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高级》求取 ⇩

目 录1

第一篇数据通信1

第1章数据通信与传输1

1.1数据通信模型1

1.2传输概念2

1.2.1 时域概念2

21.2.1 Web文档的三种基本形式 314

1.2.2频域概念4

1.2.3数据率和频带的关系5

1.3模拟数据传输和数字数据传输7

1.4传输损害8

1.4.1传输损害分类8

1.4.2信噪比9

第2章数据调制与编码10

2.1 调制与编码原理10

2.2模拟数据的模拟信号调制10

2.3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调制12

2.4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13

2.5模拟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14

第3章多路复用16

3.1 多路复用技术16

3.2频分多路复用17

3.2.1频分多路复用技术17

3.2.2 FDM的其他应用18

3.3.1 时分多路复用技术21

3.3时分多路复用21

3.3.2隔位扫描技术22

3.3.3 隔字符扫描技术22

3.3.4数字信号分级23

3.3.5 T1多路复用器24

3.3.6 SONET/SDH24

3.4统计时分多路复用25

第4章数据交换26

4.1线路交换技术26

4.1.1 空分交换26

4.1.2时分交换28

4.2分组交换技术32

4.2.1分组交换的原理32

4.2.2分组交换技术33

4.2.3外部的和内部的操作36

4.3.1帧中继原理37

4.3帧中继交换37

4.3.2帧中继的应用38

4.4信元交换技术38

4.4.1异步转移模式(ATM)38

基本原理38

4.4.2 ATM交换和控制40

第5章数据链路控制43

5.1流控技术43

5.1.1 停-等流控43

5.1.2滑动窗口流控44

5.2 差错检测46

5.2.1奇偶校验46

5.2.2 循环冗余检错(CRC)47

5.3差错控制48

5.3.1停-等ARQ49

5.3.2 Go-Back-N ARQ49

5.3.3 Selective-Reject ARQ50

5.4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51

5.4.1基本特征51

5.4.2帧结构51

5.4.3 HDLC操作53

5.5.2 LAP D55

5.5.1 LAP B55

5.5其他数据链路控制协议55

5.5.3逻辑链路控制(LLC)56

5.5.4 帧中继57

5.5.5 异步传输模式(ATM)57

第二篇局域网与广域网58

第6章局域网体系结构及协议58

6.1 LAN参考模型58

6.2逻辑链路控制协议63

6.2.1 网络层/LLC子层界面64

服务规范64

6.2.2 LLC子层/MAC子层界面65

服务规范65

6.2.5 LLC协议的元素66

6.2.3 LLC协议数据单元结构PDU66

6.2.4 LLC协议的型和类66

6.3 CSMA/CD介质访问控制协议71

6.3.1 MAC服务规范72

6.3.2介质访问控制的帧结构72

6.3.3介质访问控制方法73

6.3.4 CSMA/CD介质访问控制74

方法的形式描述74

6.3.5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和邻近77

层的接口77

6.4标记环介质访问控制协议78

6.4.2介质访问控制帧结构79

6.4.1 MAC服务规范79

6.4.3介质访问控制方法82

6.4.4 MAC有限状态机82

第7章网络性能评价83

7.1 建模和性能评价83

7.1.1两种基本方法83

7.1.2局域网特性83

7.1.3单服务器队列84

7.1.4排队网络模型84

7.1.5建模基本结果85

7.2.2传播延迟和数据率的效应88

7.2.1 基本参量88

7.2 LAN的性能评价88

·Ⅵ·90

7.2.3吞吐率特性90

7.2.4最大数据率的计算92

7.2.5 延迟特性93

7.2.6延迟-吞吐率特性95

第8章高速局域网99

8.1 发展高速局域网的驱动因素99

8.2 FDDI网99

8.2.1 数据编码100

8.2.4 FDDI帧格式101

8.2.3 可靠性101

8.2.2时钟偏移101

8.2.5容量分配102

8.3基于交换技术的网络104

8.3.1交换网结构104

8.3.2全双工以太网106

8.3.3 多媒体107

8.4千兆位以太网108

8.4.1 千兆位以太网规程和标准108

8.4.2交换式LAN结构的千兆位109

以太网109

8.5 ATM局域网111

8.6.2物理介质规范113

8.6无线局域网113

8.6.1 IEEE802.11体系结构113

8.6.3介质访问控制114

8.6.4分布协调功能(DCF)114

8.6.5 点协调功能(PCF)116

第9章网络互连117

9.1 网络互连的要求和结构方案117

9.1.1 网络互连的要求117

9.1.2结构方案118

9.2 网桥119

9.2.1 局域网互连的需要119

9.2.2桥的工作原理120

9.2.3路径选择算法123

9.2.4性能评价125

9.3 X.75协议126

9.4 网间协议IP128

9.4.1 IP操作128

9.4.2 网间协议——IP130

9.5协议转换132

9.6 IEEE802互联网规范134

9.6.1单个局部网络134

9.6.2两个局部网络互连135

9.6.3局部网络和远程网络互连136

9.6.4两个局部网通过远程网互连136

10.1.1 CBX的发展138

10.1 计算机交换分机(CBX)138

第10章广域网138

10.1.2 CBX的结构139

10.2.1 ISDN协议参考模型141

10.2 ISDN交换系统141

10.2.2ISDN交换系统142

10.3 X.25分组交换网144

10.3.1 X.25分层协议144

10.3.2虚电路服务144

10.3.3分组格式146

11.2 帧中继网149

11.2.1 帧中继协议结构149

11.1 发展高速广域网的驱动因素149

第11章高速广域网149

11.2.2 帧中继呼叫控制150

11.2.3用户数据传输154

11.2.4 网络功能156

11.3 ATM网157

11.3.1 ATM协议参考模型图157

11.3.2 ATM层158

11.3.3 ATM物理层159

11.3.4 ATM适配层160

11.4 ATM LAN仿真161

11.4.1 ATM LAN仿真原理161

11.4.2协议结构162

11.4.3仿真LAN163

第12章通信体系结构与协议166

12.1.1协议和体系结构166

12.1.2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166

12.1 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166

12.2传送层服务及协议168

12.2.1 ISO传送层标准169

12.2.2传送层服务169

12.2.3协议格式170

12.2.4协议机制170

12.3会话层服务及协议171

12.3.1会话层服务171

12.3.2会话层协议173

12.4表示层服务与协议175

12.4.1表示层功能175

12.4.2表示层服务176

12.4.3表示层协议177

12.5应用层服务及协议178

12.5.1应用层模型178

12.5.2公共应用服务元素179

(CASE)179

12.5.3特定应用服务元素179

(SASE)179

计算模式184

13.1.2以服务器为中心的184

13.1.3小型化和客户机/服务器184

计算模式的出现184

13.1 网络计算模式的发展184

计算模式184

第13章网络计算环境184

13.1.1 以大型机为中心的184

13.2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的特点186

13.2.1客户机的特点186

13.2.2服务器的特点187

13.2.3 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的特点187

13.3.1 中间件产生的背景189

13.3.2中间件的功能与作用189

13.3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中间件189

13.4客户机/服务器类型190

13.5 网络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与选择191

1 3.5.1 网络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191

13.5.2选择网络操作系统的准则192

13.5.3服务器操作系统的选择193

13.6分布计算环境(DCE)194

13.6.1 DCE的定义194

13.6.2DCE的特征195

第14章 网络管理技术196

14.1 网络管理解决方案197

14.1.1网络管理功能197

14.1.2网络管理模式与管理体系200

14.1.3网络管理的标准203

14.2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204

14.2.1 SNMP网络管理模型205

14.2.2抽象语法表示(ASN.1)205

14.2.3管理信息结构(SMI)215

14.2.4 常用管理信息库(MIBⅡ)218

14.2.5 SNMP协议数据模式与219

工作模式219

14.3网络管理系统221

14.3.1 HP的OpenView221

14.3.2 IBM的NetView222

14.3.3 Sun的SunNet Manager223

14.3.4 Cabletron的SPECTRUM224

14.4网络管理和维护226

14.4.1 VLAN管理226

14.4.2 WAN接入管理227

14.4.3网络故障诊断和排除228

14.4.4网络管理工具230

第15章协议分层与IP232

15.1 TCP/IP的分层232

15.1.1 TCP/IP分层模型232

第三篇 Internet与Intranet232

15.1.2 TCP/IP分层工作原理233

15.1.3 TCP/IP模型的分界线234

15.1.4复用和分解234

15.2 IP协议235

15.2.1 Internet体系结构235

15.2.2 IP数据报235

15.2.3 IP数据报选项236

15.3.2 IP路由选择表与算法237

15.3 IP数据报的路由选择237

15.3.1 IP数据报的直接传送和237

间接传送237

15.4差错与控制报文协议(ICMP)239

15.4.1 ICMP机制239

15.4.2 ICMP报文格式240

第16章 用户数据报与可靠数据242

传输协议242

16.1用户数据报协议(UDP)242

16.1.1 UDP协议功能242

16.1.2 UDP报文格式242

16.1.3 UDP的协议分层与封装243

16.1.4 UDP的复用、分解与端口243

16.2可靠的数据流传输244

16.2.1可靠数据流传输244

服务特性244

16.2.2可靠数据流传输服务245

的实现245

16.3传输控制协议(TCP)246

16.3.1 TCP功能246

16.3.2 TCP报文格式247

16.3.3 TCP的操作248

16.4基于套接字的进程之间通信249

16.4.1 客户/服务器模式的通信249

16.4.2进程通信基本概念250

16.4.3进程通信的系统调用252

和库程序252

第17章路由选择算法与协议261

17.1 核心路由器体系结构261

17.2路由选择算法262

17.2.1 距离矢量路由选择262

17.2.2链路状态路由选择262

17.3 自治系统262

17.4 内部网关协议263

17.4.1 路由选择信息协议(RIP)264

17.4.2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264

协议OSPF264

17.5外部网关协议267

17.5.1 外部网关协议(EGP)267

17.5.2 边界网关协议(BGP)269

第18章Internet地址和域名系统272

18.1 Internet地址272

18.1.1 Internet地址结构272

18.1.2 Internet地址映射273

18.2 Internet域名系统274

18.2.1 域名系统原理274

18.2.2域名的分级275

18.2.3 Internet域名275

18.2.4域名和地址的映射276

18.3.2 IPv6数据报格式277

18.3.1 IP的更新277

18.3 Internet地址空间的扩展277

18.3.3 IPv6地址空间278

第19章企业网络计算281

19.1 企业网络计算的背景和挑战281

19.2企业网络计算的组成和特性282

19.2.1企业网络计算的组成282

19.2.2企业网络计算的特性282

19.3开放系统283

19.3.1 开放系统定义283

19.3.2驱动开放系统发展的283

基本要素283

19.3.3开放系统标准284

19.4.2信息系统与网络计算286

开发和运行环境286

19.4.1 FRAMEWORK 应用286

19.4 企业网络开放系统集成技术286

19.4.3开放系统对用户策略288

的影响288

19.5 开放系统环境应用可移植框架289

19.6 向企业网络计算环境过渡290

第20章Intranet与新经济291

20.1 智能联网年代的核心——信息基础设施291

20.1.1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291

20.1.2信息产业是现代社会最291

重要的产业291

20.1.3电子信息文化是人类文化292

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牌292

20.1.4什么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292

20.1.5 NII的基本组成293

20.1.6 NII的层次结构293

20.2.1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294

20.2智能联网年代的技术革命294

20.2.2从传统的半导体到295

微处理器295

20.2.3从主机系统结构到客户机/服务器结构295

20.2.4网络容量从窄频到宽频295

20.2.5访问设备从笨设备到296

信息设备296

20.2.7从专用系统到开放系统297

20.2.6从单媒体到多媒体297

20.2.9从手工式的软件开发到面向目标的计算298

20.2.10从GUI到MUI,MUD298

和MOO298

20.2.8从无智能网络到智能网络298

20.3智能联网年代形成的新经济299

主要特征299

20.3.1新经济主要特征299

20.3.2数字化经济的强大生命力301

20.3.3网络化经济的新模式302

20.4 Intranet的形成303

20.5.1Intranet建立的两种模式304

20.5 Intranet的建立304

20.5.2建立Intranet306

第21章Internet与Intranet信息服务310

21.1环球信息网WWW310

(又称万维网)310

21.1.1环球信息网(WWW)310

的特点310

21.1.2环球信息网的基本概念311

21.2 动态Web文档与CGI技术314

21.2.3通用网关接口(CGI)315

21.2.2动态文档的实现315

21.3 活动Web文档和Java技术316

21.3.1活动文档技术316

21.3.2 Java技术316

21.4 Gopher服务317

21.4.1 Gopher服务317

21.4.2 Gopher协议317

21.4.3 Gopher协议支持的服务319

21.5 WAIS(广域信息服务)320

21.5.1 WAIS系统基本概念320

21.5.2 Free WAIS系统321

安全机制325

22.1.1 ISO/OSI的安全服务及325

22.1.2 Intranet网络安全需求325

第22章信息系统安全325

22.1 安全服务及安全机制325

22.2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结构327

22.3信息系统安全评估准则327

22.4密码学基本原理329

22.5评估增长的安全操作代价331

第23章网络安全技术333

23.1网络安全层次模型333

23.2防火墙技术334

23.3 IP层安全性335

23.4传输层安全性337

23.5应用层的安全性338

23.6 WWW应用安全技术341

24.1DCE安全服务概述344

第24章DCE安全技术344

24.2 DCE安全模型345

24.3 DCE安全服务器组成346

24.4凭据(ticket)和身份认证标记347

(authenticator)347

24.5安全RPC348

24.6访问控制列表(ACL)350

24.7 基于DCE的WebST技术351

24.7.1 WebST的客户机和351

服务器模型351

24.7.2应用服务器352

24.7.3 WebST网关和代理353

服务器353

24.7.4 WebST RPC和防火墙356

1999《计算机网络 高级》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胡道元主编 1999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计算机网络(1998 PDF版)
计算机网络
1998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 PDF版)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 PDF版)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1984 PDF版)
计算机网络
1984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1999 PDF版)
计算机网络
1999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1994 PDF版)
计算机网络
1994 北京:学苑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1997 PDF版)
计算机网络
1997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  初级(1999 PDF版)
计算机网络 初级
1999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1989 PDF版)
计算机网络
1989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1999 PDF版)
计算机网络
1999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计算机等级考试教程 三级B 微机系统基础知识(1996 PDF版)
计算机等级考试教程 三级B 微机系统基础知识
1996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1995 PDF版)
计算机网络
1995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1988 PDF版)
计算机网络
1988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nternet实用操作技巧180例(1999 PDF版)
Internet实用操作技巧180例
1999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1998 PDF版)
计算机网络
1998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