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上》求取 ⇩

第一编 《黄帝内经》文献及语言文字研究3

第一章 《黄帝内经》书名含义解诂3

第一节 《黄帝内经》名义解诂3

第二节 《素问》名义解诂6

第三节 《灵枢》名义解诂9

第二章 《黄帝内经》传本、注释及校勘训诂研究15

第一节 《黄帝内经》古传本研究15

一、皇甫谧与《甲乙经》15

二、全元起与《素问训解》23

三、杨上善与《黄帝内经太素》及《黄帝内经明堂类成》28

四、王冰与《素问》注92

五、史崧进献本《灵枢》简考103

第二节 《黄帝内经》注本举隅107

一、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108

二、张介宾《类经》111

三、吴昆与《素问吴注》123

四、高世栻与《黄帝内经素问直解》125

第三节 《黄帝内经》校勘与训诂研究127

一、林亿《素问》新校正128

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131

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137

四、张琦《素问释义》142

五、顾尚之《素问校勘记》143

六、陆九芝《内经难字音义》147

七、胡澍《素问校义》148

八、俞樾《读书余录》151

九、孙诒让《札适》(附:沈祖绵)154

十、刘衡如与《黄帝内经》校注160

十一、日本江户时期《黄帝内经》校勘与训诂161

第三章 《黄帝内经》词义研究170

第一节 《素问》重复字分析170

第二节 《黄帝内经》单纯词和合成词分析176

一、单纯词176

二、合成词180

第三节 同义词、反义词分析183

一、《黄帝内经》同义词分析183

二、《黄帝内经》反义词分析185

三、研究《黄帝内经》反义词的意义187

1.天真189

2.耗189

第四节 《黄帝内经》词语解诂189

5.明190

4.太冲脉190

6.精190

3.虚邪贼风190

9.身无奇病191

8.未央绝灭191

10.因于气191

7.恶气不发191

12.坏都192

13.形乃困薄192

11.四维相代192

15.鼽衄193

16.天地之道也193

14.风客淫气193

17.治病必求于本194

18.涌泄194

19.寒胜则浮195

20.七损八益195

21.发心脾196

22.不得隐曲196

23.三焦197

24.罢极之本197

26.朝夕198

27.先建其母198

25.草兹198

29.必齐199

30.去宛陈垄199

28.徇蒙招尤199

33.门户不要200

32.阴气未动,阳气未散200

34.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200

31.中心者,环死200

35.虚里、脉宗气201

36.肝不弦,肾不石201

38.下闻病音202

39.肺朝百脉,毛脉合精202

37.前曲后居202

40.揆度203

41.其叶发203

42.土得木而达204

45.法在肺下205

44.四肢者,诸阳之本205

46.善怒嚇205

43.乳子205

47.诊在肌上206

48.饮食自倍,肠胃乃伤206

51.泾溲不利207

50.心下崩207

52.中有父母207

49.逢寒则虫207

53.中有小心208

54.皮肤不收208

56.显明209

57.必先五胜209

55.上者右行,下者左行209

58.寒因热用,热因寒用210

59.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210

61.故将两脏211

62.烟垢211

60.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211

63.整整、轻轻212

64.浑浑革至如涌泉212

65.厌厌聂聂213

66.见其乌乌,见其稷稷213

69.阴股214

68.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与女子等214

70.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214

67.适214

71.精215

72.后沃沫215

73.先出于胃之两焦,别出两行216

74.中盛藏满……是中气之湿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217

75.方上217

第四章 《黄帝内经》音韵研究218

第一节 《黄帝内经》音韵研究的历史回顾218

第二节 从音韵上考察《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227

一、鱼与侯230

二、真与文238

三、脂与微242

四、质与物243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245

五、歌鱼合韵246

六、明、行、风三字的韵部转变247

七、简短的结论252

第三节 音韵与校勘253

一、因妄改字或写误字而失其韵者当据古韵而正之253

二、因字倒而失韵者当据古韵而改之255

四、因句读误而失韵者当据古韵正其句读256

三、因字脱而失韵者当据古韵补正之256

生气通天论257

五、因增字而失韵者当据古韵删去衍文257

第四节 《黄帝内经》的韵例257

一、韵位258

二、韵式261

第五节 《素问》韵谱266

一、关于《素问》的几个基本问题267

二、《素问》韵部总论270

三、《素问》韵部分论275

第五章 《黄帝内经》修辞研究300

第一节 比喻301

一、明喻302

二、隐喻302

三、借喻303

第二节 比拟304

一、拟人304

二、拟物305

第三节 借代306

一、旁借306

二、对代307

第四节 夸张308

一、向上夸张309

二、向下夸张310

第五节 摹状310

一、摹声311

二、摹色311

三、摹形312

第六节 反复313

一、连续反复313

二、间隔反复314

第七节 对照316

一、对比316

二、映照317

第八节 对偶318

一、正对318

二、反对319

第九节 排比320

一、句子成分的排比320

二、单句的排比321

三、复句的排比322

四、段落的排比322

第十节 层递323

一、递升323

二、递降324

三、递升与递降兼用325

第十一节 联珠325

一、直接蝉联326

二、间隔相联327

三、直联与间联交错运用328

第十二节 回环329

一、单用式329

二、连用式330

三、反复式331

第十三节 避复331

一、词的避复332

二、词组的避复333

三、句子的避复333

第十四节 错综334

一、名称错综334

二、语序错综335

第十五节 合叙336

一、分提总承336

二、总提分承337

三、总提分承总收337

四、分提分承337

第十六节 设问339

一、止问339

二、反问340

第十七节 引用341

一、明引341

二、暗引343

第十八节 讳饰344

一、讳饰不便直说的某些器官344

二、讳饰羞于直说的生理现象344

三、讳饰不便明说的病情344

四、讳饰人们感到不幸的事345

第十九节 省略345

一、省词345

二、省句346

第二十节 自释347

一、释名词术语347

二、自释经文348

第二十一节 复用、举隅、互文349

一、复用349

二、举隅350

三、互文350

第二十二节 经文综合运用修辞释例351

第六章 《黄帝内经》语法研究353

第一节 词类活用355

一、名词用如动词355

二、名词作状语359

三、使动用法361

四、意动用法364

五、数词用如动词365

六、形容词作主语和宾语365

七、词类活用的条件366

第二节 词序367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提前367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提前368

三、定语后置369

第二节 句子370

一、判断句370

二、被动句374

第四节 代词378

一、人称代词378

二、指示代词383

三、疑问代词385

四、虚指代词“或”与无指代词“莫”389

五、特殊指示代词“者”与“所”391

六、副词398

七、介词409

八、连词421

九、语气词428

第二编 《黄帝内经》学术研究发展史436

第一章 唐代以前的《黄帝内经》学术研究与发展436

第一节 秦越人对《黄帝内经》藏象、脉学和针灸经络学说的发挥437

一、脉学方面的发挥437

二、肾、命门一元气一三焦为轴心的整体生命观439

三、经络、俞穴、针治方面的发挥441

四、对解剖学的发展442

第二节 张机对《黄帝内经》理论的临床发挥443

一、《伤寒例》与《黄帝内经》444

二、发挥《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分证446

三、《伤寒论》对《黄帝内经》病因、病机理论的运用447

四、《金匮要略》对《黄帝内经》脏腑病机理论的发挥449

五、对《黄帝内经》诊法的应用与发挥451

六、对《黄帝内经》治则、治法理论的发挥453

七、对《黄帝内经》方药理论的发挥456

第三节 华佗对《黄帝内经》病机、辨证学说的研究与发挥460

一、对《黄帝内经》病机学说的发挥461

二、对《黄帝内经》脏腑辨证学说的发挥462

第四节 皇甫谧对《黄帝内经》针灸的研究463

一、发展了五输学说464

二、确定了腧穴的名称、部位和取穴方法464

三、对《黄帝内经》针刺艾灸法的发挥465

四、对《黄帝内经》针灸处方的补充466

第五节 王叔和对《黄帝内经》脉学的发挥467

一、对《黄帝内经》脉学的整理与发展467

二、对辨证论治理论的发展469

第六节 杨上善对《黄市内经》分类研究及对针灸、命门、脾胃学说的发挥469

一、改编经文,分类注解《黄帝内经》470

二、对《黄帝内经》针灸旨意的阐发471

三、对命门学说的研究472

四、对脾胃学说的贡献和影响473

第七节 孙思邈对《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热病与杂病的研究475

一、发展《黄帝内经》养性养老思想475

二、对脏腑疾病辨治研究477

三、对中风的研究478

三、医易相通,通在四时478

四、对虚损病的研究479

五、对《素问·热论》的研究480

六、对《黄帝内经》灸法的研究481

七、从精血论治毛发病481

第八节 王冰对《黄帝内经》养生思想、运气、藏象、病机及辨证论治的研究482

一、重视发挥《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482

二、诠注运气学说483

四、对《黄帝内经·素问》藏象学说的研究485

三、阐发亢害承制理论485

五、病机理论的探讨486

七、辨证论治的发挥487

六、阐发阴阳互根理论487

第二章 宋、金、元时期的《黄帝内经》学术研究与发展489

第一节 钱乙对《黄帝内经》小儿生理、病理和五脏辨治的发挥491

一、阐发儿科的特点492

二、确立儿科五脏证治纲领492

三、四诊合参,尤重望诊494

五、据证言治与制方调剂495

四、脾胃并论,贵在调治495

第二节 成无己对《黄帝内经》伤寒热病学的研究497

一、以经注论,以论证经498

二、思求经旨,辨证明理501

一、发扬《黄帝内经》理脾食疗之法503

第三节 陈直、邹铉对《黄帝内经》摄生学说的发挥与运用503

二、运用《黄帝内经》心理调摄之法505

三、遵循《黄帝内经》四时养生之法505

四、对《黄帝内经》摄生原则的发挥506

一、首次传播运气学说507

第四节 刘温舒对《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的研究与贡献507

二、阐发运气由博返约、简明清晰508

三、正确对待运气学说510

第五节 刘完素对《黄帝内经》运气、病机及杂病的研究511

一、探讨运气学说,注重指导临床511

三、阐发《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513

二、探讨亢害承制病机理论513

四、六气化火学说的创立514

五、对《黄帝内经》杂病治疗的研究516

六、对《素问·热论》的阐发517

第六节 张元素对《黄帝内经》脏腑辨证与遣药制方理论的研究518

一、对脏腑辨证学说的研究与发展519

二、对遣药制方理论的研究与发展520

第七节 张从正对《黄帝内经》治疗学的研究524

一、对病邪理论的研究525

二、汗吐下三法的运用526

三、对出血疗法的研究528

四、对情志疗法的研究与运用528

五、对补法的研究与认识529

第八节 李呆对《黄帝内经》脾胃内伤理论及其治则的研究531

一、对脾胃学说的理论研讨532

二、对脾胃内伤病因病理的论述533

三、内伤热中证的辨析535

四、治疗特点与遣药制方法度536

第九节 陈自明运用《黄帝内经》理论对妇产科与外科的研究537

一、对妇产科学的研究538

二、对外科学的研究541

一、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544

第十节 朱震亨对《黄帝内经》阴阳升降、君火相火、杂病证治及养生学说的研究544

二、对相火学说的发挥545

三、对《黄帝内经》养生学说的研究546

四、对升降理论的研究549

五、以气血痰郁为纲,成为后世治疗杂病的开拓者550

第十一节 王履对《黄帝内经》亢害承制、四气所伤、五郁的研究与创见552

一、对亢害承制的研究与创见553

二、对四气所伤的研究与修正554

三、对五郁治法的研究555

四、对“二阳之病发心脾”的研究557

五、对煎厥证的研究557

第十二节 滑寿从不同方面研究《黄帝内经》的成就558

一、将《素问》择要分类559

二、对《黄帝内经》经络学说的发挥560

三、根据《黄帝内经》探讨《难经》561

第三章 明代的《黄帝内经》学术研究与发展563

一、补注《读素问钞》,阐发滑寿未明之经旨566

二、对五运六气学说的研究566

第一节 汪机对《黄帝内经》运气、营卫学说和治则的研究566

三、对营卫学说的阐发567

五、将“治病求本”应用于外科568

四、对《黄帝内经》补法的发挥与应用568

第二节 徐春圃对《黄帝内经》诊法、治法、养生和病证的研究569

一、研究《黄帝内经》诊法,详述四诊机理569

二、阐发《黄帝内经》治法,注重调治脾胃571

三、弘扬养生学说,强调摄养精神572

四、研究《黄帝内经》所述病证,重在辨证论治574

一、病名同病机异者分论之575

二、病名互见病机相同者合论之575

第三节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的学术成就575

三、辨别类似症细致入微576

五、纠正字误以阐病机576

六、所选方药精确切当576

四、辨析病因有独到见解576

第四节 薛己对《黄帝内经》脏腑辨证、治则与杂证的研究577

一、对《黄帝内经》脏腑辨证的发挥577

二、对《黄帝内经》治则的阐发579

三、对《黄帝内经》内伤杂证的研究581

四、对《黄帝内经》外科证治理论的阐发582

第五节 孙一奎对《黄帝内经》命门、相火、三焦及杂证的研究584

一、探讨命门之理,创立命门为肾间动气说585

二、阐发三焦理论,提出三焦相火学说586

三、倡明《黄帝内经》火之理论,阐发天人君相之火说588

四、对《黄帝内经》杂证的研究589

第六节 杨济时对《黄帝内经》阴阳、经络和针灸学说的研究591

二、对《黄帝内经》经络学说的阐发591

一、对《黄帝内经》阴阳学说的阐发591

三、对《黄帝内经》腧穴理论的发挥592

四、对《黄帝内经》针法、灸法理论的发挥593

五、对《黄帝内经》针灸与药物等治法并重的发挥594

第七节 缪希雍《黄帝内经》脾胃学说的研究595

一、论脾胃?胃气596

三、调脾胃?由?益阴596

二、疗疾病?胃气596

第八节 马莳对《黄帝内经》篇次整理和针灸学说的研究597

一、复本归真;九九分卷注《内经》597

二、素娴针炙;《灵枢》注证多发微598

一、对《黄帝内经》证候治疗的研究599

第九节 王肯堂对《黄帝内经》病证治疗、传变、病机和相火的研究599

二、对《黄帝内经》病证传变的阐发600

三、对《黄帝内经》病证机理的发挥600

四、对《黄帝内经》相火的阐发601

第十节 李梴对《黄帝内经》养生、诊法、治则等的研究601

一、阐发《黄帝内经》养生学说602

二、对《黄帝内经》诊法的研究602

三、对《黄帝内经》制方原则的发挥603

四、对《黄帝内经》治则的探讨604

第十一节 吴昆对《黄帝内经》原文、脉学、针灸及治法的研究605

一、对《素问》原文的研究605

二、对《素问》脉学的研究607

三、对《黄帝内经》针灸的研究608

四、对《黄帝内经》治法的研究610

一、阐发肾间命门学说611

第十二节 赵献可对《黄帝内经》命门、阴阳五行及杂证的研究611

二、倡阴阳五行水火论613

三、对《黄帝内经》杂病证治的研究616

第十三节 张介宾对《黄帝内经》阴阳、命门、病机理论的发挥及其类分的贡献619

一、全面类分《黄帝内经》,使中医理论系统化619

二、阐发阴阳学说620

三、阐发命门学说623

四、阐发病机十九条624

五、阐发暑气病机625

第十四节 李中梓对《黄帝内经》藏象、阴阳、治则和辨证的研究626

一、对《黄帝内经》分类的研究626

二、对《黄帝内经》阴阳学说的发挥627

三、对《黄帝内经》藏象学说的发展628

四、对《黄帝内经》治则学说的阐发630

五、对《黄帝内经》杂病证治的研究630

六、对《黄帝内经》医德医风的发扬631

一、全新的病因说——杂气论632

第十五节 吴有性对《黄帝内经》疫疠的研究632

二、论瘟疫的病机证治——九传治法634

一、对《黄帝内经》虚损病因的阐发635

第十六节 绮石对《黄帝内经》虚损病的研究635

二、提出治虚三本和二统636

三、阳虚三夺统于脾637

四、阴虚之证统于肺638

五、把“治未病”精神应用于虚劳病的防治638

第四章 清代的《黄帝内经》学术研究与发展640

第一节 喻昌对《黄帝内经》秋燥、大气、温病理论的研究642

一、补缺纠误,阐发经义643

二、著《秋燥论》,阐发燥气病机643

三、发挥气的理论,倡大气论644

四、深究《黄帝内经》之旨,发挥温病学说645

五、申明《黄帝内经》法律646

一、本于临床,发挥色诊647

第二节 张璐对《黄帝内经》诊法的发挥647

二、阐发脉诊,独重胃气648

三、脉证结合,以断顺逆650

第三节 汪昂对《黄帝内经》藏象、病机的阐发652

一、类纂适当,约注明晰652

二、论述脏腑,发明颇多653

三、病机论治,结合临床654

第四节 姚绍虞《素问经注节解》的学术成就655

一、删节诠注,会通大义655

二、阐发阴阳,注重互根656

三、结合临床,举一反三657

第五节 程知对《黄帝内经》三焦、心包络、命门的发挥659

一、对三焦的论述659

二、对心包络、命门的发挥660

三、论三焦、心包络的特殊功用660

第六节 张志聪对《黄帝内经》的注释与发挥661

一、开集注之先河,以实践为准的661

二、精研气化理论,阐发六经蕴义662

三、昭示经文旨义,论理多有发挥664

第七节 高世栻对《黄帝内经》脏腑、运气的研究665

二、探讨藏象,多出创见666

一、纠误正讹,严谨认真666

三、五运六气,发挥尤多667

一、对《黄帝内经》的选择性分类研究669

第八节 薛雪对《黄帝内经》的分类研究及运气、气化学说的发挥669

二、对《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的发挥670

三、对《黄帝内经》气化学说的发挥671

第九节 叶桂对《黄帝内经》温病及杂证的研究与发挥673

一、温病论治的发挥673

二、杂病论治的发挥679

一、阐发阴阳五行说684

第十节 罗美《内经博义》对《黄帝内经》的发挥684

二、心肾论685

三、君相火论686

第十一节 程国彭对《黄帝内经》治则、治法的发挥687

一、确立八纲辨证687

二、创立医门八法689

三、以《黄帝内经》理论指导创方690

第十二节 余霖遵循《黄帝内经》运气学说以论疫疹证治691

一、依据运气讨论疫病的病因、病机691

二、疫疹与伤寒的鉴别及疫疹形色692

三、运用诸气在泉治法治疗疫疹693

第十三节 徐大椿对《黄帝内经》元气及治未病思想的发挥694

一、元气存亡论695

二、对《黄帝内经》辨证论治精神的发挥696

三、治未病论与亡阴亡阳论697

第十四节 黄元御对《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和运气学说的发挥698

一、就原篇目分类而更调其文698

二、论阴阳互根而重于阳699

三、阐五行气化,土为枢机699

四、本天人相应,论六气从化700

第十五节 尤怡对《黄帝内经》气机、运气等理论的研究701

一、注重阴阳一气之枢机702

二、阐发运气之学,反对执而泥之703

三、对《黄帝内经》之校注发挥704

一、平集:重经脉,述三焦,阐营卫706

第十六节 沈又彭《医经读》的学术成就706

二、病集:重阴阳五行,辨十九条之非707

一、阐述《黄帝内经》热病学理论,明辨伤寒与温病708

第十七节 吴瑭对《黄帝内经》热病学说的研究708

二、依据《黄帝内经》三焦理论,独倡温病三焦学说709

三、遵循《黄帝内经》治则,确立清热育阴治法710

第十八节 王清任对《黄帝内经》解剖学及气血理论的研究和发展714

一、对《黄帝内经》解剖学知识的研究与发展714

二、对《黄帝内经》气血理论的发挥716

一、辨错简独出己见719

第十九节 张琦《素问释义》的学术成就719

二、阐阴阳互根而重阳720

四、辨温病非伤于寒721

三、论阴阳升降在乎中气721

第二十节 石寿棠对《黄帝内经》燥湿二气的发挥722

一、论阴阳二气即燥湿之气722

二、论燥湿主一年之气723

三、论燥湿统赅六气724

四、发挥《黄帝内经》诊法725

一、气血精神论726

第二十一节 周学海对《黄帝内经》精气、升降、亢害承制与虚实补泻理论的发挥726

二、升降出入论728

三、亢害承制论729

四、虚实补泻论731

第五章 近代的《黄帝内经》学术研究与发展733

第一节 唐宗海对《黄帝内经》理论探源及血证研究734

一、通说医、易,探《黄帝内经》医理之源734

二、汇通中西,阐《黄帝内经》医理精义737

三、专论血证,尽《黄帝内经》医理之用737

第二节 张锡纯对《黄帝内经》大气学说、气化理论及杂病证治的研究739

一、深究医中哲理,重视《黄帝内经》中的辩证思维739

二、发挥大气学说,见解独到,论述精详740

三、阐发气化理论,力倡肝为大气之根本741

四、临床善调奇经,主张“冲”为八脉纲领742

五、杂病辨析有据,理论渊源悉本《黄帝内经》742

第三节 张寿颐据《黄帝内经》论证中风的成就744

一、接受新说,明其不足744

二、《黄帝内经》论厥,明其病机745

三、《黄帝内经》论“颠”,明其病位745

四、肝阳陡动,风自内生746

第四节 恽树珏对《黄帝内经》大义的发挥746

一、“揆度奇恒,道在于一”为《黄帝内经》之总纲747

二、阴阳五行以四时为本748

第五节 陈无咎对《黄帝内经》病证、病机的阐发749

第六节 张骥对《黄帝内经》方药的发挥752

一、对《黄帝内经》十三方的发挥752

二、对《黄帝内经》方制、方宜、方禁的发挥753

第七节 秦伯未对《黄帝内经》的经义、病机和病证研究755

一、释经义,深入浅出,开后学入室之门径755

二、著《类证》,条分缕析;溯临床病证之渊源756

三、重实践,学为致用,立《黄帝内经》研究之典范757

第八节 任应秋对《黄帝内经》之研究758

一、阐发《黄帝内经》书名本义759

二、《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759

三、提出医经学派760

四、对《黄帝内经》病机的发挥761

五、对《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的发挥762

六、研究《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与学术思想763

七、对《黄帝内经》章句的研究764

第六章 《黄帝内经》在日本的研究与发展766

第一节 《黄帝内经》东传日本之经过766

一、飞鸟时代(公元六世纪后叶~公元710年)766

二、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767

三、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年)767

四、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770

五、南北朝时代(公元1333—1391年)773

六、室町时代前半期(十五世纪)773

七、室町时代后半期(公元1501~1572年)774

八、安土桃山时代(公元1573—1600年)776

九、江户时代前期(公元1603—1680年)777

十、江户时代中期(公元1681—1786年)783

十一、江户时代后期至明治初期(公元1787~1867年)787

第二节 日本《黄帝内经》研究概况791

一、导入期(公元562—1602年)791

二、普及期(公元1602—1680年)794

三、发展期(公元1680—1868年)795

四、衰退期(公元1868~1930年)805

五、复兴初期(公元1930—1945年)805

六、战后再兴期(公元1946~1975年)807

七、本格的研究(公元1975年~)809

第三编 《黄帝内经》理论研究814

第一章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研究814

第一节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814

一、前人论要814

(一)理论体系的组成814

(二)理论体系的特点815

二、研究与述评815

(一)理论体系的组成815

(二)理论体系的特点818

第二节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820

一、经文辑录820

二、前人论要821

三、研究与述评822

(一)理论体系的形成822

(二)理论体系的完善825

第三节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认识论827

一、经文辑录827

二、前人论要829

三、研究与述评829

(一)天人可知论829

(二)唯物生命观830

(三)唯物反映论830

(四)医学实践论831

(五)直觉思维831

(六)辩证思维833

第四节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方法论839

一、经文辑录839

二、前人论要843

三、研究与述评844

(一)观察方法844

(二)医疗实践法846

(三)文献方法847

(四)数学方法848

(五)系统方法850

(六)逻辑方法852

第五节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主要学术思想854

一、前人论要854

二、研究与述评855

(一)“四时五脏阴阳”观855

(二)辨证论治观856

(三)方药系统观858

第六节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发展瞻望860

第二章 阴阳五行研究863

第一节 《黄帝内经》阴阳研究863

一、经文辑录863

二、前人论要875

(一)阴阳的概念875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876

(三)阴阳学说的中医应用878

三、研究与述评883

(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概念883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886

(三)阴阳学说的中医应用891

第二节 《黄帝内经》五行研究898

一、经文辑录898

二、前人论要902

(一)五行的概念902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904

(三)五行学说的中医应用906

三、研究与述评907

(一)五行的概念907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909

(三)五行学说的中医应用913

第三节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关系918

一、经文辑录918

二、前人论要918

三、研究与述评920

(一)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起源同而重点异920

(二)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相互补充印证921

(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923

第三章 藏象研究925

第一节 藏象的概念与特点925

一、经文辑录926

二、前人论要929

三、研究与述评933

(一)藏象的概念933

(二)藏象的特点938

(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941

(四)藏象学说在《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中的地位944

第二节 《黄帝内经》脏腑概念及数目的研究946

一、经文辑录946

二、前人论要947

(一)脏腑的数目及概念947

(二)奇恒之腑的概念948

三、研究与述评948

(一)脏腑的概念948

(二)脏腑的数目952

第三节 心与小肠954

一、经文辑录954

二、前人论要957

三、研究与述评958

(一)心为太阳部于表其华在面959

(二)心藏神为君主之官960

(三)心主血脉汗为之液961

(四)在窍于耳与舌962

(五)心主言在志为喜在声为笑964

(六)小肠主受盛与泌别清浊965

第四节 肝与胆966

一、经文辑录966

二、前人论要967

三、研究与述评968

(一)肝为少阳气升于左968

(二)肝主谋虑性喜条达971

(三)肝主筋其华在爪972

(四)肝藏血而舍魂973

(五)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974

(六)肝为语在志为怒在声为呼976

(七)肝为罢极之本977

(八)胆为中正之官979

(九)十一脏取决于胆980

第五节 脾与胃983

一、经文辑录983

二、前人论要986

三、研究与述评987

(一)胃为五脏六腑之海987

(二)脾主升清989

(三)胃主降浊990

(四)胃主受纳腐熟992

(五)脾为胃行其津液994

(六)脾属至阴为五脏之使995

(七)脾土与时令的关系998

(八)脾胃与神志的关系1000

(九)四肢者诸阳之本也1007

第六节 肺与大肠1008

一、经文辑录1008

二、前人论要1010

三、研究与述评1011

(一)肺为少阴气藏于右1011

(二)肺主气1012

(三)肺朝百脉主治节1013

(四)肺气宣发外主皮毛1017

(五)肺气肃降通调水道1018

(六)肺司呼吸开窍于鼻涕为之液1019

(七)大肠主传道1021

第七节 肾与膀胱1022

一、经文辑录1022

二、前人论要1024

三、研究与述评1027

(一)肾主蛰而藏精舍志1027

(二)肾精与肾气1027

(三)天癸解1030

(四)释“女子七七”、“男子八八”1033

(五)作强之官,伎巧出焉1034

(六)膀胱诠1035

第八节 命门、心包、三焦1037

一、经文辑录1037

(一)命门1037

(二)心包1037

(三)三焦1038

二、前人论要1039

(一)命门1039

(二)心包1040

(三)三焦1040

三、研究与述评1041

(一)命门与命门学说1041

(二)心包与心包学说1045

(三)三焦与三焦学说1046

第九节 脏腑相关1049

一、经文辑录1049

二、前人论要1051

三、研究与述评1052

(一)五脏气机相系1052

(二)五脏功能互用1054

(三)肾合三焦膀胱1057

(四)肾将两脏1058

(五)肾为胃之关1059

(六)君相二火论1060

第十节 脏腑与形体诸窍1061

一、经文辑录1061

(一)脏腑与体1061

(二)脏腑经脉与诸窍1064

二、前人论要1067

(一)论九窍1067

(二)论形与部位1069

三、研究与述评1070

(一)九窍为水注之气1070

(二)体窍所应及脏热腑寒说1073

(三)“十六部”解1075

(四)魄门亦为五脏使1077

第十一节 奇恒之腑1078

一、经文辑录1078

二、前人论要1081

三、研究与述评1083

(一)脑髓论1083

(二)胆为奇恒之腑辨1087

(三)奇恒之腑论胞宫1088

(四)略论奇恒之腑的脉与髓1090

第十二节 气1091

一、经文辑录1091

二、前人论要1094

三、研究与述评1097

(一)气的分类1097

(二)气的基本性质1102

(三)对气的概念的认识1104

(四)营气与卫气的运行1106

(五)“卫出下焦”的纷争1108

第十三节 精血津液1110

一、经文辑录1110

二、前人论要1116

三、研究与述评1117

(一)精的含义、分类与功用1117

(二)血的生成、循行与功用1121

(三)津液的概念、代谢与功用1123

第十四节 神1126

一、经文辑录1126

一、经文辑录1127

二、前人论要1128

(一)“神”的涵义1129

三、研究与述评1129

(二)“神”的特性1131

(三)形与神俱1133

第四章 经络研究1136

一、经文辑录1136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经络学说的形成1136

二、前人论要1138

(一)经络的概念1139

三、研究与述评1139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1140

一、经文辑录1143

第二节 十二经脉研究1143

二、前人论要1146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及其特点1147

三、研究与述评1147

(二)十二经脉的循行1149

(三)十二经脉的功能1151

(四)十二经脉的标本1153

(五)六经气血多少1155

(六)六经气血循行1158

(七)三阳三阴开阖枢1159

(八)气街1162

第三节 奇经八脉研究1166

一、经文辑录1167

(一)奇经的概念1169

(二)奇经八脉循行1169

二、前人论要1169

(三)奇经功用1170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1170

三、研究与述评1170

(二)奇经八脉的功能1173

(三)奇经八脉的循行1177

第四节 络脉研究1181

一、经文辑录1181

二、前人论要1182

(一)络脉的概念1182

三、研究与述评1182

(二)络脉的独特生理功能1183

(三)络脉的循环与分布规律1184

(四)十五络之争1185

一、经文辑录1186

第五节 经筋经别皮部1186

二、前人论要1189

(一)十二经筋1191

三、研究与述评1191

(二)十二经别1194

(三)十二皮部1196

第五章 病因病机研究1198

一、经文辑录1198

第一节 病因1198

二、前人论要1199

(一)病因分类1201

三、研究与述评1201

(二)病因和病邪1202

(三)生病起于过用1203

第二节 发病1205

一、经文辑录1205

二、前人论要1207

(二)感邪途径和发病类型1207

(一)正邪相搏与发病1207

(三)新感与伏邪1208

(一)发病学基本原理1209

(二)发病的类型1209

三、研究与述评1209

(三)伏邪发病说1211

一、经文辑录1213

第三节 邪正盛衰1213

二、前人论要1214

(一)虚实的概念1215

三、研究与述评1215

(二)虚实的变化1216

第四节 阴阳失调1217

一、经文辑录1218

二、前人论要1219

三、研究与述评1222

(一)阴阳失调的基本类型1222

(二)阴阳的有余不及之争1226

第五节 精气神失常1227

二、前人论要1229

(一)气的失常1229

(二)精血津夜失常1230

(三)神的失常1232

(四)精气神互累兼病1233

三、研究与述评1233

(一)气的失常1233

(二)精血津液失常1236

(三)神的失常1240

第六节 六气病机1242

一、经文辑录1242

二、前人论要1245

三、研究与述评1247

(一)六气的概念1247

(二)六气的病机特点1249

第七节 脏腑病机1253

一、经文辑录1253

二、前人论要1255

三、研究与述评1259

(一)脏腑病机规律1259

(二)关于“病机十九条”1261

第八节 经络病机1263

一、经文辑录1263

(一)总论1263

(二)十二经脉病机1264

(三)奇经八脉病机1265

(四)络脉病机1266

二、前人论要1267

三、研究与述评1267

(一)经络病机规律1267

(二)关于“是动病”、“所生病”1270

第九节 疾病的传变和转归1271

一、经文辑录1271

二、前人论要1273

三、研究与述评1274

(一)疾病传变规律1274

(二)疾病转归与时间的关系1275

第六章 诊法研究1276

第一节 望诊1276

一、经文辑录1276

(一)望神1276

(二)望色1277

(三)望形态1281

(四)望舌1284

二、前人论要1285

(一)望神1285

(二)望色1286

(三)望形态1287

(四)望舌1288

三、研究与述评1290

(一)望神1290

(二)面部色诊1291

(三)耳、鼻、唇与五色诊1293

(四)络脉诊法1296

(五)阴阳二十五人与诊法1297

(六)历代舌诊的研究1299

(七)舌诊在临床各科应用的研究1304

第二节 闻诊1306

一、经文辑录1306

(一)听声音1306

(二)嗅气味1309

二、前人论要1310

(一)听声音1310

(二)嗅气味1311

三、研究与述评1311

(一)历代闻诊的研究1311

(二)闻诊在临床各科的应用研究1315

第三节 问诊1317

一、经文辑录1317

二、前人论要1318

三、研究与述评1320

(一)问诊的目的与意义1320

(二)问诊的方法1320

(三)问诊的内容1320

第四节 切诊1321

一、经文辑录1321

(一)脉诊1321

(二)尺肤诊1323

(三)虚里诊1324

二、前人论要1324

(一)脉诊1324

(二)虚里诊1325

三、研究与述评1325

(一)脉理研究1325

(二)脏腑经脉遍诊法与三部九候法1328

(三)人迎寸口诊脉法1329

(四)独取寸口诊法1332

(五)寸口脉分候脏腑法1334

(六)《素问·三部九候论》与敦煌古医经残卷之异文考释1337

第七章 治则与治法研究1341

第一节 治疗总则1342

一、经文辑录1342

二、前人论要1349

(一)治病求本1349

(二)标本先后1349

(三)三因制宜1350

(四)协调阴阳1351

(五)顺之而治1352

(六)攻邪养正1352

(七)早期治疗1353

三、研究与述评1354

(一)治病求本1354

(二)标本先后1355

(三)三因制宜1357

(四)协调阴阳1358

(五)顺之而治1359

(六)攻邪养正1361

(七)早期治疗1362

第二节 治法理论1363

一、经文辑录1363

二、前人论要1366

(一)平调阴阳寒热1366

(二)虚实补泻1367

(三)表里异治1367

(四)治法逆从1368

三、研究与述评1369

(一)寒热温凉1369

(二)虚实补泻1370

(三)表里异治1371

(四)治法逆从1372

第三节 药物疗法1373

一、经文辑录1373

二、前人论要1376

(一)药物治疗学基础1376

(二)药物内治法与外治法1377

(三)制方法则1377

三、研究与述评1377

(一)药性基本理论1377

(二)制方法则与方剂分类1379

(三)治法应用研究1380

第四节 其它疗法1383

一、经文辑录1383

二、前人论要1385

三、研究与述评1386

(一)砭石疗法1386

(二)按跻导引疗法1386

(三)情志疗法1387

(四)饮食疗法1388

(五)醪酒疗法1388

(六)手术疗法1388

(七)束指与牵引疗法1388

(八)吹耳与刺鼻疗法1389

(九)其它非药物疗法1389

第五节 护理法1389

一、经文辑录1389

二、前人论要1390

三、研究与述评1391

(一)生活护理1391

(二)精神护理1392

(三)饮食护理1392

(四)服药治疗护理1393

第六节 《黄帝内经》十三方1393

一、经文辑录1393

二、前人论要1395

(一)汤液醪醴1395

(二)生铁洛饮1395

(三)左角发酒1396

(四)泽泻饮1396

(五)鸡矢醴1396

(六)乌贼骨芦茹丸1396

(七)兰草汤1396

(八)豕膏1396

(九)?翘饮1397

(十)半夏秫米汤1397

(十一)马膏膏法1397

(十二)寒痹熨法1397

(十三)小金丹方1397

三、研究与述评1397

(一)汤液醪醴1397

(二)生铁洛饮1398

(三)左角发酒1398

(四)泽泻饮1398

(五)鸡矢醴1399

(六)乌贼骨芦茹丸1399

(七)兰草汤1400

(八)豕膏1400

(九)?翘饮1400

(十)半夏秫米汤1401

(十一)马膏膏法1401

(十二)寒痹熨法1401

(十三)小金丹1402

第八章 刺灸研究1403

第一节 腧穴研究1403

一、经文辑录1404

二、前人论要1408

(一)腧穴的数目1408

(二)腧穴的作用1409

(三)特定穴1410

三、研究与述评1412

(一)腧穴的分类1412

(二)腧穴的作用1414

(三)特定穴1414

第二节 针具研究1417

一、经文辑录1417

二、前人论要1419

三、研究与述评1421

(一)九针之形1421

(二)九针之应1422

(三)九针之用1423

第三节 刺则研究1423

一、经文辑录1424

(一)刺有五要1424

(二)刺调阴阳1425

(三)刺明补泻1425

(四)因时而刺1426

(五)因人而刺1428

(六)刺有浅深1429

二、前人论要1429

(一)刺有五要1429

(二)刺调阴阳1430

(三)刺明补泻1430

(四)因时而刺1431

(五)因人而刺1432

三、研究与述评1432

(一)刺有五要1432

(二)刺调阴阳1434

(三)刺明补泻1434

(四)因时而刺1434

(五)因人而刺1435

(六)刺有浅深1435

第四节 刺法研究1436

一、经文辑录1436

(一)补泻法1436

(二)刺络法1438

(三)缪刺法1438

(四)三刺法1439

(五)五刺法1439

(六)九刺法1439

(七)十二节刺法1439

二、前人论要1440

(一)补泻法1440

(二)刺络法1441

(三)缪刺法1441

(四)三刺法1441

(五)五刺法1442

(六)九刺法1442

(七)十二节刺法1442

三、研究与述评1442

(一)补泻法1442

(二)刺络法1444

(三)缪刺法1445

(四)三刺法1445

(五)五刺法1445

(六)九刺法1446

(七)十二节刺法1447

第五节 刺禁与刺害研究1448

一、经文辑录1448

二、前人论要1451

三、研究与述评1452

(一)刺避脏腑1452

(二)刺避脑髓1453

(三)刺避血管1453

(四)慎刺关节、乳房等部位1454

(五)刺勿深浅逆施1454

(六)其它注意事项1454

第六节 灸法研究1455

一、经文辑录1455

二、前人论要1455

三、研究与述评1456

(一)灸治的原则1456

(二)灸法的应用1456

第九章 摄生研究1458

第一节 摄生概念和意义的研究1459

一、经文辑录1459

二、前人论要1460

三、研究与述评1460

(一)摄生的概念1460

(二)摄生的意义1461

第二节 摄生原则的研究1462

一、经文辑录1462

二、前人论要1463

(一)天人相应,整体调摄1463

(二)协调脏腑,畅通经络1463

(三)积精全神,保养真气1464

(四)动静相宜,形劳不倦1464

(五)三因制宜,持之以恒1465

三、研究与述评1465

(一)天人相应,整体调摄1465

(二)协调脏腑,畅通经络1467

(三)积精全神,保养真气1468

(四)动静相宜,形劳不倦1470

(五)三因制宜,持之以恒1471

第三节 精神调摄的研究1473

一、经文辑录1473

二、前人论要1474

三、研究与述评1478

(一)恬惔虚无,清静乐观1478

(二)用神有度,神不过耗1479

(三)调节情志,适当疏泄1479

第四节 形体调摄的研究1480

一、经文辑录1480

二、前人论要1481

三、研究与述评1483

(一)衣着1483

(二)形体活动1484

第五节 饮食起居调摄的研究1485

一、经文辑录1485

二、前人论要1487

(一)饮食调摄1487

(二)起居调摄1488

(三)房事调摄1488

三、研究与述评1489

(一)饮食调摄1489

(二)起居调摄1491

(三)房事调摄1492

第六节 其它摄生方法的研究1494

一、经文辑录1494

二、前人论要1495

三、研究与述评1495

(一)服药摄生1495

(二)针灸摄生1496

(三)气功、推拿摄生1497

第十章 运气研究1499

第一节 运气概说1499

一、经文辑录1499

二、前人论要1500

三、研究与述评1501

(一)运气及运气学说的概念1501

(二)运气学说的形成1502

(三)对运气学说的评价1504

第二节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1506

一、经文辑录1506

二、前人论要1508

三、研究与述评1510

(一)干支甲子的概念及其配合关系1510

(二)岁运、主运、客运的概念及意义1513

(三)主气、客气、客主加临的概念及意义1514

(四)运气同化、运气盛衰的概念及意义1515

第三节 五运六气推算法研究1516

一、经文辑录1516

二、前人论要1525

三、研究与述评1526

(一)五行生克与亢害承制1526

(二)五运六气的推算步骤1527

(三)五运的推算方法1528

(四)六气的推算方法1531

(五)运气相合的推算方法1534

一、经文辑录1537

第四节 运气学说的应用研究1537

二、前人论要1542

三、研究与述评1544

(一)推测气候变化1544

(二)预测疾病的发生与流行1545

(三)指导疾病的预防1546

第四编 《黄帝内经》病证与临床研究1551

第一章 病证概论1551

第一节 病证的概念与命名1551

第二节 《黄帝内经》类证名称与分类1552

一、六淫、形体、脏腑病证类1552

(一)六淫病证类1552

(二)形体、脏腑病证类1553

二、妇人病证类1558

(一)经带病证类1558

(二)孕产病证类1559

(三)癥瘕病证类1559

三、官窍病证类1559

(一)眼目病证类1559

(二)耳鼻喉舌病证类1559

(三)前阴病证类1559

四、疮痈病证类1560

(一)痈疽病证类1560

(二)疮疹病证类1560

第二章 六淫病证1562

第一节 风病1562

一、经文辑录1562

二、前人论要1566

三、研究与述评1568

(一)风病的概念1568

(二)风病的分类与治法1568

第二节 寒病1574

一、经文辑录1574

二、前人论要1576

三、研究与述评1577

(一)寒病的概念1577

(二)寒病的分类与治法1577

第三节 温热病1578

一、经文辑录1578

二、前人论要1580

三、研究与述评1581

(一)温热病的概念1581

(二)温热病的分类与治法1581

第四节 暑病1585

一、经文辑录1585

二、前人论要1586

三、研究与述评1587

(一)暑病的概念1587

(二)暑病的分类与治法1587

第五节 湿病1588

一、经文辑录1588

二、前人论要1591

三、研究与述评1593

(一)湿病的概念1593

(二)湿病的分类与治法1593

第六节 寒热病1595

一、经文辑录1595

二、前人论要1597

三、研究与述评1597

(一)寒热病的概念1597

(二)寒热病的分类与治法1597

第七节 燥病1598

一、经文辑录1598

二、前人论要1599

三、研究与述评1600

(一)燥病的概念1600

(二)燥病的分类与治法1600

第三章 形体病证1602

第一节 痹1602

一、经文辑录1602

二、前人论要1609

三、研究与述评1611

(一)痹的概念与病因1611

(二)痹的分类与治法1612

第二节 痿1618

一、经文辑录1618

二、前人论要1620

三、研究与述评1622

(一)痿的概念与病因1622

(二)痿的分类与治法1622

第三节 痉1626

一、经文辑录1626

二、前人论要1629

三、研究与述评1630

(一)痉的概念与病因1630

(二)痉的分类与治法1630

第四节 厥1633

一、经文辑录1633

二、前人论要1639

三、研究与述评1640

(一)厥的概念与病因1640

(二)厥的分类与治法1641

第五节 痛1644

一、经文辑录1644

二、前人论要1655

三、研究与述评1657

(一)痛证的概念与病因1657

(二)痛证的分类与治法1657

第四章 脏腑病证1670

第一节 咳1670

一、经文辑录1670

二、前人论要1673

三、研究与述评1674

(一)咳的概念与病因1674

(二)咳的分类与治法1675

第二节 喘1678

一、经文辑录1678

二、前人论要1682

三、研究与述评1683

(一)喘的概念与病因1683

(二)喘的分类与治法1685

第三节 消瘅1688

一、经文辑录1688

二、前人论要1689

三、研究与述评1691

(一)消瘅的概念与病因1691

(二)消瘅的分类与治法1692

第四节 血证1694

一、经文辑录1694

二、前人论要1698

三、研究与述评1699

(一)血证的概念与病因1699

(二)血证的分类与治法1700

第五节 不眠、嗜卧1706

一、经文辑录1706

二、前人论要1708

三、研究与述评1709

(一)不眠的概念与病因1709

(二)不眠的分类与治法1710

(三)嗜卧的概念与病因1711

(四)嗜卧的分类与治法1711

第六节 癫狂痫1712

一、经文辑录1712

二、前人论要1715

三、研究与述评1717

(一)癫狂痫的概念与病因1717

(二)癫狂痫的分类与治法1718

第七节 汗证1721

一、经文辑录1721

二、前人论要1725

三、研究与述评1726

(一)汗证的概念与病因1726

(二)汗证的分类与治法1727

第八节 黄疸1730

一、经文辑录1730

二、前人论要1731

三、研究与述评1733

(一)黄疸的概念与病因1733

(二)黄疸的分类与治法1733

第九节 胀1736

一、经文辑录1736

二、前人论要1743

三、研究与述评1745

(一)肤胀1745

(二)鼓胀1746

(三)水胀1748

第十节 积聚1751

一、经文辑录1751

二、前人论要1753

三、研究与述评1754

(一)积聚的概念与病因1754

(二)积聚的分类与治法1754

第十一节 呕吐、哕、噎膈1757

一、经文辑录1757

二、前人论要1760

三、研究与述评1761

(一)呕吐的概念与病因1761

(二)呕吐的分类与治法1762

(三)哕的概念与病因1763

(四)哕的分类与治法1764

(五)噎膈的概念与病因1765

(六)噎膈的分类与治法1765

第十二节 泄泻1767

一、经文辑录1767

二、前人论要1769

三、研究与述评1769

(一)泄泻的概念与病因1769

(二)泄泻的分类与治法1770

第十三节 便闭1772

一、经文辑录1772

二、前人论要1773

三、研究与述评1773

(一)便闭的概念与病因1773

(二)便闭的分类与治法1774

第十四节 痢疾1775

一、经文辑录1775

二、前人论要1776

三、研究与述评1776

(一)痢疾的概念与病因1776

(二)痢疾的分类与治法1777

第十五节 霍乱1778

一、经文辑录1778

二、前人论要1779

三、研究与述评1779

(一)霍乱的概念与病因1779

(二)霍乱的分类与治法1780

第十六节 眩1782

一、经文辑录1782

二、前人论要1784

三、研究与述评1785

(一)眩的概念与病因1785

(二)眩的分类与治法1785

第十七节 疝1787

一、经文辑录1787

二、前人论要1788

三、研究与述评1789

(一)疝的概念与病因1789

(二)疝的分类与治法1790

一、经文辑录1794

第十八节 疟1794

二、前人论要1797

三、研究与述评1799

(一)疟的概念与病因1799

(二)疟的分类与治法1800

第十九节 小便病1805

一、经文辑录1805

二、前人论要1807

三、研究与述评1809

(一)小便病的概念与病因1809

(二)小便病的分类与治法1809

第二十节 虫病1812

一、经文辑录1812

二、前人论要1813

三、研究与述评1813

(一)虫病的概念与病因1813

(二)虫病的分类与治法1814

第二十一节 虚弱病1815

一、经文辑录1815

二、前人论要1819

三、研究与述评1821

(一)虚弱病的概念与病因1821

(二)虚弱病的分类与治法1822

第五章 妇人病证1828

第一节 闭经1828

一、经文辑录1828

二、前人论要1828

三、研究与述评1829

(一)闭经的概念与病因1829

(二)闭经的分类与治法1830

第二节 血崩1831

一、经文辑录1831

二、前人论要1832

三、研究与述评1832

(一)血崩的概念与病因1832

(二)血崩的分类与治法1833

第三节 带下1834

一、经文辑录1834

二、前人论要1834

三、研究与述评1835

(一)带下的概念与病因1835

(二)带下的分类与治法1835

第四节 肠覃、石瘕1836

一、经文辑录1836

二、前人论要1837

三、研究与述评1837

(一)肠覃、石瘕的概念与病因1837

(二)肠覃、石瘕的分类与治法1838

第五节 不孕1839

一、经文辑录1839

二、前人论要1839

三、研究与述评1839

(一)不孕的概念与病因1839

(二)不孕的分类与治法1840

第六节 乳子风热1841

一、经文辑录1841

二、前人论要1841

三、研究与述评1841

(一)乳子风热的概念与病因1841

(二)乳子风热的分类与治法1842

第六章 官窍病证1843

第一节 目病1843

一、经文辑录1843

二、前人论要1846

三、研究与述评1846

(一)目病的概念与病因1846

(二)目病的分类与治法1847

第二节 耳病1853

一、经文辑录1853

二、前人论要1855

三、研究与述评1856

(一)耳病的概念与病因1856

(二)耳病的分类与治法1856

第三节 鼻病1859

一、经文辑录1859

二、前人论要1861

三、研究与述评1861

(一)鼻病的概念与病因1861

(二)鼻病的分类与治法1861

第四节 咽喉病1864

一、经文辑录1864

二、前人论要1868

三、研究与述评1869

(一)咽喉病的概念1869

(二)咽喉病的病因、分类与治法1869

第五节 口舌病1871

一、经文辑录1871

二、前人论要1874

三、研究与述评1875

(一)口舌病的概念1875

(二)口舌病的病因、分类与治法1875

第六节 齿病1878

一、经文辑录1878

二、前人论要1879

三、研究与述评1880

(一)齿病的概念与病因1880

(二)齿病的分类与治法1880

第七节 前阴病1882

一、经文辑录1882

二、前人论要1883

三、研究与述评1884

(一)前阴病的概念1884

(二)前阴病的病因、分类与治法1884

第七章 疮痈病证1887

第一节 痈疽1887

一、经文辑录1887

二、前人论要1892

三、研究与述评1893

(一)痈疽的概念与病因1893

(二)痈疽的分类与治法1893

第二节 疔疮1895

一、经又辑录1895

二、前人论要1895

三、研究与述评1896

第三节 其它1897

一、经文辑录1897

二、前人论要1898

三、研究与述评1899

(一)痤(疖)1899

(二)痹(痱)1899

(三)皶(粉刺)1900

(四)隐轸(瘾疹)1900

(五)痒(风瘙痒)1901

(六)瘰疬1902

(七)丹熛疮疡(丹毒)1902

(八)痔1902

(九)瘤1903

第八章 《黄帝内经》理论的临床应用专题研究1904

第一节 阴阳盛衰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1904

一、《黄帝内经》阴阳盛衰理论概述1904

二、后世医家对阴阳盛衰理论的发挥和应用1905

(一)阐释阴阳失调病机1905

(二)指导临床诊断1906

(三)指导临床治疗1906

(四)阐释体质理论1908

第二节 生克乘侮亢害承制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1909

一、对生克制化亢害承制理论的发挥1909

二、生克制化亢害承制理论的临床应用1913

第三节 五脏藏神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1914

一、历代医家从临床方面对五脏藏神理论的发挥1915

(一)五脏藏神的病理1915

(二)五脏藏神在诊断和治则方面的意义1915

二、五脏藏神理论的临床应用1916

(一)在六经辨证中的应用1916

(二)在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中的应用1917

(三)在脏腑辨证中的应用1917

(四)在精神疗法中的应用1920

第四节 五脏五液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1920

一、历代医家对五脏五液理论的发挥1921

二、五脏五液理论的临床应用1922

(一)汗为心液理论的临床应用1922

(二)涕为肺液理论的临床应用1923

(三)泪为肝液理论的临床应用1925

(四)涎为脾液理论的临床应用1926

(五)唾为肾液理论的临床应用1927

第五节 脏腑相合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1928

一、脏腑相合理论临床研究通论1928

(一)脏腑藏泻与虚实补泻1929

(二)脏腑升降及其病变的诊治1929

(三)脏腑病传1930

二、肺合大肠理论的临床应用1931

三、心合小肠理论的临床应用1931

四、肝合胆理论的临床应用1932

五、脾合胃理论的临床应用1933

(一)脾胃虚实论治1933

(二)脾胃升降失常论治1934

(三)脾胃湿燥论治1934

六、肾合膀胱理论的临床应用1935

第六节 大气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1937

一、大气经义1937

二、大气诸说1938

(一)胸阳大气说1938

(二)宗气大气说1938

三、大气理论的临床应用1939

(一)升举大气以治喘1939

(二)升举大气以治咳1939

(三)升举大气以治吐血1940

(四)升举大气以治小便不利1940

(五)升举大气以治痿1940

(六)升举大气以治外感变证1940

(七)升举大气以治产后寒热1941

(八)升举大气以止汗1941

第七节 精气相关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1941

一、历代医家对精气相关证治理论的发挥1942

(一)五脏精气相失病证举隅1942

(二)藏于精者春不病温1943

(三)老年病精气亏虚说1944

(四)精气相关论治1944

二、精气相关理论的临床应用1945

(一)心脑精气相失证治1945

(二)肺肾精气相失证治1946

(三)脾病精气相失证治1946

(四)肝病精气相失证治1947

(五)肾病精气相失证治1947

(六)老年病精气相失证治1948

第八节 营卫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1949

一、《黄帝内经》关于营卫失常之病理1949

(一)营卫失常所致外感病证1949

(二)营卫失常所致内伤杂病1950

二、历代医家对营卫失常证治理论的发挥1950

(一)伤寒之病始于营卫不和1950

(二)温病之辨卫气营血1951

(三)营卫清浊相干升降失常1951

(四)营卫色脉参应诊法1952

(五)营卫对待互藏兼而治之1952

三、营卫理论的临床应用1953

(一)调和营卫1953

(二)调养营卫1953

(三)通行营卫1954

第九节 气血相关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1955

一、历代医家对气血相关证治理论的发挥1956

(一)气血相关五脏为本1956

(二)气血相关络脉为系1956

(三)气血相关以气为主1957

(四)气血相失病因概要1957

(五)气血相失辨证分析1958

(六)气血相关论治大法1959

二、气血相关理论的临床应用1960

(一)益气活血理论的临床应用1960

(二)行气活血理论的临床应用1960

(三)血证调气理论的临床应用1961

(四)五脏气血调治理论的临床应用1962

(五)络脉气血调治理论的临床应用1963

第十节 奇经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1964

一、历代医家对奇经理论的发挥1964

(一)秦越人对奇经的研究1964

(二)滑寿对奇经理论的发挥1964

(三)李时珍对奇经理论钓总结1965

(四)叶桂对奇经用药的探讨1965

(五)裘沛然对奇经理论临床应用的探索1966

二、奇经理论的临床应用1967

(一)奇经理论在药物疗法中的应用1967

(二)奇经理论在针灸疗法中的应用1967

(三)奇经理论在气功和推拿方面的应用1968

第十一节 六气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1970

一、历代医家对六气理论的发挥1970

(一)六气皆可化火1970

(二)寒毒与发病1970

(三)真中风与类中风1971

(四)六气传变1971

(五)秋燥论1971

(六)风能全兼五气1971

(七)六气阴阳属性1972

二、六气理论的临床应用1972

(一)风气理论的临床应用1972

(二)火气理论的临床应用1973

(三)暑气理论的临床应用1973

(四)湿气理论的临床应用1974

(五)燥气理论的临床应用1974

(六)寒气理论的临床应用1974

第十二节 升降出人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1975

一、历代医家对升降出入理论的发挥1976

(一)玄府水火升降出入1976

(二)药性升降出入1976

(三)脾胃升降出入1977

(四)五脏气血升降出入1977

(五)用药升降宜忌1977

(六)升降出入论治法1978

二、升降出入理论的临床应用1979

(一)升降清浊理论的临床应用1979

(二)升降理论在六经辨证中的应用1979

(三)营卫升降出入理论的临床应用1980

(四)脏腑升降出入理论的临床应用1980

(五)脏腑相关升降出入理论的临床应用1983

第十三节 五脏病机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1984

一、历代医家对五脏病机理论的发挥1985

(一)五脏元真之气不畅1985

(二)五脏亢与制失衡1986

(三)以寒热虚实论五脏病机1986

(四)脾虚胃弱影响五脏1986

(五)内伤杂病与五脏阴虚生热相关1986

(六)脾肾虚损影响五脏1987

二、五脏病机理论的临床应用1987

(一)心病病机理论的临床应用1987

(二)肺病病机理论的临床应用1988

(三)脾病病机理论的临床应用1989

(四)肝病病机理论的临床应用1989

(五)肾病病机理论的临床应用1990

第十四节 七情病机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1991

一、历代医家对七情病机理论的发挥1992

(一)七情郁结1992

(二)七情化火1992

(三)情从心发,病及五脏1992

(四)狂痴属心肾脾之病1993

(五)七情易致脏腑功能失调1993

二、七情病机理论的临床应用1994

(一)七情所伤病证治验1994

(二)以情相胜法的应用1996

第十五节 五郁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1997

一、历代医家对五郁理论的发挥1997

(一)三郁证治发端《伤寒论》1997

(二)六郁理论气郁为先1998

(三)火郁论与木郁说1998

(四)五脏不平则发五郁1999

(五)情志致郁分虚实1999

(六)五郁之治调其气2000

二、五郁理论的临床应用2000

(一)木郁达之2000

(二)火郁发之2001

(三)土郁夺之2002

(四)金郁泄之2003

(五)永郁折之2004

第十六节 气味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2005

一、历代医家对气味理论的发挥2006

(一)经方气味理论的发挥2006

(二)药效、组方中气味理论的发挥2007

(三)温热病用药对气味理论的发挥2007

二、气味理论的临床应用2008

(一)辛开苦降气味理论的临床应用2008

(二)苦温化湿气味理论的临床应用2009

(三)苦辛淡法气味理论的临床应用2009

(四)辛甘化阳气味配伍理论的临床应用2009

第十七节 三因制宜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2010

一、历代医家对三因制宜理论的发挥2011

(一)对病人个体差异的研究2011

(二)对病人个体差异影响治疗的研究2011

二、三因制宜理论的临床应用2012

(一)因时、因地而治2012

(二)因人而治2013

第十八节 因势利导治则的临床应用研究2013

一、历代医家对因势利导治则的研究2014

二、因势利导治则的临床应用2016

(一)根据邪气所在部位施治2016

(二)根据机体维护生理的抗病趋势施治2018

(三)根据邪正盛衰阶段施治2020

第十九节 反治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2020

一、历代医家对反治理论的发挥2021

(一)药物配伍反佐法2021

(二)服药反佐法2021

(三)反治法2021

二、反治理论的临床应用2022

(一)药物配伍反佐法的临床应用2022

(二)服药反佐法的临床应用2022

(三)反治法的临床应用2023

第二十节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2024

一、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的发挥2025

(一)从注解分歧看发挥2025

(二)从应用范围看发挥2025

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的临床应用2026

(一)指导养生防病2026

(二)指导临床,审时施治2027

第二十一节 运气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2029

一、历代医家对运气理论的发挥2030

(一)唐宋时期2030

(二)金元时期2030

(三)明朝时期2030

(四)清朝时期2031

(五)近代以来2031

二、运气理论的临床应用2032

(一)发病与运气相应的例证2032

(二)流行病调查与运气2032

(三)运气理论与疾病的防治2033

第五编 《黄帝内经》多学科研究与实验研究2037

第一章 《黄帝内经》与哲学2037

第一节 《黄帝内经》与《周易》2037

一、对宇宙生成的共识2037

二、意象思维的方法论2038

三、动态整体的哲学观2040

四、《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易理透析2042

五、《黄帝内经》对易占的借鉴与改造2046

一、老庄道家与《黄帝内经》2050

第二节 《黄帝内经》与诸子2050

二、孔孟儒家与《黄帝内经》2054

三、墨家与《黄帝内经》2057

四、法家韩非子与《黄帝内经》2058

五、名家诸子与《黄帝内经》2059

六、阴阳家与《黄帝内经》2059

七、杂家与《黄帝内经》2060

八、兵家与《黄帝内经》2061

第二章 《黄帝内经》与天文历法2064

第一节 宇宙(太虚)2064

一、天与地2065

二、日与地2066

二、月与地2067

四、五星与地2068

第二节 天象观测和仰观俯察仪的复古研制2069

一、地平坐标系2070

二、据《尧典》天象的赤道坐标系2071

三、黄道坐标系2072

四、仰观俯察仪的复制2075

第三节 历法及其天文背景2075

一、历法概述2075

二、五运六气历法系统2077

三、运气历天文背景新观点2081

第三章 《黄帝内经》与医学地理学、医学气象学2085

第一节 《黄帝内经》与医学地理学2085

一、地理与气候2085

二、地理与体质2086

三、地理与发病2086

四、地理与治疗2087

第二节 《黄帝内经》与医学气象学2088

一、医学气象学概述2088

二、生理与气象相适应2089

三、六气与发病2091

四、气象与治疗2092

五、时令与养生2094

第四章 《黄帝内经》与时间医学2096

第一节 《黄帝内经》的亚日节律思想2096

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超日节律思想2097

一、脉象的周年变化2097

二、经脉之气盛衰的周年节律2098

三、五脏气血盛衰的年周期变化节律2099

四、经脉气血盛衰的月周期变化节律2100

第三节 《黄帝内经》的近日节律思想2102

一、人体阴阳消长的周日节律2102

二、经脉之气的周日运行规律2105

三、脏腑之气的周日变化节律2107

第四节 生命时间节律的形成2108

第五节 生命节律与时间诊断、治疗2110

一、时间诊断2110

二、时间治疗2111

第六节 时间医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2111

第五章 《黄帝内经》与社会医学及《黄帝内经》的教育思想研究2115

第一节 《黄帝内经》与社会医学2115

一、关于病因2115

二、关于发病条件2116

三、关于诊断2116

四、关于治疗2116

五、关于健康2117

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教育思想研究2117

一、专业思想教育2117

二、医德教育2118

三、因材施教2118

四、尊师重教2119

五、教育目标2119

六、教学方法2120

第六章 《黄帝内经》与医学心理学2122

第一节 《黄帝内经》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2122

一、心理概念的表述2122

二、心理与生理的关系2123

三、人格体质分型2125

四、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2126

五、心理与诊断2127

六、心理治疗2128

七、心理卫生2130

第二节 《黄帝内经》医学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应用与研究发展概况2131

一、汉晋隋唐时期2131

二、宋金元明清时期2132

三、近现代的研究2132

第七章 《黄帝内经》体质学说研究2135

第一节 体质的含义及体质学说研究的内容2135

一、体质的含义2135

二、体质与正气2136

三、体质学说的研究内容2137

第二节 体质的分类2137

第三节 构成体质的要素2139

第四节 形成不同体质的因素2139

一、先天因素2139

二、后天因素2140

第五节 体质的特性2142

第六节 体质与发病2142

一、体质与疾病的发生2143

二、体质与疾病的易感性2143

三、体质与疾病的传变2143

四、体质与疾病的转归、预后2144

第七节 体质与辨证2145

第八节 体质与治疗2145

一、治病求本,本于体质2145

二、辨质论治2146

三、体质与针药宜忌2147

四、体质与治疗反应2147

第九节 体质研究展望2148

第八章 《黄帝内经》与数学2153

第一节 用数学模型建立中医学理论模型2154

一、阴阳数学模型2154

二、五行数学模型2155

三、八卦数学模型2155

四、河图洛书数学模型2157

第二节 《黄帝内经》中的数学语言及定量方法2161

第三节 《黄帝内经》数学内容的衍化与发展2163

一、五运六气学说2163

二、九宫八风2163

三、灵龟八法2164

第九章 《黄帝内经》与信息论2166

第一节 信息通道与经络学说2166

第二节 信息疗法及信息治疗仪2169

一、信息疗法2169

二、信息疗法的实验基础与特点2170

第十章 《黄帝内经》与控制论2172

第一节 控制论与阴阳2172

一、阴阳动态平衡是通过反馈机制实现的2172

二、阴阳反馈联系遭到破坏则出现阴阳的盛衰偏颇2173

三、黑箱理论同阴阳学说的关系2174

第二节 从控制论认识五行2175

一、同构理论与五行2175

二、五行是一种多级多路的反馈联系2176

三、五行是一种内稳定器模型2177

第三芦 从控制论认识藏象2178

一、“以象测藏”与控制论的黑箱理论2178

二、由象变量推导人体五脏模型2178

三、物质模型2180

第四节 经络的控制论原理2181

一、经络是一种多回路的控制系统2181

二、利用反馈原理调节针刺信号2181

三、针刺麻醉对手术创伤扰动的多级控制过程2182

第五节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2183

一、用模拟方法认识六淫2183

二、干扰和抗干扰与邪正相争2183

三、以脾胃为枢纽的病机调节控制2184

第六节 控制论与诊法治则2184

一、四诊是收集人体黑箱输出信息的方法2184

二、对人体黑箱的随机调节2185

三、“证”是人体多变量系统的产物2185

四、平衡原理是对人体的重要调控技术2185

第十一章 《黄帝内经》与系统论2187

第一节 系统论与《黄帝内经》天人整体观2187

一、人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产物2187

二、自然界中存在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2188

三、人体和自然界有着共同规律2188

四、自然界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2188

五、自然界变化与人体疾病的关系2189

六、顺应自然为《黄帝内经》养生之本2190

第二节 系统论与五行模式2190

一、事物的五行结构2190

二、生克和胜复机制维持五行系统的动态平衡2194

三、五行系统是一种多体稳定系统2195

第三节 从系统论原则认识藏象2196

一、构成人体系统的基本要素2196

二、构成人体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2197

三、从人体系统的结构模式看藏象2202

第十二章 《黄帝内经》与生物全息律2203

第一节 “天人相应”与全息律2203

一、日月运行与人体的全息关系2203

二、地理因素与人体的全息关系2204

三、气象变化与人体的全息关系2204

四、时空周期与人体的全息关系2205

第二节 藏象学说与全息律2206

一、脏腑相关的全息现象2206

二、脏窍相关的全息现象2207

三、经穴相关的全息现象2208

第三节 诊断方法中的全息现象2209

一、面部望诊2209

二、体窍诊法2210

三、尺肤诊法2213

四、三部九候诊法2213

第十三章 阴阳气血的实验研究2216

第一节 阴阳的实验研究2216

一、阴阳本质的探讨2216

二、阴阳学说的科学性2219

第二节 气的实验研究2220

一、气与免疫2220

二、气的物质性探讨2223

三、气虚的实验研究2226

第三节 血的实验研究2231

一、微循环的研究2231

二、血液流变学的研究2232

三、血小板形态及功能的研究2233

四、前列腺素、血栓素代谢的研究2233

五、免疫学的研究2233

六、红细胞变形性的研究2234

第十四章 藏象的实验研究2238

第一节 心的实验研究2238

一、通过检测心病患者心功能异常探讨心主血脉2238

二、通过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探讨心主血脉2239

三、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心主血脉2239

四、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心主神明2239

第二节 肝的实验研究2240

一、从神经系统实验探讨肝主谋虑、肝藏魂2240

二、从血液分析、血液流变学、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肝藏血2241

三、从肝细胞功盲皂探讨肝为“罢极之本”2242

第三节 脾的实验研究2242

一、从消化功能障碍看脾主运化2242

二、从消化系统组织病理看脾主运化2244

三、从植物神经对胃肠道分泌功能和运动功能的调节看脾主运化2244

四、从内分泌对消化道的调节看脾主运化2245

五、从血清微量元素的含量探讨脾的实质2246

六、从对大脑皮层的实验研究探讨脾主思的机理2247

七、从免疫学方面探讨脾的实质2247

八、从能量代谢方面探讨脾的实质2248

九、通过血液系统实验探讨脾的实质2248

第四节 肺的实验研究2248

一、从肺气虚与肺功能的关系探讨肺主气2249

二、通过测定免疫指标探讨肺主皮毛2249

三、从血液流变学等方面探讨“肺朝百脉”2250

四、通过生理学实验探讨“肺主通调水道”2250

五、通过临床、动物实验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机理2251

第五节 肾的实验研究2252

一、通过肾阳虚证及动物实验探讨肾的本质2252

二、通过生殖系统的生理病理实验探讨肾主生殖2253

三、从钙磷代谢等方面探讨肾主骨2254

四、通过抗衰老的实验探讨“肾气有余”则长寿的物质基础2254

五、从多学科角度探讨“肾开窍于耳”的机理2255

第十五章 经络的现代研究2261

第一节 经络现象的观察和研究2261

一、经络的电特性研究2262

二、应用同位素技术研究经络现象2262

三、应用声发射技术研究经络现象2262

四、经络皮肤温度的研究2263

五、经络现象与疾病的关系2263

第二节 经络实质的研究2263

一、经络的形态学研究2264

二、应用分子细胞学研究经络2265

三、经络的宏观研究2266

第三节 评述与展望2267

一、经络已知结构论2267

二、经络特殊结构论2267

第十六章 《黄帝内经》脉诊的多学科研究2271

第一节 脉象客观检测方法的研究2271

一、脉象客观检测的基本思路2271

二、脉象仪的研制2272

三、脉象信息中多种参数的检测2274

第二节 脉图的意义及常见脉象的脉图特征2274

一、脉图的基本结构和意义2274

二、脉图的中医命名2275

二、月经、妊娠和分娩对脉图的影响2277

第三节 生理因素对脉图的影响2277

一、年龄和性别对脉图的影响2277

三、常见脉象的脉图特征2278

三、呼吸、进食和运动对脉图的影响2278

四、时间生物节律对脉图的影响2278

一、脉图机理的生物力学研究2279

二、脉图机理的生理学研究2282

二、脉象信息的自动提取与分析处理2284

第五节 计算机技术在脉诊研究中的应用2284

一、脉图数据的分析及应用2284

第十七章 《黄帝内经》多学科研究展望2287

素问解题2294

第六编 《黄帝内经》近代校释珍本辑录2294

素问识·综概2294

素问汇考2296

素问诸家注解书目2300

附全元起本卷目2302

素问绍识·序2303

四气调神大论2304

素问灵枢韵读2304

先秦韵读·素问2304

上古天真论2304

脉要精微论2305

生气通天论2305

阴阳应象大论2305

离合真邪论2306

三部九候论2306

宝命全形论2306

八正神明论2306

天元纪大论2307

刺要论2307

刺禁论2307

调经论2307

示从容论2308

气交变大论2308

五常政大论2308

六元正纪大论2308

至真要大论2308

著至教论2308

阴阳类论2309

疏五过论2309

征四失论2309

九针十二原第一2310

方盛衰论2310

先秦韵读·灵枢2310

经脉第十2311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2311

根结第五2311

官针第七2311

终始第九2311

胀论第三十五2312

营气第十六2312

脉度第十七2312

营卫生会第十八2312

师传第二十九2312

决气第三十2312

五色第四十九2313

病传第四十二2313

外揣第四十五2313

五变第四十六2313

禁服第四十八2313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2314

论勇第五十2314

官能第七十三2314

卫气行第七十六2315

上古天真论2316

内经辩言2316

生气通天论2317

四气调神大论2317

阴阳应象大论2318

阴阳别论2319

阴阳离合论2319

五脏生成论2320

灵兰秘典论2320

六节藏象论2320

汤液醪醴论2321

异法方宜论2321

移精变气论2321

脉要精微论2322

玉版论要2322

宝命全形论2323

平人气象论2323

玉机真脏论2323

离合真邪论2324

八正神明论2324

2326

释骨2326

素问札记序2329

素问札记2329

读素问说2330

《素问》名义考2330

上古天真论第一2331

素问札记卷第一2331

四气调神论第二2333

生气通天论第三2335

金匮真言论第四2337

阴阳应象大论第五2338

阴阳别论第七2341

阴阳离合论第六2341

灵兰秘典论第八2342

六节藏象论第九2343

五脏生成篇第十2344

移精变气论第十三2345

五脏别论第十一2345

异法方宜论第十二2345

玉版论要第十五2346

汤液醪醴论第十四2346

脉要精微论第十七2347

诊要经终论第十六2347

素问札记卷第二2347

平人气象论第十八2349

玉机真脏论第十九2350

三部九候论第二个2351

脏气法时论第二十二2352

经脉别论第二十一2352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2353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2353

宝命全形论第二十五2354

八正神明论第二十六2355

通评虚实论第二十八2356

离合真邪论第二十七2356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2357

太阴阳明论第二十九2357

热论第三十一2358

素问札记卷第三2358

刺热篇第三十二2359

疟论第三十五2360

评热病论第三十三2360

逆调论第三十四2360

刺疟篇第三十六2361

咳论第三十八2362

气厥论第三十七2362

举痛论第三十九2363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2364

腹中论第四十2364

风论第四十二2365

厥论第四十五2366

痹论第四十三2366

痿论第四十四2366

病能论第四十六2367

脉解篇第四十九2368

奇病论第四十七2368

大奇论第四十八2368

刺禁论第五十二2369

刺要论第五十2369

刺齐论第五十一2369

长刺节论第五十五2370

刺志论第五十三2370

针解篇第五十四2370

气穴论第五十八2371

皮部论第五十六2371

经络论第五十七2371

气府论第五十九2372

骨空论第六十2373

调经论第六十二2374

水热穴论第六十一2374

四时刺逆从论第六十四2375

缪刺论第六十三2375

示从容论第七十六2376

标本病传论第六十五2376

著至教论第七十五2376

征四失论第七十八2377

疏五过论第七十七2377

方盛衰论第八十2378

阴阳类论第七十九2378

解精微论第八十一2379

宋臣序2380

校?2380

目录2380

四气调神大论篇2381

王氏序2381

卷第一2381

上古天真论篇2381

阴阳应象大论篇2382

生气通天论篇2382

金匮真言论篇2382

释音2382

卷第二2382

六节藏象论篇2383

阴阳离合论篇2383

阴阳别论篇2383

卷第三2383

灵兰秘典论篇2383

汤液醪醴论篇2384

五脏生成篇2384

五脏别论篇2384

卷第四2384

异法方宜论篇2384

移精变气论篇2384

平人气象论篇2385

玉版论要篇2385

诊要经终论篇2385

卷第五2385

脉要精微论篇2385

三部九候论篇2386

卷第六2386

玉机真脏论篇2386

宣明五气篇2387

卷第七2387

经脉别论篇2387

脏气法时论篇2387

离合真邪论篇2388

血气形志篇2388

释音2388

卷第八2388

宝命全形论篇2388

八正神明论篇2388

热论篇2389

通评虚实论篇2389

太阴阳明论篇2389

阳明脉解篇2389

释音2389

卷第九2389

刺疟篇2390

刺热篇2390

评热病论篇2390

逆调论篇2390

卷第十2390

疟论篇2390

刺腰痛篇2391

气厥论篇2391

咳论篇2391

卷第十一2391

举痛论篇2391

腹中论篇2391

厥论篇2392

释音2392

卷第十二2392

风论篇2392

痹论篇2392

痿论篇2392

刺禁论篇2393

卷第十三2393

病能论篇2393

奇病论篇2393

大奇论篇2393

脉解篇2393

卷第十四2393

经络论篇2394

针解篇2394

长刺节论篇2394

释音2394

卷第十五2394

皮部论篇2394

气府论篇2395

气穴论篇2395

水热穴论篇2396

卷第十六2396

骨空论篇2396

缪刺论篇2397

卷第十七2397

调经论篇2397

卷第十八2397

天元纪大论篇2398

四时刺逆从论篇2398

标本病传论篇2398

卷第十九2398

六微旨大论篇2399

五运行大论篇2399

气交变大论篇2400

卷第二十2400

五常政大论篇2401

六元正纪大论篇2403

卷第二十一2403

至真要大论篇2405

释音2405

卷第二十二2405

释音2407

征四失论篇2408

卷第二十三2408

著至教论篇2408

示从容论篇2408

疏五过论篇2408

方盛衰论篇2409

释音2409

卷第二十四2409

阴阳类论篇2409

校余偶识2410

解精微论篇2410

上古天真论2411

素问悬解第一卷2411

《素问》2411

脏气法时论2412

四气调神论2412

金匮真言论2412

生气通天论2412

阴阳应象论2412

素问悬解第二卷2412

玉机真脏论2413

宣明五气2413

三部九候论2413

脉要精微论2413

素问悬解第三卷2413

大奇论2414

通评虚实论2414

诊要经终论2414

玉版论要2414

阴阳别论2414

太阴阳明论2415

素问悬解第四卷2415

阴阳离合论2415

血气形志2415

水热穴论2416

脉解2416

阳明脉解2416

皮部论2416

气府论2416

疟论2417

素问悬解第五卷2417

风论2417

痹论2417

痿论2417

厥论2417

病能论2418

素问悬解第六卷2418

气厥论2418

腹中论2418

长刺节论2419

奇病论2419

本病论2419

素问悬解第七卷2419

宝命全形论2419

疏五过论2420

素问悬解第八卷2420

调经论2420

缪刺论2420

刺疟2420

素问悬解第九卷2420

天元纪大论2421

征四失论2421

解精微论2421

素问悬解第十卷2421

六微旨大论2422

五运行大论2422

气交变大论2423

素问悬解第十一卷2423

六元正纪大论2424

素问悬解第十二卷2424

至真要大论2424

素问悬解第十三卷2424

上古天真论2426

舒艺室续笔·内经素问2426

2426

脉要精微论2427

生气通天论2427

阴阳离合论2427

阴阳别论2427

移精变气论2427

大奇论2428

三部九候论2428

通评虚实论2428

刺热论2428

四时刺逆从论2429

脉解篇2429

刺齐论2429

调经论2429

素问2430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2430

以耗散其真2431

人将失之邪2431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2431

恬恢虚无2432

不时御神2432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2432

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2433

其民故曰朴2433

发始堕 发堕 须眉堕2433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2434

真人2434

至人2434

肺气焦满2435

名木2435

故身无奇病2435

因于湿,首如裹2436

肾气独沈2436

愚者佩之2436

传精神2436

春必温病2437

因于气,为肿2437

汗出偏沮2437

足生大丁2437

生长收藏2438

筋脉沮拖,精神乃央2438

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2438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2439

春必温病2439

病之形能也 乐恬恢之能 与其病能 及其病舒 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病能论 合之病能2440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2440

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2441

黄帝内经紊问校义书后2442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2443

素问王冰注校2443

《素问》王冰注 明仿宋嘉枯刊本2443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2444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2444

阴阳别论篇第七2444

五脏生成论篇第十2444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2445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2445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2445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2446

痹论篇第四十三2446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2446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2447

黄帝内经九卷集注叙2448

儆季文钞·内经素问2448

黄帝内经素问重校正叙2448

黄帝内经明堂叙2449

读医家孔穴书2450

旧钞太素经校本叙2450

释人迎气口2451

释三焦2452

释六气五征2453

释心主2453

王冰序2456

素问校勘记2456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2457

卷一2457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2458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2458

卷二2460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2460

释音2460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2461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2462

卷二2462

阴阳别论篇第七2462

释音2462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2463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2464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2464

五脏生成篇第十2464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2464

卷四2464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2465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2465

释音2466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2466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2467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2467

卷五2467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2469

卷七2469

卷六2469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2469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2469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2470

卷八2470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2470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2470

释音2470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2471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2472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2472

刺热篇第三十二2473

热论篇第三十一2473

卷九2473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2474

疟论篇第三十五2475

卷十2475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2475

释音2475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2476

卷十一2476

刺疟篇第三十六2476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2476

咳论篇第三十八2476

释音2477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2477

腹中论篇第四十2477

痹论篇第四十三2478

风论篇第四十二2478

卷十一2478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2479

卷十三2479

痿论篇第四十四2479

厥论篇第四十五2479

释音2479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2480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2481

卷十四2481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2481

脉解篇第四十九2481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2482

卷十五2482

针解篇第五十四2482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2482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2484

骨空论篇第六十2485

卷十六2485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2486

卷十七2486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2486

释音2486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2487

卷十八2487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2488

卷十九2488

四时刺逆从篇第六十四2488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2488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2489

释音2490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2490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2491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2491

卷二十2491

释音2492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2493

卷二十一2493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2494

卷二十二2494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2495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2495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2497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2497

卷二十三2497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2497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2498

卷二十四2498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2498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2499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2499

九针十二原第一2501

卷一2501

灵枢校勘记2501

史崧序2501

小针解第三2502

卷二2502

本输第二2502

释音2502

释音2503

官针第七2503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2503

释音2503

卷三2503

寿夭刚柔第六2503

经脉第十2504

卷五2504

卷四2504

本神第八2504

终始第九2504

释音2504

经水第十二2506

卷六2506

释音2506

经筋第十三2507

卷七2507

释音2507

四时气第十九2508

脉度第十七2508

骨度第十四2508

卷八2508

五十营第十五2508

营气第十六2508

热病第二十三2509

癫狂第二十二2509

释音2509

卷九2509

五邪第二十2509

寒热病第二十一2509

五乱第三十四2510

卷十一2510

卷十2510

厥病第二十四2510

病本第二十五2510

杂病第二十六2510

周痹第二十七2510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2511

病传第四十二2511

胀论第三十五2511

卷十二2511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2511

释音2511

卷十三2511

释音2512

五变第四十六2512

外揣第四十五2512

卷十四2512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2513

水胀第五十七2513

卷十五2513

五色第四十九2513

卷十六2513

逆顺第五十五2513

五味第五十六2513

卷十七2513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2514

卷十九2514

玉版第六十2514

卷十八2514

动输第六十二2514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2514

释音2514

官能第七十三2515

卷二十一2515

卷二十2515

寒热第七十2515

释音2515

卫气行第七十六2516

卷二十二2516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2516

痈疽第八十一2517

卷二十四2517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2517

卷二十三2517

九针论第七十八2517

岁露论第七十九2517

释音2518

2519

内经研究之历程考略2519

二、素问、灵枢、内经2520

一、绪言2520

总论2520

三、《内经》本身之考辨2521

一、梁代之《内经》研究2525

分论2525

三、唐代之《内经》研究2526

二、隋代之《内经》研究2526

四、宋代之《内经》研究2527

六、元代之《内经》研究2528

五、金代之《内经》研究2528

七、明代之《内经》研究2529

八、清代之《内经》研究2530

结论2532

九、现代之《内经》研究2532

四库提要辨证·黄帝素问二十四卷(唐·王冰注)2535

四库提要辨证·灵枢经十二卷(旧题黄帝)2537

自序2541

读素问臆断2541

上古天真论2542

四气调神大论篇2543

生气通天论2545

金匮真言论篇2546

阴阳应象大论2548

阴阳别论2549

阴阳离合论2549

五脏生成论2551

六节藏象论2551

灵兰秘典论2551

移精变气论2552

异法方宜论2552

五脏别论2552

诊要经终论2553

玉版论要篇2553

汤液醪醴论2553

平人气象论2554

脉要精微论2554

三部九候论2555

玉机真脏论2555

宣明五气论2556

脏气法时论2556

经脉别论2556

宝命全形论2557

血气形志篇2557

热论2558

通评虚实论2558

八正神明论2558

离合真邪论2558

疟论2559

评热病论2559

刺热论2559

腹中论2560

刺腰痛论2560

刺疟论2560

气厥论2560

举痛论2560

病能论2561

痿论2561

风论2561

痹论2561

缪刺篇2562

刺要论至水热穴论2562

奇病论2562

大奇论2562

脉解篇2562

天元纪大论2563

标本病传论2563

四时刺逆从论2563

五运行大论2565

气交变大论2566

六微旨大论2566

五常政大论2567

六元正纪大论2569

至真要大论2570

征四失论2571

疏五过论2571

著至教论2571

示从容论2571

方盛衰论2572

阴阳类论2572

灵枢经十二卷2573

黄帝素问二十四卷257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黄帝素问、灵枢经2573

上古天真论2576

内经素问一2576

香草续校书·内经素问2576

金匮真言论2578

阴阳应象大论2579

阴阳别论2579

六节藏象论2580

五脏生成篇2580

灵兰秘典论2580

五脏别论2582

异法方宜论2582

玉版论要篇2584

诊要经终论2584

汤液醪醴论2584

平人气象论2585

脉要精微论2585

玉机真脏论2586

脏气法时论2587

宣明五气篇2587

宝命全形论2588

内经素问二2588

八正神明论2589

通评虚实论2590

太阴阳明论2590

离合真邪论2590

刺热篇2591

评热病论2591

疟论2592

刺疟论2592

逆调论2592

风论2593

痹论2593

腹中论2593

举痛论2593

厥论2594

病能论2594

痿论2594

脉解篇2595

刺志论2595

气穴论2596

调经论2596

经络论2596

四时刺逆从论2597

五运行大论2597

气交变大论2598

五常政大论2598

六元正纪大论2599

至真要大论2600

示从容论2601

疏五过论2601

著至教论2601

方盛衰论2602

解精微论2602

征四失论2602

《黄帝素问》2609

一、中华民国(1911年)以前研究《黄帝内经》的图书目录汇编2609

第一部分 中国历代研究《黄帝内经》的图书目录汇编2609

第七编 《黄帝内经》研究文献汇编2609

《黄帝内经太素》2610

《针经音》2611

《黄帝内经素问》2611

《素问医疗诀》2611

《黄帝九灵经》2611

《素问释音》2611

《素问误文阙义》2612

《内经笺》2612

《素问音释》2612

《黄帝素问释文》2612

《素问音训并音义》2612

《素问改错》2612

《内经指微》2612

《内经药类》2613

《黄帝内经灵枢经》2613

《素问注释考误》2613

《黄帝针经音义》2613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613

《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2614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2614

《图注素问要旨论》2614

《素问玄机原病式》2614

《素问注》(金·封仲坚)2615

《内经类编》2615

《素问标注》2615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2615

《素问药注》2615

《内经或问》2616

《灵枢经脉笺》2616

《读素问钞补遗》2616

《素问注疑难》2616

《素问钩玄》2616

《内经指要》2616

《素问纠略》2616

《读素问钞》2616

《续素问钞》2617

《素问纠略》2617

《京本校正注释音义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2617

《素问灵枢集要节文》2617

《医经秘旨》2617

《灵枢经脉翼》2617

《内经疏》2617

《内经脉候》2618

《内经类考》2618

《内经要旨》2618

《素问钞补正》2618

《医经大旨》2618

《读素问灵枢志》2618

《内经类钞》2618

《素问摘语》2618

《内经便读》2618

《内经直指》2619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2619

《删次内经》2619

《黄帝内经始生考》2619

《素问捷径》2619

《灵枢经摘注》2619

《内经注辨》2619

《黄帝素问注》2619

《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2620

《黄帝内经素问注》2620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2620

《素问浅解》2621

《素问评林》2621

《灵枢心得》2621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2621

《素问心得》2621

《素问辨疑》2622

《内经知要》2622

《素问注》(明·赵献可)2622

《类经》2622

《内经钞》2622

《内经解》(明·周诗)2623

《内经注解》2623

《灵枢秘要》2623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合类》2623

《注灵枢经》2623

《素问灵枢直解》2623

《素问发明》2623

《灵枢经注》2623

《朱丹溪素问纠答》2623

《灵枢新编》2624

《素问经注节解》2624

《内经素问尚论》2624

《素问笺释》2624

《难素笺释》2624

《内经疑义》2624

《素问注》(明·周篮)2624

《内经摘粹补注》2624

《素灵类纂》2624

《素问唐参》2624

《素问注》(清·胡尚礼)2624

《灵素合钞》2624

《灵素区别》2624

《纂述灵枢针经》2625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2625

《纂述素问》2625

《素问注》(清·黄百谷)2625

《灵素抄》2625

《内经纂要》(清·靳鸿绪)2625

《内经纂要》(清·王佑贤)2625

《内经合璧》2625

《内经详释》2625

《灵素阐义》2625

《素灵摘要》2626

《素问集注》(清·张志聪)2626

《灵枢直解》2627

《素灵广注》2627

《素问直解》2627

《灵枢经集注》2627

《内经纂要》(清·冯兆张)2628

《内经释要》2628

《内经要略》2628

《内经博义》2628

《内经本论》2628

《灵素直指》2629

《内经图说》2629

《内经必读》2629

《内经必读》2629

《医经原旨》2629

《素问注疏》2629

《灵枢注疏》2629

《素问注》(清·钱潢)2629

《素灵微蕴》2630

《素问阙疑》2630

《灵枢悬解》2630

《内经图说注释》2630

《素问悬解》2630

《医经读》2631

《灵素难经补注》2631

《内经纂要》(清·顾世澄)2631

《灵素宝要》2631

《内经脉法》2632

《内经素问摘注》2632

《灵枢经注释》2632

《内经度蒙》2632

《内经注疏》2632

《内难要语》2632

《素灵发伏》2632

《素问质疑》2632

《内经指要》2632

《内经述》2632

《内经类要》2632

《内经解》(清·陈崇尧)2632

《灵枢素问节要浅注》2633

《灵素微言》2633

《内经概要》2633

《内经灵枢摘注》2633

《灵枢摘要》2633

《(辑注)读素问抄》2633

《内经翼注》2633

《素问校义》2634

《内经摘要》2634

《内经要论》2634

《素问钞》2634

《持素篇》2634

《内经脉法》2634

《素问注》(清·周世教)2634

《灵枢注》2634

《内经义疏》2634

《内经知要》2634

《内经探微》2634

《素问韵读》2634

《素灵杂解》2635

《素问释义》2635

《灵素节注类编》2635

《灵素真诠》2636

《灵素难经补注》2636

《内经注》2636

《医经理解》2636

《内经编次》2636

《素问解》2636

《灵枢解》2636

《素问集注》(清·陈壁文)2636

《内经集注》2636

《灵枢笺注》2637

《内经揭要》2637

《灵素精义》2637

《内经指要》2637

《灵素集解》2637

《灵素校注》2637

《灵素类述》2637

《医源》2637

《灵素诸家要论》2637

《内经知要》(清·肖麟长)2637

《素问义证》2637

《发藻堂纂辑灵素类言》2638

《内经约囊》2638

《内经西法参同》2638

《素问指归》2638

《素问直讲》2638

《内经遗篇病释》2639

《内经运气表》2639

《明道藏本史崧灵枢音释》2639

《内经难字音义》2639

《内经音义稿》2639

《素问难字略》2639

《黄帝内经九卷集注》2640

《黄帝内经素问重校正》2640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2640

《内经运气病释》2640

《内经辩言》2640

《内经素灵要旨》2641

《医经句读》2641

《内经病机纂要》2641

《内经条解》2641

《灵素精采》2641

《内经注》2641

《内经十二官》2641

《素问王冰注校》2641

《灵枢素问注》2642

《灵素晰义》2642

《灵枢得要》2642

《程文仿》2642

《内经详解》2642

《素问悬解》(补注)2642

《灵枢悬解》(补注)2642

《内经注释》2642

《内经说》2642

《内难经撮》2642

《素问集注》(清·陈世芳)2642

《灵枢集注》2642

《内经疏释》2642

《灵素表微》2643

《素问浅注》2643

《内经疏证》2643

《灵素精义》2643

《内经选要》2643

《素问钞注》2643

《内经素问校正》2643

《医经类纂初稿》2643

《素问辨难》2643

《素问校》2643

《灵素要略》2643

《素问节诂》2644

《点勘篇注素问》2644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2644

《素问释义》2644

《素问集注》(清·李宝堂)2644

《灵素汤液溯源》2644

《内经四言韵语》2645

《内经类要纂注》2645

《内经评文》2645

《内经易读》2645

《素灵类纂集解》2645

《素灵汇要》2645

《内经论识》2645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2645

《黄帝内经章句》2646

《内经撮要》2646

《黄帝内经节次》2646

《内经微言》2646

《内经纂要》2646

《内经精要》2646

《素问注解》2646

《内经精华》2646

《素问集注》(清·马冠群)2646

《灵枢集注》(清·马冠群)2646

《灵素精蕴》2646

二、中华民国(1911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期间研究《黄帝内经》的图书目录汇编2647

《内经科》2647

《内经截要》2647

《内经分类病源》2647

《医经玉屑》2647

《内经提要》2647

《内经运气辑要》2647

《内经汇要》2647

《灵素生理新论》2648

《内经讲义》2648

《群经见智录》2648

《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2648

《营卫运行杨注补证》2648

《分方治宜篇》2648

《灵素五解篇》2648

《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2648

《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2648

《内经平脉考》2648

《医经辑要》2648

《素灵新义》2648

《素问选讲》2648

《广注素灵类纂约注》2648

《内经知要讲义》2648

《内经撮要读本》2649

《内经讲义》(朱壶山)2649

《素灵辑粹》2649

《素问痿论释难》2649

《内经研究之历程考略》2649

《灵素要义》2649

《内经类证》2649

《内经摘要类编》2649

《灵素气化新论》2649

《阐发灵素内经体用精蕴》2649

《上古天真论详解》2649

《内经方集释》2649

《医经入门》2649

《内经学讲义》2649

《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2649

《内经药瀹》2649

《鬼僦术》2649

《内经病理学讲义》2649

《秦氏内经学》2649

《黄帝内经太素朴注》2649

《读内经记》2649

《内经知要浅解》2650

《内经辑要》2650

三、1950~1990年研究《黄帝内经》的图书目录汇编2650

《内经读本》2650

《内经讲义(素问)》2650

《黄帝内经素问注解》2650

《时氏内经学》2650

《医经精义便谈》2650

《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灵枢十二卷·附素问遗篇》2650

《灵素阶梯》2650

《素问节选读本》2650

《素问学》2650

《新内经》2650

《内经生理学》2650

《内经素灵类纂讲义》2650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摘述》2650

《灵素商兑》 附《砭新箴病人》2650

《内经类要》2650

《医经讲义》(曹渡)2650

《内经素问节文撮要》2650

《素灵节录》2650

《内经类证》2651

《灵枢经白话解》2651

《内经讲义》(北京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2651

《内经教学参考资料》2651

《内经知要通俗讲义》2651

《内经讲义》(山西省中医学校)2651

《黄帝内经素问译释》2651

《内经纲要》2651

《内经选读》2652

《内难经选释》2652

《内经摘要白话解》2652

《灵枢经语释》2652

《病机临证分析》2652

《内经讲义》(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2652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释》2653

《素问注释汇粹》2653

《素问今释》2653

《内经诊断学》2653

《黄帝素问直解》2653

《内经针灸类方语译》2653

《黄帝内经概论》2653

《内经新识》2653

《内经类要》2654

《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2654

《灵枢经校释》2654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2654

《〈内经〉研究论丛》2654

《内经气学概论》2655

《素问玄机原病式新解》2655

《〈内经〉辩证法思想研究》2655

《〈黄帝内经·素问〉选注》2655

《灵枢经语释》2655

《素问玄机原病式》(注释本)2655

《黄帝内经专题研究》2656

《灵素丛书》2656

《黄帝内经素问语释》2656

《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2656

《内经析疑》2656

《内经讲义》(高等医药院校教材)2656

《黄帝内经讲解》(上、下册)2657

《黄帝内经章句索引》2657

《内经讲义》(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2657

《黄帝内经类析》2657

《黄帝内经心理学概要》2657

《黄帝素灵类选校勘》2657

《内难经荟释》2658

《内经题答》2658

《内经选读》2658

《内经要览》2658

《内经选读》2658

《黄帝内经今义》2658

《内经类证论治》2658

《灵枢经》2659

《黄帝内经素问吴注评释》2659

《黄帝内经素问》2659

《内经》2659

《黄帝内经导读》2659

《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释》2660

《内经讲义》(郭湉)2660

《内经虚词用法简表》2660

《内经病证辨析》2660

《新编黄帝内经纲目》2660

《中医学问答题库·内经分册》2660

《<内经〉多学科研究》2661

《内经与临证》2661

《内经语言研究》2661

《内经讲析》2661

《素问疑识》2661

《内经五运六气学——中医时间气象医学》2661

《内经词典》2662

《中医考试题集·内经》2662

《运气论奥谚解》2663

《素问研》2663

《素难评》2663

第二部分 日本国历代研究《黄帝内经》的图书目录汇编2663

一、1950年以前日本国研究《黄帝内经》的图书目录2663

《素问注抄》2663

《运气抄》2663

《运气论口义》2663

《重校补注素问玄机原病式》2663

《素问标注诸言草稿》2663

《素问秘传经脉发挥》2663

《运气论奥疏钞》2663

《医学愚得》2663

《内经知新论》2663

《运气纂要图说》2663

《黄帝内经灵枢弁钞》2663

《素问札记》2663

《内经奇经八脉详解》2663

《素问要语集注》2663

《灵枢要语集注》2663

《素问要语意翼》2663

《素问评》2663

《素问》2664

《素问基础知识》2664

《素问次注集疏》2664

《素问标记》2664

《灵枢笺》2664

《医经解惑论》2664

《素问谚解》2664

《内经探赜》2664

《医经解惑论》2664

《素问记闻》2664

《素问考》2664

《灵枢识》2664

《素问识》2664

《素问明义》2664

《素问韵语图解》2664

《素问参杨》2664

《灵枢讲义》2664

《素问绍识》2664

《素问札记》2664

《灵枢讲义》2664

《灵枢纪闻》2664

《素问讲义》2664

《素问校伪》2664

《素问记》2664

《灵枢窥》2664

《内经要宇苑》2664

《素问考注》2664

《医经声类》2664

《素问释义》2664

(二)注解2665

《校勘和训黄帝素问》2665

《夜鸣鸟》2665

《黄帝素灵提纲》2665

二、1950~1990年日本国研究《黄帝内经》的图书目录2665

(一)总论2665

《素问入门》2665

《中国医书本草考》2665

《素问指南》2665

《素问医学的世界——古代中国医学的展开》2665

《方证学后世要方释义——素问活用论文集》2665

《针灸医学及古典的研究——丸山昌朗东洋医学论集》2665

《素问临床索引集》2665

《针灸医学源流考——素问医学的世界Ⅱ》2665

《灵枢临床索引集》2665

《新发现中国科学新资料的研究——译注篇》2665

《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的研究》2665

《新发现中国科学新资料的研究——论考篇》2665

《针灸古典入门——中国传统医学的引导》2665

《中国医学的诞生》2665

《气——传播身体》2665

《黄帝内经和中国古代医学——它的形成和思想的背景及特质》2665

《中国古代科学史论》2665

《和训语注黄帝素问》2666

《和训语注黄帝灵枢》2666

《和训黄帝内经灵枢》2666

《校勘和训黄帝针经》2666

《意释黄帝内经素问》2666

《意释黄帝内经灵枢》2666

《意释黄帝内经运气》2666

《素问便览》2666

《灵枢便览》2666

《黄帝内经素问新义解》2666

《针灸医学体系》2666

《意释黄帝内经太素》2666

《和训黄帝内经素问》2666

《黄帝内经太素》2666

一、概论2667

第三部分 1950~1990年中国公开发行期刊杂志所载研究《黄帝内经》的论文索引2667

二、语言文字研究2672

(一)学术思想及理论体系研究2682

三、理论研究2682

(二)阴阳五行2686

(三)藏象研究2692

1.脏腑研究2692

2.气、血、精、津、液、神研究2705

(四)经络、俞穴、针灸、刺法研究2711

(五)病因病机研究2721

(六)诊法研究2731

(七)治则治法研究2735

(八)养生思想研究2742

(九)运气及时间医学的研究2746

(十)教学、学习心得、研究方法等2752

(一)病证研究2758

四、临床研究2758

(二)临床运用2766

五、实验及多学科研究2772

六、其它2774

1.《内经》内容介绍2783

(一)概论2783

一、日本国研究《黄帝内经》的论文索引2783

第四部分 日本国和韩国研究《黄帝内经》的论文索引2783

2.注家及注本研究2784

4.教学及研究方法2786

3.成书年代、地点及版本研究2786

(二)语言文字研究2787

2.藏象研究2788

3.经络研究2788

1.阴阳五行2788

(三)理论研究2788

4.诊法研究2789

5.治则治法研究2790

二、韩国研究《黄帝内经》的论文索引2791

(四)表及索引2791

6.运气及时间医学研究2791

第四节 脉图的机理研究2979

1997《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洪图总主编 1997 北京:北京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