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概论》求取 ⇩

前言1

第一篇 行政区划总论1

第一章 行政区划概述1

第一节 行政区划的定义1

一、区域1

目录1

表目7

表1—1 中国三大地带主要指标统计表7

二、行政区10

三、区划14

四、行政区划17

第二节 行政区划的起源18

一、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体系18

二、行政区划的形成23

三、中国的原始社会组织25

四、中国行政区划的形成26

第三节 中国行政区划概况27

一、中国行政区划定义27

二、中国行政区划的法律依据28

三、中国行政区划现状32

第四节 行政区划的特点32

一、政治性、政策性和阶级性32

表1—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统计表33

三、综合性40

二、地域性和不重复性40

四、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41

五、动态可变性42

第五节 行政区划的战略地位42

一、行政区划是国家政权建设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42

二、合理划分行政区域是科学布置生产力的基础,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44

三、合理划分行政区域有助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落实,有助于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45

第六节 行政区划的基本结构46

图1—1 行政区划纵向结构形态示意图47

图目47

图1—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结构图49

表1—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幅度表51

一、国家的定义53

第一节 国家53

第二章 与行政区划有关的基本概念53

四、国家形式55

三、国体55

二、国家制度55

五、国家结构56

六、国家历史类型57

七、国家三要素58

八、国家领土58

九、国家机器59

十、国家机构59

十一、国家职能59

十二、国徽、国旗、国歌60

第二节 政权61

一、政权的定义61

二、政体61

三、政权机关63

四、国家权力机关63

五、国家行政机关64

第三节 政治制度67

二、地方分权制68

一、中央集权制68

三、民主集中制68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69

五、人民代表会议制70

二、人口密度71

第四节 人口71

一、人口71

三、人口动态72

四、人口构成73

五、户口75

第五节 地理条件79

一、基础知识79

二、地理位置81

三、生产布局83

四、城市地理84

第一节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概述87

第三章 中国行政区划简史87

一、奴隶制社会行政区划逐步形成时期87

二、封建社会行政区划体系基本形成、不断演变时期89

三、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行政区划过渡时期95

四、社会主义社会行政区划不断改革、逐步完善时期96

一、发展——消亡规律97

第二节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97

表3—1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简表99

二、非行政区——行政区转化规律105

三、经济主导规律107

表3—2 中国南北政区数增减演变表109

四、层次——幅度规律110

五、基层行政区稳定规律111

表3—3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层次与幅度演化表111

一、行政区划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14

第三节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启示录114

二、适当划小省区,逐步实行省——县——乡三级制116

三、实行市县分等117

四、进一步搞好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118

五、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自治组织建设119

六、全面勘定行政区域边界121

第一节 共同原则123

第四章 中国行政区划管理的基本原则123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124

二、人民群众参加管理原则124

三、计划管理原则125

四、党领导管理原则126

五、一国两制原则126

二、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27

一、便于国家行政管理127

第二节 特有原则127

四、及时调整与相对稳定相统一128

三、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128

六、分类指导、因地制宜129

五、参照历史,实事求是129

一、系统原则130

第三节 一般原则130

二、控制原则132

三、整体效能优化原则133

五、弹性原则134

四、管理回路原则134

第一节 行政区划管理机构135

第五章 行政区划管理概述135

第二篇 行政区划管理135

一、行政区域单位的撤销137

第二节 行政区划变更内容137

二、行政区域单位的设立138

三、行政区域单位命名、更名138

四、行政区行政机关驻地迁移139

五、行政区域界线变更140

六、行政区域单位隶属关系变更140

一、行政区划变更报批权限141

七、行政区域单位等级变更141

第三节 行政区划变更报批程序和权限141

二、行政区划变更报批程序145

图5—1 行政区划变更报批程序示意图147

三、几个实例149

二、负责行政区划理论研究152

一、承办行政区划调整事项152

第四节 民政部门管理行政区划的职责152

五、其他职责153

四、收集整理行政区划资料、档案153

三、负责行政区划法制建设153

第六章 行政区域名称变更工作154

第一节 建国后行政区域名称变更工作取得的成绩155

表6—1 用字生僻行政区专名更改表158

一、县级以上行政区域专名重名160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160

表6—2 行政区专名重名一览表161

二、县级以上行政区域专名异字同音或近音165

表6—3 专名异字同音或近音行政区一览表166

五、部分行政区域专名用字生僻难认难写172

三、市辖区名称重名现象严重172

四、县以下行政区域名称混乱172

六、有的行政区域专名不符合正音、正字规定173

七、行政区域通名专名化,造成通名重叠173

八、行政区域驻地名称体例不一,表示方法混乱174

九、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名称不统一175

十、行政区域通名概念含混、层次不清、体系混乱176

第三节 改革设想177

一、行政区域名称改革的总体设想177

二、行政区域名称改革的具体方案179

图6—1 行政区划结构第一步改革示意图181

表6—4 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和市表示方式183

表6—5 行政区驻地表示方式184

图6—2 北京市政区示意图之一185

图6—3 北京市政区示意图之二185

一、设市预测与规划的基本概念186

第一节 设市预测与规划概述186

第七章 设市预测与规划工作186

三、编制设市预测与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具体内容187

二、开展设市预测与规划的目的187

四、设市预测与规划的特点188

五、设市预测与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89

第二节 制定设市预测与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91

一、设市预测与规划是克服当前行政区划工作存在的盲目性、随意性和被动性的关键措施192

二、设市预测与规划是坚持行政区划相对稳定原则的客观要求193

三、设市预测与规划是行政区划战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起步工作195

第三节 设市预测与规划的理论和方法196

四、设市预测与规划有利于合理布置生产力,建立科学的经济社会网络196

一、设市预测与规划的程序196

二、资料收集197

图7—1 设市规划编制流程图197

三、设市条件评价200

四、设市规划预测方法211

五、设市规划宏观调控214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217

第四节 搞好设市预测与规划的具体要求217

二、尽可能利用已有的资料和科研成果,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218

三、以业务部门为主,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和专家的积极性,保证成果质量219

四、对设市预测与规划的时间要求219

五、对规划成果的要求220

第三篇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225

第八章 行政区域边界争议调处225

一、界线225

第一节 行政区域边界争议的基本概念225

二、边界226

三、国界226

四、界河227

六、飞地228

五、界标228

七、行政区域边界230

九、行政区域边界争议232

八、“四至八到”232

十、行政区域边界协议书233

第二节 中国行政区域边界及其争议历史234

第三节 中国行政区域边界及其争议现状237

第四节 调处行政区域边界争议的原则和方法239

一、调处行政区域边界争议的基本原则239

二、调处行政区域边界争议的方法241

第五节 调处行政区域边界争议的依据244

一、可作为处理行政区域边界争议依据的文件和材料244

二、可作为处理行政区域边界争议参考的文件和材料245

三、必须严格遵守的行政区域界线246

四、不能作为依据和参考的材料247

一、调处行政区域边界争议的程序248

第六节 调处行政区域边界争议的程序、权限和处罚措施248

图8—1 处理行政区域边界争议程序示意图249

二、调处行政区域边界争议的权限250

三、处罚措施251

一、勘界是解决行政区域边界争议的迫切需要253

第一节 勘界的必要性253

第九章 勘界253

二、勘界是国家行政管理的迫切需要254

一、国家重视255

三、勘界是依法治国的迫切需要255

第二节 勘界的可行性255

二、地方和部门有勘界的积极性256

三、存在大量没有争议的习惯线257

四、实践证明勘界是完全可行的257

五、国土资源普查为勘界创造了条件258

第三节 勘界的方针、指导思想和原则258

一、勘界的方针258

二、勘界的指导思想259

三、勘界原则260

第四节 勘界的技术规范262

一、界桩262

图9—1 界桩类型及规格示意图263

图9—2 界桩编号示意图265

表9—1 界桩成果表267

二、边界线的调绘268

表9—2 界桩登记表269

三、边界线地形图的标绘270

四、边界线走向文字说明270

五、测绘成果的检查和验收272

第五节 勘界的具体方法272

二、勘界的组织领导273

一、勘界申请的提出273

三、勘界的工作步骤274

第一节 诸侯国和采邑276

一、诸候国276

第十章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体系276

第四篇 行政区划体系276

二、采邑277

第二节 郡278

第三节 州279

第四节 道281

第五节 路283

第六节 其他行政区285

一、府285

二、军287

四、卫所288

三、监288

五、厅289

六、特别区289

七、行政督察区290

八、设治局290

九、边区291

第七节 行政区划体制291

一、诸侯国一级制291

二、郡县二级制292

三、州郡县三级制292

四、州(郡)县二级制293

五、道州(府)县三级制293

六、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294

八、省府(州)县三级制294

七、行省路州(府)县四级制294

十、省县乡(镇)三级制295

九、省道府(州厅)县虚四级制295

十一、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296

十二、盟旗制度297

十三、西藏政教合一制度298

图10—1 西藏政教合一体制结构示意图299

十四、保甲制度300

十五、里甲制度301

第十一章 中国当代城市行政区划及基层组织体系302

第一节 市与城市302

一、市302

二、城市303

三、市与城市的异同303

四、与市、城市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304

一、基本概念316

第二节 城市化316

二、世界城市化概况319

表11—1 世界城市人口及比重增长表319

三、中国城市化概况324

第三节 中国城市发展简史327

一、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设市标准331

第四节 设市标准331

二、国民党政府时期的设市标准332

三、革命根据地的设市标准333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设市标准334

表11—2 中国设市标准一览表340

一、国际上主要设市模式346

第五节 设市模式346

二、中国设市模式347

三、整县改市模式利弊分析349

表11—3 中国设市模式分类统计表350

第六节 市发展概况355

一、1949年以前市建制萌发、形成阶段355

表11—4 中国1947年市一览表356

二、1949~1961年持续发展阶段358

五、1979年以来迅速发展阶段359

四、1966~1978年徘徊不前阶段359

三、1962~1965年调整、压缩阶段359

表11—5 中国历年市统计表360

二、按市内最高行政机构等级分类362

一、按市的行政地位分类362

第七节 市行政职能分类362

五、具有特殊行政地位的市363

三、按法律地位分类363

四、按管辖市的行政机构等级分类363

一、直辖市365

第八节 市行政等级体系365

二、地级市367

三、县级市369

第九节 镇371

表11—6 中国历年镇统计表373

第十节 市镇人口规模等级体系374

一、城镇体系的概念374

二、市镇人口规模等级体系历史演变377

第十一节 市镇空间布局379

表11—7 中国市人口规模统计表379

表11—8 中国三大地带市分布统计表381

一、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382

第十二节 市镇发展战略382

表11—9 中国人口城市化预测基本数据表384

二、人口城市化预测384

表11—10 中国城市化水平预测表385

三、市镇数量预测386

表11—11 中国市镇人口预测表386

表11—12 中国设置市镇规划表387

四、空间布局规划388

表11—14 中国三大地带设镇规划表390

表11—13 中国三大地带设市规划表390

表11—15 中国分省区城市化水平、设市数量、市县比例统计表391

表11—16 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等级体系展望表393

五、城镇体系展望393

第十三节 市辖区394

一、市辖区的定义及地位394

二、市辖区设置历史396

一、市领导县体制沿革398

第十四节 市领导县体制398

表11—17 中国市辖区统计表399

表11—18 中国市领导县统计表401

二、市领导县体制类型402

三、市领导县体制的差异性404

四、关于市领导县体制的争论405

五、市领导县体制的再认识408

第十五节 街道办事处413

表11—19 中国城市基层组织统计表416

第十六节 城市基层组织417

一、居民委员会417

二、居民小组419

第十二章 中国当代农村行政区划及基层组织体系420

第一节 省420

一、省制沿革420

图12—1 元代省制演变示意图423

图12—2 明代省制演变示意图428

图12—3 清代省制演变示意图430

图12—4 民国时期省制演变示意图432

二、省制分析435

图12—5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制演变示意图436

三、现行省制之弊端441

表12—1 中国历代省级政区统计表442

图12—6 历代省制沿革简图445

表12—2 中外一级政区规模对比表447

表12—4 中国一级政区规模分类表449

表12—3 中外一级政区悬殊对比表449

四、省制改革设想452

第二节 县452

一、县制起源452

二、县制沿革453

表12—5 中国农村县级政区统计表456

三、县制分析457

第三节 乡和人民公社459

一、乡459

表12—6 中国农村派出机关、基层政区及自治组织统计表463

二、人民公社464

三、行政村466

四、村公所467

一、地区468

第四节 地区和专区468

第五节 县辖区469

二、专区469

一、村民委员会和生产大队471

第六节 农村基层组织471

二、村民小组和生产队473

第十三章 当代中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体系475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概念475

一、民族475

二、民族聚居区476

三、民族杂居区476

四、民族自治权利477

五、民族自治机关478

第二节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79

一、中国少数民族概况479

表13—1 中国人口普查各民族人口统计表480

二、历代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制度483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485

表13—2 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区统计表489

表13—3 中国民族自治地方一览表490

第三节 自治区497

第四节 自治州500

第五节 自治县501

第六节 民族乡503

一、盟504

第七节 其他504

二、旗505

三、自治旗506

四、苏木507

五、宗507

六、谿507

第十四章 中国当代特殊行政区划体系508

第一节 概述508

一、定义508

二、特殊类型的行政区划沿革508

三、特殊行政区的特殊性510

第二节 政治性的特殊行政区511

第三节 行政性的特殊行政区514

第四节 临时性的特殊行政区516

一、大行政区516

二、行署区517

三、行政区518

第五篇 回顾与展望520

第十五章 行政区划工作回顾与总结520

第一节 1978年以来行政区划工作取得的成绩520

一、改革市镇设置标准,确立新的设置模式,合理调整城市地区行政区划,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城镇的发展520

二、积极探索地区体制改革路子,试行地市合并、市领导县体制522

三、进行了减少行政管理层次的尝试522

四、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恢复和新设了一些民族自治地方523

六、设市预测与规划工作顺利完成,为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合理而又积极稳妥地搞好设市工作创造了条件523

五、行政区划法制建设不断加强523

七、行政区划理论研究开始起步,并已初见成效524

八、认真调处边界争议,积极开展勘界试点工作524

第二节 行政区划工作的主要经验和问题527

第三节 当前行政区划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528

一、指导思想528

二、主要任务529

第十六章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构想531

第一节 中国现行行政区划的主要弊端532

一、行政层次多而乱,加剧了行政机构的臃肿状况532

三、行政区划缺乏标准,导致行政管理体制混乱534

五、行政区域界线不清,边界争议增多535

四、行政区域名称混乱535

一、便于国家行政管理536

第二节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原则536

二、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536

三、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536

四、参照历史,实事求是537

五、分类指导、因地制宜537

六、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原则537

一、适当划小省区,增加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次,理顺行政区划体系538

第三节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宏观构思538

二、实行市县(自治县)分等,分类管理539

图16—1 中国行政区划结构改革示意图540

三、理顺行政区域名称540

四、勘定行政区域界线540

第四节 行政区划改革可行性分析541

一、划小省区、减少管理层次的可行性541

二、实行市县分等的可行性544

第五节 行政区划改革实施步骤545

三、理顺行政区域名称的可行性545

四、勘定行政区域边界的可行性545

主要参考文献548

二、管理幅度小,形成尖型三角形结构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客观上造成权力的过分集中553

1995《中国行政区划概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浦善新等著 1995 北京:知识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行政区划通览(1998 PDF版)
中国行政区划通览
1998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中国行政区经济与行政区划研究(1995 PDF版)
中国行政区经济与行政区划研究
1995
区域规划概论(1984 PDF版)
区域规划概论
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1951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
1951
行政区划  送审稿(1983 PDF版)
行政区划 送审稿
1983
邢台地区志  概述、沿革及行政区划(1984 PDF版)
邢台地区志 概述、沿革及行政区划
1984
全国行政区划表(1918 PDF版)
全国行政区划表
1918
中国行政区划手册(1995 PDF版)
中国行政区划手册
1995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自然区划概要(1984 PDF版)
中国自然区划概要
1984 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
中国行政区划(1994 PDF版)
中国行政区划
1994 北京:北京出版社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1998 PDF版)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1998 北京:商务印书馆
外国行政法概论(1990 PDF版)
外国行政法概论
1990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行政区划研究(1991 PDF版)
中国行政区划研究
1991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中国行政区划文献目录(1992 PDF版)
中国行政区划文献目录
1992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安徽行政区划概述(1983 PDF版)
安徽行政区划概述
1983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