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经济学概要》
作者 | 季星如编著 编者 |
---|---|
出版 |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263 |
出版时间 | 1986(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4338·4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782912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篇 总论3
第一章 导论3
第一节 建立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意义3
一 正确处理生产关系的问题需要生产力经济学4
二 生产力经济学与“四化”建设5
三 世界新的产业革命与生产力经济学6
四 生产力经济学与经济科学的发展8
第二节 生产力经济学的对象和学科性质9
一 生产力的二重属性与生产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9
二 生产力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经济科学体系中的地位10
第三节 生产力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体系结构12
一 生产力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2
二 生产力经济学的体系结构15
第二章 生产力系统论18
第一节 生产力是一个系统18
一 问题的提出18
二 生产力是一个系统20
第二节 生产力系统的因素24
一 生产力系统的一般因素24
二 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具体因素27
第三节 生产力系统的基本特征31
一 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性31
二 生产力系统的层次性33
三 生产力系统的关联性34
四 生产力系统的数量规定性35
五 生产力系统的有序性36
六 生产力系统的动态平衡37
第四节 生产力方式38
一 生产力方式的含义38
二 生产力方式的作用和重要意义40
第三章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基本规律42
第一节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42
一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动力作用42
二 “需要”对生产力的动力作用44
三 生产力的内在矛盾对生产力的动力作用46
四 精神因素对生产力的作用48
五 从总体上把握生产力的动力48
第二节 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49
一 对生产力基本规律几种观点的评述49
二 生产力基本规律的表述与论证52
第二篇 生产力各因素59
第四章 劳动者59
第一节 劳动者的内涵及其在生产力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59
一 劳动者的内涵59
二 劳动者在生产力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62
第二节 劳动力再生产和更新规律64
一 劳动力的再生产64
二 劳动者的技术老化与更新规律66
三 劳动力智力化规律70
第三节 劳动力再生产中的教育因素73
一 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作用73
二 世界新技术革命对教育的影响77
第五章 劳动资料82
第一节 生产工具83
一 生产工具劳动功能化规律83
二 生产工具劳动功能化的条件及其发展动力86
三 物质属性劳动功能化的主要途径87
第二节 能源89
一 能源的发展规律89
二 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92
三 能源发展的总趋势93
第三节 交通运输95
一 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趋势95
二 交通运输业先行的规律97
三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99
第六章 劳动对象103
第一节 劳动对象的含义及其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103
一 劳动对象的含义103
二 劳动对象是生产力发展的要素105
三 原材料在现代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08
第二节 劳动对象的发展与开拓111
一 劳动对象发展规律111
二 我国劳动对象的开拓116
第七章 生产力系统中的自然力与生态平衡121
第一节 生产力系统中的自然力121
一 自然力在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121
二 人类利用自然力的条件123
第二节 生态平衡与生产力126
一 生产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统一126
二 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的统一128
第三节 生态平衡与工农业129
一 生态平衡与农业129
二 生态平衡与工业131
第四节 森林生态与国民经济134
第八章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137
第一节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137
一 科学技术能决定生产力诸因素的素质137
二 科学技术进步能提高生产力因素的结合能力139
三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推动力140
第二节 新科技革命与我们的对策141
一 新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42
二 新科技革命既是挑战也是机会143
三 我们的对策144
第三节 加快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146
一 建立合理的科研结构146
二 制订正确的科技发展规划148
三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148
四 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149
第九章 信息与生产力151
第一节 信息与生产力信息151
一 信息的实质与特征151
二 生产力信息的内容与分类153
第二节 信息在生产力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155
一 手工生产时期的信息156
二 机械化大生产时期的信息156
三 生产自动化时代的信息157
第三节 信息处理及其现代化158
一 信息处理的概念与内容158
二 信息处理的基本要求159
三 信息处理技术的现代化160
四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步骤163
第三篇 生产力各因素的结合167
第十章 生产力结构167
第一节 生产力结构的内涵与制约因素167
一 生产力结构的含义与分类167
二 生产力结构的制约因素与合理化标准170
第二节 生产力结构发展的规律172
一 社会生产两部类协调发展的规律173
二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的发展规律175
三 第三产业发展比重提高的规律177
四 基础结构与基本生产部门发展相适应的规律179
第三节 我国经济结构的状况181
一 建国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化181
二 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183
第四节 我国经济结构的合理化187
一 确立正确的经济结构目标187
二 加强基础部门的发展190
三 正确处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192
四 正确处理速度和结构的关系194
第十一章 生产力布局196
第一节 生产力布局的内容和制约布局的因素196
一 生产力布局的内容196
二 制约生产力布局的因素197
第二节 生产力布局的规律和原则198
一 生产力布局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规律198
二 地域选优的“指向”规律201
第三节 建国以来的生产力布局204
一 新中国生产力布局的巨大成就204
二 主要的经验教训205
第四节 生产力布局的系统规划210
一 开展生产力布局系统规划的意义210
二 我国经济区域的划分211
第五节 城市化规律和我国的城市化道路215
一 城市化规律215
二 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216
三 城镇建设的科学化218
第十二章 生产力规模221
第一节 生产力规模的内涵与制约因素221
一 生产力规模的含义与衡量指标221
二 制约生产力规模的因素223
第二节 生产力规模发展的规律和规模合理化的原则225
一 聚集规模律225
二 大中小企业并存的规律226
三 规模合理化的原则230
第三节 我国企业规模结构及其合理化234
一 我国企业规模结构的问题234
二 我国企业规模结构中存在问题的原因235
三 我国企业规模结构的合理化237
第十三章 生产力的时间240
第一节 生产力系统总体运动的时间240
一 生产力运动的日历时间240
二 生产时间242
三 流通时间244
四 空闲时间246
第二节 微观生产力系统诸要素的组合时间及其运营方式248
一 微观生产力系统诸要素的组合时间248
二 生产力新旧因素更替的时间关系及其运营方式252
三 影响生产力要素时间组合关系的因素253
第三节 宏观生产力系统中的时间制约关系255
一 宏观生产力系统中诸要素的时间制约规律255
二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时序259
附:主要参考书目262
1986《生产力经济学概要》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季星如编著 1986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生产力经济学
- 1987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 生产力经济学原理
- 1987
-
- 生产力经济学教程
- 1994 北京:新华出版社
-
- 生产力经济学概论
- 1987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 生产力经济学
- 1992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 生产力经济学概论
- 1990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 生产力经济学
- 1986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 生产力经济学概论
- 1996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生产力经济学基础
- 1985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 生产力经济学简论
- 1988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
- 实用生产力经济学
- 1995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
- 生产力经济学导论
- 1992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
- 生产力经济概论
- 1983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 生产力经济学
- 1994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简明生产力经济学
- 1990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