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论稿》
作者 | 万绳楠著 编者 |
---|---|
出版 |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72 |
出版时间 | 1983(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11276·4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708391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章 “黄天太平”和“羽化飞天”1
第一节 东汉神学的异端1
张角与《太平清领书》1
“黄天太平”的局限性8
第二节 道教的正统派别五斗米道和张鲁汉中政权11
五斗米道教义的实质12
关于张修和张鲁17
职官制度的改革,戚、宦干政和州牧逞兵的终止20
第一节 曹操对职官和选举制度的改革20
第二章 建安时期北方的变革20
“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和政治局面的改善23
第二节 曹魏三种土地所有制的比较26
小块土地所有制27
民屯制度(附论士家屯田)31
关于田庄经济33
第三节 北方的统一--“非惟天时,抑亦人谋”35
第四节 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40
第一节 “治实不治名”47
第三章 论诸葛亮的“治实”精神47
第二节 诸葛亮治蜀49
“内修政理”49
“南抚夷越”53
第三节 与吴、魏关系的治实精神55
吴蜀联盟55
北伐曹魏59
第四章 孙吴的治国之道62
第一节 孙吴立国江东的基础62
第二节 孙吴治国方针与政策65
“限江自保”和“施德缓刑”65
“外仗顾、陆、朱、张,内近胡综、薛综”67
孙吴的复客制68
世袭领兵制的由来及其性质69
孙吴屯田制与曹魏屯田制的区别70
第三节 山越问题71
释“山越”71
孙吴对山越的政策75
第一节 曹操时期的政治派别--汝颍集团和谯沛集团78
第五章 曹魏政局的变化与西晋的统一78
第二节 曹魏政治的变化和政权的转移83
曹丕的为王和汝颍集团权力的上升83
九品官人法和才性、儒道同异的争论84
第三节 “亡魏成晋”和三国一统89
高平陵事件89
关于蜀、吴二国的灭亡92
占田、课田和户调之式95
第六章 世族统治下的西晋95
第一节 西晋的经济制度和选举、职官制度95
官品占田法和荫亲属制98
选举制度和职官制度100
第二节 “竹林七贤”的分道扬镳,西晋玄学的主流及其实质105
第三节 太康文风与建安风力的异同113
第四节 八王之乱119
西晋的分封119
封建专制与八王之乱120
第五节 李特、张昌起义的民族、宗教和阶级性质123
关于西晋流民流动的特征和益州李特的起义124
关于沔中张昌的起义。128
第七章 民族矛盾的激化及其演进(三○四年至三八三年)132
第一节 入塞匈奴和屠各刘氏政权132
魏晋时期入塞匈奴的社会性质132
匈奴刘氏政权的民族局限性135
北方坞堡组织的发展137
关于羯族139
第二节 羯族与石勒139
略评石勒142
第三节 昙花一现的中原前燕政权144
鲜卑慕容氏的兴起144
前燕的衰亡146
第四节 关于氐族和前秦148
氐族的由来及其进步性148
前秦政权是西晋政权的改善150
第八章 论淝水战前东晋的镇之以静政策156
咸和土断与度田收租157
第一节 镇之以静政策在经济领域的应用157
“壬辰诏书”161
第二节 镇之以静政策在政治领域的应用162
第三节 镇之以静政策在军事领域的应用166
第九章 淝水战后北方各族的斗争、进步与融合171
第一节 氐族的前秦与后凉171
第二节 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后燕、西燕与南燕(附汉人建立的北燕)174
羌人的进步177
第三节 羌族与后秦177
羌人建立的后秦178
第四节 西部鲜卑建立的南凉、西秦与夏国182
第五节 卢水胡人建立的北凉(附汉人建立的西凉)186
第十章 淝水战后的东晋190
第一节 论淝水战后东晋政治派别的分野及其斗争实质190
淝水战后,东晋政治派别的分野190
论刘裕195
第二节 论江东五斗米道的发展与孙恩起兵198
南朝大家族制度(宗族组织)的消亡208
第一节 南朝田庄制度的变革208
第十一章 南朝时代历史的变化与发展208
南朝田庄中部曲组织的消亡212
南朝田庄经营方式的变化215
第二节 南朝经济政策的变化与江南的开发218
占山格的颁布和“壬辰诏书”的废止218
以“三调”为形式的财产税(赀税)的出现219
“却籍”户的斗争和“雇借”的出现222
江南的开发223
第三节 论南朝寒门的兴起227
南朝封建专制的特殊性228
南朝士族的没落与士庶的同流231
南朝选举制度的变革233
第四节 南朝文学的重大发展236
论陶潜236
元嘉三大家和古体诗的完全成熟238
诗歌与声韵学的结合--谈“永明体”240
百花盛开的梁陈文苑243
南朝的乐府民歌248
拓跋氏社会发展的三个时期251
第十二章 北魏时期北方各族的进步251
第一节 鲜卑拓跋氏的兴起和北魏初期北方人户的复杂化251
魏初北方人户的复杂化258
第二节 论北魏的均田制和地主土地所有制266
论太和均田266
论北朝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变化273
第三节 论北魏的汉化政策277
在迁都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汉化和反汉化的斗争277
汉化政策的重大成就279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283
汉化政策遗留的问题286
第十三章 北朝晚期鲜卑化和汉化两种力量的斗争289
第一节 六镇起兵的性质问题289
六镇镇人的阶级性和民族性289
六镇起兵的两重性及其转化291
第二节 怀朔集团统治下的北齐295
北齐政权的支柱--六镇镇人与怀朔集团295
北齐政权的鲜卑化特征297
维护鲜卑贵族利益的北齐政治经济政策299
第三节 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融合的最后胜利(论北周的改革)303
北周改革的动力--以关陇城人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303
北周改革的方针--“六条诏书”304
北周在社会经济方面的改革308
北周在兵制方面的改革312
第十四章 南北其他民族问题316
第一节 槃瓠蛮与俚族的分布地区及社会状况316
东北各族源流考321
第二节 关于东北各族、高车和西域321
高车的分属问题324
西域历史的重要发展327
第十五章 论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的传播330
第一节 论佛教地位在我国的确立330
第二节 论佛教异端的产生及其斗争340
附:在佛教影响下道教的革新(谈寇谦之)348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繁荣351
第一节 同一史学领域内著作的繁多351
第二节 新部门、新体制史学著作的涌现360
1983《魏晋南北朝史论稿》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万绳楠著 1983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魏晋南北朝史 上
- 1979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 魏晋南北朝史纲
- 1983
-
- 魏晋南北朝
- 1974.08
-
- 魏晋南北朝史 下
- 1979.12 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
- 魏晋南北朝史 下
- 1980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 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
- 1991 济南:齐鲁书社
-
- 魏晋南北朝史缘
- 1996 上海:学林出版社
-
- 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 1995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
-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 1997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 魏晋南北朝史
- 1980 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
-
-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 1963 北京:中华书局
-
- 先秦史论集 徐中舒教授九十诞辰纪念论文集
- 1989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
-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
- 1991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 1959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魏晋南北朝唐经济史稿
- 1963 北京:中华书局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