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燃机原理》求取 ⇩

第一章绪论1

1.1 内燃机发展史的回顾1

1.2 内燃机分类4

1.3 汽车与内燃机的匹配要求5

1.4 车用内燃机的发展趋势7

第二章内燃机的实际循环和理想循环9

2.1 内燃机的实际循环过程9

2.2内燃机的理想循环10

2.2.1 对内燃机实际工作过程的简化10

2.2.2 理想循环的热效率和平均指示压力的计算11

2.2.3 理想循环热效率和平均压力的影响因素14

2.2.4 各理想循环热效率之比较16

2.3 对理论循环的修正17

第三章性能指标20

3.1 性能指标20

3.2 大气修正28

3.3机械损失30

3.3.1 机械损失的分类30

3.3.2 影响因素30

3.3.3 机械损失的测定31

3.4 内燃机的热平衡32

第四章内燃机换气过程36

4.1四冲程内燃机换气过程36

4.1.1 换气过程36

4.1.2 换气损失38

4.2 换气过程性能指标39

4.3 配气相位的合理选择39

4.4充气效率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40

4.4.1 影响因素40

4.4.2 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40

4.5 空气运动41

4.6 气道的稳态试验台42

4.7 多气门内燃机44

4.8可变的配气定时和可变的进气系统47

4.8.1 可变的配气定时47

4.8.2 可变进、排气系统48

第五章内燃机常用燃料及燃烧理论基础54

5.1燃料54

5.1.1 分类54

5.1.2 化学结构55

5.1.3 炼制56

5.1.4 燃料性质56

5.1.5 添加剂63

5.2空燃比(过量空气系数)64

5.2.1 化学当量比的计算64

5.2.2 空燃比(过量空气系数)的计算64

5.3燃烧理论65

5.3.1 HC着火65

5.3.2 内燃机混合气的着火现象及着火界限67

5.3.3 内燃机的燃烧方式68

5.4 理想循环的燃烧之不可能实现68

5.5 实际的燃烧过程70

第六章汽油机的混合和燃烧73

6.1正常燃烧73

6.1.1 火焰扩散73

6.1.2 燃烧过程三阶段74

6.1.3 火焰传播速度和燃烧速度75

6.1.4 燃烧过程对平均压力和热效率的影响78

6.1.5 影响燃烧过程的因素78

6.1.6 不规则燃烧82

6.2不正常燃烧82

6.2.1 爆震燃烧82

6.2.2 炽热点火85

6.3 多缸汽油机混合气的分配86

第七章化油器式汽油机混合气形成及点火系89

7.1化油器式汽油机混合气形成89

7.1.1 对汽油机混合气形成的要求89

7.1.2 理想化油器的特性89

7.2化油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90

7.2.1 化油器的结构90

7.2.2 化油器的基本工作原理90

7.2.3 实用化油器94

7.3 开新Keihin26/30DC化油器98

7.4点火系105

7.4.1 火花塞105

7.4.2 蓄电池点火装置105

7.4.3 电磁点火装置116

7.5 爆震调节117

第八章汽油机燃烧室124

第九章柴油机的混合气形成和燃烧124

9.1 燃料的雾化124

9.2 混合气形成方式126

9.3 着火现象127

9.4 燃烧过程128

9.5燃烧过程的几个问题130

9.5.1 着火延迟期130

9.5.2 燃烧的热混合作用131

9.5.3 空燃比132

9.5.4 燃烧过程的影响因素132

9.5.5 改善燃烧过程的因素133

9.5.6 环境问题134

9.6 燃烧过程的模拟计算134

第十章柴油机的供油系统及电控柴油机142

10.1 燃油喷射过程及特性142

10.2 不正常的喷射现象144

10.3喷油泵145

10.3.1 直列泵145

10.3.2 分配泵153

10.4 喷油嘴155

10.5 供油规律、喷油规律和燃烧(放热)规律157

10.6电控供油系统和电控柴油机157

10.6.1 电控的供油系统157

10.6.2 电控的调节系统162

10.6.3 电控柴油机166

10.7 柴油机的起动性能167

第十一章柴油机燃烧室169

11.1燃烧室169

11.1.1 分隔式燃烧室169

11.1.2 直喷式燃烧室(统一式燃烧室)171

11.2 各燃烧室燃烧过程的比较179

11.3 柴油机与汽油机的比较179

第十二章内燃机排放及排放法规181

12.1有害成分及成因181

12.1.1 汽油机的废气有害物质成因183

12.1.2 柴油机的废气有害物质成因185

12.2降低废气排放之措施186

12.2.1降低汽油机废气排放之措施186

12.2.1.1 机前处理187

12.2.1.2 机内措施188

12.2.1.3 机后处理190

12.2.2 三元催化器197

12.2.3 降低柴油机废气排放之措施208

12.3排放法规214

12.3.1 历史的回顾214

12.3.2 中外排放法规215

12.4与排放法规相关的汽车废气测试222

12.4.1 汽油机废气检测222

12.4.2 柴油机废气检测224

12.5动态排放试验226

12.5.1 高动态试验台226

12.5.2 动态排放实时测量229

第十三章内燃机噪声及控制232

13.1 噪声的基本概念232

13.2 内燃机噪声的评价指标、测试和识别235

13.3内燃机噪声成因及影响因素239

13.3.1 内燃机噪声的来源及分类239

13.3.2空气动力性噪声239

13.3.2.1 排气噪声产生的机理240

13.3.2.2 进气噪声242

13.3.2.3 风扇噪声242

13.3.3 燃烧噪声242

13.3.4 机械噪声243

13.3.5 表面辐射噪声244

13.4降低内燃机噪声的措施244

13.4.1 进气噪声的控制244

13.4.2 风扇噪声的控制244

13.4.3 燃烧噪声的控制244

13.4.4 机械噪声的控制245

13.4.5 表面辐射噪声的控制246

13.4.6机后措施247

13.4.6.1 无源消声器(传统的消声器)247

13.4.6.2 有源消声系统249

13.5 消声器的布置251

第十四章内燃机增压253

14.1内燃机增压的可行性及评价指标253

14.1.1 增压之可能性和特性253

14.1.2 衡量指标254

14.2增压的种类及工作原理255

14.2.1 机械式增压255

14.2.2 容积式增压(容积式进气管)258

14.2.3 气波增压器(Comprex-过程)259

14.2.4 废气涡轮增压260

14.2.5 复合增压系统269

14.3 汽油机增压270

第十五章代用燃料及应用273

15.1 代用燃料的分类及内燃机代用燃料的选择273

15.2醇类代用燃料274

15.2.1 醇类的生产274

15.2.2 醇类的物性274

15.2.3实用醇类燃料内燃机277

15.2.3.1 掺烧277

15.2.3.2 纯醇燃料内燃机283

15.2.4 排气污染285

15.3 生物类代用燃料285

15.4气体代用燃料286

15.4.1 液化石油气(LPG)287

15.4.2 压缩天然气(CNG)289

15.4.3 氢气290

第十六章汽油喷射发动机及汽车电子管理装置294

16.1 汽油喷射技术发展的历史回顾294

16.2 汽油喷射系统的分类298

16.3 汽油喷射发动机混合气形成299

16.4实用的汽油喷射系统302

16.4.1 机械式汽油喷射系统302

16.4.2电子式汽油喷射系统311

16.4.2.1 D-Jetronic311

16.4.2.2 L-Jetronic312

16.4.2.3 Motronic317

16.4.2.4 Mono-Jetronic、Mono-Motronic(SPI、CFI、TBI)322

16.4.2.5 Digijet/Digifant327

16.4.3 λ-传感器和λ-调节330

16.4.4 三元催化器332

16.5 汽油喷射供给系的特点332

16.6汽车中的电子管理装置333

16.6.1 汽车电子管理系统333

16.6.2 内燃机管理器(内燃机和变速器电子装置中心)333

第十七章内燃机特性及匹配338

17.1 负荷特性338

17.2 速度特性340

17.3 柴油机调速特性345

17.4万有特性及其他特性346

17.4.1 万有特性346

17.4.2 其他特性349

17.5 特性场352

17.6汽车动力-传动系的匹配与优化352

17.6.1 动力-传动系匹配353

17.6.2 内燃机的性能优化355

第十八章混合式发动机362

18.1 混合式发动机的研究思路362

18.2 按Schweitzer定义的混合式发动机的分类363

18.3 分层充气发动机的结构分类365

18.4实用的混合式发动机366

18.4.1 按Schweitzer分类的混合式发动机366

18.4.2 分层充气发动机367

18.4.3 稀燃发动机377

18.5 混合式发动机的启示378

第十九章其他类型发动机380

19.1 汪克尔转子发动机380

19.2 燃气轮机381

19.3 电力驱动383

19.4 混合驱动装置383

第二十章内燃机动力学385

20.1 曲轴连杆机构运动学385

20.2内燃机动力学388

20.2.1 气体力、惯性力(质量力)及扭矩388

20.2.2 惯性力的平衡389

20.2.3 多缸机惯性力合成扭矩的确定和平衡393

20.3 曲轴扭振396

参考文献399

1997《汽车内燃机原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倪计民编著 1997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内燃机车柴油机(1991 PDF版)
内燃机车柴油机
1991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内燃机车柴油机( PDF版)
内燃机车柴油机
中国铁道出版社
内燃机车(1957 PDF版)
内燃机车
1957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内燃机与汽车底盘(1980 PDF版)
内燃机与汽车底盘
1980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汽车发动机原理(1995 PDF版)
汽车发动机原理
1995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汽车发动机原理(1999 PDF版)
汽车发动机原理
1999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汽车发动机原理(1988 PDF版)
汽车发动机原理
1988 北京:学术期刊出版社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1999 PDF版)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1999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车用内燃机(1997 PDF版)
车用内燃机
1997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汽车内燃机试验技术(1998 PDF版)
汽车内燃机试验技术
1998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内燃机原理(1992 PDF版)
内燃机原理
1992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汽车拖拉机内燃机原理(1981 PDF版)
汽车拖拉机内燃机原理
1981 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
内燃机原理(1981 PDF版)
内燃机原理
1981 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
车辆内燃机原理(1997 PDF版)
车辆内燃机原理
1997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业标准化理论与实践(1987 PDF版)
作业标准化理论与实践
1987 铁道部标准计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