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通论 下》求取 ⇩

下册495

第十三章陆栖动物:爬虫类495

一 爬虫类495

二 爬虫类的体温496

三 皮肤498

四 姿态、运动,和骨骼498

五 摄食和消化503

六 呼吸、循环,和代谢504

七 血液510

八 排泄作用511

九 生殖作用512

一○脑515

一一 感受器518

一二 内分泌腺521

一三 行为522

第十四章爬虫类的演化523

一 分类523

二 爬虫类的颅型525

最早的爬虫类族群:无弓亚纲528

1.祖龙目528

2.龟鼈目531

混龙亚纲538

1.前嘴龙目538

2.鳍龙目539

3.盾齿龙目539

五 鱼龙亚纲539

鳞龙亚纲540

1.始?目541

2.喙头目542

3.有鳞目544

蜥蜴亚目546

蚓蜥亚目551

蛇亚目551

古龙亚纲558

1.槽齿目558

2.?目559

3.蜥龙目562

恐龙类562

兽脚亚目563

蜥脚亚目565

4.鸟龙目566

5.翼龙目568

研究爬虫类演化的结论571

第十五章飞行动物:鸟类574

一 鸟类生命的特点574

二 数量和变异575

三 皮肤和羽毛575

四 体色580

五 骨骼:腰架和胸架582

六 腰架和后肢586

七 翼骨592

八 翼肌593

九 飞行原理594

一○翼形596

一一 翼面积和负荷力596

一二 翼面的纵横比率597

一三 翼端、沟槽,和弧度598

一四 振翼飞行600

一五 盘旋飞翔601

一六 起飞和降落603

一七 高低空翱翔606

一八 靠上升流翱翔606

一九 利用垂直的风力变化608

二○飞行的速度610

二一 颅骨610

二二 上下颌、喙,和摄食机制612

二三 消化系统615

二四 循环系统618

二五 喉头、鸣管,和鸣声620

二六 呼吸作用621

二七 排泄系统626

二八 生殖系统628

二九脑630

三○脑的功能636

三一 鸟类的学习637

三二 印痕638

三三 引发性刺激639

三四内分泌器官641

1.脑垂腺641

2.肾上腺643

3.甲状腺643

4.副甲状腺643

5.胰脏643

6.胸腺、腔上囊,和免疫644

三五眼644

三六 耳和听觉652

三七 其他感受器655

第十六章鸟类的行为657

一 生境选择657

二 食物选择658

三 对掠食者的反应和沟通讯息的可靠性659

四 相互识别和社会行为659

五鸟类的移栖和识归661

六 引起移栖的刺激667

七鸟类的繁殖习性668

八 求偶和展示669

九鸟类的领域675

一○相互求偶676

一一 营巢677

一二 卵的形状和颜色679

一三 雏鸟的孵育和保护680

第十七章鸟类的起源和演化682

一 分类682

二 鸟类的起源684

三 侏罗纪的鸟类和飞行的起源685

四 白垩纪的鸟类689

五 现代鸟类:新鸟亚纲690

六 不能飞的鸟:平胸类690

现代鸟类各目691

1.第七目 目 691

2.第八目 企鹅目 企鹅692

3.第九目 ?形目 海燕、穴鸟、信天翁692

4.第十目 鹈形目 ?鹚、鹈鹕、鲣鸟692

5.第十一目 鹳形目鹳、鹭、红鹤692

6.第十二目 雁形目鸭、雁692

7.第十三目 鹰形目鹰、隼、鹗693

8.第十四目 鸡形目雉、鹌鹑等狩猎鸟693

9.第十五目 鹤形目 秧鸡、鹤693

10.第十六目 鹬形目鸥、鹬等涉禽694

11.第十七目 潜鸟目潜鸟694

12.第十八目 鸽形目鸽695

13.第十九目 鹃形目 杜鹃695

14.第二十目 鹦形目 鹦鹉695

15.第二一目 鸮形目 鸱鸮696

16.第二二目 夜鹰目 夜鹰696

17.第二三目 雨燕目 雨燕696

18.第二六目 佛法僧目 翠鸟、食蜂鸟697

19.第二七目 形目 啄木鸟697

20.第二八目 雀形目 各种枝栖鸟类697

八鸟类演化的趋向698

九 达尔文雀700

一○其他海洋性岛屿上的鸟类706

一一鸟类变异的发展707

第十八章哺乳动物的起源710

一 分类710

二 哺乳动物的特征711

三 中生代的哺乳动物714

四 合弓类:像哺乳动物的爬虫类717

五 盤龙类(=兽形类)718

六 兽弓目719

七 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哺乳动物724

原兽亚纲726

1.多丘齿目726

2.三锥齿目和梁齿目726

九 哺乳动物的牙齿728

一○牙齿之发育与系列同源732

一一 咀嚼周期732

一二 牙齿如何发生功能733

一三原兽亚纲735

1.卵生的哺乳动物:一穴目735

2.颅骨736

3.脊柱和四肢738

4.生殖作用739

5.毛发和体温调节741

6.泌尿生殖系统742

7.感受器743

8.脑743

9.其他特征744

10.特化的特征745

第十九章有袋类747

一 有袋类的特征747

二 颅骨747

三 骨骼特征749

四 生殖作用750

五 脑753

六 其他特征753

七 分类754

八 负子鼠755

九 肉食性有袋动物756

一○袋?和其他类型757

一一 大袋鼠和袋貂758

一二 有袋类隔离演化的意义760

第二十章胎盘哺乳动物的演化和分类762

一 中生代末期的真兽类762

二 最早的真兽类762

胎盤哺乳动物的定义763

1.胎盘形成763

2.骨骼764

四 真兽类的演化趋向764

五 保守的真兽类767

六 真兽类的分类767

第二一章食虫类、蝙蝠类、和贫齿类772

食虫类772

1.分类772

2.现代食虫目动物:无盲囊亚目773

3.原始食虫目动物:原真兽亚目776

4.象鼩鼱亚目777

5.皮翼亚目777

翼手类778

1.分类778

2.蝙蝠类778

3.小翼手亚目781

4.大翼手亚目786

三 纽齿类和裂齿类787

贫齿类787

1.分类787

2.犰狳790

3.食蚁兽和树獭791

地獭791

新大陆的食蚁兽791

树獭793

鳞甲目796

第二二章灵长类797

一 分类797

二 灵长类的特征799

三 灵长类的分类804

四 狐猴和懒猴805

五 化石原猴类811

六 眼镜猴812

七 类人猿的特征816

八 新大陆猴:卷尾猴类819

第二三章猴类、猩猩,和人类822

一 旧大陆猴:猕猴类822

二 最早的猴类:准猿科824

三 大猩猩:巨猿科826

四 化石猩猩类831

第二四章人类的起源834

一 人类的特征834

二 人类和猩猩的脑834

三 人类的姿势和步态835

四 人类的四肢837

五 人类的颅骨和上下颌840

六 人类演化的幼体成熟844

七 人口的增加845

八 最早的人科动物845

九 南方猿人846

一○最早的人类?849

一一 直立人850

一二 准智慧人852

一三 真智慧人853

一四 人类演化的速率854

一五人类的文化854

人科演化摘要856

第二五章啮齿类和兔类858

一 啮齿类的特征858

二 分类859

三 啮齿目861

四 松鼠亚目864

五 鼠亚目867

六 豪猪亚目869

七 兔形目870

八 哺乳动物数量的升降872

第二六章鲸类876

一 分类876

二 鲸类的特征876

三 摄食习性879

四 呼吸和代谢880

五 脑和各种感受器882

六 发声和讯息沟通883

七 行为884

八 生殖885

九 演化和多样性885

第二七章食肉类891

一 食肉类和有蹄类的亲缘关系:猛兽蹄兽组891

二 分类893

三 食肉目894

四 猫类895

五 早期的食肉类:古裂脚首科897

六 现代食肉类:犬首科898

七 猫首科900

八 鳍脚亚目903

九 肉齿目906

第二八章原有蹄类907

一 有蹄类的起源907

二 有蹄类的特征908

三 分类912

原有蹄首目913

髁节目914

南美洲有蹄动物915

南蹄目915

六 滑距目917

七 电兽目918

八 管齿目918

第二九章象和相关的种类920

一 准有蹄首目920

二 分类920

三 岩狸目922

四 长鼻目924

五 皆齿目936

六 恐角目936

七 火兽目937

八 重脚目938

九 海牛目938

第三十章奇蹄类941

一 奇蹄类的特征941

二 分类942

三 奇蹄类的辐射演化944

四 貘和犀牛946

五 雷犀类949

六 爪脚类(砂犷类)950

七 貘马类951

八 马类951

九 马类的异速演化956

一○马类的演化速率958

一一 研究马类演化的结论959

第三一章偶蹄类961

一 偶蹄类的特征961

二 分类965

三 最早的偶蹄类动物967

四 猪亚目:猪和河马968

五 反刍亚目971

六 疣脚下目971

七 骆驼972

八 真反刍下目975

九 鼷鹿首科 鼷鹿976

一○鹿首科、古鼷鹿科977

一一 鹿科978

一二 长颈鹿科980

一三 牛首科981

第三二章哺乳动物的效能987

一 何谓效能?987

二 体温控制的效能988

三 能量代谢990

四 运动的力学992

五 牙齿更替的效能993

六 消化作用的效能994

七 内分泌系统的改变996

八 脑的效能997

九 生存策略1001

一○生殖作用的效能1002

一一 关于哺乳动物的优势和进步的结论1003

第三三章结论:脊椎动物的演化性改变1005

一 最早的脊索动物的生命1005

二 早期脊索动物的生命与哺乳动物之比较1007

三 脊椎动物演化上的进展1008

四 鱼类的演替1009

五 两生类的演替1013

六 爬虫类的几个连续的朝代1015

七 哺乳动物的断续灭绝1019

八 脊椎动物的复杂度和变异性的增加1022

九 演化缓慢的脊椎动物1024

一○水栖脊椎动物的相继替代1026

一一 陆栖脊椎动物的相继替代1027

一二 趋同演化和平行演化1027

一三 脊椎动物演化的趋向1030

一四 总结:演化性改变的方向1031

一五 演化性进展1032

参考文献1034

1991《脊椎动物通论 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J.Z.Young著;于名振译;国立编译馆主译 1991 台湾商务印书馆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脊椎动物学  上(1954 PDF版)
脊椎动物学 上
1954 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
脊椎动物学(1983 PDF版)
脊椎动物学
1983
海洋脊椎动物(1980 PDF版)
海洋脊椎动物
198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无脊椎动物学(1989 PDF版)
无脊椎动物学
1989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脊椎动物学(1983 PDF版)
脊椎动物学
198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脊椎动物学  下(1991 PDF版)
无脊椎动物学 下
1991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脊椎动物志  上(1969 PDF版)
脊椎动物志 上
1969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脊椎动物(1979 PDF版)
脊椎动物
1979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无脊椎动物学(1965 PDF版)
无脊椎动物学
1965 北京:农业出版社
脊椎动物学  下(1985 PDF版)
脊椎动物学 下
1985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无脊椎动物学(1965 PDF版)
无脊椎动物学
1965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脊椎动物学(1992 PDF版)
脊椎动物学
1992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自动控制系统  第5版(1990 PDF版)
自动控制系统 第5版
1990 科技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脊椎动物学  下(1957 PDF版)
脊椎动物学 下
1957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脊椎动物  下(1984 PDF版)
无脊椎动物 下
1984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