流的分类411

三、泥石流的识别412

第二节 有关指标的测定和计算413

一、容重的测定413

二、流量的计算413

三、流速的计算414

第三节 泥石流的防治416

第四章 采空区的勘测416

第一节 大面积采空区的勘测和稳定性评价416

一、大面积采空区的地表移动和变形416

二、勘测工作421

三、稳定性评价421

四、防治地表变形和防止建筑物变形的措施425

第二节 小窑采空区的勘测和稳定性评价425

一、小窑采空区的地表变形425

三、稳定性评426

二、勘测工作426

第七篇洞室工程勘测430

第一章 人工洞的勘测和稳定性评价430

第一节 人工洞位置的选择430

一、进洞山体选择430

二、洞口位置选择430

三、洞轴线位置确定431

第二节 工程地质勘测431

一、工程地质测绘主要内容431

二、勘探工作431

第三节 稳定性评价432

一、稳定性评价的主要因素432

二、稳定性评价的要求433

三、几种评价方法介绍433

第一节 天然洞的选择条件450

第二章 天然洞的勘测和稳定性评价450

一、地质测绘主要内容451

第二节 工程地质勘测451

二、洞室底板的勘探453

第三节 稳定性评价453

一、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453

二、稳定性评价方法454

第三章 黄土洞室的勘测和稳定性评价458

第一节 进洞位置的选择458

第二节 工程地质勘测459

第三节 稳定性评价方法460

一、工程地质分析460

二、工程地质条件比拟法461

三、力学计算法461

第一节 岩土的水理性质及岩土中水的形式463

一、岩土的水理性质463

第八篇水文地质463

第一章 地下水类型及其特征463

二、水在岩土中的存在形式464

第二节 地下水分类及其特征464

一、地下水分类464

二、地下水的特征465

第三节 地下水位等高线图的绘制方法468

一、计算法469

二、间差作图法469

第二章 地下水的性质及其分析470

第一节 地下水的性质470

第二节 水质分析和表示方法471

一、水质分析项目471

三、水质分析结果表示方法472

二、取水样要求472

四、地下水侵蚀性判定标准473

第三章 水文地质测试482

第一节 地下水流向流速的测定482

一、地下水流向的测定482

二、地下水流速的测定482

第二节 渗水试验484

一、设备要求484

二、试验方法484

三、渗透系数的计算485

第三节 压水与注水试验486

一、注水试验486

二、压水试验487

一、试验的目的与种类492

第四节 抽水试验492

二、抽水孔的种类494

三、试验设备494

四、试验要求498

五、资料整理498

第四章 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和潜水位上升预测501

第一节 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501

一、观测目的501

二、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502

第二节 潜水位上升的预测502

一、潜水位上升的原因502

二、潜水位上升的预测504

第三节 地下水的几种不良作用515

一、潜蚀515

二、流砂516

三、基坑突涌517

1975《工程地质手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工程地质手册》编写组编 1975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崑崙山西部石炭二迭纪地?及其动物群  第5卷  第1号(1960 PDF版)
崑崙山西部石炭二迭纪地?及其动物群 第5卷 第1号
1960 北京:地质出版社
工程地质学 上册(1979 PDF版)
工程地质学 上册
1979
化学工程手册  传质( PDF版)
化学工程手册 传质
工程地质学  第2册(1956 PDF版)
工程地质学 第2册
1956
工程地质(1984 PDF版)
工程地质
1984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工程地质试验手册(1982 PDF版)
工程地质试验手册
1982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铁路工程地质手册(1975 PDF版)
铁路工程地质手册
1975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经济与文化(1987 PDF版)
经济与文化
1987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工程地质(1981 PDF版)
工程地质
198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简明工程地质手册(1998 PDF版)
简明工程地质手册
1998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工程地质与地质工程(1993 PDF版)
工程地质与地质工程
1993 北京:地震出版社
工程地质手册  第2版(1982 PDF版)
工程地质手册 第2版
1982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工程地质手册(1975 PDF版)
工程地质手册
1975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75 PDF版)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1975 北京:地质出版社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手册(1985 PDF版)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手册
1985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