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纤维改性原理和方法》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合成纤维的改性1

第二节 国外合成纤维改性的进展2

第三节 我国合成纤维改性的发展6

第二章 合成纤维的化学改性8

第一节 无规共聚8

第二节 嵌段共聚11

第三节 接枝共聚13

第四节 交联14

第五节 大分子链侧基官能团反应和表面改性15

第三章 异形纤维16

第一节 异形纤维的熔融法成形16

一、影响纤维异形度的因素16

二、异形度与可纺性的关系21

第二节 异形纤维的湿法成形21

一、影响异形度的因素21

二、异形度与可纺性22

第三节 异形纤维的性质22

一、光泽22

二、手感23

三、耐弯曲性与耐磨牢度24

四、膨松性与透气性24

五、抗起球性24

六、染色性25

七、防污性25

第四节 异形纤维的应用25

一、在丝绸产品方面的应用25

二、应用于针织品方面26

三、应用于毛织品方面26

第四章 复合纤维28

第一节 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概述)29

一、并列型复合纤维29

一、皮-芯型复合纤维30

第二节 自卷曲双组分纤维中组分的性质31

一、组分不相同的聚合物31

二、化学组成差别小的聚合物32

三、化学组成相同但其它性能不同的聚合物33

第三节 影响双组分纤维成形过程中界面形状的因素33

一、熔体粘度对界面形状的影响33

二、熔体弹性与界面形状34

三、影响界面形状的纺丝条件34

第四节 双组分纤维中组分间的粘附性及其改善方法35

一、改变大分子结构37

二、加入分散剂38

三、聚合物共混38

四、物理方法38

第五节 双组分纤维的卷曲理论38

第六节 双组分复合纤维的性能与应用42

一、并列型43

二、并列中空型44

三、皮-芯型44

第五章 共混纤维46

第一节 高聚物的热力学相容性46

第二节 考察相容性的实验方法48

一、测定聚合物的混合热49

二、测定聚合物混合物溶液的性质49

三、光学方法49

四、测定玻璃化温度51

第三节 非均相共混高聚物熔体的流变性质与可纺性52

第四节 非均相共混高聚物及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及热性能54

一、模量54

二、强度、断裂延伸和抗冲击性57

三、蠕变与热歧变温度58

第五节 共混纤维的发展59

第六章 多孔纤维61

第一节 一般纤维的微孔结构61

一、天然纤维61

二、化学纤维61

第二节 新型多孔合成纤维63

一、内外贯穿孔多孔纤维63

二、藕茎形纤维64

三、相分离裂隙纤维65

第三节 纤维孔结构的研究方法65

第四节 多孔纤维的性能和应用67

第七章 合成纤维的表面改性(一)--表面改性的方法69

第一节 纤维材料表面改性的意义69

第二节 高能射线改性70

一、高能射线源70

二、辐射对高分子材料的作用71

三、辐射在合成纤维表面改性中的应用73

第三节 紫外线辐射改性74

第四节 低温等离子体改性75

一、等离子体的产生和等离子体改性的特点76

二、高分子材料表面的低温等离子体改性77

三、纤维表面的低温等离子体改性77

四、等离子体处理反应器78

第五节 表面改性的其它方法81

第八章 合成纤维表面改性(二)--表面结构的研究方法83

第一节 电子显微镜法83

一、透射式电子显微镜法83

二、扫描电子显微镜法84

第二节 多重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ATR)85

一、ATR法的基本原理85

二、ATR法在纤维表面结构研究中的应用86

第三节 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88

一、基本原理89

二、ESCA法的应用92

第九章 改进合成纤维的染色性95

第一节 合成纤维的结构与染色性95

一、化学组成95

二、结晶度与取向度96

三、玻璃化转变温度98

四、孔隙、皮芯、表面结构99

第二节 易染合成纤维99

一、共聚合99

二、嵌段共聚合99

三、PBT纤维101

四、共混101

第三节 引入离子型染料可染基团103

一、阳离子染料可染聚脂纤维103

二、常压染色阳离子染料可染聚酯纤维109

三、酸性染料可染聚酯纤维111

四、酸碱染料可染聚酯纤维113

五、酸性染料可染聚丙烯腈纤维113

第四节 提高聚酯纤维的发色性114

一、聚酯纤维的发色特性114

二、聚酯纤维的发色性改进114

第十章 改善合成纤维的吸温性与舒适性117

第一节 吸湿性与舒适性的关系117

第二节 合成纤维的吸湿性与结构的关系119

一、吸湿机理119

二、纤维结构与吸湿性121

第三节 提高合成纤维吸湿性的方法124

一、共聚合125

二、接枝共聚125

三、多孔结构纤维132

第十一章 合成纤维的静电与抗静电136

第一节 电荷产生与耗散的理论136

一、接触和磨擦起电138

二、静电的耗散138

第二节 纤维的静电性能139

一、静电电性139

二、影响纤维带电量的因素140

第三节 合成纤维的抗静电改性143

一、共聚合144

二、共混144

三、复合纺丝145

四、接枝共聚146

第十二章 合成纤维的燃烧与阻燃148

第一节 纤维的燃烧性148

一、纤维的燃烧性分类148

二、纤维的燃烧过程149

三、影响纤维燃烧性的因素151

第二节 阻燃理论与阻燃剂153

一、阻燃理论153

二、阻燃剂155

第三节 阻燃方法157

一、用难燃性单体制造成纤聚合物157

二、共聚合158

三、混合纺丝161

四、皮-芯型复合纺丝166

五、接枝共聚166

六、阻燃剂吸收法169

七、表面氯化169

八、表面涂布169

第四节 聚酯--棉混纺织物的阻燃改性170

一、聚酯--棉混纺织物的燃烧性170

二、聚酯--棉混纺织物的阻燃方法171

第五节 与阻燃有关的问题172

一、影响阻燃的物质172

二、阻燃性与其它功能的复合172

三、阻燃性的耐久性173

第六节 阻燃性能评价方法173

一、垂直燃烧法173

二、45°燃烧法173

三、极限氧指数法173

第十三章 合成纤维的起球与抗起球175

第一节 起球过程175

第二节 起球性表征方法177

一、与标准样对照定级法177

二、毛球计数或计重法178

三、起球曲线法178

第三节 影响织物起球的因素178

第四节 抗起球的方法179

一、降低纤维抗张强度179

二、降低纤维的剪切强度182

三、改变纤维的微细结构184

四、采用异形截面186

第十四章 仿天然纤维186

第一节 仿丝型纤维的发展187

第二节 天然丝与聚酯纤维的性能比较190

第三节 聚酯纤维真丝化的物理方法192

一、单丝异形192

二、单丝细旦化193

三、异纤度丝混纤193

四、异收缩丝混纤194

五、异染色丝混纤194

第四节 聚酯纤维真丝化的化学方法(一)--碱减量加工194

一、聚酯纤维的碱水解反应195

二、碱减量加工产生真丝化效应的原理196

三、碱减量加工工艺198

四、碱减量加工方法及进展202

五、碱减量加工聚酯织物的性能203

第五节 聚酯纤维真丝化的化学方法(二)--仿真丝绸聚酯织物的丝呜加工207

第六节 仿真丝技术的新进展207

一、高异收缩混纤丝207

二、新截面新结构丝208

第七节 仿毛仿麻纤维209

一、仿毛纤维209

二、仿麻纤维210

单位换算211

参考文献212

1992《合成纤维改性原理和方法》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肖为维著 1992 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创造性思维原理与方法(1999 PDF版)
创造性思维原理与方法
1999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アクリル系合成纤维(昭和34年05月 PDF版)
アクリル系合成纤维
昭和34年05月 日刊工业新闻社
合成纤维的改性与差别化  中(1989 PDF版)
合成纤维的改性与差别化 中
1989
合成纤维的改性与差别化  下(1989 PDF版)
合成纤维的改性与差别化 下
1989
合成纤维译丛  维纶(1975 PDF版)
合成纤维译丛 维纶
1975 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合成纤维的改性与差别化  上(1989 PDF版)
合成纤维的改性与差别化 上
1989
改性纤维与特种纤维(1995 PDF版)
改性纤维与特种纤维
1995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合成纤维生产工艺原理(1991 PDF版)
合成纤维生产工艺原理
1991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纤维素与粘胶纤维  中(1981 PDF版)
纤维素与粘胶纤维 中
1981 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
合成纤维  上(1987 PDF版)
合成纤维 上
1987 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
合成纤维机械原理与设计(1990 PDF版)
合成纤维机械原理与设计
1990 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
纤维缠绕原理(1990 PDF版)
纤维缠绕原理
199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合成纤维的前处理和染色(1966 PDF版)
合成纤维的前处理和染色
1966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合成纤维成形(1984 PDF版)
合成纤维成形
1984 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
合成纤维油剂(1980 PDF版)
合成纤维油剂
1980 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