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类辨》求取 ⇩

一、《伤寒论》作者生平1

二、《伤寒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

总论1

三、《伤寒论》的历史沿革及其流派的产生和发展2

四、《伤寒论》之六经及其学术渊源3

五、《伤寒论》六经之生理病理特点7

六、《伤寒论》六经辩证的内涵及其临床意义12

七、《伤寒论》之版本15

第一节 单脉类17

脉浮17

各论17

第一章 脉象篇17

脉沉21

脉弱22

脉迟24

脉缓25

脉涩26

脉数27

脉结27

脉促29

脉虚30

脉微30

脉细31

脉短33

脉小34

脉代34

脉实35

脉紧36

脉滑36

脉弦38

脉大39

第二节 兼脉类40

脉浮数40

脉浮滑41

脉浮大42

脉浮紧43

脉浮缓44

脉浮弱45

脉浮虚45

脉浮而迟45

脉浮细46

脉浮而芤46

脉浮而涩46

脉浮虚而涩47

寸浮关沉47

寸浮关小细沉紧48

脉沉滑48

脉沉紧49

脉沉实49

脉沉结49

脉沉弦51

脉沉迟51

脉沉微52

脉迟浮弱53

脉洪大53

脉滑而数54

脉滑而疾54

脉微细55

脉微数55

脉微细沉56

脉微涩56

脉微弱数57

脉微阴浮58

脉阳微阴涩而长58

尺脉弱涩59

脉细数59

脉细沉数59

脉弦迟60

脉弦浮大60

脉弦细61

阳脉涩、阴脉弦61

脉寸缓、关浮、尺弱62

脉结代62

第三节 类脉类63

脉平63

脉己解63

脉自和64

脉若静64

脉微续65

脉不负65

少阴负趺阳65

脉暴出66

脉不出66

脉阴阳俱停67

脉绝67

无脉68

第一节 全身症状类69

发热69

第二章 症状篇69

翕翕发热73

蒸蒸发热74

潮热74

暴热76

恶热77

恶风77

恶寒78

往来寒风81

如疟状82

寒栗而振83

自汗出84

?汗出88

汗出濈濈然90

盗汗91

战汗92

无汗93

肉上粟起96

96

身凉97

肤冷97

身重98

身痒99

身黄100

身疼痛101

身微肿103

身瞤动104

身为振振摇104

踡卧105

身体枯燥106

虚赢106

焦骨伤筋107

第二节 神志症状类107

默默107

但欲寐108

但欲卧109

不得眠110

不得卧112

心烦112

117

烦燥118

躁烦120

卧起不安121

心愦愦122

恍惚心乱123

喜忘123

怵惕124

124

125

惊痫126

谵语127

郑声129

独语130

语言难出130

语言必乱130

循衣摸床131

不识人132

第三节 头面症状类132

头痛132

但头汗出136

头重136

额上陷139

面赤139

面垢139

目赤140

目瞑140

目中不了了141

睛不和141

直视142

目眩143

眼中生花143

144

两耳无所闻145

耳前后肿146

鼻鸣146

鼻干147

鼻鼾147

鼻衄148

口干149

口渴150

消渴153

不渴154

但欲漱水155

口苦156

口不仁156

口伤烂赤157

舌燥157

舌上苔158

舌上白苔158

咽干159

舌上白苔滑159

咽痛160

咽烂162

不声出163

不能语言163

第四节 胸腹症状类164

164

166

短气167

少气169

息高170

心悸170

胸满172

胸中窒173

胸中痛173

胸胁苦满174

胸下满175

胁下素有痞176

胁下痛176

心下悸177

心下满179

心下痞179

心下硬180

心下濡182

心下痛183

腹满184

腹痛186

腹中雷鸣189

少腹硬190

少腹满190

少腹急结191

少腹痛192

脐上筑192

脐下悸193

193

195

197

噫气199

吐蚘200

吐脓血201

吐血201

吐涎沫202

喜唾202

203

消谷喜饥203

不谷食205

气上冲208

第五节 腰(项)背症状类209

项背强209

211

背恶寒212

腰重212

腰痛213

不可转侧213

第六章 四肢症状类214

手足汗出214

手足温215

手足厥冷216

骨节疼痛220

足下恶风220

四肢烦疼221

掣痛222

四肢拘急222

瘈疭224

224

第七节 二阴症状类225

小便不利225

小便数少228

小便自利229

不尿229

小便数233

遗尿234

大便鞕234

大便初鞕后溏236

大便难237

大便乍难乍易237

不大便238

失气240

大便溏241

下利242

呕利245

厥利246

战利247

便血248

清脓血249

下重251

阴疼252

阴头微肿252

阴中拘挛253

第三章 症证篇254

第一节 太阳病证类254

太阳中风证254

太阳伤寒证260

太阳小邪郁表证263

太阳蓄水证266

太阳蓄血证268

类太阳证271

痉病276

痹证278

虚烦证280

结胸主283

脏结288

心下痞证289

协热利294

火逆证297

水气病301

奔豚303

阳明实热证305

第二节 阳明病证类305

阳明虚寒证312

阳明湿热证313

阳明发黄证316

第三节 少阳病证类317

少阳气郁证317

热入血室证323

第四节 太阴病证类324

太阴虚寒证324

少阴寒化证329

第五节 少阴病证类329

第六节 厥阴病证类341

寒热错杂证341

吐逆证345

下利证346

厥逆证348

除中351

痈脓352

诸经合病353

第七节 诸经合病并病类353

诸经并病358

第八节 其它病症类361

霍乱361

阴阳易364

瘥后病复364

第四章 附篇366

第一节 煎法类366

第二节 服法类368

第三节 炮制类370

1993《伤寒论类辨》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宝明主编;王智,高宏伟编 1993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