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考试指定用书 计算机网络 高级》
作者 | 胡道元 编者 |
---|---|
出版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57 |
出版时间 | 1999(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302035741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664292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篇数据通信1
第1章数据通信与传输1
1.1 数据通信模型1
1.2传输概念2
1.2.1 时域概念2
1.2.2 频域概念4
1.2.3 数据率和频带的关系5
1.3 模拟数据传输和数字数据传输7
1.4传输损害8
1.4.1 传输损害分类8
1.4.2 信噪比9
第2章数据调制与编码10
2.1 调制与编码原理10
2.2 模拟数据的模拟信号调制10
2.3 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调制12
2.4 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13
2.5 模拟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14
第3章多路复用16
3.1 多路复用技术16
3.2频分多路复用17
3.2.1 频分多路复用技术17
3.2.2 FDM的其他应用18
3.3时分多路复用21
3.3.1 时分多路复用技术21
3.3.2 隔位扫描技术22
3.3.3 隔字符扫描技术22
3.3.4 数字信号分级23
3.3.5 T1多路复用器24
3.3.6 SONET/SDH24
3.4 统计时分多路复用25
第4章数据交换26
4.1线路交换技术26
4.1.1 空分交换26
4.1.2 时分交换28
4.2分组交换技术32
4.2.1 分组交换的原理32
4.2.2 分组交换技术33
4.2.3 外部的和内部的操作36
4.3帧中继交换37
4.3.1 帧中继原理37
4.3.2 帧中继的应用38
4.4信元交换技术38
4.4.1 异步转移模式(ATM)基本原理38
4.4.2 ATM交换和控制40
第5章数据链路控制43
5.1流控技术43
5.1.1 停-等流控43
5.1.2 滑动窗口流控44
5.2差错检测46
5.2.1 奇偶校验46
5.2.2 循环冗余检错(CRC)47
5.3差错控制48
5.3.1 停-等ARQ49
5.3.2 Go-Back-N ARQ49
5.3.3 Selective-Reject ARQ50
5.4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51
5.4.1 基本特征51
5.4.2 帧结构51
5.4.3 HDLC操作53
5.5其他数据链路控制协议55
5.5.1 LAP B55
5.5.2 LAP D55
5.5.3 逻辑链路控制(LLC)56
5.5.4 帧中继57
5.5.5 异步传输模式(ATM)57
第二篇局域网与广域网58
第6章局域网体系结构及协议58
6.1 LAN参考模型58
6.2逻辑链路控制协议63
6.2.1 网络层/LLC子层界面服务规范64
6.2.2 LLC子层/MAC子层界面服务规范65
6.2.3 LLC协议数据单元结构PDU66
6.2.4 LLC协议的型和类66
6.2.5 LLC协议的元素66
6.3CSMA/CD介质访问控制协议71
6.3.1 MAC服务规范72
6.3.2 介质访问控制的帧结构72
6.3.3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73
6.3.4 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形式描述74
6.3.5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和邻近层的接口77
6.4标记环介质访问控制协议78
6.4.1 MAC服务规范79
6.4.2 介质访问控制帧结构79
6.4.3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82
6.4.4 MAC有限状态机82
第7章网络性能评价83
7.1建模和性能评价83
7.1.1 两种基本方法83
7.1.2 局域网特性83
7.1.3 单服务器队列84
7.1.4 排队网络模型84
7.1.5 建模基本结果85
7.2LAN的性能评价88
7.2.1 基本参量88
7.2.2 传播延迟和数据率的效应88
7.2.3 吞吐率特性90
7.2.4 最大数据率的计算92
7.2.5 延迟特性93
7.2.6 延迟-吞吐率特性95
第8章高速局域网99
8.1 发展高速局域网的驱动因素99
8.2FDDI网99
8.2.1 数据编码100
8.2.2 时钟偏移101
8.2.3 可靠性101
8.2.4 FDDI帧格式101
8.2.5 容量分配102
8.3基于交换技术的网络104
8.2.1 交换网结构104
8.2.3 全双工以太网106
8.3.3 多媒体107
8.4千兆位以太网108
8.4.1 千兆位以太网规程和标准108
8.4.2 交换式LAN结构的千兆位以太网109
8.5 ATM局域网111
8.6无线局域网113
8.6.1 IEEE802.11体系结构113
8.6.2 物理介质规范113
8.6.3 介质访问控制114
8.6.4 分布协调功能(DCF)114
8.6.5 点协调功能(PCF)116
第9章网络互连117
9.1网络互连的要求和结构方案117
9.1.1 网络互连的要求117
9.1.2 结构方案118
9.2.网桥119
9.2.1 局域网互连的需要119
9.2.2 桥的工作原理120
9.2.3 路径选择算法123
9.2.4 性能评价125
9.3 X. 75协议126
9.4网间协议IP128
9.4.1 IP操作128
9.4.2 网间协议——IP130
9.5 协议转换132
9.6IEEE802互联网规范134
9.6.1 单个局部网络134
9.6.2 两个局部网络互连135
9.6.3 局部网络和远程网络互连136
9.6.4 两个局部网通过远程网互连136
第10章广域网138
10.1计算机交换分机(CBX)138
10.1.1 CBX的发展138
10.1.2 CBX的结构139
10.2ISDN交换系统141
10.2.1 ISDN协议参考模型141
10.2.2 ISDN交换系统142
10.3X. 25分组交换网144
10.3.1 X. 25分层协议144
10.3.2 虚电路服务144
10.3.3 分组格式146
第11章高速广域网149
11.1 发展高速广域网的驱动因素149
11.2帧中继网149
11.2.1 帧中继协议结构149
11.2.2 帧中继呼叫控制150
11.2.3 用户数据传输154
11.2.4 网络功能156
11.3ATM网157
11.3.1 ATM协议参考模型图157
11.3.2 ATM层158
11.3.3 ATM物理层159
11.3.4 ATM适配层160
11.4ATM LAX仿真161
11.4.1 ATM LAN仿真原理161
11.4.2 协议结构162
11.4.3 仿真LAN163
第12章通信体系结构与协议166
12.1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166
12.1.1 协议和体系结构166
12.1.2 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166
12.2传送层服务及协议168
12.2.1 ISO传送层标准169
12.2.2 传送层服务169
12.2.3 协议格式170
12.2.4 协议机制170
12.3会话层服务及协议171
12.3.1 会话层服务171
12.3.2 会话层协议173
12.4表示层服务与协议175
12.4.1 表示层功能175
12.4.2 表示层服务176
12.4.3 表示层协议177
12.5应用层服务及协议178
12.5.1 应用层模型178
12.5.2 公共应用服务元素(CASE)179
12.5.3 特定应用服务元素(SASE)179
第13章网络计算环境184
13.1网络计算模式的发展184
13.1.1 以大型机为中心的计算模式184
13.1.2 以服务器为中心的计算模式184
13.1.3 小型化和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的出现184
13.2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的特点186
13.2.1 客户机的特点186
13.2.2 服务器的特点187
13.2.3 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的特点187
13.3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中间件189
13.3.1 中间件产生的背景189
13.3.2 中间件的功能与作用189
13.4 客户机/服务器类型190
13.5网络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与选择191
13.5.1 网络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191
13.5.2 选择网络操作系统的准则192
13.5.3 服务器操作系统的选择193
13.6分布计算环境(DCE)194
13.6.1 DCE的定义194
13.6.2 DCE的特征195
第14章网络管理技术196
14.1网络管理解决方案197
14.1.1 网络管理功能197
14.1.2 网络管理模式与管理体系200
14.1.3 网络管理的标准203
14.2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204
14.2.1 SNMP网络管理模型205
14.2.1 抽象语法表示(ASN.I)205
14.2.3 管理信息结构(SMI)215
14.2.4 常用管理信息库(MIBⅡ)218
14.2.5 SNMP协议数据模式与工作模式219
14.3网络管理系统221
14.3.1 HP的Open View221
14.3.2 IBM的NetView222
14.3.3 Sun的SunNet Manager223
14.3.4 Cabletron的SPECTRUM224
14.4网络管理和维护226
14.4.1 VLAN管理226
14.4.2 WAN接入管理227
14.4.3 网络故障诊断和排除228
14.4.4 网络管理工具230
第三篇Internet与Intranet232
第15章协议分层与IP232
15.1TCP/IP的分层232
15.1.1 TCP/IP分层模型232
15.1.2 TCP/IP分层工作原理233
15.1.3 TCP/IP模型的分界线234
15.1.4 复用和分解234
15.2IP协议235
15.2.1 Internet体系结构235
15.2.2 IP数据报235
15.2.3 IP数据报选项236
15.3IP数据报的路由选择237
15.3.1 IP数据报的直接传送和间接传送237
15.3.2 IP路由选择表与算法237
15.4差错与控制报文协议(ICMP)239
15.4.1 ICMP机制239
15.4.2 ICMP报文格式240
第16章用户数据报与可靠数据传输协议242
16.1用户数据报协议(UDP)242
16.1.1 UDP协议功能242
16.1.2 UDP报文格式242
16.1.3 UDP的协议分层与封装243
16.1.4 UDP的复用、分解与端口243
16.2可靠的数据流传输244
16.2.1 可靠数据流传输服务特性244
16.2.2 可靠数据流传输服务的实现245
16.3传输控制协议(TCP)246
16.3.1 TCP功能246
16.3.2 TCP报文格式247
16.3.3 TCP的操作248
16.4基于套接字的进程之间通信249
16.4.1 客户/服务器模式的通信249
16.4.2 进程通信基本概念250
16.4.3 进程通信的系统调用和库程序252
第17章路由选择算法与协议261
17.1 核心路由器体系结构261
17.2路由选择算法262
17.2.1 距离矢量路由选择262
17.2.2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262
17.3 自治系统262
17.4内部网关协议263
17.4.1 路由选择信息协议(RIP)264
17.4.2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264
17.5外部网关协议267
17.5.1 外部网关协议(EGP)267
17.5.2 边界网关协议(BGP)269
第18章Internet地址和域名系统272
18.1Internet地址272
18.1.1 Internet地址结构272
18.1.2 Internet地址映射273
18.2Internet域名系统274
18.2.1 域名系统原理274
18.2.2 域名的分级275
18.2.3 Internet域名275
18.2.4 域名和地址的映射276
18.3Internet地址空间的扩展277
18.3.1 IP的更新277
18.3.2 Ipv6数据报格式277
18.3.3 Ipv6地址空间278
第19章企业网络计算281
19.1 企业网络计算的背景和挑战281
19.2企业网络计算的组成和特性282
19.2.1 企业网络计算的组成282
19.2.2 企业网络计算的特性282
19.3开放系统283
19.3.1 开放系统定义283
19.3.2 驱动开放系统发展的基本要素283
19.3.3 开放系统标准284
19.4企业网络开放系统集成技术286
19.4.1 FRAMEWORK——应用开发和运行环境286
19.4.2 信息系统与网络计算286
19.4.3 开放系统对用户策略的影响288
19.5 开放系统环境应用可移植框架289
19.6 向企业网络计算环境过渡290
第20章Intranet与新经济291
20.1智能联网年代的核心——信息基础设施291
20.1.1 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291
20.1.2 信息产业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产业291
20.1.3 电子信息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牌292
20.1.4 什么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292
20.1.5 NII的基本组成293
20.1.6 NII的层次结构293
20.2智能联网年代的技术革命294
20.2.1 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294
20.2.2 从传统的半导体到微处理器295
20.2.3 从主机系统结构到客户机/服务器结构295
20.2.4 网络容量从窄频到宽频295
20.2.5 访问设备从笨设备到信息设备296
20.2.6 从单媒体到多媒体297
20.2.7 从专用系统到开放系统297
20.2.8 从无智能网络到智能网络298
20.2.9 从手工式的软件开发到面向目标的计算298
20.2.10 从GUI到MUI,MUD和MOO298
20.3智能联网年代形成的新经济主要特征299
20.3.1 新经济主要特征299
20.3.2 数字化经济的强大生命力301
20.3.3 网络化经济的新模式302
20.4 Intranet的形成303
20.5Intranet的建立304
20.5.1 Intranet建立的两种模式304
20.5.2 建立Intranet306
第21章Internet与Intranet信息服务310
21.1环球信息网WWW(又称万维网)310
21.1.1 环球信息网(WWW)的特点310
21.1.2 环球信息网的基本概念311
21.2动态Web文档与CGI技术314
21.2.1 Web文档的三种基本形式314
21.2.2 动态文档的实现315
21.2.3 通用网关接口(CGI)315
21.3活动Web文档和Java技术316
21.3.1 活动文档技术316
21.3.2 Java技术316
21.4Gopher服务317
21.4.1 Gopher服务317
21.4.2 Gopher协议317
21.4.3 Gopher协议支持的服务319
21.5WAIS(广域信息服务)320
21.5.1 WAIS系统基本概念320
21.5.2 Free WAIS系统321
第22章信息系统安全325
22.1安全服务及安全机制325
22.1.1 ISO/OSI的安全服务及安全机制325
22.1.2 Intranet网络安全需求325
22.2 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结构327
22.3 信息系统安全评估准则327
22.4 密码学基本原理329
22.5 评估增长的安全操作代价331
第23章网络安全技术333
23.1 网络安全层次模型333
23.2 防火墙技术334
23.3 IP层安全性335
23.4 传输层安全性337
23.5 应用层的安全性338
23.6 WWW应用安全技术341
第24章DCE安全技术344
24.1 DCE安全服务概述344
24.2 DCE安全模型345
24.3 DCE安全服务器组成346
24.4 凭据(ticket)和身份认证标记(authenticator)347
24.5 安全RPC348
24.6 访问控制列表(ACL)350
24.7基于DCE的WebST技术351
24.7.1 WebST的客户机和服务器模型351
24.7.2 应用服务器352
24.7.3 WebST网关和代理服务器353
24.7.4 WebST RPC和防火墙356
1999《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考试指定用书 计算机网络 高级》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胡道元 1999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指南
- 1997 青岛:青岛出版社
-
- 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考试指定用书 程序设计(高级程序员级)
- 1999年08月第1版
-
- 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考试大纲
- 1997.04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 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考试指定用书 数据库技术(初级)
- 1999年09月第1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计算机软件测试技术
- 1992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 日本计算机水平考试指南 高级
- 1992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1996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 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
- 1998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 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
- 1999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
- 1998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
- 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
- 1999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
- 计算机网络 初级
- 1999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 计算机等级考试教程 三级B 微机系统基础知识
- 1996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