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井地质基础 下》
作者 | 熊琦华编 编者 |
---|---|
出版 |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255 |
出版时间 | 1987(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15037·2630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702241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目录1
前言1
第一章 石油、天然气及油田水1
第一节 石油1
一 石油的化学组成及分类1
二 石油的物理性质7
第二节 天然气11
一 天然气的化学组成11
二 天然气的物理性质12
三 天然气的分类14
第三节 油田水14
一 油田水的化学组成15
二 油田水的矿化度16
三 油田水的成分分类18
四 油田水的物理性质20
第一节 形成油气的原始物质21
第二章 油气的生成21
一 生物体的组成及演化22
二 低等生物是形成油气的主要原始物质23
第二节 油气生成过程24
一 “晚期成油论”基本原理24
二 干酪根的概念和类型25
三 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26
一 岩性条件27
第三节 生油层及其形成的地质条件27
二 岩相古地理条件28
三 大地构造条件28
第四节 生油地球化学指标29
一 有机质丰度指标29
二 干酪根类型指标30
三 有机质成熟度指标30
四 有机质转化指标32
二 储集岩的分类34
一 储集岩的概念34
第一节 储集岩的概念及分类34
第三章 储集岩34
第二节 陆源碎屑岩储集岩35
一 孔隙分类35
二 碎屑岩的储油物性38
三 砂岩储集岩的次生孔隙及物性特征39
四 碎屑岩储集层的分类与评价63
五 碎屑岩储集性的研究方法简介64
第三节 碳酸盐岩储集岩的储油物性64
一 碳酸盐岩储集岩的特点65
二 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类型67
三 影响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发育的因素及储集空间的分布规律76
四 碳酸盐岩的储油物性及研究方法86
五 碳酸盐岩储集岩的分类与评价96
第四章 油气藏的形成…………………………………………………………………………………(?)第一节 油气运移概说98
一 油气运移的特性98
三 油气运移的动力99
二 油气运移的方式99
第二节 初次运移和生、储、盖组合101
一 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101
二 生、储、盖组合104
第三节 圈闭及二次运移107
一 圈闭107
二 二次运移109
一 油气藏111
第四节 油气藏及其形成111
二 油气藏的形成112
第五章 油气藏类型115
第一节 构造油气藏115
一 背斜油气藏115
二 断层遮挡油气藏119
三 与刺穿构造有关的油气藏120
四 裂缝性油气藏121
第二节 地层油气藏121
二 地层超覆油气藏122
一 地层不整合油气藏122
三 潜伏剥蚀突起油气藏123
第三节 岩性油气藏124
一 与透镜状砂体有关的岩性油气藏124
二 与尖灭状砂体有关的岩性油气藏125
三 与碳酸盐岩有关的岩性油气藏126
第四节 特殊类型油气藏129
一 水动力圈闭油气藏129
二 向斜油气藏130
三 水溶性气藏和水化合气藏130
第六章 储集层中的油、气、水131
第一节 储集层中油、气、水的分布131
一 油、气、水按重力分异——垂向分布131
二 油、气、水的平面分布132
三 油、气、水在孔隙系统中的分布135
第二节 油、气、水饱和度135
一 束缚水及束缚水饱和度135
二 含油、气、水饱和度及其间的关系137
三 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138
四 渗透率与含油饱和度的关系142
五 含油、气、水饱和度的确定方法146
六 可动油量及可动水率148
第七章 油层研究150
第一节 油层剖面的研究方法150
一 钻井及完井方法简介150
二 录井方法152
三 完井总结164
第二节 陆源碎屑储集层的研究169
一 砂岩体的概念、分类及特征169
二 我国陆相碎屑岩储集层特征175
三 砂岩体研究方法简介178
第三节 碳酸盐岩储集层研究187
一 碳酸盐岩储集层分布的有利相带187
二 碳酸盐岩储集层分类191
一 油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及成因195
第四节 油层非均质性及其研究195
二 油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内容196
三 油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简介202
第五节 油层对比206
一 油层对比的概念206
二 油层对比的基础工作207
三 碎屑岩油层对比简介211
四 碳酸盐岩油层对比简介214
一 原始油层压力及压力异常216
第六节 油层压力及温度216
二 油层的水动力系统222
三 油层温度222
第八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储量计算224
第一节 储量及其分类的概念224
一 资源及储量的概念224
二 储量分类224
三 储量计算方法概述229
一 基本原理及方法231
第二节 容积法计算石油储量231
二 精度要求236
三 影响容积法计算储量精度的因素236
第三节 压力降落法计算天然气储量239
一 压降法基本原理239
二 压降法各参数的确定241
三 压降法的应用条件242
第九章 油气田勘探与开发简介243
第一节 油气田勘探工作简介243
一 油气田勘探工作的任务及阶段243
二 油气田勘探方法244
第二节 油气田开发工作简介248
一 驱油动力及驱动方式248
二 注水开发油田(二次采油)方式简介250
三 提高采收率及三次采油的概念253
参考文献254
1987《测井地质基础 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熊琦华编 1987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油气测井地质学
- 1994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 矿产地质基础 下
- 1979 北京:地质出版社
-
- 基础地质学
- 1987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地质学基础
- 1984 北京:地质出版社
-
- 地质学基础
- 1980 北京:农业出版社
-
- 地质学基础
- 1978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 地震地质学基础
- 1982 北京:地震出版社
-
- 地质学基础
- 1979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 钻井地质基础
- 1981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 油气测井地质
- 1990 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
- 测井解释基础
- 1978 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
-
- 地球物理测井基础及应用
- 1993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 测井资料地质解释
- 1992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 测井资料地质分析
- 1982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 测井地质基础 上
- 1986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