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史》求取 ⇩

第一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1

第一讲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1

一、伟大的祖国 光荣的传统1

(一)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1

(二)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3

(三)光荣的革命传统7

二、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0

(一)鸦片战争前清王朝的衰落10

(二)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3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进一步加深16

(四)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

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和主要矛盾20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20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1

第二讲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23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和发展23

(一)洪秀全的早期革命活动23

(二)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25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29

(一)带有农业社会主义空想的《天朝田亩制度》29

(二)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32

三、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35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35

(二)在反侵略战争的前线38

四、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40

(一)失败的原因41

(二)经验教训42

第三讲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44

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44

(一)向西方学习的维新派44

(二)《大同书》和维新思潮的传播46

(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51

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54

(一)“兴中会”到“同盟会”54

(二)武昌起义到南京临时政府58

(一)十六字纲领与“三民主义”62

三、资产阶级革命的政纲“三民主义”62

(二)没有实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64

四、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65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65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66

第四讲 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69

一、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建立和讨袁护国斗争69

(一)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罪恶活动69

(二)“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71

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护法运动77

(一)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77

(二)南方护法运动80

三、中国革命的曙光81

(一)民族工业短暂的繁荣81

(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斗争的发展83

(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开始传播86

(—)巴黎和会和中国外交的失败91

一、五四爱国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91

第五讲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91

第二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91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92

(三)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93

二、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广泛传播95

(一)从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95

(二)一代青年共产主义者的成长97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100

(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00

(二)反帝反封建纲领的制定102

(三)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104

四、孙中山坚持革命和广东政府的建立106

(一)从中华革命党到中国国民党106

(二)广东革命政府的成立107

(三)孙中山与共产国际及苏俄联系的开始108

第六讲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兴起111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111

(一)国共合作的酝酿和建立111

(三)工农运动的恢复与发展114

(二)黄埔军校的建立114

(四)中苏协定的签订116

二、工人运动的高涨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巩固117

(一)国民会议运动和孙中山北上117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领导权思想的提出120

(三)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121

(四)国民革命军的东征和南征123

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125

(一)统一战线中争夺领导权的斗争125

(二)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问题的论述129

四、北方革命运动的发展和三一八惨案131

(一)直奉军阀的反革命联合,北方革命运动的高涨131

(二)三一八惨案的发生和各地的反抗怒潮133

第七讲 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大革命的失败135

一、国民革命军的胜利进军135

(一)北伐前夕革命和反革命的尖锐斗争135

(二)北伐战争的重大胜利和国民军进军西北137

(一)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42

二、工农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142

(二)以两湖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144

三、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148

(一)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和蒋介石背叛革命的阴谋活动148

(二)从四一二到七一五150

(三)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155

第八讲 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158

一、国民党新军阀政权的建立158

(一)新军阀的纷争和南京政府的“统一”158

(二)新军阀的混战162

(三)蒋介石独裁统治在全国的形成166

二、国民党新军阀政权的外交内政167

(一)投降帝国主义的外交政策167

(二)剥削和压迫工农的法西斯专政169

三、国民党新军阀统治初期的社会经济171

(一)土地集中的加剧和农业生产的萎缩171

(二)民族工商业的凋敝173

(三)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形成173

(一)革命的低潮176

第九讲 农村包围城巿道路的开辟176

一、大革命失败后国内各政治派别的政治主张176

(二)第三党和改组派177

(三)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181

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83

(一)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183

(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188

(三)土地革命的深入190

(四)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192

三、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194

第十讲 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200

一、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200

(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政策200

(二)九一八事变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201

(三)一二八事变和上海人民的抗战203

二、抗日民主运动的起伏204

(一)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号召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204

(二)有利形势的丧失207

(一)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的开始209

三、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209

(二)遵义会议的召开213

(三)红军长征的胜利215

四、文化战线上的“围剿”与反“围剿”217

(一)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文化的“围剿”217

(二)文化战线上的反“围剿”斗争219

(三)革命文化运动的发展223

第十一讲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225

一、民族危机加深和一二九运动的爆发225

(一)华北事变225

(二)一二九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227

二、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230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制定230

(二)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232

三、西安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235

(一)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235

(二)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237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242

四、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244

(一)中国共产党努力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244

(二)日蒋关系的新变化246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248

第十二讲 日本大举侵略中国,全民族奋起抗战251

一、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251

(一)日本全面侵华的新步骤251

(二)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253

(三)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援256

二、片面抗战路线和正面战场258

(一)国民党的《抗战建国纲领》258

(二)国民党的正面战场260

三、全面抗战路线和敌后抗日根据地264

(一)《抗日救国十大纲领》264

(二)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265

(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267

(一)持久战战略方针的提出269

四、中国共产党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方针269

(二)持久战的依据和前途270

五、各界人民的抗战273

(一)中间党派的抗日活动273

(二)国统区各界人民的抗日活动274

(三)各族人民和海外华侨的抗日活动277

一、亲日派投敌,沦陷区人民的英勇斗争281

(一)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的诱降281

第十三讲 坚持团结 坚持抗战281

(二)汪伪政权的建立282

(三)日本的残暴统治和经济掠夺284

(四)沦陷区人民的英勇斗争286

二、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解放区战场287

(一)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斗争287

(二)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扩大293

三、国民党的消极抗战和“曲线救国”295

(一)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295

(二)国民党的“曲线救国”296

(一)击退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297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297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299

五、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301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301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及其实施304

第十四讲 抗日抗争的伟大胜利307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307

(一)法西斯势力的溃败307

(二)中国抗战形势的变化309

二、国民党统治区的深刻危机和人民的抗日活动311

(一)国民党的“党化”政策311

(二)官僚资本的膨胀312

(三)人民抗日民主活动的高涨315

三、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318

(一)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政治路线318

(二)关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320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322

(一)苏联对日宣战和出兵东北322

(二)解放区军民大反攻323

(三)中国正面战场收复失地324

(四)日本无条件投降325

(五)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326

第十五讲 争取和平民主和准备自卫战争328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建国方针328

(一)美国的对华政策328

(二)国民党的独裁内战方针330

(三)共产党的和平民主团结方针331

(四)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332

(一)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335

二、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335

(二)政治协商会议和五项决议339

三、政协决议签订后的斗争345

(一)国民党践踏政协决议345

(二)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为实现政协决议的斗争347

四、解放区军民加紧自卫战争的准备350

(一)建立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350

(二)解放区的练兵、土改和生产运动352

(一)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354

第十六讲 粉碎蒋介石的军事进攻354

一、全面内战的爆发354

(二)毛泽东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355

二、中国共产党粉碎蒋介石进攻的方针356

(一)打败蒋介石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356

(二)民主党派反对独裁内战360

三、国民党的政治欺骗和美蒋阴谋的破产361

(一)伪“国大”和伪宪法361

(二)美蒋和谈阴谋的最后破产364

四、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危机的加深366

(一)国统区的殖民地化366

(二)官僚资本的残酷掠夺369

(三)国统区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371

五、第二条战线的形成373

(一)城乡人民运动蓬勃发展373

(二)台湾人民的“二二八”武装起义377

一、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转折379

(一)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379

第十七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379

(二)爱国民主运动的新高涨382

二、伟大的战略决战和蒋家王朝的覆灭384

(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384

(二)将革命进行到底389

(三)中国共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393

(四)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394

(一)《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396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396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0

四、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402

第三编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405

第十八讲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405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405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405

(二)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形势406

(三)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408

(四)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410

(五)中国共产党的七届三中全会412

二、抗美援朝和各项社会改革413

(一)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413

(二)土地改革运动416

(三)镇压反革命运动418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419

(四)“三反”、“五反”运动420

三、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422

(一)国民经济和文化教育的恢复与发展422

(二)建国头三年的成功经验425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428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428

第十九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428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意义431

二、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33

(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433

(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436

(三)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合作化438

(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440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40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过程443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445

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446

第二十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449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449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450

(一)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新方针的出发点452

二、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方针452

(二)《论十大关系》453

(三)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455

三、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460

(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60

(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463

四、我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胜利464

(一)建国初期的对外关系464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亚非会议465

后记469

1986《中国革命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中国革命史》编写组编著;孙武霞主编 1986 上海:学林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革命史(1987 PDF版)
中国革命史
1987 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1994 PDF版)
中国革命史
1994
中国革命史(1988 PDF版)
中国革命史
1988
中国革命史(1995 PDF版)
中国革命史
1995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1987 PDF版)
中国革命史
1987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1987 PDF版)
中国革命史
1987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1986 PDF版)
中国革命史
1986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1990 PDF版)
中国革命史
1990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1988 PDF版)
中国革命史
1988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情报学研究导论(1992 PDF版)
情报学研究导论
1992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1988 PDF版)
中国革命史
1988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1991 PDF版)
中国革命史
1991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1987 PDF版)
中国革命史
1987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中国土木工程手册(1953 PDF版)
新中国土木工程手册
1953 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
中国革命史(1986 PDF版)
中国革命史
1986 武汉: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