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法方药精要》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中医理法方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

一、中医理法方药理论体系的形成2

二、中医理法方药理论体系的发展8

第二节 中医理法方药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主要特点和独特理论体系形成的原因16

一、中医理法方药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16

二、中医理法方药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1

三、中医理法方药独特的理论体系形成的原因27

(一) 自然观方面的原因27

(二) 方法论方面的原因31

第三节 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为逐步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而奋斗46

一、中西医理论体系的异同和今后医学的方向46

二、中医发展的历史机遇和面临的严峻挑战52

三、发扬优势,克服缺陷,走向未来53

一、气化的基本含义65

二、气化论的基本内容66

(一) 气是看不见的客观存在着的物质66

(二) 气是宇宙的本原67

第二章 中医学与哲学68

第一节 气化论68

(四) 形气转化是宇宙万事万物存在的基本形态,升降出入是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69

(三) 气化是宇宙的本质69

三、气化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72

(一) 解释生命和精神意识的起源72

(二) 说明人体的组成和功能活动73

(三) 说明病理变化75

(四) 用于诊断76

(五) 用于治疗77

附:气化论参考78

第二节 阴阳论79

一、阴阳论的形成81

二、阴阳的含义83

(一) 阴阳的普遍性和特殊性85

三、阴阳论的主要内容85

(二) 阴阳的相对性和确定性87

(三) 阴阳的对立性和统一性88

(四) 事物运动的原因和运动状态91

(五) 阴阳的不平衡性和相对平衡性92

四、阴阳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94

(一) 用于说明人体结构、功能,人与外界的联系和正常人体阴阳相对平衡94

(二) 用于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97

(三) 用于疾病的诊断98

(四) 用于疾病的治疗99

(五) 用于指导摄生防病101

附:阴阳论参考102

第三节 五行论104

一、五行论的形成106

二、五行的含义111

三、五行论的主要内容113

(一) 相生相克114

(二) 正常的生克制化规律115

(三) 异常的乘侮亢害规律116

(四) 胜复调节规律117

四、五行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19

(一) 以五行说明人体组成119

(二) 以五行说明人体的结构120

(三) 以五行说明人体生理功能122

(四) 以五行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24

(五) 以五行用于疾病的诊断128

(六) 用于指导疾病的治疗129

五、新五行关系论131

附:五行论参考134

第四节 天人论137

一、天人论的形成138

二、天人的含义139

三、天人论的主要内容141

(一) 天人相互通应142

(二) 天人相互作用144

四、天人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47

(一) 说明人的生理147

(二) 说明病理148

(三) 指导治疗150

(四) 指导摄生预防152

附:天人论参考153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医学156

第三章 中医正常人体学160

第一节 中医关于人体物质组成和新陈代谢的认识160

第二节 人体生命之本——阴质、阳能和化生论165

一、阴质论166

(一) 精166

(二) 血170

(三) 津液171

二、阳能论172

(一) 气173

(二) 火(阳)179

(三) 神181

三、化生论184

四、气血津液精神之间的关系186

第三节 脏腑系统生理学191

(一) 心小肠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196

一、心小肠系统——心、小肠、血脉、舌、面、神196

(二) 心小肠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198

附:内包络,膻中200

二、肝胆系统——肝、胆、筋、爪、目、魂201

(一) 肝胆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202

(二) 肝胆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205

三、脾胃系统——脾、胃、肌肉、四肢、唇、口、意209

(一) 脾胃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210

(二) 脾胃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212

四、肺大肠系统——肺、大肠、皮毛、鼻、喉、魄216

(一) 肺大肠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217

(二) 肺大肠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219

五、肾膀胱系统——肾、膀胱、骨、髓、脑、发、耳、二阴、志223

(一) 肾膀胱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224

(二) 肾、膀胱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226

附录:三焦、脑、女子胞232

六、各系统主要要素之间的联系235

第四节 经络生理学242

一、总论243

(一) 经络的含义243

(二) 经络系统的组成243

(三) 经络的命名245

(四) 经络与腧穴246

(五) 经络的生理功能247

(六) 经络学说的应用249

二、各论250

(一) 十二经脉250

(二) 奇经八脉269

(三) 十二经别277

(四) 十五别络280

(五) 十二经筋283

(六) 十二皮部286

一、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289

第五节 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289

二、正常人体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290

(一) 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是生命运动的基本法则290

(二) 相互联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291

(三) 控制和胜复调节是正常人体的基本机制292

(四) 阴阳在运动中保持相对平衡是正常人体的根本保证295

第四章 中医病理学302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302

一、中医关于健康的基本概念302

二、中医关于疾病的基本概念304

第二节 病因学306

一、外因307

(一) 自然气候因素308

(二) 社会生活因素316

二、内因320

第三节 发病学328

一、疾病发生的原理328

(一)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328

(二) 外来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329

(三) 疾病的发生329

二、形成不同病证的原理331

(一) 病邪性质331

(二) 因果转化331

(三) 邪中部位332

(四) 邪气轻重与正气强弱333

(五) 体质因素333

第四节 疾病的共同本质、基本规律和存在形式336

一、疾病的共同本质336

二、疾病的基本规律340

(一) 正虚与邪实矛盾的对立统一是疾病的根本规律341

(二) 疾病在运动过程中是普遍联系的342

(三) 疾病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344

(四) 疾病传变的规律346

(五) 疾病结局的一般规律348

三、疾病的存在形式349

第五节 疾病的性质及病理352

一、正虚的表现及病机病理353

(一) 水虚(阴虚)353

(二) 血虚355

(三) 精虚355

(四) 气虚357

(五) 火虚(阳虚)358

(六) 神虚360

二、邪实的表现及病机病理362

(一) 风363

(二) 湿(饮、水)365

(三) 寒366

(四) 热(火、温)368

(五) 气实(气郁、气逆)369

(六) 血瘀371

(七) 痰372

(八) 食滞373

(九) 虫373

(十) 中毒374

附:暑、燥、疫疠、外伤、遗传374

〔参考〕疾病性质375

第六节 疾病的病量及病理381

第七节 疾病的部位及病理385

一、肌表病理386

二、经络病理388

(一) 十二经脉病理389

(二) 奇经八脉病理396

(三) 十二经别病理400

(四) 十五别络病理400

(五) 十二经筋病理402

(六) 十二皮部病理403

三、脏腑系统病理404

(一) 心小肠系统病理404

(二) 肝胆系统病理407

(三) 脾胃系统病理415

(四) 肺大肠系统病理418

(五) 肾膀胱系统病理421

(六) 六腑系统病理纵论427

附:疾病部位病理参考431

第八节 基本证候学434

一、基本证侯的来源和形成原理434

二、基本证候归纳简表437

三、基本证候的作用458

第五章 中医诊断学461

第一节 四诊纲要461

一、问诊纲要461

(一) 问病史461

(二) 具体症状的问诊464

二、望诊纲要472

(一) 望神色形态473

(二) 望舌质舌苔476

(三) 望全身各部481

(四) 望排泄物483

(五) 望小儿指纹483

三、闻诊纲要484

(一) 听声音484

(二) 嗅气味486

四、切诊纲要486

(一) 脉诊486

(二) 按诊497

五、四诊中应注意的问题498

参考503

第二节 辨证纲领(辨证三部曲)508

一、辨性、量、位512

(一) 辨病性512

(二) 辨病量520

(三) 辨病位522

二、明标本526

(一) 证候的标和本527

(二) 如何辨明标本528

三、知规律533

(一) 正虚邪实的对立统一法则,是证候的根本法则533

(二) 证候的普遍联系法则534

(三) 证候的运动规律536

附:传统各辨证方法述要536

一、八纲辨证537

二、气血津液辨证545

四、病因辨证549

五、六经辨证549

三、脏、腑辨证549

六、卫气营血辨证555

七、三焦辨证558

第一节 养生防病的含义和根本问题562

一、养生防病的含义562

第六章 中医养生防病学562

二、养生防病的根本问题563

一、呼吸精气572

二、合理饮食572

第二节 养生防病的具体方法572

三、劳逸适当(包括形劳心劳房劳)574

四、调摄神志,适应社会环境574

五、把握规律,适应自然环境575

第七章 中医治则和冶法学581

第一节 治疗原则581

一、治病求本582

(一) 什么是本582

(二) 正反逆从584

(三) 标本治则587

二、扶正祛邪589

(一) 一般原则590

(二) 轻重缓急591

(三) 掌握规律593

(四) 病证复杂,多法兼用594

(五) “谨守病机,异病同治,同病异治”596

三、调整阴阳596

四、三因制宜597

五、遵创结合599

第二节 治疗方法600

一、扶正法602

(一) 补阳法607

(二) 补气法609

(三) 滋阴法610

(四) 补血法613

附:阴阳气血交补法614

二、祛邪法615

(一) 祛风法616

(二) 祛寒法619

(三) 祛热(火)法621

(四) 祛湿(饮、水)法624

(五) 理气法626

(六) 理血法628

(七) 祛痰法630

(八) 消食法631

(九) 驱虫法632

(十) 解毒法632

三、对症法633

(一) 收敛固涩法633

(四) 涌吐法634

(二) 镇惊安神法634

(三) 开窍醒神法634

附1.关于暑、燥、疫疠、外伤、遗传等病证治法的说明635

附2.中医治则和治法参考636

(一) 四气五味636

第八章 常用中药类编638

第一节 总论638

一、药物的性能639

(二) 升降浮沉641

(三) 归经643

(四) 有毒与无毒645

二、药物的用法646

(一) 配伍646

(五) 药物的阴阳五行属性646

(二) 用量648

(三) 服用法651

(四) 用药禁忌652

三、药物的采集、炮制与制剂653

第二节 各论656

一、扶正类药657

(一) 助阳药658

(二) 补气药664

(三) 滋阴药668

(四) 补血药673

附:关于补精、补神用药问题的说明675

二、祛邪类药物676

(一) 祛息风邪药677

(二) 温散寒邪药682

(三) 祛泻热邪药690

(四) 祛湿利水药708

(五) 理气药723

(六) 理血药727

(七) 祛痰药737

(八) 消导食滞药742

(九) 驱虫药744

三、对症治疗药746

(一) 收敛固涩药747

(二) 安神药751

(三) 开窍药753

(四) 止咳平喘药754

(五) 涌吐药756

(六) 外用药757

附1:关于暑、燥、中毒、外伤、遗传病类的用药说明760

附2:临床用药总分类歌761

附3:暑、燥、中毒、损伤、遗传用药763

附4:随症(状)加减用药举例764

第一节 总论765

一、组成原则765

第九章 中医方剂学类编765

二、组成变化766

三、剂型和用法768

第二节 各论772

一、扶正剂775

(一) 助阳剂777

(二) 补气剂785

(三) 滋阴剂793

(四) 补血剂808

附:交补剂813

二、祛邪剂817

(一) 祛风剂819

(二) 祛寒剂831

(三) 对待标本的原则835

(三) 祛热剂843

(四) 祛湿(水、饮)剂866

(五) 理气剂879

(六) 理血剂892

(七) 祛痰剂903

(八) 消导食滞剂913

(九) 驱虫剂917

(一) 安神剂920

三、对症治疗剂920

(二) 开窍剂924

(三) 固涩剂928

(四) 涌吐剂935

(五) 痈疡剂936

(六) 和解剂942

附1:关于暑、燥、外伤、中毒、遗传病证方剂的说明948

附2:代表方剂歌诀949

方剂索引966

1991《中医理法方药精要》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樊鼎编著 1991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古今中医治法精要(1997 PDF版)
古今中医治法精要
1997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广告精要Ⅰ:原理与方法( PDF版)
广告精要Ⅰ:原理与方法
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PDF版)
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成就展览办公室
中医中药科研方法撷要(1991 PDF版)
中医中药科研方法撷要
1991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药治疗癌症临证精方(1995 PDF版)
中医药治疗癌症临证精方
1995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中医良药良方(1991 PDF版)
中医良药良方
1991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1994 PDF版)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
1994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千金翼方(1955 PDF版)
千金翼方
1955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伤科用药方法与常用方(1994 PDF版)
中医伤科用药方法与常用方
1994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中华古医药方  中华神医药方  上(1998 PDF版)
中华古医药方 中华神医药方 上
1998 成都:巴蜀书社
中医用药精华(1999 PDF版)
中医用药精华
1999 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中医药情报信息方法(1999 PDF版)
中医药情报信息方法
1999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1991 PDF版)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
1991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方药学(1973 PDF版)
中医方药学
1973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医用中药药理学(1998 PDF版)
医用中药药理学
199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