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内经词句辞典》求取 ⇩

一画1

一阳1

一阳为纪1

一阳为游部1

一阴1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1

一阴为独使1

一纪1

目录1

一备2

一宫2

乙庚之岁,金运统之2

二十五腧3

二十五变3

二十五阳3

二火3

二阳3

二画3

二十五人3

二十八宿3

二十八星3

二十八会3

〔一〕3

二阴为雌4

二阴为里4

二阴4

二阳结谓之消4

二阳为卫4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4

二阳为维4

十二从5

十二邪5

十二节5

十二分5

十二辰5

十一藏5

十一焦5

二皇5

二间5

十二支5

十二经脉6

十二原6

十二络脉6

十二俞6

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6

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6

十二经水6

十二经之海6

十二官6

十二疟6

十二时6

十六部7

十干7

十五络7

十二禁7

十二盛7

十二藏7

十四络脉8

十度8

十脉8

丁壬之岁,木运统之8

七节8

七节之傍,中有小心8

七诊8

七曜9

八正9

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9

八风9

〔丿〕9

七宫9

七焦9

七窍9

七损八益9

七星9

七疝9

人与天地相应10

人之常数10

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10

八髎10

八虚10

八溪10

八纪10

八达10

八动10

八节10

八正神明论10

八极10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11

人中11

人气11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11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11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11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11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11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12

人卧血归于肝12

人者,天地之镇也12

人定12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12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12

人忧愁思虑即伤心12

人迎12

人饮食劳倦即伤脾12

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12

人伤于寒而传为热12

九宫13

九星13

九宜13

九针论13

九针十二原13

九州13

九节13

九气13

九九制会13

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13

九针13

九宫八风14

九侯14

九窍14

九野14

九窒14

九焦14

九藏14

三百六十五脉15

三百六十五穴15

三百六十五会15

三百六十五节15

三百六十五络15

三合15

三画15

三百六十节15

三水15

三毛15

三气15

三十六输15

〔一〕15

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17

三阳17

三阳为父17

三阳为表17

三阴为母17

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17

三阴17

三阴结谓之水17

三阳为经18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18

三阳结谓之隔18

三里18

三员18

三间18

三刺18

三变18

三部19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19

三部九候论19

三部九候19

三品19

三候19

三结交19

三脉19

三实19

三虚20

三焦20

三焦下腧20

三焦手少阳之脉20

三隧21

三藏21

三焦理21

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21

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21

三焦胀21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21

三焦咳21

土曰备化22

土形之人22

土运22

土气22

土曰敦阜22

土位22

22

工巧神圣22

干姜22

三膲22

土曰卑监22

23

下气不足,积而从之23

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23

下工23

土疏泄,苍气达23

土疫23

土郁夺之23

土郁23

下经24

下临24

下俞24

下窍24

下实上虚24

下陵24

下陵三里24

下盛则气胀24

下关24

下利24

下极24

下纪24

下加24

下白24

下毛24

下者举之24

下焦溢为水25

大丁25

25

下膈25

下管25

下廉25

下脘25

下焦如渎25

下焦25

下厥上冒25

下晡25

下虚上实25

大刚风26

大肉26

大则病进26

大包26

大羽26

大羽之人26

大小为制26

大仓26

大分26

大气入于藏府者不病而卒死26

大气26

大风26

大豆黄卷27

大针27

大谷27

大肠27

大肠手阳明之脉27

大肠者,皮其应27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27

大泻刺28

大明28

大泻28

大奇论28

大经28

大要28

大骨28

大骨之会28

大杼28

大迎28

大角之人28

大角28

大肠咳28

大肠胀28

大杼脉28

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太半而止,过者死29

大偻29

大晨29

大陵29

大海29

大息29

大弱风29

大络29

大神灵29

大宫之人29

大宫29

大钟29

大都29

大腧30

寸脉30

寸口30

大藏30

大瘕30

大痹30

大厥30

大腹30

大敦30

大惑论30

大惑30

大椎30

上气不足,推而扬之31

上丹田31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31

上气31

上古31

上古天真论31

31

上天31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31

上工31

上七窍31

〔丨〕31

上盛则气高32

上窍32

上宫32

上帝32

上临32

上经32

上角32

上纪32

上羽32

上关32

口糜33

口僻33

口33

口疮33

口问33

上徵33

上膲33

上管33

上焦如雾33

上焦出气33

上焦33

上商33

上脘33

上膈33

久视伤血34

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34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34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34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34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34

久坐伤肉34

久卧伤气34

久行伤筋34

久立伤骨34

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34

〔丿〕34

巾针34

已渴勿刺,已刺勿渴35

已饱勿刺,已刺勿饱35

已饥勿刺,已刺勿饥35

尸厥35

〔乛〕35

35

广明35

〔丶〕35

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35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35

凡刺胸腹,必避五藏35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35

广肠35

卫气失常36

卫出于下焦36

卫气行36

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36

卫气36

巳亥之纪36

巳亥之岁,上见厥阴36

已醉勿刺,已刺勿醉36

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37

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37

卫气虚则不用37

女子胞37

37

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37

小子37

小分37

小心37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38

小肠手太阳之脉38

小肠38

小针38

小针解38

小腹39

马矢煴39

飞扬之脉39

飞阳39

小溪39

马刀侠瘿39

小络39

小金丹39

小肠咳39

小肠胀39

小肠者,脉其应39

小海39

子午之纪40

子甲相合,命曰岁立40

子午为经,卯酉为纬40

子处40

子门40

马膏40

无盛盛,无虚虚41

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41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41

无刺大怒,令人气逆41

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41

云门41

支沟41

支节41

支正41

切痛41

切而散之41

〔一〕41

四画41

支而横者为络41

天气42

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42

天元42

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42

天化42

天井42

天子42

天之常数42

天元册43

天元纪大论43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43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43

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43

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43

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43

天纲44

天寿44

天芮44

天池44

天冲44

天牝44

天岁44

天师44

天刑44

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44

天年44

天命45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45

天柱45

天度45

天府45

天政45

天周45

天英45

天枢45

天忌日45

天忌45

天突46

天宦46

天宫46

天癸46

天真46

天息46

天容46

天符46

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46

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46

夫子47

天牗47

专阴47

开鬼门47

天蓬47

天窗47

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47

天数47

48

井木48

井金48

井疽48

不月48

不仁48

不当位48

不时卧48

49

木气49

木曰敷和49

木曰委和49

木曰发生49

不间藏49

不得前后49

不得卧49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49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49

不足补之49

五十营50

王宫50

王气50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50

木郁达之50

木形之人50

木运50

木郁50

五十九刺51

五入51

五久劳51

五尸鬼51

五中51

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51

五气51

五节52

五过52

五夺52

五发52

五主52

五气更立52

五火52

五风52

五气之发52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52

五邪53

五行53

五位53

五色53

五并54

五阳54

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54

五阴54

五运54

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深浅,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54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54

五色命藏54

五色各有藏部54

五决54

五运六气55

五声56

五走56

五形志56

五形之人56

五形56

五劳56

五劳所伤56

五运相袭56

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56

五运行大论56

五谷57

五谷之府57

五体57

五态之人57

五诊57

五兵57

五里57

五时57

五乱57

五果58

五宜58

五变58

五经58

五实58

五味各走其所喜58

五味论58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58

五味58

五胜更立59

五胠俞59

五脉59

五星59

五官59

五治59

五法59

五度59

五部60

五窍60

五畜60

五菜60

五恶60

五疫60

五音五味60

五音60

五宫60

五逆60

五神60

五液61

五焦61

五裁61

五常61

五常政大论61

五虚61

五病所发61

五病61

五阅五使61

五禁62

五腧62

五痹62

五精62

五精所并62

五癃津液别62

五藏62

五藏六府皆禀气于胃63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63

五藏六府,心为之主63

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63

五藏六府之盖63

五藏六府之津液,尽上渗于目63

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63

五藏六府之海63

五藏别论64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64

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64

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64

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64

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64

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64

五藏生成64

五藏气64

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64

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65

太一天符65

丰隆65

牙车65

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65

五藏俞65

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65

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65

太阳66

太冲脉66

太冲66

太白星66

太白66

太乙游宫66

大乙帝君66

太乙66

太仓66

太阳为开67

太阳司天之政67

太阳主外67

太阳正经67

太阳司天67

太阳之胜67

太阳之政67

太阳之上,寒气主之67

太阳之人67

太阳之复67

太阴之人68

太阴之复68

太阴之胜68

太阴之政68

太阴之上,湿气主之68

太阳藏68

太阴68

太阳寒化68

太阳厥逆68

太阳在泉68

太阴阳明论69

太阴雨化69

太阴司天之政69

太阴厥逆69

太阴藏69

太阴为开69

太阴主内,太阳主外69

太阴在泉69

太阴之厥69

太阴司天69

太簇70

巨刺70

巨针70

巨阳之厥70

巨阳70

巨气70

巨分70

太徵70

太商70

太溪70

太渊70

太虚70

太息70

太宫70

太始天元册70

太角70

太羽70

少火71

少火之气壮71

少气71

71

少火生气71

少水71

少师71

少羽71

巨虚下廉71

巨虚上下廉71

巨虚上廉71

巨虚71

巨骨71

巨屈71

〔丨〕71

少阳之胜72

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72

少阳之厥72

少阳之维72

少阳之复72

少阳72

少阳之政72

少阳之上,相火主之72

少阳之人72

少羽之人72

少阳在泉73

少阳司天之政73

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73

少阳主胆73

少阳为枢73

少阳司天73

少阳厥74

少阳厥逆74

少阳藏74

少阴74

少阴之人74

少阴之上,热气主之74

少阴之政74

少阴之胜74

少阴之复74

少泽75

少阴厥逆75

少角75

少阴热化75

少俞75

少宫75

少阴之厥75

少阴脉75

少阴在泉75

少阴司天之政75

少阴司天75

少阴为枢75

少徵76

少徵之人76

少瞑76

中工76

中风76

中气76

少商之人76

少商76

少海76

少宫之人76

少腹76

中府77

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77

中?77

中封77

中宫77

中根77

中运77

中冲77

中古77

中正之官77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77

中极77

中膂78

内关78

内风78

中满者,泻之于内78

中满78

中焦如沤78

中精之府78

中寒78

中焦78

中渚78

中渎之府78

内温79

内漏79

内眦79

内?79

日华气79

内经79

内格79

内庭79

内治79

内针79

内热79

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80

从容80

从革80

80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80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80

〔丿〕80

日昳80

气口81

气口成寸,以决死生81

气口候阴,人迎候阳81

气门81

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82

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82

气之精为白眼82

气化82

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82

气穴82

气穴论82

气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83

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83

气血以并,阴阳相倾83

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83

气立83

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83

气味84

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84

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84

气泄84

气迫84

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84

气忤84

气府论84

气并84

气交变大论84

气交84

气伤痛,形伤肿84

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85

气食少火85

气逆85

气索85

气海85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85

气虚宜?引之85

气脱85

气淫85

仓廪之本86

仓廪之官86

仓果86

仓门86

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86

公孙86

分气86

气厥86

气鞕86

气数86

气道86

气街86

气厥论86

气癃86

分理87

手太阳87

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87

父母87

分腠87

分刺87

分部87

分注87

分纪87

分肉87

手太阴之筋88

手少阳88

手太阴之别88

手少阳之正88

手少阳之别88

手少阳之筋88

手太阴88

手太阳之筋88

手太阳之别88

手太阳之正88

手太阴之正88

手心主之正89

手阳明之正89

手阳明89

手心主之筋89

手心主之别89

手阳明之别89

手心主89

手少阴之筋89

手少阴之别89

手少阴之正89

手少阴89

升降不前90

夭疽90

90

毛刺90

毛际90

毛折90

90

手厥阴90

手鱼腹90

手鱼90

手阳明之筋90

长强91

长夏91

长政91

长命91

长刺节论91

长则气治91

长虫91

长气91

91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91

长针91

欠?92

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92

丹釱92

丹胗92

丹天之气92

乌鲗骨92

凶风92

反僵92

反戾92

反治92

反佐92

反折92

反阳92

92

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93

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93

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93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93

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93

月事93

风位94

风池94

风论94

风伤筋94

风伤肝94

风以动之94

风水94

风无常府94

94

风气94

风胜则动95

风痉95

风消95

风根95

风逆95

风胜湿95

风疟95

风胜乃摇95

风府95

风肿95

风者善行而数变95

风者,百病之始也95

风者,百病之长也95

六元96

六元正纪大论96

〔丶〕96

六化96

六气96

风痿96

风痹96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96

风厥96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96

六气标本97

六气相胜97

六六之节97

六节藏象论97

六合97

六阳97

六府97

六经98

六变98

六府胀98

六律98

六期98

六输98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98

六府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98

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98

六府气98

六府之俞98

六府之咳98

六微旨大论99

方士99

方上99

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99

方盛衰论99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99

99

火郁100

火郁发之100

火运100

火府100

火政100

火曰升明100

火以温之100

火气100

火曰赫曦100

火曰伏明100

火形之人100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101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101

心风疝101

心风101

心气101

101

火焫101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101

火淫101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102

心手少阴之脉102

心火102

心为汗102

心为阳中之太阳102

心生血102

心包102

心包络102

心包络脉102

心主夏103

心主噫103

心主脉103

心合小肠103

心合脉103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103

心主汗103

心主舌103

心主103

心主身之血脉103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104

心疝104

心疟104

心胀104

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104

心者,神之舍也104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104

心者,五藏之专精也104

心者,五藏六府之主也104

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害也104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104

心应脉104

心系104

心肝澼104

心肠痛104

心悗105

心痛105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105

心悬105

心掣105

心痹105

心脉105

心恶热105

心俞105

心脉钩105

心咳105

心部于表105

106

106

丑未之纪106

丑未之岁,上见太阴106

尺脉106

尺泽106

尺肤106

引针106

以痛为输106

以母为基,以父为楯106

以平为期106

〔乛〕106

心藏神106

心藏脉,脉舍神106

水谷之悍气107

水谷之海107

水位107

水运107

水形之人107

水气107

水曰静顺107

水曰涸流107

水曰流衍107

水闭107

水胀108

水俞五十七穴108

水泉108

水宗108

水俞108

水郁折之108

水郁108

水饮108

水谷之精气108

水俞五十七处109

水热穴论109

水液109

水道109

水溺109

水瘕109

水精109

水藏109

平心脉110

平气110

平人绝谷110

平人气象论110

平人110

110

110

〔一〕110

五画110

节解110

平息111

正气111

111

平脾脉111

丙辛之岁,水运统之111

平治于权衡111

平肺脉111

平肾脉111

平肝脉111

平旦111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112

正化112

正月太阳寅112

正风112

正邪112

正岁112

正阳112

正位之司112

正角112

正治112

示从容论113

去爪113

玉版论要113

玉版113

去宛陈莝113

未至而至113

正宫113

玉机真藏论113

玉机113

正徵113

正商113

玉英113

甘入脾114

甘者令人中满114

甘走肉114

甘伤脾114

甘伤肉114

甘生脾114

本输114

本藏114

本病论114

本神114

本标114

114

石瘕115

右迁115

右角115

石药115

右间115

右商115

厉兑115

115

厉痈115

115

甘疽115

石水115

左宫之人116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116

北政116

〔丨〕116

戊癸之岁,火运统之116

左商116

左角官116

左间116

左角之人116

左角116

右徵之人116

右徵116

右商之人116

目运117

目系117

目者,五藏六府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117

目本117

目者,心使也117

目浸117

目下网117

目不瞑117

目上网117

目下果117

117

目风117

目瞳子118

四支者,诸阳之本也118

四支118

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118

甲子118

目瞑118

目裹118

目窠118

目睘绝系118

目眦118

四关119

四极119

四白119

四时气119

四时119

四气调神大论119

四气119

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119

四末119

四海120

四厥120

四维120

四淫120

四难120

四畏120

四逆120

四经120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120

四季120

四时刺逆从论120

外关121

外经121

外门121

外眦121

外维121

外格121

代则气衰121

121

〔丿〕121

四德121

四街121

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121

冬分122

乍疏乍数曰死122

冬脉如营122

冬脉122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122

冬伤于寒,春生瘅热122

冬三月122

卯酉之纪122

卯酉之岁,上见阳明122

外踝122

外揣122

冬气122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123

生阳123

生化123

生气通天论123

生气123

失志123

失精123

失枕123

失守123

失气123

白气124

白为寒124

白尸鬼124

丘墟124

白肉际124

白汗124

白沙蜜124

生桑灰124

生病起于过用124

生铁洛124

生政124

生阴124

生桑炭124

〔丶〕125

125

玄珠密语125

玄府125

玄委125

玄天之气125

白淫125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125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125

包络125

白眼125

白帝125

白脉125

126

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126

126

穴空126

主胜逆,客胜从126

主岁126

主气126

主病126

半夏汤127

圣人127

加宫127

127

〔乛〕127

加宫之人127

半刺127

头者精明之府127

头半寒痛127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127

穴俞127

半夏127

128

司天128

尻脉128

尻骨128

尻尾128

尻以代踵,脊以代头128

皮痹128

发蒙128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128

皮?128

皮部论128

皮部128

皮毛生肾128

司外揣内129

司杀府129

司内揣外129

司气129

地化130

地阜130

地苍130

地玄130

地气130

地彤130

动输130

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130

动脉130

〔一〕130

六画130

地晶131

地道131

地数131

131

权衡规矩131

耳门131

耳中131

耳间青脉131

列缺131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131

有胜则复,无胜则否132

有故无殒,亦无殒也132

在泉132

在皮者,汗而发之132

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132

有邪者,渍形以为汗132

有余者折之132

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133

成骨133

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133

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133

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133

百病生于气133

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133

百病始生133

死心脉133

死脾脉134

扬刺134

执法134

扞皮开腠理134

死肺脉134

死肾脉134

死肝脉134

死阴134

135

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135

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135

邪之所在,皆为不足135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135

邪风135

邪气135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135

邪气藏府病形135

邪客135

至而至136

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136

至而反者病136

至而甚则病136

至阳136

至阴136

至而不至者病136

至而不至136

至人136

臣使之官136

邪僻136

至而太过136

当位137

岁土137

137

刚风137

光明137

夷则137

师传137

〔丨〕137

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137

至真要大论137

至治137

岁火不及138

岁火太过138

岁火138

岁水138

岁水太过138

岁水不及138

岁木不及138

岁木138

岁土太过138

岁土不及138

岁木太过138

岁纪139

岁金139

岁位139

岁运139

岁金不及139

岁会139

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岁纪毕矣139

岁主139

岁立139

岁正139

同化140

同天符140

同天化140

岁露论140

岁候140

岁星140

岁直140

岁金太过140

同气141

同地化141

同岁会141

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141

曲周动脉142

曲泽142

曲泉142

曲池142

曲颊142

虫瘕142

因天时而调血气142

因其衰而彰之142

因其重而减之142

因其轻而扬之142

同病异治142

同者逆之,异者从之142

曲牙142

肉理143

牝藏143

〔丿〕143

回肠143

肉痹143

肉痿143

肉腠143

肉清143

舌本143

肉烁143

肉度143

肉苛143

肉肓143

肉里之脉143

肉分143

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143

肉人143

肉疽143

迁正144

传化144

年忌144

年长则求之于府,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藏144

乔摩144

廷孔144

先师144

先天144

舌萎144

舌柱144

舌卷144

先巫144

伏阳145

伏膂之脉145

伏梁145

伏菟145

伏兔145

传道之府145

伏冲之脉145

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145

传道之官145

传化之府145

任脉146

任脉之别146

仲夏痹146

伤寒146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146

仲春痹146

仲冬痹146

伛偻146

仲秋痹146

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147

147

血之与气异名同类147

血之精为络147

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147

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147

血气形志147

血气者,人之神147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147

血崩148

血络论148

血海148

血络148

血虚148

血脱148

血瘕148

血衃148

血枯148

血实宜决之148

血实148

血泣148

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148

血并148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148

血食之君148

后天149

会阴之脉149

会阴149

会厌149

后溪149

后廉149

后血149

后泄149

行间149

行针149

行令149

行水149

囟顶149

囟会149

行痹149

众羽150

杂病150

肌痹150

肌肉之精为约束150

众痹150

合谷150

众之为人150

合谷刺150

合阴150

150

冲头痛151

冲阳151

州都之官151

冲疝151

冲脉151

〔丶〕151

闭药151

妄言151

齐刺151

色泽以浮,谓之易已151

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始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151

152

汤熨152

汤液醪醴论152

决渎之官152

决气152

冲脉者,经脉之海152

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152

冲脉者,五藏六府之海152

壮火153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153

153

关元153

关冲153

关阴153

论疾诊尺154

论勇154

〔乛〕154

154

论痛154

米疽154

关蛰154

关格154

关刺154

关枢154

阳人155

阳入之阴侧静,阴出阳则怒155

阳中之阳155

阳中之阴155

阳中之太阳155

阳中之太阴155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156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156

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156

阳气156

阳化气,阴成形156

阳中之少阴156

阳中之少阳156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157

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157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157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157

阳加于阴谓之汗157

阳邪157

阳因而上,卫外者也157

阳明司天158

阳明主肉158

阳明为阖158

阳明之厥158

阳明之复158

阳明之胜158

阳明之上,燥气主之158

阳明158

阳谷158

阳池158

阳杀158

阳明之政158

阳明厥逆159

阳经159

阳受风气,阴受湿气159

阳明燥化159

阳明藏159

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159

阳明脉解159

阳明脉159

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159

阳明在泉159

阳明司天之政159

阳陵泉160

阳盛生外热160

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160

阳辅160

阳虚160

阳盛则热160

阳病160

阳脉160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160

阳络160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160

阳脱161

阳维之脉161

阳厥161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161

阳?161

阳溪161

162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162

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162

阴人162

导引162

导气162

异法方宜论162

阳精162

阴中之太阴163

阴中之少阳163

阴中之少阴163

阴中之至阴163

阴中之阳163

阴中之阴164

阴气164

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164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164

阴阳165

阴邪165

阴尺动脉165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165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165

阴阳二十五人166

阴阳十二官相使166

阴阳之人166

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166

阴阳之政166

阴阳四溢167

阴阳异位167

阴阳如一167

阴阳交167

阴阳传167

阴阳平复167

阴阳反他167

阴阳匀平167

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167

阴阳内夺167

阴阳不通167

阴阳不奇167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168

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168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168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168

阴阳系日月168

阴阳别论168

阴阳更胜168

阴阳应象大论168

阴阳和平之人169

阴阳相移169

阴阳相倾169

阴阳相过曰溜169

阴阳相错169

阴阳易居169

阴阳易169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169

阴阳和169

阴阳清浊170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170

阴卵170

阴谷170

阴阳?170

阴阳喜怒170

阴阳俱溢170

阴阳离合论170

阴阳俱感170

阴阳结斜170

阴阳类论170

阴阳相薄170

阴病171

阴陵泉171

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171

阴盛生内寒171

阴盛则内寒171

阴虚171

阴脉171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171

阴经171

阴股171

阴刺171

阴洛171

阴维172

阴?172

阴厥172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172

阴虚阳搏谓之崩172

阴虚则内热172

阴虚生内热172

阴脱172

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173

阴器173

阴缩173

阴精173

阴痿173

阴痹173

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174

174

孙脉174

孙络174

约方174

约束174

174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175

形与神俱175

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175

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175

175

〔一〕175

七画175

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175

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176

形气相失,谓之难治176

形气相得者生176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176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176

形色相得176

远道刺177

运星177

运有余,其至先,运不足,其至后177

运气177

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后177

177

远痹177

形寒寒饮则伤肺177

远者偶之177

寿夭刚柔177

形能177

形度177

形胜色,色胜形177

形法177

赤气178

走缓178

劳宫178

劳者温之178

劳则气耗178

芳草178

苍天之气178

志意178

178

坏府178

劳风178

赤施179

两阳合明179

两火并合,故为阳明179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兰;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179

两阳179

赤甚者为血179

赤沃179

赤色出两颧,大如母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179

赤风瞳翳179

赤脉179

束脉180

辰砂180

辰戌之岁,上见太阳180

辰戌之纪180

两感180

束骨180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180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180

两阴交尽180

〔丨〕181

181

坚者耎之181

报刺181

坚者削之181

听宫181

岐伯181

折收181

抑者散之181

折髀181

折风181

扶突181

豕膏181

辰星181

报气181

别络182

足太阳之别182

足太阳182

足太阳之正182

别阳182

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182

岐骨182

足太阳之疟183

足太阳之筋183

足太阴183

足太阴之正183

足太阴之别183

足太阴之疟183

足太阴之筋183

足少阳183

足少阳之正183

足少阳之别183

足少阴之筋184

足阳明184

足少阴之疟184

足阳明之正184

足阳明之别184

足少阳之筋184

足少阴之别184

足少阴之正184

足少阴184

足少阳之疟184

员针185

员利针185

足痹185

足跗185

足厥阴之筋185

足厥阴之疟185

足厥阴之别185

足厥阴之正185

足厥阴185

足悗185

足阳明之筋185

足阳明之疟185

彻衣186

身形支节者,藏府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186

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186

身有病而无邪脉186

伯高186

作强之官186

伸欠186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186

针解186

针经186

针论186

针石186

牡藏186

〔丿〕186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187

187

狂巅187

187

鸠尾187

谷气187

近者奇之187

近气187

饮中热188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188

188

肝气188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188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188

肝主目189

肝主身之筋膜189

肝主泣189

肝生筋189

肝主语189

肝主筋189

肝主春189

肝心痛189

肝为阴中之少阳189

肝为泪189

肝风疝189

肝风189

肝生于左189

肝应爪190

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190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190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190

肝者主为将190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190

肝系190

肝足厥阴之脉190

肝合筋190

肝合胆190

肝藏血191

肝藏血,血舍魂191

肝藏魂191

191

肝雍191

肠风191

肠痈191

肠溜191

肘网191

肝腧191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191

肝恶风191

肝脉弦191

肝咳191

肝疟191

肝胀191

肝痹191

192

灸焫192

灸刺192

192

192

角孙192

肠?192

肠辟192

肠痹192

肠覃192

肠胃192

肠澼192

肓之原193

间气193

忧恚无言193

忧伤肺193

肓膜193

肓原193

辛入肺193

193

辛頞193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193

〔丶〕193

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193

193

沉厥194

沉痔194

判角194

间使194

间者并行,甚者独行194

间谷194

194

穷骨195

诊法常以平旦195

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久痹195

评热病论195

诊要经终论195

完骨195

判徵195

判商195

判角之人195

诊络脉196

196

补必用方196

补必用员196

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196

初中196

〔乛〕196

灵兰秘典论196

君臣197

君主之官197

君火197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197

尾骶197

灵枢197

尾翳197

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198

198

鸡矢醴198

鸡足198

枢中199

耵聍199

杼骨199

枕骨199

枢儒199

枢持199

枢合199

青黑为痛199

林钟199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199

青尸鬼199

环谷199

〔一〕199

八画199

刺法论200

刺法200

刺疟200

刺志论200

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200

刺齐论200

刺节真邪200

刺节200

刺五邪200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200

刺三变200

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200

刺虚者,刺其去也201

苦入心201

直针刺201

刺腰痛201

刺禁论201

刺实者,刺其来也201

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201

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201

刺热201

刺要论201

刺实者须其虚,刺虚者须其实201

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201

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202

昔瘤202

茎垂202

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202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202

其高者因而越之202

其下者,引而竭之202

苛毒202

苛疾202

苦走骨202

苦走血202

苦伤气202

苛轸鼻202

奇病203

203

转筋203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203

奇病论203

奇输203

奇恒203

奇邪203

203

奔豚203

郁极乃发203

奇恒之府203

肾之府204

肾风疝204

肾风204

肾水204

肾之街204

齿龋204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204

204

齿噤?204

〔丨〕204

肾心痛205

肾生骨髓205

肾为唾205

肾主欠205

肾主冬205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205

肾为欠为嚏205

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205

肾气205

肾为阴中之太阴205

肾主耳206

肾主身之骨髓206

肾主骨206

肾主唾206

肾合三焦膀胱206

肾合骨206

肾合膀胱206

肾足少阴之脉206

肾应骨206

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206

肾胀207

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207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207

肾治于里207

肾疟207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207

肾者主为外207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207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207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208

贤人208

肾藏精,精舍志208

肾藏骨髓之气208

肾藏志208

肾痹208

肾雍208

肾恶燥208

肾脉石208

肾脉208

肾俞五十七穴208

肾俞208

肾咳208

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209

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209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209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209

209

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209

釱角210

釱角之人210

釱商210

〔丿〕210

和于术数210

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210

釱商之人210

炅气210

炅中210

昌阳之脉210

昆仑210

明堂210

败疵210

炅则气泄210

季冬痹211

使道211

季夏痹211

季秋痹211

季春痹211

季胁211

制小211

委阳211

委中央211

委中211

制大211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211

所生病212

所胜212

所生212

质判212

质判之人212

所不胜212

侠瘿212

侠溪212

侠脊之脉212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212

213

金气213

金曰审平213

金曰坚成213

金曰从革213

郄阳213

命门213

乳子213

郄中213

质徵之人213

质徵213

金匮真言论214

受盛之府214

金匮214

受盛之官214

狐疝214

金兰之室214

金郁泄之214

金郁214

金位214

金运214

金形之人214

狐疝风215

肤胀215

215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215

肺手太阴之脉215

肺气215

肺为阳中之少阴216

肺为涕216

肺为之相216

肺主皮216

肺生皮毛216

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216

肺风疝216

肺风216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216

肺心痛216

肺应皮217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217

肺者藏之盖217

肺者,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217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217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217

肺者,五藏六府之盖217

肺合大肠217

肺系217

肺合皮217

肺主鼻217

肺主涕217

肺主秋217

肺主咳217

肺主身之皮217

肺热叶焦218

肺消218

肺恶寒218

肺俞218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218

肺朝百脉218

肺痹218

肺咳218

肺脉218

肺疟218

肺疝218

肺胀218

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218

肺鸣218

肺脉毛218

肿根蚀219

肥人219

股胫疽219

股骨219

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219

胀论219

219

219

219

219

肺藏魄219

肺藏气,气舍魄219

肺藏气219

肺藏于右219

鱼腹220

周天气者,六朞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220

鱼络220

周痹220

220

?络220

鱼际220

兔啮220

220

肥气220

221

疟论221

221

府输221

府俞221

卒疝221

卒死221

卒发者,不必治于传221

卒心痛221

卒中221

卒口僻221

京骨221

〔丶〕221

泆饮222

泄注222

泄风222

222

怯士222

法于阴阳222

疝瘕222

疝气222

222

疠风222

222

泻必用员223

泾溲223

泥丸宫223

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223

泽泻223

泻必用方223

223

223

注下赤白223

治上补上制以缓224

治节224

治未病224

治有缓急224

治身224

治府者治其合224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224

治病之道,气内为宝224

宗筋225

宗脉225

宗气225

宗司225

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225

治痿者独取阳明225

治病必求于本225

宝命全形论225

宗精226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226

官五色226

官针226

官能226

宛陈则除之226

226

实风226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226

肩贞227

肩甲227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227

肩胛227

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227

视岁南北227

空窍227

实者,散而泻之227

孤藏228

孤之府228

参伍不调者病228

姑洗228

228

〔乛〕228

肩髓228

肩髃228

肩膊228

肩解228

肩息228

肩髆228

229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229

经风229

经分229

经气229

终始229

细则气少229

细子229

229

经水230

经别230

经刺230

经治230

经俞230

经络230

经络论230

经脉230

经输231

经腧231

经隧231

经溲231

经月之病231

孟冬痹231

孟秋痹231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231

经筋231

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231

经脉别论231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231

经脉二十八会231

经渠231

承山232

承岁232

承浆232

孟夏痹232

孟春痹232

九画233

〔一〕233

233

毒气233

毒药233

春分233

春气233

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233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23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34

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234

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234

春脉234

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234

春脉如弦234

标本235

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235

柱骨236

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236

荣气236

药熨236

南政236

236

相傅之官236

相火236

标本病传论236

标本相移236

标本已得,邪气乃服236

237

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237

带脉237

237

甚则从之237

砭石237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238

持针纵舍238

面鼽骨238

面脱238

面王238

面中238

咸走血238

咸伤血238

咸生肾238

咸入肾238

咸走骨238

背俞239

临御之化239

临泣239

背腧239

背俞之脉239

背膂筋239

背者,胸中之府239

〔丨〕239

按摩239

按?239

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239

240

咽门240

240

咳论240

是动则病240

贵人240

240

胃口240

胃之大络240

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241

胃为之海241

胃心痛241

胃足阳明之脉241

胃气241

胃风241

胃不和则卧不安241

胃之五窍241

胃为之市241

胃者,肉其应242

胃咳242

胃疟242

胃胀242

胃脉242

胃者,六府之海242

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242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242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禀气于胃242

243

骨者髓之府243

骨之精为瞳子243

思胜恐243

思伤脾243

思则气结243

胃脘243

胃脘痈243

胃疸243

胃病243

胃鬲243

胃脉实则胀,虚则泄243

骨骶244

骨繇244

骨痿244

骨痹244

骨癫疾244

〔丿〕244

秋气244

骨空244

骨解244

骨厥244

骨清244

骨疽244

骨度244

骨蚀244

骨空论244

重舌245

重方245

复溜245

复气245

245

245

秋脉如浮245

秋脉245

重阳246

重阴246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246

重身246

重言246

重实246

重虚246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246

247

俞气247

律吕247

徇蒙招尤247

俞度247

俞窍247

重强247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247

侯王247

247

247

鬼臾区247

胪胀248

胆足少阳之脉248

胆气248

248

食痹248

248

食亦248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248

俞理248

249

249

胆瘅249

胆募俞249

胆病249

胆胀249

胆者,筋其应249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249

胆咳249

胜复250

250

胕肿250

胕髓病250

250

胞气250

脉风251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251

脉从四时,谓之可治251

脉气251

胞脉251

脉口251

251

胞痹251

胞络251

脉要252

脉要精微论252

脉经252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252

脉脱252

脉胀252

脉变252

脉法252

脉者,血之府也252

脉色252

脉度252

胫纵253

急脉253

急者缓之253

253

胎病253

胫骨253

脉癫疾253

胫枯253

253

脉痹253

脉痿253

脉解253

浊阴254

洞心254

浊气254

254

洞泄254

254

涎下254

恬惔虚无254

恢刺254

254

254

〔丶〕254

洁净府254

前阴255

养生之道255

养生255

养长之道255

首风255

前谷255

将军之官255

津液之府255

津液255

津脱255

255

养收之道256

养藏之道256

举痛论256

宣明五气256

256

256

客气256

逆治257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257

逆顺肥瘦257

逆顺257

客主之气,胜而无复257

客主人257

客者除之257

逆调论258

258

神门258

神不使258

神气258

神机259

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259

神光259

神农259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259

神明259

神明之乱259

眉本260

260

退位260

〔乛〕260

怒则气上260

怒则气逆260

神明之府260

扁骨260

祝由260

260

神藏五260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260

261

结喉261

结络261

结者散之261

结阴261

结阳261

柔痓261

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261

勇士261

怒胜思261

怒伤肝261

261

络俞262

绝骨262

绝阴262

绝阳262

绝汗262

络脉262

络刺262

络气262

络之别者为孙262

十画263

〔一〕263

素天之气263

素问263

263

桎之为人263

桎羽263

263

鬲消264

真人264

鬲肓之上,中有父母264

真牙264

真气264

格阳264

264

根结264

264

核骨264

鬲肓264

真肾脉265

真藏265

真脾脉265

真脉之藏脉265

真骨265

真肺脉265

真色265

真肝脉265

真邪265

真头痛265

真心痛265

真心脉265

恶气266

恶血266

恶风266

唇四白266

唇胗266

唇槁腊266

破?脱肉266

恐伤肾266

恐则精却266

恐则气下266

266

真藏脉266

恐胜喜266

振掉267

热中267

热无犯热,寒无犯寒267

振寒267

振栗267

损者温之267

267

夏脉如钩267

夏脉267

夏气267

振埃267

热者寒之268

热病268

热胜则肿268

热俞五十九穴268

热俞268

热伤气268

热论268

热伤皮毛268

热因寒用268

热化268

热气268

269

269

〔丨〕269

贼风269

贼邪269

热病五十九俞269

热厥269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269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269

热痹269

积气270

缺盆270

积精全神270

积神于心,以知往今270

积聚270

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270

270

秫米270

〔丿〕270

罢极之本270

271

乘袭271

271

271

271

衃血271

衄血271

271

息贲271

胸中之府272

胸俞十二穴272

脂人272

胸痹272

272

豹文刺272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272

徒?272

息积272

脆者坚之272

〔丶〕273

高梁之疾273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273

高骨273

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273

高者抑之273

颃颡273

273

留血273

留者攻之273

脓胕273

脑烁273

脑为髓之海273

脑户273

脑风273

病心脉274

病气274

病本274

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274

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274

274

挛痹274

畜门274

离合真邪论274

衰者补之274

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275

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275

病机275

病在上,取之下275

病在上者,下取之275

病在下者,高取之275

病色276

病形276

病传276

病肝脉276

病肺脉276

病肾脉276

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276

病在腰者,取之腘276

病在脉,调之血276

病在血,调之络276

病在头者,取之足276

病在气,调之卫276

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277

病能277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坚实,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277

病脾脉277

277

277

酒风278

酒悖278

278

痂疥278

278

消中278

278

痈疽278

痈疡278

痈肿278

278

疹筋278

278

浮白279

浸淫279

279

浮痹279

浮络279

浮刺279

279

浮气279

海论279

消瘅279

消渴279

消谷善饥279

消气279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280

诸气者,皆属于肺280

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280

窍阴280

害蜚280

涌泉280

涌水280

涩则心痛280

280

害肩280

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281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281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281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281

诸脉者皆属于目281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281

诸阳之会,皆在于面281

诸血者皆属于心281

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281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281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282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282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282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282

诸筋者皆属于节282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282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282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282

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283

调经论283

诸髓者皆属于脑283

〔乛〕283

283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283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283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283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283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283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283

通里284

通髯284

通脉284

通评虚实论284

通谷284

通天284

通因通用284

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284

能合脉色,可以万全284

陷谷284

弱风284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285

黄尸鬼285

黄而膏润为脓285

营出中焦285

黄钟285

黄脉285

黄赤为热285

营气285

营卫生会285

285

著至教论285

〔一〕285

十一画285

营气之道,内谷为宝285

盛水286

盛经286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286

盛火286

盛血286

黄瘅286

黄疸286

黄帝内经286

黄帝286

基墙286

287

虚里287

虚邪贼风287

虚邪287

虚风287

虚之乡287

〔丨〕287

287

掖痈287

287

排针287

掉眩287

啮颊288

288

唾血288

啮唇288

唾痈咒病288

288

虙瘕288

啮舌288

雀卵288

虚实288

虚者实之288

啮齿288

婴筋289

289

移精变气论289

移精变气289

铍针289

〔丿〕289

289

悬雍垂289

婴儿风289

悬颅289

悬阳289

289

眸子289

眼系289

眴仆289

得守290

得气290

假者反之290

偏痹290

偏枯290

偏风290

偶刺290

偶之制290

偏历290

脱色291

毫针291

〔丶〕291

逸者行之291

脱营291

脱痈291

脱肉291

脱血291

脱气291

脖映291

脚跳坚291

291

猛疽291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291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291

清气292

292

292

惊者平之292

惊则气乱292

痎疟292

疵痈292

292

292

商阳292

商丘292

292

疵疽292

清者温之293

293

清厥293

清浊相干293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293

清阳实四肢,浊明归六府293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293

清阳293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293

液门294

液脱294

294

着痹294

粗工294

粗守关,上守机294

深浅在志,远近若一294

淫邪发梦294

淫邪294

淫气294

渊腋294

淋露294

淫泺294

谏议之官295

隐曲295

隐白295

295

弹而怒之295

〔乛〕295

凑理295

谋风295

密语295

宿度295

寅申之纪295

寅申之岁,上见少阳295

粗守形,上守神295

隐轸296

颈动脉296

颈脉296

颈痈296

296

维厥296

维筋296

散者收之297

散俞297

散阴颇阳297

297

募原297

散脉297

297

297

〔一〕297

十二画297

散下297

喜胜忧298

厥气298

298

雄黄298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298

厥大气298

喜则气缓298

喜则气下298

298

募筋298

喜伤心298

厥阴之政299

厥阴之厥299

厥阴之复299

厥阴之胜299

厥阴299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299

厥论299

厥头痛299

厥心痛299

厥疝300

厥逆连藏则死,连经则生300

厥逆300

厥阴厥逆300

厥阴司天之政300

厥阴司天300

厥阴为阖300

厥阴风化300

厥阴在泉300

301

喘逆301

喘鸣301

301

紫金301

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藏六府皆摇301

悲胜怒301

悲则气消301

〔丨〕301

揆度301

援物比类301

颊车301

301

厥痹301

厥热病301

厥病301

302

骭厥302

302

跗属302

跗上302

302

蛟蛕302

302

喉吤302

喉主天气,咽主地气302

喉中302

喘喝302

喘息302

喉痹302

锋针303

短刺303

短针303

短则气病303

短虫303

303

锐掌303

锐眦303

锐疽303

锐骨303

遗溺303

犊鼻303

〔丿〕303

遗溲303

遗矢303

303

黑眼303

黑脉303

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303

黑尸鬼303

筋痹304

筋膜304

筋瘘304

筋溜304

筋躄304

筋癫疾304

304

筋之府304

筋脉304

筋纽304

筋生心304

筋之精为黑眼304

304

筋度304

305

脾不主时305

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305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305

脾之大络305

305

305

?肉305

305

305

然骨305

然谷305

飧泄305

脾为之使306

脾为阴中之至阴306

脾心痛306

脾为涎306

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306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306

脾风疝306

脾风306

脾气虚则四支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306

脾气306

脾足太阴之脉307

脾应肉307

脾合胃307

脾合肉307

脾主涎307

脾主身之肌肉307

脾主吞307

脾主肌307

脾主肉307

脾主长夏307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307

脾主口307

脾生肉307

脾病而四支不用308

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308

脾恶湿308

脾神失守308

脾咳308

脾脉代308

脾疟308

脾胀308

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308

脾者主为卫308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308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308

309

309

?心309

痟瘦309

309

〔丶〕309

腕骨309

309

脾藏意309

脾藏营,营舍意309

脾藏肉309

脾藏肌肉之气也309

脾瘅309

脾痹309

脾腧309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写之,甘补之309

湿310

焠刺310

焠针310

310

痛痹310

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310

痫瘛310

痫厥310

痫惊310

310

痤疿310

310

湿淫311

温疫311

温疠311

温疟311

温者清之311

温厉311

温气311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311

湿胜则濡写311

湿胜则濡泄311

湿毒311

湿伤肉311

湿令311

湿以润之311

湿气311

湿化311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312

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312

善忘312

游部312

溲血312

312

312

温病312

游针312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313

寒则血凝泣313

寒则气收313

寒邪313

寒因热用313

寒气313

寒中313

313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313

寒伤血314

寒伤形,热伤气314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314

寒者热之314

寒府314

寒疡314

寒疟314

寒政314

寒毒314

寒胜则浮314

寒热314

窗笼315

頞中315

寒鼽315

315

道无鬼神,独来独往315

寒热病315

寒厥315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315

寒热俞315

寒痹315

〔乛〕316

强者泻之316

316

隔肠316

疏五过论316

絮针316

皴揭316

316

缓筋316

禁数317

禁服317

?草根317

雷公317

317

鼓胀317

317

〔一〕317

十三画317

?茹317

督脉318

318

318

督脉之别318

?脉318

318

输脉318

输刺318

〔丨〕318

鼠瘘319

微者逆之319

微动四极319

微风319

319

愁忧恐惧则伤心319

鼠仆319

319

颓疝319

〔丿〕319

蜀椒319

320

320

解?320

腹中论320

解剖320

解惑320

解脉320

腨肠320

320

腰俞320

腰者肾之府320

腠理320

320

腨?320

新劳勿刺,已刺勿劳321

321

廉泉321

321

新怒勿刺,新刺勿怒321

新洛321

〔丶〕321

新内勿刺,新刺勿内321

鲍鱼321

解精微论321

解堕321

解溪321

解惰321

瘅疟322

322

痿躄322

痿痹322

痿厥322

322

痿论322

痹厥322

痹热322

痹论322

痹气322

322

322

痹躄322

满病323

溢阴323

溏泄323

溜脉323

323

323

溪谷323

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323

323

323

慉痛323

瘅热323

满者泄之323

溺血324

煎厥324

数则烦心324

324

溺黄赤安卧者,黄疸324

溓水324

溺孔324

324

溢饮324

溢阳324

〔乛〕325

谨候气宜,无失病机325

辟阴325

寝汗325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325

塞因塞用325

谨和五味325

326

骷骨326

326

326

雌黄326

〔丨〕326

辅骨326

326

綦针326

暮世326

酸走筋326

酸伤筋326

酸生肝326

酸入肝326

墙基326

〔一〕326

十四画326

鼻渊327

鼻窒327

鼻息肉327

鼻洞327

鼻孔327

魄门亦为五藏使327

魄汗327

327

僦贷季327

鍉针327

〔丿〕327

327

魄门327

隔中328

膀胱足太阳之脉328

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328

膀胱不约为遗溺328

膀胱328

膈俞328

膈洞328

328

?胀328

膜原328

328

328

鼻隧328

鼻槁腊328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329

膀胱胀329

膀胱咳329

〔丶〕329

豪针329

329

330

?疟330

?阴330

330

?疝330

?癃330

慓悍者,按而收之330

膂筋330

330

瘦人330

瘈疭330

330

膏人330

瘖门330

漏泄331

漏病331

331

漏风331

331

荧惑星331

精之窠为眼332

精气332

精气夺则虚332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332

精明332

精明之府332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332

精者,身之本也332

精脱332

精神332

缪传333

缪刺333

缨脉333

缪刺论333

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333

333

〔乛〕333

精液333

鹜溏333

334

踝厥334

334

瞋目334

334

〔丨〕334

334

黅天之气334

蕤宾334

横络334

横脉334

横骨334

〔一〕334

十五画334

暴厥335

暴瘖335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335

镇星335

僻邪335

〔丿〕335

335

骸厌335

骸关335

335

335

暴注335

膝膑336

瘛挛336

瘛疭336

336

336

336

〔丶〕336

膝解336

膝者筋之府336

徵四失论336

336

德全不危336

德化政令灾变336

337

337

瘜肉337

懊?337

憎风337

谵妄337

谵言337

譩譆337

338

338

〔丨〕338

霍乱338

338

338

〔一〕338

338

颠疾338

颞颥338

橛骨338

十六画338

薄厥338

〔丶〕339

燔针刼刺339

燔针339

癃閟339

339

瘰疬339

壅骨339

鼽骨339

膲理339

衡络之脉339

339

赞刺339

〔丿〕339

339

黔首339

燔治340

颡大340

藏气法时论341

藏府341

藏气341

藏府之风341

藏者为阴,府者为阳341

十七画341

藏化341

藏于精者,春不病温341

341

〔一〕341

藏会341

藏俞五十穴342

藏寒生满病342

藏象342

藏真342

藏虚342

藏俞342

藏度342

藏政342

藏脉342

膻中343

343

〔丿〕343

髀骨343

髀枢343

髀阳343

髀厌343

343

髁骨343

343

343

龋齿343

343

〔丨〕343

343

戴眼343

藏腧343

瞳子343

膺中外俞344

344

344

麋衔344

膺俞十二穴344

膺俞344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344

膺中344

344

〔丶〕344

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344

膻中者,为气之海344

燥政345

燥胜寒345

燥毒345

燥淫345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345

燥胜则干345

燥者润之345

燥气345

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345

燥化345

燥者濡之345

濡泻346

濡泄346

蹇膝346

〔乛〕346

346

臂骨346

臂厥346

缊?347

髃骨347

髃骨之会347

347

?疝347

?癃疝347

醪药347

髂髎347

347

蹠跛347

醪醴347

醪酒347

十八画347

巅疾348

348

348

348

十九画348

二十画349

349

349

灌汗349

349

癫疾350

癫病350

癫狂350

蠡沟350

髓海350

髓空350

髓生肝350

髓孔350

髓之府350

350

二十一画350

二十二画351

囊纵351

囊缩351

二十三画352

352

颧骨352

镵石352

镵针352

1994《实用内经词句辞典》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凌耀星主编;王庆其等编写 1994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学生作文实用辞典  名句用法卷(1998 PDF版)
学生作文实用辞典 名句用法卷
1998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实用企业经营辞典(1990年04月第1版 PDF版)
实用企业经营辞典
1990年04月第1版
国語慣用句辞典(1969.08 PDF版)
国語慣用句辞典
1969.08 株式会社東京堂
引用句辞典の話(1990.09 PDF版)
引用句辞典の話
1990.09 講談社
成衣名词实用辞典(1983 PDF版)
成衣名词实用辞典
1983
必携慣用句辞典(1982 PDF版)
必携慣用句辞典
1982 三省堂
国语惯用句辞典(1980 PDF版)
国语惯用句辞典
1980 株式会社集英社
实用英语词源辞典(1994 PDF版)
实用英语词源辞典
1994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笛藤出版图书有限公司
实用市场经济辞典(1997 PDF版)
实用市场经济辞典
1997 北京:新华出版社
常用组词造句词典(1999 PDF版)
常用组词造句词典
1999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日语惯用句辞典(1988 PDF版)
日语惯用句辞典
1988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实用经济辞典(1993 PDF版)
实用经济辞典
1993 北京:人民出版社
内经词典(1990 PDF版)
内经词典
1990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名句用法辞典(1989 PDF版)
名句用法辞典
1989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实用矿业名词辞典(1985 PDF版)
实用矿业名词辞典
1985 名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