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技术教程》求取 ⇩

第一篇 建筑节能的基本原理1

第一章 日照的基本知识1

1.1 太阳能1

1.2 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基本规律2

1.3 地球的赤纬和节气3

1.4 日照角度和大气层对太阳辐射通量的影响4

1.5 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5

1.6 真太阳时间和地方标准时间6

1.7 真北和磁北8

2.1 房屋与热流的关系9

第二章 传热学的基本知识9

2.2 传热11

2.2.1 稳态传热方程11

2.2.2 传热与绝热12

2.3 空气间层的传热16

2.3.1 空气间层的辐射换热18

2.3.2 有热桥的空气间层20

2.4 墙体开口部分的传热22

2.5 热气损失24

第三章 微环境舒适度的基本概念27

3.1 人工的热平衡27

3.3 “健康建筑”的概念29

3.2 节能与居住条件29

第四章 建筑节能的基本原理32

4.1 建筑节能与节能设计的原则32

4.1.1 建筑节能原则32

4.1.2 建筑节能设计原则33

4.1.3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33

第二篇 建筑节能的基本方法36

第五章 房屋各部位的绝热36

5.1 屋顶的绝热36

5.1.1 日照条件下屋顶的温度变化36

5.1.2 屋顶外侧绝热的优点36

5.1.3 绝热材料与防水层的位置38

5.1.4 坡屋顶的绝热39

5.2 墙壁的绝热40

5.2.1 墙壁与太阳辐射的关系40

5.2.2 绝热与供暖41

5.2.3 绝热与内表面结露43

5.2.4 绝热与内部结露44

5.2.5 内外侧绝热的基本区别45

5.3 地面的绝热45

5.4 门窗的绝热46

5.4.1 窗玻璃的传热46

5.4.2 窗用材料与建筑节能48

5.4.3 可动式隔热层(活动隔热层)52

6.1 采暖节能的原理54

第六章 采暖的节能方法54

6.2 采暖的节能方法55

6.2.1 促进辐射热进入室内55

6.2.2 抑制辐射热损失57

6.2.3 抑制导热热损失58

6.2.4 抑制对流热损失59

6.2.5 蓄热效果的利用61

6.2.6 对条件变化的适应62

第七章 制冷的节能65

7.1 制冷节能的原理65

7.2.1 抑制辐射热进入室内66

7.2 制冷的节能方法66

7.2.2 抑制导热传热进入室内69

7.2.3 抑制对流热进入室内70

7.2.4 促进辐射热从室内散失70

7.2.5 促进导热散热71

7.2.6 促进对流散热72

7.2.7 蓄热效果的利用73

第八章 通(送)风的节能75

8.1 通风节能的原理75

8.2 通风的节能方法76

8.2.1 控制作用因素的产生76

8.2.2 控制气流的扩散和传播76

8.2.3 稀释77

9.1 照明节能的原理79

9.2 照明的节能方法79

9.2.1 防止光损失79

第九章 照明的节能79

9.2.2 利用太阳照射和天空光80

9.2.3 提高照明设备的效率81

9.2.4 降低照度标准82

10.1.1 建筑平面形状与节能的关系83

10.1.3 建筑宽度与节能的关系83

10.1.2 建筑长度与节能的关系83

10.1 建筑平面设计与节能的关系83

第十章 建筑设计与节能的基本关系83

第三篇 建筑设计与建筑节能83

10.1.4 建筑幢深与节能的关系84

10.1.5 建筑平面布局与节能的关系84

10.2 建筑体型与节能的关系85

10.2.1 围护结构面积与节能的关系85

10.2.2 表面面积系数及变化规律85

10.2.3 建筑体型与节能的关系86

10.2.4 最低耗能体型的选择89

10.3 建筑体量与节能的关系89

10.3.1 总建筑面积与节能的关系89

10.3.2 建筑层数与节能的关系89

10.4.1 建筑朝向与节能的关系90

10.4 建筑规划与节能的关系90

10.4.2 建筑间距与节能的关系97

10.4.3 建筑密度与节能的关系98

10.5 窗的设计与节能的关系98

10.5.1 窗墙比、玻璃层数及朝向对节能的影响99

10.5.2 附加物对窗节能效果的影响100

10.5.3 不同气候区窗的设计102

10.5.4 改进窗户热工性能的措施103

10.6.1 面积和体积的计算104

10.6.2 传热系数的计算104

10.6 节能计算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104

第十一章 强化建筑物自然通风的途径108

11.1 利用环境条件108

11.1.1 地形108

11.1.2 树木108

11.2 朝向、门窗位置等因素的影响111

11.2.1 体形111

11.2.2 门窗111

11.2.3 朝向112

11.2.4 其它113

12.1.1 场地的热反射119

12.1.2 绿化的作用119

第十二章 促使建筑物降温的措施119

12.1 绿化的影响119

12.1.3 爬墙植物的效用120

12.1.4 示例121

12.2 遮阳的设置123

12.2.1 设于室内的遮阳123

12.2.2 设于室外的遮阳125

12.2.3 与透光材料一体的遮阳125

12.3 围护结构隔热、降温问题126

12.3.1 使暴露于阳光下的围护结构面积为最小126

12.3.2 对围护结构进行隔热降温的一些设计措施128

13.1.1 方位132

13.1.2 间接日照132

13.1 玻璃窗的设置132

第十三章 利于提高室温的方法132

13.1.3 天窗的设计133

13.2 采用高蓄热性材料133

13.3 集热设施的设置134

13.3.1 集热设施的类型134

13.3.2 设置中需注意问题136

第十四章 围护结构保温问题141

14.1 环境因素的影响141

14.1.1 挡风墙141

14.1.2 挡风树丛141

14.2 建筑体形的影响142

14.3 围护结构面积的限制144

14.4 利用屋顶层保温145

14.5 地下室的处理146

14.6 材料与构造方面的措施148

14.6.1 选用合适的材料148

14.6.2 设置隔汽层149

14.6.3 防热渗透构造处理149

14.6.4 延迟散热材料的应用151

第四篇 其它建筑节能方法153

第十五章 太阳能建筑153

15.1 主动式采暖系统153

15.2.1 间接得热系统154

15.2 被动式采暖系统154

15.2.2 直接得热系统157

15.3 太阳房范例159

15.3.1 直接得热系统示例(英格兰、乔治街学校太阳房)159

15.3.2 附加日光间太阳房示例(美国、新墨西哥州、住宅)159

第十六章 掩土建筑161

16.1 引论161

16.2 覆土建筑163

16.3 中国窑洞164

16.3.1 概论164

16.3.2 简介166

17.1.1 改善局部热气候167

第十七章 建筑绿化167

17.1 建筑绿化的含义及作用167

17.1.2 调节空气湿度168

17.1.3 降低城市噪声污染168

17.1.4 控制区域气流路径169

17.1.5 防止灰尘侵袭169

17.2 建筑绿化的基本方法169

17.2.1 临街绿化169

17.2.2 楼间绿化170

17.2.3 楼旁绿化170

17.2.4 绿化建筑171

17.3 温室化的意义与方法172

第十八章 其它措施174

18.1 透明隔热墙174

18.1.1 透明隔热墙原理174

18.1.2 透明隔热墙构造174

18.2 利用土层维持室温稳定175

18.3 草泥屋顶177

18.4 自然空调式建筑178

附录一:不同地区采暖居住建筑各部分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181

附录二:全国主要城镇采暖期有关参数及建筑物耗热量、采暖耗煤量指示182

附录三: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ε1值186

附录四:外墙平均传热系数的计算187

1997《建筑节能技术教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房志勇等编著 1997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能源与节能技术(1996 PDF版)
能源与节能技术
1996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建筑企业员工技能培训教程( PDF版)
建筑企业员工技能培训教程
建筑节能 43( PDF版)
建筑节能 43
建筑和建筑设备的节能——设计、管理技术的( PDF版)
建筑和建筑设备的节能——设计、管理技术的
纺织节能技术( PDF版)
纺织节能技术
建筑节能实用技术资料汇编( PDF版)
建筑节能实用技术资料汇编
《建筑技术开发》编辑部
节能技术途径( PDF版)
节能技术途径
北京能源学会
建筑节能技术( PDF版)
建筑节能技术
平顶山工学院
渔船节能技术(1987 PDF版)
渔船节能技术
1987
蒸馏过程的节能技术(1981 PDF版)
蒸馏过程的节能技术
1981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1956 PDF版)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
1956 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
电气节能技术(1987 PDF版)
电气节能技术
1987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智能建筑自动化技术(1999 PDF版)
智能建筑自动化技术
1999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节能技术(1991 PDF版)
节能技术
1991 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智能建筑技术  1(1999 PDF版)
智能建筑技术 1
1999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