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基本知识讲话》求取 ⇩

目次1

第一章 法的本质、起源和发展1

第一节 法的起源1

一、法不是从来就存在的1

二、原始公社的共同规则是习惯2

三、法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4

第二节 法的本质5

一、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阶级统治的工具5

二、法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12

三、法和政治的关系14

四、法和道德的关系17

笫三节 法的发展20

一、法是怎样发展的20

二、剥削阶级的法27

三、社会主义的法35

第四节 对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学者的法的观点的批判38

一、对奴隶主和封建阶级思想家和学者的法的观点的批判38

二、对资产阶级思想家和学者的法的观点的批判42

三、批判资产阶级学者对法的形式主义的分类47

第二章 我国的法是社会主义的法51

第一节 我国的法是工人阶级意志的表现,是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51

一、我国的法是工人阶级意志的表现51

二、我国的法是由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定或认可的55

三、我国的法是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59

第二节 我国的法是巩固我国国家制度的工具61

一、我国的法是实现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61

二、我国的法是维护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的工具67

三、我国的法是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工具70

第三节 我国的法和党的政策的关系74

一、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我国的法的指导原则80

第一节 我国的法在处理两类矛盾中的作用80

第三章 我国的法的作用80

二、我国的法在处理敌我矛盾中的作用82

三、我国的法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的作用85

第二节 我国的法在同犯罪作斗争中的作用94

一、我国刑法的指导思想和任务94

二、我国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95

三、我国刑法规定了对犯罪适用的刑罚97

第三节 我国的法在组织经济中的作用102

一、我国的法是国家组织经济的一种手段102

二、我国的法在没收官僚资本和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中的作用104

三、我国的法在改造非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106

四、我国的法在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110

第四节 我国的法在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113

一、我国的法是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有力保证113

二、我国的法是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重要保障117

三、我国的法是按照客观规律组织现代化经济的重要手段121

第四章 我国的法的制定和运用126

第一节 我国的法的制定126

一、我国的法的制定和国民党旧法的废除126

二、建国后我国制定的主要法规133

三、我国制定法的原则142

第二节 我国的法的运用150

一、我国的法的运用的意义和要求150

二、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155

三、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168

第五章 我国的法的遵守175

第一节 守法是每个公民的义务175

一、守法的意义175

二、人民守法是自觉的183

第二节 守法和遵守共产主义道德189

第三节 坚决同违法行为进行斗争193

1963《法学基本知识讲话》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若愚著 1963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法学基本知识(1983 PDF版)
法学基本知识
1983 战士出版社
法学基本知识(1983 PDF版)
法学基本知识
1983
法学基本知识讲话  维吾尔文(1981 PDF版)
法学基本知识讲话 维吾尔文
1981 北京:民族出版社
行政法基本知识讲话(1986 PDF版)
行政法基本知识讲话
1986 北京:群众出版社
党的基本知识讲话(1961 PDF版)
党的基本知识讲话
1961 北京:北京出版社
计划生育基本知识讲话(1983 PDF版)
计划生育基本知识讲话
1983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宪法知识讲话(1985 PDF版)
宪法知识讲话
1985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宪法基础知识讲话(1988 PDF版)
宪法基础知识讲话
1988 上海:学林出版社
法学知识讲话(1992 PDF版)
法学知识讲话
1992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各科基本知识讲话(1938 PDF版)
各科基本知识讲话
1938 上海杂志公司
人民法院基本知识讲话(1956 PDF版)
人民法院基本知识讲话
1956 华南人民出版社
宪法知识讲话(1993 PDF版)
宪法知识讲话
1993 北京:法律出版社
宪法基本知识讲话(1962 PDF版)
宪法基本知识讲话
1962 北京市:中国青年出版社
宪法基本知识讲话(1954 PDF版)
宪法基本知识讲话
1954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1991 PDF版)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1991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