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 上》求取 ⇩

(上卷)3

开国奠基(1949一1952)3

构筑共和国大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3

将革命进行到底3

招集群贤筹国事5

建政宏论定宗旨7

万众一心迎大典9

开国大典时的毛泽东11

平静而急切的等待11

“升得好”12

“人民万岁”13

新中国首届“内阁”筹建纪卖14

毛泽东任命“内阁总理”14

周恩来提名傅作义14

黄炎培七旬任部长15

李书诚主管农业部16

首届政务院人事安排16

定都北京17

唐延杰说:果然辅仁大学里有特务17

彭真提出:当务之急是安定社会秩序18

毛泽东说:咦,公园里怎么没有人?19

周恩来说:你们布置的便衣我全认出来了20

徐肖冰说:那张照片完全是抓拍的21

毛泽东对傅作义说的一席话23

毛泽东说:我们应该脱帽向庶民三鞠躬24

国名、国旗、国歌的诞生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的产生25

取消“中华民国”的简称27

国旗图案大征选29

徐悲鸿提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31

中苏条约谈判纪实34

斯大林对修改旧条约顾虑重重35

毛泽东因无事可做而大发脾气36

中苏会谈渐入佳境38

中方为维护国家权益据理力争40

访苏之行收获巨大42

“暂时不动香港”战略决策出台始末42

“民主拒共”与“武装保卫香港”42

“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战略决策44

英国政府的“反应”48

建国初期的军管制度49

军管制度的产生49

建国初期的军管制度50

军管制度的历史作用53

西南大发兵55

兵匪合一55

杀鸡用牛刀56

滇缅匪军的反攻58

不宁的边境58

入缅清剿59

西藏和平解放始末60

震惊中外的“驱汉事件”60

“亲善使团”无疾而终61

进军西藏的战略决策63

和平谈判一波三折64

昌都之战66

达赖喇嘛亲政与迁徙亚东67

融入祖国的怀抱68

十世班禅返藏纪实71

历史积怨71

积怨冰释72

总理关怀72

坎坷归程73

如愿以偿74

白色战役75

物价飞涨75

银元风潮76

米棉之战77

统一财经78

土地改革大扫描——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运动79

划分阶级的难题——富农问题79

土改总路线的确立81

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83

抗美援朝风云录87

邻国传来的枪声87

中国决意出兵89

初战告捷90

谈打结合93

打破神话96

彭德怀受命率军人朝纪实97

转战大西北97

剑拔弩张的朝鲜半岛98

中国对美国发出警告100

国庆焰火朝鲜战火102

临危受命104

秣马厉兵准备出征110

新中国反封锁、反禁运斗争117

杜鲁门政府反共“遏制政策”溯源118

美国政府挟制联合国以售其奸119

杜鲁门政府封锁禁运政策的破产121

镇压反革命运动纪实124

潜伏,为了颠覆124

纠正“宽大无边”倾向127

天罗地网,疏而不漏130

建国初期的“三反”运动134

“三反”运动之缘起134

毛泽东亲自挂帅抓“三反”136

搜寻“大老虎”138

审理、定案阶段139

五反运动风云录141

举国齐踊跃141

五毒浊流142

不流血的战斗146

五反运动的反思148

共和国反腐第一案——刘青山、张序善伏法记150

新中国震惊了150

一百七十一亿六千二百七十二万元156

“刘青山思想”与“英明领袖张专员”161

心全蚀165

正义之剑169

灰房子忏悔录175

刑场纪实179

新中国教育体制诞生记184

接管与改造184

学习苏联186

知识分子的转型188

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学为运动始末189

追溯历史,“团结、教育、改造”这六字方针得来不易189

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毛泽东发出思想改造的号召190

费孝通等人的切身体会:进行思想改造是新中国建设的需要191

马寅初走在了前面:经过思想改造推进高等院校的改革192

周恩来现身说法: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192

郭沫若充满激情地呼吁:改造!改造!!再改造!!!194

中国的大学殿堂里,第一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课程195

历史的启示:知识分子必须不断地进行思想改造196

《武训传》的命运追踪记197

念书救穷人的武训197

影片获得的誉与毁198

毛泽东亲草社论199

政治与学术的混淆200

绵长的阴影201

一夜风暴震环宇202

千年毒瘤话娼妓203

改变历史的决定204

紧急出动205

艰难的改造206

医治身心创伤207

获得新生209

大禁毒与无毒国210

肆虐的烟毒210

除旧布新的重要一环211

打一场人民战争212

震古铄今的壮举214

凯歌行进(1953—1957)217

农业合作化运动217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由来217

决策的制订与实施219

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评估222

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纪实224

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条件224

实行公私合营前的准备227

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229

对公私合营的综合评价231

建国初期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34

民族手工业的基本特点235

改造方针的初步确定236

批判“小脚女人”238

对个体手工业改造的失误239

新“三反”斗争述略241

新“三反”斗争的缘由241

新“三反”斗争的开展243

新“三反”斗争的经验245

第一个五年计划及“156项工程”建设246

三年恢复功不可没246

历时四载五易其稿248

从长计议施“大仁政”249

盲目冒进赶超英美252

梁漱溟九天九地风云录254

相交相知数十载254

一桩公案的缘起256

耐人寻味的争吵257

反省与静思259

历史功过260

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方式261

确立援越抗法决策261

以政治方式解决印度支那问题263

日内瓦会议上的胜利以及“不输出革命”原则265

周恩来叱咤风云日内瓦267

周恩来指出:我们应该采取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方针267

周恩来对中国代表团全体人员说:我们是登国际舞台了268

周恩来开宗明义地指出这个会议的目的270

“中国人使外交成为艺术”271

周恩来平心静气述说印度支那问题274

周恩来与法国官方人士的会谈275

高岗、饶漱石事件277

1951年高岗得了“两分”278

组成“经济内阁”282

对“确立新民主主义秩序”的批评283

一股“倒刘”的地下暗流284

毛泽东笑谈历史掌故“秦灭楚”285

在杭州确定的开会方针285

刘少奇的自我批评287

邓小平的一席公道话288

对高岗、饶漱石的结论289

四十年后的评说290

第一部宪法的诞生291

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决策291

《选举法》的颁布实行293

一亿五千万人民的大讨论295

庄严的使命296

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300

风起于青萍之末300

导火索连通的政治意向302

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混淆304

斗争向各个学术文化领域扩展306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308

历史的裂痕308

论争再起与升级311

否定“旧我”的反戈一击312

上书申辩与建议313

阵线的“混淆”与“分明”315

“有罪推定”和政治审判317

历史的结论与教训319

万隆会议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320

和平共处:历史提出了这样的要求321

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324

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327

万隆会议中的周恩来328

要确保周总理的安全328

“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坠毁329

华侨对祖国亲人的爱330

热点:周总理到了万隆331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333

“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空难始末334

周恩来飞赴万隆台湾当局阴谋策划334

“克什米尔公主号”的紧急呼叫336

杜维廉敬佩中国总理337

“克什米尔公主号”失事案件真相338

殉难的烈士们,和平将与你们同在341

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建设341

各军兵种合成体制的提出及其过程342

完善各种管理体制,培养正规化、现代化人才343

文化教育和技术训练的开展以及军队管理的规范化345

几点评价347

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前前后后348

人才缺乏问题348

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必要性350

调查研究,起草《报告》350

两个著名思想的提出351

知识分子政策352

中国科学技术战略354

远景规划355

中共“八大”继往开来的空前盛会357

“八大”召开前面临的形势358

准备“八大”的三大工程359

“八大”会议的胜利召开361

“八大”的成就及历史地位365

贯彻“双百”方针367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367

国际势力对“双百”方针的歪曲368

毛泽东谈治国的两种不同方法368

毛泽东说:许多人实际上不赞成这个方针370

毛泽东评论王蒙的小说372

周恩来评论费孝通的文章373

党中央的坚决态度374

中国特别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始末376

六亿人民的委托376

认真精细的工作377

公正的审判379

深远的影响382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的前前后后384

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384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386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实践及其曲折388

历史留下的思考390

艰难探索(1957—1960)395

1957年整风反右395

全党部署整顿三风395

正确对待 公开批评397

右派进攻 整风搁浅398

发动反右 走入误区400

四十年后的评说402

扩大化成因的思考404

摇摆反复的阶级斗争问题406

理论上的贡献与局限407

理论的逆转409

两个剥削阶级410

冒进、反冒进和反反冒进412

毛泽东表示:不相信,搞工业、农业比打仗还厉害412

刘少奇、周恩来等处于被动的跟进状态中413

冒进冒头后,刘少奇、周恩来等提出要反对急躁冒进414

周恩来、陈云等开展反对和纠正急躁冒进倾向的工作416

周恩来等坚持综合平衡、稳步前进417

“要重工业,又要人民”,“保证重点,适当收缩”419

中央在建设速度指导思想上的分歧421

毛泽东开始反“反冒进”423

周恩来检讨“反冒进”错误425

毛泽东宣布:反冒进的问题解决了426

总路线风云录428

关于多快好省428

总路线剖析429

“大跃进”运动431

酝酿431

起动438

高潮441

“压缩空气”444

“跃进”难以为继447

“大跃进”时期的农村公共食堂449

农村公共食堂的兴办449

农村公共食堂的整顿450

农村公共食堂的解散452

深刻的启示453

大跃进中的毛泽东453

敢叫日月换新天454

要有正确的个人崇拜457

毛泽东的勇气与矛盾459

困难时期的毛泽东464

大炼钢铁运动468

钢铁产量翻番468

钢铁元帅升帐469

大炼钢铁运动470

1959年的持续跃进473

人民公社化运动474

“还是办人民公社好”474

一哄而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476

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的取消479

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481

“向地球开战”481

艰苦的起点483

会战北大荒485

北大荒人487

炮击金门489

盘根错节的台湾海峡489

第一次炮击金门490

炮击金门492

炮击惩罚与和平解决496

庐山会议前的纠“左”498

第一次郑州会议——纠“左”的开端498

武昌会议——为继续纠“左”做好思想准备500

八届六中全会——体现了纠“左”的主要成果501

第二次郑州会议——触及公社化错误的一些实质问题502

八届七中全会——检查公社整顿工作,降低主要生产指标505

庐山会议前期——总结教训,继续纠“左”506

1959年的庐山会议508

“理想国”的最初危机508

“做冷锅上的蚂蚁”509

“神仙会”上的分歧510

彭德怀上书512

从责难到批判513

两次常委会516

“热风吹雨”洒江天518

彭德怀在庐山519

上山520

在庐山521

上书525

中国人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纪实527

地球上的“第三极”527

“人家不来了,我们单独登”528

建起“冲击”大本营529

迈出攀登的第一步530

奇异的冰雪世界530

一具“前仆”者的尸体531

闯开北坳大门532

第二次适应性攀登533

攀向第三个高度533

第二个牺牲者534

征服“死亡地带”535

顶峰已近在咫尺536

“不惜任何代价”536

最后的冲击538

“再走就是下坡了”539

尾声540

马寅初和新人口论541

不畏权贵不惧死亡的人541

重返北京大学546

新人口论547

直到战死为止550

盖棺论定553

继续大跃进555

开门红、满堂红、红到底555

坚守社会主义阵地557

竭力保钢560

城市人民公社的萌生561

沉重的代价——三年困难时期562

紧急措施562

饿死人了567

畸形结构570

天灾人祸571

曲折发震(1961—1965)577

六十年代初调整农村政策的决策577

反对“共产风”577

倡导调查研究反对两个平均主义580

向群众寻找真理582

《六十条》试行后584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始末586

“领导干部要做调查研究”586

关于调查研究的指示信587

规模空前的农村调查热潮589

调查研究的深入和各项政策的调整591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国民经济的调整593

八字方针的提出594

农业调整595

精简再精简596

工业的调整598

六十年代初期调整科技政策决策600

从战略高度认识发展科技的重要性600

端正知识分子政策602

明确发展科技的基本方针603

改进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604

七千人大会606

毛泽东认为,困难的形势已经走到了谷底606

规模空前的工作会议608

彭真对毛主席威信的评价611

刘少奇的口头报告613

林彪弹出一串不和谐音614

毛泽东作自我批评615

全面而深刻的反省618

尾声621

台湾问题的缘起与中美关系621

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台湾问题621

朝鲜战争后,美国政府开始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623

五、六十年代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较量与斗争624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627

印度政府挑起边境冲突627

中国政府作出自卫反击的决定631

自卫反击战经过633

中苏大论战640

出现裂痕640

分歧的扩大642

中苏矛盾的加剧与公开648

中苏大论战651

是非曲直今日说653

中法建交纪实654

戴高乐不得不把眼光投向中国654

谈判桌前的交锋655

周恩来的变通659

周恩来出访非洲风云录662

进入非洲第一站662

阿尔及尔的“荣誉市民”665

摩洛哥的烤全羊与“皇帝委员会委员长”667

飞机在突尼斯加油的意外收获668

恩克鲁玛遇刺,周恩来深入戒备森严的奥苏城堡670

出台于加纳、马里的中国外援八原则672

美丽的几内亚674

苏丹的礼仪与敞篷汽车676

埃塞俄比亚的美国阴影677

周恩来在摩加迪沙提出著名论断678

尾声680

包产到户的兴衰682

群众的智慧682

顽强的生命力685

生命力的顽强686

夭折689

四清运动693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酝酿694

城市“五反”运动和农村社教运动695

运动中“左”倾错误的发展697

“四清”运动的新阶段699

反腐防修的一次尝试700

“白朝廷”案件701

和风细雨701

风浪骤起702

轰动效应704

身陷图圄705

案中之案707

重新结论708

当事者说709

意识形态领域的反修防修711

跌到修正主义边缘711

哨兵江青与权威康生713

合二而一的厄运715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717

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717

挖修根的四清五反720

访贫苦与追根子724

大兵团夺权725

二十三条728

文革前夕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分歧730

中共上层的分歧730

中国变成修正主义,你们怎么办733

误会的加深736

中国大特赦737

中国大特赦令738

皇帝公民739

国民党高级将领们的再生744

林彪的崛起747

林彪做了国防部长747

吹喇叭抬轿子750

扣帽子打棍子755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758

自己动手,从头摸起758

总理出面,加强领导761

中国升起第一片蘑菇云762

发展核科技,和平利用原子能764

农业学大寨运动766

全世界农民的“首都”766

向“天堂”跳跃的大寨767

大寨红旗的升起769

大寨精神的升腾770

工业学大庆运动772

毛泽东感慨:看来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772

工业学大庆运动的前奏一大庆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773

工业学大庆运动的掀起与蓬勃发展775

工业学大庆运动的风雨历程777

铁人王进喜——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778

艰苦就是光荣,艰苦就是幸福778

“不去斗争,要我们共产党员干什么?”779

“总有一天,要使我国石油流成河!”781

“我们当了国家主人,也要当油田主人”782

“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783

“我是为了党的事业活着”784

铁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785

学习雷锋活动的前前后后785

岁岁添仇786

雷锋认识的共产党员786

螺丝钉精神的由来788

军营里的亮相788

问《祝福》789

雷锋挨训789

一张“解放”照790

我把党来比母亲791

党报聘书792

一篇自然来稿793

曾经有过争议795

雷锋成了东北的“一团火”795

雷锋之死796

周总理、邓大姐灯下谈雷锋797

中南海的思虑798

毛主席题词经过799

“此人懂得一点哲学”800

总理说:请军报的同志帮我推敲推敲801

人民的高歌802

一枚邮票,一座丰碑805

“革命样板戏”大会演806

所谓“革命样板戏”806

观摩演出大会,江青提出两个数字806

“旗手”与“样板”807

江青推行的“文化专制”主义809

李宗仁归来秘闻录809

程思远首次进京809

李宗仁变卖纽约家产811

三线建设始末812

加速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813

加速后方基地建设的决策814

三线建设决策上的一些失误817

经济建设战略布局大调整819

“三五”计划的最初设想819

“三五”计划指导思想的演变822

“三五”计划的制定823

“三五”计划的实施825

(中卷)831

内乱骤起(1965—1969)831

从《海瑞罢官》到《二月提纲》831

江青:上海的神秘之行831

张春桥“引蛇出洞”832

彭真下令:不转载姚文元的文章835

彭真反击“左派”:制定《二月提纲》837

张春桥派人到北京“摸底”840

《二月提纲》的厄运841

北大第一张大字报的出笼842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843

“北大点火,往上搞”843

“是王八蛋也要支持”844

捣鬼有术845

开了极为恶劣的先例846

“三家村”事件——一桩触目惊心的文字狱847

一张凭空捏造的“时间表”848

构筑文字狱的卑劣手法849

篡党夺权的重要步骤851

“炮打司令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852

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政治事件852

毛泽东决心打倒“中国的赫鲁晓夫”853

“造反有理”——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先声夺人855

“炮打司令部”——八届十一中全会的气氛骤然升温856

“文化大革命”终于取得了中央全会正式承认858

尾声中的惊雷——林彪跃居党内“二号位置”858

刘少奇冤案经纬860

刘少奇陷入迷雾之中860

炮打司令部863

刘少奇跌入深渊866

巨星陨落873

红卫兵运动狂潮881

时势造“英雄”881

脱胎换骨的更名运动882

“孙猴子”抡起大棒883

野火烧向全国884

抄家的狂飙885

披着“羊”皮的“狼”886

串连与长征887

迷惘、对抗与夭折889

彭德怀的最后岁月893

成都的一个冬夜893

毛泽东的一席谈话894

被“揪”到北京895

小爬虫在爬896

难熬的酷暑897

一片忧国忧民心897

批斗会上的回敬898

天低云暗的最后岁月899

尾声900

“一月风暴”900

风暴前奏曲901

风暴骤起904

“炮打张春桥”的插曲909

“上海人民公社”912

“全国山河一片红”915

历史的审判917

“二月逆流”919

山雨欲来风满楼919

“大闹京西宾馆”921

“大闹怀仁堂”923

领袖的偏信处事926

所谓反击“二月逆流”928

是“逆流”还是“正流”931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934

简单回顾934

被“文革”扭曲的运动935

展望:继续?改革?940

康生在文革中942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军师942

心狠手毒害人成性943

明里伪装背后搞鬼的两面派946

武汉七二○事件真相948

云橘雾诡袭武汉948

“我是不打倒他的”950

不该来的“亲人”952

扬子江畔的怒吼954

王力“失踪”之谜955

“武老谭”的遭遇956

更大的阴谋959

庄严的宣告960

“文化大革命”中的“三结合”的台前幕后961

“三结合”:全面夺权的产物961

何谓“三结合”962

“三结合”的“扩展”和“变形”964

新的“三结合”原则966

中央军委《八条命令》产生始末967

《八条命令》产生的背景967

《八条命令》产生的经过970

林彪与《八条命令》972

贺龙被害始末975

“贺龙要在空军夺权”975

江青:贺龙有问题,你们要造他的反978

诬陷贺龙981

张春桥:通通搞掉,一个不留987

贺龙:他们是想害死我991

“杨余傅”沉冤蒙难994

祸起“揪军内一小撮”995

第五个回合的“突击胜利”996

“不听话”的杨成武1000

“大树特树绝对权威”的前前后后1001

倔强的“叛徒”余立金1003

“不识抬举”的傅崇碧1005

子虚乌有的“钓鱼台事件”1007

追查“黑后台”1009

历史公正冤案昭雪1010

陶铸生命的最后四十三天1012

“铁屋如灰”1012

“监护治疗”1014

烈火忠魂1016

六十年代末中国备战1018

风声紧雨意浓1018

战备在“天下大乱”后走向复苏1019

毛泽东说:要准备打仗1020

分歧1021

走向高潮1022

“林副主席第一号令”1025

全民备战1026

毛泽东对革命与战争形势的新看法1028

从临战向常备的逐步转变1029

紧张战备空气中的经济与政治1031

全民野营拉练1032

结束语1033

一场险些发生的核灾难——中苏边界对抗实录1034

中苏在核武器问题上的争论1034

苏联考虑动用核武器彻底干1037

为什么没有撕下核武库封条1039

周恩来与中苏边界谈判1043

中苏总理机场会见1043

中苏边界谈判1045

谈判陷入僵局1046

除夕之夜1047

文革中的教育革命1049

“三结合”的领导体制1050

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体制1055

废除考试的招生制度1061

县委书记焦裕禄1068

“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改变”1068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1070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1071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1072

“县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1074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1075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1076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1078

共和国空战实录1079

地空导弹部队机动设伏1079

对入侵美机的作战1085

风云激荡(1969—1973)1093

1969年中苏边界的武装冲突1093

中苏边界争端的由来和公开化1093

边界流血事件的出现和扩大1095

珍宝岛反击战1097

北京机场会晤和“大三角”关系形成1102

外交战略大调整1105

“文化大革命”初期“左”倾错误对外交工作的严重干扰1105

排除干扰,修复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1106

审时度势,启动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战略决策1108

外交战略调整的历史促动因素及其简评1110

1969年——中美关系的转折点1112

尼克松感受到来自苏联的压力1112

尼克松说,中国是一个潜在的力量1113

尼克松“最紧迫的外交问题”1114

毛泽东说,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不能两面作战1115

周恩来就台湾问题发表声明1116

“文革”搞到1969年,毛泽东一语惊四座1117

折戟沉沙1118

来自乌兰巴托的“特急电报”1118

庐山会议骤起风波1119

林彪和江青两大营垒的勾结和争斗1121

毛泽东发表《我的一点意见》1124

翻车了,叶群又来求助江青1125

长期“拥戴”毛泽东的林彪1126

当家主事的叶群1128

林立果与联合舰队1130

“分庭抗礼”1133

毛泽东南巡视察1134

政变的图谋1135

林氏家族的“叛逆”1136

挣扎与死亡1138

中国第二次对外引进高潮1140

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四三方案”1140

开拓对外经济工作新局面1143

葛洲坝工程的决策纪实1146

长江第一坝1146

最初的构想1147

仓促上马1148

“高峡出平湖”1149

“林一山意见书”1150

毛泽东的批示1151

两份会议记录1152

旷日持久的葛洲坝工程1156

“批林整风”运动1157

在“左”的错误框架中批林的矛盾处境1157

周恩来领导的纠“左”斗争1161

江青集团对批判极左思潮的反扑1170

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1173

毛泽东委托四位老帅纵论国际形势1173

中美跳起了“小步舞”1175

乒乓球把基辛格打到了北京1179

历史性握手之前1182

毛泽东和尼克松“吹哲学”1184

周恩来和尼克松“只争朝夕”1187

在另一张谈判桌上1189

为中美关系发展奠基1190

“世界改变了尼克松”1193

中国进入联合国1195

大趋势1195

台湾当局的悲哀1196

基辛格的“预言”1198

“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1198

欢迎你,中国1199

出席联合国大会1201

振奋人心的强音1202

中日复交始末1203

惊动日本朝野的消息1203

被蒙在鼓里的佐藤荣作1205

田中角荣的宣言1206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1206

竹入带来中国的方案1207

田中访华1209

高岛事件1211

突破僵局1212

不打不成交嘛1214

言必信,行必果1215

中国放弃月本战争赔款的来龙去脉1216

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的呼声1216

旧金山会议中国被拒之门外1218

日本一美国—台北的交易1220

中日联合声明1222

“雅典事件”始末1224

“雅典事件”的发生1224

处理经过1225

毛主席的重要批示1226

总理的亲切教诲1227

周恩来力挽狂澜1228

“我不入苦海谁入苦海”1228

殚精竭虑,保护干部和知名人士1231

纠“左”特别行动1234

外交思想,永放光芒1237

重申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1243

最后的操劳1245

中共第十次代表大会1247

背景和筹备1247

毛泽东主持大会1249

关于林彪反党集团的审查报告1250

第十届中央委员会1251

“四人帮”兴风作浪1251

哥德巴赫猜想1253

n个难懂的公式1253

惊慌和迷惘的童年1253

才华初露1254

向哥德巴赫猜想宣战1256

艰难的攀登1257

动乱的考验1259

重见光明1260

“我不要稿费”1263

科学的态度1264

“病号”的手稿1265

“陈氏定理”1266

数学家的逻辑1267

极左哀秋(1973—1976)1271

“三箭齐发”人心寒——批林批孔运动始末1271

毛泽东提出“批孔”1271

“三箭齐发”掀巨浪1276

“放火烧荒”人心寒1280

反“复辟回潮”与“反潮流”1283

“影射史学”射向谁?1290

《解放军报》变相停刊始末1295

江青怒气冲冲地说:军报,你们要去几个人,我气得很1296

《这样介绍“体会”对吗?》是怎样出笼的1297

围攻军报的大字报风波1298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299

“3.11接见”,军报变相停刊1300

《三上桃峰》冤案1301

一出健康成长的好戏1302

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1303

一个专横而可悲的判决1304

一切风源都在江青手中1305

一堂庄严而深刻的历史教育课1307

伟大战略——三个世界的划分1307

辩证唯物主义的战略观点1307

反对美苏争霸世界1309

联合第二世界1310

第三世界的重要地位1311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1312

三个世界战略的实质及其影响1313

世界第八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发现实录1314

复活的梦想1314

绝望中诞生1314

本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掘1316

新的发现1319

世界第八大奇迹1321

跨越岁月的河1325

难以消褪的底片1329

秦陵地宫为什么不开掘1334

面对人类奇迹的几缕忧思1336

“她不代表我,她代表她自己”1339

“宁长社会主义的草”1339

“不见还好些”多见何益?1339

“江青同志,你要注意呢!1340

“她算上海帮呢!”1341

一场流产的“政变”1341

大造舆论为哪般1342

风庆轮事件的烟幕1344

长沙诬告风雷激1346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1348

小靳庄的沉浮1353

漩涡里的村庄1353

在历史螺旋的低回处1354

“孤岛”向着“大陆”漂流1366

走向富贵乡1369

“在野派”内幕记详1373

曾与小靳庄“结缘”的人1385

命运交响曲1392

评《水浒》运动始末1393

毛泽东发表关于《水浒》谈话的背景1394

毛泽东评《水浒》谈话的初衷1395

姚文元利用毛泽东的批示把批评《水浒》引入异途1396

江青竭力鼓吹《水浒》的要害是“宋江架空晁盖”1398

邓小平同“四人帮”进行的斗争1399

怎样看待评《水浒》运动的政治作用1400

邓小平在1975年1401

历史的呼唤1401

乍暖还寒1404

邓公的“钢铁公司”1406

寒风骤起1409

捅“马蜂窝”1410

全方位的整顿1414

尾声1416

中科院1975年大整顿1419

“文化大革命”对中科院的破坏是难以估量的1419

拨乱反正1421

整顿具有极重要的意义1425

“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始末1427

“反击右倾翻案风”1427

“教育革命大辩论”1429

巨人,在风雨中屹立1431

洒向神州都是泪——在告别周总理的日子里1435

夕阳笼罩在西花厅1435

总理忍辱负重为中华1435

西花厅,让我再看你一眼1436

拥抱死神,力挽狂澜1437

“将来可不要在我脸上划××”1438

“我这里没什么事了”1439

讣告一声天下惊1441

为了忘却的记忆——唐山大地震备忘录1443

地震局,你怎么啦?1443

“震中呢?震中在哪里?”1445

不堪回首“7.28”1446

“唐山来的,到国务院报警”1447

生命大营救1447

形形色色的受害者1449

魔鬼的笛声犹然蜂响1450

国际地震预测界的震荡1451

中国拒绝外援1452

为共和国殉难1453

囚室悲歌1454

兴师问罪何所惧1456

“忘记自己是共产党员不行”1459

狱中飞虹1460

火炼真金1463

思念1465

最后的战斗1467

扬眉剑出鞘——四五“运动”纪实1470

天惊一声雷,信时心已碎1470

来自四面八方的怒吼1471

第一个风暴眼1472

南京,不可阻遏的呐喊1473

不平静的紫禁城1475

清明时节雨纷纷1477

异乎寻常的清明节1479

4月5日:200人被捕1484

寒风中的挺立1487

最高中枢的决断1487

华国锋升迁“二号人物”1487

天安门不相信眼泪1488

更为猛烈的“批邓”1488

千古奇冤,冤上有解1489

“红军之父”辞世1490

是“红司令”不是“黑司令”1490

伟大的友谊无尽的哀思1499

君子兰伴君长眠1501

巨星陨落1508

晚年的迷误1508

生命的余辉1517

举国悲恸1530

“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1537

“四大”溯源1537

中国公民的特殊权利1538

法制是民主之度1541

历史的审判1543

实现转折(1976—1982)1549

“四人帮”集团的覆灭1549

“文革”兴起,无名小卒一举扬名1549

作乱全国,极左集团显赫一时1550

巨星陨落,野心家策划登基1552

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1554

1977年恢复高考纪实1557

决策经过1557

考试盛况1559

录取工作1560

考后风波1562

真理标准大讨论1564

“两个凡是”与“实事求是”1564

一石激起千层浪1569

最后的评价1576

“两个凡是”与两年徘徊1577

揭批“四人帮”的群众运动1577

邓小平复出,众望所归1578

“两个凡是”成为历史转折的重大障碍1579

中共十一大和五届全国人大1581

新的个人崇拜1582

“洋冒进”造成经济困难1583

邓小平倡导科学文化教育方面的拨乱反正1585

十世班禅入狱的前前后后1586

最年轻的国家领导人1586

肩负重任1587

在民主改革中1588

上“七万言书”的前前后后1589

逆境中的磨练1591

炼狱之火1594

新的起点新的追求1595

对极左路线的政治大清算1596

压力下的正直1596

中组部摆脱中央专案组的牵制,新官上任三把火1597

中央决定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1598

中共中央批发为冤假错案平反的文件备忘录1599

奇冤昭雪栋梁才1601

张志新沉冤有主1602

平反“中宣部阎王殿”等冤案1603

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605

历史转折的条件趋于成熟1605

突破了原定议题的中心思想1606

新的历史时期应当确立什么样的思想路线?1608

“以阶级斗争为纲”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609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1609

探讨农业问题的症结,寻找改革的突破口1610

改革开放的呼声1612

酝酿调整方针1613

痛定思痛,加强党的建设1614

呼唤法治,保障民主1615

永远坚持毛泽东思想1616

胜利闭幕1618

思想解放的激流——1979年理论务虚会始末1620

叶剑英建议,胡耀邦引言1620

讨论和宣传实践标准是不是搞“非毛化”?1621

“建议公开揭批康生”1622

胡乔木建议否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一类口号1622

会场内外不和谐的节拍1623

邓小平讲话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624

正义之战——对越自卫反击战实录1626

忆往昔:恩深、义重、情长1627

巨大而无私的军事物资援助1627

越方开始自毁“越——中长城”1629

越南暴力驱赶华侨1629

中国撤消部分援越项目1631

血染情义邦交1632

邓小平语出惊人1633

威慑,还是真打?1634

先礼后兵1636

失道寡助1636

正义班师1638

“摸着石头过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639

冲破“凡是论”,开始局部的企业扩权试点1639

施行经济责任制与新财政体制1641

以疏理流通渠道和放权开始的商业系统的改革1642

努力发展多种经济形式1644

城市开始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和市带县的新体制试验1645

吹响政治体制改革进军号1648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648

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的召开1649

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根本纲领的提出1650

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若干措施1652

开始试行党政分开和进行机构改革1653

一言可为天下法——《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诞生1656

国际上少数人攻击我国搞“非毛化”1656

“非神化”和“正常化”1657

邓小平提出正确评价毛泽东1660

叶剑英发表国庆30周年长篇讲话1661

邓小平起草《决议》的指导原则1662

陈云独具匠心1664

胡乔木提出要注意写两个问题1664

华国锋同志要求“辞职”1666

决议稿的内情披露1666

光辉文献问世1668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葛洲坝工程纪实1669

丰硕的胜利之果1669

伟大的建设蓝图1670

巨大的工程效益1672

对子孙后代负责1673

把智慧和汗水浇铸在大坝上1674

牵动五湖四海人们的心1675

腰斩长江的激战1675

光辉榜样蒋筑英1677

人们在追悼会上的恸哭1677

当他步入人生的时候1677

攀高峰1678

“中国人有内行!”1678

当你看彩色电视的时候1679

“义务资料员”1679

“你的名字应署在前面”1680

不能袖手旁观1681

“不管部长”1681

在住房、工资和职称面前1682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1684

在最后的四天1685

人生的价值不是以年岁来衡量的1686

中央顾问委员会成立始末1686

王洪文的叫嚷引起邓小平的高度警觉1686

“四人帮”倒台了,但邓小平始终没有忘记王洪文说的那句话1687

邓小平疾呼,接班人的问题不解决,就可能要亡党亡国1688

特定的历史选择了史无前例的这种形式——顾问委员会1691

发自毛主席纪念堂的内部报告1693

爱的人流与管理人员的难处1693

遗体保存内幕与遗体现状1694

纪念堂的建与拆1695

华国锋与毛泽东亲属1696

外国元首与外宾1697

毛泽东的卫士与服务员1697

风波时的毛主席纪念堂1698

商品王国与为国分忧1699

中美“八一七”公报产生的前前后后1699

中国政府反对美国对台出售武器的原则立场1700

艰难的谈判1701

中美““八一七”公报的含义1703

(下卷)1709

改革扬帆(1982—1987)1709

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1709

局部改革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新局面奠定基础1709

党的十二大召开——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纲领的制定1711

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完善和新宪法的通过1714

加快城市经济改革,推进工业发展1717

推进以发展乡镇企业为主的农业改革1718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初步措施1720

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的前前后后1722

在解决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中奠定坚实的基础1722

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确立起来1726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1731

明珠,从夹缝脱颖而出1731

异军突起的第二重含义1735

农村打开一片新天地——安徽等地大包干始末1737

1978年:还有1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1738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困惑1739

安徽:一份契约,21朵鲜红的手印1742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1744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746

滦河之水入津来1747

丰碑1748

引滦的源头在潘家口力量的源头在中南海1748

民心与士气1749

知识的力量1750

杀出的“血路”——深圳等特区崛起实录1751

伟人闪电般的思想火花1751

陶铸破天荒的举措1754

邓小平倡导“杀出血路”1756

高层决策终于出台1759

荒漠奇观“一夜城”1761

邓小平题词深圳1764

辉煌的“六五”1766

工农业总产值和各种产品提前完成“六五”计划指标1766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功的原因1768

我国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功的基本经验1772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纪要1774

全面改革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774

全面改革的核心——经济体制改革1777

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780

大浪拍岸1784

非同寻常的座谈会1784

值得重视的《纪要》1786

独特的魅力1787

天外天:经济技术开发区1788

沿海连成一片了1789

沿海“中国龙”的起飞1790

说不尽的19841792

国庆大特写:小平您好1792

中国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1793

从细胞入手1795

宏观改革面面观1796

在新的台阶上1798

从蓝图到现实1799

百万大裁军1800

战略性的转变1800

裁军百万方案的出台1802

全方位波动1803

养兵千日,用兵千日1804

打开封闭国门的决策1806

邓小平指出:中国需要对外开放1806

对外开放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1808

中国对外开放的性质与特点1809

国内外对中国开放的关注1813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始末1818

“时机已趋成熟”1818

中英双方的立场1819

中英第一阶段谈判1820

“联合声明”正式签署1821

八十年代海峡两岸对话与谈判1823

对话与谈判的背景1823

宋美龄对廖承志致蒋经国函作出反应1824

邓颖超虽未提出“伫侯复音”,宋美龄却主动公开致函1825

两航谈判圆满结束,意义重大而深远1827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1828

从体制说起1829

播撒星火,意在燎原1830

瞄准前沿的“863计划”1831

“火炬”在燃烧1833

走出象牙塔1834

科技大国不是梦1836

“三步走”——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1838

建国以来党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探索与实践1838

小、康”目标的提出、确立与“温饱”目标的实现1840

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最终确立1842

大兴安岭不会忘记1846

灾难降临1846

天灾?人祸?1847

火场就是战场1848

大火无情人有情1849

痛定思痛1850

向官僚主义开战1852

“一国两制”从构想到实践1853

最佳模式的形成1854

理想的方案1855

付诸实践的纲领1857

又一次成功运用1859

海峡两岸盼统一1860

向世界体育强国迈进1862

“鸭蛋纪录”1862

“零”的突破1863

兵败汉城1866

泳坛新姿1867

雄风犹在1868

承担义务1868

困难重重1869

共同托起亚细亚的太阳1870

圣火在北京燃烧1871

奔向2000年1871

个体户:改革的受益者1872

富富富,个体户1872

他们抓住了机遇1874

改革的亮色1875

问题种种1876

闯关奋进(1987—1991)1881

国情认识大突破1881

“总设计师”的思考1881

从酝酿到提出1882

“这个设计好”1883

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1884

历史与现实的依据1885

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1886

寻找回来的立足点1887

“灯塔”——照耀共和国前进1888

80次特快列车大颠覆1889

中国怎么啦1889

震动国内外的一分钟1890

第一批救援者1892

生命在召唤1894

灾难,在寒夜中撞击1897

刻不容缓的紧急行动1898

灾难中的灵魂定格1900

眼虽无泪,心却想哭的叙述1902

永远烙下的巨大悲哀1903

事故的症结在哪里?1904

没有完结的思索1905

知识分子出国潮1907

回归,一曲动人的歌1907

出国原因面面观1908

寻找回来的世界1910

由《河殇》引起的纷争1912

《河殇》红透半边天1913

《河殇》宣扬了什么1914

再话《河殇》1916

“搞导弹的不如卖茶蛋的”——不公的社会分配扫描1917

贫富不均1917

社会分配不公表现种种1918

社会公平的辩论1920

通货膨胀:千家万户的忧虑1923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30年物价不变1923

狼来了1924

“病根”何在?1926

通货膨胀的“后遗症”1928

“蛇口风波”始末1928

风起于青萍之末1929

吹皱一池春水1936

卷起千堆雪1941

余波荡漾1952

海南建省大特写1952

几代人缝补着同一个梦1952

大特区、第31个省的诞生1953

潮起又潮落1955

3.4万平方公里的“大磁场”1956

房地产越炒越热1957

海外华侨归国热1958

新闻热点:海南推出“三十条”1959

沸沸扬扬的洋浦风波1960

奋飞吧,海南1962

修宪浪潮的前前后后1963

“无形修改”宪法论1963

“四·一二”修正案出台始末1966

众说纷纭的修宪建议1969

1988年抢购风潮之后1974

轻舟欲过万重山1974

抢购风潮席卷全国1976

中央按下“治理整顿”的琴键1977

强力度的“整治曲”1978

从“康华”开始1979

幽咽泉流冰下难1979

1989年的政治风波1980

进一步理论整顿和强化改革1982

高原古城的震荡1983

达赖喇嘛的呓语1983

八角街燃起罪恶之火1985

传召大法会再起骚乱1987

八九骚乱与拉萨戒严1989

“西藏独立”不容讨论1991

岷江特大沉船事件纪实1992

“百慕大”并不神秘1992

三个“指挥部”1995

面对死神1996

“指挥部”内幕2001

特殊的战斗2002

中国“扫黄”纪实2004

泛滥的“黄潮”2004

罪恶之源2005

“黄海”浮沉录2007

中央发出“扫黄”号令2009

“扫黄”烈焰燃遍全国2010

拔掉“黄色据点”2011

跨世纪之战2013

1989:中国廉政风暴2014

“中国政府动真格的了”2014

灵与欲,立体大交叉2016

在告别“农业文明”的时代里2019

“人鼠”以及“人鼠文化”2020

在扑向光明的动机下2025

诱人的通往炼狱之路2030

官商,权力魔方变幻的误区2034

在“肃贪廉政”的旗帜下2036

治理整顿:危机·机遇·挑战2039

经济改革中的问题和难点2039

进一步贯彻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2042

“七五”计划的完成2053

中苏关系正常化始末2055

改善中苏关系的三大障碍2055

“给我带个口信好不好”2057

“将”戈尔巴乔夫“一军”2058

结束过去,开辟未来2060

宏伟纲领照中华——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出台2062

来自中央的两点意见2062

国家计委的《基本思路》2062

起草小组提出草稿2063

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建议》2063

总理办公会议的决定2064

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纲要》2064

主要精神2065

光辉特色2065

九十年代“中国第一热”2066

中国股票初露端倪2066

股票给谁带来好处2067

明天:全民炒股?2068

股市写真2070

股民特写2074

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论证、立项实录2079

江湖巨变:云梦泽成为“云梦”2079

沧海桑田:洞庭湖走向过去2080

三峡工程成为大自然的呼唤2080

孙中山的宏伟设想2081

毛泽东:高峡出平湖2082

李锐——林一山的公开争论2083

第一个正式文件2084

半路杀出的“葛洲坝工程”2084

邓小平寄语三峡2085

艰难复杂的重新论证开始2086

各种不同意见促进了认识的深入2087

钱正英恳谈内情2090

重新编制可行性报告2091

国务院的审查2092

邹家华纵论三峡工程2092

人大财经委的建议2099

最高权力机关的通过2100

三峡决议的冲击波2101

台湾记者的视野2102

争论仍在继续2103

背水之战——1991特大洪灾与抗洪救灾纪实2107

中国多灾并发,全球震惊2107

安徽洪灾之夏,险象环生2108

江苏水祸之夏,浊浪排空2109

滔滔洪水冲击了18个省市2110

江泽民奔赴“沙场”2111

李鹏提出五条意见2113

中央紧急总动员2115

绿色的钢铁长城2117

风雨同舟与共有的家园2118

国内外救灾捐款物接收处理公告2120

赈灾款风波2121

抗洪救灾谱新篇2123

做得最好的一年2127

1991年邮市狂潮纪实2130

1991年,中国新闻热点2131

呼啦啦卷起炒邮风2133

县城有故事2137

刀光剑影大邮市2138

邮票交易之外2141

几家欢乐几家愁2142

1991:中国扫荡黑社会2143

“黑”风阵阵2143

出击:反黑大决战2144

血祭:阳光下的新罪恶2147

中国:黑社会的坟墓2152

改革十三年回顾2153

历史的选择2153

农村新崛起2155

艰难的起飞2158

走向新世纪2161

大潮涌动(1992—1997)2167

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2167

深圳欢迎您2167

深圳人民的骄傲2169

参观先科激光公司2170

游“锦绣中华”2172

种下长青树2173

社会主义的本质2174

“你们要搞快一点!”2175

邓小平南巡讲话与中国特色2177

南巡讲话的时代背景2177

邓小平南巡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2180

南巡讲话为十四大召开作了准备2183

1992年之春:共和国第三代领导人2187

江泽民:谈谈心里话2187

李鹏:半月不拾闲2189

万里:委员长代表2191

乔石、朱榕基谈邓小平讲话2193

李瑞环:一份千字报告吸引了邓小平2194

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实录2195

新闻界联手行动2195

风暴来了2197

激烈交锋2199

消费者,站起来!2202

变形金刚2204

东方巨龙的伟大跨越——中国运动员争雄巴赛罗那奥运会2205

厉兵秣马,积极备战2205

中央领导为出征健儿送行2208

名副其实的国际体坛大聚会2209

赛前预测:中国将在第二方阵2213

中国夺得16枚金牌2214

中国健儿龙虎榜2220

奥运趣闻不断,冷门迭起2226

北京欢迎您,奥林匹克风2227

中央举行盛大招待会2229

中国体育代表团“论功行赏”2231

首都举行奥运健儿报告会2233

奥运重奖冲击波2234

众说纷纭话巨奖2236

第三次商潮2241

下海、经商成时尚2241

呼唤、挑战弄潮儿2242

小腕、大款都潇洒2243

出摊、摆卖练脸皮2246

忧耶、喜耶众评说2248

疏通、引导为上策2250

中英香港大战内幕2251

大战初起2251

彭定康何许人也?2252

许下诺言2252

走马上任2253

绵里藏针2253

球在哪儿2254

燃起战火2255

与北京抗争2256

何去何从2257

在失败中崛起——“澳星”发射纪实2258

中国航天技术起步于50年代中期2258

“空间灾难年”带来了机遇和挑战2258

中国研制出“长二捆”火箭2259

1992年3月22日意外失利2261

“祸首”竟是一块比米粒还小得多的铝质多余物2262

紧急赶制“长二捆”2263

来自中南海的报告2264

8月14日7时12分:“澳星”腾空而起2264

辉煌的跨越2266

长征系列运输火箭反射记录2267

外电评述2268

运载火箭发射技术研究院笑迎35岁生日2270

躁动的热土——1992房地产热写实2271

历史的教训2271

冲破禁区2273

火热的房地产市场2275

建房热:安得广厦千万间2280

购房热:热炒热卖2282

炒将开去2285

有人泼冷水2286

中共十四大2288

会议概况和主要内容228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293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300

伟大的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2305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模式的提出2305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论断的确立和改革模式的扩展2306

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及改革模式的细化2307

治理整顿,深化改革2309

市场经济概念的重新界定2310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始末2312

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十点概括2312

十二大的三点重大突破2313

十二届三中全会的迈进2314

十三大的四点重大意义2314

“十二条”与“三方面概括”2315

南巡讲话上了一个新台阶2316

十四大提出新体制2316

世纪之光——邓小平关注十四大2318

记者最关注的“第一问题”:邓小平是否出席本次大会2318

“神州第一街”树起了邓小平的巨幅画像2319

1977年以后的四次党代会,我们都感受到了邓小平独特而博大的热和力2320

江泽民指出:要认真学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用邓小平同志的理论武装全党2321

邓小平等与十四大代表会面2322

北大学生衷心祝愿邓小平身体健康2323

邓小平欣喜地看到:跨世纪一代在成长2324

海外舆论述评邓小平与十四大2326

1992:国务院打假活动纪实2330

血淋淋的控诉2330

国务院果断决策:为百姓解难2332

捷报频传大快人心2335

打假路途难2338

来自农村第一线的最新报道2341

摊派猛于虎2341

跌价的土地2344

秤杆一扬,白条一张2345

民告官2346

干部说:我要辞职2348

抽刀断水水更流2350

难咽的苦果2351

新世纪的曙光2353

农民还会笑吗2355

中国外交大穿梭2357

中国外交年2357

国际舞台再演宏剧2357

中日友好 又谱新篇2361

中美关系 波折迭起2364

灵活务实 广发独联2366

周边邻国 和睦相处2367

打破僵局 走向欧洲2369

入“关”谈判大写真2370

入“关”背景大事记2370

姗姗来迟的进“关”者2371

中国入“关”的基本立场2372

唇枪舌剑,艰难的历程2373

大中华经济圈2376

大决策——北京至九龙铁路工程决策始末2379

艰难起步15年徘徊2380

“高速方案”搁浅了2381

一场争论与一个结论2381

“第二通道”变奏曲2382

九江长江大桥:柳暗花明又一村2383

“小京九”演化成了“大京九”2384

沿线省市的积极性起来了2385

“大京九”全线正式立项2386

决战三年,铺通全线2387

国法不容——禹作敏犯罪纪实2388

私设公堂为所欲为2389

欲盖弥彰的“庄主”2391

正义的判决2394

“银河号”事件始末2396

捕风捉影2397

周密调查2397

严正交涉2398

验货风波2399

真相大白2400

十亿元大骗局的破产——长城机电科技产业公司非法集资案纪实2400

“长城集资”怪潮2400

“亿万富翁”的骗术2402

机关算尽落法网2403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诞生2404

改革更需勤政2405

改革呼唤廉政2407

中共三代领导人情系香港回归2410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人运筹解决香港问题的途径:长期打算,充分利用2410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人为解决香港问题找到了一条新思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2412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人为香港回归做各项准备:实现平稳过渡和政权的顺利交接,保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2416

张家港市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2418

坚持“一把手”两手抓2418

有投入才能有产出2420

塑造一种精神2422

1994年:改革没有浪漫曲——关于中国新一轮改革风险预期的采访札记2424

“过热”还是过虑2424

谁会“软化”改革2426

思想解放探讨之一:碰碰国有制2427

思想解放探讨之二:从“赶超”到务实2429

思想解放探讨之三:“弱政府”?“强政府”?2430

无知即是大敌2432

“信息高速公路”浪潮2434

“信息高速公路”产生的技术基础2434

“信息高速公路”实施的复杂性2435

及早规划“信息高速公路”在我国的发展刻不容缓2436

关于我国跟踪“信息高速公路”的对策2436

魔鬼的微笑——中国反兴奋剂实录2438

马家军与兴奋剂2439

中国并非净土2447

魔鬼的微笑2455

历史的使命——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抓党建记事2464

三代领导集体的共同使命2464

用伟大的理论武装全党2466

围绕经济建设抓党的建设2467

8000万,流动起来的中国人2468

也是中国第一难2469

把农民拴在土地上2471

开闸放水2473

第十一世班禅转世的前前后后2476

班禅转世灵童是如何产生的2476

围绕班禅转世的一场斗争2479

雷声大,雨点也大——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纪实2482

既拍“苍蝇”,更打“老虎”2482

不信管不住“一张嘴”2483

明查暗访“三乱”2484

发展经济不能“闯红灯”2484

既要治标,更要治本2485

95反腐败回眸2486

反腐败向纵深发展2486

反腐败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2487

反腐败的形势依然严峻2488

你我都是赢家——中美知识产权谈判备忘录2488

美国人缘何怒气冲冲,宣布制裁2489

美国咄咄逼人,莫非真的不怕中国2490

美国的“要价”究竟是什么2490

总统发布制裁令,美国敢制裁吗2491

第九轮谈判,化干戈为玉帛2492

究竟谁作出了让步2493

九十年代中美首脑三次重要会晤2494

中美关系又起波澜2494

克林顿政府调整对华政策2496

中国打出经济牌2498

西雅图中美首脑会晤及其影响2499

中美高层互访增多,江泽民和克林顿在雅加达再次会晤2501

李登辉访美起风波,江泽民和克林顿在纽约第三次会晤2502

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备工作委员会成立的前前后后2504

预委会的成立及其主要工作职责2504

预委会的人员构成、机构设置及其各机构的工作内容2505

预委会的工作方针、原则以及工作方式与方法2506

预委会工作的进程及其成效2507

南沙问题争端始末2511

南沙群岛本属中国2511

邻国为何强占2511

美国与南沙无缘2512

“山姆大叔”不甘寂寞2513

美国舆论动向值得关注2515

针对南中国海的种种建议2516

“山姆大叔”,你到底要干什么?2518

台湾海峡风云纪实2518

李登辉访美逞威2519

李登辉亲“独”有源2520

我军官兵枕戈待旦李登辉图穷匕首见2521

镜头之一:第二炮兵导弹发射显神威2521

镜头之二:我海空实弹演习取得圆满成功2522

五角大楼利令智昏“国际警察”嘴脸毕现2530

李登辉遭千夫所指 中国地图永有台湾2532

旅美华人华侨留学生集会 支持中国统一反对台独2535

“任何时候不能忘了老区人民”——江泽民考查京九沿线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纪行2536

“京九铁路也是一条扶贫路、发展路”2537

沿京九看扶贫2538

“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老区人民”2540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2541

两次进藏,历时十载2541

为了阿里的发展2544

博大、深沉和无私的爱2547

来自四面八方的呼唤2550

世纪之战——中国奥运军团征战亚特兰大纪实2551

新手代表了一种希望2551

精神的力量是强大的2552

冲击是勇士致胜的法宝2554

面对压力2555

老将意味着成熟2556

付出与收获是天平上的两个砝码2558

斩断荆棘,才能迈向绿野2559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2560

民主公平 开放——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产生记2562

面向港人 积极筹建推委会2562

民主磋商 确定参选人资格2563

严格把关 顺利产生候选人2564

公开亮相 公平机制下竞争2565

’96中国“严打”风暴2566

审时度势——深谋远虑的决策2567

打出声威——案犯纷纷落入法网2568

为民除害——重拳摧毁黑社会2569

舍生忘死——金色盾牌热血铸就2571

除暴安良——老百姓扬眉吐气2573

投案自首——罪犯歧途知返2574

严格执法——不容忽视的话题2575

任重道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2577

打捞中山舰纪实2577

中山舰:一座历史丰碑2578

打捞:十年争夺与筹备2580

中山舰情结2581

中山舰能否顺利出水2582

陈列馆址,再起纷争2583

保护方案“浮出水面”2584

再道一声:小平您好2584

长街洒泪万众同悲2584

九洲同悲悼小平2586

挥泪承遗志同心向未来2589

在大海中永生2595

永载史册的伟大时刻——香港回归纪实2598

百年耻辱一日洗2598

别了,“米字旗”2599

交接一刻2600

香港进入历史新纪元2601

万众瞩目十五大2602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2602

迈向新世纪的宣言和纲领2603

跨世纪的坚强领导核心2609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阔步前进2610

1998《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杨先材主编;石仲泉顾问 1998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