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概说》求取 ⇩

第一版序言1

一、《资本论》分析的方法1

二、《资本论》研究的对象6

三、《资本论》研究的目的9

四、《资本论》的阶级性14

第二版跋17

一、“卓越的理论思维能力”在德国资产阶级中完全消失而在工人阶级中复活了17

二、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向庸俗政治经济学的过渡18

三、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24

四、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的联系与区别26

五、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和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是根本对立的31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35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35

第一章商品35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36

一、必须从商品分析开始36

二、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担当者37

三、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38

四、价值实体与价值量之间的联系40

五、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43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46

一、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46

二、具体劳动生产了特殊的使用价值49

三、抽象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51

四、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54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55

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57

(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57

一、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简单价值形式中57

二、简单价值形式是由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这两个要素构成的59

三、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关系60

(2)相对价值形式61

(a)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61

(b)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66

(3)等价形式67

一、等价形式的性质67

二、等价形式的特点69

三、亚里士多德的天才闪耀和历史局限73

(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75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78

(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78

(2)特殊的等价形式79

(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79

一、相对价值形式的缺点79

二、等价形式的缺点79

三、扩大价值形式向一般价值形式的过渡80

C.一般价值形式80

(1)价值形式变化了的性质80

(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85

(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86

D.货币形式87

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88

一、商品的拜物教性质88

二、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92

三、商品拜物教观念是商品世界客观存在的反映99

四、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商品拜物教观念101

第二章交换过程106

一、商品交换过程实际上“是彼此独立的个人所参加的社会过程”106

二、商品内在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展开必然产生货币110

三、货币产生的历史过程114

四、货币是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的货币理论119

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124

1.价值尺度125

一、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的必然表现形式125

二、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具体实现的127

三、价格形式的特征128

2.流通手段134

(a)商品的形态变化135

一、以货币为媒介的单个商品的运动形式135

二、由各个商品形态变化的相互交错形成的商品流通140

(b)货币的流通145

一、商品流通直接赋予货币的运动形式就是货币流通145

二、决定货币流通手段量的因素和规律148

(c)铸币。价值符号149

一、铸币149

二、价值符号150

3.货币151

(a)货币贮藏152

(b)支付手段153

(c)世界货币156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158

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158

1.资本的总公式158

一、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158

二、资本是价值不断增殖的运动161

三、G—W—G’是直接在流通领域里表现出来的资本总公式164

2.总公式的矛盾165

一、总公式的矛盾165

二、流通领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167

三、剩余价值的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170

四、解决总公式矛盾的基本条件170

3.劳动力的买和卖171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总公式矛盾的关键171

二、只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全被资本家私人占有,劳动力才会变成商品172

三、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174

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78

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178

1.劳动过程178

一、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及其相互关系178

二、产品,既是劳动过程的结果,又是劳动过程的条件182

三、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183

2.价值增殖过程184

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生产剩余价值184

二、价值形成过程185

三、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188

四、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91

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92

一、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必然形成创造新价值和转移旧价值的双重结果194

二、劳动过程的不同因素在产品价值形成上的不同作用195

三、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执行不同的职能199

第七章剩余价值率202

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202

一、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202

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205

三、计算剩余价值率的方法207

2.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207

3.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时”209

一、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时”说是代表资本家利益的209

二、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时”的内容是荒唐的,叙述方法是混乱的210

三、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时”在理论上是完全错误的212

4.剩余产品213

第八章工作日(简介)215

第九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216

一、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三个规律217

二、一个货币额转化为资本的量的界限220

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三个要点222

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25

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225

一、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225

二、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226

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实质230

第十一章协作231

一、较多工人同时同地被同一资本雇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231

二、简单协作提高了社会劳动的生产力233

三、协作提高的社会劳动生产力转化为资本的生产力235

四、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239

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241

1.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242

一、由“不同种”手工业者受雇于同一资本的简单协作产生242

二、由“同种”手工业者受雇于同一资本的简单协作产生243

三、工场手工业的最终形态是“一个以人为器官的生产机构”244

2.局部工人及其工具245

一、局部工人技艺的熟练、积累和提高,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力245

二、劳动工具的专门化,提高了工具的效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力246

3.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246

一、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246

二、工场手工业使劳动进一步社会化,提高社会劳动的生产力248

三、工场手工业发展了劳动力的等级制度250

4.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251

一、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的“相似点”252

二、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的“联系”255

三、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的“本质的差别”255

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260

一、资本最低限额越来越大,是由工场手工业的技术性质产生的一个规律260

二、工场手工业是文明的、精巧的剥削手段261

三、工场手工业的历史局限性264

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简介)266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78

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278

一、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概念278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283

三 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力只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资本的强制才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289

四、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利润来自于劳动生产力的错误观点294

第十五章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296

Ⅰ.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劳动生产力可变297

Ⅱ.工作日和劳动生产力不变,劳动强度可变298

Ⅲ.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工作日可变299

Ⅳ.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同时变化299

第十六章 剩余价值的各种公式301

第六篇工资305

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305

一、表现为劳动价格的工资实际上是劳动力的价格305

二、工资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309

三、劳动力的价格转化为劳动价格的必然性310

第十八章计时工资312

一、计时工资是一定时期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312

二、“劳动价格”是计时工资的计量单位313

三、计时工资的一般规律314

四、资本家利用计时工资加强对雇佣工人的剥削315

第十九章计件工资318

一、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318

二、计件工资是最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资形式319

三、计件工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321

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322

一、马克思研究“工资的国民差异”的意义322

二、比较工资国民差异必须考虑决定劳动力价值量变化的一切因素323

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工人的名义工资要高子不发达国家,实际工资却不然324

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工人的名义工资虽高,但相对的劳动价格却较低325

五、揭露和批判美国庸俗经济学家凯里的错误观点326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329

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329

一、这一章的地位和作用329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330

三、可变资本只是劳动基金的一种特殊的历史的表现形式331

四、全部资本“都转化为积累的资本或资本化的剩余价值”334

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335

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339

1.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340

一、资本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340

二、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341

三、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并不是对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的违反,而是对它的应用344

四、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关键是劳动力作为商品自由买卖348

五、资本家阶级占有的日益增大的资本不外是资本化的剩余价值349

2.政治经济学关于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错误见解349

一、清除古典经济学错误见解的必要性349

二、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本积累的错误见解350

三、亚·斯密正是在困难开始的地方中止了研究351

四、亚·斯密的论点被庸俗经济学利用为资本家阶级利益服务352

3.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节欲论353

一、资本积累不是由资本家节欲而是由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决定的353

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本家的挥霍和积累一同增加354

三、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错误观点355

4.几种同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无关但决定积累量的情况: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力;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差额的扩大;预付资本的量356

一、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对积累量的影响356

二、社会劳动生产力对积累量的影响357

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对积累量的影响359

四、预付资本的量对积累量的影响360

5.所谓劳动基金360

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360

1.资本构成不变,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362

一、资本构成及其变化是研究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命运影响的最重要的因素362

二、资本构成不变时,资本积累的增进,工资的提高,只是意味着资本统治和剥削范围的扩大363

2.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的进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368

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必然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368

二、资本积累、积聚、集中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社会形式370

三、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进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374

3.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374

一、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375

二、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379

三、产业后备军比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更加迅速地增加380

四、相对过剩人口的累进生产调节着工资的变动382

4.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385

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385

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386

5.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例证388

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389

1.原始积累的秘密390

一、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390

二、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392

2.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392

一、“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基础的变革的序幕,是在十五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和十六世纪最初几十年中演出的”392

二、“在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和随之而来的对教会地产的大规模的盗窃,使暴力剥夺人民群众的过程得到新的惊人的推动”394

三、从十七世纪末开始,“法律本身成了掠夺人民土地的工具”394

3.十五世纪末以来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压低工资的法律395

4.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396

5.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397

一、农业革命的根子在工业又对工业起反作用397

二、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398

6.工业资本家的产生399

一、工业资本家是“资本主义的暴发户”399

二、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污400

7.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402

一、资本主义占有方式是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402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剥夺者就要被剥夺”,这是否定的否定404

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406

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理论408

一、这一章的地位和作用408

二、现代殖民理论的出笼410

三、现代殖民理论的破产412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417

第一篇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417

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417

Ⅰ.第一阶段G—W417

一、货币资本表现为资本预付的形式417

二、G—A是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一个具有特征性质的因素420

三、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分离是货币职能变成资本职能的社会条件421

Ⅱ.第二阶段生产资本的职能423

一、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只是生产资本职能的先行阶段423

二、一旦依靠雇佣劳动进行的生产普遍化,商品生产就必然成为生产的普遍形式424

三、生产资本执行职能所生产的商品是“孕育着剩余价值的商品”425

Ⅲ.第三阶段W’—G’427

一、W’是生产资本的转化形式,处于单个资本循环的联系中428

二、W’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形成了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两个不同的流通形式429

三、G’作为资本循环过程的结果,掩盖了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430

Ⅳ.总循环432

一、G—W…P…W’—G’的总过程,是资本的循环过程432

二、只有产业资本不仅占有剩余价值而且创造剩余价值434

三、产业资本循环既同一般商品流通交织在一起,又在其中完成自己独特的循环435

四、货币资本的循环作为特殊的循环形式所具有的特征437

五、全章的总结438

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439

Ⅰ.简单再生产440

一、W’—G’—W是生产资本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440

二、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W’—G’—W分裂为二,掩盖了资本价值增殖的关系442

三、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宣扬的生产过剩没有可能的观点445

四、货币资本停留在货币贮藏状态中是运动中断的结果446

Ⅱ.积累和规模扩大的再生产447

Ⅲ.货币积累448

Ⅳ.准备金449

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449

一、商品资本的循环只能从W’开始450

二、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452

三、商品资本的循环以其他商品资本的存在为前提453

四、W’…W’是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形式455

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457

一、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是三个循环的统一457

二、产业资本现实循环连续性的条件460

三、产业资本现实循环证实了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征的价值独立性462

四、资本循环和简单商品流通的关系463

五、资本循环中供给大于需求的问题465

第五章流通时间466

一、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466

二、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467

第六章流通费用468

Ⅰ.纯粹的流通费用469

1.买卖时间469

2.簿记469

3.货币471

Ⅱ.保管费用471

1.一般储备的形成472

一、资本主义商品储备的形成472

二、用于商品储备的流通费用的性质473

三、一切社会共有的储备费用474

2.真正的商品储备475

一、资本主义商品储备的扩大475

二、资本主义商品储备费用之加入商品价值476

三、储备费用包含的内容477

Ⅲ.运输费用477

第二篇资本周转479

第七章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479

一、资本周转的目的不外是反复不断地实现预付资本的价值增殖479

二、考察预付资本价值增殖的循环形式480

三、资本周转及其速度的测定481

第八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482

Ⅰ.形式区别482

一、固定资本482

二、流动资本484

三、分析结论486

Ⅱ.固定资本的组成部分、补偿、修理和积累487

一、固定资本的磨损和更新487

二、固定资本的维护和修理489

三、为补偿固定资本必须设置折旧基金491

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周期492

一、预付资本价值的总周转492

二、周转的周期494

三、流动资本不同组成部分周转上的差别496

第十章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496

一、重农学派关于“原预付”和“年预付”的观点496

二、亚当·斯密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观点497

三、斯密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错误理论所引起的后果501

第十一章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李嘉图504

一、李嘉图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混为一谈504

二、把流动资本=可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属性就会消失505

三、把可变资本看成是由同劳动资料对立的生活资料构成的,完成了资本拜物教507

第十二章劳动期间510

一、劳动期间对资本周转速度、预付资本量的影响510

二、缩短劳动期间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512

第十三章生产时间512

一、生产时间和劳动期间的差别对资本周转、预付资本量的影响512

二、生产资料储备时间对资本周转、预付资本量的影响513

第十四章流通时间513

一、出售时间514

二、购买时间514

第十五章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515

一、周转时间的构成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515

二、劳动期间与流通期间的不同比例“怎样使预付资本的一定部分必须以货币形式存在”517

三、价格变动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519

第十六章可变资本的周转520

Ⅰ.年剩余价值率520

一、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生产的剩余价值同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520

二、年剩余价值率的不同是由预付的可变资本和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的不同引起的522

三、预付的可变资本和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的不同又是由资本周转的时间、次数不同引起的524

四、年剩余价值率是资本现实运动的反映525

Ⅱ.单个可变资本的周转526

Ⅲ.从社会的角度考察的可变资本的周转527

第十七章剩余价值的流通529

一、本章分析的结构和目的529

二、周转时间对剩余价值流通进而对资本价值增殖的影响530

Ⅰ.简单再生产532

Ⅱ.积累和扩大再生产535

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538

第十八章导言538

Ⅰ.研究的对象539

一、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内容539

二、第三篇研究的对象541

Ⅱ.货币资本的作用542

第十九章前人对这个问题的阐述545

Ⅰ.重农学派545

一、魁奈的《经济表》是阐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极有天才的思想”545

二、重农主义体系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解548

三、斯密在对再生产过程分析上的退步548

Ⅱ.亚当·斯密549

1.斯密的一般观点549

一、斯密关于商品价格只分解为收入的观点549

二、斯密关于固定资本再生产的观点550

三、斯密关于流动资本再生产的观点551

四、斯密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再生产的观点已经接近问题的实质551

五、把对斯密一般观点的全部分析综合起来得出的几点结论552

2.亚·斯密把交换价值分解为v+m553

3.不变资本部分554

4.亚·斯密所说的资本和收入555

5.总结558

一、商品价值不分解为任何别的东西,也不由任何别的东西构成558

二、用资本主义观点分析商品价值就形成价值由收入“组成”的错误观点560

Ⅲ.以后的经济学家561

第二十章简单再生产561

Ⅰ.问题的提出562

一、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必须从分析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开始562

二、商品资本的循环形式是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形式564

三、只有说明w’的每个价值部分会变成什么,才能认识社会再生产的条件565

四、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必须首先研究简单再生产567

Ⅱ.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570

一、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570

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571

Ⅱ.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I(v+m)和Ⅱc的交换572

一、I(v+m)和Ⅱc交换的基础、内容和形式572

二、I(v+m)=Ⅱc是简单再生产中社会总产品实现的条件574

Ⅳ.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574

一、必要消费资料和奢侈品两大分部类的交换574

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危机是由于消费不足的谬论579

Ⅴ.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580

一、货币流通的作用及其特点580

二、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581

三、预付在工资上的货币在资本主义商品流通中起着重要作用582

Ⅵ.第Ⅰ部类的不变资本583

一、第Ⅰ部类的不变资本是在本部类内部补偿的583

二、第Ⅰ部类内部不变资本补偿的不同方式584

Ⅶ.两个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585

一、Ⅱ (c+v+m)等于“年价值产品”即社会的(v+m)585

二、Ⅱ(c+v+m)所以等于社会的(v+m),只是因为Ⅱc=I(v+m)586

三、I(v+m)和Ⅱc的交换,实质上是当年的社会劳动同过去的社会劳动的交换588

Ⅷ.两个部类的不变资本591

一、困难不在于社会产品价值本身的分析591

二、“困难是在于把社会产品价值组成部分和它的物质组成部分作比较时产生的”592

三、困难产生的根源在于再生产的一切物质要素都必须是社会总产品本身的各个部分594

Ⅸ.对于亚·斯密、施托希和拉姆赛的回顾596

Ⅹ.资本和收入:可变资本和工资597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年劳动大部分用来生产新的不变资本598

二、批判“对一个人是资本而对另一个人就是收入”的错误观点598

Ⅺ.固定资本的补偿602

一、固定资本补偿的特点形成了社会产品实现的“巨大困难”602

二、不变资本中每年要用实物更新的固定组成部分等于另一个固定组成部分的年损耗是解决困难的条件604

三、生产资料的储备是社会对再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物质资料的控制610

Ⅻ.货币材料的再生产613

一、金的再生产的特点和由此形成的货币贮藏613

二、实现商品价值以至剩余价值的货币是由资本家阶级投入的614

ⅩⅢ.德斯杜特·德·特拉西的再生产理论616

第二十一章积累和扩大再生产618

一、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基本条件618

二、为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贮藏货币从哪儿来620

Ⅰ.第Ⅰ部类的积累621

1.货币贮藏621

一、进行实际积累的资本家为进行货币积累的资本家提供货币621

二、IA的单纯的卖和IB的单纯的买必须保持平衡622

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买卖平衡是一种偶然的现象623

2.追加的不变资本624

一、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是在简单再生产内部形成的624

二、IA的潜在的追加的货币资本不外是其潜在追加的生产资本的结果和表现626

三、IB为买IA的剩余产品所必需的货币的来源629

3.追加的可变资本630

Ⅱ.第Ⅱ部类的积累631

Ⅲ.用公式来说明积累633

1.第一例636

2.第二例639

3.积累时Ⅱc的交换642

Ⅳ.补充说明644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上)648

第一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648

第一章成本价格和利润648

一、资本主义商品的成本价格是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的转化形式649

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652

三、批判资产阶级庸俗的价值理论和利润理论655

第二章利润率656

一、用总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就是利润率657

二、应当从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引出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658

三、剩余价值借助于利润率而转化为利润的方式使资本关系神秘化660

第三章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663

第四章 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简介)670

第五章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671

一、工作日的延长所形成的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671

二、大规模社会劳动所形成的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673

三、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所形成的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674

四、不变资本的节约不仅同工人毫不相干,而且互相对立675

第六章价格变动的影响676

Ⅰ.原料价格的波动及其对利润率的直接影响677

一、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利润率和原料价格(价值)的高低成反比是“一个普遍规律”678

二、原料价格变动对利润率的影响要比不变资本其他部分大得多680

Ⅱ.资本的增值和贬值、游离和束缚682

一、概括地考察这个问题的意义682

二、什么是资本的增值和贬值、游离和束缚683

三、各个资本要素价格变动对资本的增值和贬值、游离和束缚、利润率和利润量的影响684

四、资本的增值和贬值、游离和束缚,特别是原料价格的变动对再生产的影响688

第七章补充说明(简介)690

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694

第八章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694

一、必须研究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时间上的差别694

二、不同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别所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695

三、不同生产部门资本周转时间的差别所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696

四、解决劳动价值理论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现实之间表面上的矛盾就必须阐明一般利润率的形成698

第九章一般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699

一、一般利润率的形成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699

二、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关系702

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707

第十章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超额利润709

一、利润率所以通过商品价格实现平均化是因为商品作为资本的产品相交换710

二、不管不同商品的价格是怎样调节的,它们的变动总是受价值规律支配的712

三、部门内的竞争使商品各种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715

四、只有不同部门的资本的竞争,才能形成使不同部门利润率平均化的生产价格722

第十一章工资的一般变动对生产价格的影响724

一、工资的提高对生产价格的影响725

二、工资的降低对生产价格的影响725

第十二章补充说明725

Ⅰ.引起生产价格变化的原因726

Ⅱ.中等构成的商品的生产价格727

Ⅲ.资本家的补偿理由728

第三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730

第十三章规律本身730

一、利润率的下降731

二、利润量的增加733

三、利润率下降而利润量增加的二重性规律的表现形式736

第十四章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739

Ⅰ.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740

Ⅱ.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742

Ⅲ.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742

Ⅳ.相对过剩人口743

Ⅴ.对外贸易743

Ⅵ.股份资本的增加745

第十五章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745

Ⅰ.概论746

一、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批判李嘉图746

二、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加深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矛盾749

三、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加速了资本积累、积聚和集中,剥夺者将被剥夺751

Ⅱ.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冲突753

一、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劳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两方面表现对利润率起相反的影响753

二、资本积累过程中劳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两个对立因素发生的相互对抗的作用755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生产目的和达到目的手段之间的内在冲突757

Ⅲ.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758

一、资本的生产过剩758

二、资本的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762

三、资本、人口、商品的相对过剩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历史的过渡的生产方式765

Ⅳ.补无说明766

一、对资本来说,劳动生产力提高的规律不是无条件适用的766

二、对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等的补充说明767

三、竞争会使新的生产方法普遍化,降低利润率,加速资本积累769

四、生产的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的日益深化770

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772

第十六章商品经营资本772

一、商品经营资本是社会总资本中流通资本的转化形式772

二、商品经营资本的特征773

三、商品经营资本的作用775

第十七章商业利润776

一、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生产的剩余价值中分得的平均利润776

二、纯粹流通费用是从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中得到补偿的779

三、商业资本家是靠剥削商业工人的无酬劳动分得平均利润的785

第十八章商人资本的周转。价格791

一、商人资本周转的特点791

二、商人资本的周转对商品价格的影响795

第十九章货币经营资本800

一、货币经营资本的形成800

二、货币经营资本的发展801

三、货币经营资本的作用802

四、货币经营资本的运动形式803

第二十章关于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804

一、商人资本不是产业资本的一个特殊种类,而是它的转化形式804

二、简单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是商业资本存在的条件806

三、资本主义以前的商业资本同资本主义商业资本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808

四、商业资本在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中的作用811

第五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818

第二十一章生息资本818

一、生息资本是具有生产利润能力并给其所有者带来利息的资本商品818

二、“贷放”是生息资本作为资本商品让渡的相应形式820

三、利息表现为借贷资本的价格是不合理的,但却不可避免823

四、生息资本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827

第二十二章利润的分割。利息率。“自然”利息率828

一、决定利息率的因素829

二、并不存在“自然”利息率829

三、利息率都表现为“一致的、确定的、明确的量”831

第二十三章利息和企业主收入833

一、利润的纯粹量的分割转变为质的分割:利息和企业主收入833

二、整个资本家阶级保持利息和企业主收入这一质的分割的原因838

三、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的对立掩盖了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842

四、批判把企业主收人说成是产业资本家“监督工资”的观点845

第二十四章资本关系在生息资本形式上的外表化848

一、在生息资本形式上资本关系采取了拜物教形式848

二、批判表现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资本拜物教观念851

第二十五章信用和虚拟资本853

一、商业信用的形成,商业票据853

二、银行信用的形成,银行业务和银行信用票据856

三、信用票据的投机,虚拟资本858

第二十六章货币资本的积累,它对利息率的影响859

一、货币资本的积累对利息率的影响860

二、批判“通货原理”派巨星诺曼的错误观点861

三、批判“通货原理”派另一代表人物奥维尔斯顿的错误观点864

第二十七章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872

一、对利润率平均化运动起中介作用872

二、节省流通费用873

三、成立股份公司874

四、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两重性878

第二十八章流通手段和资本。图克和富拉顿的见解881

一、批判图克区分流通手段和资本的错误观点881

二、批判富拉顿区别流通手段的需求和资本需求的错误观点886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下)894

第五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续)894

第二十九章银行资本的组成部分894

一、银行资本是由什么组成的894

二、银行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895

三、银行存款也是虚拟资本899

四、银行的准备金也纯粹是虚拟的900

第三十章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Ⅰ901

一、国债券、股票等虚拟资本的积累和现实资本积累的关系902

二、商业信用的积累和现实资本积累的关系905

三、借贷货币资本的积累和现实资本积累的关系909

四、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同经济危机的关系911

第三十一章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Ⅱ(续)914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915

二、资本或收入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借贷资本917

第三十二章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Ⅲ(续完)919

一、借贷货币资本积累的量要更大于现实资本积累的量920

二、利息率是由借贷货币资本的供求而不是现实资本的供求决定的926

第三十三章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933

一、信用大大节省了流通手段933

二、银行券的流通也要受货币流通规律的支配935

三、通货的绝对量一般不会影响利息率937

四、流通手段的发行和资本的贷放之间的差别939

五、银行创造信用和资本的方法942

第三十四章通货原理和1844年英国的银行立法943

一、李嘉图的货币数量论是通货原理的理论基础944

二、1844年的银行法不仅不能消除危机,反而加剧了危机946

三、1844年的银行法的目的是提高利息率,使银行家发财致富948

第三十五章贵金属和汇兑率949

Ⅰ.金贮藏的变动949

一、贵金属流动和金贮藏变动的关系949

二、贵金属流动和经济危机的关系952

Ⅱ.汇兑率956

一、汇兑率及其变动的“典型的过程”956

二、批判威尔逊在汇兑率问题上的错误观点957

三、引起汇兑率发生变化的原因959

第三十六章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961

一、高利贷资本的存在条件、特征形式和历史作用961

二、信用制度的发展使生息资本从属于产业资本966

三、资本主义银行制度的性质和作用967

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971

第三十七章导论971

一、分析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的前提是研究同资本相适应的土地所有权971

二、必须摆脱一切使地租歪曲和混杂的附属物,纯粹地考察地租973

三、研究地租应当避免三个主要错误977

第三十八章级差地租:概论981

一、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982

二、级差地租的一般概念984

第三十九章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级差地租Ⅰ)986

一、研究级差地租Ⅰ的“事先的说明”986

二、产生级差地租Ⅰ的两个与资本无关的一般原因988

三、级差地租Ⅰ的形成及其形成的土地耕种序列989

四、由级差地租的形成而产生的农产品虚假的社会价值993

五、随着资本在各级土地上分配的比例不同,地租总额、平均地租率就会有不同的变动995

六、考察级差地租Ⅰ还必须作的几点补充998

第四十章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级差地租Ⅱ)999

一、级差地租Ⅱ是由等量资本连续投入同一土地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的999

二、级差地租Ⅱ形成的基础和条件1001

三、级差地租Ⅱ中的超额利润的形成1002

四、级差地租两种形式之间的本质差别1005

第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章级差地租Ⅱ的三种情况1006

一、在生产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追加投资的生产率对级差地租Ⅱ的影响1007

二、在生产价格下降的情况下,追加投资的生产率对级差地租Ⅱ的影响1009

三、在生产价格上涨的情况下,追加投资的生产率对级差地租Ⅱ的影响1015

四、恩格斯根据对级差地租Ⅱ的三种情况的全部研究得出的一般性结论1016

五、马克思对级差地租分析的结论1017

第四十四章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1019

一、最坏耕地级差地租产生的几种方式1020

二、资本主义社会农产品昂贵的原因1022

三、不能把追加投资产生的级差地租同投入土地资本带来的利息混为一谈1023

四、不能把从土地差别产生的级差地租看成是由自然创造的1024

第四十五章绝对地租1025

一、土地所有权是农产品一般市场价格上涨到生产价格之上的原因1025

二、绝对地租是由土地所有权垄断形成的价值超过生产价格的余额1028

三、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条件下的绝对地租1030

四、新耕种的土地同已耕地相比可以是一样的甚至较好的土地1033

五、绝对地租的本质1033

第四十六章建筑地段的地租。矿山地租。土地价格1034

一、建筑地段地租的特征及其增长1035

二、地租和垄断价格的关系1036

三、土地价格的不断提高1038

四、只要处理得当,土地会不断改良1039

第四十七章资本主义地租的产生1039

Ⅰ.导论1040

一、资本主义地租分析的全部困难在于说明它是剩余价值超过平均利润的余额1040

二、庸俗经济学重新拣起的古典经济学关于地租的陈旧观点1041

三、在资本主义继续存在的产品地租只是货币地租穿上中世纪外衣的一种表现1042

Ⅱ.劳动地租1044

一、劳动地租的性质1044

二、劳动地租的特点1045

Ⅲ.产品地租1047

一、劳动地租转化为产品地租,并没有改变地租的本质1047

二、产品地租不同于劳动地租的特点1047

Ⅳ.货币地租1049

一、货币地租使生产方式的自然经济性质变化了,但地租基础未变1049

二、货币地租是封建地租的最后形式,同时又是它的解体形式1050

三、资本主义地租只能在农业中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代条件下发生”1052

Ⅴ.分成制和农民的小块土地所有制1053

一、分成制是由封建地租到资本主义地租的过渡形式1053

二、小块土地所有制的特点1054

三、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弊病1054

四、土地私有权是农业生产的限制1055

第七篇各种收入及其源泉1057

第四十八章三位一体的公式1057

一、三位一体公式是庸俗经济学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的不合理的公式1057

二、三位一体公式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观念的反映1060

三、三位一体公式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1063

四、几个重要的理论观点1066

第四十九章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1068

一、年生产中消耗的不变资本是怎样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1069

二、问题是通过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再生产实现论解决的1071

三、商品价值最终会全部分解为收入的荒谬教条及其形成的原因1073

四、关于收入和资本的关系1076

第五十章竞争的假象1080

一、工资、利润、地租是商品价值的分解要素而不是构成要素1081

二、已定的商品价值量是工资、利润、地租分解的绝对界限1082

三、认定商品价值是由工资、利润、地租构成的结论是错误的1084

四、工资、利润、地租由商品价值的分解要素颠倒为构成要素的原因1087

第五十一章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1091

一、历史的独特的分配关系是由历史的独特的生产关系决定的1092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个基本特征1094

三、工资、利润、地租的分配关系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表现1095

第五十二章阶级1097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卷增补1098

Ⅰ.价值规律和利润率1098

一、对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洛里亚攻击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揭露和批判1098

二、对桑巴特、施米特错误观点的批判1099

三、价值规律对于整个简单商品生产时期是普遍适用的1100

四、利润率的平均化以及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历史过程1101

Ⅱ.交易所1103

1991《《资本论》概说》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波著 1991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国际资本概论(1988 PDF版)
国际资本概论
1988 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资本论  第一卷  概说(1981 PDF版)
资本论 第一卷 概说
1981
《资本论》概说(1985 PDF版)
《资本论》概说
1985
明清史料丛编国朝名医奏议  3(1993 PDF版)
明清史料丛编国朝名医奏议 3
1993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资本论》概说  第2卷(1980 PDF版)
《资本论》概说 第2卷
1980
《资本论》概说  第3卷( PDF版)
《资本论》概说 第3卷
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
《资本论》概说  第2卷( PDF版)
《资本论》概说 第2卷
画说《资本论》  2(1995 PDF版)
画说《资本论》 2
1995 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画说《资本论》  3(1995 PDF版)
画说《资本论》 3
1995 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资本主义概论(1993 PDF版)
资本主义概论
1993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资本论解说(1949 PDF版)
资本论解说
1949 新中国书店
资本营运概论(1998 PDF版)
资本营运概论
1998 昆明市:云南大学出版社
资本主义概论(1991 PDF版)
资本主义概论
1991 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资本论》浅说(1982 PDF版)
《资本论》浅说
1982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资本论》概述(1988 PDF版)
《资本论》概述
1988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