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学原理》求取 ⇩

上篇1

第一章 “证”的实质探讨1

第一节 论“病”与“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1

第二节 研究“证”的意义6

一、诊断学方面7

二、发病学方面8

三、治疗学方面9

四、基础医学方面12

第三节 研究“证”的几点初步设想13

二、以症秆证14

一、以病释证、以证释病14

三、以治测证15

四、改革实验方法15

五、洋为中刚15

第二章 论“证”的客观指标17

第一节 研究“证”的客观指标的重要意义17

第二节 “证”的客观指标分类21

一、“证”的共性指标21

二、“证”的个性指标23

三、证状的指标23

第三节 研究“证”的客观指标的思路和方法25

一、建立证候规范方案25

三、求同与探异26

二、加强文献研究,统一证候的标准医疗诊断26

四、指标要求多种、特异、敏感,最好能同步测试27

五、重视“证”的病理造型29

六、建立“证”的数学模型30

第三章 注意复制“证”的病理模型31

第一节 “证”的病理模型在方药研究中的作用32

第二节 “证”的模型研究概况和存在的问题35

第三节 复制“证”的病理模型的几点建议37

第四章 治法研究刍议40

第一节 治法的概念和源流40

第二节 研究治法实质的意义42

一、以法统方(药)、通假运用42

二、以法选方(药)、扩大运用43

三、改造旧方、创制新方44

四、阐明药理、精炼成分44

五、重新分类、发展新法45

六、承上启下、论证测方46

第三节 研究治法的思路47

一、以证释法、以方测法,以药论法47

二、着眼临床,狠抓疗效49

三、以西促中、沟通认识49

第四节 研究治法的注意点50

一、研究治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50

二、研究序贯治法、复合治法的作用原理51

三、研究影响治法作用的因素52

第一节 分析法与综合法的结合54

第五章 方剂研究途径的初步探讨54

第二节 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的结合56

第三节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方剂药理研究的结合58

第四节 “证”的实验模型与“病”的实验模型的结合59

第五节 “病”的客观指标和“证”的客观指标的结合59

第六章 应当重视整理配伍理论和经验61

第七章 密切结合临床进行中药实验研究——从临床角度对中药治疗原理的初步探讨65

第一节 中药治疗作用的一般规律性65

一、对症治疗和抑制病因作用65

二、调动机体因素的作用66

三、调动机体因素与机体当时反应状态的关系67

第二节 机体当时的反应状态在药效发挥上的重要性69

一、药理研究中的分析法与综合法相结合71

第三节 中药研究的几点建议71

二、临床观察与药理研究相结合73

三、药理研究与中医理沦原理研究相结合73

四、单味药物研究与复方研究相结合74

五、大胆创新立说,反对浅尝辄止75

下篇77

第八章 祛风解表法77

第一节 祛风解表法的形成和发展77

第二节 药理作用78

一、抗病原微生物作用78

二、抗炎解热作用79

三、调整免疫功能82

四、镇静、抗惊、镇痛作用84

五、改善心肌营养,提高心血管生理功能86

六、解除体表血管痉挛.改善机体的反应状态88

七、祛痰、平喘、止咳作用92

八、利尿作用94

九、改善消化功能95

第三节 结语96

一、探讨治病原理96

二、探讨怯风解表蓟个性原理98

三、探讨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99

第九章 泻下法105

第一节 泻下法的形成和发展105

一、增强肠道推进运动106

第二节 药理作用106

二、清肠逐毒109

三、护肝、利胆、清胰作用111

四、调整血液动力学,改善微循环114

五、促进浆膜腔积液(血)吸收116

六、改善呼吸功能118

七、保护肾功及利尿作用121

八、止血作用124

九、抗菌抑毒、消炎解热作用125

第三节 结语126

一、探讨治病原理126

二、研究泻下法的临床意义129

三、探讨泻下方药个性、共性的原理131

第一节 吐法的形成和发展136

第十章 吐法136

第二节 药理作用137

一、排除宿食毒物,引流痰涎137

二、改变腹压,调整内脏活动138

三、减轻水潴留140

四、减轻喉梗阻140

五、改善机体反应性141

六、特殊的药理效应143

第三节 结语144

第十一章 清热解毒法148

第一节 清热解毒法的形成和发展148

一、抑制病原微生物150

第二节 药理作用150

二、抗肿瘤作用155

三、解毒作用157

四、调整免疫系统功能160

五、解热作用165

六、消炎作用167

七、改善机体反应性168

八、抗休克作用172

九、保护内脏、促进损伤修复173

十、其他作用180

第三节 结语181

一、探讨治病原理181

二、探讨清热解毒药个性和配伍原理183

第一节 清营凉血法的形成和发展193

第十二章 清营凉血法193

第二节 药理作用194

一、抑毒、抗菌、抗肿瘤作用194

二、解热、消炎、镇痛作用195

三、调整免疫功能作用196

四、扩冠、强心作用197

五、减轻毛细血管中毒、防治DIC199

六、镇静、抗惊作用201

七、提高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203

八、其他作用203

第三节 结语204

一、探讨治病原理204

二、探讨清营凉血药个性原理205

第十三章 温里法210

第一节 温里法的形成和发展210

第二节 药理作用211

一、神经系统方面211

二、内分泌系统方面214

三、能量代谢方面215

四、消化系统方面217

五、心血管系统方面219

六、免疫系统方面228

七、抗荫、抑毒、杀虫作用229

八、镇痛消炎作用230

一、探讨治病原理232

九、呼吸系统方面232

第三节 结语232

二、探讨温里方药共性和个性的原理234

第十四章 和解法240

第一节 和解法的形成和发展240

第二节 药理作用242

一、抑制病原微生物242

二、解热消炎作用243

三、改善膈肌毗邻脏器病变245

四、增强神经调节功能250

五、调整机体反应性252

第三节 结语254

一、探讨和解少阳的原理254

二、探讨调和肝脾的原理256

三、探讨凋和肠胃的原理257

第十五章 芳香化浊法261

第一节 芳香化浊法的形成和发展261

第二节 药理作用262

一、灭毒抑菌、驱避昆虫作用262

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265

三、调整消化系统功能266

四、平喘、祛痰(或消痰)、镇咳作用269

五、抗变态反应作用270

六、解热消炎作用271

七、调整中枢神经活动作用271

一、探时治病原理273

第三节 结语273

二、芳香化浊药中的活性成分274

第十六章 祛风湿法279

第一节 祛风湿法的形成和发展279

第二节 药理作用281

一、抑毒、抗蔺、杀虫、抗肿瘤作用281

二、消炎解热作用282

三、抗变态反应286

四、镇静和抗惊厥作刚288

五、镇痛作用289

六、肌松作用292

七、改善血液流态293

八、强筋壮骨作用294

九、扩冠、改善心肌营养、提高心脏功能295

十、降压作用297

十一、利尿排毒作用298

第三节 结语299

一、探讨治病原理299

二、探讨祛风湿药个性原理300

三、探讨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300

第十七章 祛痰法306

第一节 祛痰法的形成和发展306

第二节 药理作用307

一、软坚散结作用308

二、降脂、扩冠、降玉作用311

三、干喘、止咳、祛痰作用315

四、调整消化系统功能319

五、调整神经系统功能319

六、抑制病原微生物321

第三节 结语322

一、探时治病原理322

二、探讨祛痰药个性原理325

第十八章 理气开郁法331

第一节 理气开郁法的形成和发展331

第二节 药理作用332

一、抗菌抑毒、抗肿瘤332

二、镇痛、消炎、解热333

三、改善管腔梗阻335

四、健胃、抗溃疡、护肝,调整代谢337

五、调整神经系统功能339

六、扩冠、强心、升压作用340

八、对内分泌功能和子宫活动的影响343

七、改善血液流态,活跃微循环344

九、祛痰、乎喘、止咳、抗过敏344

第三节 结语345

一、探讨治病原理345

二、探讨理气开郁药个性和配伍的原理347

第十九章 消食导滞法352

第一节 消食导滞法的形成和发展352

一、增强消化功能353

第二节 药理作用353

二、调整胃肠运动356

三、降脂和降糖作用357

四、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357

五、抑菌、解毒作用358

六、补充营养成分359

第三节 结语359

一、探讨治病原理360

二、探讨消食药个性原理361

第二十章 活血化癀法365

第一节 活血化瘀法的形成和发展365

一、心血管系统方面367

第二节 药理作用367

二、血液系统方面374

三、结缔组织方面380

四、对脂肪代谢的影响381

五、对组织修复和再生能力的影响383

六、免疫系统方面386

七、抗炎作用387

八、改善机体反应性389

九、抗癌、抑菌作用392

十、收缩子宫及抗早孕作用395

第三节 结语396

一、探讨治病原理396

二、探讨血瘀的兼证和变证的治疗机制397

三、探讨活血比瘀药个性和共性的原理400

第二十一章 渗湿利水法408

第一节 渗湿利水法的形成和发展408

第二节 药理作用410

一、抗菌、去吸附、抑毒、驱虫作用410

二、解热、消炎、镇静作用411

三、抗癌与调整免疫功能作用412

四、利胆护肝作用414

五、消脂、降糖、抗动脉硬化作用417

六、改善心、脑血流供给,降低血压作用418

七、利尿排毒作用419

八、防石、排石、溶石作用427

九、调整消化系统功能的作用429

第三节 结语431

一、探讨治病原理431

二、探讨渗湿利水约个性原理433

第二十二章 开窍法440

第一节 开窍法的形成和发展440

第二节 药理作用442

一、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442

二、护肝解毒作用445

三、抑制病原因子,增强机体免疫功能446

四、解热镇痛作用447

五、消炎、抑制渗出作用447

六、对循环系统的作用448

七、其他作用450

第三节 结语452

一、探讨治病原理452

二、有待解决的问题453

第二十三章 安神养心法458

第一节 安神养心法的形成和发展458

第二节 药理作用459

一、镇静、抗惊厥作用460

二、促智作用464

三、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465

四、降压作用467

五、其他作用468

一、探讨治病原理470

第三节 结语470

二、探讨安神养心方药适应证的个性471

第二十四章 镇肝熄风法476

第一节 镇肝熄风法的形成和发展476

第二节 药理作用478

一、抑毒抗菌、抗肿瘤作用478

二、解热消炎作用479

三、钠静、止痛作用479

四、抗惊定痫作用481

五、降压作用487

六、改善重要器官血流灌注490

七、改善血液流变性、活跃微循环494

第三节 结语495

一、探讨治病原理495

八、解痉平喘作用495

二、探讨镇肝熄风药个性和配伍的原理496

三、探讨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499

第二十五章 补气健脾法505

第一节 补气健脾法的形成和发展505

第二节 药理作用507

一、神经系统方面507

二、内分泌系统方面510

三、免疫系统方面513

四、心血管系统方面519

五、消化系统方面522

六、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方面527

七、造血系统方面530

八、泌尿系统和水盐代谢方面532

九、肌力方面534

十、抗茧,解毒、消炎作用536

十一、防治肿瘤作用538

十二、补充营养、纠正缺火540

第三节 结语541

一、探讨治病原理541

二、探讨补气健脾药个性原理545

第二十六章 养血法552

第一节 养血法的形成和发展552

一、神经系统方面553

第二节 药理作用553

二、心血管系统方面554

三、血液系统方面558

四、保护肝脏、调整代谢564

五、免疫系统方面565

六、调节性机能和子宫活动566

七、生肌长皮作用568

八、抗菌抑毒、消炎镇痛作用568

第三节 结语570

一、探讨治病原理570

二、探讨养血药个性和共性的原理571

第一节 补肾阳法的形成和发展579

第二十七章 补肾阳法579

第二节 药理作用580

一、神经系统方面580

二、内分泌系统方面583

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方面589

四、血浆环核苷酸方面592

五、免疫系统方面593

六、心血管系统方面597

七、消化系统方面600

八、呼吸系统方面601

九、泌尿系统方面603

十、血液系统方面605

十一、壮骨补虚608

十二、抗菌、抑毒、抗砌作用609

一、探讨治病原理610

第三节 结语610

二、探讨补肾阳药个性原理612

第二十八章 补阴法617

第一节 补阴法的形成和发展617

第二节 药理作用619

一、神经系统方面619

二、内分泌系统方面620

三、代谢方面626

四、免疫系统方面631

五、心血管系统方面633

六、消化系统方面636

七、泌尿系统方画637

八、造血系统方面638

九、补充营养、纠正缺失639

十、抗曲解毒、抑制癌肿640

第三节 结语641

一、探讨治病原理642

二、探讨补刚药个性和配伍的原理643

第二十九章 止血法651

第一节 止血法的形成和发展651

第二节 药理作用652

一、抗菌、抑毒、杀虫作用652

二、收敛保护作用654

三、活化凝血过程655

五、增加血液粘滞度658

四、提高血小板数量和功能658

六、抗纤溶作用659

七、对血管的作用659

八、其他作用660

九、炭药的作用662

第三节 结语665

一、探讨治病原理665

二、止血方药对机体反应状态的影响666

第三十章 固涩法671

第一节 固涩法的形成和发展671

第二节 药理作用672

一、抗茧抑毒、杀虫制癌672

二、收敛吸附作用676

三、提高机体调节功能,改善器官组织的反应性678

四、止汗,降糖作用680

第三节 结语681

一、探讨治病原理681

二、探讨固涩药的个性682

第三十一章 驱虫法685

第一节 驱虫法的形成和发展685

第二节 药理作用687

一、驱杀寄生虫作用687

二、安虫作用692

第三节 结语695

一、驱虫药的作用特点695

二、驱虫法的作用特点696

方剂索引700

1990《中医治疗学原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孙孝洪编著 1990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银屑病中西医治疗学(1997 PDF版)
银屑病中西医治疗学
1997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西医治疗轮组织损伤原理与方法(1982 PDF版)
中西医治疗轮组织损伤原理与方法
1982
中医临床各科治疗学(1979 PDF版)
中医临床各科治疗学
1979 启业书局
妇科中医治疗学(1996 PDF版)
妇科中医治疗学
1996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妇科治疗学(1980 PDF版)
中医妇科治疗学
1980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医肿瘤治疗学(1994 PDF版)
中医肿瘤治疗学
1994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瘫痪病中医治疗学(1995 PDF版)
瘫痪病中医治疗学
1995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药烧伤治疗学(1998 PDF版)
中医药烧伤治疗学
1998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精神病护理与治疗学(1995 PDF版)
中医精神病护理与治疗学
1995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急性炎症中医治疗学(1998 PDF版)
急性炎症中医治疗学
1998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中医治疗脱发(1983 PDF版)
中医治疗脱发
1983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1991 PDF版)
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1991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西医结合性治疗学(1995 PDF版)
中西医结合性治疗学
1995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医性病治疗学(1990 PDF版)
中医性病治疗学
1990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治疗学(1983 PDF版)
中医治疗学
1983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