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思想史》求取 ⇩

前言1

第一章列宁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7

第一节 列宁主义产生的时代特征7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7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13

俄国成为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1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24

革命民主主义的传统25

民粹派与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31

普列汉诺夫和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组织35

第三节 列宁早期的革命活动43

列宁的家庭43

列宁的学生时代44

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47

建立马克思主义小组48

第二章十九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列宁主义的诞生52

第一节 批判民粹主义,扫除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障碍53

革命民粹派向自由主义民粹派的演变53

彻底粉碎民粹主义思想体系57

第二节 列宁论俄国农业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61

把“村社”同资本主义发展对立起来是十分荒谬的61

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64

雇佣劳动的使用是农业资本主义形成的证明67

从徭役制到资本主义农业的过渡70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资本主义产生的理论72

第三节 列宁论俄国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生75

把“人民工业”同资本主义对立起来是完全错误的75

既是包买主又是工业资本家78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业资本主义产生的理论85

第四节 批判民粹派的市场理论,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86

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过程就是国内市场的形成过程86

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发展89

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方法95

第五节 批判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捍卫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95

反对主观社会学,捍卫与发展历史唯物主义100

英雄史观是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105

国家是阶级的国家108

第六节 民粹派的社会主义是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109

是社会主义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109

粉红色的冒牌的社会主义111

民粹派政治纲领的两重性和无产阶级的策略117

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同路人120

第七节 批判“合法马克思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和社会科学的党性原则120

把马克思主义的“实现论”叫做按比例分配理论是完全错误的124

资本主义大农业代替小农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129

批判资产阶级客观主义131

第三章1899—1904年列宁关于工人阶级新型政党理论的形成136

第一节 批判经济派,阐明建立新型政党的必要性137

扫除建立革命工人政党的障碍137

批判自发论,阐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巨大作用142

建立一个适合俄国条件的革命工人政党147

完全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149

第二节 规定新型政党的指导思想和制定党的纲领、策略的基本原则149

党纲的意义和制定党纲的基本原则152

新型政党的基本策略原则157

第三节 提出新的组织形式和建党途径163

以革命家组织为核心的新的组织形式163

党的领袖的作用和培养领袖的途径168

独创性的建党计划170

党的组织原则上的分歧和斗争173

第四节 批判孟什维克,全面阐明新型政党的性质和党员条件173

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177

党员必须是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性的分子180

第五节 进一步阐明党的组织原则182

阐明集中制的内容和意义182

提出民主集中制的概念185

巩固党的一些重要原则186

1905年革命和两种策略思想的斗争190

第四章1905年革命实践和民主革命策略思想的大发展190

第一节 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和武装起义思想的发展190

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94

领导权的实质和中心问题198

实现领导权的途径和保证200

武装起义思想的发展203

第二节 工农民主专政理论的创立和革命转变论的提出207

社会民主党可以参加临时革命政府207

实现工农民主专政是对沙皇制度的彻底胜利209

从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212

第三节 全面阐明秘密斗争和合法斗争相结合的策略217

革命的失败和列宁与取消派、召回派的斗争217

秘密斗争和合法斗争相结合的正确原则220

第四节 列宁论土地问题224

土地问题在俄国革命中的地位224

俄国土地问题的实质和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229

提出和论证土地国有化的纲领231

批判民族文化自治,提出国际主义文化的口号235

第五节 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和纲领235

阐明资本主义民族运动的实质,提出完整的民族纲领238

全面阐明民族自决权问题240

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与资产阶级民族纲领的根本区别244

第五章革命低潮时期保卫党的理论基础的斗争248

第一节 革命失败后认真的“哲学整顿”势在必行248

粉碎反动唯心主义哲学的侵袭248

抵御修正主义哲学思潮的泛滥252

揭示布尔什维克党内派别斗争的实质255

第二节 论两条哲学路线的根本对立260

两种截然相反的哲学基本前提260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不可知论的原则区别265

解决自由和必然问题的不同立场270

第三节 对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哲学概括276

澄清在物质概念上的混乱276

物理学理论发展的辩证途径282

摆脱“物理学危机”的出路286

第四节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完整与统一29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标志290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292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296

第六章创造性地研究和发展唯物辩证法300

第一节 关于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同一的思想301

论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的同一301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306

揭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308

第二节 建立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构图309

辩证法的要素309

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313

两种发展观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315

理解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17

辩证法的精髓——绝对和相对的辩证原理319

辩证法和诡辩论的区别321

第七章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323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列宁对帝国主义问题的研究324

大战前的研究324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的写作326

第二节 霍布森、希法亭与列宁的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330

霍布森与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331

希法亭与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的形成338

第三节 批判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揭示帝国主义本质348

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348

帝国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352

垄断是从银行成长起来的354

垄断是从殖民政策成长起来的357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361

第四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的提出36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36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36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打开了大门371

帝国主义是腐朽的资本主义373

第五节 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373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378

第八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重大发展382

第一节 关于战争、和平与革命问题上的新理论、新策略38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382

对待帝国主义战争的策略思想385

揭示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源,提出消灭战争的途径391

第二节 “一国首先胜利”学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394

发现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394

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获得胜利396

不发达的俄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402

第三节 关于民族解放运动的新论断407

第二国际各国党漠视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407

帝国主义时代民族已经分成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409

弱小民族是反帝的真正力量411

社会沙文主义就是熟透的机会主义414

第四节 帝国主义时代机会主义的实质及其根源414

社会沙文主义是工人运动中的资产阶级思潮416

帝国主义的超额利润是机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19

不同机会主义作斗争,就根本谈不上反对帝国主义421

第九章对国家、革命和社会主义问题的新阐述424

第一节 列宁制定革命转变的具体方针424

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424

制定从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方针427

无产阶级革命作用的最高表现是无产阶级专政433

第二节 考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433

社会主义社会还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440

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够完全不需要国家443

第三节 探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445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445

俄国革命可能例外地成为和平革命446

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拖延起义就等于死亡449

第一节 列宁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思想453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453

第十章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关于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国家政权以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453

有些国家机关不需要打碎460

第二节 列宁关于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思想463

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463

解散立宪会议,加强苏维埃政权468

围绕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一场斗争473

第三节 列宁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设想477

“组织任务”是摆在社会主义革命面前的新任务478

关于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程和前途问题479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萌芽481

第四节 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483

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纲领的提出484

无产阶级应当学会管理国家485

要造成使资产阶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的条件487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劳动纪律489

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有具备各种知识、技术和经验的专家来指导490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问题的提出492

第五节 关于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的形成492

二月革命后列宁对国家资本主义的论述493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对国家资本主义的论述495

第十一章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499

第一节 进一步捍卫和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500

关于过渡时期与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学说500

没有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是不会消灭的504

无产阶级专政是阶级斗争在新形式下的继续506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510

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515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问题518

无产阶级专政与工农联盟520

党在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的领导作用问题524

第二节 “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与列宁关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526

从粮食垄断到余粮收集制527

列宁关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531

关于“消灭”商品和货币的问题536

依靠贫农、中立中农、坚决同富农作斗争539

第三节 关于农村的阶级政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539

从中立中农到同中农实行巩固的联盟542

用社会主义原则改造农业544

建立农业劳动联合组织必须经过一个很长的过程546

可以广泛地发展农业合作社549

第四节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551

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551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558

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是建成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562

第五节 第三国际建立初期列宁关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策略思想567

世界革命形势和各国工人阶级中的政治派别567

当时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危险来自社会改良主义和中派主义569

反对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573

进一步阐明了民族解放斗争的理论582

第十二章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587

第一节 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探索过程587

战争结束后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形势588

必须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591

新经济政策思想的确立594

第二节 列宁深刻地揭示了经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596

只要小农经济存在,就离不开周转自由596

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601

第三节 新经济政策初期列宁关于国家工业化和电气化的思想607

大工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607

关于全国电气化的思想610

工业化资金积累的来源614

第四节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管理的思想615

加强国民经济的计划领导615

必须建立严格的个人负责制617

工会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和任务623

社会主义企业要实行经济核算626

物质利益原则和奖励制度630

必须善于使用和造就大批经济管理人员633

要善于从发展的链条中抽出最重要的环节637

第一节 运用唯物辩证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637

第十三章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637

关于“一物的两面”思想和扶持新生事物的思想639

反对以折衷主义偷换辩证法641

第二节 制定战斗唯物主义的斗争纲领645

战斗唯物主义斗争纲领的提出645

战斗唯物主义的斗争任务648

组织战斗唯物主义的理论队伍649

掌握战斗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650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社会的辩证法651

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观察社会主义社会651

社会主义社会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653

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基本分析654

社会主义社会的辩证发展过程658

第十四章列宁晚年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661

第一节 列宁晚年的工作和生活662

列宁的脑血管病发作及其忘我工作的情况664

为坚持对外贸易垄断制进行反复斗争665

列宁最后一次参加共产国际的代表大会669

列宁最后的几篇论文和书信671

第二节 关于合作制问题673

十月革命后列宁十分重视合作社的普及674

新经济政策时期发展合作社的意义676

使全体居民参加合作社须经过整整一个历史时代679

第三节 反对民族主义,加强民族团结679

列宁领导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680

亲自干预格鲁吉亚事件684

关于民族“自治化”问题687

第四节 关于无产阶级国家机关和执政党的建设问题691

必须彻底改变旧的机关作风692

执政党必须严格规定吸收党员的条件694

严肃党纪,清除混入党内的投机分子和阶级敌人696

加强党的团结,防止分裂697

第五节 关于俄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发展的规律699

结束语703

1988《列宁思想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编著 198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列宁主义思想的伟大力量(1952 PDF版)
列宁主义思想的伟大力量
1952 大众书店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社会学思想(1989 PDF版)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社会学思想
1989 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宁主义思想(1952 PDF版)
列宁主义思想
1952 作家书屋
列宁经济思想研究与探索  上(1992 PDF版)
列宁经济思想研究与探索 上
1992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列宁执政党领导思想研究(1994 PDF版)
列宁执政党领导思想研究
1994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列宁哲学思想的历史命运(1992 PDF版)
列宁哲学思想的历史命运
1992 重庆:重庆出版社
列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1986 PDF版)
列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
1986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列宁认识论思想通论(1992 PDF版)
列宁认识论思想通论
1992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列宁晚期政治思想研究(1994 PDF版)
列宁晚期政治思想研究
1994 上海:学林出版社
列宁军事思想初探(1984 PDF版)
列宁军事思想初探
1984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列宁对外经济关系思想研究(1987 PDF版)
列宁对外经济关系思想研究
1987 信阳陆军学院
列宁经济思想发展史(1992 PDF版)
列宁经济思想发展史
1992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列宁斯大林军事思想(1995 PDF版)
列宁斯大林军事思想
1995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列宁哲学思想概论(1988 PDF版)
列宁哲学思想概论
1988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列宁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1987 PDF版)
列宁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1987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