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法与方剂》求取 ⇩

总论1

第一章 治法概述1

第一节 治法是辨证施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

第二节 治法与基础理论的关系2

第三节 治法与方剂的关系6

第二章 常用治法7

一、汗法7

二、清法8

三、下法9

四、和法11

五、温法12

六、补法13

七、消法15

八、理气法16

九、理血法17

十、祛湿法18

十一、祛痰法20

第三章 方剂学基本知识22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和变化22

第二节 剂型与用法24

第三节 煎药法与服药法26

各论27

第一章 肺脏治法与方剂27

丹柏四逆散28

痛泻要方28

一、辛温解表法(风寒束表)28

第一节 本脏治法与方剂28

麻黄汤30

大青龙汤32

桂枝汤33

人参败毒散35

参苏饮37

香苏散(香苏葱豉汤)38

葱豉汤(活人葱豉汤、葱豉桔梗汤)39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40

九味羌活汤(神术散、保真汤)41

羌活胜湿汤42

川芎茶调散(菊花茶调散)43

香薷散44

小续命汤(竹沥饮子)46

消风散(张氏医通消风散)47

二、辛凉解表法(风热犯肺)49

银翘散(加减银翘散、加减银翘散)50

桑菊饮51

加味苍耳散(鼻窦炎合剂)52

加减葳蕤汤53

七味葱白饮54

消风散55

竹叶柳蒡汤56

三、实卫固表法(衷虚自汗)57

玉屏风散(白术散)57

牡蛎散(牡蛎散)59

四、温肺降逆法(肺寒喘咳)60

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61

苏子降气汤62

射干麻黄汤63

厚朴麻黄汤64

五、清热降逆法(肺热喘咳)66

麻杏石甘汤66

泻白散(桑丹泻白散、桑丹泻白汤)68

定喘汤70

清金化痰汤71

清气化痰丸71

贝母栝蒌散72

六、清肺解毒法(上焦热毒)73

加减普济消毒饮74

银翘马勃散75

清肺解毒汤76

苇茎汤(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汤)78

七、补肺宁嗽法(肺虚喘咳)79

人参蛤蚧散80

补肺阿胶汤81

月华丸82

八、敛肺止咳法(肺虚久咳)83

九仙散84

五味子汤85

白芨枇杷丸(百合片)86

补肺汤86

九、宣肺止咳法(肺气失宣)87

止嗽散88

杏苏散89

桑杏汤90

十、清燥润肺法(温燥伤肺)90

沙参麦冬汤92

清燥救肺汤(加减喻氏清燥救肺汤)92

养阴清肺汤(抗白喉合剂)94

十一、开源导流法(痰水壅肺)95

越婢汤96

越婢加半夏汤97

越婢加术汤98

十枣汤(控涎丹)100

清肺饮101

宣痹汤102

木防己汤(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103

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葶苈大枣泻肺汤)104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105

第二节 肺兼心脾两脏治法106

兼心脏的治法106

气血两清法(气血两燔)106

清瘟败毒饮(凉营清气汤、加减清瘟败毒饮)107

流脑合剂110

兼脾胃的治法111

补益肺脾法(脾肺气虚)111

第二章 脾胃治法与方剂112

第一节 本脏治法与方剂115

一、温中健脾法(中焦虚寒)115

理中丸115

大建中汤118

小建中汤119

二、辛寒清热法(气分热盛)122

白虎汤122

竹叶石膏汤(加减竹叶石膏汤、减味竹叶石膏汤)126

三、苦泻郁热法(胃肠郁热)127

栀于豉汤128

清胃散129

清胰汤131

大黄牡丹皮汤132

阑尾化瘀汤134

阑尾清化汤135

阑尾清解汤136

四、消积导滞法(食积停滞)137

保和丸(保和丸、大安丸)139

枳实导滞丸140

枳实消痞丸(消痞丸、黄连消痞丸)141

木香槟榔丸141

枳术丸143

健脾丸144

五、补气健脾法(气虚)145

佃君子汤146

参苓白术散(加减参苓白术散)149

完带汤(加减完带汤)150

易黄汤151

六、益气升陷法(气虚下陷)152

补中益气汤(升陷汤)153

加减补中益气汤158

举元煎159

升麻黄芪汤160

七、调中降逆法(胃气上逆)161

橘皮竹茹汤162

芩连橘茹汤(抑青丸)164

加味黄连苏叶汤164

半夏茯苓汤165

丁香柿蒂汤166

小半夏汤167

大半夏汤168

茱萸丸169

旋复代赭石汤170

降逆止呃汤171

八、行气导滞法(气滞)173

厚朴温中汤173

半夏厚朴汤174

宽中八宝散176

九、升清降浊法(升降失调)177

藿香正气散(一、二、三、四、五加减正气散)178

六和汤181

连朴饮182

蚕矢汤183

半夏泻心汤184

十、清热除湿法(湿热内蕴)186

甘露消毒丹187

三仁汤189

滑石藿香汤191

宣清导浊汤(皂荚丸)192

杏仁滑石汤192

黄芩滑石汤(茯苓皮汤)193

薏苡竹叶散194

宣痹汤195

加减木防己汤196

当归拈痛汤197

治钩端螺旋体病方198

十一、运脾除湿法(寒湿困脾)200

平胃散201

藿朴夏苓汤203

苓桂术甘汤204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205

十二、除湿祛痰法(湿聚成痰)206

二陈汤208

导痰汤(加味导痰汤)211

半夏白术天麻汤211

温胆汤212

小陷胸汤(加味小陷胸汤)214

理中化痰丸(理中降痰丸)215

三子养亲汤215

指迷茯苓丸216

香附旋覆花汤217

五皮饮218

十三、实脾利水法(脾虚水泛)218

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220

实脾饮221

鲤鱼汤222

十四、泻下逐水法(阳水实证)224

舟车丸(消水散、三花神佑丸、疏凿饮子)225

己椒苈黄丸226

十五、清养胃阴法(胃阴不足)227

益胃汤227

五汁饮228

增液汤229

清暑益气汤230

麦门冬汤(加味麦门冬汤)231

甘露饮232

十六、温阳摄血法(脾不统血)234

甘草干姜汤234

柏叶汤(侧柏散)235

黄土汤236

温经摄血汤238

十七、苦寒泻下法(热结)239

大承气汤240

止血散(四号溃疡丸)242

小承气汤242

调胃承气汤244

复方大承气汤(硝菔汤)246

凉膈散(清心凉膈散)247

宜白承气汤(治暴喘欲死方)248

陷胸承气汤249

一捻金(黑白散)250

大陷胸汤(大陷胸丸)250

增液承气汤251

新加黄龙汤252

十八、温阳导滞法(寒结)253

大黄附子汤254

温脾汤255

十九、润肠通便法(津虚便秘)257

润肠丸257

麻子仁丸258

五仁丸258

二十、清热止利法(湿热下注)259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葛根芩连汤)260

黄芩汤261

白头翁汤262

芍药汤(香连丸、加减芩芍汤)263

驻车丸264

地榆丸265

二十一、温中固涩法(滑脱失禁)267

养脏汤(六柱散、八柱散)267

四神丸268

二十二、驱虫法(肠道寄生虫)269

钩虫丸(硝石矾石散、枣矾丸)270

化虫丸271

南瓜子粉槟榔煎272

第二节 脾胃兼心肝(胆)治法273

兼心脏的治法273

补养心脾法(心脾两虚)273

归脾汤(心脾双补丸)273

兼肝胆的治法275

一、调和肝脾法(肝脾不和)275

蒿芩清胆汤277

芍药甘草汤279

当归芍药散(加味当归芍药散、保生无忧散)280

奔豚汤282

四逆散283

越鞠丸285

二、气血双补法(气血两虚)287

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营汤)287

当归补血汤288

第三章 肝脏治法与方剂(附:胆)290

第一节 本脏治法与方剂292

一、温肝散寒法(肝寒)292

当归四逆汤293

吴茱萸汤(吴茱萸加附子汤)294

吴萸木瓜汤295

暖肝煎295

二、清泻肝火法(肝热)296

龙胆泻肝汤297

当归龙荟丸298

石决明散299

樗根皮丸(愈带丸)300

清热止带汤301

银甲丸302

左金丸(戊己丸、栀萸丸)303

三、补血调肝法(血虚)304

胶艾汤305

四物汤307

当归生姜羊肉汤(千金当归汤、济生当归羊肉汤)309

四、活血祛瘀法(血滞、血瘀)310

血府逐瘀汤(冠心2号方)312

膈下逐瘀汤(千金荡胞汤)313

生化通经汤314

失笑散(加味失笑散)315

加减活络效灵丹(活络效灵丹)316

温经汤(局方温经汤)317

桂枝茯苓丸319

少腹逐瘀汤321

脱花煎(加味催生芎归汤、催生饮)322

生化汤323

桃核承气汤324

复元活血汤325

鳖甲煎丸325

大黄广虫丸327

补阳还五汤328

小活络丹(铁弹丸)329

通窍活血汤(通经逐瘀汤)330

加减栝蒌薤白汤331

七厘散(八厘散、夺命散)333

接骨丸(正骨紫金丹)334

跌打丸334

活血酒335

舒筋活血汤(活血舒筋汤)337

五、清热止血法(肝血不藏)339

十灰散341

槐花散343

清经止血汤343

清热止崩汤(小品生地黄汤)344

治崩证极验方345

固经丸346

生蒲黄汤347

六、调气疏肝法(肝郁气滞)349

逍遥散350

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散)353

加味乌药汤(乌药汤)354

一贯煎354

加减苍莎饮355

天台乌药散(茴香散、川楝散)355

木香蜈蚣散357

橘核丸(玉环笑来丹)357

金铃子散359

通乳散结汤360

加减牛膝汤362

疏肝解郁汤362

七、柔肝疏郁法(阴虚兼郁)364

滋水清肝饮365

八、平肝熄风法(肝风内动)366

镇肝熄风汤(镇肝熄风汤、建瓴汤)368

羚羊钩藤汤370

清热熄风汤371

钩藤饮372

阿胶鸡子黄汤(广温热论阿胶鸡子黄汤)372

大定风珠374

九、补脾解痉法(脾不养肝,虚风内动)375

醒脾散(缓肝理脾汤)375

十、祛风解痉法(外风引动内风)376

玉真散(玉真散)377

五虎追风汤(干蝎丸)378

小白附子天麻剂379

止痉散(金蛇止痉散、止痉散、正舌散)380

牵正散(加味牵正散)381

加味天麻汤382

十一、和解少阳法(邪踞少阳)383

小柴胡汤384

大柴胡汤386

达原饮389

三香汤391

清胆宣痹汤392

升降散393

十二、清热利胆法(胆热郁结)394

茵陈蒿汤395

清胆行气汤397

清胆利湿汤397

清胆泻火汤398

胆道排石汤(胆道排石汤、排石汤、利胆丸)400

十三、利胆驱蛔法(胆道蛔虫)401

乌梅丸(椒梅汤)402

甘草粉蜜汤404

驱蛔汤404

第二节 肝兼肺肾两脏治法406

兼肾脏的洽法406

一、滋养肝肾法(肝肾两虚)406

固阴煎406

二、滋阴清热法(阴虚火旺)407

两地汤(加减两地汤、加减一阴煎)408

鳖甲养阴煎409

加减清经汤(清经汤)410

大补阴丸411

虎潜丸(补益丸、龙虎济阴丹、龙虎丸)412

秦艽鳖甲散413

清骨散414

青蒿鳖甲汤415

独活寄生汤416

三、补虚宣痹法(肝肾两虚,风湿痹痛)416

大秦艽汤418

兼肺脏的治法420

清肝宁肺法(肝火犯肺)420

咳血方420

第四章 心脏治法与方剂422

第一节 本脏治法与方剂423

一、清营凉血法(热入营血)423

沾营汤(清宫汤)423

消斑青黛饮425

神犀丹426

石氏犀地汤427

犀角地黄汤428

二、清热开窍法(热入心包,神昏窍闭)430

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430

紫雪丹432

至宝丹433

抱龙丸434

行军散(人马平安散)435

三、温通开闭法(气机闭阻,卒倒无知)437

通关散437

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438

四、涤痰开窍法(痰阻清窍)440

涤痰汤(变通十味温胆汤)441

蠲饮六神汤442

稀涎散(白矾散)442

滚痰丸443

五、补养心阴法(心阴不足)444

补心丹445

加减复脉汤445

养心汤447

酸枣仁汤448

真珠母丸449

黄连阿胶汤450

朱砂安神丸451

当归六黄汤452

六、补心气、温心阳法(心气、心阳虚)452

妙香散(王荆公妙香散)453

定志丸454

龙齿清魂散455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456

桂枝甘草汤457

半夏散及汤457

七、阴阳双补法(阴阳俱虚)458

炙甘草汤458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459

防己地黄汤460

八、益气救脱法(心气虚衰)462

独参汤(胜金方、人参散)462

生脉散(五味麦门冬汤、加减生脉散)464

人参犀角汤465

九、回阳救逆法(心阳虚衰)466

四逆汤467

参附汤469

十、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法(热毒疮疡)470

仙方活命饮471

五味消毒饮472

银花解毒汤473

犀黄丸(醒消丸)473

蟾酥丸474

交通心肾法(心肾不交)476

兼肾脏的治法476

第二节 兼旰肾两脏治法476

兼肝脏的治法476

安神定志丸(远志丸、千金茯神汤、朱雀丸)477

交泰丸478

桑螵蛸散479

与心包的关系480

第五章 肾脏治法与方剂(附:膀胱)481

第一节 本脏治法与方剂482

一、补肾滋阴法(肾阴亏损)482

六味地黄丸483

左归饮486

大造丸487

驻景丸(驻景丸加减方)488

二、温补肾阳法(肾阳虚损)489

肾气丸491

内补丸494

菟丝子丸495

缩泉丸496

固精丸496

赞育丹497

青娥丸498

阳和汤499

三、滋阴补阳法(阴阳两虚)500

龟鹿二仙胶500

赞化血余丹501

苁蓉河车丸502

四、固肾涩精法(肾虚不固)503

金锁固精丸503

五、固涩止带法(肾虚带下)504

鹿角菟丝丸505

收涩止带汤506

六、补肾安胎法(胎元不固)506

寿胎丸507

补肾安胎饮508

七、温阳利水法(肾虚水泛)508

真武汤(附子汤、苓术汤、附子八物汤)509

五苓散513

八、泻火通淋法(下焦湿热)516

八正散(八正解毒汤)518

加减柴苓汤519

猪苓汤520

五淋敬520

小蓟饮子521

石苇散522

砂淋丸(化石散)523

凿石丸(泌尿道排石汤)524

导赤散525

萆藓分清饮526

滋肾通关丸528

第二节 肾兼肺睥两脏治法528

兼肺脏的治法528

肺肾同治法(肺肾两虚)528

百合固金汤529

人参固本丸530

人参胡桃汤(人参蛤蚧散)530

兼脾脏的治法531

温阳健脾法(胂肾两虚)531

方剂索引532

1975《中医治法与方剂》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成都中医学院中药方剂教研组编 1975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方剂题解(1985 PDF版)
中医方剂题解
1985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方剂与治法 P602( PDF版)
中医方剂与治法 P602
中医方剂学( PDF版)
中医方剂学
中医治法与方剂( PDF版)
中医治法与方剂
中医治法与方剂(1984 PDF版)
中医治法与方剂
1984
中医方剂学( PDF版)
中医方剂学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治法与方剂( PDF版)
中医治法与方剂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方剂学(1979.05 PDF版)
中医方剂学
1979.05 甘肃人民出版社
病历书写格式与要求( PDF版)
病历书写格式与要求
新中医方剂学( PDF版)
新中医方剂学
中医方剂诠解(1990 PDF版)
中医方剂诠解
1990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方剂学(1986 PDF版)
中医方剂学
1986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方剂学(1981 PDF版)
中医方剂学
1981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方剂问题(1988 PDF版)
中医方剂问题
1988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方剂学(1979 PDF版)
中医方剂学
1979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