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汉语学 上》
作者 | 韩陈其著 编者 |
---|---|
出版 | 新文丰出版公司 |
参考页数 | 428 |
出版时间 | 1995(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9571713872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596243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引论1
壹词汇学7
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9
第一节词汇的继承和发展9
一 旧词不断地消亡9
二 新词不断地产生14
三 词义不断地演变15
第二节古今词汇比较16
一 形义全同——一成不变16
二 形同义变——貌合神离17
三 形异义同——改头换面18
四 形换义同——面目全非20
第三节词义的时代性22
一 词义的时代性和古汉语辞书22
二 词义的时代性和古书阅读24
第四节词的通义和僻义29
一 通义和僻义的比较29
二 僻义识别和确认的途径31
第五节古今词义的差别34
一 双音词方面的词义差别34
二 单音词方面的词义差别38
第六节词语古义的掌握和辨析43
一 熟悉文化背景——培养文言语感43
二 从现代汉语中发掘词语的古义45
三 从古人行文特点中分析归纳古义49
四 从字形上分析古义54
第二章词的形式、结构和意义57
第一节单音词57
一 单音词的特点57
二 单音词同双音词的区别68
第二节复音词76
一 合成词的结构77
二 合成词的意义和形式81
三 联绵词的分类87
四 联绵词的意义和书写形式89
五 叠音词和词的重叠97
第三章同义词和反义词101
第一节同义词101
一 甚么是同义词101
二 同义词产生的途径和原因102
三 同义词的类型106
四 同义词的辨析111
五 同义词的运用121
第二节反义词124
一 甚么是反义词124
二 反义词的对应关系126
三 反义词的变化127
四 反义词的作用129
第四章词的本义和词义演变135
第一节词的本义135
一 甚么是词的本义135
二 考察本义的方法138
第二节词义演变141
一 词义演变的外因141
二 词义演变的内因142
三 汉语语词的讹变149
四 词义演变的方式159
五 词义演变的结果165
贰汉字学175
第五章汉字构造的条例179
第一节六书179
一 六书简史179
二 六书释例181
第二节六书和汉字教学219
一 六书的关系219
二 六书和正字221
第六章古今字225
第一节古今字的识别225
一 甚么是古今字225
二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226
三 今字的构成方法228
第二节古今字的掌握230
一 古今字的对应关系230
二 古今字例析233
第七章异体字和繁简字237
第一节异体字237
一 甚么是异体字237
二 异体字产生的原因238
三 异体字的构成方式239
四 异体字的辨认241
第二节繁简字244
一 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关系244
二 汉字的繁化规律247
三 汉字的简化方式259
第八章通假字263
第一节通假字的识别263
一 甚么是通假字263
二 通假字同本字的对应关系265
第二节通假字的掌握266
一 通假字产生的原因266
二 通假字的规律267
叁音韵学277
第九章音韵学基础知识283
第一节注音方法的演进283
一 譬况法283
二 读若法285
三 直音法286
四 加调法287
五 反切法288
六 音标法294
第二节音韵学常用术语296
一 声母方面的296
二 韵母方面的300
三 声调方面的302
第十章上古音307
第一节上古音研究的材料和方法307
一 韵脚系联法307
二 谐声系联法310
三 其它材料和方法311
第二节上古声韵调系统312
一 上古声母313
二 上古韵部318
三 上古声调318
第三节上古音实用示例320
一 单音程度副词之间的古音关系320
二 单音假设连词之间的古音关系334
第十一章中古音343
第一节中古音研究的材料和方法344
一 反切上字的系联344
二 反切下字的系联345
三 反切系联的补充条例347
第二节《广韵》的声韵系统348
一 《广韵》声母348
二 《广韵》二〇六韵和《平水诗韵》349
第十二章近代音和反切变例357
第一节《中原音韵》声韵系统357
一 《中原音韵》声母357
二 《中原音韵》韵部358
第二节中古至近代的语音变化360
一 中古至近代的声调变化360
二 中古至近代的声母变化361
第三节反切变例略释363
一 声变364
二 韵变367
三 调变368
肆韵文学371
第十三章诗律373
第一节近体诗的语言形式373
一 律绝373
二 律诗374
三 长律374
第二节近体诗的用韵376
一 用韵的依据376
二 用韵的条例377
第三节近体诗的平仄380
一 平仄的调度380
二 平仄的格式383
三 平仄的变通389
四 人声的掌握393
第四节近体诗的对仗396
一 何处用对仗396
二 对仗的类型399
第十四章词律407
第一节词的名称407
一 曲子词·曲词407
二 曲子·杂曲·曲·子407
三 长短句·诗余408
四 词集名称408
第二节词的类别409
一 从字数方面分409
二 从音乐方面分409
三 从段落方面分410
第三节词的形式411
一 词调411
二 词牌412
三 词题415
第四节词的用韵415
一 韵部415
二 韵例417
第五节词的谱式422
一 词谱422
二 词的对仗424
伍语法学429
第十五章词类431
第一节实词431
一 名词431
二 动词455
三 形容词465
四 数词473
五 量词491
第二节虚词494
一 代词494
二 副词527
三 介词540
四 连词547
五 助词561
六 叹词577
第十六章句式583
第一节判断句583
一 判断句的形式584
二 判断句的语义591
三 「是」和判断句594
第二节被动句596
一 有标志的被动句596
二 意念上的被动句609
三 特殊的被动句610
第三节双宾语句611
一 常见的带双宾语的动词611
二 双宾语句的表示法615
第四节习惯句式618
一 表示强调的习惯句式618
二 表示否定的习惯句式619
三 同「有」、「无」相关的习惯句式622
四 表示疑问的习惯句式623
五 表示反问的习惯句式624
六 表示假设的习惯句式625
第十七章语序629
第一节动词的宾语前置629
一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629
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而前置631
三 用结构助词将宾语前置633
四 非规律性的宾语前置637
第二节介词的宾语前置639
一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639
二 用结构助词将宾语前置640
三 因有所强调而将宾语前置641
第三节主语和谓语位置的变换643
一 感叹句中谓语前置644
二 疑问句中谓语前置644
三 祈使句中谓语前置645
四 叙述句中主语后置645
第四节定语和中心语位置的变换646
一 数(量)词作后置定语646
二 形容词作后置定语647
三 有争议的后置定语647
第五节「名·名」结构的语序650
一 「名·名」结构的语义中心650
二 「名·名」结构的语法歧义655
第十八章省略659
第一节句子成分的省略659
一 主语的省略659
二 宾语的省略662
三 谓语的省略664
四 兼语的省略667
第二节句中介词的省略670
一 介词「于」的省略670
二 介词「以」的省略670
三 其它介词的省略671
陆辞章学673
第十九章古书章句675
第一节语词复用675
一 语词复用的形式675
二 语词复用的词性676
第二节合叙678
一 合叙的结构形式678
二 如何理解合叙682
第三节互文见义和对文同义684
一 互文见义684
二 对文同义687
第四节语词同用687
一 虚词同用688
二 实词同用688
第五节古书疑义690
一 字异义同和同字异义690
二 文中「曰」字的衍和省691
三 文中含有注解説明之语692
四 上下文中变换同义虚字692
第二十章修辞方式695
第一节引説695
一 引经695
二 引言697
三 引事697
第二节隐说699
一 委婉699
二 双关703
三 反语705
第三节绘説709
一 比喻709
二 比拟711
三 移就712
四 通感713
五 夸张714
六 摹绘715
七 映衬717
第四节代説718
一 衣着服饰代人物718
二 生理特徵代人物719
三 处所代人物719
四 具体代抽象719
五 专名代通名720
六 结果代原因720
七 部分代整体721
八 数量代事物721
九 原料代产品721
十 颜色代事物722
第五节叠説722
一 顶真723
二 反覆725
柒句读学729
第二十一章句读分析731
第一节句读常识731
一 句读标志731
二 句读作用732
第二节句读析疑733
一 句读比较733
二 句读析误736
第三节句读训练738
一 充分利用古注738
二 灵活掌握虚词739
三 仔细辨析文义740
捌检索学743
第二十二章工具书常识745
第一节检字法745
一 部首检字法745
二 四角号码检字法747
三 音序检字法749
四 笔画检字法750
第二节工具书的分类750
一 辞书751
二 类书751
三 目录书752
四 专名书752
第二十三章工具书使用755
第一节如何使用工具书755
一 注意版本 古今各异755
二 参酌使用 小大由之755
三 正文前后 细心阅读756
第二节常用工具书简介758
一 《新华字典》758
二 《现代汉语词典》761
三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763
四 《文言虚词浅释》765
五 《古代汉语虚词通释》766
六 《辞海(1979年版)》770
七 《辞源(修订本)》773
八 《诗词曲语辞汇释》774
九 《佩文韵府》776
十 《十三经索引(重订本)》778
十一 《古今字音对照手册》779
十二 《辞通》780
十三 《联绵字典》782
十四 《中华大字典》785
十五 《中文大辞典》787
玖训诂学791
第二十四章读注795
第一节古注的作用795
一 古注的体式795
二 古注的内容802
三 古注的局限813
第二节古注的条例815
一 训诂术语815
二 释词三法822
三 校勘四法841
四 校勘术语847
五 古注的书名850
第二十五章作注857
第一节今注的分析857
一 今注的比较857
二 今注的原则864
第二节今注的训练868
一 词义的今注868
二 全面的今注869
拾语译学875
第二十六章今译评析877
第一节今译的认识877
一 今译的原则877
二 今译的方法880
第二节今译的现状884
一 今译析误885
二 今译三弊890
第二十七章古语试译897
第一节今译的程序897
一 原文的理解897
二 翻译的步骤899
第二节今译的训练901
一 语句的今译901
二 篇章的今译907
附录913
一现代诗韵与平水诗韵对照表913
二 《説文》部首之形音义941
三 词谱举例977
四 《广韵》声母与声类对照表995
五 《广韵》韵母与韵类对照表1001
六 古韵流转关系表1013
七 古纽相互关系表1015
八 《韵镜》图录1017
九 本书参阅篇目索引1029
恢宏博大覃思研精(代跋)洪波1035
1995《中国古汉语学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韩陈其著 1995 新文丰出版公司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中国古汉语学 下
- 1995 新文丰出版公司
-
- 古代汉语 上册
- 1996.09 四川人民出版社
-
- 古代汉语 (上册)
- 1983年06月第1版 北京出版社
-
- 古代汉语 上
- 1989.09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古代汉语 上
- 1981
-
- 古代汉语 上
- 1980
-
- 古代汉语 上
- 1963
-
- 古代汉语 上
- 1990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 古代汉语 上
- 1992 北京:语文出版社
-
- 古代汉语 上
- 1997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
- 古代汉语 上
- 1981 北京:北京出版社
-
- 古代汉语 上
- 1983 北京:北京出版社
-
- 上古汉语词典
- 1987 深圳:海天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