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序学》
作者 | 俞佩琳著 编者 |
---|---|
出版 | 启业书局 |
参考页数 | 546 |
出版时间 | 1990(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无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622289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1第一章前论1
1-1文字的构造和字序。1
1-2中文字序学的定名。2
2第二章字序的简释。3
2-1字序的功能和先决条件。3
2-2字序的实践。3
3第三章笔画的类别和序别。5
3-1笔画的分类。5
3-2基本笔画的特质和笔序。5
3-3笔序的实际存在和笔顺第1表。6
3-4辅助笔画的特质和笔序的归纳。7
3-5笔画的分系和笔画表。9
3-6附图版(1)-(4),笔画十四式历代书家及字书字样。9
4第四章笔顺的规律和连笔分计。14
4-1笔顺的简释。14
4-2笔顺的实际存在和笔顺第2表。14
4-3连体笔画的类别和计算。15
4-4连笔分计,附图版(5),永字八法。16
4-5笔和画的区分。17
4-6钩的特殊性和连笔分计不计钩。18
4-6-1附图版(6)-(8)历代字书“木”字等从钩字样。20
4-7连笔分计不计钩的运作和字序第1表。24
4-8连笔的统计。25
4-9钩的范围和“?????”的区分。27
4-10晋唐时代笔画的分析和名称。27
4-11笔阵图条目笔画的刊误。31
4-12唐代分析笔画的动机和实质。32
4-13起笔四法的演进和清代的笔画分析。33
4-14附图版(9)-(13)。历代有关笔画的文献。34
4-15清代曲解永字八法。40
4-15-1附图版(14),清倪涛永字八法图。43
5第五章字序的实验——起笔四法的运作。44
5-1检字的方法和字序第2表。44
5-2实验的解释和字序歌。48
5-3宋体的分岐和字序第3表。49
6第六章再谈三画检字部门51
6-1三画检字部门的表解和凡例。51
6-2起笔四法笔序歌及图解。52
6-3偏旁集体作用的改观和字序第4表。53
6-4检字为何不直接使用辅助笔画?55
7第七章笔顺规律的整建。57
7-1笔顺立场和艺术观点。57
7-2草书笔路的溯源。57
7-2-1笔顺第3表——楷草笔顺对照兼图版(15)。58
7-3笔顺规律的整建和笔画的形位因素。60
7-4形位因素的举隅和笔顺第4表。61
8第八章笔顺规律的四纲。63
8-1不具文法则的归纳和实验。63
8-2一纲「由上而下」和笔顺第5表。63
8-3二纲「自左至右」和笔顺第6表。64
8-4三纲「外内后底」和笔顺第7表。66
8-5四纲「序别为纽」和笔顺第8表。68
8-6笔顺规律四纲的检定。69
9第九章笔顺图解的概要分析。71
9-1图解的范围和程序。71
9-1-1字形的隙线区分。71
9-1-2图解符号的使用。73
9-2图解的实验。74
9-2-1图解第1表——疆字概要分析。74
9-2-2图解第2表——奢字概要分析。76
10第十章笔画的复式序别和因袭笔顺。77
10-1复式序别和因袭笔顺兼笔顺第9表。77
10-2复式序别的笔顺六技和笔顺四纲的体用关系。79
10-2-1笔顺六技的溯源。80
10-2-2〔史籀十五篇〕是字书之祖和六技其物。82
10-2-3秦代笔顺六技的失解。84
10-2-4附图版(16)-(18),〔汉书〕艺文志,有关书体等文献。85
10-3因袭笔顺的溯源。89
10-3-1编号122“入”字笔顺考证。89
10-3-2编号123“心”字笔顺考证。90
10-3-3编号124“女”字笔顺考证。90
10-3-4编号125“五”字笔顺考证。90
10-3-5附图版(19)-(20),因袭笔顺历程。91
10-4楷书笔顺六技的十二问。94
10-4-1第一问:母和田的笔顺。94
10-4-2第二问:乃和?的笔顺。94
10-4-3第三问:?和?的笔顺。94
10-4-4第四问:冘和皮的笔顺。94
10-4-5第五问:于和子的笔顺。95
10-4-6第六问:力和九的笔顺。95
10-4-7第七问:耳和耳的笔顺。95
10-4-8第八问:甘和丹的笔顺。95
10-4-9第九问:丐和丐的笔顺。95
10-4-10第十问:光和米的笔顺。96
10-4-11第十一问:丝和丝的笔顺。96
10-4-12第十二问:燕和龠的笔顺。96
11第十一章连笔——连体笔法,笔顺六技之一。97
11-1连笔的定义和说明。97
11-2连笔计首和笔顺第10表。97
11-3连体越先和笔顺第11表。99
11-4连围及底和笔顺第12表。101
11-5复连让先和笔顺第13表。102
11-6笔顺六技之一,连笔四法的检定。103
11-7答笔顺十二问第一和第二。103
12第十二章接笔——平接笔法,笔顺六技之二。104
12-1接笔的定义和说明。104
12-2接笔先理和笔顺第14表。104
12-3右实左先和笔顺第15表。106
12-4右虚上起和笔顺第16表。107
12-5曲连左先和笔顺第17表。110
12-6笔顺六技之二,接笔四法的检定。111
12-7答笔顺十二问第三和第四。111
13第十三章交笔——交串笔法,笔顺六技之三。112
13-1交笔的定义和说明。112
13-2交笔按序和笔顺第18表。112
13-3连接优先和笔顺第19表。116
13-4兼交分理和笔顺第20表。117
13-5辅不居先和笔顺第21表。118
13-6笔顺六技之三,交笔四法的检定。121
13-7答笔顺十二问第五至第八。121
14第十四章附笔——附著笔法,笔顺六技之四。122
14-1附笔的定义和说明。122
14-2附笔干先和笔顺第22表。122
14-3平附相连和笔顺第23表。125
14-4下附有待和笔顺第24表。126
14-5联干并先和笔顺第25表。127
14-6笔顺六技之四,附笔四法的检定。128
14-7答笔顺十二问第九。128
15第十五章对笔——对称笔法,笔顺六技之五。129
15-1对笔的定义和说明。129
15-2对笔整体和笔顺第26表。129
15-3介平中先和笔顺第27表。131
15-4介垂对起和笔顺第28表。136
15-5类平左先和笔顺第29表。139
15-6笔顺六技之五,对笔四法的检定。140
15-7答笔顺十二问第十。140
16第十六章拼笔——拼体笔法,笔顺六技之六。141
16-1拼笔的定义和说明。141
16-2拼笔分理和笔顺第30表兼图解。142
16-3角点后填和笔顺第31表。144
16-4上戒钩串和笔顺第32及33表。146
16-5拦角不先和笔顺第34表。152
16-6笔顺六技之六,拼笔四法的检定。154
16-7答笔顺十二问第十一和第十二。154
17第十七章笔顺规律的总摘及总诀。155
17-1笔顺四纲附简例。155
17-2笔顺六技附简例。155
17-3笔顺总诀。156
18第十八章笔顺图解的综合分析。157
18-1综合分析的方法和实例。157
18-1-1图解第3表——疆字综合分析。157
18-1-2图解第4表——奢字综合分析。159
18-1-3图解第5表——母、女、也字综合分析。160
18-1-4图解第6表——图字综合分析。161
18-1-5图解第7表——臧字综合分析。162
18-1-6图解第8表——噩字综合分析。163
18-1-7图解第9表——带字综合分析。164
18-1-8图解第10表——黾字综合分析。165
19第十九章笔顺规律的补充说明166
19-1(一)连笔的补充说明——有关前文(§11)第十一章。166
19-1-1复连让先辨异和笔顺第35表。166
19-1-2复连辨异和笔顺第36表。167
19-1-3附图版(21)及(22),复连及辨异字样。169
19-1-4复连辨异和曲折连贯的图版说明。172
19-1-5左框的楷宋分歧。173
19-1-6附图版(23),历代楷书左框笔法。173
19-2(二)接笔的补充说明——有关前文(§12)第十二章。175
19-2-1接笔和曲连的笔顺关系。175
19-2-2曲连不具备笔顺特定条例的条件。175
19-3(三)交笔的补充说明——有关前文(§13)第十三章。176
19-3-1交笔的因袭关系和笔顺第37表。176
19-3-2编号510“为”字笔顺考证。177
19-3-3编号511“本”字笔顺考证。178
19-3-4附图版(24)-(26),“?”及“本、?”字的历程。178
19-3-5西汉“女、五、为、本、口”的典到发展为楷书发韧的里程碑(女、五并详§10-3-3及4)。182
19-3-6编号209“有”字笔顺考证。183
19-3-7附图版(27),“有、友”字的历程。184
19-4(四)附笔的补充说明——有关前文(§14)第十四章。186
19-4-1附笔的因袭关系和笔顺第38表。186
19-4-2编号513内、514两、515全以及其他从“人”因袭笔画的考证。188
19-4-3编号520“籴”和521“汆”从“入”字样的考证。191
19-4-4附图版(28)-(30),“入”字的历程和因袭笔画字样。191
19-4-5编号522“?”字笔顺考证。195
19-4-6右拼体“?”和左拼体“?”起笔不相同。并及“?、?”的考证。195
19-4-7附图版(31)。“?、?、牙、户”的笔画形位。196
19-4-8编号523“长”字笔顺考证。198
19-5(五)对笔的补充说明——有关前文(§15)第十五章。199
19-5-1对笔和附笔的相互关系。199
19-6(六)拼笔的补充说明——有关前文(§16)第十六章。200
19-6-1角点辨异和笔顺第39表。200
19-6-2上戒钩串——有关戒钩的发展。202
19-6-3附图版(32)-(36)。木、禾、米、小、可、羽、月、?、矛、?、水等为上拼体戒钩字样。203
19-6-4上戒钩串的戒钩辨异和笔顺第40表。209
19-6-5戒钩辨异图版字样的说明。211
19-6-6附图版(37)。“?????”不属钩五式字例。212
19-6-7上戒钩串——有关戒串的发展。214
19-6-8附图版(38)-(44)。历代上拼体戒串字样。另附“舌、言”字。215
19-6-9上戒钩串的戒串辨异和笔顺第41表。223
19-6-10拦角辨异和笔顺第42表。225
19-6-11戒钩字样“不”字的考证。226
19-6-12“不”字东汉隶书系统的分流。228
19-6-13附图版(45),“不”字的历程。228
19-6-14戒串字样“善(附舌)、养、害、契、絜、告、周”的考证230
20第二十章笔顺的破例和检定。237
20-1“必”字的笔顺历程,附图版(46)。237
20-2“飞”字的笔顺历程,附图版(47)。240
20-3“方”字的笔顺历程,附图版(47)。240
20-4“长”字的笔顺历程,附图版(48)。242
20-5“马”字的笔顺历程,附图版(49)。244
20-6“与”字的笔顺历程,附图版(49)。244
20-7“斗”字的笔顺历程,附图版(49)。245
20-8“门”字的笔顺历程,附图版(50)。247
20-9“比”字的笔顺历程,附图版(50)。247
20-10“?”字的笔顺历程,附图版(50)。248
20-11“臣”字的笔顺历程,附图版(51)。251
20-12“忠、患”字的笔顺历程,附图版(52)。253
20-13“娄”字的笔顺历程,附图版(53)。255
20-14“妻”字的笔顺历程,附图版(53)。255
20-15“凹”字的笔顺历程。258
20-16“凸”字的笔顺历程。258
20-16-1“凹、凸”的考证。259
21第二十一章笔顺的精微和举隅。261
21-1(一)有关笔形部分。261
21-1-1笔形连体微差对照表。262
21-1-2笔形连断微差对照表。263
21-1-3笔形长短微差对照表。264
21-1-4笔形横斜微差对照表。265
21-1-5笔形孤对微差对照表。265
21-2(二)有关笔位部分。266
21-2-1笔位平衡微差对照表。266
21-2-2笔位上下微差对照表。267
21-2-3笔位疏密微差对照表。267
22第二十二章笔顺452字的字序编制表。269
22-1「一」系十三部门191字。270
22-2「?」系十四部门104字。296
22-3「?」系十一部门72字。312
22-4「、」系十二部门85字。323
23第二十三章三谈笔法。335
23-1谈并笔。335
23-1-1横行并笔——(一)并。(二)我。335
23-1-2平行并笔——(一)共。(二)黄。336
23-1-3直行并笔(一)敖。(二)邦。337
23-1-4并笔的戒例。338
23-2谈左挑。339
23-3谈左剔。340
23-4谈补点。340
23-4-1并及笑字的考证。341
23-4-2并引“奔”字的考证。342
23-5谈对点。343
23-5-1并及“公、衮、滚;兊、兑、?、说;忩、总、窓、窗;步、步。”的考证。345
23-5-2附图版(54)-(56)。有关内、外对点字样。347
23-5-3古文“○”即环字的考证。351
23-5-4由环口分定,辨证仓颉其人。353
23-5-5「说文」所传仓颉形象的揭谜。354
23-6谈四类-式拼体“月”。357
23-6-1第一阶段汉制拼体“月”四类一式从二横的一贯。358
23-6-2附图版(57)及(58)。汉制拼体“月”四类一式从二横直承古文系统。359
23-6-3汉唐历代一贯从汉制拼体“月”统计表及图版提要。362
23-6-4附图版(59)-(79)。汉唐历代从汉制拼体“月”四类一式字样。365
23-6-5第二阶段,中唐拼体“月”改制四类四式的失败。387
23-6-6附图版(80)。中唐拼体“月”改制四类四式字样。389
23-6-7宋、元历代一贯从汉制拼体“月”统计表及图版提要,并附“次”字的考证。391
23-6-8附图版(81)-(92)。宋、辽、金、元历代从汉制拼体“月”四类一式字样。392
23-6-9第三阶段,明代拼体“月”复改从四类四式的覆辙以及〔正字通〕附会“?”作肉。405
23-6-10第四阶段,清代拼体“月”宋体四式及二元化的困扰。407
23-6-11附图版(93)-(104)。明、清迄今实际一贯从汉制拼体“月”四类一式的实例。410
23-6-12明、清迄今实际一贯从汉制拼体“月”统计表。423
23-7谈三类一式下拼“几”。424
23-7-1其一,由古文下拼从“?”说起而至楷书从“几”的制宜发展。424
23-7-2图版字样的对释,并及“虎、亮、秃”等字的考证。426
23-7-3附图版(105)-(107)。三类一式下拼“几”以及制宜各式429
23-7-4其二,由古文下拼从“?”说起而至楷书从“几”的制宜发展。433
23-7-5〔说文〕将下拼“?”制宜各式分为异义四字,不合古文434
23-7-6附图版(108)及(109)。古文下基“?”而“几”的制宜发展。438
23-7-7〔说文〕小篆从“?”为下拼体的考证。441
23-7-8附图版(110)。〔说文〕小篆下拼三类一式从“?”合口式。443
23-7-9清代竄改〔说文〕小篆字样的真相。附楷篆下拼体从人兼物足象形对照表。445
23-7-10表列〔说文〕版本概说。446
23-8谈舍繁从简拼体“出”。附楷书从出拼体溯源表。449
23-8-1〔说文〕未详古文出字拼体历程,而概以“?”为止息的止。兹以“步、走、奔、前、武”为辨证。451
23-8-2〔说文〕未详破音字,而概以“?”为“之”。兹以“先、封、寺、志”为辨证。454
23-8-3附图版(111)-(113-1)-(117)。古文出字拼体历程。并及楷书“先、告、造、敖、隶、款、卖、封、寺、志”直承古文从出各阶段字样。457
23-8-4〔说文〕未详古文上拼体戒串历程,附会“?”贯串式“?”为牛。兹以“告”字为辨证。466
23-8-5〔说文〕未详古文拼笔历程和戒例,兹以“邦、折”为辨证。468
23-8-6〔说文〕未尽溯源,说解颇不本古文。兹以“相、敖、款、隶、卖、糶”为辨证。470
23-8-7“?”字的东解。472
24第二十四章清〔康熙字典〕宋体讹字的考证。474
24-1续“为”字的考证。474
24-1-1附图版(118)。“为”字历程之一。475
24-2续“?、?、?、”字的考证。477
24-2-1“?”字见于经传之例。479
24-2-2“本”字因应拗例的东渐。480
24-2-3附图版(119)-(122)。“?”字的经传字样。481
24-3“温”字的考证。486
24-3-1附图版(123)。“温”字的历程。487
24-4“绝”字的考证。489
24-4-1附图版(124)。“绝”字的历程和帚字直承古文从“?”字样。490
24-5“帚”字的考证。492
24-6“丢”字的考证。492
25第二十五章文字流源考证。494
25-1周书二体及其发展。494
25-1-1隶书原是商、周相承统一文字的原有书体。497
25-1-2统一中国文字非始自秦始皇。498
25-1-3汉、新二代因袭书体二元发展的辨证。499
25-1-4附图版(125)-(126-1)-(129)。先秦鞅量铭文和周秦隶书;新嘉量和东汉袁安碑篆书。500
25-1-5周书二体的溯证。507
25-1-6文字流源表。510
25-1-7附图版(130)-( 138)。商、周统一文字及周书二体的物证510
25-2唐代的“隶省”和“八分”的考证。520
25-2-1唐代书体名称的文献和物证。520
25-2-2附图版(139)-(141)。唐碑的楷书和八分。521
25-2-3八分名称的来由。525
25-2-4附图版(142)八分的历程——「德」字举隅。527
25-2-5汉隶书体演变的一源二流。529
25-2-6晋、唐书体异称的所以然。530
25-2-7略论历代对于隶书和八分的说法。531
25-3楷书历程的提要。534
25-3-1发轫于西汉534
25-3-2成制于建初534
25-3-3灿烂于魏晋535
25-3-4改字南北朝535
25-3-5定统于贞观536
25-3-6稳定于开元537
25-3-7再改于大历537
25-3-8宋元宗汉唐538
25-3-9三改于明清538
25-3-10字序的成长539
附录:图版142件详目及索引。540
1990《中文字序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俞佩琳著 1990 启业书局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文学序说
- 1985 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
-
- 中国文字学史
- 1974
-
- 中国文字学史
- 1983
-
- 中国文学序説
- 1982.04 東京大学出版会
-
- 中国文字学
- 1979
-
- 中外文学千字文
- 1986 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
- 中国文字学
- 1941 文求堂书店
-
- 中国文字学史
- 1983 北京:中国书店
-
- 《说文解字》与中国古文字学
- 1998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 中国文字学概要 文字形义学
- 1988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 中国文字学
- 1949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