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生物学》求取 ⇩

第一章牙齿矿化组织和骨1

第一节 牙齿发育简述1

第二节 牙釉质3

一、釉质的化学特性4

二、釉质的组织结构5

第三节 牙本质9

一、牙本质的理化特性9

(二)牙本质小管10

(一)牙本质增生线10

二、牙本质的结构10

(三)罩牙本质11

(四)髓周牙本质11

(五)管间、管周、球状和球间牙本质12

(六)原发、继发和第三牙本质12

(七)托姆斯粒层13

三、牙本质的神经分布和敏感性13

(一)细胞14

一、牙骨质的基本结构14

第四节 牙骨质14

(二)胞外基质15

二、牙骨质的类型15

(一)按牙骨质内有无细胞分类15

(二)按纤维来源以及有无细胞分类16

三、釉牙骨质界16

第五节 骨17

一、细胞17

二、骨基质18

三、骨的结构类型20

四、牙槽骨20

第二章口腔粘膜上皮的结构与功能22

第一节 口腔上皮的结构22

一、口腔上皮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结构22

(一)细胞核22

(二)内质网和核蛋白体22

(三)线粒体22

二、口腔上皮的组织结构23

(七)细胞间质和张力丝23

(一)角化上皮23

(四)高尔基复合体23

(六)细胞间连接23

(五)溶酶体23

(二)非角化上皮24

三、非角质形成细胞25

(一)朗罕细胞25

(二)黑色素细胞25

(三)梅克尔细胞25

(二)基底复合物的成分来源与功能26

(一)结构26

四、基底复合物26

第二节 口腔上皮的细胞更新27

一、上皮的增殖细胞27

二、细胞周期27

三、更新节律27

六、上皮更新的速率28

(三)表皮生长因子28

(二)皮质类固醇激素28

(一)肾上腺素28

五、全身因素对上皮增殖的影响28

四、控制细胞增殖和成熟的机制28

七、上皮更新的年龄因素29

第三节 口腔上皮的生化特征29

一、上皮的化学成分29

(一)张力丝和角蛋白29

(二)透明角质颗粒30

(三)细胞膜30

(四)脂质30

(五)糖蛋白复合物30

二、上皮的代谢31

(一)能量转换31

(二)合成代谢31

(三)细胞溶解31

一、腺泡33

第三章唾液腺和唾液33

第一节 唾液腺组织学33

(一)浆液性腺泡34

(二)粘液性腺泡34

(三)混合性腺泡35

二、导管系统35

(一)闰管35

(二)纹管35

(三)排泄管35

三、肌上皮细胞36

四、神经支配36

第二节 唾液分泌与收集37

一、唾液收集方法37

二、影响唾液分泌的因素38

(一)流速38

(五)年龄、性别和种族39

(四)遗传的作用39

(三)饮食39

(二)腺体类型39

第三节 唾液成分与功能40

一、唾液电解质40

(一)分泌机制40

(二)唾液主要电解质41

二、蛋白质44

(一)分泌过程44

(二)成分45

(三)其他大分子物质52

三、功能52

第四章痛觉、温度觉、触觉、味觉和嗅觉56

第一节 痛觉56

一、刺激和测量56

二、痛觉理论57

(一)特异学说57

(二)闸门控制学说57

(一)一级传入机制58

(二)脑干58

三、传入通路及机制58

(三)丘脑和大脑皮层59

四、口腔颌面部的特殊疼痛59

(一)牵涉痛59

(二)颞下颌关节疼痛功能紊乱综合征59

(三)三叉神经痛60

(四)牙痛60

一、刺激和测量63

第二节 温度觉63

二、一级传入机制64

(一)解剖学方面64

(二)生理学方面64

三、中枢通路及机制65

第三节 触觉65

一、刺激和测量65

(一)皮肤和粘膜65

(一)解剖学方面66

二、一级传入机制66

(二)牙周组织和颞下颌关节66

(二)生理学方面67

三、中枢通路及机制67

(一)一级传入通路67

(二)脑干67

第四节 味觉和嗅觉68

(一)一般特征和测量68

一、味觉68

(四)大脑皮层68

(三)丘脑68

(二)一级传入机制69

(三)中枢通路及机制70

(四)改变味觉的因素70

二、嗅觉70

第五章咀嚼、吞咽及其相关活动72

第一节 口腔颌面部神经生理基础72

一、肌肉72

(一)肌梭73

三、肌肉感受器和初级传入纤维73

二、运动单位73

(二)腱器官74

(三)传入通道与中枢调节74

第二节 神经反射75

一、简单反射活动75

(一)一般特征75

(二)颌反射75

(三)面部反射77

(五)咽、喉及腭反射78

(四)舌反射78

二、中枢调节和外周感觉调节79

(一)中枢调节79

(二)感觉调节80

第三节 咀嚼80

一、一般特征80

二、咀嚼效率与消化81

三、下颌运动81

五、咀嚼运动的类型82

四、咀嚼运动82

七、咀嚼的神经控制83

八、中枢和外周感觉调节与?关系83

(一)咬合运动83

六、咀嚼时的肌肉活动83

(二)息止颌位84

第四节 吞咽84

一、一般特征84

二、吞咽运动85

四、吞咽的中枢机制与外周感觉调节86

三、吞咽中的肌肉活动86

第六章口腔免疫体系87

一、唾液屏障87

(一)唾液88

(二)龈沟液90

二、粘膜物理屏障92

三、免疫细胞屏障93

六、口腔内免疫影响因素94

四、免疫球蛋白屏障94

五、口腔耐受性94

第七章药物与口腔副作用96

第一节 药物的唾液分泌96

一、唾液中药物水平的检测97

二、唾液中药物的浓度98

第二节 药物的口腔副作用99

一、苯妥英钠性牙龈增生99

三、四环素与四环素牙100

二、抗生素引起的口腔菌群失调100

四、洗必泰的口腔着色101

五、皮质激素治疗的口腔表现102

六、甾体类激素的口腔表现102

七、引起口腔干燥的药物103

八、引起多涎的药物104

第三节 牙髓局部用药的生物学反应105

一、牙髓用药105

(一)对牙髓组织无刺激作用的药物105

(二)影响牙髓活性的药物106

(一)具有组织相容性的药物107

二、根管消毒药物107

(二)对根尖周组织产生刺激作用的药物109

第八章营养与口腔健康110

第一节 营养与口腔组织的生长发育110

一、营养对口腔硬组织生长发育的影响111

(一)牙齿硬组织111

(二)骨组织111

(二)口腔上皮112

二、营养对口腔软组织生长发育的影响112

(一)唾液腺112

第二节 营养与组织损伤和修复113

一、营养与组织损伤113

二、营养与组织修复113

第三节 营养与感染114

一、宿主、致病原和营养之间的关系114

三、营养不良与口腔感染115

二、营养与口腔防御机制115

第四节 营养与龋病116

一、碳水化合物与龋病关系的研究116

(一)流行病学调查116

(二)动物研究117

(三)人体研究117

二、蔗糖对龋病发生的独特作用117

三、蛋白质的作用118

(一)氟化物119

四、矿物质的作用119

(二)钙、磷和磷酸盐120

(三)钙、磷比例120

(四)镁120

五、维生素的作用120

六、其他营养物质的作用121

(一)微量元素121

(二)脂类121

(一)唾液和龈沟液122

一、营养因素对牙周病发生的可能机制122

第五节 营养与牙周病122

(二)龈沟上皮的屏障功能123

(三)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和特异性免疫反应123

二、特殊营养物质的作用124

(一)蛋白质的作用124

(二)维生素的作用124

(三)矿物质的作用125

(一)唇126

(二)舌126

一、营养不良的口腔粘膜表征126

二、营养不良与口腔粘膜组织的改变126

第六节 营养与口腔粘膜病126

(三)颊和腭粘膜127

第九章口腔微生物128

第一节 口腔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128

一、口腔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128

(一)有益作用128

二、口腔环境及微生态系统129

(二)损害作用129

(一)口腔生态学130

(二)口腔微生态环境130

第二节 口腔微生物的发育131

一、口腔微生物的获得131

二、附着与定植132

(一)影响附着的因素132

(二)细菌附着机制132

第三节 口腔天然菌群133

一、革兰阳性球菌134

(一)链球菌属134

(二)厌氧球菌136

(三)葡萄球菌和微球菌136

二、革兰阴性球菌136

(一)韦永菌136

(二)放线菌137

(一)乳杆菌属137

(二)奈瑟菌属137

三、革兰阳性杆菌137

(三)罗氏菌138

(四)马氏丝杆菌138

(五)蛛网菌属138

(六)双歧杆菌138

(七)丙酸菌属138

四、革兰阴性厌氧杆菌139

(一)类杆菌属139

(九)真杆菌属139

(八)棒状杆菌属139

(二)梭状杆菌属140

(三)纤毛菌属141

(四)沃康菌属141

(五)月形单孢菌属141

(六)竹节菌属141

(七)弯曲杆菌属141

五、革兰阴性兼性厌氧杆菌141

(二)放线杆菌属142

(一)嗜血菌属142

(三)嗜碳酸噬纤维菌属143

(四)埃氏腐蚀菌143

(五)肠道杆菌和假单孢菌属143

六、螺旋体属143

七、支原体144

八、真菌144

十、原虫145

九、病毒145

第十章口腔细菌的糖代谢146

第一节 糖的分解代谢147

一、细菌细胞外的糖分解147

(一)细菌降解多糖的能力147

(二)细胞外蔗糖酶与蔗糖的降解148

二、细菌细胞对糖的摄取148

(一)透性酶转运系统148

(二)磷酸转移酶系统148

三、细菌细胞内的糖分解149

(一)糖酵解途径150

(二)磷酸戊糖途径与恩特纳—道德洛夫途径152

(三)糖原分解154

(四)丙酮酸与糖代谢的终末产物154

四、口腔微生物的能量贮存155

第二节 糖的合成代谢157

一、细胞内聚合物157

(一)细胞内多糖的合成157

(一)葡糖基转移酶与葡聚糖158

(二)细胞内多糖的作用158

二、细胞外聚合物158

(二)果糖基转移酶与果聚糖161

第三节 糖代谢的调节161

一、限速酶161

二、 乳酸阀门”162

(二)核酸的组成、分布及基本化学结构164

一、生命的主要遗传物质—DNA164

(一)遗传物质的认识164

第十一章分子遗传与口腔疾病164

第一节 分子遗传学基础164

(三)DNA结构模型165

二、DNA的复制165

(一)DNA复制中的几个概念165

(二)DNA复制的方式166

(一)RNA的类型167

(二)RNA的生物合成——转录167

三、基因表达167

(三)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168

四、中心法则170

五、基因表达的调节171

第二节 分子克隆技术172

一、分子克隆常用材料172

二、分子克隆的主要步骤172

第三节 分子克隆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173

一、变形链球菌属致龋毒力因子173

(一)葡糖基转移酶174

(二)其他介异变形链球菌粘附的因子176

(三)变形链球菌致龋的毒力因子177

二、核酸杂交法检测牙周病相关细菌178

(一)概述178

(二)核酸杂交的分子基础178

(三)探针178

(四)控针的标记179

(五)探针的验证180

(六)核酸杂交的应用及临床意义180

第二节 牙菌斑与龋病181

一、获得性膜的生物学特性181

第十二章龋病的生物学基础181

第一节 概述181

二、菌斑形成的动力学过程182

三、菌斑细菌间的相互作用183

四、菌斑糖代谢184

(一)糖的分解代谢184

(二)糖的合成代谢185

(二)菌斑液的组成187

五、菌斑的细胞外液187

(一)牙菌斑液相的概念187

(三)菌斑细胞外液及其与龋病的关系188

六、控制菌斑的途径及进展189

(一)化学方法189

(二)免疫方法190

第三节 龋齿发生的化学动力学过程192

一、牙釉质的化学组成与结构192

二、有机酸的产生及扩散192

三、釉质溶解的化学反应过程193

四、釉质脱矿的速度194

五、初期龋的表层下脱矿195

第四节 再矿化196

一、初期釉质龋的再矿化196

(二)氟化物197

(三)菌斑pH值197

二、影响再矿化的生物学因素197

(一)唾液中钙和磷酸离子的作用197

(四)食物198

(五)牙面获得性膜198

(一)成牙本质细胞层199

(四)固有牙髓199

(二)少细胞层199

(三)多细胞层199

一、牙髓的形态学分层199

第一节 牙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199

第十三章牙髓病的生物学基础199

二、牙髓的细胞200

(一)成牙本质细胞200

(二)成纤维细胞200

(三)其他细胞200

三、牙髓纤维201

四、牙髓基质201

五、牙髓的神经分布202

六、牙髓的微循环202

八、牙髓的增龄变化203

七、牙髓组织的新陈代谢203

九、牙髓的功能204

第二节 牙髓对龋损和牙体治疗的反应204

一、牙髓对龋损的反应204

二、牙髓对牙体治疗的反应205

(一)局部应用麻醉药物对牙髓的影响205

(二)备洞对牙髓的影响205

(三)窝洞洁净剂、消毒药物和酸蚀剂对牙髓的影响206

(四)充填材料对牙髓的影响207

(五)牙髓对牙体治疗的综合反应208

第三节 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微生物学209

一、牙髓病和根尖周病中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209

二、牙髓和根尖周组织感染的途径211

(一)牙本质小管211

三、髓腔感染的控制212

(二)冲洗液和根管内药物的使用212

(一)手术野的隔离212

(三)牙周膜212

(二)牙髓直接暴露212

(四)血源性感染212

(三)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213

(四)概管充填213

(五)全身用药213

一、牙龈214

(一)正常牙龈214

第一节 牙周组织学及生理学特点214

第十四章牙周病的生物学基础214

(二)牙龈上皮和结缔组织215

(三)龈沟和龈牙结合215

(四)龈沟液216

(五)牙龈的防御机制217

(六)龈牙结合的根方移位217

二、牙周支持组织218

(一)牙骨质218

(二)牙槽骨(突)219

(三)牙周膜220

一、非特异性菌斑学说221

第二节 牙周炎的病因学说221

二、特异性菌斑学说222

三、研究进展222

第三节 牙周炎的微生物因素223

一、微生物因素的概念问题223

二、龈下菌斑的生态学223

(一)随着性龈下菌斑224

(二)非符着性龈下菌斑224

(三)龈下菌斑与牙周炎活跃性的关系224

三、牙周炎相关细菌224

(一)培养研究225

(二)龈下微生物的致病性研究226

(三)抗生素研究227

第四节 牙周炎的宿主因素227

一、慢性龈炎及成人慢性牙周炎227

(一)宿主反应对机体的保护作用228

(二)宿主反应对机体的破坏作用228

三、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230

二、局限型青少年牙周炎230

第十五章无牙颌口腔的变化232

第一节 口腔粘膜的增龄改变232

一、覆盖口腔的粘膜232

(一)正常口腔粘膜的分布232

(二)覆盖在无牙颌骨上的粘膜232

(三)戴义齿患者的口腔粘膜233

(四)口腔粘膜与年龄的关系233

一、无牙颌牙槽嵴吸收的规律235

(一)骨形态的改变235

第二节 剩余牙槽嵴吸收的病理学235

二、组织改变的原因235

(二)骨吸收后与软组织关系的改变236

二、剩余牙槽嵴的病理学237

(一)肉眼观237

(二)显微病理学237

第三节 牙槽嵴吸收的病因学238

(一)解剖因素239

(二)代谢因素239

(三)机械因素241

(四)其他因素242

第十六章口腔颌面部厌氧菌感染244

第一节 一般概念245

一、厌氧生活245

二、氧和氧化还原电位作用245

三、厌氧感染的协同作用245

四、厌氧感染的特征246

第二节 口腔厌氧菌246

一、核梭杆菌246

二、产黑色素类杆菌247

三、革兰阳性厌氧球菌247

四、放线菌248

五、螺旋体248

六、韦永球菌249

二、标本转送250

三、实验室处理250

第三节 厌氧菌的细菌学鉴定250

一、标本收集250

(四)脓肿形成和组织坏死251

(一)切排和引流251

二、治疗251

(七)一般抗生素无效251

(五)革兰染色251

(六)一般培养法无效251

(三)气体形成251

(二)恶臭251

(一)感染的部位和特征251

一、特征251

第四节 厌氧菌感染的诊治251

(二)抗菌药物的选择252

第十七章唇腭裂的生物学基础254

第一节 唇腭裂的多基因遗传254

第二节 化学致畸与唇腭裂255

一、药物致畸255

二、化学物质的致畸机制255

一、正常人和唇裂患者口轮匝肌的解剖257

第三节 唇腭裂的解剖学基础257

二、正常人和腭裂患者腭肌的解剖258

三、腭裂功能性修复的解剖学基础259

第四节 唇腭裂患者的免疫状态260

第五节 腭裂成形术对牙、?、颌发育的影响261

一、唇腭裂患者牙、?、颌畸形发育的影响因素261

二、腭成形术对牙、?、颌发育影响的生物学基础262

三、腭裂成形术影响牙、?、颌发育的形态特点262

第十八章颞下颌关节的生理及功能264

第一节 颞下颌关节的解剖生理学264

一、关节窝与关节结节264

二、髁状突265

三、关节盘265

四、关节囊与关节腔266

第二节 颞下颌关节的功能运动267

一、下颌的开闭运动267

五、关节韧带267

二、下颌的前后运动269

三、下颌的侧向运动269

第三节 颞下颌关节的血液供应及神经支配269

第四节 关节内紊乱270

第十九章骨移植生物学基础及其在口腔科的应用272

第一节 骨的解剖生理272

一、骨的组织学272

二、骨的发生与生长273

三、骨再生的细胞学机制274

第二节 移植骨的愈合与成活机制274

一、移植骨的愈合与再血管化274

二、移植骨植入后新骨形成的机制275

(一)骨诱导学说275

(二)骨生成学说275

(二)同系异体骨移植276

(一)自体骨移植276

(三)同种异体骨移植276

第三节 骨移植的种类与临床应用的基本条件276

(三)爬行替代学说276

一、骨移植的种类276

(四)异种骨移植277

二、移植骨应具备的基本性质277

三、植骨成功的基本条件277

第四节 骨移植在口腔科的应用277

一、自体骨移植277

(二)血管化的自体骨移植278

(一)自体颗粒性骨髓—松质骨移植278

(三)非血管化的自体骨移植279

二、同种异体骨移植280

(一)同种异体骨移植的免疫学280

(二)降低同种异体骨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方法及措施280

(三)同种异体骨移植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281

三、异种骨移植282

一、创伤愈合方式和类型283

(一)创伤愈合方式283

第二十章口腔创伤愈合生理283

(二)创伤愈合类型284

二、创伤愈合的分期及组织学变化284

(一)炎性期285

(二)血管新生期285

(三)成纤维细胞增生期286

(四)结缔组织修复期286

(五)上皮再生期286

(七)瘢痕改建期287

(六)伤口收缩期287

三、口腔组织创伤的愈合288

(一)拔牙创口的愈合288

(二)牙根折断的愈合288

(三)颌骨骨折的愈合289

四、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290

(一)影响创伤愈合的全身性因素290

(二)影响创伤愈合的局部性因素291

(三)影响创伤愈合的其他因素291

五、创伤愈合研究的进展292

主要参考文献293

1996《口腔生物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樊明文主编 199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口腔科学(1973 PDF版)
口腔科学
1973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学院
口腔科学( PDF版)
口腔科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新编口腔生理学  上( PDF版)
新编口腔生理学 上
口腔生化学( PDF版)
口腔生化学
口腔解剖生理学(1979 PDF版)
口腔解剖生理学
197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口腔解剖生理学(1986.10 PDF版)
口腔解剖生理学
1986.10 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
口腔生物学基础(1988 PDF版)
口腔生物学基础
1988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口腔科学(1999 PDF版)
口腔科学
1999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口腔劳动卫生学(1990 PDF版)
口腔劳动卫生学
1990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口腔生物力学(1996 PDF版)
口腔生物力学
1996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口腔微生物学及实用技术(1993 PDF版)
口腔微生物学及实用技术
1993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口腔疾病的微生物学基础(1999 PDF版)
口腔疾病的微生物学基础
199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口腔科学(1992 PDF版)
口腔科学
1992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口腔科学(1997 PDF版)
口腔科学
1997 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口腔科学(1974 PDF版)
口腔科学
1974 北京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