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方位天文学》求取 ⇩

目录1

第一章 天文坐标系1

1.1 前言1

1.1.1 星表的定义1

1.1.2 球面极坐标系的定义1

1.1.3 坐标系的选取2

1.2 地平坐标系3

1.2.1 天顶3

1.2.2 零经圈3

1.3 赤道坐标系4

1.3.1 赤纬和时角4

1.3.3 黄道5

1.3.2 赤经5

1.4 表和公式6

1.5 惯性系7

1.5.1 定义和重要性7

1.5.2 最广义的惯性系8

1.5.3 和赤道坐标系的联系8

1.6 星表系统9

1.6.1 星位及其误差9

1.6.2 星位的变化10

1.6.3 自行的讨论11

1.6.4 因光速有限产生的效应(光行差)14

1.6.5 真位置和平位置17

1.6.6 由星表定义的系统17

1.6.7 星表的系统误差19

2.1 观测20

2.1.1 天文测量的原理20

2.1.2 对准20

第二章 天文资料的取得20

2.1.3 旋转21

2.1.4 中天观测21

2.1.5 用度盘的观测22

2.1.6 时间的记录22

2.2 由目视观测求得恒星位置24

2.2.1 子午观测原理24

2.2.2 子午观测中的误差来源25

2.2.2.1 仪器轴和地轴互相不垂直25

2.2.2.3 中天的一般理论26

2.2.2.2 仪器视线和仪器轴互相不垂直26

2.2.2.4 表征仪器状态的坐标系的畸变27

2.2.2.5 现代的观测和一般的讨论27

2.2.3 垂直圈仪和中星仪27

2.2.4 棱镜等高仪29

2.2.5 绝对赤纬的测定30

2.2.5.1 仪器误差30

2.2.5.2 大气折射30

2.2.5.3 同时测定大气折射改正和仪器纬度31

2.2.5.4 动力学的改进32

2.2.6 绝对赤经的测定33

2.2.6.1 测定赤经和黄赤交角的基本原理33

2.2.6.2 绝对赤经差的测定35

2.2.6.4 分点改正36

2.2.6.3 赤经的准绝对观测36

2.2.7 相对位置的目视测定37

2.2.8 相对目视位置的随机精度39

2.3 照相位置41

2.3.1 历史的回顾41

2.3.2 照相天体测量原理41

2.3.3 心射切面投影42

2.3.4 标准坐标和量度坐标之间的关系42

2.3.5 大气折射和光行差的考虑43

2.3.6 对于心射切面投影的偏离44

2.3.7 量测坐标和标准坐标之间的关系的模型45

2.3.8.2 底片重迭技术47

2.3.8 平差技术的发展47

2.3.8.1 用物镜的光栅技术求得星等相关项47

2.3.9 照相机(照相望远镜)48

2.3.10 照相天体测量位置的精度49

2.4 由观测星位求得的资料50

2.4.1 自行的严格定义50

2.4.2 自行的测定52

2.4.3 岁差常数的测定53

2.4.3.1 黄道和赤道在惯性系里的定向53

2.4.3.2 总岁差54

2.4.3.3 岁差对于天体赤道坐标的影响56

2.4.3.4 由分析自行建立惯性系56

2.4.3.6 由北极管测定岁差常数58

2.4.3.5 由分析行星运动决定惯性系58

2.4.4 章动常数及其测定59

2.4.3.7 以河外星系为背景求得自行从而决定岁差常数59

2.4.5 光行差常数及其测定60

第三章 星表概论62

3.1 前言62

3.1.1 历史上的星表62

3.1.2 星表的类别62

3.1.3 星表的特征63

3.1.4 星表的编排65

3.2 星表的处理67

3.2.1 位置的变换和自行的变换67

3.2.2 综合新求得的位置来改善完整星表68

3.2.3.1 定义;系统改正确定性的界限70

3.2.3 星位的系统改正70

3.2.3.2 星位改正中的自变量71

3.2.3.3 涉及到完整星表的改正72

3.2.3.4 星表改正的分析模型73

3.2.3.5 布罗舍模型74

3.2.3.6 各类星表中的星位的系统改正的来源75

3.2.4 星表中恒星位置的精度(权)76

3.2.4.1 恒星位置的偶然均方误差76

3.2.4.2 评论和建议78

3.2.4.3 一个星位总误差的期望78

3.2.5 编制星表的编纂79

3.3.2 恒星的历史资料(GFH)81

3.3.1 里斯滕伯特目录81

3.3 星表一览表81

3.3.3 “星位的索引”84

3.3.4 其它的目录86

3.4 比较重要的独立星表一览表87

第四章 编制星表108

4.1 德国系统的基本星表108

4.1.1 基本星表的来由及其重要性108

4.1.2 基本星表(FC)109

4.1.3 新基本星表(NFK)110

4.1.4 FK3111

4.1.4.1 柏林天文年历第三基本星表111

4.1.5.1 历史和基本理由114

4.1.5.2 FK3R114

4.1.4.2 FK3补充星表(FK3Supp.)114

4.1.5 第四基本星表(FK4)114

4.1.5.3 FK4位置和自行的赤经系统115

4.1.5.4 FK4位置和自行的赤纬系统117

4.1.5.5 关于FK4的说明119

4.1.5.6 FK4的初步补篇(FK4 sup.)120

4.1.5.7 基本星的视位置(APFS)121

4.1.6 关于FK4的评论121

4.2 美国系统的基本星表123

4.2.1 纽康的“基本星星表”123

4.2.2 艾克尔伯格标准星表125

4.2.3 初期总星表(PGC)126

4.2.4 “总星表”(GC)128

4.2.5 N30星表132

4.3 非基本编制星表135

4.3.1 史密逊天体物理天文台“星表”(SAOC)135

4.3.1.1 初始的目的和历史135

4.3.1.2 星表组成的描述135

4.3.1.3 关于星表资料的描述及评价137

4.3.2 AGK2A德国天文学会在用照相方法编制AGK2参阅5.1.3节138

4.3.3 “3356颗暗星星表”(KSS)139

4.3.4 AGK3R140

4.4 目前正在编纂的编制星表142

4.4.1 南天定标星纲要(SRS)142

4.3.5 PFKSZ142

4.4.2 迪克沃斯AGK2/3-AC总星表144

4.4.3 修订博斯总星表的计划145

第五章 系统的分区星表146

5.1 德国天文学会星表146

5.1.1 前言146

5.1.2 AGK1星表及其向南美的扩展146

5.1.3 AGK2星表151

5.1.3.1 前言151

5.1.3.2 汉堡—贝尔格多夫区(+20°~+90°)151

5.1.3.3 波恩区(-21/2°~+20°)153

5.1.3.4 普尔科沃区(+70°~+90°)154

5.1.4 AGK3星表155

5.2.1 前言和一般说明157

5.2 耶鲁星表157

5.2.2 第一群(Y.T.3、4、5和7卷)159

5.2.3 第二群(Y.T.9和10卷)161

5.2.4 第三群(Y.T.11~22卷第Ⅰ部分)165

5.2.5 用四号照相机拍摄的底片计算的区域(Y.T.18、19、22/Ⅱ、26/Ⅱ、27卷;+9°~+20°以及+50°~+60°Ⅱ)167

5.2.6 耶鲁-AGK2联合星表169

5.2.7 用五号照相机拍摄所得的星位(北天极区域,Y.T.26/Ⅰ卷)169

5.2.8 -30°以南的区域170

5.3 1950.0历元的好望角照相星表(CPC)173

5.3.1 概述、曝光和定标星173

5.3.2 星表中星位的推算174

5.3.4 星表的描述175

5.3.3 把星位和自行归算到FK3系统175

5.4 其它的AG型照相星表176

5.4.1 基于复合底片的星表(佘山*和巴黎)176

5.4.2 对CPC的-52°~-56°和-56°~-60°的重新归算177

5.4.3 悉尼区-48°~-54°178

5.4.4 华盛顿和悉尼的工作计划178

5.5 照相天图星表(AC)178

5.5.1 配置和历史178

5.5.2 照相、量测和归算181

5.5.3 照相天图星表各区的确定的归算参数183

5.5.3.1 只依赖于星等的各项的测定183

5.5.3.2 目前对确定的底片常数的测定184

5.5.3.3 关于决定确定的底片常数的其它问题185

5.5.4.1 底片常数的岁差186

5.5.4 已发表的AC坐标的处理186

5.5.4.2 星象坐标的鉴定187

5.5.4.3 同一颗恒星在不同底片上坐标的比较187

5.5.4.4 底片的界限188

5.5.5 照相天图星表的各区189

5.5.5.1 格林尼治(+90°~+65°)189

5.5.5.2 梵蒂岗(+64°~+55°)190

5.5.5.3 卡塔尼亚(+54°~+47°)191

5.5.5.4 赫尔辛基(+46°~+40°)191

5.5.5.5 波茨坦(+39°~+32°)193

5.5.5.6 海德拉巴(+39°~+36°和-17°~-23°)194

5.5.5.7 于克勒—巴黎(+34°,+35°)195

5.5.5.8 牛津(+33°~+25°)196

5.5.5.9 巴黎(+24°~+18°)197

5.5.5.10 波尔多(+17°~+11°)198

5.5.5.11 图卢兹(+10°~+5°)198

5.5.5.12 阿尔及尔(+4°~-2°)199

5.5.5.13 圣费南多(-3°~-9°)200

5.5.5.14 塔库巴亚(-10°~-16°)200

5.5.5.15 科尔多瓦(-24°~-31°)201

5.5.5.16 珀思(-32°~-40°)202

5.5.5.17 好望角(-41°~-51°)202

5.5.5.18 悉尼(-52°~-64°)203

5.5.5.19 墨尔本(-65°~-90°)204

5.5.6 重新观测和自行的确定204

参考文献206

人名索引211

1981《恒星方位天文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美)艾科恩(H.Eichhorn)著;任江平译 1981 北京:测绘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恒星物理(1998 PDF版)
恒星物理
1998 北京:科学出版社
恒星世界( PDF版)
恒星世界
恒星的故事(2020 PDF版)
恒星的故事
2020
工厂电气控制设备(1998 PDF版)
工厂电气控制设备
1998
行星 恒星 星系(1979 PDF版)
行星 恒星 星系
1979
恒星99の謎(1977.12 PDF版)
恒星99の謎
1977.12 産報ジャーナル
史记天官书恒星图考(1927年12月第1版 PDF版)
史记天官书恒星图考
1927年12月第1版 商务印书馆
恒星通信工程学( PDF版)
恒星通信工程学
史记天官书恒星图考(1927 PDF版)
史记天官书恒星图考
1927 商务印书馆
恒星世界(1955 PDF版)
恒星世界
1955 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
行星  恒星  星系(1979 PDF版)
行星 恒星 星系
1979 北京:科学出版社
恒星和星云(1988 PDF版)
恒星和星云
1988 北京:科学出版社
恒星漫话(1998 PDF版)
恒星漫话
1998 济南:明天出版社
大众天文学  第3分册  恒星宇宙·天文仪器(1966 PDF版)
大众天文学 第3分册 恒星宇宙·天文仪器
1966 北京:科学出版社
恒星天文学教程(1959 PDF版)
恒星天文学教程
1959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