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体系 历史·现状·展望》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第二章 中国城市起源与产生5

一、中国城市起源假说5

二、中国城市产生前的原始聚落形式7

(一)原始群7

(二)原始村落8

(三)原始市集9

(四)原始集市10

三、中国早期城市的产生11

(一)萌芽时期12

(三)形成时期14

(二)初形时期14

四、中国早期城市特征19

第三章 中国早期城镇体系的产生24

一、中国城镇体系产生的标志24

二、中国城镇体系产生的机制分析27

三、中国早期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29

(一)等级规模结构30

(二)职能类型结构35

(三)地域空间结构38

(四)城市间联系与城镇网络39

四、中国早期城镇体系特征41

一、秦、汉时期以政治中心为主的城市体系形成和发展46

第四章 中国封建社会城镇体系的发展(上)46

(一)职能组合结构47

(二)等级规模结构49

(三)地域空间结构52

(四)小结58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以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互相促进的城镇体系发展59

(一)城市职能组合结构多样性59

(二)城市等级规模的调整及其差别的加大64

(三)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69

(四)以水运为基础的城市网络形成75

(五)小结77

(一)城市职能组合结构:经济职能加强78

第五章 中国封建社会城镇体系的发展(下)78

三、五代、宋、元时期以经济中心为主的城镇体系形成和发展78

(二)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等级系列日趋完善87

(三)城市地域空间结构:核心城市转移频繁95

(四)城镇体系整体结构特征:“开”而不“放”96

(五)小结101

四、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以大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中小城市群和农村小城镇经济网的发展101

(一)地域城镇职能组合结构形成103

(二)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日趋完整110

(三)城镇空间分布日益趋于均衡115

(四)城镇间联系及其网络系统特征125

(五)小结130

五、结语130

第六章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镇体系的发展132

一、城市职能组合结构:双重(政治、经济)职能发展132

(一)商埠开放,殖民地半殖民地贸易口岸城市形成133

(二)铁路、公路建设,近代交通型城市兴起133

(三)工矿业发展,近代工矿业城市(镇)的出现141

二、城市(镇)等级规模结构:大城市和小城镇的两极分化144

(一)大城市的迅速增长144

(二)小城镇的普遍发展146

(三)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总特征150

三、城市地域空间结构:沿海与内地发展的不平衡157

(一)东北城市集聚区的形成157

(二)沿海地城市带的兴起158

(三)沿东城市轴的进一步发展160

(四)台湾地区城市的发展161

四、结语164

第七章 新中国城镇体系的发展166

一、新中国城镇体系发展过程166

二、新中国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变化177

(一)城市(镇)性质及其职能组合结构的巨大变化177

(二)城市数量增长迅速,等级规模结构变化巨大184

(三)中西部城镇大量增加,东部沿海城市集聚区日趋明显196

第八章 中国现代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201

一、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201

(一)城镇分布东密西疏202

(二)城市偏集中纬地带206

二、中国城镇体系的地理分布特征212

(一)城镇集中分布平原丘陵地区,高原山区分布很少212

(二)城市偏集亚热带、暖温带地区213

(三)沿河城市组群正在形成214

(四)城市分布与人口分布相适应215

(五)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分布差异明显216

(一)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的定量划分219

三、中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219

(二)城市群地域空间结构类型221

第九章 中国现代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227

一、中国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关系227

(一)城镇体系的层次系统227

(二)城镇的规模等级系统227

(三)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关系229

二、中国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分布特征231

(一)城市等级规模分布特征231

(二)县城等级规模分布特征232

(三)小城镇等级规模分布特征234

(四)市镇等级规模分布特征235

三、中国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布模型237

(一)全国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布模型238

(二)我国分省区城市等级规模分布模型238

四、中国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区域差异241

(一)分省区域镇等级规模系列区域差异241

(二)分省区城市首位度的地域差异245

(三)分省区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调整对策246

第十章 中国现代城镇体系的职能组合结构248

一、中国城镇的基本职能类型划分依据248

二、中国城镇职能体系252

(一)政治中心体系252

(二)交通中心体系258

(三)矿工业(包括农副产品加工)城镇体系264

(四)旅游中心体系270

三、中国城镇职能体系的地域组合类型273

第十一章 中国现代城镇体系的网络系统结构275

一、中国城镇联系形式与网络系统类型275

(一)城镇联系的基本形式275

(二)城镇体系主要网络系统277

二、中国城镇体系网络系统流特征283

(一)城镇间货流及其特征284

(二)城镇间客流及其特征292

(三)城镇间信息流及其特征302

三、中国城镇网络系统307

(一)全国性(首位)城市网络307

(二)区域性(次级)城市网络309

(三)地方性(三级)城镇网络313

第十二章 中国新城市发展分析314

一、城镇自然晋升城市的分析314

(一)县级晋升为城市分析315

(二)小城镇晋升城市分析317

(三)新兴地方中心城市设置分析318

二、新建城市分析321

(一)新兴矿工业城市发展分析322

(二)新兴交通枢纽城市发展分析327

(三)新兴旅游城市发展分析328

第十三章 中国城镇人口发展预测332

一、城市人口预测模型332

(一)城市化发展阶段332

(二)逻辑斯谛曲线模型334

二、制约城镇化水平提高的限制条件分析335

(一)口粮问题335

(二)就业问题336

三、中国城镇人口上限(K)预测337

(一)总人口发展预测337

(三)城镇发展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预测342

(二)农业发展可提供商品粮预测342

四、中国城镇人口发展预测347

第十四章 中国城镇体系发展制约因素分析351

一、中国城镇化过程及其特点分析351

(一)城镇化过程351

(二)城镇化特点352

二、中国城镇体系发展制约因素分析360

(一)农业现代化与城镇体系发展360

(二)工业化与城镇体系发展365

(三)经济增长与城镇体系发展368

(五)资源分布与城镇体系发展374

(四)人口控制与城镇体系发展374

第十五章 中国城市经济区组织382

一、中国地域经济开发的现状基础382

(一)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382

(二)由东而西的经济梯度383

(三)城市的极核辐射作用差异384

二、地域经济开发理论模式及我国宏观开发战略选择385

(一)国内外地域经济开发主要理论模式385

(二)我国地域开发宏观战略选择387

三、中国地域开发空间结构与城市经济区组织389

(一)两大经济发展地带389

(二)三条经济发展轴带391

(三)九大城市经济区域396

第十六章 21世纪中国城镇体系发展望410

一、建设分区城镇体系的发展战略410

(一)城镇体系发展战略410

(二)城镇体系发展战略依据411

二、点--轴--面系统的空间结构414

(一)“点”的开发415

(二)“轴”的开发417

三、均衡型等级系统的规模结构420

(一)b0和b的预测421

(二)等级规模分布模型及其预测422

(三)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特征422

四、组群--亚系系统的职能结构432

(一)东北重工型城镇亚系433

(二)黄淮海河流域能源型城镇亚系433

(三)长江流域综合型城镇亚系433

(四)东南沿海外向型城镇亚系433

(五)外西北开发型城镇亚系434

(六)西藏待开发型城镇亚系440

五、通道网--经济网--城镇网系统的网络结构441

(一)城镇体系通道网络的发展442

(二)城镇体系经济网络的发展444

后记446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448

1992《中国城镇体系 历史·现状·展望》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顾朝林著 1992 北京:商务印书馆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