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论:关于客观矛盾群的学说《人类精神批判》第1部》
作者 | 董晋骞著 编者 |
---|---|
出版 | 北京:学苑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05 |
出版时间 | 1999(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0770569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640170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1.整体论概述1
1.1整体论的几个基本原则1
1.2 整体与人类有密切联系2
1.3 整体论可以指导关于“黑洞”的研究3
1.4 生态平衡是一个整体性的科学问题3
1.5 发展的实践提供了运用整体论的可能条件5
1.6 相对论中的整体论思想6
1.7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着整体理论7
1.8 整体思维本质上是辩证综合的思维7
1.9 整体观念可广泛运用在经济生态学领域9
1.10 整体论不排斥人们认识活动中的抽象10
1.11 皮亚杰与整体认识论10
1.12 整体论是具体的理论14
1.13 把整体论运用于城市建设14
1.14 马寅初是自觉运用整体法则的人15
1.15 真理的整体性16
1.16 生命个体的整体性问题17
1.17 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是一个整体性问题18
1.18 黑格尔思想中的整体观19
1.19 知觉表象的整体性的客观依据20
1.20 客观和主观整体论的同一性21
1.21 整体论是关于整体思维的理论22
1.22 整体论与各具体科学的关系22
1.23 整体论对微观与宏观经济的认识23
1.24 自然生物圈的整体属性25
1.25 生物个体是机能完善的有机整体25
1.26 整体法则的不可抗拒性26
1.27 整体论的发展与科学的发展28
1.28 整体论意义上的综合和比较29
1.29 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基本观点29
1.30 当代哲学正酝酿着第二次否定30
1.31 我国哲学研究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31
1.32 整体论的方法是对诸多思维方式的反思32
1.33 “整体”概念在黑格尔那里初露端倪33
1.34 整体观的历史沿革33
1.35 整体认识论的社会意义35
1.36 整体论的属性35
1.37 整体论的研究对象36
1.38 整体论应该是自己时代的精华38
1.39 整体论的任务是去理解现实39
1.40 整体论者的学风40
1.41 整体表现于社会,需要全面地掌握42
1.42 整体论的社会内容的意义43
1.43 整体论的社会性的地位44
1.44 整体论的本质深深植根于人性之中45
1.45 整体论是一种实践性的理论45
1.46 人类对于整体的认识刚刚开始47
1.47 整体论为“未来经验”留下足够的空间47
1.48 人们应以现实的精神研究“整体论”48
1.49 整体论的社会科学性49
1.50 整体论者的自信50
1.51 整体论与数学等的关系50
1.52 实验在整体论研究中的作用51
1.53 整体论内容的概括性和系统性52
1.54 整体论是经验知识的系统总结53
1.55 整体实践也是学习54
2.整体的物质性55
2.1整体的物质客观性55
2.2 生命及其活动是整体运动的完美表现56
2.3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把握与实践程度相一致57
2.4 认识整体的必然性和艰巨性57
2.5 “四大发明”等是人类整体性的体现58
2.6 近代科学技术是人类整体性实践的产物59
2.7 客观的“非此非彼”状态是整体的表现59
2.8 “综合性矛盾群”或“矛盾群综合体”61
2.9 整体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62
2.10 关于整体的研究有助于现实实践62
2.11 整体的客观物质性还表现在科学预测上62
2.12 整体的客观物质性与人们的实践活动63
2.13 整体论的物质概念的实质63
2.14 从日地关系看整体的运动64
2.15 太阳与地球的运动是整体性运动65
2.16 太阳对气候的作用是整体性的65
2.17 新科技革命是整体性革命66
2.18 农业实践中的整体性运动问题66
2.19 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整体性活动67
2.20 整体性思维是一个历史进程68
2.21 直观能力是一种整体性认识能力69
2.22 人类的发明创造是整体性实践活动69
2.23 现实的整体性负运动69
2.24 马克思主义就是整体认识运动的结果70
2.25 整体·物质和运动的根本关系71
2.26 运动形式体现着整体的客观存在71
2.27 空间和时间与整体运动紧密相联72
2.28 对人而言:未知的比已知的更多72
2.29 人类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整体运动73
2.30 真正自觉的整体性生活74
2.31 整体论的空间时间观75
2.32 整体的客观规律性75
2.33 科学认识和价值意识的整体性77
2.34 整体论能在预测中起重要作用79
2.35 整体论注重现实的实践运动79
2.36 环境科学是整体性的科学活动80
2.37 我国的经济建设要遵循整体规律81
2.38 整体论论意识的整体性81
2.39 整体论论感觉是整体性活动83
2.40 整体论论思维是整体性运动84
2.41 意识的整体性85
2.42 整体论要求真正的意识活动86
2.43 在“信息时代”,人们更趋向整体性86
2.44 意识活动的整体法则87
2.45 整体论遵循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89
2.46 意识的整体性能动作用89
2.47 知识的客观整体性作用问题90
2.48 现代人的整体能动实践意义91
2.49 农业生产中的整体活动法则92
2.50 人意识器官的完善92
2.51 历史研究中的整体自觉性问题93
2.52 关于现代城市的整体性的认识94
2.53 “平衡——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96
3.整体论的存在发展观98
3.1存在发展观的提出98
3.2 整体论是客观发展的学说98
3.3 整体论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98
3.4 人自身是整体性的存在99
3.5 整体论的社会性是其现实性的一部分100
3.6 整体论中的系统方法100
3.7 研究整体论的目的101
3.8 整体的运动属性101
3.9 人脑的发展有赖于其整体性102
3.10 植树造林的整体性规律102
3.11 整体论论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102
3.12 关于整体的最高境界103
3.13 人的情绪的整体性特点104
3.14 废物利用是一个整体性实践问题104
3.15 客观整体论105
3.16 人的思维的整体性问题106
3.17 实践辅助工具的整体法则107
3.18 人与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08
3.19 整体论的发展观109
3.20 评价历史人物的整体性标准109
3.21 生物的整体生存法则110
3.22 艺术创作的整体性问题111
3.23 整体论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111
3.24 现代医学的整体规律113
3.25 整体(矛盾群)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113
3.26 内部矛盾群(内因)和外部矛盾群(外因)114
3.27 自然、生物、人类社会整体运动115
3.28 二百亿年来的宇宙整体运动115
3.29 社会未来研究中的乐观主义117
3.30 内因与外因区别的相对性117
3.31 整体规律是根本规律118
3.32 世界是一个整体性世界118
3.33 整体规律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119
3.34 整体规律的多样性和具体性120
3.35 整体规律的客观规定性121
3.36 从市场经济行为看整体规律122
3.37 整体规律的现实性123
3.38 整体规律的实际指导作用124
3.39 整体规律的实践意义124
3.40 整体规律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125
3.41 文学艺术的生产也要遵循整体规律126
3.42 整体规律影响着改革126
3.43 整体规律制约着人们的实践活动126
3.44 整体的定义概念127
3.45 整体就是矛盾群128
3.46 “整体”概念提出的现实客观要求128
3.47 “整体”现象随处可见130
3.48 “整体”观念的实践意义130
3.49 整体运动在生态学中的表现131
3.50 “整体”观念下的社会教育问题131
3.51 整体论的丰富内涵132
3.52 推动“整体论”的是一种现实力量132
3.53 整体论在精神生产中的重大作用134
3.54 整体哲学是现实的真实反映134
3.55 从三次技术革命看整体论的客观必然性136
3.56 整体的同一性问题137
3.57 生物酶是整体力量的表现137
3.58 中国古代朴素的整体观念138
3.59 地球是一个独立完备的整体139
3.60 所谓整体性是一种动态谐和形态139
3.61 整体论承认“非此即彼”和“亦此亦彼”140
3.62 整体论的变与不变观141
3.63 整体的转化问题142
3.64 逻辑和历史的相统一的问题143
3.65 矛盾群各方的相互转化144
3.66 整体论的同一性是科学的同一性145
3.67 客观同一性与主观同一性问题146
3.68 整体的斗争性146
3.69 整体的同一与斗争的现实基础147
3.70 斗争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147
3.71 整体的斗争性受制于其整体性149
3.72 整体斗争性的复杂性150
3.73 了解整体斗争性的现实意义151
3.74 关于整体的部分的认识151
3.75 社会科学改革中的整体性问题151
3.76 斗争性的形式之一——外部斗争152
3.77 斗争性的形式之二——内部斗争153
3.78 整体的发展离不开矛盾群的作用154
3.79 不同质的整体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认识155
3.80 整体运动的整体性的实践意义156
3.81 整体论在现代生物科学发展中的作用157
3.82 矛盾群的整体性运动问题158
3.83 “废旧物资是整体性物资”159
3.84 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160
3.85 整体论的发展也是一个整体性问题160
3.86 整体的第三逻辑阶段161
3.87 整体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独特含义161
3.88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一种整体性关系162
3.89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的整体性运动163
3.90 整体原则也就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原则164
3.91 把对象作为有机整体来考察164
3.92 整体性关系的变化问题165
3.93 整体的相对静止和显著变动状态165
3.94 整体论是对现实的积极肯定166
3.95 整体认识的实践价值167
3.96 关于国民经济的整体认识167
3.97 中国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168
3.98 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整体性问题169
3.99 整体的整体性是其斗争性的绝对必要前提171
4.整体的本质属性172
4.1整体的普遍性172
4.2 整体普遍性的认识问题172
4.3 纷繁复杂的细胞确证着整体的普遍性173
4.4 整体的原则是“1”的集合——或“3”的整体化173
4.5 《物种起源》是古典生物学中的“整体论”174
4.6 在自然界中整体是普遍存在的174
4.7 人类社会也充满着整体运动175
4.8 整体的普遍性要求科学的工作方法175
4.9 整体的普遍性要求选择最佳方案176
4.10 整体的普遍性也表现在人权领域177
4.11 整体论中的简单性原理178
4.12 整体论的精确化问题180
4.13 整体论的发展受制于社会实践整体性的程度180
4.14 整体逻辑的本质规定性181
4.15 整体认识的真实性181
4.16 没有整体就没有世界182
4.17 整体存在于客观发展的全过程182
4.18 提高经济效益是整体的客观要求182
4.19 现实要求人们自觉运用整体论184
4.20 关于农业的整体化生产问题185
4.21 整体认识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185
4.22 整体认识发展史上的三个阶段186
4.23 价格是其整体化过程的表现186
4.24 整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别性187
4.25 海洋整体运动的普遍性问题187
4.26 整体方法在科学应用中有重大作用189
4.27 人们的实践应遵循整体规律190
4.28 客观的整体性质的普遍性190
4.29 整体论的历史局限性问题191
4.30 客观的整体性要求认识的整体性192
4.31 整体的普遍性的实践意义192
4.32 整体的特殊性193
4.33 毛泽东的整体性思想194
4.34 整体的特殊性要求认识的科学性195
4.35 整体的特殊性要求认识的具体性196
4.36 探讨整体特殊性的宗旨197
4.37 中国封建社会的划分的特殊性197
4.38 从黄淮海平原看整体特殊性的意义199
4.39 整体特殊性的客观要求200
4.40 整体的特殊性的巨大实践意义201
4.41 整体论摒弃孤立的、静止的研究方法202
4.42 认识整体的特殊性是解决问题的前提203
4.43 整体的特殊性是整体本质的表现203
4.44 植林造林是伟大的整体实践活动204
4.45 教育改革的整体实践意义206
4.46 整体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涵义207
4.47 历史研究体现着整体的共性和个性的特点207
4.48 整体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209
4.49 人类艺术史是艺术整体的发展史210
4.50 生态学体现着整体科学的特点211
4.51 生态经济学是复杂的整体系统工程212
4.52 整体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转化问题213
4.53 整体论自身也是逐步发展的过程213
4.54 整体论自身的特色214
4.55 主要整体或整体的主要方面215
4.56 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群215
4.57 主要矛盾群和次要矛盾群的互相转化217
4.58 整体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别217
4.59 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群运动217
4.60 自然生产与实践生产是两种不同的整体运动218
4.61 生产力诸要素的不同角色218
4.62 科学要素是一个整体性角色220
4.63 整体的主要方面决定整体的根本性质221
4.64 由林冲的变化看整体主要方面的作用221
4.65 整体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互转化223
5.整体存在发展的形式225
5.1整体的量变和质变是由于其矛盾群的运动225
5.2 整体的质量互变规律225
5.3 整体的质227
5.4 整体实践中的质228
5.5 整体的质的规定性228
5.6 整体的质的实践意义229
5.7 整体的量的规定性230
5.8 整体的量变的作用230
5.9 质变和量变都是整体运动的一部分232
5.10 整体的度的规定性234
5.11 整体的层次性问题234
5.12 整体层次性的实践意义236
5.13 整体层次的规定性237
5.14 整体的度的特点238
5.15 整体的度的社会实践意义240
5.16 整体的量变状态240
5.17 用整体的量变理论来评价耶律楚材241
5.18 整体的质变状态242
5.19 整体科学的分化和综合化242
5.20 整体论肯定认识工具的作用244
5.21 关于人的认识的三要素245
5.22 整体认识论与整体实践论246
5.23 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是普遍规律246
5.24 癌症的防治应遵循整体质量互变规律246
5.25 整体的量变和质变248
5.26 整体论要求思想认识的自由主动249
5.27 历史上的科学理论都对整体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49
5.28 整体论欢迎百家争鸣251
5.29 整体的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251
5.30 整体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252
5.31 整体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253
5.32 相对静止是矛盾群运动的特定形式253
5.33 整体的五种发展形式254
5.34 整体的否定之否定256
5.35 整体发展的永恒意义256
5.36 整体的发展(否定)是一个完整的过程257
5.37 整体否定中的整体性258
5.38 整体否定的复杂性特点259
5.39 整体的肯定否定是事物的存在形式261
5.40 整体的肯定不等于整体的质变262
5.41 整体的“飞跃”问题262
5.42 整体否定的现实基础是实践263
5.43 整体的“扬弃”264
5.44 整体发展的螺旋形式264
5.45 否定中的整体性具有重大作用264
5.46 整体逻辑学266
5.47 广义的整体逻辑和狭义的整体逻辑266
5.48 整体逻辑的具体性和整体性267
5.49 整体逻辑的特点268
5.50 整体论是新生事物268
6.整体论的一些基本范畴270
6.1整体论的基本范畴270
6.2 整体论范畴的范围270
6.3 整体论范畴的根本属性271
6.4 人的认知和价值两种整体性关系271
6.5 范畴是人们实践的客观依据272
6.6 整体范畴学≠单纯的“1”≠平面的“2”=立体“3”(或现实的“1”)273
6.7 整体的本质和现象274
6.8 整体的本质与现象的规定性275
6.9 整体的本质与现象的关系276
6.10 信息在范畴运动中占有重要位置276
6.11 信息是如何发挥作用的277
6.12 实践是把握整体本质与现象的基石278
6.13 “黑箱”、“灰箱”、“白箱”的整体性运动279
6.14 本质与现象的表现——现象结构281
6.15 整体存在于现象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之中281
6.16 现实世界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283
6.17 整体论指导下的预测学才是科学的284
6.18 综合——分析——综合285
6.19 “综合——分析——综合”的三个特点286
6.20 整体论注重自然科学对人类的贡献287
6.21 整体认识方法的客观依据288
6.22 整体认识论是对传统“分解”方法的扬弃289
6.23 人的大脑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整体运动载体290
6.24 集团认识的能力大于许多个体认识之和291
6.25 “人——机系统”是今后人们认识的基本形式291
6.26 整体的内容与形式292
6.27 古人的朦胧整体思想293
6.28 近代人的整体论思想294
6.29 整体论在本世纪的巨大发展294
6.30 整体的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295
6.31 整体的内部结构295
6.32 整体的外在结构296
6.33 整体及其运动是内容与形式的决定力量296
6.34 整体的功能297
6.35 整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297
6.36 整体的功能的实践意义299
6.37 整体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299
6.38 整体的原因与结果302
6.39 整体因果论强调特殊性和具体性303
6.40 整体的原因与结果的关系304
1999《整体论:关于客观矛盾群的学说《人类精神批判》第1部》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董晋骞著 1999 北京:学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浅说
- 1974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 主客体理论批判
- 1989
-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浅说
- 1974
-
- 学习《矛盾论》的体会
- 1970
-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浅说
- 1974
-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学习体会
- 1974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
- 学习两类社会矛盾学说的体会
- 195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195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学习委员会
-
- “矛盾论”浅说
- 1956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 ‘矛盾论‘解说
- 1953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矛盾论》解说
- 1953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矛盾论》解说
- 1978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关于矛盾学说的几个问题
- 1958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 主客体理论批判
- 1989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