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类编》求取 ⇩

一、阴阳1

(一)基本概念1

阴阳五行1

概述1

1、对立依存2

(二)主要内容2

3、升降出入3

2、消长转化3

(二)归类4

(一)基本概念4

4、动态平衡4

二、五行4

3、制化6

2、乘侮6

(三)主要内容6

1、生克6

一、自然整体观7

概述7

人与自然7

二、人与自然相应8

三、自然对人体的影响12

一、养生14

概述14

养生防病14

(一)顺应自然15

(二)恬愉乐俗16

(四)积精全神17

(三)调节饮食17

(三)针刺18

(二)药物18

(五)导引吐纳18

二、防病18

(一)气功18

(二)藏府协调关系19

(一)心的主宰作用19

藏象19

概述19

一、人体统一性19

(四)气化一体作用20

(三)经络整体联系20

(一)藏府位置形态21

二、藏府21

(三)藏府功能22

(二)藏府属性22

1)心23

1、五藏23

2)肺24

附:心包、膻中24

4)肝25

3)脾25

5)肾26

2)胃27

1)胆27

2、六府27

6)三焦28

5)膀胱28

3)小肠28

4)大肠28

1)脑29

3、奇恒之府29

4)脉30

3)骨30

2)髓30

(一)精31

三、精神气血津液31

5)胆31

6)女子胞31

(二)神32

(三)气33

(四)血35

(五)津液36

(二)胸背腰腹37

(一)头面颈项37

四、形体官窍37

(三)四肢38

(六)骨、脉39

附:爪39

(四)关节39

(五)筋39

(八)肉40

附:腠理,汗孔40

(七)皮40

(十)齿发须眉41

(九)乳41

(十一)目42

附:毫毛42

(十二)舌43

附:眦43

(十四)鼻44

(十三)口、唇44

附:廉泉、44

(十六)二阴45

(十五)耳45

附:颃颡、悬壅、会厌46

(十七)咽喉46

(二)生长阶段47

(一)人体生成47

五、生长发育47

(四)个体差异48

(三)寿天徵象48

一、经络的概念及意义53

概述53

经络53

2、网络周身沟通联系54

1、运行气血濡养全身54

二、经络功能54

(一)一般功能54

(二)奇经八脉、络脉、经筋的特有功能55

4、传导病邪反映病候55

3、调节机体适应环境55

(一)十二经56

三、经络循行及分布56

(二)奇经八脉58

(三)十二经别60

(五)十二经筋61

附:胃络、胞络61

(四)十五络61

(六)十二皮部62

四、经气63

附:经脉长度63

3、相互贯注64

2、因息而行64

(一)经气运行规律64

1、顺应自然64

2、营气65

1、宗气与原气65

(二)经气运行65

3、卫气66

附:营血的屈折逆行66

4、溪谷68

3、气街68

(三)经气始发、流注及汇聚的部位68

1、标本68

2、根结与根、溜、注、入68

五、经络病机69

5、四海69

1、虚实盛衰70

3、经气终绝72

2、经气厥逆72

4、郁滞闭结73

(一)十二经脉病候74

六、经络病候74

(二)奇经八脉病候77

(三)络脉病候79

(四)十二经筋病候80

1、开合枢82

(二)生理功能82

附:六经82

(一)六经命意82

2、折关败枢83

1、六经发病83

2、气血多少83

(三)六经病机病候83

概述84

病因84

3、经气有余不足84

4、经气偏盛84

(一)风86

一、六淫86

(四)湿87

(三)暑87

(二)寒87

二、疫疠88

附:内生五邪88

(五)燥88

(六)火(热)88

四、劳逸89

三、情志89

五、饮食90

十一、瘀血91

十、痰饮91

六、外伤91

七、虫兽伤91

八、先天性病因91

九、虫91

二、体质与发病92

一、正邪与发病92

发病92

概述92

三、自然环境与发病95

附:伏邪97

四、社会因素与发病97

(一)邪正盛衰98

一、病机总则98

病机98

概述98

(二)阴阳失调99

(三)升降失常100

二、藏府病机101

(一)五藏病机102

(二)六府病机103

(三)奇恒之府病机104

三、气血病机105

五、传变106

四、津液病机106

概述109

诊法109

1、望神志110

(一)全身望诊110

一、望诊110

3、望形态111

2、望色泽111

4、望动态113

1、颜面115

(二)分部望诊115

3、舌117

2、目117

6、耳118

5、齿、龈118

4、口、唇118

8、皮肤119

7、鼻119

11、排泄物121

10、爪甲121

9、毛、发121

12、络脉122

(一)声音123

二、闻诊123

三、问诊124

(二)气味124

2、诊脉意义125

1、脉动机理125

四、切诊125

(一)脉诊125

4、诊脉方法和要求126

3)人迎寸口对照法126

3、诊脉部位及配合藏府126

1)三部九候遍诊法126

2)独取寸口法126

5、辩脉127

1)平脉129

2)病脉130

1、按肌肤138

(二)按诊138

2、按胸腹139

4、按经脉140

3、按四肢140

概述141

辨证141

(一)阴阳144

一、八纲辨证144

(三)寒热145

(二)表里、外内145

(四)虚实146

(一)五藏辨证147

二、藏府辨证147

(二)六府辨证151

(三)奇恒之府辨证153

附:痰饮157

四、六经辨证157

(一)六淫158

五、病因辨证158

(二)疫疠159

(四)饮食160

(五)劳伤160

(三)七情160

六、辨病传161

(一)表里传161

(八)先天病因161

(六)虫161

(七)外伤161

七、辨予后162

(一)断轻重162

(三)六经传162

(二)藏府传162

(二)辨逆从163

(三)测天寿164

论治166

概述166

一、论治特点167

(一)早治防变167

(二)辨证施治167

(二)调理阴阳168

二、治则168

(一)治病求本168

(三)补虚泻实169

(四)标本缓急169

(五)正反逆从170

(六)同病异治170

(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71

三、治法172

(一)用药诸法172

(二)饮食疗法173

(三)情志疗法174

(四)其它疗法174

四、宜忌174

2、药物禀赋175

一、药物175

1、药分三品175

概述175

方药175

3、药物性能176

4、药物应用177

1、组方原则与要求178

2、方剂分类及应用178

二、方剂178

三、十三方179

一、护理常法181

(一)调衣食181

(二)节情志181

概述181

护理181

(四)适劳逸182

二、因病将息182

(一)藏病182

(三)顺时宜182

(五)热中消中183

病证183

概述183

(四)痈证183

(二)热病183

(三)水肿病183

2、劳风184

3、漏风(酒风)184

4、内风184

1、首风184

一、内儿科184

(一)风证184

6、目风185

7、泄风185

8、藏府风185

5、脑风185

(二)偏枯186

附:痱风、偏风186

(三)伤寒186

(四)温病188

附:阴阳交188

(五)疫疠188

(七)寒热190

附:疠风190

(六)暑证190

(八)五藏热191

(九)寒中、热中192

(十一)血证193

1、血虚193

2、出血193

(十)少气193

(十二)咳证194

(四)别生死194

三、神、气、血、精、津液辨证194

3、瘀血194

(十三)喘证195

2、六府咳195

1、五藏咳195

(十四)水证196

3、涌水197

2、石水197

1、风水(肾水)197

(十六)胀证198

(十五)饮证198

4,藏府胀199

3,肤胀199

1,鼓胀199

2,脉胀199

(十八)积聚200

(十七)痞证200

5)奔豚201

4)息积201

1、五积201

1)肥气201

2)伏梁201

3)息贲201

1、胃脘痈202

(十九)内痈202

2、瘤202

1)肠瘤202

2)昔瘤202

3、瘕202

1)水瘕202

2)虙瘕202

3)疝瘕(蛊)202

4)虫瘕(见虫证)202

附:哕、洞203

(二○)呕203

2、肠痈203

3、虫痈203

1、濡泄204

(二二)泄泻204

(二一)黄疸204

5、飧泄205

4、洞泄205

2、溏泄205

3、热泄205

(二四)便闭206

(二三)肠澼206

(二七)关格207

(二六)隔207

(二五)霍乱207

(二八)消渴208

1、头痛209

(二九)痛证209

2、心痛210

3、胁痛211

附:心悬211

附:胕髓病、蹠跛212

7、骨痛212

4、胃痛212

5、腹痛212

6、腰痛212

3、大厥213

2、尸厥213

(三○)厥证213

1、暴厥213

附:阴厥214

9、寒厥214

4、煎厥214

5、薄厥214

6、躁厥214

7、四厥214

8、少气厥214

(三一)厥逆215

11、风厥215

10、热厥215

附:阳厥215

(三三)痹216

附:痓、瘈216

(三二)痉216

2、寒痹(痛痹)217

1、风痹(行痹)217

5、藏府痹218

4、热痹218

3、湿痹(着痹)218

6、形体痹219

(三四)痿证221

4、骨痿222

3、肉痿222

1、脉痿222

2、筋痿222

附:骨繇222

3、冲疝223

2、狐疝223

(三五)疝证223

1、?疝223

(三六)疟224

6、五藏疝224

4、厥疝224

5、疝瘕224

1、日作疟225

6、温疟226

5、寒疟226

2、间日疟226

3、多日疟226

4、风疟226

8、六经疟227

7、瘅疟227

9、藏府疟228

4、筋癫疾229

3、骨癫疾229

(三七)癫痫229

1、癫疾229

2、癫疾229

(三八)狂230

附:惑231

(三九)眩晕231

附:惊231

(四三)肉苛232

附:体惰渎、四肢不用232

(四○)善忘232

(四一)脱营、失精232

(四二)解?232

(四七)遗尿233

(四六)淋233

附:皮?、不仁233

(四四)肉烁233

(四五)癃233

附:囊缩234

(五二)阴缩234

附:漏病234

(四八)遗精234

(四九)白淫234

(五○)阴痿234

(五一)阴纵234

附:伛235

(五七)大偻235

(五三)阴痒235

(五四)阴疮235

(五五)阴痛235

(五六)虫证235

(五九)嗜睡236

附:津脱、液脱236

(五八)汗236

(六一)梦237

(六○)失眠237

(六八)啮舌、唇、颊、238

(六七)嚏238

(六二)振寒238

(六三)欠238

(六四)太息238

(六五)唏238

(六六)噫238

(一)痈疽239

二、外科239

(六九)婴儿病239

8)脱痈240

7)厉痈240

1、痈240

1)颈痈240

2)掖痈240

3)疵痈240

4)败疵240

5)走缓240

6)四淫240

12)肉疽241

11)免啮241

9)暴痈241

2、疽241

1)猛疽241

2)夭疽241

3)脑烁241

4)米疽241

5)井疽241

6)甘疽241

7)赤施241

8)锐疽241

9)股颈疽241

10)疵痈241

(二)疮疡242

13)骨疽242

(七)瘃243

(六)丹慓243

(三)疔243

(四)瘰疬(鼠瘘)243

(五)肿根蚀243

(十四)筋瘤244

(十三)痔瘘244

(八)痤疿、查皮、苛轸鼻244

(九)疹244

(十)胧244

(十一)浸淫244

(十二)皮肤痒痛244

(四)产后病245

(三)妊娠病245

(十五)丹瘤245

三、妇科245

(一)月经病245

(二)带下病245

1、目不明246

(一)目病246

(五)杂病246

1、少腹痛246

2、肠覃246

3、石瘕246

附;血瘕246

4、不孕246

5、怚246

四、五官科246

3、鼻息肉247

2、鼻渊247

2、泪出247

3、目眦痛247

4、目翳247

5、目瘈247

(二)鼻病247

1、鼽嚏247

1、喉痹248

(七)喉病248

(三)耳病248

1、耳鸣248

2、耳聋248

(四)口病248

(五)齿病248

(六)舌病248

一、总则249

概述249

2、嗌塞249

3、瘖249

针灸249

1、气穴三百六十五250

(一)俞穴的分类250

二、俞穴250

2、气府三百六十五251

1)五俞穴252

4、特定穴252

3、孙络、溪谷252

3)络穴254

2)原穴254

1、骨度取穴法255

(二)取穴方法255

4)募穴255

5)背输255

三、针刺256

(一)针具(九针、官针)256

2、人体自然标志取穴法256

1、刺必辨证258

(二)刺则258

2、进针姿势260

2、顺应自然261

3、补虚泻实263

4、调气治神265

5、行针候气266

6、因人而异267

7、深浅适宜268

1、持针之道269

(三)刺法269

3、补泻手法270

1)刺络泻血271

2)缪刺272

3)三刺273

7)十二节刺274

4、具体刺法274

6)九刺274

4)三变刺274

5)五刺274

(四)刺禁刺害275

9)异位刺275

8)五节刺275

1、风病278

(五)刺病278

4、热病279

3、痱279

2、偏枯279

6、疟疾280

5、寒热病280

7、邪在藏府281

8、咳喘上气282

12、臌胀、283

11、霍乱283

9、泄泻283

13、水肿283

19、腹痛284

18、胁痈284

17、胸痛284

14、癃闭284

15、虫瘕284

16、头痛284

20、腰痛285

21、四肢病286

22、痹286

24、体惰287

25、狂、痫、癫287

23、痿287

27、痉288

10、胆瘅288

26、厥逆288

30、五乱、五节、五邪病289

29、奇邪卫病289

28、转筋289

34、疝290

33、下血290

31、卫气失常290

32、衄血290

36、痈291

35、五官病291

(二)灸禁灸害292

(一)灸法的来源及原则292

37、鼠瘘292

四、灸法292

五、温针、药熨293

7、厥293

(三)灸病293

1、犬啮293

2、伤食293

3、失枕293

4、大风汗出293

5、寒热病293

6、癫狂293

概述294

五运六气类294

六、指摩推散294

一、历法与干支甲子296

(一)十干与五运297

二、五运297

(一)十二支与六气298

三、六气298

(二)大运298

(三)主运298

(四)五音建运太少相生298

2、六气终始时刻299

1、六步主时及其承制关系299

(二)主气299

(四)客主加临300

2、六步环转次序300

(三)客气300

1、司天、在泉、左右间气300

四、运气合治301

(六)标本中气(见运气为病的治疗)301

(五)六气施化及六化分治301

(一)太过不及与平气(五运三气)302

2、岁会(岁直、岁位)303

1、天符303

(二)运气同化303

2、六气胜复304

1、五运胜复304

3、同天符304

4、同岁会304

5、太乙天符(三合)304

(三)胜复气304

(四)升降迁退失常305

五、运气与气候物候及发病306

(五)刚柔失守(见运气与气候物候及发病)306

(一)六十年运气概况及药食所宜307

(二)五运三气之纪气物之应及民病314

(三)五运德化政令灾变及其与五星的关系316

(五)六气正纪十二变317

(四)南北政与脉象317

(六)六气五类生化盛衰318

(七)六气淫胜的气候物候及发病319

(九)客主相胜与发病320

(八)运同司化的气候物候及发病320

1、五运胜复321

(十)胜复气与气候物候及发病321

2、六气胜复323

1、升降失常324

(十一)升降迁退失常与气候物候及发病324

2、迁退失常325

(十二)刚柔失守及其所致的疫疠326

六、运气为病的治疗327

(一)标本中气治则328

(四)邪气反胜为病的用药原则329

(三)六气淫胜为病的用药原则329

(二)岁主藏害治则及用药原则329

2、六气胜复为病的治则及用药原则330

1、五郁治则330

(五)客主相胜为病的治则及用药原则330

(六)胜复气为病的治则及用药原则330

1、升降失常的予防刺法331

(一)予防刺法331

(七)疫疠的刺法331

七、运气为病的予防331

3、刚柔失守的予防刺法332

2、迁退失常的予防刺法332

4、十二藏全神养真刺法333

一、医德334

概述334

(二)其它予防方法334

医德与治学类334

(一)学习精神336

二、治学336

(二)学习方法337

附:《内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法338

(三)授业340

附:体表部位名称简释表342

《黄帝内经类编》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梁运通主编 内蒙古卫生干部进修学校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