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抗震设计法》求取 ⇩

目录1

1 抗震性能1

1.1 地震概述1

1.2 容易受地震破坏的建筑物11

1.2.1 前言11

1.2.2 地形和地基13

1.2.3 建筑物的形状17

1.2.4 延性(变形能力)和承载能力20

1.2.5 连接部位的承载能力及变形能力24

1.2.6 施工技术水平低25

1.2.7 非承重构件26

1.2.8 其他27

1.3 能经受强烈地震的建筑物28

2 建筑标准法及其施行条例的修订宗旨31

2.1 抗震设计的目标31

2.1.1 抗震设计法存在的问题31

2.1.2 抗震设计安全度33

2.1.3 两阶段抗震设计法34

2.1.4 抗震设计中结构上的注意事项36

2.1.5 设计人员的权限和职责38

2.2 建筑标准法及其施行条例中有关抗震规定的新旧比较表39

2.3 建筑标准法及其施行条例的修订要点41

2.3.1 主要修订部分41

2.3.2 各修订部分的要点42

3 修订后的抗震设计法46

3.1 概要46

3.1.1 地震力输入方法46

3.1.2 动态分析方法57

3.1.3 强度与变形能力68

3.2 结构设计细则73

3.2.1 结构计算程序73

3.2.2 地震力75

3.2.3 地震区域系数Z79

3.2.4 振动特性系数Rt81

3.2.5 层间剪力分布系数Ai83

3.2.6 变形限制(层间角变位的限制)87

3.2.7 形状系数(刚性率及偏心率)88

3.2.8 极限承载能力的验算与结构特性系数Ds91

3.2.9 不必验算极限承载能力的建筑物93

3.2.10 对极限承载能力的评价103

3.2.11 用途系数103

4 抗震设计必要的基础知识108

4.1 振动理论108

4.1.1 自由振动和振动方程108

4.1.2 强迫振动113

4.1.3 反应谱116

4.1.4 基本振型和固有周期119

4.1.5 关于阻尼121

4.1.6 振型迭加法(模态分析)123

4.1.7 各种振动体系125

4.2 容许应力设计(弹性设计)129

4.2.1 容许应力设计的基本宗旨129

4.2.2 建筑材料的容许应力131

4.2.3 容许应力设计中的设计剪力分布131

4.3 塑性设计135

4.3.1 塑性设计的基本方法135

4.3.2 塑性化与能量吸收能力135

4.3.3 塑性设计136

4.3.4 结构特性系数(Ds)138

4.3.5 极限承载能力140

4.3.6 极限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142

4.3.7 构件的强度计算公式166

4 4 基础设计182

4.4.1 基础设计的基本方法182

4.4.2 基础设计的外力182

4.4.3 基础1次设计与2次设计的关系183

4.4.4 直接基础设计的基本要点186

4.4.5 桩基础设计的基本要点189

5 钢筋混凝土建筑物设计实例199

5.1 设计例题1 纯框架结构199

5.1.1 结构方案199

5.1.2 计算资料206

5.1.3 垂直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214

5.1.4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218

5.1.5 梁、柱断面计算223

5.1.6 小梁、板的设计236

5.1.7 基础及基础梁的设计239

5.1.8 层间变形角的验算243

5.1.9 地震安全度的校核(2次设计)244

5.2 设计例题2 框架剪力墙结构268

5.2.1 结构方案268

5.2.2 计算资料272

5.2.3 垂直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273

5.2.4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273

5.2.5 梁、柱断面计算277

5.2.7 基础及基础梁的设计278

5.2.8 层间变形角的校核278

5.2.6 小梁及板的设计278

5.2.9 2次设计必要性的判断280

5.2.10 地震安全度的校核(2次设计)281

5.3 设计例题3 偏剪力墙框架结构301

5.3.1 结构方案301

5.3.2 计算资料302

5.3.3 垂直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305

5.3.4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305

5.3.8 层间变形角的校核308

5.3.7 基础及基础梁的设计308

5.3.6 小梁及板的设计308

5.3.5 梁、柱断面计算308

5.3.9 地震安全度的校核(2次设计)313

5.4 设计例题小结349

6 钢结构设计实例352

6.1 设计方针352

6.2 设计例题1 7层办公楼357

6.2.1 结构方案357

6.2.2 计算资料360

6.2.3 地震力计算376

6.2.4 垂直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378

6.2.5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382

6.2.6 梁、柱断面计算387

6.2.7 层间变形角的校核407

6.2.8 2次设计408

6.3 设计例题2 7层办公楼413

6.3.1 一般事项413

6.3.2 计算资料415

6.3.5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417

6.3.4 垂直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417

6.3.3 地震力计算417

6.3.6 梁、柱、斜撑的断面计算421

6.3.7 层间变形角的校核440

6.3.8 2次设计441

7 抗震设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补充447

7.1 有关振动术语及其单位447

7.2 单质点体系的振动450

7.2.1 关于单质点体系的补充说明450

7.2.2 单质点体系受到随机地震的反应453

7.3 行列式(矩阵)457

7.4 建筑物的刚度462

7.4.1 根据剪力分布系数(D值)求建筑物的刚度462

7.4.2 按固定法求刚度矩阵466

7.5 建筑物的模型化471

7.5.1 考虑建筑物扭转的模型471

7.5.2 考虑地基变形的模型475

7.6 基本振型和固有周期478

7.6.1 多质点体系的自由振动478

7.6.2 斯特多拉法(渐近法)481

7.6.3 第1振型的固有周期的简化算法487

7.7 地震反应分析490

7.7.1 按振型迭加法的弹性反应分析490

7.7.2 利用反应谱对多质点系建筑物的最大反应值的简化计算495

7.7.3 建筑物的弹塑性反应分析499

7.8 建筑物和地基相互作用的效果507

7.9 阻尼510

7.9.1 粘性阻尼510

7.9.2 过程阻尼511

7.9.3 地下逸散阻尼513

7.10 构造规定516

7.10.1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构造规定518

7.10.2 钢结构的构造规定525

7.11 极限承载能力的计算实例532

7.11.1 钢筋混凝土纯框架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532

7.11.2 有抗震墙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从左侧加力的情况)546

7.11.3 钢框架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560

7.11.4 带支撑的钢框架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568

附录1 建筑标准法施行条例第3章第8节572

附录2 建设省告示589

1990《建筑物抗震设计法》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日)大崎顺彦编著;毛春茂,刘忠译 1990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建筑抗震设计技术措施(1994 PDF版)
建筑抗震设计技术措施
1994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抗震设计新发展( PDF版)
建筑抗震设计新发展
建筑抗震设计新方法及例题: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 89编写( PDF版)
建筑抗震设计新方法及例题: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 89编写
建筑设备抗震设计指南(1991 PDF版)
建筑设备抗震设计指南
1991
民用建筑设计标准规范实施手册  上( PDF版)
民用建筑设计标准规范实施手册 上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抗震设计( PDF版)
建筑抗震设计
建筑体型与抗震设计(1987 PDF版)
建筑体型与抗震设计
1987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高层建筑抗风抗震设计计算(1997 PDF版)
高层建筑抗风抗震设计计算
1997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建筑抗震设计实例(1999 PDF版)
建筑抗震设计实例
1999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1999 PDF版)
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
1999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989 PDF版)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1989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1993 PDF版)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
1993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抗震设计(1994 PDF版)
建筑抗震设计
1994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抗震设计新发展(1992 PDF版)
建筑抗震设计新发展
1992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物抗震(1995 PDF版)
建筑物抗震
1995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