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国近代史教程》求取 ⇩

第一章鸦片战争1

第一节 禁烟运动1

一、战前的中国与世界1

1.战前的中国社会1

2.战前的世界形势4

二、中英贸易和鸦片走私6

1.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与战前英国的侵华活动6

2.可耻的鸦片输入8

3.鸦毒泛滥的祸害11

1.禁烟运动的兴起12

三、中国的禁烟斗争12

2.虎门销烟14

第二节 反对英国侵略的斗争16

一、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6

1.英政府策划侵华战争与林则徐的战备16

2.战争的三个阶段18

二、东南沿海人民的抗英斗争24

1.闽、浙、台、苏人民的抗英斗争24

2.三元里抗英26

三、中国战败的原因27

1.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属条约29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29

第三节 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29

2.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31

二、战后反英斗争的继续32

1.社学领导的反英斗争32

2.反对租借河南地的斗争33

3.广州人民的反入城斗争34

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5

1.战后中国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35

2.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37

3.向西方学习和社会新思潮的出现38

1.修约订诈与“亚罗号”事件39

第四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39

—、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39

2.战争爆发与《天津条约》42

3.战争再起与《北京条约》45

二、沙俄侵吞我国大片领土49

1.对东北的鲸吞49

2.对西北的蚕食51

3.边疆各族人民的抗俄斗争52

三、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53

1.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53

2.辛酉政变54

3.借师助剿55

(一)关于闭关政策的评价问题58

4.鸦片战争史研究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58

(二)关于十三行的历史59

(三)关于禁烟问题的争论59

(四)所谓“穿鼻草约”问题60

(五)关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领导者问题61

(六)广东社学与人民反侵略斗争61

(七)辛酉政变64

(八)人物评价66

一、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酝酿72

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72

第—节 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72

第二章太平天国72

2.洪秀全和冯云山的早期反清活动73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和前期的迅速发展78

1.金田起义和莫都天京78

2.北伐、西征和天京破围战81

三、响应太平天国的各地各族人民起义85

1.北方捻军起义85

2.江南天地会起义86

3.西南各族人民起义87

1.《天朝田亩制度》88

四、太平天国前期的制度和各项政策措施88

2.天国的政权建设90

3.圣库制度与工商政策91

4.解放妇女措施与文化教育政策93

5.外交政策94

第二节 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及其失败95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及其分裂95

1.太平天国政权的封建化和领导集团的腐化95

2.领导集团内部的宗派斗争96

3.天京事变96

4.石达开的出走和败亡97

1.浦口战役和三河大捷98

二、力挽危局和重振朝纲98

2.洪仁野和《资政新篇》100

3.再破江南大营和经营江浙101

4.安庆保卫战102

三、太平天国的失败104

1.太平天国的内部危机104

2.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围剿和天京保卫战105

3.苏浙根据地的瓦解和天京陷落107

4.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109

四、农民战争的余波111

1.太平军余部和捻军的英勇战斗111

2.西南少数民族起义的失败113

3.西北回民起义的失败114

4.太平天国史研究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115

(—)洪秀全的早期思想115

(二)关于金田起义的日期问题117

(三)《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性质与评价118

(四)建都天京的得失121

(五)天京事变122

(六)太平天国能否称革命126

(七)天京政权的性质127

(八)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129

(九)太平天国失败原因与历史作用131

(十)人物评价133

第三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边疆危机136

第一节 洋务运动136

一、洋务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136

1.洋务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136

2.洋务派及其代表人物137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138

1.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138

2.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144

3.洋务派筹建海军及其他洋务活动150

三、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151

2.加强了国防力量152

1.揭开了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152

3.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53

4.新阶级的产生154

5.开拓性的政治派别的出现154

第二节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55

一、中国民族工业的出现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155

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55

2.民族工业的特点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158

二、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和早期的斗争161

1.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161

2.中国无产阶级的早期斗争164

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165

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165

2.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166

第三节 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171

一、中国边疆危机171

1.美、日侵略我国台湾171

2.英国入侵我国云南、西藏173

3.俄、英对我国新疆的侵略175

二、中法战争177

1.法国侵略越南和黑旗军助越抗法177

2.中法战争爆发178

3.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182

洋务运动史、中法战争史研究中有争议的几个问题184

(一)洋务运动的起因和目的184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186

(三)洋务运动的形成与阶级属性188

(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的性质与作用189

(五)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关系190

(六)洋务运动的成败问题191

(七)对洋务运动的总评价192

(八)“海防”与“塞防”之争193

(十)关于清流派问题194

(九)中法战争的结局问题194

(十一)人物评价195

第四章中日甲午战争和变法维新运动198

第一节 中日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198

一、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和经过198

1.战前国际国内形势和清政府的对朝政策198

2.日本蓄意发动侵略战争200

3.清政府海陆军战败202

二、《马关条约》和反割台斗争206

1.《马关条约》的签订与三国干涉还辽206

2.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208

1.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213

三、民族危机的加深213

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218

3.列强竞相对华进行资本输出220

第二节 民族资本的初步发展与维新变法运动224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24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24

2.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与维新运动的开始226

3.维新运动的高涨234

二、戊戌变法及其失败238

1.百日维新238

2.戊戌政变240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244

中日甲午战争史、戊戌变法史研究中有争议的几个问题248

(一)甲午战争中的帝后党争248

(二)甲午战争中的主要战役研究249

(三)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的关系251

(四)对台湾民主国的评价252

(五)关于北洋舰队失败的原因问题253

(六)戊戌变法的性质问题254

(七)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255

(八)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关系256

(九)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关系257

(十)戊戌变法与帝国主义的关系258

(十—)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259

(十二)人物评价260

第五章义和团运动265

第一节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壮大265

一、义和团在山东的兴起265

1.北方社会经济的变化265

2.反教会斗争的发展266

3.义和团首先在山东兴起268

4.义和团的源流、组织和口号270

5.袁世凯对山东义和团的镇压273

2.清政府的招抚政策275

1.义和团在直隶的发展275

二、义和团运动的高涨275

3.义和团进入北京和天津276

4.反帝风暴席卷全国277

第二节 反对八国联军的战争279

一、八国联军侵华与京津义和团的战斗279

1.八国联军的入侵279

2.廊坊阻击战和大沽保卫战280

3.清政府的对外宣战280

4.天津保卫战281

5.北京城内的战斗283

6.八国联军的暴行284

二、东北军民的抗俄斗争与“东南互保”285

1.沙俄对我国东北的侵略285

2.东北人民的抗俄斗争286

3.“东南互保”287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288

1.列强间的勾结与矛盾288

2.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义和团289

3.《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291

4.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历史意义和教训293

(一)义和团的源流问题295

义和团史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295

(二)山东义和团兴起的原因296

(三)“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及其评价299

(四)义和团运动与排外主义、封建蒙昧主义300

(五)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302

(六)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及历史作用304

(七)对“东南互保”的评价307

(八)人物评价307

第六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311

第一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311

—、民族危难的加深311

1.日俄战争311

2.英国、俄国侵略我国西藏312

3.列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对中国的控制、掠夺与奴役313

二、清政府的“新政”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新发展315

1.洋人的朝廷及其新政315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新发展317

三、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和城乡人民的反抗斗争319

1.农民和工人的反抗斗争319

2.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320

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团体的纷纷建立322

1.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的开始322

第二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322

2.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326

3.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330

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纲332

三、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335

四、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338

1.萍浏醴起义338

2.孙中山发动的华南六次起义339

3.皖、浙起义340

4.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341

1.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344

一、清政府立宪运动的破产344

第一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344

第七章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344

2.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立宪活动345

3.立宪运动的破产346

二、辛亥革命前夜的群众斗争和保路运动348

1.长沙抢米风潮和莱阳抗捐税斗争348

2.保路运动349

三、武昌起义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352

1.武昌起义与湖北军政府的成立352

2.革命浪潮席卷全国354

3.袁世凯东山再起与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复杂斗争356

4.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及意义360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意义361

一、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与袁世凯掌权361

1.南北议和与革命派的妥协361

2.清帝退位和孙中山让权363

3.袁世凯北京就职与破坏《临时约法》364

二、二次革命及其失败365

1.袁世凯的独裁统治365

2.二次革命与失败367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经验教训368

1.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368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369

(一)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373

辛亥革命史研究中的种种争论373

(二)清廷“预备立宪”与立宪派375

(三)辛亥革命中的“反满”问题378

(四)中国同盟会的性质379

(五)关于对孙中山早期思想的评价380

(六)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381

(七)关于孙中山的让位与袁世凯的夺权问题382

(八)辛亥革命的下限问题384

(九)人物评价385

一、袁世凯的复辟丑剧389

1.逼选总统389

第八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革命的新曙光389

第一节 袁世凯的帝制活动及其覆灭389

2.解散国会和废除《临时约法》391

3.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与洪宪帝制393

二、反袁运动的高涨与护国运动396

1.白朗起义396

2.革命党人的讨袁斗争398

3.护国运动与袁世凯的覆灭401

一、军阀割据与张勋策动溥仪复辟405

1.军阀各派系和割据局面405

第二节 军阀割据与护法运动405

2.府院之争与溥仪复辟407

二、段祺瑞的卖国独裁与护法运动410

1.段祺瑞的卖国独裁统治410

2.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411

第三节 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414

一、反对沙俄侵略我国边疆的斗争414

1.沙俄策划外蒙“独立”414

2.沙俄对呼伦贝尔和内蒙的分裂活动416

3.反对沙俄对新疆的侵略418

1.英国策动达赖十三世叛国420

二、反对英国侵略西藏的斗争420

2.非法的《西姆拉条约》和“麦克马洪线”421

第四节 革命的新曙光423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423

1.民族工业空前发展的原因423

2.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424

3.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426

4.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428

5.工人运动的发展430

二、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431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431

2.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437

(一)护国运动与领导权问题440

北洋军阀史研究和有争议的几个问题440

(二)护法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443

(三)北洋军阀的成因和军阀割据混战原因443

(四)北洋军阀的阶级属性445

(五)北洋军阀集团的历史地位和作用445

(六)关于新文化运动阶段划分问题446

(七)人物评价448

第九章近代中国的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451

第一节 社会政治思想451

一、社会新思潮的出现451

1.龚自珍的社会改革思想452

2.魏源的“师夷制夷”思想453

二、太平天国的文化455

三、“新学”与“旧学”之争457

1.封建顽固派与洋务派的论争457

2.资产阶级改良思想460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461

四、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传播463

1.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463

2.西方文艺作品的翻译出版463

第二节 文学艺术与史地研究464

一、文学艺术464

1.反侵略文学464

3.“诗界革命”和文体改革465

2.桐城派的中兴与宋诗运动465

4.谴责小说与南社467

5.戏剧·音乐与美术468

二、史学与地理学469

1.边疆史地研究469

2.外国史地的介绍470

3.梁启超的史学观点471

4.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472

5.王国维的史学贡献472

一、近代科学技术473

1.西方科技的译述和介绍473

第三节 科技与教育473

2.近代科学家的成就474

二、近代教育479

1.洋务教育479

2.维新派教育479

3.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发展480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活动480

5.留学教育和帝国主义奴化教育482

第四节 社会风俗483

—、衣食住行与娱乐活动483

二、社会礼俗与岁时节令485

三、近代婚姻家庭的变迁486

1995《新编中国近代史教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孙玮,张礼恒主编 1995 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新编中国革命史教程(1988.09 PDF版)
新编中国革命史教程
1988.09 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新编 (上册)(1981年11月第1版 PDF版)
中国近代史新编 (上册)
1981年11月第1版
中国近代史新编 下册(1988 PDF版)
中国近代史新编 下册
1988
中国近代史教程(1991 PDF版)
中国近代史教程
1991
中国近代百年史教程(1992 PDF版)
中国近代百年史教程
1992
近代中国教育史料补编( PDF版)
近代中国教育史料补编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下编(1978 PDF版)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下编
1978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上编(1978 PDF版)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上编
1978
中国近代史  新编(1993 PDF版)
中国近代史 新编
1993
中国革命史标准化试题辅导(1990 PDF版)
中国革命史标准化试题辅导
1990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教程  上(1989.01 PDF版)
中国近代史教程 上
1989.01 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编中国法制史教程(1995 PDF版)
新编中国法制史教程
1995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教程(1988 PDF版)
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教程
198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编中国近代史话(1991 PDF版)
新编中国近代史话
1991 北京:华龄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新编  下(1988 PDF版)
中国近代史新编 下
1988 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