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求取 ⇩

第一部分 概论1

第一章 绪论1

一、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

(二)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

二、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2

(一)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相互关系2

(二)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三、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意义2

(一)矿产普查勘探2

(二)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2

(三)其他方面3

四、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发展简史3

(一)国际发展简史3

(二)中国简史4

第二章 地貌学的基本问题6

一、地貌形态6

(一)地貌基本要素6

(二)地貌基本形态和形态组合6

(三)地貌形态特征和形态测量特征6

二、地貌相对等级7

三、地貌的成因8

(一)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8

(二)地貌形成的动力8

四、地貌分类10

(一)地貌基本形态分类10

(二)地貌形态组合分类10

五、地貌分带性11

(一)气候一地貌纬度分带性11

(二)气候一地貌的高度分带12

六、地貌年代12

(一)地貌相对年代12

(二)地貌地质年代12

(三)古地貌12

七、地貌发展13

(一)地貌发展的阶段性13

(二)地貌发展的继承性13

八、关于地貌发展的理论14

(一)旋迥性理论14

(二)构造一剥蚀相关理论15

第三章 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问题16

一、第四纪气候波动16

(一)基本事实17

(二)概念19

(三)第四纪气候波动历史梗概19

(四)关于第四纪冰期原因问题30

二、第四纪生物界的发展和特征31

(一)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演化31

(二)第四纪软体动物化石的意义39

(三)第四纪微体古生物及其生态研究40

(四)第四纪植物群的古气候意义47

三、人类发展阶段和文化期53

(一)人类发展阶段53

(二)文化期55

四、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59

(一)第四纪陆相沉积物59

(二)第四纪海相沉积物62

五、第四纪下限问题63

(一)国际第四纪下限问题63

(二)中国第四纪下限64

六、第四纪地层划分原则、方法和地层划分方案64

(一)第四纪地层划分原则64

(二)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法64

(三)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案74

(四)第四纪地质年表75

第二部分 主要陆地地貌及第四纪沉积77

第四章 残积物及风化壳77

一、残积物及风化壳的形成77

(一)风化作用与残积物的形成77

(二)风化壳的垂直分带性79

二、风化壳的类型80

(一)不同气候带的风化壳类型80

(二)不同岩性上风化壳发育特征82

(三)不同形态特征的风化壳类型84

(四)古风化壳84

三、土壤及古土壤85

(一)土壤结构的一般特点86

(二)现代土壤类型86

(三)古土壤87

第五章 斜坡地貌与斜坡堆积物89

一、崩塌及崩塌堆积物89

二、撒落及撒落堆积物90

三、滑波90

(一)滑坡的形态特征91

(二)滑坡的形成与发展92

(三)滑坡的类型95

四、土层流动97

(一)土爬97

(二)泥流98

五、面状洗刷作用及坡积物99

(一)斜坡的改造99

(二)影响洗刷强度的因素99

(三)坡积裾和坡积物101

六、斜坡发展的一些学说101

第六章 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103

一、暂时性水流地貌及洪积物103

(一)侵蚀沟与冲出锥103

(二)洪积物与洪积扇104

二、河谷地貌及冲积物109

(一)河床水流及河流地质作用109

(二)河谷的形成与发展112

(三)河床地形和河床堆积物114

(四)河漫滩地形及河漫滩堆积物122

(五)牛轭湖及牛轭湖沉积物126

(六)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下冲积物类型和结构特征127

(七)河流阶地129

三、冲积平原133

四、河流类型及水系136

(一)河流类型136

(二)水系形式137

(三)河流袭夺140

第七章 岩溶地貌及岩溶堆积物142

一、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143

(一)岩石的可溶性143

(二)岩石的透水性145

(三)水的溶蚀性146

(四)水的流动性148

二、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150

(一)气候影响150

(二)地层的组合150

(三)构造的影响150

三、岩溶地貌152

(一)溶沟、石芽152

(二)岩溶漏斗153

(三)落水洞155

(四)干谷、半干谷及盲谷156

(五)峰丛、峰林、弧蜂及溶丘156

(六)溶蚀洼地及坡立谷159

(七)溶洞160

(八)伏流、暗流和岩溶泉162

(九)岩溶湖164

(十)溶隙、溶孔164

四、岩溶堆积物165

(一)溶蚀残余堆积物165

(二)洞穴堆积物165

(三)泉华堆积物166

五、中国岩溶类型167

(一)以溶蚀作用为主的热带岩溶类型167

(二)以溶蚀一侵蚀作用为主的温带岩溶类型167

(三)以侵蚀一溶蚀作用为主的亚热带岩溶类型167

(四)以溶蚀一剥蚀作用为主的高寒气候带岩溶类型168

(五)以剥蚀一溶蚀作用为主的内陆干旱区岩溶类型168

(六)以海蚀一溶蚀作用为主的热带生物礁岩溶类型168

(七)长期风化剥蚀一溶蚀作用下的埋藏型古岩溶类型168

六、有关岩溶发育规律的几个问题169

(一)岩溶基准面169

(二)岩溶发育的阶段性169

(三)中国岩溶期170

(四)多层溶洞171

第八章 冰川地貌与冰川堆积物173

一、冰川的形成与类型173

(一)冰川的形成173

(二)冰川的类型174

(三)冰川作用176

二、冰川侵蚀地貌176

(一)冰斗176

(二)刃脊、角峰178

(三)冰川槽谷178

(四)悬谷179

(五)冰川三角面、羊背石180

三、冰碛物及冰川堆积地貌180

(一)冰碛物的基本特征180

(二)冰碛物堆积类型182

(三)冰碛地貌183

四、冰水堆积物及冰水堆积地貌185

(一)冰前沉积185

(二)冰川接触沉积186

五、古冰川遗迹的确定187

第九章 冻土地貌188

一、冻土的一般概念189

(一)冻土的基本特征189

(二)冻土的厚度与分布190

(三)影响冻土发育的因素190

二、地下水191

(一)构造冰191

(二)洞穴冰193

(三)埋藏冰193

三、冻土区地下水193

(一)层上水193

(二)层间水193

(三)层下水193

四、冻土地貌194

(一)石海与石川194

(二)冰冻结构土194

(三)融冻泥流196

(四)热力岩溶地形197

(五)冻胀丘与冰丘197

五、古冰缘现象研究199

第十章 风成地貌和黄土201

一、风沙运动特点和风沙作用201

(一)悬移201

(二)跃移202

(三)推移202

二、风力作用地貌202

(一)风蚀地貌形态202

(二)风积地貌形态204

(三)风积物特征206

(四)荒漠类型208

三、黄土211

(一)黄土分布211

(二)黄土岩性结构211

(三)黄土中的气候旋迥面215

(四)黄土厚度215

(五)黄土成因问题217

四、黄土地貌218

(一)黄土堆积地貌218

(二)黄土侵蚀地貌218

(三)黄土潜蚀地貌219

第十一章 海岸地貌及其堆积物220

一、海岸的水动力作用221

(一)波浪作用221

(二)潮汐作用223

(三)海流的作用224

二、海岸带物质运动及海岸带侵蚀、堆积地形224

(一)海岸带物质的横向运动及所形成的堆积地形224

(二)海岸带物质的纵向运动及所形成的堆积地形226

三、海岸类型229

(一)岩岸229

(二)平原海岸231

(三)生物岸232

四、河口及三角洲235

(一)河口区特征235

(二)三角洲的形成236

(三)三角洲类型237

五、海岸沉积物239

(一)三角洲沉积物239

(二)海岸带其他沉积241

六、有关海岸演化和分类的探讨242

(一)海岸演化的问题242

(二)海岸分类的探讨243

第十二章 湖泊、沼泽及其堆积物247

一、湖泊的形成及类型247

(一)湖盆地的成因类型247

(二)湖泊的水化学类型249

二、湖积物250

(一)淡水湖沉积250

(二)盐湖沉积251

三、沼泽沉积252

(一)沼泽的形成252

(二)沼泽的类型253

(三)沼泽沉积物254

第三部分 地貌与构造255

第十三章 大地构造地貌255

一、概述255

(一)地球表面的基本轮廓255

(二)陆壳与洋壳255

二、大陆区的形态257

(一)山岳257

(二)平原263

(三)大陆架(陆棚)265

三、大洋区的形态265

(一)大陆坡266

(二)深海平原267

(三)大洋中脊268

(四)海盆中的较小地形269

(五)大洋沉积与结核269

(六)板块构造学说与海底271

第十四章 新构造与地貌272

一、有关新构造运动的若干基本问题272

(一)新构造运动的时限问题272

(二)新构造运动的特点273

(三)新构造类型275

(四)地震277

二、新构造的研究方法279

(一)仪器法(定量法)279

(二)地貌法280

(三)地质学方法282

(四)历史考古法283

第四部分 中国第四纪地层284

第十五章 中国第四纪地层284

一、中国第三纪地层简述284

(一)中国陆相第三系284

(二)中国海相第三系289

二、中国第四纪地层特征290

(一)岩相一沉积类型的复杂性290

(二)堆积作用的继承性291

(三)冰川冰水堆积的旋迥性(波动性)291

(四)人类发展的阶段性291

(五)堆积物分布的分带性291

三、中国早更新世292

(一)北部早更新世292

(二)南部早更新世299

(三)西部早更新世304

(四)早更新世地史概要305

四、中国中更新世307

(一)北部中更新世307

(二)南部中更新世311

(三)西部中更新世313

(四)中更新世地史概要314

五、中国晚更新世315

(一)北部晚更新世315

(二)南部晚更新世319

(三)西部晚更新世322

(四)晚更新世地史概要322

六、中国全新世324

(一)北部全新世324

(二)南部全新世326

(三)西部全新世327

(四)全新世地史概要327

第十六章 中国第四纪研究中的几个问题330

一、中国第四纪冰期330

二、中国第四纪海进与海相第四纪地层332

(一)华北平原333

(二)河北蔚县一怀来盆地333

(三)运城盆地335

(四)苏北及长江三角洲335

(五)台湾地区337

(六)广东沿岸及海南岛337

三、中国南方第四纪红土338

四、中国第四纪火山活动340

(一)北部第四纪火山岩340

(二)南部第四纪火山岩340

(三)西部第四纪火山岩341

五、中国第四纪砂矿341

第五部分 研究方法343

第十七章 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研究方法343

一、野外观察研究343

(一)露头观察描述343

(二)地貌、第四纪地质剖面图347

二、第四纪地质图349

(一)第四纪地质图内容349

(二)第四纪地质图表示方法349

(三)第四纪地质图的几种表示手段350

三、地貌图350

(一)普通地貌图350

(二)地形形态图352

四、遥感技术在地貌、第四纪地质研究中的应用352

(一)对航片与卫片的评价352

(二)航片与卫片的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的判释标志353

(三)航片、卫片的地貌判释354

(四)航片、卫片的第四纪地质判释356

五、其他方法简介359

(一)频率分析359

(二)相关分析361

(三)年代学方法362

(四)古温度研究法364

(五)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367

附录1.地貌基本形态的成因分类表369

附录2.地貌形态组合分类表372

主要参考文献374

1981《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杜恒俭主编 1981 北京:地质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白城地区地下水及第四纪地质(1985 PDF版)
白城地区地下水及第四纪地质
1985 北京:地质出版社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1981 PDF版)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1981 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教研室
第四纪地质学讲义  下(1957 PDF版)
第四纪地质学讲义 下
1957 北京地质勘探学院;普通地质教研室
地质学及水文地质学( PDF版)
地质学及水文地质学
地貌及第四纪研究进展(1991 PDF版)
地貌及第四纪研究进展
1991 北京:测绘出版社
第四纪勤植物群及人类的发展(1955 PDF版)
第四纪勤植物群及人类的发展
1955 北京:科学出版社
第四纪地质学(1983 PDF版)
第四纪地质学
1983 北京:地震出版社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1994 PDF版)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
1994 北京:地质出版社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  下(1994 PDF版)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 下
1994 北京:地质出版社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  上(1994 PDF版)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 上
1994 北京:地质出版社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1991 PDF版)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1991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四纪地质学概论(1990 PDF版)
第四纪地质学概论
1990 北京:地质出版社
第四纪地质(1987 PDF版)
第四纪地质
1987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地貌学(1978 PDF版)
地貌学
1978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1981 PDF版)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1981 北京:地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