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求取 ⇩

第一章革命酝酿时期(1843—1851年)2

第一节革命的时代背景2

一 革命时期的国际形势2

二 革命前夕国内经济状况与阶级关系8

三 清朝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政治19

四 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25

第二节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30

一 洪秀全的青少年时代31

二 拜上帝会的形成和建立(1843年6月)34

三 拜上帝会的革命作用及其与早期基督教的关系40

第三节洪秀全和冯云山的早期革命活动48

一 “出游天下”宣传革命(1843年7月—1844年11月)48

洪秀全农民革命理论的初步创立(1844年12月—1847年7月)51

(一)“斩邪留正”的朴素的阶级斗争论54

(二)“革故鼎新”的革命发展论55

(三)反对儒、释、道三教的破除迷信论57

三 冯云山在金田地区开创革命根据地(1814年9月—1847年7月)58

四 发动革命的准备工作(1847年8月—1851年1月)63

第二章革命爆发并向长江流域进军时期(1851—1853年)74

第一节从金田起义到永安突围(1851年1月—1852年4月)74

一 金田起义与太平天囯军事制度的建立(1851年1月)74

东乡登极与太平军转战武宣、象州、桂平、平南各地(1851年3—9月)83

(一)武宣三里圩之战(1851年4月3日)84

(二)象州中坪墟之战(1851年6月9日)85

(三)桂平双髻山之战(1851年7月25日—8月11日)87

(四)平南官村之战(1851年9月15—18日)87

太平军在永安(1851年9月—1852年4月)90

(一)各项革命建设91

(二)反投降斗争96

第二节从永安突围到攻克武昌(1852年4月—1853年1月)99

一 桂林之围与蓑衣渡之战(1852年4—6月)99

二 传檄天下及湘南扩军(1852年6—9月)102

三 围攻长沙与占领益阳、岳州、汉阳、武昌等地(1852年9月—1853年1月)107

第三节从攻克武昌到占领南京(1853年1—3月)113

一 太平军在武昌(1853年1—2月)113

二 舳舻千里扬帆东下(1853年2—3月)119

三 革命形势飞跃发展的原因124

第三章为争取革命事业在全国范围内胜利而斗争时期(1853—1856年)133

第一节太平天囯在占领南京以后的战略思想和策略方针134

一 占领南京在全国政治局面上所引起的变化134

二 关于建都问题的争论138

三 论建都天京的错误142

第二节太平军的北伐、西征与天京外围的战争(1853年3月—1856年8月)148

一 为巩固天京所进行的军事部署(1853年3—5月)149

太平军的北伐(1853年5月—1855年5月)156

(一)长驱北上阶段(1853年5—10月)156

(二)静海、独流鏖战阶段(1853年10月—1854年2月)159

(三)坚守待援不果以致失败阶段(1854年2月—1855年5月)160

太平军的西征(1853年5月—1856年8月)166

(一)胜利进军阶段(1853年5月—1854年4月)166

(二)失利退守阶段(1854年4月—1855年1月)170

(三)转败为胜阶段(1855年1月—1856年8月)176

四 天京外围的战争与第一次大破江南大营(1856年6月)182

第三节建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囯的内政与外交189

一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和太平天囯前期的耕者有其田政策191

太平天囯的其他各项政策201

(一)妇女政策201

(二)商业政策204

(三)文化政策206

(四)知识分子政策210

三 天京的社会组织和生活212

四 太平天囯的对外政策219

第四章领导集团的分裂及其后的困难时期(1856—1858年)227

第一节领导集团的分裂(1856年9—11月)230

一 革命领导者之间的矛盾230

二 天京的变乱238

三 变乱的结果及其影响246

第二节石达开的辅政与远征(1856年11月—1857年5月)250

一 充满希望的一八五七年上半年252

二 石达开分裂革命队伍,出京远征(1857年5月底)255

三 革命事业因石达开分裂所遭到的损失263

第三节革命的危机与洪秀全力挽狂澜、转败为胜(1857年6月—1858年11月)266

名城重镇相继沦陷266

(一)镇江的失守(1857年12月)266

(二)九江的沦陷(1858年5月)268

(三)吉安的失守(1858年9月)269

二 洪秀全力挽危局,坚持革命270

三 艰难的一八五八年与成为时局转折点的浦口、三河两大战役的胜利275

第五章革命由低潮重新转入高涨时期(1858—1861年)283

第一节洪仁玕的来到天京和他的新政285

一 政治革新286

二 立政方策291

三 对洪仁玕新政的评价295

第二节太平军势如破竹的军事胜利299

一 第二次大破江南大营(1860年5月)300

二 天京军事会议与东征苏、常(1860年5—7月)307

三 第一次进攻上海(1860年7—8月)311

四 第二次西征(1860年9月—1861年7月)317

第三节李秀成的投降主义与太平天囯后期内部的斗争326

一 革命后期李秀成投降主义的实质及其产生根源327

政治上的外重内轻与苏浙部分地区的叛乱333

(一)洪仁玕新政所遭遇的阻力333

(二)苏浙部分地区的反革命叛乱338

三 经济上出现的背离农民革命的土地政策345

四 文化上儒、释、道三教的死灰复燃352

太平天囯革命后期内部的斗争356

(一)太平天囯革命领导的批判和斗争357

(二)太平军将士和革命干部的抵制和揭发359

(三)苏浙地区农民群众与基层革命干部的反对和反抗361

第四节中外反动派为共同镇压太平军而结成反革命联盟与安庆的失守366

一 中外反动派为共同镇压太平军而结成反革命联盟367

二 安庆的失守(1861年9月)377

第六章为保卫革命事业而与外国侵略者直接战斗时期(1861—1864年)385

第一节太平天囯在安庆失守以后的对策387

一 政局演变与大封诸王387

二 太平军远征西北与陈玉成的英勇牺牲394

三 安徽腹地相继失守(1861年9月—1862年5月)400

第二节太平军对外国侵略者的武装斗争405

一 太平天囯断然拒绝和严词痛斥英国侵略者的蛮横无理要求(1862年1月1日)406

二 太平军在浙江的胜利(1861年9—12月)416

第二次进攻上海(1862年1—6月)422

(一)高桥之战与萧塘之战(1862年2月24日—3月1日)425

(二)第一次七宝(王家寺、罗家港)之战(1862年4月4日)426

(三)第二次七宝(周浦)之战(1862年4月17日)429

(四)太仓之战与嘉定之战(1862年5月17—26日)431

(五)青浦之战(1862年6月9日)433

(六)第二次进攻上海失败的原因435

第三节处于两面作战地位的太平军442

一 天京解围战争(1862年6月—1863年6月)443

苏、浙战争(1862年7月—1864年5月)450

(一)苏州战争(1863年6—12月)459

(二)杭州战争(1863年9月—1864年3月)463

(三)常州战争(1863年12月—1864年5月)465

三 洪秀全殉国与天京沦陷(1864年7月)469

第七章天京沦陷后太平军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时期(1864—1868年)475

第一节中外反动派镇压革命运动的罪行476

一 洪仁玕等相继殉国与李秀成的变节投降476

二 中外反动派在苏、浙战场上的屠杀479

三 中外反动派破坏下的中国经济485

第二节太平军在大江南北继续坚持革命斗争489

一 转战赣、闽、粤边区的太平军(1864年7月—1866年2月)491

二 长江以北太平军在赖文光领导下与捻军并肩作战(1864年7月—1866年10月)496

东西捻军的抗清斗争(1866年10月—1868年8月)502

(一)灞桥十里坡之战(1867年1月23日)503

(二)京山尹隆河之战(1867年2月19日)504

(三)运河以东的战斗505

(四)渭北与陕北的战斗506

(五)黄河以北的战斗507

第三节太平天囯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及其经验教训510

一 一个没有无产阶级领导的单纯农民战争510

二 外国侵略者对革命运动的镇压521

三 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526

简短的结论531

附录一大事年表538

附录二译名对照表560

附录三参考书目举要564

后记567

1979《太平天国》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牟安世著 1979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